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白酒文化知识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知识:诗·酒·陶渊明》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一、开篇:引黄庭坚论陶《陶渊明集》在三四月间就已经读完了,其间,写了许多文字,残章断篇,未及详思,终于有空,可以慢慢整理出来了。先不写我的文字,就以山谷道人的言论作为第一部分,算是开头吧。为什么选择山谷道人,大约,他的见解“与我心有戚戚焉”吧!“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篇,如渴而饮泉,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语俗,此庾开府所长也;然有意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为不知者道哉!”“道人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说者曰:‘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渊明之诗,要当与一丘一壑者共之耳。”二、酒·忧·达观对于世事,陶渊明真的忘怀了吗?他真的达观到无所挂怀了吗?他真的对田园痴迷到不论世间是与非了吗?似乎未必。读陶诗,几乎篇篇见酒。酒是做什么的?当然,这酒,只是陶渊明的酒。这酒,不是应酬的;不是谄媚的;不是巴结逢迎以图升迁的;不是拼却红颜一醉而得权贵一笑的……陶渊明的酒,只有一个效用,是用来忘忧的。集中篇篇有酒,则篇篇怀忧。借一醉而销千愁,是不可能的。他总有清醒的时候,醒了如何?依旧愁肠百转。陶氏有多少放达,其实也只有陶渊明心中有数。对人世间的事,比如名利爵禄,他并不是不在意。如若在清平之世,如若有一伯乐识得其才,陶渊明大约是不会归隐的。他的归隐,是生当末世的结果。官场的腐败衰朽,又没有机会,便是有,也不是他容身的所在。彭泽宰,与其说是一次机会,倒不如说是一次羞辱更恰当。无论有没有实际经邦济世的才干,诗人的自许是很高的,这就像后来的李白。其实,世事真的很公平,上天给了你这样的才华,在别的方面,你就可能弱些。以诗人而兼政治家的,人生仕途大都坎坷。因为诗人的气质,是浪漫天真的;而政治家的品行,是与世沉浮的。陶渊明多次在诗文中提及祖上的辉煌,其实,对于门楣的光大,他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的。陶渊明对于禾苗的爱惜,其实,也是心理侧面对世事放不下的一个反映。对于岁月的流逝,而致人生渐老,他有惶恐、更有焦虑。他甚而惧怕死亡:“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他也有慕名之心:“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对于功名利禄,他并不垂涎而视,他的想法,就如同前此的众多达人一样:丈夫在世,利国利民,功成不倨,身退而隐,所以他会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隐,是最终的人生目标,但是,必须是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之后。正如曹子建所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看看靖节的《闲情赋》、他的性情、他的爱意直在眼前,他的情感是多么丰富。看看靖节的《与子俨等书》,忧子之心,满溢行间,一片慈父音声,一片慈父心肠全在字里。他不是枯槁的朽木,他是活泼泼的血肉之躯。那么,陶氏就没有达观了吗?答曰:否。渊明自有达观处。达观在哪里呢?在于他的安贫乐道,在于他的守真如一、在于他对生死的通透之悟。这也是其人其诗为后世所称的原因之一吧。我觉得,渊明之可爱可敬,是在他能够守住本真,为世事忧,但不为世事所动。渊明心中有忧,他也有解忧的方法。当然,这方法不是饮酒,因为酒是不能够的。这里所说的解忧的方法,当然也不是行走于仕途,因为仕途上有许多污泥浊水,不能从心所欲,假如以仕途为解忧之法,这解忧之法就会成为招忧之源。毅然决然,归于田园,守住本真,紧抱心所认可的“道”,不为世事所动,这似乎是唯一的方法。“道”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实总是让人无奈。你再怎么高尚伟大,你总要吃饭,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家之主,你要对自己的肚子负责、你要对妻儿的衣食负责,这就是矛盾。便是“道”在胸中,也不得不借助于酒来麻醉自己。这就是现实的凄凉与残忍。放达,放达在哪里呢?放达在“道”上。但是,许多时候,除了“道”,还有现实。当现实掩盖了理想,酒便成了诗的主题,于是,酒后的达观就隐而不见,一切诗酒之娱,往往都被目为是百无聊赖的自我慰藉而已。三、陶元亮之酒与王摩诘之佛人生——似乎话题又必须从这个经久不衰、永不消竭的常谈开始,布满着矛盾,而其全部,不过是一出悲剧。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就没意思了,没意思了,结果当然是了结。但是,出于种种原原因,了结并不怎么轻易,你有牵绊,你有纠葛,你有性情,说得堂皇一点,你甚至可以有责任,这责任,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大则国家朝廷,小则双亲妻儿,最不济还有你自己。就我们先祖的遗训,身体虽然是你的,但是,你没有权利任意支配它,你甚至没有理由损害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只有爱惜它的份儿,别的吗,你还是省省吧!既然如此,你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但是,人生,又是人生,一刻也不会让你消停,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你会经历苦恼、痛苦、忧伤,你会为壮志难酬而闷闷不乐,你会因仕途坎坷而郁郁寡欢,甚至,你连衣食都没有着落,经常会为肌肤之饿、筋骨之劳而忧愁。既然如此,那么,你怎么办呢?或许你会说:你说的,只是那些人生不顺利者的状况,要是一帆风顺,就不会了。哈哈,不要说你有多大能耐,没有用的。你能耐再大,你也逃不了世事。苦恼是因为你是人,而“人就是江湖”,只要你身为人,你就离不了江湖,离不了江湖,你就会“身不由己”。这么一说,似乎真的走上绝路了,不是的。一切自有办法解决。人生之困难,经常使得生命呈现灰色。人之异于他物,大约是有所谓的情感,大约是有宣泄的途径。解决前文提到的难题,方法有二:一是渊明之法:借之于酒;一是摩诘之法:许身于佛。一是借助于物质,而求身体的一时之快;一是借助于精神,而得心灵的长久安宁。在我看来,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可能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其效果了。借助物质,是一种沉湎,甚或是一种放纵,就我臆测,效果可能不大,而且会伤及自身,比如酒、大烟、白粉、甚而色(男色、女色皆有)。借助精神,是一种消解、在日复一日的压抑、禁止,在繁琐仪式的重复中消解,把活泼泼变成死寂寂,把丰富变成死板,比如图腾、各种信仰(这样说或有不妥,但我是这样理解的,就这样说了)。渊明诗中的放达,皆有一种没落蕴于其中,可谓之“笑中的泪”。此种放达,越是表现得通脱,其背后的哀伤越是深沉真切,自然也就越是感动得人深。世间事,不经此者,难会得其间意。此可为明者言而不足为昧者语也。吾识渊明。王维的淡泊,是盛世背景下的淡泊,是大国气象下的淡泊,是有家有国,心有所托下的淡泊。所以,他能淡泊地潇洒自如,他能淡泊地飘飘欲仙,他能淡泊地了无牵挂,他能淡泊地无所介怀。对于人间的繁华,他经过了,他也看淡了,所以,他能一悟便入禅真。我经常以为,王维的悟,是不透彻的,因为依旧有痕迹可寻。世尊拈花时,迦叶的微笑,大约只能在灵山会上才能得一真见,余则无足观。尘世,毕竟是有牵拌的,最不济,那臭皮囊你总是摆脱不掉的。既然红尘如此,我们自不须强求世人,就诗家中的参悟者言,王维对人生的了悟至少已达七、八分,这已经很不易了。王维的了悟,在其诗中,不是下面的句子: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尔作》之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禅。《投道一师兰若宿》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山中寄诸弟妹》你若只把此等涉禅语、论禅语作了禅真本身,很可能你没有慧根、去我佛太远。如若执于此,你便已入魔道,或者只是邪道,或者只是野狐禅。王维的了悟在哪里?其实大家都看到了,但不一定知道,这就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此等妙法,非心清魂澈者难以道得,此等句子,亦非心清魂澈难以识得,此间味道,只可对会意者言,而不能对无心者说也。这些佳句,读者知其美,共爱之。其间的禅真,识者或不多。你问禅真如何表现,我不说,我也说不清。“玄之又玄,重妙之门”。话说到此,就打住。这也是参禅常用之法。道理很简单,一旦说破,就没有半点意趣。你若有机心,不说你也看得出,悟得透。你若无法缘,说了也白说。安史乱前的繁华,安史乱中的颤惊,安史乱后的全身保命。世间的许多,王维都切身体验过了。对人生,没有什么拿不起,更没有什么放不下了。他一心向佛,此后便开始枯寂了。这就如同禅,我是如是理解的:禅是活禅,不是死法,学禅的人,心一死,万法皆灭,法由心生,心死则法亡。那一颗活泼泼灵动的种子在失去生命征象的时候,一切,也就归于枯槁了。“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出塞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这样的豪气、英气、灵气已经化烟化灰了。渊明之于摩诘,似同实异,摩诘借之于佛,元亮遁之以酒。佛是导向心灵的,佛是通向灵魂的,与佛相应的是精神世界。这种依归,麻醉的是精神,或者,说得堂而皇之点,可以认为救赎的是灵魂。酒呢?只不过是口腹之乐,是身的体验。无论对佛的虔诚膜拜,其结果如何,至少,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可以使精神得到安宁,可以让人归于平和宁静。由物质消耗得到的安宁,只是片刻的,醉了一时,醉不了一世,醉得了身,醉不了心。酒醉总有酒醒时。渊明的无奈大概也在于此吧!早上喝醉了,下午可能醒,醉时忘了忧,醒时又何如?今天喝醉了,明天可能醒,醉时无有愁,醒来又怎生?靖节的悲伤,在生逢末世。那个时代,也有机会,但文人的清高,他又如何受得了职微身卑的屈辱。靖节的悲伤,在生逢朝代改易。在如此时日,便是穷俄潦倒而死,又如何能失了气节。这就是中国的士,这就是真正的知识者的气节。人生的舞台上,没有大起,没有大落,终生郁郁,这是陶靖节的悲伤。这一腔悲伤,如何化解?除了行于文字的诗,便是用来浇愁的酒。这酒,已无处找寻了;只有这诗,还能探得靖节的情思。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白酒科普:陶渊明爱酒人尽皆知


陶渊亮,字元亮,号“五柳宿世”,世称靖节宿世,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末期诗人、别赋家、散文家。曾干过几年小兵,后别兵归家,将来以酒为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士生存。清才子袁枚有诗云:“宿世容易醉,偶尔石上睡。谁晓一拳石,艳传千百年。”这里的宿世指的是陶渊亮。将来诗中可晓谈,陶渊亮极爱饮酒的。“酒”这一意象在陶渊亮的诗文中再现的频率高。他在其自传体诗文《五柳宿世传》中写谈:“性嗜酒……造饮辄齐,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惜情往留。”嗜酒是天性所致,且每饮必醉,每醉便睡,也不留宾,真性情溢于文别。“衔觞赋诗”是五柳宿世的一大人生抱负。他在醉后容易触发颇多的感想,并以诗的模样题写止来,这些诗文合成《饮酒二十首》,以自娱乐。《饮酒二十首》盯似诗人酒后醉话,实则展示了陶渊亮单清单醒的决心和高逸靖节的情致。“酒,不光是陶渊亮诗歌的又要酿成部分,更是他生射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宋书·隐逸传》中讲,陶渊亮负担彭泽县长时,分来一同很大的公田,“公田悉令吏种秫稻。老婆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陶渊亮用六分之五的境地种酿造酒的高粱,盯来在他的眼里,饮酒比食饭又要多了。陶有一首《责子》诗,讲“虽有五男儿,总不美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走志学,而不爱文艺;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掉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似此,且入杯中物。”诗中败暴露陶宿世的五子略为不寻常,究其缘故,也许是酒精过量致使。而陶宿世却讲亮讲,定命似此,未几想,缺暂饮酒一杯吧。作为没降兵僚眷属的后人,陶渊亮少时受来了精良的家庭教诲,专览群书;但因年幼成单,养成了寡言少语、不贪高贵、不慕虚荣的高净性情。这种性情影响了他的毕生,在他的宦途生存中体现得尤为亮显,让他在刹时的十三年兵宦生存中几入几退。终还因不悦兵场的黑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屑于与他人随波逐流,而决然决然地别兵归隐。别兵后的陶渊亮,纳福又获解放的悠闲得意,逐日或荷锄西归,或饮酒作诗,醉了便在门前的石头上小憩。久而久之,石头上竟再现了人形的睡印,因此这石头也得名“醉石”。归田后的二十年,是陶渊亮创作的岑岭期。他在此时刻作有《归往来别》、《桃花源记》和《饮酒二十首》等名篇杰作,传教至今,为后人形貌了无数美美的田园生存环境。 性情使然,令陶渊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以是返来田园,以酒为伴。这既让他获取了“靖节宿世”的佳誉,更突显了其高风亮节的操行。堪称,“靖节返来酒中觅,似醉似醒松长青”。

陶渊明爱酒人尽皆知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末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此后以酒为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清才子袁枚有诗云:“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这里的先生指的是陶渊明。从此诗中可知道,陶渊明极爱饮酒的。“酒”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他在其自传体诗文《五柳先生传》中写道:“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嗜酒是本性所致,且每饮必醉,每醉便睡,也不留客,真性情溢于文辞。“衔觞赋诗”是五柳先生的一大人生志向。他在醉后容易触发颇多的感想,并以诗的形式题写下来,这些诗文合成《饮酒二十首》,以自娱乐。《饮酒二十首》看似诗人酒后醉话,实则展现了陶渊明独清独醒的信念和高逸靖节的情致。“酒,不仅是陶渊明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书·隐逸传》中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分到一块很大的公田,“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陶渊明用六分之五的田地种酿造酒的高粱,看来在他的眼里,喝酒比吃饭重要多了。陶有一首《责子》诗,说“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诗中透露出陶先生的五子略为不正常,究其原因,可能是酒精过量导致。而陶先生却解释说,天命如此,莫多想,暂且饮酒一杯吧。作为没落官僚家族的后人,陶渊明少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但因年幼成孤,养成了寡言少语、不贪富贵、不慕虚荣的高洁性格。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仕途生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让他在短暂的十三年官宦生涯中几进几退。最终还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屑于与他人同流合污,而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辞官后的陶渊明,享受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每日或荷锄西归,或饮酒作诗,醉了便在门前的石头上小憩。久而久之,石头上竟出现了人形的睡印,因此这石头也得名“醉石”。归田后的二十年,是陶渊明创作的高峰期。他在此期间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和《饮酒二十首》等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为后人描绘了许多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性格使然,令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因而回归田园,以酒为伴。这既让他获得了“靖节先生”的美誉,更突显了其高风亮节的品德。可谓,“靖节归来酒中寻,如醉似醒松长青”。

白酒百科:与酒有关的诗


一首情诗,与酒有关。Only one who has been drunk knows the strength of wine,Only one who has loved knows the power of love;You cannot write my poems,Just as I cannot dream your dreams.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选自胡适《梦与诗》

戒酒诗介绍


一、戒酒诗
陶潜嗜饮酒,叹惜斯不如。
老大体质弱,恨酒力不敌。
逢场朋友劝,时常酩酊归。
一醉三日苦,饭茗不欲思。
醉后多自悔,屡发戒酒誓。
以免妻孥忧,不再近酒杯。
世上有十恶,酒算其中一。
往往醉误事,过量伤身躯。
二、戒酒诗
宇宙玄黄生万物,女娲补天始造人。
神农种地五谷生,繁衍生息养儿孙。
炎黄子孙创,五千文明传至今。
古有一人称杜康,解忧消愁尊酒圣。
五谷之水得良方,酿出桂花香飘酒。
晶莹剔透杯中物,造就古今多英雄。
桃园结义酒为媒,曹操赋诗酒先行。
秦皇汉武举杯庆,唐宗宋祖更喜饮。
成吉思汗马上行,青稞酒碗伴征尘。
李白杜甫诗仙圣,竹林七贤聚林饮。
天若无酒有酒仙,地若无酒有酒泉。
举杯邀月千里饮,醉翁留言万代传。
春华秋实皆酒意,日月人间万里情。
吾入酒海十年余,拼搏厮杀战半生。
酒后忘言不记清,妻儿担心家人寻。
饮酒过多已伤身,今日戒酒留此文。
三、戒酒诗
饮君千日醉,我只一刻清。
杯尽忙沽酒,豪语退千兵。
丈外即风景,何需恋酒名。
莫贪杯中物,百事待躬行。

酒里的回文诗


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是回文诗呢?其实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而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由此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古人先祖们是多么的聪明与富有情趣,聪明的他们也把美酒里注入了回文诗。
飘溢酒之浓香的回文诗,称得上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种高雅艺术。闲暇欣赏,情趣无限,耐人寻味。唐代吕岩巧运匠心创作一首仅8个字的《酒》回文诗:“神坏德伤,身荒国败”,数落古代一些君王沉湎酒色,以致朝政荒乱,民不聊生。这8个字还可以读成一首诗:“败国荒身,伤德坏神。神败国荒,身伤德坏。国荒身伤,德坏神败。荒身伤德,坏神败国。”
酒有千种,诗绘万象。妙趣横生的回文诗不但增添酒场的文化气氛,而且在天南海北的食客中互相传送,不胫而走。今人许冰冰创作的一首回文诗,把人们带到充满诗情画意的饮酒境界:“冷雨共青灯,鹃啼一花落。素弦调清箫,彩笺画残墨。空窗傍明月,客醉卧深林。春残催人愁,酒醉更痴情。”
借酒浇愁,诗因酒生,这是古今文化人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有两句回文诗描绘了这种心境:“杯酒困余愁白发,蹇时悲叹苦心灰。”倒读则成:“灰心苦叹悲时蹇,发白愁余困酒杯。”
笔者较近欣赏到一首题为《禅心醉酒》的回文诗:“推窗把酒逗云闲,笑月扶风惹弱兰。追韵艳花羞墨醉,随情舞梦悟心禅。”这首七绝回文诗把文化人喝酒的闲情通过生花妙笔勾勒出来,倒读更现出另一番景象,有如品赏可口的橄榄,回味无穷,心旷神怡:“禅心悟梦舞情随,醉墨羞花艳韵追。兰弱惹风扶月笑,闲云逗酒把窗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