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诗歌中的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酒令中的酒文化》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从周朝开始,宴会上饮酒就有了酒令,酒令是活跃酒席气氛的重要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酒令却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行酒令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酒宴上依然倍受欢迎。古代行酒令的方式非常多,如猜拳、骰子令、筹令、酒牌令等,玩法众多,筛子令现在也非常流行,特别是酒吧,古代的筛子和现在的麻将色子类似,有四面、六面、八面的,通过摇色子获得点数来喝酒;酒令和酒牌是通过抽签的方式,不同签上写的东西不同,根据不同的规定来喝酒,有人将我国古代的酒令整理,共有三百余种。酒令中的筹令是很常见的,但是制作却很麻烦,先做好筹签,然后在签上刻上酒令、令辞和酒约,而且多少不等,有的十几签、有的数十签甚至上百签,不同的筹签需要喝的酒不同,能够很快的调节酒宴上的氛围,这是我国最为传统且独特的酒文化。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魏晋诗歌中的酒文化


魏晋文学作为古典文学诗酒结缘的代表文学之一,其背后蕴藏着丰富而高雅的酒文化。小编且借文人骚客的酒中诗,诗中酒,散淡地话说魏晋诗歌中“风流”名士们流露出的对高雅酒文化的追求。

浅谈中医中的酒文化


人类较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但却与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较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较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当然,这时人类虽然从饮酒得到了的好处,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一)酒之性能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者以极大的便利。
(二)药酒常用制备方法
药酒的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及酿制法。
1.冷浸法:将药材切碎,炮制后,置瓷坛或其它适宜的容器中,加规定量白酒,密封浸渍,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共浸渍30天,取上清液,压榨药渣,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适量糖或蜂蜜,搅拌溶解,密封,静置14日以上,滤清,灌装即得。
2.热浸法:取药材饮片,用布包裹,吊悬于容器的上部,加白酒至完全浸没包裹之上;加盖,将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缓缓加热,温浸3~7昼夜,取出,静置过夜,取上清液,药渣压榨,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静置至少2天以上,滤清,灌装即得。此法称为悬浸法。此法后来改革为隔水加热至沸后,立即取出,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闭,浸渍30天,收取澄清液,与药渣压榨液合并,静置适宜时间后,滤清,灌装即得。
3.渗漉法:将药材碎成粗粉,放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匀湿润后,密闭,放置15分钟至数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后备用。另取脱脂棉一团,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一种圆柱型或圆锥型漏斗,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制液体流出)的底部,然后将已湿润膨胀的药粉分次装人渗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要压平。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向渗漉筒中缓缓加入溶媒时,应先打开渗漉筒流出口的活塞,排除筒内剩余空气,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时,关闭活塞。继续添加熔媒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24~48小时,使溶媒充分渗透扩散。然后打开活塞,使漉液缓缓流出。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浓度,也可以将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药粉的溶媒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渗漉。收集渗漉液,静置,滤清,灌装即得。
4.酿制法:即以药材为酿酒原料,加曲酿造药酒。如《千金翼方》记载的白术酒、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酿造。不过,由于此法制作难度较大,步骤繁复,现在一般家庭较少选用。
(三)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作用。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较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4.辨证选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者较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邈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原始祭祀中的酒文化


古人常以皇天、后土并称:皇天指天神,后土指社神(土地神)。社神中以社稷为首,它包括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之神。社代表土地神,稷代表谷神。
我们从出土于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发现,出土文物中以酒器为较多。《礼记·礼器》中的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表明商代举行宗庙祭祀活动礼仪方面已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祭祀不单单是汉族人特有的活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也同样保存着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如傈僳族的祭祀山神、布朗族的祭祀雷神等。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美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品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要用“五齐”、“三酒”共8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的习惯和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丧家,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公斤酒及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家要送10多公斤白酒和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前来的吊丧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死亡,各家各户都带酒去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我国的许多民族在重要的节日或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要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位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酒令的传承文化


酒令自古在民间流传,也深受人们的喜爱。酒令对于活跃酒席气氛,增强交流沟通情感,还有传递知识都有一定的作用。古人行酒令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融入到酒令中了。酒令是对人的聪明才智、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现在的酒席上,即使是类似杠子老虎、孙悟空猪八戒、一只小蜜蜂的小游戏,也是一些很健康阳光的。酒令中小小的活动也都能体现出一些文化的传承细节,从中吸收到我们酒令文化的精髓。
无酒不成席。酒席上大家举杯间,借助酒令,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文人更是多嗜酒。酒能激发灵感,活跃思维,一部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着酒香。众所周知的李白和杜甫,都嗜酒成性。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称之为“酒豪”;郁达夫曾赋诗“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丰子恺也写道:“世间较好是酒肴,莫如诗句。”真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另外还有,惩恶扬善的江湖侠士武松,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无一不是白酒的功劳;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是与白酒有关。更有范增替项羽设下鸿门宴,平和从容的宴席上杀机四伏。关于酒的故事,与酒有关的故事不胜枚举。无论是幸福、快乐、忧愁、郁闷、沉重、轻松都可以对酒倾诉,与酒共享。在当今社会,不论是生活休闲,还是职场上的宴会、餐饮,面对各种交际场合,饮酒也是一种生活运动。同时开启品味的另一扇窗。当然饮酒要适度适量,身体较重要。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爱惜自己的身体。

酒文化中的“精、“气”、神”


白酒“香气幽雅、口感舒适、有益健康”的酒体让人“清心舒畅、心旷神怡、自然唯美”,在喝酒时喝的也就是“精、气、神”。
常言道:人活的就是一个精、气、神儿。在古代讲究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俗语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精、气、神是什么呢?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神是对人体生命过程和整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较高统帅。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


可以说,“精、气、神”是人生三宝,生命之本。它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这说明万物均有精、气、神。有什么样的人品(精、气、神),就有什么样的酒品(精、气、神),白酒也应有自己的精、气、神。
长期存在于市面上的假酒、劣质酒、三精酒,在严格意义上都不能叫酒,他们损害了白酒的精气神,是白酒发展中的蛀虫。
白酒本身就是粮食的精华,它的来源就说明了它健康的物质基础。白酒中幽雅的香气成分,舒适的风味成分,有益健康的活性成分是酒中精华,构成白酒的“精”。人体的五官对应的五感就是对白酒的“精”进行鉴赏。
白酒为何始终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它的动力源是什么?那就是白酒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这是白酒的“气”,让白酒生生不息。白酒之“气”由心觉、时觉、神觉等超五官的感觉来感受。
所谓“精与气化为神”,白酒优质的口感与它象征的历史、文化结合,化为了白酒之“神”。

元明清诗词中的酒文化


元明清时期诗词中的酒文化是古典诗词酒文化的余香,醇美而优雅,令人回味绵长。今日,小编将带您一起领略元明清时期的酒文化。

酒令是什么,酒令文化介绍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较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较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即应对曰:“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饮酒行令,是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较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较常见,也较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东方印象)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


《水浒传》作为一部表现英雄豪杰的小说,不可避免地描写到较能表现英雄豪爽的酒,许多故事也是从酒中生发出来的。书中所提到的酒名,就职“透瓶香酒、茅柴白酒、玉壶春酒、蓝桥风月洒、头脑酒”等等。
武松过景阳冈前喝的便是“透瓶香酒”,又叫“出门倒”;武松醉打孔亮时所在的酒店,卖的便是“茅柴白酒”。宋江、戴宗和李逵在琵琶亭喝的是“玉壶春”;而在浔阳楼,让宋江醉后题诗惹祸的则是“蓝桥风月酒”。而更绝的是第51回里提及的“赶碗头脑酒”,饮法别致,是将肉及杂味放入大碗,再注热酒而饮。真可谓酒肉朋友了。
《水浒传》中的酒从纯度和质量区分,有白酒、清酒、浑酒、水酒和老酒等。
白酒指优质纯正色泽清亮的好酒;清酒次之;浑酒指土法酿制的酒,即所谓“村醪浊酒”;水酒是指味淡如水的薄酒,有时却主人对自家酒客气的说法;老酒是陈年佳酿。
《水浒传》中的酒具,大的有桶、瓮,中的有瓢、角、旋、壹、瓶、葫芦,小的有杯、盏、盅、樽等。
鲁智深酒后倒拔垂杨柳,大闹五台山时则一口气喝上一桶,二闹五台山则是先畅饮10瓶,接着又吃了一桶。记住了,这桶可不是现如今可盛一十斤的大桶。
《水浒传》中的酒楼相当豪华富丽。如东京的樊楼、江州的浔阳楼、大名府的翠云楼等。书中第66回这样写翠云楼:“上有三檐滴不,雕棵绣柱,极是造的好,每日笙歌聒耳。”此外,快活林里的“河阳风月”酒店也非常气派。
《水浒传》写酒,始终把酒作为架构故事情况、塑造英雄形象的有力手段。梁山108好汉,个个能喝善打。真乃自古英雄爱美酒,酒助英雄扬威名。众多精采情节都离不开酒在造势,所以说:“无酒不英雄”,这对《水浒传》来说真乃真理。

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


三国时期,饮酒之风大盛,见诸史籍的可谓不胜枚举。相传在那时候,作为蜀、魏纷争重要战场的古沔阳,很多当地人已经在大量使用高粱、糯米、小麦三种粮食和山泉水酿造三粮液酒,除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外,还供应交战双方的军士,以此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以酒谋事,是酒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功能,尤其在诸侯并起、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严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反映那段历史的知名小说《三国演义》中,不少政治、军事指挥者借酒相助,达到摧毁、消灭敌人之目的,收到兵力难以解决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妙效果。由此可见,作为饮料的酒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国演义》中,写到饮酒及与酒有关的情节很多,比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写曹操横槊赋诗,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实,《三国演义》开篇前列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里就写到酒与饮酒。张飞当时的职业就是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接着写刘备与张飞同入村店中饮酒,恰遇关羽。于是刘、关、张得以初相会聚,成就了“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中写到的酒宴,有的用于会盟,有的用于议事,有的用于庆功、作乐,有的用于消愁、解闷。酒可用于友善,亦可用于阴谋;接风、送别,亦皆以酒;仰慕与杀人,亦皆可以酒。《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写董卓命李儒带武士入宫弑帝,写到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这种以鸩酒杀人,也是酒文化中的另一个方面,不惟《三国演义》中写到,历史生活中或其他作品中也时有发生且常有描绘。再如“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既以酒写活了关云长盖世之神勇,也反衬出曹操礼贤下士笼络人心的权谋,可谓神来之笔。至于曹操误杀父亲好友吕伯奢全家,酒一口没喝成,还酿成一桩大血案,暴露了一代奸雄曹操“不教天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的阴暗心理,也是酒文化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刘备的事业发展得较慢,直到曹操称雄于北方,孙权坐镇江东已历两代,他才占据了荆州,算是有了栖身之地,还落了一个“借”字。后来,刘备到刘表那里寄居,一次二人共饮,刘备见自己腿上髀肉复生,岁月蹉跎,而功业不建,不觉流涕。还因酒后失言,差点被刘表和蔡夫人杀掉。刘备本是精细之人,一时酒后失言,也会引来一声虚惊。看来,饮酒是要慎重的。可惜,这位刘皇叔并未能很好接受教训,在他称帝以后,讨伐东吴的时候,有一次见到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吩咐设宴与他二人贺功,这位刘先主酒后又说了一句错话:“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岂料这句话被老将黄忠听到耳中,觉得十分不受用,随即提刀上马,赶赴前线,连斩敌将,杀退敌兵。他乘胜追之,不意中了敌人一箭,结果七十五岁高龄的黄忠就死在这一箭上了。这就是刘备酒后出言不慎所致。
三国时期是崇尚酒的时代,酒俗繁多,酒风猛烈。无论是使节往来,官吏互访,民间会友,酒是不能少的。《三国演义》的酒文化详尽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酒文化,其中塑造的数百位出场人物几乎人人嗜酒。三国时期的酒,就其用途有:官庭祭祀用的称香酒,百姓祭土地神用的称社酒,敬送老人的为寿酒,还有鸩酒也称毒酒等。酒器更是各式各样,有壶、樽、盏、献、杯、爵,瓮等。综观历史发展,三国时期,饮酒已经战领了生活中各个领域,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见证。它既是人类的创造物,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生活,为丰富人类的生活服务。自从先民发明了“酒”这种特殊的饮料以后,就逐渐发展出了具有特色的酒文化。特色的酒文化,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直至今日,它仍然对当代人的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