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酿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大宋美学与酿酒文化完美结合—宋代官窖神秘图案解析之一》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图案、符号,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非常神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但凡有考古发现,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传承,更多的体现当时文化、风俗及宗教信仰等。茅台镇古镇酒业2008年出土的古代窖池,于2016年被考古界认定为宋代文物,鉴定报告中对石窖上的神秘图案描述为空心或实心菱形构图和卷枝花卉。

作为酒水行业研究者,笔者曾三次到古镇酒业的宋代官窖实地考察,对六个窖池五百多块砂石花砖上的神秘图案产生浓厚兴趣,于是翻阅不少宋代文献,近日有所心得,借本文想浅析一下宋代官窖众多神秘图案中的部分图案。

雕刻有众多神秘图案的宋代官窖

一、左右相对游鱼图

宋代官窖的石砖图案

解析左右相对游鱼图

菱形组成左右对鱼图,寥寥数笔,鱼的形、神都表现生动,结构也极为巧妙。可以看出,在菱形中有两头左右游展的鱼,鱼头中间的小方块代指游鱼张嘴,两目炯炯有神,跃然纸上的是两条活灵活现对游的鱼。

鱼,通余,通玉,有鱼跃龙门,富贵有余,金玉满堂等说法,象征着平稳、繁荣、富贵、吉祥。游鱼,通有余,寓意着年年有余。早在商代时玉佩便有鱼的造型,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都得佩戴鲤鱼形饰品鱼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续到宋明各代。时至今日,鱼寓意丰富且美好备受人们喜爱。

二、展翅高飞蝙蝠图

宋代官窖的石砖团案

解析展翅高飞蝙蝠图

菱形组成蝙蝠,中间的菱形为蝙蝠的身体,两侧的菱形为蝙蝠的翅膀,对称和谐,符合东方美学。蝙蝠双翅有力,展翅高飞,大巧若拙,跃然而出。

传统的蝙蝠吉祥图案

蝠,与福谐音,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福气;蝙蝠即遍福,福气、幸福延绵无边。蝙蝠与寿桃,福寿延年,多福多寿。若三只蝙蝠在一起,意味着三福(福禄财)临门;若五只蝙蝠在一起,意味着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及善终)临门。

三、同心相连方胜图

宋代官窖的石砖图案

宋代官窖的石砖图案

解析宋代官窖上的方胜纹

方胜纹首饰盒

方胜纹座椅

方胜纹,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或纹样,是汉族传统吉祥寓意图纹。方原为并驾齐驱的双船,后指有倾斜度的方形;胜原为古代汉族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后为古代妇女的饰物。

方胜纹,因为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被赋予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吉祥含义,寓意永结同心、美满吉祥。方胜纹,经过历代工匠的研究及拓展,延伸出以方胜纹为基础的方胜杂宝纹、方胜盘长纹。

方胜杂宝纹又名民间八宝,是将金铤、银锭、圆钱、象牙、犀角、方胜、珊瑚及如意等多种寓意吉祥的图案经过组合而成,多见于木雕及瓷器等,亦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

以方胜纹为基础的的民间八宝

方胜盘长纹,是方胜纹与盘长(吉祥结)组合而成,成为中国古代又一独特的吉祥几何装饰纹样,是一种艺术化的民间传统吉祥结。因其具有连绵不断的工艺特性,常被人们作为诸事顺利、好事连绵的象征。

由方胜纹衍变而来的盘长纹(左)盘长(吉祥结)(右)

方胜纹,同心相连、延绵不断,不仅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美满婚姻的渴求和希冀,而且传达着人们自始至终对生命无限的崇拜和对吉祥的企盼。方胜纹对称、均衡、连续的构图,强烈而简洁的装饰感呈现出鲜明的东方个性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成为独特的东方符号。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中国白酒七大酿造古遗址大盘点 宋代官窖惹人关注


世界文明古国有四个,唯独华夏文明从未间断。从未间断的华夏文明,美酒飘香上下五千年。

对于酒较早记载的历史是禹时期,仪狄酿美酒献给大禹,大禹品后赞赏有加,怕沉迷美酒误事进而误国,于是疏远仪狄,并留下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的预言。未曾想夏桀、商纣等国君皆因沉迷美酒等诸多原因导致亡国身陨,所以周朝立国便有了礼乐的制度,对王侯及百姓进行约束。礼就是规则,对酒尤为严格,有专门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不仅要为王室提供所需的酒饮及用具,还要参与祭祀及宴请等众多重要事务。

商王朝武丁王妃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

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出土的文物进行佐证,美酒飘香的历史同样如此。杯、鼎、觚及爵等与酒相关的文物并不少见,但是对酒的酿造历史及当下的助推作用并不大。酿酒窖池、酿酒技艺等发现对于考古学而言算是大发现,对于酒业而言则是重大发现。根据已有的资料,对已经发现的白酒酿造古遗址进行盘点,试图梳理中国白酒窖池的发展史。

1.清代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

天益老号酒坊始建于清康熙初年,陕西三元人朱煜定居绵竹,开办大曲酒作坊,当时名为朱氏酒坊。历经300多年的漫长发展,到清末传承至后代朱天益时,更名为天益老号,成为该时期绵竹最具实力的酒坊之一。1951年,绵竹成立国营酒厂时,天益老号与其余十多家私营烧坊全部纳入绵竹国营酒厂。

天益老号

2003年,有关部门与剑南春集团进行接触,提出对窖池遗址进行试挖掘。首次挖掘发现连片的古酒坊遗址,包括酒窖、粮仓、蒸馏设施、炉灶、水井、瓷质酒具等,其中民国时期至现代的建筑2组、清代建筑1组,民国和晚晴时期窖池各1组。二次挖掘发现酒窖、晾堂、蒸馏器基座、灶、水井及房屋等,其中遗址还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原料浸泡、蒸煮、制曲、拌曲发酵、蒸馏酿酒及废水排放等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全过程。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配套设施齐全、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清代酿酒作坊群,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明代泸州老窖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

舒聚源酒坊始建窖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是泸州第一家正式挂牌面市的大曲酒生产作坊,其创办者舒承宗不仅继承了当地原有的大曲酒生产工艺,还创立了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即当代被人们所共知的1573国宝窖池群。泸州老窖是在明清36家古老酿酒作坊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酿酒企业。

1573国宝窖池群

泸州老窖窖池群现有生产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是1573国宝窖池群。1996年,泸州老窖窖池群作为中国传统白酒的首个代表,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泸州老窖1619口百年以上酿酒窖池、16个酿酒古作坊及三大天然藏酒洞,再次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行业规模大、品种多、保护完整、连续使用至今的酿酒活态文物。

3.明清时代沱牌泰安作坊遗址(四川省射洪县)

2007年,沱牌公司因泰安作坊要进行车间改建工程,向文物部门申请文物调查勘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批准后进行了考古勘测发掘。考古发掘面积共500多平方米,经过近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明清时代的酿酒遗迹、遗物。其中包括6个窖池、1眼古沱泉水井、1个接酒坑、3处晾床和3个灰坑,以及酒坊地面建筑的石柱基、踩踏面、石墙头、排水沟等。

沱牌泰安作坊

4.元明清三代水井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

1998年,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改造曲酒生产车间时,发现了古代烧坊遗址。1999年,多家考古、研究单位参与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蒸馏器基座、不同时代的酒窖8口、炉灶4座、晾堂及墙基等遗迹,出土陶瓷器有碗、盘、钵、杯、碟等。其中以酒具最为丰富,种类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粉彩瓷等品种。

水井坊博物馆(原水井街酒坊遗址)

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处前店后坊的综合性生产、经营场所,是元、明、清三代老烧坊遗址。水井坊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官窖的发掘 改变的不仅是茅台镇的酿酒史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提起饮酒,大多时候指的是白酒,而非啤酒、葡萄酒及黄酒。白酒,古时称烧酒、白干、烧刀子。要说起白酒的起源,大多数酒企、学者及从业者都认同是元朝;要说起茅台镇酿酒史,总离不开清朝时汾酒及西凤酒的身影。随着古镇酒业宋代官窖的发掘,不仅将茅台镇的酿酒历史提前到宋代,而且为中国白酒出现不晚于宋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茅台镇的酿酒史提前到宋代

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以上摘自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由此可见,茅台镇酿酒在清代已然成熟。清末民初时,茅台镇成为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盐由此转运各地,随着盐业的蓬勃发展,酒业也逐渐兴盛。茅台镇当地的美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酒业名声渐渐超过盐业。在清代时,茅台镇酱香酒的独特工艺大体定型。1915年,茅台镇所酿美酒勇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更是将茅台镇酒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以前关于茅台镇酒的历史是很模糊的,唯有一段汉武帝甘美之的史话。茅台镇独有的酿造工艺,传承于何方,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清代时吸收汾酒、西凤酒的操作方法,又接收南方小曲酒的作法,从而形成独特的工艺操作。《贵州经济》、《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祖国的贵州》及《贵州茅台酒史》均有类似记载。问题来了,茅台镇酿酒的主体工艺产生于何时?直到古镇酒业发掘的石窖在2016年被考古专家鉴定为宋代酿酒遗址,答案才浮出水面,茅台镇酿酒的主体工艺形成不晚于宋代。

位于古镇酒业的宋代官窖遗址

中国白酒出现不晚于宋代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诞生,美酒便孕育其中。如今常见的蒸馏白酒,大多数人认为起源于元代。究其原因,是我国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李时珍的翔实记载烧酒的工艺,成为众多专家学者考证白酒起源于元代的证据。

严格意义上,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记载只能说明烧酒不晚于元代出现,工艺基本成熟于元代,不能说元代之前就没有烧酒。宋代的科学极速发展,指南针、火药及活字印刷等发明均出现在宋代,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著作《梦溪笔谈》同样出现在宋代。南宋王朝与元王朝共存多年,烧酒存在于宋王朝亦合情合理。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出现了小酒、大酒之分。国营酒厂春酿秋售的小酒,分成26等,最低档5文1斤,最高档30文1斤;冬酿夏售的大酒,分为23等,最低档8文1斤,最高档48文1斤。《酒史》中提到,小酒,当年酿制,度数较低,不便贮存。大酒,经过腊月下料,采用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酒,且经过发酵、蒸煮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老熟,方可出售。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的用料、工艺、发酵及贮存已经有了茅台镇酒的雏形。

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史食货志》

2008年发掘,2016年鉴定,古镇酒业宋代官窖成为宋时出现大(烧)酒的又一佐证,所以说中国白酒出现不晚于南宋,甚至不晚于宋代。

宋代官窖,破土而出,改变的不仅是茅台镇的酿酒史,还有中国白酒酿造历史。

两宋时期百花齐放的自酿酒文化


宋朝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前承汉唐之制而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启明清乃至近代社会历史变化的端倪,显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转折的新特点。

两宋时期是中国酿酒史的重要时期,政府在重视酒税,禁止民间私自卖酒,必须购买官曲交纳税课才能获得酿卖权。由于官酒价格昂贵,宋人大都会按照传统方法自家开酿,一时间家酿之酒百花齐放:在这个时期酿制的发酵酒色彩不一,优质的发酵酒色有黄色、琥珀色、红色及赤黑色,这些酒不但酒色鲜亮,酒质也好过其他颜色的酒。宋人酿造的优质酒已经初步完成了由米酒向黄酒的过渡,在中国酿酒史上是一重要的标志。

此外,宋朝酿造的酒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变化,即酒精度数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应为十度左右,酒的甜度减低,人们也开始崇尚劲辣口感的苦味酒。酒精度数的提高,也使这期间民间酿造的酒保存期明显延长。此外,随着成品酒的标准化,宋人开始普遍采用酒瓶装酒。至此,酒便有了统一的量化单位。

宋朝地方名酒颇多,其中,北方以河南、山东、山西酒闻名;浙江、江苏、湖北、安徽酒载誉中部。此外,广西、广东酒也在全国酒业占据一席之地、名震一方。

在配置酒方面,知名的主要有桂酒、松醪酒、竹叶酒、羊羔酒以及各种果酒。其中,竹叶酒又称竹叶青、竹叶清,在宋代是对浅绿色酒的一种统称。这种竹叶青与现代露酒竹叶青虽然名称相同,可酒的性质不可同日而语。

宋代的大酒与小酒之分


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甚至根据喝酒的档次来划分人,根据你喝的的是大酒还是小酒,来划分你是上等获下等人。

宋代酒业大的特色就是出现了大酒与小酒,从酒质来划分高档与低档,从而将人分为了与平民两个等级。

所谓小酒,就是一种米酒。从小酒的酿造和发售上看,是随酿随卖,发酵和老熟的周期都很短,不需要老熟储存如果储存的时间稍长一点,就要发酸、沉淀、变质,不能饮用;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从〈宋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经过酿、蒸出来的新酒还要存储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候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酒精浓度高,酒的品质(色、香、味)超过小酒,因其从生产到喝酒还需要等待近一年的时间,价格当然也昂贵得多。

具专家考证,这种大酒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等方面都已经与今天的泸州酿造的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就是今天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关于大酒与小酒,杜甫也曾说过春天酿造,秋天出售,叫小酒,最高档三十文一斤。冬天酿造,夏天出售,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八文一斤,最高档四十八文一斤。可见宋朝酒文化中明确的酒类划分。

古代酒文化 白居易酿酒故事


白居易以醉吟先生自喻,称自己生性嗜酒,并且喜欢吟诗弹琴,因此结交了不少的酒友、诗客和琴侣。白居易醉吟先生的雅号也由此而生。白居易不仅爱酒,对于造酒也颇有见地。

在渭村,白家合家五十口差科第一户(《自居易集》)。在唐代,一般人家都会酿酒,称为家酝。白居易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酒作诗: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既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效陶潜体》之四)

公元881年,白居易母陈氏亡于长安,白辞去左拾遗职退居故里渭村,为母居丧三年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居易除写下了反映当时渭北风土人情的诗篇,亦留下了有关他造酒的记载。他在《咏家酝十韵》中说:独醒自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法要妙得于陈。井泉王相资重九,曲蘖精灵用上寅。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白居易集》二十六卷)诗中说他家造酒既有杜康的旧法,又有陈岵的新妙方,烧酒用的是九月初九的井水,酵曲为七月上旬所做宜城的竹叶青酒太浊,新丰的石榴红酒色味不纯真。他自家的酒醇香,甜中带辣,喝了令人浑身舒畅,回味长久。

白居易不但自家酿出上乘好酒,他还时常将所酿的酒赠与众邻乡亲们饮用,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家酝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带流传,为百姓所乐道称颂。

白居易既是一位钟情于酒的酒客,也是一位技艺卓越的酿酒师。并将情义缀于酒中,在浓情酒意中与相知之人酣然畅饮,不禁使人身心俱醉,兴意悠然。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唯当美酒引陶然。

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酒文化与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文之缘的例证举不胜举,著名的如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诗百篇的酒文气度!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优,唯有杜康的酒文慨叹!而陶潜则写出了篇篇有酒的意韵隽永之诗,言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诗圣杜甫对心有灵犀一点通,叹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妆期。酒诗、诗酒,酒与文难解难分,以此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在相当范围内,真可谓无酒不成诗。

唐、宋以后,元、明、清历代文人均与酒事有着不解之缘,这在元曲和明清传奇小说中随处可见。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都有许多章节对酒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群英会上周瑜佯醉赚蒋干等诸多动人细节都与酒有关。《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上醉酒杀大虫,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甚是痛快;鲁达饮酒时帮人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更是解恨。尤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借酒引线,先是李小二在酒店探得陆谦的阴谋,再由老军所送酒葫芦引出林冲去打酒,才免受雪压和火烧的杀身之祸。施耐庵借酒之道在其作品的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展开了独特的发挥。

《儒林外史》用讽刺笔调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各种可笑行态,通过对这些人的生活的具体描写展开对博学宏词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猛烈、辛辣的抨击。在这些封建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中,饮酒与清谈成为很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借酒浇愁解忧是其饮酒的一个主要目的。

我国古代文学与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诗经》到《红楼梦》,3000年文学著作中,几乎离不开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对于古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的风貌都有着深远而强烈的影响。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故事主线由女蜗氏炼石补天,余下而弃在青埂峰的顽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其空间氛围,如梦如幻。《红楼梦》则相当虚幻宝灵,极写饮酒之娱乐,将才情志趣,个性化的因素与酒宴联结得天衣无缝。在对待个体生命流程上显示出明显的超越性和非实在性。贾宝玉的空幻思想,严重的失落感、孤独感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在酒乐之中,他与众姊妹相处得如漆似胶,趣味横生。但是,无论是对黛玉的偏爱还是对众姊妹的博爱都不能使他真正自救于孤寂落寞之中。对于生命存在的无可依傍的焦虑始终浮动在他的心灵之中,他早熟地领悟到世界的非实在性和生命存在的虚幻性,从乐极之中生悲。在饮酒娱乐的表象背后,是对生命流程的一种超越性介入的意识,将精神情感的体验延展到现实之外,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可能在生命的终点处。宝玉幻灭后走向荒漠,归彼大荒,逃离红尘,走向极乐界,与小说的缘起恰好形成一个轮回,其环型结构描述着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的思想,印证了对生命的红楼式体验。

酒可以使文人达到一种创作的巅峰状态,但并不是烂醉如泥的人都可以像李白、怀素那样可以吟诗作书的,只有在他们把艺术诸多的法则内化而成自己的肉身时,或许才可能达到李白所说的斗酒诗百篇的境地。由此看来,艺术创作是无意识与意识有机结合,艺术的创作也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轻松,他们那样称呼不过是矜才好誉的夸张溢美之词而已。没有文化的酒是一种辛辣的液体,没有感情的酒,是酿制的乙醇,所以美酒与美文相伴,与美意相契,因酒美而自由,因自由而生美文,酒美文美下就有美意。三者皆通,就成就了生命中的一片灿烂与通透。

古代酒文化故事:白居易酿酒


白居易以醉吟先生自喻,称自己生性嗜酒,并且喜欢吟诗弹琴,因此结交了不少的酒友、诗客和琴侣。白居易醉吟先生的雅号也由此而生。白居易不仅爱酒,对于造酒也颇有见地。

在渭村,白家合家五十口差科第一户(《自居易集》)。在唐代,一般人家都会酿酒,称为家酝。白居易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酒作诗: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既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效陶潜体》之四)

公元881年,白居易母陈氏亡于长安,白辞去左拾遗职退居故里渭村,为母居丧三年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居易除写下了反映当时渭北风土人情的诗篇,亦留下了有关他造酒的记载。他在《咏家酝十韵》中说:独醒自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法要妙得于陈。井泉王相资重九,曲蘖精灵用上寅。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白居易集》二十六卷)诗中说他家造酒既有杜康的旧法,又有陈岵的新妙方,烧酒用的是九月初九的井水,酵曲为七月上旬所做宜城的竹叶青酒太浊,新丰的石榴红酒色味不纯真。他自家的酒醇香,甜中带辣,喝了令人浑身舒畅,回味长久。

白居易不但自家酿出上乘好酒,他还时常将所酿的酒赠与众邻乡亲们饮用,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家酝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带流传,为百姓所乐道称颂。

白居易既是一位钟情于酒的酒客,也是一位技艺卓越的酿酒师。并将情义缀于酒中,在浓情酒意中与相知之人酣然畅饮,不禁使人身心俱醉,兴意悠然。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唯当美酒引陶然。

欧洲酒文化与中国酒文化的差异


以往是旧世界葡萄酒独领风骚,近年来新世界葡萄酒也不甘示弱。各国的葡萄酒各有特色,可谓是百花齐放。

可在中国,人们向来较推崇欧洲的葡萄酒,且欧洲葡萄酒一直占据着中国市场的大份额。欧洲葡萄酒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标志。

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比中国的酒文化高大上呢?

首先说说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有流觞曲水。中国古上饮酒,讲究饮人:或高雅之士,或知己故交,或玉人可儿;讲究饮地:花下竹林,曲径荷亭。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讲究饮趣:清淡妙吟、传花度曲。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自古酒文化一点都不low,反而觉得很雅致。但是现今的中国酒文化却是这样的

呈现的情景不是恋人对饮的雅致,更不是诗人豪饮的狂放,而是一种有时不分性别的吞咽比赛和其背后隐藏的变相要求。在某种意义上,酒在中国已经远超出了休闲娱乐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没有硝烟的角力或者说较量手段。

也可以这样说

喝葡萄酒的凯撒和青梅煮酒的曹刘,同样高大上。只是现在天朝的酒文化被畸形的酒桌文化拉低了整体格调。

说完中国的酒文化

我们来谈谈欧洲的葡萄酒文化

就拿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葡萄酒做例子。

法国人一开始推销葡萄酒的手段,我是服气的。他们总是塑造一种关于高雅和浪漫的法式生活,然后借此推销法国产品。提起法国,人们立马想到的产品就是香水和葡萄酒,对其赞美似乎早已根深蒂固。

欣赏一瓶葡萄酒,就像欣赏一件工艺品。

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

法国人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时,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推销一种饮品,而是在推销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

现今欧洲的葡萄酒文化之所以显得高大上我把原因归纳为3点

1、中世纪,葡萄酒仅能在教会酿造,只有很少的贵族才可以饮用,逐渐显得高大上。在古罗马时期,奴隶也可以饮用葡萄酒,很平常。古希腊时期的酒神节,饮酒时荒淫无度(当然从艺术角度看是一种人类抛弃枷锁回归原始状态的美);

2、另外,国内葡萄酒的消费习惯远没有欧洲普及,葡萄酒文化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还算新鲜。在很多欧洲国家,葡萄酒饮用和我们平时吃饭喝酒没什么区别;

3、酒商提高葡萄酒的身价,所谓的高大上消费观念会存在。因为酒作为一种商品,被消费,其很重要的一种满足诉求就是帮助消费者完成身份的贴标签,这就是在特定价格区间和价值定位的酒类商品属于奢侈品。

可以看出,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高大上。大部分原因是外界的种种因素影响着,让我们觉得其高大上而已,这是假象。而现在的国内酒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糟粕,很难与高大上挂钩,这却是真相。

所以相对于中国的酒文化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显得高大上是假象亦是真相

酒如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这句话假如进行缩句酒是盛唐。可见在当年,酒代表的是大唐文化。如今,我们想重塑我们曾引以为傲的酒文化,任重而道远。

中国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楚辞》与中国酒文化


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卷,由《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处不酒香缭绕,笔墨醇厚。悠悠岁月里,酒一如盈溢着醇香的绵长记忆,滴滴甘醇中激荡着文化的深刻传承,屡屡飘香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楚辞》与楚人饮酒习俗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习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由此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郤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至将登。金奏作子下。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招魂》曰: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那场面是: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招魂》。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习俗。

《楚辞》与南方的酿酒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代表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苞茅即菁茅。《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菁在这里意为华采。《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这在当时中国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甘酒就是醴酒。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酒自从被人类发现(或发明)以后,就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曲线而起伏不定,并且在各个时代演绎出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

酒文化之说说酒文化与诗词书画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盛产酒的古国,同样也是一个以文学传世的国家,自中国白酒起源以后,文学便于酒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诗与文学便开始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酒文化史的历史长河中漫长而悠久的结伴航程。

一:酒与诗词

诗人多爱饮酒,这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慷慨悲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又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强。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自称醉司马,诗酒不让李杜,作有关饮酒之诗800首(见方勺《泊宅编》),写讴歌饮酒之文《酒功赞》,并创香山九老这诗酒之会。

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归来中夜酒醺醺;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南渡期的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继之而起、驰骋诗坛的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人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集宋词之大成的辛弃疾,少年使酒,中年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晚年一尊搔首东窗里、醉里挑灯看剑,以酒写闲置之愁,报国之志,使人感到势从天落的力量。

饮酒,在唐宋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了创作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杜甫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陆游说:诗情恰在醉魂中。辛弃疾说:醉时拈笔越精神,苏东坡更直呼酒为钓诗钩。可见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情绪引动,环境气氛的熏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情有独钟。

酒为诗侣,诗见酒魂,诗酒联袂而行的历史演进,在古人心目中积淀为一种逻辑模式:饮酒必须赋诗。不论是群饮行令,还是自斟独酌,诗情都应该是酒兴的必然产物。这种诗酒风习,在唐宋以下的元明清社会也得到传扬。

待至元明清,诗酒联姻的传统仍硕果累累。无论从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到陈维崧的残酒亿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从李贽的若言不识酒中趣,可试登高一问天,到杨升庵的惯春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无不是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

宋代以后,诗词逐渐衰微,戏曲、小说蓬勃发展。

对于小说家,酒也有类似的激化创作的功效,明清时期尤甚。著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每天著书均离不开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日子。一部《红楼梦》,可以说是酒液中浸泡出来的作品,其中充满了关于宴饮、配酒、酒仪、酒德、酒趣等知识与描写,都写得十分精彩。有人统计,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从第1回甄士隐中秋邀贾雨村书房饮酒起到117回邢大舅、王仁、贾蔷等在贾家外书房喝酒止,直接描写饮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平均每两回就要写一次饮酒。这样的事例在明清其他小说里也能找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以及桃园三结义等,都借助了酒作传媒与线索,来铺写情节。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以店家劝阻饮酒,三碗不过岗相烘托,更显其醉后英雄本色;描写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也以和尚饮酒,不守清规来加以反衬,增添其传奇色彩,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这类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来的酒文化韵味,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二:酒与书画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总是离不开酒,诗坛书苑画界皆是如此。他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书法有草书,笔走龙蛇是狂草,狂者非笔狂,心逞、心驰也。绘画有写意,意突发,念突生,泼墨即成心中的画境。书法中有恭笔小楷,绘画中有尺规小品。狂草与恭笔小楷,泼墨与尺规小品,比之于酒,正如豪饮与小酌也。

书圣王羲之,于东晋永和元年与好友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19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究其因由,非物境、人境、酒境合一,于憩然之中挥毫,实难一气呵成旷世极品,三境难再现,《兰亭集序》也就难再现。极品本自天成,亦是酒成。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

画家中郑板桥,传说其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郑板桥在酒中神与物游,物我两忘,其书画均怪,书画均绝。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他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他能一日而就。

宋代的苏轼是一位集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尤其是他的绘画作品往往是乘酒醉发真兴而作,黄山谷题诗说: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暂借酒力长精神。酒与书法、绘画的缘分,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

酒文化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中国画里反反复复出现过。杜甫写过一首题为《饮中八仙》的诗,讴歌了贺知章、李琎、李适之、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位善饮的才子。此后,《饮中八仙》也就成了画家们百画不厌的题材了。

酒一直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它与诗词文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