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更是中国的国酒,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长主要指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须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

茅台酒生产投料要求按照农历九月重阳节期间进行,这完全不同于其它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营养高温生产时节,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选择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阳是中国的老人节,象征天长地久。

每年端午后,仁怀酒师们就开始制造曲药。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制曲时间在夏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制曲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微生物环境。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

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茅台酒生产所用高粱为糯性高粱,当地俗称红缨子高粱。此高粱与东北及其他地区高粱不同的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茅台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合理范围。

茅台酒用高粱皮,富含2%-2.5%的单宁,通过茅台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

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茅台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茅台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富含一定的多酚类物质,适量饮用,不伤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品质的酒。投入的是完整的高粱,产的酒则为全籽酒,在遵义当地发音叫“坤沙酒”。而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

酱门酒的关键是选择比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经得起多次蒸煮。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

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

茅台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

与浓香型酒不同,酱门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就不浓了。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

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种酒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保障茅台酒质量稳定性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使勾兑有了可以依据的基础。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这个勾兑是酱门新酒和酱门老酒的同质勾兑,一瓶地道的酱门基酒的生产至少5年再用20年老酒勾兑,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茅台酒比其它白酒多存3-4个月,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市场。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教你从茅台酒瓶盖,如何鉴别茅台酒?


鉴别茅台酒的方法有很多样,但酒网酒认为最简单有效的初级鉴别方式,还是要从酒瓶盖开始,今天跟大家聊聊如何通过茅台酒瓶盖来简单区分和鉴别茅台酒

茅台酒瓶盖从实用性到装饰设计性的演变

五十年代的贵州茅台酒瓶盖特点

这个时期的茅台酒瓶盖使用尿泡包裹瓶口,下方是一枚包裹着透明硬质塑料纸的软木塞。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使用玉米棒作为封口之物,这样取之方便,用起来效果也比较好。

后来,柱形陶罐出现,密封瓶口的倒三角木塞也随之开始出现。最终又由橡木制作的软木塞,最终替代了最初的木塞,成为茅台酒的封口材料,由于橡木塞非常柔软,所以有非常好的防漏性能,解决了因为柱形茅台酒瓶瓶口制作不规则问题导致的渗漏。

在1957年以后产的贵州茅台酒中,在白酒瓶身首次采用透明塑膜封口、红色塑料盖顶的软木塞。

六十年代茅台酒瓶盖特点

1966年7月,茅台酒厂接轻工厅通知,内销、外销茅台酒统一改为乳白色玻璃瓶和红色塑料螺旋盖包装,其中有白色内塞出现。

七十年代茅台酒瓶盖特点

1977年-1980年间,茅台酒瓶口还封有淡红色透亮胶套,极少数产品还使用了透明胶套。

八十年代茅台酒瓶盖特点

1984年元月开始,茅台酒外销包装“飞天牌”瓶盖全部改用扭断式防盗铝盖,并取消原有丝带和小标签。

1986年12月“五星牌”贵州茅台酒瓶口也开始使用此种铝盖。

扭断式防盗铝盖在1987到1990年间,还有盖顶“贵州茅台酒”字样金色字和银色字之分。

九十年代茅台酒瓶盖特点

1996年8月19日以后,茅台酒厂为500ml装茅台酒开始使用意大利进口防盗瓶盖,由防盗出口和盖帽二部分组成,该盖防回灌,除了美观之外,杜绝了造假的可能,其胶帽透明无色。

1998年1月1日至1999年5月31日,又开始启用美国3M公司激光防伪小白标于瓶口处。

1999年6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启用激光防伪小黑标于瓶口处

2000年7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启用第三代激光彩色小标于瓶口

2009年至今使用的是第四代全新防伪胶套。

先进的科技业不断的为贵州茅台酒的封装外观增光添彩。

茅台酒瓶盖虽只是茅台酒整体中一个细小的部分,却也饱含了茅台酒人的辛勤与智慧,值得我们尊敬。

茅台突然宣布不再生产“国宴专用”茅台酒!


近日,酒业网记者茅台官网上了解到,国酒茅台(贵州仁怀)营销有限公司发布一则《关于部分产品标识标注相关事宜的声明》,声明指出,公司部分产品标注有“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与国家有关机关的文件精神及相关管理规定相悖,公司已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着手进行清理整顿。

茅台公告一出,意味着市场上流通的国宴茅台将成为绝品。据酒业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国宴茅台价格已突破2000元。众多经销商表示,现在手里的国宴茅台酒,卖一瓶少一瓶,都不舍得卖。有专家表示,国宴茅台酒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茅台在通知中表示,公司部分产品标注有“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与国家有关机关的文件精神及相关管理规定相悖,公司已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着手进行清理整顿;公司已就上述产品下发了清理及处置通知,自清理之日起将严格遵守不生产、不销售、不使用的原则,请持有上述产品的销售者给予关注和配合;已购买包括“国宴专用”茅台酒等上述产品的销售者、消费者,可持购买凭证到产品原购买处进行退货,在产品外包装无损坏并经真伪鉴定后,公司将予以协调处理。

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下半年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开展清理整治含有“特供”“专攻”国家机关等内容广告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相关部门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2月底开展清理整治含有“特供”“专供”国家机关等内容广告专项行动。据此次市场整顿截止日期只剩一个半月,茅台公开清理产品旨在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