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知识专题。这篇关于《涨知识:为什么白酒不会结冰?》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在寒冷的冬天,无论天气再怎么残酷,白酒都不会结冰。很多人就会觉得很神奇,白酒为什么这么抗寒呢?怎么一点不怕冷呢?

酒精的冰点是-117度,白酒60度大约-80度才能结冰,一般我们平常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可以试试把60度白酒放在冰箱里,它是不结冰的。

乙醇的冰点要比水的冰点低,所以冬天不易结冰,纯乙醇的冰点在-117C,乙醇水溶液的冰点也根据乙醇含量的不同而有差异,40度的白酒的冰点,应该在大概-25C左右。

酒精结冰要在-117度,白酒根据度数不同结冰点也不同一般高度白酒应在-80左右,度数越低就越易结冰。一般情况下46度以上的白酒,即使在寒冷地区白酒也不会结冰。

关于白酒度数的必知常识

在网上经常看到白酒多少度数的喝?低度酒是高度酒跟水勾兑的吗?类似的问题,显然酒友对白酒度数了解的不够。下面8个白酒度数知识,不仅可以解答以上问题,还会揭示为何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一气十八碗。

酒度走过的历程wWw.jIukU365.cOm

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原料酿造的,洋酒多是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当时酿出来的是黄酒,估计才几度。后来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开始大量酒曲造酒,酒的度数又进一步提高了,可以达到十多度。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等进驻中国以后,才创出蒸馏酒。元朝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直到现在。

酒度怎么检测的

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白酒分多少度数

现行标准白酒通行度数一般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

度数与质量风味没关系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着酒的质量风味的优与劣,高酒度作为过酒瘾来说尚可起些效果。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为什么说白酒不会过期?


白酒与烧酒同义,是近代对无色透明的蒸馏酒的民间统称。蒸馏酒因为酒精含量高,所以细菌较为难以繁殖,如果酒本身品质可靠的话,从食品安全角度说,理论上,烈性白酒在储藏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只要酒精度超过30度、保存环境适宜、密封良好),长期保存是不大容易变质以致不能被食用的,也就是说不会过期。

过期这个概念的明确定义应该是产品超过保质期。国家的规定是酒精度超过10%的酒精饮料,可以不在包装上标识保质期。所以大致不存在过期这个问题。你喝在家里放了20年的酒,如果生病了,也没听说过酒厂承担责任这一说法的;但是实际上,许多白酒,尤其是早年间生产的白酒,其密封特性都不是特别好。我们会看到很多老酒挥发掉了一半甚至更多,剩下的一半酒精度会低一些。因为烈性酒如果储存不好,酒精容易挥发导致度数降低,所以也有因为密封不好、酒被污染的案例,也就是可能会有经长时间储存后,香料发生变化,最后酒的味道发生变化的情况。至于会不会更好喝,真的见仁见智。

另外,如果从喝的角度说,酱香型白酒因为基本不存在勾兑的,全是纯粮酿造,所以长时间储存后口感变好的可能性更大。遗憾的是,国内现在大部分低档白酒,不是纯粮酿造,在勾兑的过程中,都是添加香精、食用酒精等原料的。酒最后的味道,并非是完全在自然的发酵陈酿等等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白酒感觉经过长时间储存后口感会变坏,而不是变得更香醇了。

所以还是来听听白酒自己的告白吧:

大家好,我是白酒。我身体里的酒精本身具有杀菌作用,经科学实验,即使我身体里的酒精含量只有10%,一些有害生物也不能生长繁殖。所以,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储存期越长,身体里面的醇和酸就会发生微量化学反应,生成酯类香味物质,可以达到一种微平衡,这时的我是很舒服可口的、老熟的白酒,好喝又绵甜。

大家都认为:我活的时间越久,越值得被珍爱。

对于我,如果保护方法(储存)得当,确实是年头越久越香。但在存储上,有一些细节必须注意。

首先,必须把我密封好,不能是把我打开喝了一半,剩下的存起来。如果这样就算我是高度数的,也不会越陈越香。密封主要是为了防止我身体里的酒精挥发,如果存放环境不严密,可能最后我经过挥发只剩下了一点点,慢慢我也就从这世界消失了。

其次,要把我放在阴凉和不通风的场所(前提我是高度数的),避免阳光直射和空气频繁流动。最好放在家中较阴暗的过道中,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照射及我本身温度升高,酒水外溢,酒精挥发浓度散失。

最后,我一定要是高度数且优质的。普通的兄弟(普通白酒低于38度)在存放一定时间后,香味等方面不会再有大的变化,甚至可能随着存放的久远,身体酒精挥发,味道变淡。但由于我身体里的酒精本身具有杀菌作用,所以我存放久了,味道即使变淡,在饮用上也不会对主人身体带来危害。

涨知识:酒里花破知多少?


喝酒的人对于辨酒识酒都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说起来都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时,却有些不无矛盾的地方。比如看酒花,或者听酒花的技巧。

有些人把酒花的大小作为量度的标准;还有些人专看酒花消散的速度;没法开瓶验酒的时候,只能听听酒花破裂的声音,也能听出很多的门道,但综合在一起,却难免有一些分歧。

我们今天不妨就这些分歧好好掰扯掰扯,看看酒花这个判断标准到底靠不靠谱。

酒花的来历

大多数人看到酒花,首先想到的是啤酒花。也许是因为啤酒花更夺人眼球,才更深入人心一些。啤酒花是德国人的发明,他们在酿制啤酒时加入酒花,是为了澄清麦芽汁和防腐,但意外地收获了清爽而又芬芳的口感和洁白丰富的泡沫,反而成为了啤酒的标志之一。

白酒的酒花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并不是酿造过程中加入新材料产生的化学反应,而是蒸馏白酒的工艺流程中一个约定俗成的量度标志。如同制陶大师们判断炉温靠火焰的颜色,酿酒巨匠们也很擅长通过看酒花的形状、大小和破裂的速度来估计白酒的度数。如此而已。

而且,传统的看酒花行酒度,是在酿造过程中针对新酒或原酒而言,而不是对储藏多年之后的老酒拟定的标准。这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

传统的看花量度

据《本草纲目》记载,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我国的酿酒匠人们就掌握了看花量度的技巧,这种传统的技艺一直沿用到今天。酿酒师们都知道,产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摘出好酒靠摘酒工。所谓摘酒,就是把酒头摘出后,边摘边尝,准确分级。而摘酒的时机如何确定,靠的就是看酒花。

中国的酿酒行里把白酒蒸馏过程中,蒸馏液流入锡壶时,水和酒精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激溅起的气泡,称为酒花。一般而言,酒花越大,度数越高;酒花越小,度数越低。大酒花消散得快,小酒花散得慢些。

大小不一的酒花都有自己的特殊名称:酒花大如黄豆、整齐一致的称为大清花,消散得极快,一般60度以上的酒都是如此;酒花大如绿豆、清亮透明的称为小清花,消散得比大清花慢些,5060度之间的白酒大都如此;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至两三层的称为云花,酒花能存留2分钟左右,4050度之间的白酒大致如此;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的被称为二花,又叫小花,存留时间与云花相似,1540度之间的白酒是这样;还有一种油花,酒花大小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大多为脂肪酸形成的油珠,这种酒的酒度一般在5度左右。

听酒花,识老酒

随着老酒收藏,尤其是茅台老酒的收藏越来越盛行,根据酒花来判断酒液度数的高低乃至真假的方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时候,酒花已经不仅止于看,更要靠听来判断老酒的优劣了。

个中缘由,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老酒收藏最讲究原标原装、品相完好,一旦开瓶验看,价值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传统的看花量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

而且,存放多年的老酒,无论是何种香型,酒液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像茅台就会变得更加醇厚饱满,无论是挂杯程度还是酒花持续的时间,都跟新酒大不相同。即使因为度数较高的关系,酒花很大,但醇厚的酒体还是会让酒花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不是因为酒的度数降低了,而是因为酒的缓慢酯化提高了它的粘稠度,让酒花变得更稳定了。

而且,现在很多无良商家试着在低度酒中加入酒花剂或增稠剂来混淆视听,也让看酒花这种传统方法的可信度越来越低。

所以,我们需要补充更多的方式来加强自己的判断力,这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听酒花的判断技巧。

一位资深茅台老酒收藏家曾经说过自己听酒花的心得,他说,好的酒是有生命的,酒花好比人的脉搏,体征最佳为53度,若摇晃酒瓶贴耳能听到啪啪啪的强有力爆破声,并且持续时间长达15秒乃至60秒,这表示此酒保存状况良好。

如果只能听到呲呲呲的微弱声音,则表示这瓶茅台酒已经达不到53度完好的保存状态了,即便是真茅台,也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品尝口感,它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各位热爱老酒收藏的朋友们,不能盲目或者片面地遵照传统的看花量度工艺技巧来做判断了。时代在进步,我们识酒鉴酒的方法也得与时俱进啊!

涨知识:橡木塞是怎么制成的?


作为传统的封瓶酒塞,软木塞素有葡萄酒守护神之美誉。它富有弹性,既能够很好地封住瓶口,但又不会完全隔绝空气,而是让适量的氧气进入瓶中,有利于瓶中葡萄酒慢慢发展与成熟。这种理想的瓶塞是怎么制作的呢?

制作原料

软木塞是由栓皮栎的树皮制成的,它属于栎木类落叶乔木,主要生长在地中海沿岸。这种橡木有两层树皮,外层是天然的绝缘层,它能够保护树木免受灾害侵袭,这一层树皮可以剥除,用来做软木塞等产品,并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而里层树皮具有生命力,富有弹性与伸缩性。

值得一提的是,栓皮栎只有在树龄达到25年时,才能进行第一次采割,而且此次采割的橡木还不成熟,仍不能用于制作软木塞。第二次采割是在9年后,但此次收获的橡木依然无法达到要求,只能制作一些附属产品,比如鞋子和家具等。第三次采割时栓皮栎已经超过了40年,这时候的橡皮就可以用于制作软木塞。此后,栓皮栎每隔9年就会自然生长一层树皮。一般情况,它的寿命为为200年,一生只有16-17次收成,由此看来,这些橡皮非常珍贵。

制作过程

1.采割

每年5月至7月,工人开始采割树皮。由于天气炎热,容易发生火灾,所以他们需要给栓皮栎留下至少35%的树皮,帮助树木继续生存。采割后,工人们需在树干上记录好采割时间,确保下次的采割时间合适。

2.露天存放

采割的树皮不能马上进行加工,需要放置在露天场合,利用夏季的高温彻底蒸发树皮中的水分。随后,这些树皮还需经过秋季雨水的冲洗,稀释树皮中的单宁。经过6个月左右的晾晒后,这些树皮的性质变得稳定,可以等待进入下一步处理。

3.水煮

干燥后的树皮会被放入罐子中水煮,达到软化与清洗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会定期过滤和更换罐中的水。

4.蒸煮

水煮后的树皮会变成平整且容易加工的软木板,工人会对它进行筛选,去除密度低或被害虫侵蚀的部分,再进行蒸煮,进一步消除橡木味。

5.晾晒

蒸煮后的软木板会进行1至3天的晾晒,蒸发水分。

6.切割

晾晒后工人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软木板进行切割、打孔了。如果是制作天然的软木塞,工人便可以直接从软木板中切割完整的部分,再交由熟练的工人进行加工。如果是制作聚合软木塞,工人会将此前切割完毕后剩下的软木屑收集好,再经过分拣、粘合和压片等程序进行制作。

7.洗涤

软木塞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洗涤,去除表面的物质。

8.筛选

工人会对成品进行筛选,筛除有瑕疵的软木塞。

9.印刷喷字

最后,制造商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采用油印或者火印技术在软木塞上印刷喷字,印上包括原产地、产区、酒庄名和年份等信息。

印刷完成后,一个软木塞就完成了。从采割到印刷,整个过程至少耗费半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软木塞的成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瓶塞。

涨知识:辨别白酒的档次只要这一招!


触觉是指生物体感受本身,特别是体表的机械接触(接触刺激)的感觉;是压力与牵引力,作用于触觉的感受。通俗说来,便主要是通过手足、肌肤而引起的感知。

当你在品尝美酒的时候,在唇与杯的热吻中,和着筷的飞动,伴着盘的交响,舌在口腔中欢快的舞蹈。那份快意与爽劲,难以言表。可饮者诸君,那么怎样利用触觉来品鉴美酒、认识美酒呢?这里为大家介绍些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01

70度左右的基酒

用手指搓捏酒液,手感清晰,滞手感强,能清楚地感觉到手指的纹路。就像手洗得非常干净,用食指和拇指相互搓捏的那种感觉。

02

60度左右的基酒

较70度左右基酒的手感,清晰度和滞手感差,能清楚地感觉到手指的纹路。但有细腻、柔滑感。就好像皮肤上,披了一层薄薄的细沙,轻盈而柔滑。

03

固形物含量较高的成品酒

外观表现为整个酒液看起来有粘稠感,酒花均匀、细腻,较同酒度的酒花散得慢,且手感细腻、柔滑。

04

高档酒与低档酒对比

高档酒:略显微黄或无色,酒体亮并且放光,轻微搅动略有粘稠感,灌子灌口的酒气幽雅、细腻。沾在皮肤上,酒香保留时间较长。手指捻动,细腻、柔滑、有稠感。喝上一口,会感到酒体是抱团的、不发散。

低档酒:略呈翠青色,酒体反光性较强,灌子灌口的酒气是较单一的酯香,手感欠细腻、欠柔滑,较粗糙,酒体分散。

我们除可以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白酒的优劣;通过视觉感知酒的色泽、状态、挂杯性;通过听声音辨出酒的清浊、新老;通过口味感知酒的粘稠、绵柔、爽滑等品鉴方法外,还可通过手捏、搓等触觉,感知酒度、纯固态发酵比例及质量档次。

但是,美酒的风味,在品鉴过程中,因受环境、健康、心理、习惯、嗜好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为什么有的白酒喝后半夜会口渴, 而有的白酒则不会?


人们饮白酒后,往往会感到口腔干渴。

这是因为含酒精的饮料进入人体以后,会刺激肾脏,加速肾脏的过滤作用,人体排尿比平时要勤。

同时,当酒精溶于血液进入人体细胞后,会促使细胞内的水液暂时渗透到细胞的外部,也导致体内储存的部分水分被排泄到体外。这种体液减少的状况通过神经反射,就会使人产生口渴的感觉。尤其是饮用过量的白酒后,人更感口渴。

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1.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和你所喝的酒质量是有一定关系的。每次我喝到劣质酒时不止会喝后头疼,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喝水,感觉整个身体都是酒精,需要用水去排解。

2.喝酒的习惯问题。我发现有的人喝酒时在酒杯旁边总会满上一杯茶水,随喝酒随喝水,以前喝酒时我还没有这个习惯,但到后来我也这么做了,因为这样做酒醒的块而且喝完酒一觉到醒不会口渴。

3.用啤酒冲一冲可能就不会半夜口渴。我就习惯于喝了白酒后用啤酒冲一冲。这种冲其实是有道理的,啤酒本身的酒精度很小,而且下的快,很容易就会把身体里面的酒精带走,确实有用。

最后,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喝酒后,要多喝水,最好是在水里加点盐,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同时,最好吃些护肝片。过量饮酒有害健康,请保重身体。

为什么有的酒喝了会上头有的酒不会?


平时应酬少不了喝酒,上头也是常有的事,所谓上头,就是喝后或者在醉酒的时候感到头痛。通常我们判断好酒的标准一是口感好,醇厚,二是不上头,因此让人头疼的白酒属于比较差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发酵不都是一样的吗?有什么成分上的原因吗?喝醉不都是因为酒精吗,难道酒精和酒精还不一样?哪种喝了会对身体更好一些?

先要明白我们喝的酒到底是什么

白酒定义:白酒属于蒸馏酒,是利用酿酒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原料转化为酒精和发酵风味物质,再经过蒸馏、陈酿、勾调而成。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白酒=水+酒精(乙醇)+发酵风味物质。一瓶白酒的成分很复杂,虽然(水+酒精)占了98%,但是剩下的2%却是形成白酒香型和风格的主要成分,由于分量少,只占2%,所以又叫微量成分,目前已经分析出来的常见微量成分有200种之多。由此可见,我们在喝白酒的时候,并不是在喝单纯的乙醇水溶液,而是在喝含有200多种微量成分的乙醇水溶液。

再来区分一下两个概念:粮食酒、酒精酒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粮食酒是好酒,酒精酒是差酒。这里所认为的粮食酒,一般指的是以粮食谷物为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法酿造的白酒。酒精酒一般指的是:以(不知道是啥的)原料,用(反正不是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酒。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我们在说酒精酒的时候,其实说的是食用酒精。食用酒精用的也是糖质或者淀粉质原料,和酵母菌在发酵罐里发酵之后,经过过滤、精馏得到的,不含对人体有毒的苯类和甲醇。由此可见,食用酒精是用液态法酿造的,原料也有很多种,比如玉米、木薯、甘蔗等,都是可以入口吃的,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世界上的酒分两种,蒸馏酒和发酵酒,发酵酒不经过蒸馏提纯,成分更复杂我们就不说了。所有的蒸馏酒,即使经过了蒸馏,也并不是只剩下了乙醇水溶液,而是都含有丰富的微量成分,这才有了风味各异的美酒。这里面还有一个例外,就是伏特加。伏特加追求纯粹的乙醇水溶液,其他杂质一点儿也不想要,越纯越好。

好酒未必是纯粮食酒,固态法酿造的粮食酒成分复杂、香气复杂,未必能达到理想的酒体。为了协调酒体的香气和口感,有时候会加入少量特级酒精调味。同样的,酒精酒未必都是差酒,伏特加就是典型的酒精酒。

任何东西都有好坏等级之分,酒也不例外

我们都听过看花摘酒,分级存储的说法,传统白酒在蒸馏时就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更何况后续的贮存时间长短不同,自然等级和质量也不同。酒精酒也一样,也会根据原料、纯度、口感来区分好坏,一般分为特级、优级、一级、二级等。好的酒精酒比一般的原酒还贵。

喝酒上头,一般指的是喝完酒之后头晕、头疼、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导致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1、酒精本身

这里说到的酒精,就是各种酒里面的主要成分乙醇。

饮酒后,10%的乙醇不发生任何变化,直接经过呼吸道、尿液、汗液排出体外。其余90%则要经过肝脏代谢,代谢过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而人体代谢乙醇的能力,主要由两种酶决定: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

有没有这两种酶是由基因决定的,酶的活性如何,和身体状态也有关系。如果乙醇脱氢酶的活性低,那么喝酒就容易头晕头疼;如果乙醛脱氢酶活性低,那么喝酒就容易脸红。

如果你代谢酒精的能力比较低,代谢慢,那么乙醇随着血液循环,就会影响到大脑、心脏等器官。同时代谢过程耗氧量比较大,水分损失也大,所以会引起头晕、口渴,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

所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酒量不行,那么不要着急,慢慢喝,控制饮酒的量和饮酒速度,小酌怡情是没问题的。

2、杂醇油

之前我们说到,酒里面含有非常多的微量成分,杂醇油就是其中之一。

杂醇油属于醇类,分子量比乙醇大(即碳链中碳原子数大于2),更高级,所以又叫高级醇,它可以赋予白酒特殊的香味,而且可以衬托酯香,让香气更加完美。但它并不是很受欢迎,一旦多了就会有苦涩杂味,而且容易引起上头。加之它从酒精中析出时呈现油状,所以最终得到了杂醇油的称号。

如果选择优质的基酒和调味酒,而且过滤环节做得好的话,杂醇油就会少很多,喝起来就不容易上头,但是这样做成本也会相应升高。

3、醛类

白酒中大约有12种醛类,它们具有比较强的刺激性和辣感,赋予酒体刺激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酒劲大。它们对白酒香气的平衡和协调作用强、影响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乙醛和乙缩醛占总醛的98%以上。

游离的乙醛被吸收后,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心脏和大脑,而且由于比较辣,还会刺激黏膜。所以饮用醛类含量高的酒,会导致口干舌燥,头疼、喉咙和胃不舒服。

但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游离状态的醛类会逐渐被取代,生成乙缩醛,辣味和刺激感都会降低,对人体的影响也变小。所以,储存时间长的酒口感更加绵柔,饮用感更舒适。当然成本也更高。

4、酸酯比例

酸酯比例不协调,容易造成饮用后不舒适。有机酸的存在,有利于乙醇在人体内进一步酯化。酯类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以镇静止痛,从而减轻头痛感。

除此之外,外加的香料,比如D-型乳酸乙酯就会上头,而L-型乳酸乙酯则不上头;还有酒精和水的缔合程度也会影响到酒的饮用感。而且,如果你饮酒当天生病了,或者吃了一些药物,甚至心情不好,都有可能导致不舒适的反应。

说到这里,你也许也看出来了,乙醇本身没有差别,人体对乙醇的代谢是由基因决定的,因人而异,有的人是海量,喝二斤也没问题,有的人量浅,一杯就晕了。有差别的是微量成分的含量、搭配、平衡。

好酒,一定是筛选了优质的基酒和调味酒,经过缜密的勾调配比,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好酒的酒体协调,在你的酒量之内,不会出现头疼、辣口、口干、宿醉的现象。

那为什么市面上有的酒喝了容易头疼?其实,这归根结底,就是良心技术四字,如此而已。

涨知识:什么是二氧化碳浸渍法?


相信听说过博若莱新酒(BeaujolaisNouveau)的人都对二氧化碳浸渍法(CarbonicMaceration)有所耳闻。这种酿造工艺是如何进行的呢?采用它酿造的葡萄酒有何特点呢?哪些地区常会采用这种工艺呢?

二氧化碳浸渍法是一种独特的红葡萄酒酿造工艺,它与传统的借助酵母来完成发酵的方式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葡萄汁的发酵需要酵母的作用,而二氧化碳浸渍法则不需要酵母的参与,操作方式是将整串葡萄放入发酵罐中,注入二氧化碳后密封。在这种环境下,葡萄会进行无氧代谢,释放出自身所含的酶,将糖分转化为酒精。这个过程被称为果内发酵(IntracellularFermentation)。当酒精度到达2%时,果皮会破裂,并释放出汁液。

通常来讲,二氧化碳浸渍的最佳温度为30-35℃,浸渍时间则根据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为1-3周不等。

在浸渍过程中,葡萄汁与果皮接触时间较短,萃取的色素和芳香物质较多,而单宁的萃取较少,因此成酒单宁含量较低,口感柔顺,香气馥郁。此外,在果内发酵过程中,各种酶将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同时也会分解尖锐的苹果酸,使得成酒酸度柔和,口感清新。一般,通过二氧化碳浸渍法酿制而成的葡萄酒会有草莓、香蕉、泡泡糖和樱桃酒的香气。

在法国,二氧化碳浸渍法最常见于博若莱新酒的酿造。这种葡萄酒从8、9月份采收至11月份上市,只用了短短数月的时间,其果香充盈,色泽明亮,口感新鲜活泼,令人陶醉。除了博若莱以外,朗格多克-露喜龙(Languedoc-Roussillon)和罗讷河谷(RhoneValley)产区也将这一工艺应用在佳丽酿(Carignan)的酿造上,尤其是与其他品种混酿的时候。在西班牙里奥哈(Rioja),二氧化碳浸渍法被用于增添果香以及顺滑柔软的质地。而在美国,越多越多酒庄也开始利用这种酿造工艺来生产博若莱新酒风格的葡萄酒。

太涨姿势了!为什么说“茶看明前,酒选头排”?


最近,江苏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个披着江南山水外衣的翡翠绿酒瓶刷屏了,有人在朋友圈还晒出了照片,炫耀到:虽然第一次喝,但这个味道始终萦绕心头,好酒啊!

好奇心驱使,多方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沉睡了180天的头排酒,终于要揭开神秘面纱了!这款有内涵又有颜值的绵柔美酒,将于3月19日在成都糖酒会上首发亮相,大家都赶着去抢购呢!

为什么说茶看明前,酒选头排?

没喝过头排酒的人会问,什么是头排酒?

先说说明前茶吧!每年清明节前后,新上市的明前茶,成为众多人孜孜以求的味道。明代中国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说: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明前茶虽带些许初春的寒意稍显高冷,却有让人惊艳的本事,新鲜的明前茶香气喷薄而出,舌尖感触更香甜醇滑,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茶。

就如明前茶之矜贵难得,每年白露时节淌出的头排酒也极其稀缺珍贵,是不可多得的好酒。

一年中品质最好的酒

头排酒是白酒酿造之精魂,是经过发酵、蒸馏等工艺而浓缩产生出来的精华,也是苏酒当年白露开窖后,生产出的第一排次的酒。

一直以来,酿酒师傅们顺天时、应地理,遵循低温入池、低温发酵、低温馏酒的绵柔三低工艺,坚持高温天气不酿酒。每逢春分时节,洋河酿酒师们将酒醅放入窖池中,经历12个节气180天缓慢充足发酵,接力锤炼酒体,在白露前后才开窖出酒。

这排次生产出来的酒,就是鼎鼎大名的头排酒,也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酒。

好酒是等出来的

头排酒虽好,但发酵周期最长,是其他排次酒的三倍。所以,在所有排次中产量最小、成本最高。尽管如此,老师傅们仍坚持着慢的选择,用时间来换取天人同酿。

在长时间的发酵过程中,生成种类丰富的小分子物质,含量远高于其他排次酒,所酿的酒香气浓郁、复合香好,酒体丰满,回味更久。

经过5年陶坛存储的头排酒,窖香、曲香、粮香、陈香融合、自然,口感绵柔、醇厚、舒适,美不胜收。陶坛存储10年以上的老熟头排酒,顶级品质、数量稀少,是难得品到的酒中瑰宝。

为了酿成一杯苏酒头排酒,老师傅们习惯了等,不仅酿酒要等,藏酒和成酒也要等。苏酒头排酒采用在珍宝洞中小坛储存20年的头排酒作基酒,30年头排酒调味,经由国酒大师匠心打造,最终还需要经过层层把关,才造就了其香气幽稚、飘逸,口感细腻、缠绵,回味悠久的国家级品质。

新品上市发布会消息放出后,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这使得苏酒头排酒还未登场,就已经成了备受瞩目的明星。有爱酒人士称:好的东西值得等待!苏酒头排酒是睡出来好品质,等出来好绵柔。

为什么有的酒喝了会上头 有的不会上头?


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原本饮酒取乐是一件多么快意人生的妙事,可是,遇到有些酒,饮后上头那就极其不爽了。都说好酒不上头、上头非好酒,那么是什么导致喝酒上头的呢?

主要是由于白酒中的醛类、酮类、甲醇、杂醇油等物质含量过高、酸酯比例不协调等因素引起的。那么品牌好酒,是如何做到不上头呢

1、首先,对酒中的醛类物质说No

微量的醛类物质可以增加酒体的纯厚和香味,使酒变得丰满。但醛类物质含量过高的话,就容易使白酒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辛辣味,饮用后会引起头晕、头痛。

▼第一,延长新酒的存储时间,使酒体老熟,自然醇和。

一般新酒中的醛、酮类等物质含量都比较高,但是醛、酮类物质是易挥发、易氧化的物质,在酒的存储过程中,可以通过自然挥发、使酒体中醛、酮类物质减少,酒体会变绵甜。

▼第二,采用高温馏酒,减少酒体中醛含量。

醛类物质属于低沸点物质,通过高温馏酒的过程可以减少醛及酮类物质进入酒体,减少其在酒体中的含量,从而提高酒体的质量。

02、其次,让杂醇油离开

在酒的酿造过程中,酒曲的发酵会产生这种叫做杂醇油的物质。这是一类高沸点的混合物,具有特殊的强烈刺激性气味;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慢,停留时间长,这是引起一些白酒易上头的又一原因。

▼新酒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能使原料及曲药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杂醇油类物质,所以一般酒曲要求存储三个月以上。

▼杂醇油一般在酒头和酒尾中含量较大,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要通过掐头去尾,减少酒体中的杂醇油含量。

总体来说,通过不断的细化、优化酿酒工艺。努力提高酒的质量。才是我们白酒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