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没有开瓶器怎么开红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闲坐漫谈酒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千里江南,雨雾蒙蒙。枝头上黄莺的歌唱,绿树红花青砖绿瓦,还有依山傍水的村郭,更有那店门外迎风招展的酒旗,这一切都让人为之沉醉。
酒旗的名称很多,以其质地而言,因多系缝布制成,称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以其颜色而言,称青旗、素帘、翠帘、彩帜等;以其用途而言,又称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招子、望子……
作为一种较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即悬挂酒旗。
酒旗大致可分3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有的酒旗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木牌坊上书“包办酒席”;更多的酒旗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云:杏花村内酒旗飞,上写着“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让酒旗随风飘展,招徕顾客。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有的店家是晚上营业,如刘禹锡《堤上行》诗里提到一酒家“日晚出帘招客饮”;一般都是白天营业,傍晚落旗,如宋道潜《秋江》诗:“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酒旗还常常成为骚人墨客绘景述事、抒情言志的媒介。“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沽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宋代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的词句,借飘动着的酒旗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好画图和意境。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漫谈女酒典故


古代女酒,从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周代时期,国家以法令形式确定为礼仪之物,使女酒成为古代宫廷中的“官酒佳酿”和“百药之长”的御用之品。
所谓“女酒”,是古代女性酿的酒而得名。从历史上的考证推论,则是上古时代部落战争中所俘的女性被强制为奴酿酒而称名的。因此,女奴酒的称谓和故事在民间也早已流传广闻了。
女奴酒的传说早在越王勾践时代已有。当时越国因被吴国所败,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强邦时期,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其夫人与同奴婢,浣纱编织,还身临舂米谷,作醪浆,为越国生聚人才作奖品。当时勾践手下有一位大臣称范蠡,他为护送西施入吴,曾携带美酒,这个酒是当时越国所酿的女酒,即“女奴酒”。后在途中二人潜通生一子,在就李之地,即现桐乡崇福镇暂住,寄子。灭吴后,范蠡与西施重回旧地,不见旧居故友,唯有酒坛尚存,逐建亭纪念取名语儿亭,后改为“语儿乡”。这一传说在《吴越春秋》略有记述。所以女奴酒在春秋时期的流行,在绍兴民间的传说中恐怕是有许多道理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女酒的酿制方法逐渐流传到民间。特别是汉以来推行酒政,实行榷酒法令,使官家造酒,沽酒,实行酒类专卖。并禁止民间私酿沽酒。但许多豪族由于当时封建的特权却是允许酿酒的。这种家族内有大批奴仆和囚徒,“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其中有女隶即是“古时没入官家为奴”的女子,又称奴婢,《说文介字》中称为:“古之罪人”。因此,这种女奴在豪门大族中酿造的酒称“女酒”,而民间称呼恰为“女奴酒”。由此朝廷对此“女奴酒”不属于禁酿的理由是因为民间自酿秘藏的醪酒,只允许家酿自用不准售人经营的。这在宋代一部《太平广记》中记载甚多。比如提到晋代南方酒“……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即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座于陂中,至春涨水满,不复发矣。候女将嫁,因决陂水,取供贺客,南人谓之女酒。味绝美,居常不可致也。”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女酒并非是沽酒买卖,而是自酿家酒的珍藏品。当然,晋代以酒类专卖缴税的制度已比周代实行的全面禁酒要宽容好得多,但在敬神、乡饮、宴客、养老省亲等不属经营盈利的用酒,仍然是不属于禁酒案例中,特别是家庭女奴制造的酒,不属于社会商品买卖的日常用酒,即民间自酿的数量不多的家酿醪酒。由于女酒从开酿到“取供贺客”要经历十多年的秘藏时间,遂使女酒品位的特殊性更为明显。所以,晋代的女酒已成为南方江浙一带女嫁男婚中的婚俗礼品。《晋书?苻坚载记》“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置博士以授经”这是贵族对奴隶的一种管理方法,使其类似舂米、制酒等繁重苦役中的技术,绝艺使其传授下来。“女酒”所以流传后代,除了这是广大女奴的创造和流传,更关键的则是由于对民间禁酒以致隐蔽成俗,遂成为民间家庭普遍的生活食品。
到了唐宋时期,“女酒”已成为婚俗流行中的酒名。这是由于酒税的改革,允许民间私酿自卖,唯独“女奴酒”仍不属税课之列,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近代民国时期。因此女奴酒的传说颇多。《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女儿者:“陈市上酒妇也,作酒常美,仙人过其家饮酒。即以素书五卷质酒钱……女儿随仙人去。”《太平广记》是一部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当时李等人奉宋太宗之命,集体编纂的,以太平兴国二年(977)至六年(981)雕印成书,故称《太平广记》。仅管小说来自传闻,但在绍兴近代中有关“女奴酒”的传闻依然是似真非实的流行过。例如南宋时期的理宗皇帝的母亲全皇后,曾先居东浦全安楼,后移居宫后,其宅的“女奴酒”后因理宗登位遂称为“黄封酒”“御前酒”的种种传说。这种“民间传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酒乡东浦一带颇为流传,往往成为当时乡间人们在夏夜乘凉时的聊天故事。

漫谈酒局之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较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漫谈酒器的历史


根据《汉书》的记载:"舜祀宗庙,用玉斝。"所谓的"玉斝",显然是一种专门的美酒的酒器,说明之有酒器的出现,应当是在大舜时代。窦苹在《酒谱》中对这一记载分析说:"其饮器与欤?然事非经见,且不必以贮酒,故予不达其事。"窦苹所处的宋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他没有看到那个时代的酒器,所以不敢肯定,应当说,他对酒器出现的时间上的审慎态度,显然是十分事实求是的。
按照历史的发展状况,舜的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的氏族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较早的陶制酒器,正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量出现的,这正与《汉书》的记载相吻合。
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酒文化的实物载体。可以说,专门的酒器的出现,正是酒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典型特征。酒器质料多样,功能各异。根据质地不同,大约可以分成十二种类型,即:陶器、瓷器、漆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象牙器、骨角器、蚌贝器、竹木器、匏瓠器等,其用途可分为盛储器、温煮器、冰镇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等六大类。而从古代到近代,北方少数民族还有用皮革、树皮等制做的酒器,用途上则主要是为盛储器、温煮器、斟灌器、饮用器等四大类。综合现代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发现,酒器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这一阶段主要流行陶质酒器;
二、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行青铜酒器,同时流行陶质酒器;
三、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流行青铜酒器,陶质酒器仍广泛使用;
四、隋唐至辽金西夏时期主要流行瓷质酒器,并辅以金、银、铜、玉等质地酒器;
五、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瓷质酒器非凡普及,金、银、铜、锡、玉质酒器也有相当数量,清代后期玻璃酒器开始逐渐使用。除此之外,木质酒器、骨角质酒器及皮质酒器,自酒类出现后一直与北方民族始终伴随,贯穿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反映了北方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草原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带有着鲜明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酒器的形状和制作工艺受人们的饮食习惯、酿酒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宴饮时都是席地而坐,酒具放在席间地上,故在形体上偏于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胡床”,即低矮的木床,人坐在胡床上,酒具也放在胡床之上,所以酒具相应向高发展,成为瘦长形。隋唐至辽金元再至明清时期,饮宴时普遍使用桌子和椅子,酒具放在桌子上,与坐在椅子上的饮宴者平齐,因而酒具又渐渐变矮。酒器也随着酒质量的提高和饮用方法的改变而产生构造上的变化,这同样是适应饮食生活的一种变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因酒的质量很低,酒与酒糟混装一器,储酒器与斟灌器也常为一器,所以形制和结构比较粗放。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酒的质量逐渐提高,饮用时用斗勺挹取,所以此时青铜酒器比较精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的质量已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滤后饮用,所用酒具也就更加精细。隋唐至辽金西夏时期,酒的质量更加清醇,所以酒具精巧细腻。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蒸馏酒的出现,酒精浓度增强,酒性愈加浓烈,人已不可能大杯饮用,所以酒具也逐渐变得小巧灵秀。
私有制产生以后,不同的酒器的使用,也成了不同饮酒者社会地位的标志物。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近代,不同等级的人在酒器的使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有权位者和富有者使用着精美的酒器,而普通社会人群则使用着大众化的简单粗糙的酒器。酒器因而成了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古人所说,酒器"为器虽小,而在礼实大"。说明自从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以后,酒器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古代酒器与古代艺术也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酒器从一开始出现,其制作的质地、造型与装饰,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重视,所以历朝历代,才会有各类型制及各种精美纹样装饰的酒具出现,才会有陶、铜、瓷以至金、银、玉酒器的创造,体现了一种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器的发展历史,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历史。

漫谈历史酒徒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酒的地方,就有酒徒。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漫谈一下历史上有名的酒徒。
酒徒是对饮酒者的泛称。现在多用作贬义,往往同“酒鬼”、“酒狂”等同。“酒徒”一词,较早见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当初并无贬义。传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郦生名郦食其,陈留高阳人。好读书,有奇谋,家贫落魄却放荡不羁,故人们称他为“狂生”。汉高祖刘邦起义后,久攻陈留不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郦生前去求见,他对看门的军士说:“请你通报一声,说有个60多岁的儒生来见。”军士说:“刘邦向来讨厌儒生。过去有个儒生来见,他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夜壶撒尿。平时说话,一提到儒生他就大骂,所以较好不说是儒生求见。”郦生说:“但说无妨,你就这样去通报吧。”军士只好进帐通报。当时刘邦坐在床上由两个女人为他洗脚。他问道:“来的是怎样一个人?”军士说:“看样子像个大儒,穿的儒者衣服,戴的儒者帽子。”刘邦说:“你就说我正在为天大的事发愁,没有闲功夫见儒生。”军士出来传达了刘邦的话,郦生怒眼圆睁,呵军士说:“你再滚进去通报,就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刘邦听是酒徒求见,马上停止洗脚,说:“快请客人进来。”由此可见,酒徒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比儒生要高得多。
到了西晋,“竹林七贤”中有位刘伶,纵酒放达,那才真是个酒狂哩。他经常喝醉以后赤身裸体躺在地上酣睡。有人进屋去劝他穿上衣裤上床睡,他却说:“天地就是我的床,房间就是我的裤,你怎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啦!”他又曾坐鹿车出门,随身带着一壶酒,命家人拿着锄头跟在后边,说:“我醉死在哪里,就在哪里把我埋了。”你说狂不狂?

漫谈酒与生活


酒在民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酒与习俗共生存。人甚至将能否饮酒当作是否有“门面”的标准。饮酒度的把握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酒的功效异常广泛,酒既是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也是一种形态丰富的精神文化。酒有解乏、提神、助兴、调味、待客、引发诗情画意等功能。
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酒精的化学名称叫乙醇。一般的酒,除含乙醇外,尚含酯类、酸类、酚类及氨基酸等物质。加之多是由五谷杂粮、果实制成,酒有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易入心肝二经,所以有通畅血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清除冷积、医治胃寒、强健脾胃以及行药势的功效。适量饮酒,可使人思维活跃,激发人的智慧,尚可强心提神、消除疲劳、促进睡眠。酒进入体内,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酒对味觉、嗅觉是一种刺激,可反射性地增加呼吸量、增进食欲。经测试得知,人体内少量酒精,可以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为此少量饮酒可减少因脂肪沉积引起的血管硬化、阻塞的机会。
酒精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可溶解许多难溶甚至不溶于水的物质,用它来泡制药酒,有的比水煎中药疗效好。而且药酒进入体内被吸收后立即进入血液,能更好发挥药性,从而起到治疗滋补之功效。为此,中医常有处方让患者用酒冲服,或煎药时使用药引。酒不仅可内服,而且能用于外科。较常见的除酒精消毒外,酒还可以涂于患处,治疗跌打扭伤、关节炎、神经麻木等,如虎骨酒、史国公酒等。东汉名医华佗,曾用酒冲叫作“麻沸散”的药,作为麻醉剂完成外科手术,并获得成功。较新的研究成果说,每天饮一两烈性酒,可减少冠心病发作,从而减少冠心病引起死亡的危险性。
酒有健美之功效,早在唐代苏敬等人所著的《新修本草》一书中已有记述:“暖腰肾、驻颜色、耐寒”。为使毛发肌肤健美,古代就有用酒洗浴的做法。入浴前,将0.75公斤的“玉之肤”饮浴两用酒加入浴池水中,洗浴后皮肤洁白如玉,周身暖和。“玉之肤”浴酒是把发酵酒糟和米酒混和,再经蒸制而成,是清酒的一种。
在烹饪美味菜肴时,适量用酒,能去腥起香,使菜肴香甜可口。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沸点较低,一经加热,很易挥发,便把鱼、肉等动物的腥膻怪味带走,使用动物脂肪烹调菜肴时加点酒,也会取得美味功效。在烹饪过程中,何时加酒是一门学问,通常以锅内温度较高时加酒为宜,而且酒要先于其他佐料下锅。总之,绝大多数菜肴在烹制过程中,当酒一喷入,能立即爆出响声,并有一股水气冒出,便足以证明放酒的时机适宜。当然用酒过多会破坏蛋白质的胶体结构,使它脱水分解,适度为佳。

漫谈饮酒文化


酒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世界范围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前列,农业社会、专制社会的饮酒之风,胜于工业社会、民主社会。第二,自古文人和军人的饮酒之风,胜于其他。
在农业社会和专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物质生活的匮乏,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狭窄。加之专制政治的肆虐,人们常常处在敢怒而不敢言的人格压抑状态之中。
知识愈多愈苦恼。文人是生产精神食粮的,其天性注定其渴望自由,只要不被专制政治异化,常常会为人格压抑而痛苦。所以唐代李白放言“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当代陈寅恪痛吟“自由俱道文人笑,较是文人不自由”。
军人是一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比常人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而且这种纪律约束又是军队之所以为军队所必不可少的,接受这种纪律约束也是军人不可拒绝的天职。所以,军人的自由没有常人多,军旅生活对人的个性的约束也比常人多。
然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渴望自由、平等,概莫能外。但受客观条件限制,求自由而不得,怎么办呢?于是,人们便找到了酒。
恩格斯曾说过,每一种酒都会产生一种别致的醉意。喝了几瓶酒以后就能使一个人的情绪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从跳轻佻的四人舞到唱《马赛曲》,从跳摇摆舞的狂热到革命热情的激发,较后,喝一瓶香槟酒,又能鼓起人间较愉快的狂欢节的情绪!人们的人格经常处于被压抑状态之中,而浓烈的酒可以使人们的血液狂奔,使人们的心脏狂跳,那饱受折磨、困厄的人格渐渐地舒张了,较终冲破一切外物的奴役,释放出鲜活的能量。
饮酒常与歌舞相伴,因为两者都是抒发豪情壮志的手段。平日里唯唯诺诺、缩手缩脚,今日里借助酒力一展歌喉和身手。《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描写道:“曰既醉止,成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意思是:醉醺醺的人们,舍弃了威仪,丢掉了坐起的礼节,也不知自己的差错,歪戴着帽子,忘乎所以地舞来舞去。在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酣酒、酣歌、酣舞的记载,《左传》载有乡人饮酒歌;《晏子春秋》载有晏子酒酣歌舞;《汉书·高帝本纪》载有刘邦酒酣击筑自歌《大风歌》。酒仙、诗仙李白对酒筵歌舞描写较多,如《将进酒》说“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独酌》说“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留别于十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说:“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尘,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在这种酒酣歌舞中,压抑人格的纲常礼教受到质疑、抨击,乃至冲破。例如,金朝庞铸《洒酒图》说:“我爱陶渊明,爱酒不爱官,弹琴但寓意,把酒聊开颜,自得酒中趣,岂问头上冠”,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宋朝贺铸《浣溪沙》说“物情惟有醉中真”,苏轼《饮酒》说,“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流露了渴望真情、憎恨虚伪礼教社会的感情;唐朝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现了对“君为臣纲”的蔑视。《红楼梦》第四十回载:“(鸳鸯)吃了一盅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如果不是饮酒,鸳鸯敢说出“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这样有悖纲常的话吗?
因此,酒文化,特别是烈酒文化的发达,反映了人格的压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人格,如今的人们愈来愈不需要借助饮酒舒展人格。所以,现在愈来愈多的人从喜欢饮高度白酒转变为中度、低度酒;从喜欢饮烈性酒转变为啤酒、葡萄酒。现代法治较重人格权的保障,民法则一马当先。而有趣的是,民法系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结晶,可以这样说,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减轻乃至消除了过去对人格的压抑,人格的地位、尊严提高了,民法则是对这一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确认,而人类社会的酗酒之风日渐式微,酗酒反为法律所限制、禁止。
但愿更多的人能够借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而舒展人格,不再“借酒浇愁愁更愁”!

古代酒馆门口插酒旗的用途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古代的片子里边每一个美酒酒馆的门口几乎都挂着一个酒旗,当时我就在想,这些酒旗的作用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吧。
酒市悬旗的目的,是招徕顾客。作为一种标识,一般又称为“表”,如《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都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使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见到。标识一般用布(素、青)缝制而成,大小不一。上面大书“酒”字,或标以名酒,或书写店名,甚至有警语文句其上者。酒旗,又叫“酒帘”、“望子”。如《清明上河图》名画中的诸多酒店便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旗布为白或青色。但酒旗用料不限于青、白两色。如唐韦应物《酒肆行》,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如:《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而孟州蒋门神“河阳风月”的招旗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两把销金旗上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即使与现代广告语相比,也毫不逊色。
除经之外,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

酒旗是较早的商业性“标志”


“标志”是现代社会一切商业活动中较基本的元素和符号,一件商品大到汽车小到钮扣都会有一个“标志”,否则好像就不能叫品牌。而在我国古代,较早的商业性“标志”是酒旗——这也是我国较早的广告。
作为一种较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即悬挂酒旗。
酒旗大致可分3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
在唐代,许多的诗人都在诗歌中对酒旗做过描述,正所谓“酒旗飘处有风流!”。看来那时酒旗已不仅仅是一种标志,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这是白居易《曲江》中的名句,“酒旗大堤头,堤下墙堤上楼”则是刘禹锡在《堤上行三首》中的吟诵,另外,还有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张籍《江南行》中的“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韦应物《酒肆行》中的“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等等。
很显然酒旗给古代人们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因此也深得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可见酒旗应该是当时的一种非常成功的广告形式,甚至可以堪称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到了宋代以后,不仅酒旗广告上的装饰手法已很丰富,而且还有很多画家也以酒旗入画,如《清明上河图》,桥头就有一间酒楼,上悬五条幅旗,上书“新酒”。
再后来,酒旗甚至已不再仅仅是酒楼本身的一种标志广告,它还变成了一种广告媒体。有的直接做酒的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酒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是当时宫廷御酿;有的酒旗则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木牌坊上就书写着“包办酒席”;更多的酒旗住要是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中“杏花村内酒旗飞”的酒旗上就书写着“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等字样。
古代早期的酒旗都是用青白二色的布制作的,以后发展为五彩酒旗,上绣花纹图案或店名、酒字等等。今天以挂、插、举、扛等多种形式被广泛使用的旗帜广告,以及随处可见的招牌、霓虹灯、店招、条幅等等,都与我国古代的酒旗不无渊源。

漫谈酒局之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较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第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漫谈酒局之乾隆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较大,与宴者较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我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非凡。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较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