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的历史专题。这篇关于《我国古代的酒礼习俗及历史典故》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在当代,古代的酒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现在宴会上碰杯即为酒礼。

酒礼典故

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他们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古代酒礼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而随着现代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中国酒桌上的礼仪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酒礼文化。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酒礼习俗:古代的“一献之礼”


礼仪,不仅现代人注重,古代更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常常把这些礼仪之道放于古诗中,让人很受启迪。

《诗经小雅瓠叶》从客人的角度叙写了周朝时贵族宴饮、宾主酬酢的情形。原诗如下: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酋,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从诗中可以看出,献、酢、酬是古时饮酒的一套礼节,即一献之礼,宾主各两爵而礼成。一献之礼,即古代飨(款待)士之礼,主人礼宾一度献酒称一献。《仪礼士冠礼》记载:及醴宾以一献之礼。汉郑玄注:一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士礼一献,大夫三献。《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郑玄注:一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唐孔颖达疏:一献之礼,宾主百拜者,谓士之飨礼唯有一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是意在于敬不在酒也。《仪礼士昏(婚)礼》载: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又云: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即士之婚礼时,舅姑飨妇或舅飨送亲者也用一献之礼。

具体来说,一献之礼即遵循这样的献酒程序:主人在斟酒之前,先要下堂到庭中净手、洗爵,以示洁净;客人也随之前往,以避役使主人之嫌。之后,双方一起上堂,主人先斟酒以敬宾客,客人拜谢后接爵;然后客人入席做食前祭祀,祭毕还要称赞酒之甘美,待主人答拜后再将爵中之酒饮尽;以上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献。客人饮毕主人的敬酒,再以酒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

正献之后,为众宾按长幼次序相酬之礼,称旅酬。旅酬之后,宾主饮酒不计数量,至醉而止,称无算爵。

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酒以成礼,我国自古便有此种说法,酒在古人看来,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因此十分受到重视,也体现在古诗之中。

我国南方地区的祭拜的酒礼习俗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以致今日,祭拜的酒礼习俗在我国各地仍然十分重要。

我国南方,升梁有严格和一般之分。严格的是升子午梁,采梁要讲究,梁的木材宜粗、大、直、坚。采梁时辰在历书上有规定。时辰到了,请木工师傅采梁。先锯出梁头多余部分,后锯出梁尾多余部分。这两个多余部分不能丢掉或移做他用,要拿到神堂保存起来。木工师傅把梁刨光滑后漆得鲜红放在架上,梁头放在何方向都要按历书上的规定去做。

升子午梁要在修建之初,用竹木搭起坚固的梁架,把梁架起。梁架起后才建墙壁。梁升多高,这屋就建多高。梁升定后一点不准移动。升子午梁的时辰比升一般梁的时辰讲究得多,必须按历书上所规定的去做。升一般梁,就是建墙壁到一定高度,择个吉利日子升梁即可。升梁的时辰一定要选择在正午12点钟之前。不管子午梁或一般梁,梁总是要油漆得鲜红,梁上面贴上写有贵人到位、紫微正照、升梁大吉等红纸。升梁前,宅主杀公鸡,做米糕,用新毛巾、新面盆旺梁(即洗梁)。旺梁时泥水工祷祝词是:

旺旺梁头,主家代代好风流;

旺旺梁中,主家代代做富翁;

旺旺梁尾,主家代代有福气。

旺梁后还要拜梁。用新置的八仙桌,桌上放一只谷斗,用红纸条写上贵人到位、姜太公在此、紫微正照等,把红纸条贴在竹签上,将竹签插在斗中。拜梁由宅主行三跪九叩之礼,也有请本族好命的男人拜梁的。拜梁时奠酒祝词:

一杯酒,祝梁头,代代子孙出公侯;

二杯酒,贺梁中,代代子孙出相公;

三杯酒,贺梁尾,代代子孙着朝衣。

拜完后还要说大吉、发财之类的好话。旺梁、拜梁结束后,便开始升梁。升梁时辰一到,泥水工分为两排,站定在上梁架上,由两个师傅各在一端叫高升!主家或本族好命的男人在梁下面双手举梁,同时齐喊高升!泥水工们把梁传递上去,同时齐喊高升!高高升!梁徐徐上升,待升到适当的高度时,两端一齐放下,两端梁头刚好砌到坐紧,坐紧后不得再有丝毫移动,接着鸣放鞭炮,升梁到此完成。升梁后,宅主家要给师傅红包,煮糖水粉款待众人。

古代酒礼习俗 古代喝酒聚会风气


酒后失德,往往是古人担忧的后果,中国历来就有酒能败德之说,惯于酒色并举,视为对道德、政事特别严重的潜在危害。然而这个前提是过量饮酒,然而这些并非饮酒本身,古代饮酒之风仍旧十分兴盛。

汉代已有陪酒女郎

中国早在先秦前街头已有酒馆。《鹖冠子世兵》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之说,伊尹是夏代人,被视为中华厨祖。所谓酒保,就是店小二。

在汉代,餐饮业很发达,酒馆经营者颇有创意,常把酒坛放在店前垒起的高台(垆)上做广告,垆前还站着促销小姐揽客,人们喜欢光顾街头酒馆。当年最有名的促销小姐,当是卓文君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才子司马相如与美女卓文君私奔后,变卖了车马等物,在四川临邛开了个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在店前的酒坛旁揽客。

汉代的酒馆为了吸引消费者,一般都会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做服务员。汉乐府诗《陇西行》中就描写了一位陪酒女郎,此女长得相当漂亮,时称好妇,既陪酒,又赔笑: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漂亮又热情的女招待,常遭到性骚扰。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就记述了霍将军的门人冯子都,仗势调笑当垆卖酒的美女胡姬。胡姬当时只有15岁,冯子都对胡姬动手动脚的,还送了面镜子给胡姬。

但胡姬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孩,卖酒不卖身,结果当场翻脸,警告冯子都: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魏晋时期喝酒最会搞气氛

魏晋时期并非中国酒文化的繁盛期,由于时局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酒禁一度极严厉。《魏书刑法志》载,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曾规定酿、沽、饮,皆斩之。这只是一时之禁,更多的时候还是放开的。

魏晋人喝酒已不再是单纯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文化。有条件的人喝酒颇讲气氛,往往以歌舞助兴。曹植《箜篌引》就描绘了当时边饮酒边欣赏歌舞的场景: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奏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引过三爵,缓带倾遮羞。

那时大多达官贵人家中都养有艺妓,这些艺妓各有特长,专为客人演奏、跳舞、陪酒。负责陪酒的艺妓,称为酒妓。赏歌舞,让酒妓陪饮,在贵族中间很流行。

曹魏时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聚会时常安排数十名美女陪酒。魏文帝曹丕大开眼界,在《典论》描绘当时的情景说,那些美女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恺,宴请必让家里的艺妓出场,《晋书王导传》载,王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客人若没喝光,艺妓会遭杀身之祸。

酒还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如嵇康、阮籍等文化名人,都希望从酒中寻找精神家园。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方时艰难,人各怯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这也许就叫借酒消愁吧!

我国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丧葬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地区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已逝故人,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在我国,旧时认为酒有沟通天地的灵性,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到了阴间,世人为其供奉酒食,死者便能享用到。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及长久以来我国流传着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许多民族都存在着丧葬礼俗中用酒祭奠死者的习俗,以表达生者对其的哀思与敬意。因而人死后,人们常常要举行丧葬礼仪,并用酒祭奠死者的亡灵。在其中,丧葬酒尤为典型。如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主人家当然得置办酒席,盛情款待吊唁的宾朋,名为开吊酒。这便是一般我们俗称的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吃豆腐饭。一般席上都吃素食,同时酒也一定是少不了的。此外,在死者出殡前还要喝动身酒以及下葬以后主人家酬谢送葬者的送葬酒。此后,每逢做七和忌日,也都要以酒成礼,以酒来纪念死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丧葬酒俗名目繁多。其实,丧礼中为死者奠酒的仪式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了。当时先人拿酒肉供奉亡灵,把酒倒在地上献给死者喝,其中隐含着为死者饯行之意。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另一种远行,是以阴间为目的地的不归之旅。丧葬酒俗历经千年,不断流传、演变和发展。

关中和陕北出殡最忌棺材见太阳,在出殡之日的凌晨就要起灵,于东方微明、太阳未出时就要下葬。但关中的韩城则要在午后才出殡,陕南一般也是午时过后起灵。启动灵柩时要吹奏哀乐、鸣放鞭炮,孝子在礼宾生的指引下,跪在灵前明烛、拈香、烧纸、献饭、奠酒,读起柩文。全体孝男孝女大哭,在礼宾生一声起灵的号令下,孝子和众乡邻迅速将灵柩抬起,移出门外,平稳地安放在棺罩内。

安徽奠祭之日,宾朋齐集,丧家设宴款待宾客。皖南歙县民间,一定要等所有亲属到齐,方能大殓。入殓时,用白布将尸体吊入棺内;尸体摆正后,将死者头部裹着丝绵的嘴巴处剪开,俗称开密口。此时,儿孙披麻戴孝跪献果盒,将少量糕点放入死者口内,并滴洒告别酒。富有之户,让死者口含珍珠,左手持金,右手握银,以望来世更富有。

祭奠亡灵是追悼死者的重要仪式,皖南徽州特别讲究,故称之徽祭。据《休宁县志》记载,本县丧祭,通常由12位礼生组成,一行顺序进入灵堂,俗称牵羊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各一人(又叫通,即祭礼的司仪),分立于上堂左右的高凳上,指挥祭礼进行;正、副引二人,正引在前,引导主祭的孝子行跪拜礼,副引在后,司樽、司盥、司祝(读祭文)、司帛各一人,无职小礼生四人。祭堂设上、中、下三案,置香烛,陈山珍海味祭菜和猪羊。两廊置盥具、酒樽等。一切仪式均按正赞所发号令依次进行,有条不紊。讲气派的人家,尚有用虾须祭的。虾须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故名。礼生的职司分工大致与牵羊祭相仿,仅增加了引、樽、盥、祝四人。因为虾须祭时间长,走动频繁的礼生须轮流替换。这两种祭礼形式,均有徽州特色,外地人称为徽祭。

谢孝。丧事办完,通常在五七之后,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宴酬谢丧期办事的人。亡者若为过60岁者,即为满寿、全寿,酒宴往往办得隆重热闹,称为寿酒。客人往往将用的盏打碎了,寿便到了。另外主办人家还要给来客一条白毛巾(旧时多为土布大手巾)。孝子守孝三年不饮酒、不看戏、不娱乐,以灰布鞋为标志。满三年大祭,烧灵位除孝,变常服。

广东白事酒席,先上三牲(猪肉、鱼子、鸡子),一般不必多拘泥。客家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青菜。酒席用酒,红事喜庆用酒不拘,但白事酒一般只用黄酒和白酒。饮白事酒时,忌猜拳行令、喧哗及饮醉闹事。

中国的丧葬酒礼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细颈陶酒壶,就是一件随葬的酒器,也是开始在丧葬场合使用酒和酒器的证明。

我国各地区的寿诞酒礼习俗


我国古代有所谓五福之说,即福、禄、寿、喜、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中就已经出现了献酒上寿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直至如今,我国各地区仍有寿诞庆祝的酒礼习俗。

贵州

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陕北

陕北为老人祝寿时还有唱词,儿子捧酒唱道:双手端着酒盅盅,孝敬父亲老寿翁。祝您福如门前长流水,祝您寿比岩畔不老松。

北京

北京人为老人祝寿,须备寿面、寿桃、寿酒。寿面是做寿时必备的食品,或者在馒头铺定做,或者自备。面条绵长,寿诞吃的面比平时的面更细更长,所以又叫长寿面。寿面要求长三尺,每束须百根以上。面条做好后,放置在一个大盘中盘成塔形;顶部成桃形,上插一个寿星供花;下面罩一个红绿镂纸拉花,或花色剪纸或寿字。寿宴上,必定以寿面为主食。吃面时,以黄花、木耳、蘑菇、肉、鸡蛋等打卤汁,与面一起搅拌而食。寿桃也是办寿时的专用食品,是桃形的馒头,顶部涂红点表示喜庆。庆寿时必须将寿桃陈于寿堂几案上,九层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寿酒即用以祝寿的酒,也指寿宴上所饮的酒。因酒与久谐音,所以人们以酒祝人长寿。寿宴中所用之酒,不论品种,均称寿酒。办寿时,寿酒必先敬寿星,然后宾客共饮。

浙江

如逢十之大寿,亲友送寿礼,往往用红纸剪出寿字,放在寿礼上。其中外甥和女婿必须送厚礼。女婿一般除送肉、鸡、鸭以外,必须送福寿糕、寿桃、红烛、切面。在洞头,已出嫁的女儿的寿礼最讲究,要给寿庆的父母送一身质量较好的衣料、一对大红烛,还有猪脚、线面、补酒等。

江苏

如东民间做寿,必须中面晚酒。中午来客吃面,另有四盘炒菜;面先供神前,为糖面,上面插长春花。而后,第一碗面给寿星即过生日的人吃。晚上来客喝酒,八个冷盆,第一个上桌的热菜则为炒面。如东尚有祝寿偷碗之俗,若做寿者在80岁以上,做寿时要多买若干碗,以备祝寿者偷。碗多由家长为自己的小孩偷回去,一般一个小孩可偷一只。若是百岁老人,则可专窑烧制寿碗以供人偷。民间以为此举可以从寿星那儿借到点儿长寿的光。

酒礼习俗:古代喝酒聚会时的各种“风气”


常有人说,如今国内酒文化风气日益腐败,传统酒礼习俗未被延续。古代喝酒聚会时的风气如何?说说古代喝酒聚会时的各种风气。

汉代酒店的陪酒女郎

中国早在先秦前街头已有酒馆。《鹖冠子世兵》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之说,伊尹是夏代人,被视为中华厨祖。所谓酒保,就是店小二。

在汉代,餐饮业很发达,酒馆经营者颇有创意,常把酒坛放在店前垒起的高台(垆)上做广告,垆前还站着促销小姐揽客,人们喜欢光顾街头酒馆。当年最有名的促销小姐,当是卓文君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才子司马相如与美女卓文君私奔后,变卖了车马等物,在四川临邛开了个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在店前的酒坛旁揽客。

汉代的酒馆为了吸引消费者,一般都会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做服务员。汉乐府诗《陇西行》中就描写了一位陪酒女郎,此女长得相当漂亮,时称好妇,既陪酒,又赔笑: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漂亮又热情的女招待,常遭到性骚扰。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就记述了霍将军的门人冯子都,仗势调笑当垆卖酒的美女胡姬。胡姬当时只有15岁,冯子都对胡姬动手动脚的,还送了面镜子给胡姬。

但胡姬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孩,卖酒不卖身,结果当场翻脸,警告冯子都: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魏晋人喝酒讲究气氛

魏晋时期并非中国酒文化的繁盛期,由于时局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酒禁一度极严厉。《魏书刑法志》载,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曾规定酿、沽、饮,皆斩之。这只是一时之禁,更多的时候还是放开的。

魏晋人喝酒已不再是单纯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文化。有条件的人喝酒颇讲气氛,往往以歌舞助兴。曹植《箜篌引》就描绘了当时边饮酒边欣赏歌舞的场景: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奏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引过三爵,缓带倾遮羞。

那时大多达官贵人家中都养有艺妓,这些艺妓各有特长,专为客人演奏、跳舞、陪酒。负责陪酒的艺妓,称为酒妓。赏歌舞,让酒妓陪饮,在贵族中间很流行。

曹魏时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聚会时常安排数十名美女陪酒。魏文帝曹丕大开眼界,在《典论》描绘当时的情景说,那些美女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恺,宴请必让家里的艺妓出场,《晋书王导传》载,王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客人若没喝光,艺妓会遭杀身之祸。

酒还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如嵇康、阮籍等文化名人,都希望从酒中寻找精神家园。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方时艰难,人各怯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这也许就叫借酒消愁吧!

唐代人喝酒爱玩情调

唐代的达官贵人、普通文人和布衣百姓,都爱光顾酒肆。刘禹锡《百花行》诗说: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长安城繁华热闹的东、西二市,酒肆林立,可谓是酒吧一条街。

中唐以后,酒肆开到了住宅小区坊里里,生意好得连皇宫都常派人来买酒。贞元二年(786年),宫里无酒,唐德宗李适便派人到街头酒店买酒喝。《资治通鉴》记载说:时禁中不酿,命于坊市取酒为乐。

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从昭应县城(今临潼境内),到长安城东门数十里长的官道两旁,也开有许多小酒馆。行人可量钱数多少饮之,甚至有施者与行人解之。饮酒既方便又便宜,行人称之为歇马杯。

这些城郊酒肆,以渭城最负盛名。渭城在长安西郊,是通往西域和巴蜀的要道,送亲友远行多在渭城饯客,因此留下了大量诗句。其中以王维《渭城曲》最著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人喝酒爱玩情调,所以,酒肆里,既有陪酒小姐,也有女艺人,有的直接把情人带到酒店里一起饮酒取乐,李白妾劝新丰酒、君醉留妾家诗句,就是这情况。

二三线城市亦如此,如建康(今南京)的酒肆里,便有吴姬劝酒;即便在边远的凉州(今甘肃武威),酒肆里也都有陪酒小姐,元稹《西凉伎》便称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文人最爱去酒家胡。酒家胡是胡人所开的酒肆,请有胡地的女孩子做服务员,没钱饮酒可赊账。那些女孩子就是所谓的胡姬。胡姬貌美如花,比苏州出来的吴姬更有气质,她们有异域风情,有才有艺,温柔热情,令文人为之神魂颠倒。

酒仙李白《前有樽酒行》为证: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宋朝人喜欢喝花酒

人在酒文化中,掺杂进了更多的政治因素。从赵匡胤当皇帝起,酒便不是随便喝的,特别是赵匡胤的酒,虽然不是项羽的鸿门宴,但也多诡计。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宫中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酒兴正浓,赵匡胤述说自己的苦衷后,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是赵匡胤干的杯酒释兵权。

政治这么复杂,时人也很识趣,索性从酒中找乐。宋代官场嗜酒者多,应该与此有直接关系。朝廷希望多取酒利,也鼓励酒消费,所以宋代饮酒之风,与汉唐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朝代人喝酒都喝出了时代特色,喝出了名堂,宋人也不例外。喝酒玩政治之外,宋人喜欢喝花酒,以妓佐酒。这在宋代极为普遍,可谓无妓不成席,没妓女佐酒掉价。

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述了一位名叫张功甫、爱喝酒的官宦子弟,其官至左司郎,饮酒娱乐很奢华,用当时的话来说叫豪侈,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

当时朝廷甚至鼓励以妓佐酒,让妓女在酒肆招揽生意。王栐的《燕翼诒谋录》说:新法既行,悉归于公,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

所谓蛊惑之,就是用妓女来引诱消费者。

对古代饮酒风气的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酒礼习俗和酒文化内涵,且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循乎礼、合乎道 我国各地不同的开席酒礼习俗


一般我国酒席分为好几个阶段,这开席酒顾名思义就在第一阶段。我国酒桌礼仪复杂,仅开席酒,我国各地区便各不相同。

山东地区

山东人好客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山东等地区,酒桌礼仪也是相当考究,一般开席酒是6次,叫六顺,最近流行7次,7寓意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河北、河南地区

河北、河南等中部地区,部分地区酒文化颇为相似,首先是主人领着先喝3杯,叫酒过三巡,这3杯叫做入席酒,喝够3杯酒,酒席上的热闹劲就会自然带动起来,所有人三巡过后,才能开始敬酒。

东北地区

有的开席酒是喝2次,这样喝法大多数,2次取好事成双的寓意~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东北,开始主陪先带大家喝1次,然后次陪再带大家喝1次,正好2次后开始互敬,但有时会有人出来感谢大家或代表什么的带大家喝,然后再有人出来...而且每次都是直接喝掉1杯,叫做打个样,其他人跟着喝就好~爽快。

津京地区

有的地方,不怎么讲究开席酒,例如津京及其他部分地区,开席主人先说说祝酒词什么的,然后带大家一起喝1杯,接着就是互敬,不过这第一杯酒也还是有说法的,这杯一定要倒满,叫酒满心实,然后大家开喝。

江苏、安徽地区

也还有喝4次、6次、8次的,都有不同寓意,例如4杯在江苏、安徽等华东部分地区盛行,取事事如意的寓意。例如素有中华酒谷之称的安徽亳州,以古井贡为代表,推崇用古井贡特制举一反三酒具喝酒,将道家思想与喝酒相结合,追求自然健康的饮酒体验。

山西地区

山西等西北部分地区,有一种说法叫打排子,就是主人入席先起身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轮流敬酒,接着是另一个人起身如此轮流敬酒,如此这样轮流来,这样就能不冷落每一个宾客,以及一些地区开席酒会根据具体情况定,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你帅和不帅,开席酒和过程中被献酒次数都不一样。

惯以喝酒王者之称的东北倒也没有太惊悚,倒是山东和河南,上了这两个地方的酒桌,尤其是以客人的身份,想不喝醉都很难。因此喝酒的人,最怕到这两个地方。

我国地域酒文化 厦门地区的酒礼习俗


厦门人大部分都不是好杯中物的瘾君子,厦门人虽喜欢饮酒,但酒俗很好,喝得醉如烂泥或乱发酒疯的是极少数的。

导致这种酒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基本上把酒当作药物来看待。厦门俗语小酒小人参,适量的酒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老人和产妇,是有益的。因此,厦门过去有名的酒是药酒,春生堂、万全堂、松筠堂都是以酿制药酒着名的。时至今日,厦门酒厂的固本药酒仍非常畅销。就连高粱酒和米酒,厦门人也首先从药性来看待它们。高粱酒是凉性,败火;米酒则热性,易上火。火牙痛,几口厦门高粱,第二天居然也就好了。还有许多人家,自己买来中药,用酒浸泡,每晚一小杯,长年饮用,健补身体。至于逢上霜降、立冬、冬至、清明等节令,那更是非要喝上两杯药酒不可。即使不敢喝的,也要将酒掺到汤食中,如排骨汤、鸭汤,一并喝下。

产妇一般喝老酒。厦门老酒指糯米酒,多是龙岩的沉缸或福州的蜜沉沉。糯米酒度数低,营养高,含糖分,易入口。产妇作月子,一天至少要喝两次。厦门产妇最经常的食物是面线煮鸡、鱼、肉之类的营养品,往往在烹煮中要掺进老酒。一个月子,喝它一二十瓶是极普通的事。

甚至小孩也有被要求喝酒的时候。孩子长到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厦门人称其将转大,父母往往要买中药田七炖鸡给孩子吃,而且必掺些老酒或药酒,或高粱酒。

酒除了当药喝,还常被作为药来使用。手指头烫伤。立刻倒一杯高粱酒,将指头浸泡其中,不但止痛,而且消毒,不起泡,不发脓。不能浸的部位,则可用草纸浸酒敷在上边。若是脚拐了,扭伤拉伤,就用高粱酒涂擦按摩伤处,对舒筋活血,还真有些功效。

在这种以酒为药的观念指导下,厦门酒徒虽多,更有不少每日必饮的酒仙,但酒俗良好,值得称羡。

当然,对于爱面子而又热情好客的厦门人来说,酒也是待客不可或缺的饮料。婚丧喜庆的大日子就不必说了,即使平时的亲朋往来,也总要治酒款待。酒席之上,厦门的规矩是敬酒的干杯,被敬的随意。这对于那些没有酒量的人,无疑是救命的福音。只要你别逞强,守拙以待,多少敬酒都是可以对付的。对方如果要强迫你干杯,自会有人出来解围,或说酒不要勉强,或是干脆把敬酒干杯,被敬随意这句俗语念一遍给敬酒者听,对方只好作罢。不过,如果你不知规矩,抢先敬酒,干了杯,那就会被认为会喝,别人敬你的酒时,就可以要求你干杯。这时,你就很难拒绝了,席上的人也会认为你藏量,不再出来念规矩,你就可能喝过头。厦门人称那种好出风头的人为风龟。酒席上的风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灌醉,大出其丑、因此出席厦门的酒宴,即使你有一定的酒量,也不宜太早就起来敬别人的酒有非敬不可的,亦宜留待酒席将尽时再敬。在厦门的宴席上,先敬酒被看成是一种身份名誉的象征,只有主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才先敬酒。如果不是,而抢先敬酒。就会被视为风龟。

亲密朋友相聚饮酒,有时也猜拳,都用闽南方言。有一条规矩,叫拳不离拇。拇,指大拇指,无论你喊一喊二,除非你不出,出拳则必须出大拇指。如果你喊二,并出食指和中指,那就犯规了,叫着出土拳。必须把酒杯端起,闻酒一次。也不准喊五,喊五被称做女人拳,也要闻酒。

近年,厦门的酒风更趋温和。烈性酒的销量大幅下降,低度酒和啤酒渐趋流行,酒席上强行敬酒的基本上看不见了,而果汁、饮料、茶水、矿泉水却纷纷上宴席。一律可以充作酒来相敬。谁愿喝什么就喝什么,彼此自由,相互尊重,使宴会更加轻松愉快,也对人的健康更为有益。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作为一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早已蜚声海内外,一年四季游客如潮。但中国自古有入乡随俗的习俗,到了厦门,怎能不知厦门酒俗?

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民间酒礼习俗


西藏是门巴族是生产地,节日也与藏族相同,因此门巴族酒文化颇具西藏风格,但也更具地方民间特色。

门隅及墨脱的门巴族人都喜饮青稞酒和米酒,墨脱门巴族人还很喜欢饮一种自酿的酒叫邦,又称育。根据酿酒的原料不同,叫法各异。如用达谢粉作原料酿制的酒叫达谢育,用鸡爪谷酿制的酒叫贡波育,用玉米酿制的酒叫阿香育。酿制过程是:将磨碎的玉米或鸡爪谷煮熟,待温热时,加入酒曲发酵;将发酵后的酒米盛放在特制的竹编酒漏或竹筒酒漏中,吊挂在火塘的一侧。酒漏下放一大铜锅,酿好的酒液便会一滴滴地滴进铜锅里,然后将酒盛入竹筒或大葫芦里保存。饮酒时,将酒倒入瓢中,再倒进碗里饮用。这种酒的度数低,酒味酸甜可口,人人都爱喝,系清热解乏的饮料,也是请客送礼的必备之物。

康波酒是门隅勒布地方的门巴族人在婚礼大典和喜庆场合中饮用的佳酿,酿制过程与米酒和青稞酒的酿制过程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酒要由专门的酿酒师酿制,酿酒师谓之麦吉波。酿这种酒时,由麦吉波在装满已发酵好的青稞酒料的木酒桶中插入一个竹编漏斗,与酒酿隔开,倒进清水,用一柄木勺在漏斗内不断搅和,将过滤渣汁调和均匀,再将调和均匀的酒舀入盛酒器具。这种酒甘洌醇香,十分可口。

门巴族人喝茶和饮酒的饮具以竹木器皿为主。当地产的大葫芦为盛酒的最好器皿。将小葫芦一分为二,做瓢,既可舀水也可舀酒,又可做饮具。在接待客人时,常捧上一瓢酒为敬。门隅及墨脱多竹木,竹筒为天然的水筒和酒具。每当亲朋相聚或婚丧嫁娶时,人们往往背着数筒或数十筒酒前往。家中酒筒的多少还常常作为是否富有的重要标志。木碗既是餐具,也是饮具。有一种叫古尔固的小口木碗是专门用来喝酒喝茶的。现在已从汉地和藏区传入瓷碗,但人们仍喜欢使用木碗,尽管一个普通木碗的价格比普通瓷碗高几倍甚至几十倍。门巴族善饮酒,大至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小到干日常杂活、谈天说地,均离不开酒。清晨,一家人斟酒小酌,边饮边谈家事,商议活计;入夜,一家人围坐火塘边,或是请来邻里亲朋,欢聚同饮。这时,主妇要唱劝酒歌,全体应和,边歌边舞,尽兴而归。

除此之外,门巴族著名还有萨玛酒歌,以及其迎客的三口一杯习俗与新娘的夫家三道茶及婚礼上新娘的舅舅对酒的挑剔责难习俗饶有趣味。

出生、成人礼时的酒礼习俗


白酒伴随中国人一生的仪式,如出生、成人、婚礼、生育、死亡等等都会有酒的身影,其中尤以出生、婚礼、寿诞、丧葬酒礼被格外重视。

出生时的酒礼习俗

酒壶报生

我国华南地区,妻子分娩后,丈夫要用礼篮子装肉、酒壶装酒到岳母家去报喜。内行人只要看酒壶嘴的方向,就知是生男还是生女:壶嘴朝篮里,是男孩;壶嘴朝篮外,即是女孩,有女生外向之说。岳母家往往回以母鸡、红糖、糯米、面条、香菇等物。

报生酒

在浙江金华地区,婴儿出生后,要备酒一担,往岳母家报喜,称为报生酒。岳母则回以糯米或粳米一壶,上放一对红蛋,或索粉一篮,然后岳母给邻居分报生酒。

报生壶

在浙江台州、金华,向岳母家报生时带有镴制的报生壶,内装黄酒,壶嘴上插柏树枝,以柏树和百岁谐音而取其吉兆。若生男婴,报生壶嘴要用红纸塞上,生女婴则不塞。娘家倒取报生壶里的黄酒后,要把米放在报生壶内,给女儿烧粥吃。

送喜蛋

贺生,又称诞生礼。在杭州,婴儿出世,要用喜蛋、酒菜等送到丈人家报喜。

三旦酒

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生下女孩,常要栽几株嫁妆树,以备将来女儿出嫁时砍树做嫁妆用。有的地方生长子要栽三旦(三日)树,即给孩子做三日时,在亲友吃过三旦酒后请他们栽树,意思是祝福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开口奶

婴儿所饮第一口奶,谓开口奶。给婴儿喂的开口奶须向别家妇女讨来,生女婴者须讨生男婴妇女之奶,生男婴者须讨生女婴妇女之奶。喂奶之前先喂黄连汤一口,谓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分别制成汤,用手指蘸汤涂婴儿嘴,边涂边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

三朝酒

婴儿出生第三天称三朝。过去,三日洗儿,抱见舅姑,唤以乳名。诸族人及亲友各送米蛋之类看望产妇,并表示祝贺;女家邀亲友吃三朝酒。洗儿之时,浴盆中须放喜蛋及金银首饰等物。洗毕要取蛋在婴儿额角摩擦一遍,说是可免生疮;用金银首饰,说是可以镇惊。洗过之后,以父之鞋一只、碎缸片一块、肉骨一根,与婴儿合称,叫上秤,希望孩儿长大后有刚(缸)骨,继承父志。一些地方,小儿初生三日,必集女宾聚宴,谓之三朝酒。在浙江金华,小儿初生三日,拜祀祖先,尊长为小儿命名,置酒宴亲族,日红男酒。浙南地区吃三朝酒也叫吃禳解酒。这天洗生婆来给婴儿洗浴,检视脐带剪痕,脱去利市衣,更换新衣。三朝酒以请洗生婆为主,其他请的是吃过开喉奶、赐利市衣以及临蓐时帮忙的人,大都是女客,不请男客。

满月酒

满月酒也叫弥月酒,又叫汤饼筵。在温州,有大满月(40天),小满月(30天)之分。有些人家在满月时大摆酒席,发出请柬。收到请柬的亲友都要送礼,礼包上则写汤饼之敬。有的人家还张灯结彩,演唱弹词。满月剃头,叫做打光光,囟门必须留足一寸见方的头发,叫做孝顺发。剃下胎发,用红布急裹,送保生娘娘宫神座旁边,是保长生的意思。剃头后,主家要请理发师吃酒,并送鸡蛋、红包酬谢。

生日酒

小儿满一周岁时,舅家送米粉塌饼,亲戚送衣饰等物,谓周礼。家中设酒席招待,称为生日酒。小儿穿新衣,戴虎头帽、银项圈、百岁锁(长命锁)、手镯等。先扶他至堂前礼神;再抱他穿过预先搭在屋檐前的竹梯,称为过关;再由娘舅抱着沿村兜一圈。也有人认为必须过两座桥,才算吉利。在浙江湖州,婴儿年满一周岁,俗称得周。外婆家要送外孙穿用的袍褂衣服、鞋帽等礼物,婿家要办得周酒款待前来恭喜道贺的宾客。

报生酒

江西民俗,婴儿出生后,大多要鸣炮示庆,将胎盘(俗称包衣)埋于荒野。父亲则要到外婆家报喜。报生时,多提一把茶壶,生男者壶嘴朝前,挂两个由红绳系着的桂圆,壶嘴插红纸扎的香柏和万年青,壶内装满酒;生女者,壶嘴朝后,无任何装饰。岳母收下酒后,回一壶糯米或粳米,上放一双彩蛋,传说吃了娘家的米身体强壮些。然后岳母给邻居分送报生酒。

送浆酒、打浆酒

婴儿如果是第一胎,外婆得到女婿的喜报后,要送阉鸡、鸡蛋、鲍鱼、鲍豆腐,和小孩穿戴的鞋袜、衫裤、体被、尿垫、背带、披风、围裙、口栏枷等。姥姥到女婿家去看女儿,抱外孙,俗称送浆酒。婴儿的父亲提猪肉到岳父家及舅父、姑父、姐夫等各家,告诉打浆酒(或称请浆酒)的日期。打浆酒一般在产后十天举办。到时,四方亲戚、邻里好友都提着鸡、蛋、宝宝衫等礼品前去恭贺。打浆酒喜事一般来女客,产妇娘家客人坐首席。江西龙南、全南、寻乌、南康等地有此习俗。

我国古代时期中秋节饮酒习俗


古代娱乐方式不如现在丰富多彩,所以往往很期待节日的到来,每逢佳节,张灯结彩,举国欢庆好不热闹。这也是在现代越来越少能看到的场景了。例如我国传统团圆佳节中秋节,很多书籍都对古代中秋节盛况有描述。

秦汉之时

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都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还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的活动。

宋代太宗时

宋代太宗时,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记: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苑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北宋汴京中秋节

《梦粱录》中记: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竞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南宋临安中秋节

明清之明,祭月、赏月、饮酒之风,仍沿习不断。北京的月坛,就是天子祭月的场所。此外,吃月饼之风兴起,其来由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多含有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之意。北京还兴玩一种用泥做的小玩具叫免儿爷可能与古代月中玉兔的传说很有关系。

中国饮酒习俗、文化丰富,在重大节日中,饮酒亦十分讲究。自古以来,中秋佳节除了赏月、月饼,饮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我国少数民族酒礼习俗 布依族的米酒文化


酒在布依族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布依族人会酿酒、好饮酒,更喜米酒。酒不仅是布依族家庭的日常必备品,更是他们在节日盛宴时、待客时必不可少的佳品。

布依族米酒的历史沿革

中国酿造酒的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民间酿造酒的行业,从以下传说得到证实。一是杜康酿酒。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二是酿酒始于黄帝时期。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三是酒与天地同时。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以上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布依族善于学习汉文化,据《布依族百年实录》记载:早在远古时候,居住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先民族就向汉族学习酿造酒的技艺,就会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酒曲,利用天然的泉水用米酿成米酒用来驱风祛寒、避邪除疫,庆祝丰收。

布依族米酒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历史悠久,与当时族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布依族居住地区社会生活发展史的见证。

科学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以培养滋生有益微生物,再以有益微生物菌落产生发酵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而生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己酸乙酯为主体的香味物质。它是布依族先民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布依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布依族先民农耕文化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布依族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同认知,加强社会文化交流等具有极为重要价值。

民俗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促使了布依族人善饮、乐饮,进而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丰富多样的酒礼、酒俗、酒令等民风民俗。

社会价值。布依族米酒酿造技艺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布依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布依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布依族米酒的酿造技艺,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打造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济价值。布依族米酒作为地方优质农特产品,在市场出售,深得消费者青睐,生产者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生产费料酒糟还可以作为畜牧饲料形成绿色产业链发展,因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保健价值。布依族米酒品质纯正、清凉适口、回味悠长。长期饮用,具有防寒解暑、降压降脂、明目醒脑、舒筋活血和益寿延年之功效,是理想的饮用保健佳品。

布依族酒礼习俗

酒俗

丰收酒。凡是风调雨顺丰收的年份,都要酿造米酒,杀猪腌腊肉,到次年农历正月间,就邀请亲友到家来欢庆丰年,喝酒唱歌,名曰丰收酒。这一天主人家早早起床,准备好各种佳肴,等待客人的到来。客人陆续到来后,便被请到火塘边,大家围坐在一起,同时欢乐地唱起客气歌:米酒绿中央,开缸十里香,下河洗坛子,醉倒老龙王。就这样,主客互相祝贺歌唱,直到散席。大家拱手道别,并相邀来年到自家喝丰收酒。

拦路酒。在进布依族村寨必经之路上,由主方备酒恭候于路中,客至,先以酒歌劝酒,表示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客人饮后方得进寨,有的主客双方还需对歌,然后才能饮酒过关。而进人村寨后,如客人初次来到布依人家,主人会敬上一杯茶,此茶实为米酒。如果客人将酒误认为茶一口喝进嘴里,务必将酒喝下肚;而不能将酒吐出,否则被认为不礼貌。如果客人知道茶中玄机,就可以恭敬的双手接过茶来,慢慢品尝,细细享用。在布依族的习俗里,这是布依族待客真诚的表现,客人喝下的酒越多,就象征着长吃常有,主人就越是高兴。

鸡头酒。当贵宾前来布依族家中做客,主人总会杀鸡备酒招待客人,此时的鸡头又称为凤凰头。入席后,主人向贵宾双手奉上凤凰头,客人接过后,先饮酒一杯,再把凤凰头依次对着其他人,表示大家共同举杯,一饮而尽。这样的习俗表现出布依族对客人的尊重与敬仰。

交杯酒。交杯酒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二人各持一杯,相互同时递到对方嘴边,并同时饮下;另外一种是主客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这两种多是主人对客人敬酒时所行的酒俗,取交杯即交情、交心之意。还有一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众人围坐,各持一碗同时顺同一方向举起至相邻客人嘴边,再同时饮尽,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之意。

转转酒。布依族世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转转酒是同一村寨,以家为单位轮流邀请外来客人喝酒的习俗。布依族有一家来客全寨亲的说法,所以这种转转酒在布依族村寨尤为盛行,谁家来了客人,这家的亲戚、邻居以及全寨各家都要轮流转到,否则视为不合群。这样的礼俗体现了布依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讨八字酒。讨八字酒盛行于黔西南布依族婚俗中。主要是指布依族男女青年经过恋爱、说媒后,双方父母已无异议,就要择出婚期。在定婚期前,男方家的媒人要到姑娘家来讨姑娘八字,女方家要在堂屋中的神案前摆上八碗便当酒(音Biangdang即家酿米酒),并将姑娘的年庚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压在其中一碗酒的下面,这时,主持人就请媒人去揭姑娘八字,媒人只能凭直觉去找,当揭起一碗若没有姑娘的八字时,媒人就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再揭,直至揭出八字为止,才能带回与男方八字合在一起,由阴阳先生推算出良辰吉日作为选定的婚期。

祭祀酒。布依族的葬仪活动少不了酒,办丧事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会带着酒水等一些礼品去丧家家里为死者吊唁,吊丧仪式过后,丧家就会置办酒席,哭诵祭文,而后,到了半夜之时,丧家还要请当地的巫师作法,让死者好升天,摩师在死者的棺材前悼念这经咒,同时后辈们时不时的给摩师酒杯里面续酒,直到摩师喝够为止,他就会将剩余的赏钱给后辈们,摩师会一晚上念咒,直到第二天出殡时候才停止,然后由家中的孝子提着酒碗和酒瓶,为抬着灵柩的邻居们斟酒,以表示对他们的犒劳,喝完酒之后,才将灵柩抬出去。

安葬好逝者之后,孝子还要在墓地旁边守着,摆一桌丰盛的小酒席献给死者,并且孝子还要给死者敬酒,吃完酒后方可离开。

酒歌

迎客歌。迎客酒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便在碗里斟酒,双手端起,唱迎客歌为客人献酒,如:凤凰飞落刺笆林,鲤鱼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涵。客人若是能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悟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就要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

敬酒歌。唱敬酒歌的方式是,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们边敬边唱。开场歌的内容大都是些客气词句。比如主人家的酒肉明明是摆了满桌,主人却谦逊地唱道昨晚灯花爆,今早喜鹊叫,都说要有客,贵客真来到本想杀头猪,猪崽瘦壳壳;田里去捉鸭,鸭被鹰叼啄;棚里去捉鸡,鸡被野猫拖;溏里去捞鱼,鱼被水獭捉贵客到我家,实在简慢多。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客人们也一一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内容多为感谢主人家的殷勤,祝寨邻平安、庄稼丰收、牛马成群等,如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祝愿主人家,岁岁好生活祝愿寨邻里,和睦享安乐;祝愿牛马壮,祝愿羊满坡主人真殷勤,让我坐上座,敬我猪腰肝,敬我鸡脑壳多谢呀多谢,主人麻烦多,我们转回去,定把美名说。一人唱一首,唱完后,大家各饮一口酒,要是谁不会唱,就罚饮三杯。

婚庆歌。布依族婚庆仪式中的酒歌分为4部分,它们分别是《开朝门歌》、《安桌歌》、《板凳歌》、《筷子歌》、《解壶歌》、《斟酒歌》、《敬酒歌》、《赞美歌》、《做客歌》、《栽花歌》、《盘花歌》、《答谢歌》、《留新媳妇歌》等等。

节庆歌。在布依族传统的宴客节庆之日,山寨中的家家户户都会兴高采烈地参加各种聚会活动,活动中不仅要推举出最好的男女歌手来唱贺丰年、祝福村寨,还要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摆擂赛歌。这些酒歌以即兴编唱见长,歌手们根据所见景物,根据自己平常积累的对歌词,即兴编出唱词。既能够体现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又能展示村寨人们欢乐祥和的生活氛围。

丧礼酒歌。布依族丧葬礼仪,多以歌唱的形式展开。布依族的丧葬歌谣有比较完备的记述,还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和仪式,要遵循特定的风俗习惯:老人故去后,主人家(含本家)须忌荤三至五日,忌荤期满,请摩公唱过《开荤调》后,方能吃荤。人棺唱《人棺调》,立蟠唱《立播调》,女婿献羊唱《献羊调》,后辈敬献斋饭要唱《献斋饭》,致哀要唱《哭诉调》、《追叙调》,发丧前要唱《开路歌》,下葬要唱《下葬调》。葬后第一个清明节要祭坟地,唱《祭坟调》。布依族丧葬的每一过程,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都要遵循一定的习俗,都配合有相应的丧葬歌谣,成为我们了解布依族丧葬文化、乃至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

清明节的酒礼习俗


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到,除了扫墓、放风筝之外,在清明节的酒礼习俗也由来已久......

说起清明与酒,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明节饮酒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