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文化知识百科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百科:涨知识 | 酒量一般的人,如何叱咤酒场?》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以下文章来源于天下纯粮 ,作者纯粮君

酒桌上是一个推杯换盏、你来我往、打太极的过程。

不是人人都如李白斗酒十千,如武松18碗酒下肚还不醉。

酒量一般的前提下,如何科学的饮酒还不易醉并减少对身体的损害呢?

先来搞明白饮酒到醒酒,也就是乙醇(酒精)进入人体到分解排除体外的过程。

容易来说,分为两个环节:

1、进入血液环节

乙醇被口腔、食管、胃、肠粘膜汲取进入血液。胃大约汲取20%,小肠大约汲取80%。5分钟以后,乙醇开始进入血液。

2、排出体外环节

血液中的乙醇,由分泌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以及P450代谢酶等三种酶将95%的乙醇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除体外。余下5%的乙醇直接通过排尿、呼吸、出汗排出体外。从逻辑上看,假如想降低醉酒程度,只需做到:

1.减缓肠胃对乙醇的汲取速度

2.提高酶对于乙醇的分解能力

但现代科学表明,中的这三种解酒酶的总量和活性是基因决定的,任何外部物质都无法促进其增加,即基因决定了你的酒量,无论如何都只有接受自己的酒量天花板。

因此要醉得慢,只有种方法,减缓肠胃对乙醇的汲取速度。在单位时间里,让进入血液的乙醇低于中酶分解的阈值,让镇定不迫地、更全面的一一解决这些乙醇,减少乙醇影响大脑和神经的概率。

这个过程可以想象成植物大战僵尸,目前的战况是你只有三个向日葵在不断产生能量,僵尸在源源不断的攻入领地,僵尸来得又快又猛,能量自然不抵,可若使用了寒冰射手,就能短暂的冻住敌人,争取战机,拖延时间,就能分批次的消灭敌人。

了解了醉酒的原理,那如何关心解压呢?

01多喝水

稀释胃内酒精的浓度,及时补充身体里面因酒精代谢所流失的水分,是喝一口酒喝一大口水。许多人饮酒的时候,都会这样,酒杯旁边放着一杯水,这种一看就知道是饮酒的老江湖了。

注重,是水,不是带气泡的水或饮料,更不能与啤酒、红酒混饮。

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到胃运动,气泡也会增大乙醇与胃壁的接触面积,会加速乙醇的汲取。

据《中国中医药咨询》刊登的探索结果,某医院对53例酒精中毒患者进行回忆性临床分析:

混饮比单一喝一种酒醉得更快。另外,还有喝茶、蜂蜜水解酒的说法,都不太靠谱。

喝茶会加重上面三种解酒酶中的其中P450代谢酶的工作负担,降低解酒的效率。

P450代谢酶,作为一种重要的代谢酶,不仅能代谢乙醇,茶里的茶碱、、氯雷他定、红霉素等等都是在它的射程之内,而蜂蜜水只是因为其中富含单糖能够关心血液补充糖元,缓解无力疲乏的酒精性低血糖症状,使身体感觉舒服一些,跟解酒没有太大的关系。

02多吃固体实物

特别是植物性的食物,这些食物能汲取包裹酒精,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同时减少与胃黏膜的接触,起到了延长小肠汲取酒精的作用。

俗语说大口饮酒大口吃肉,可吃菜比吃肉好。

因为肉类所含的脂肪、蛋白质等也是由分解的,它会加重的工作负担,分解酒精还要兼顾这些元素。

饮酒前也可以吃一些谷物杂粮等富含维生素B族类的食物,比如饮酒前吃一碗大白米饭能保持神经功能不易被酒精麻醉。

03操纵饮酒的节奏

真正的饮酒高手都是深藏不漏,浅斟低唱。

天然酿造的纯粮食白酒相比于红酒、威士忌、啤酒来说,有醉的快醒得快的特点。

一旦感觉到有些醉意,就寻个几分钟缓冲一下,让酒熟知过呼吸散发出去,也给身体的酶分解乙醇留时间,你的醉意便会缓缓的消退。

酒桌上,留意谁饮酒有以上三点。这个人一般酒量不高,但确是懂饮酒的高手、内行。

在酒量被基因决定的情况下,通过操纵饮酒的节奏、科学搭配饮食来延长饮酒的战役力,酒量一般的都给我学起来!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白酒百科: 古时候的人是如何论酒量大小的?


“古时英雄善饮酒,豪言百杯至一斗。由是壮士有口欲,纵使腹胀又何忧?”很多古人善饮人尽皆知,如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刘伶的“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候的人是如何论酒量大小的呢?想必酒友们都不太明白,下面笔者就给大家说道说道。

古时候的人论酒量大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体积算,宋朝人窦苹在《酒谱》中说:“古之善饮者,多至石余,由唐以来,遂无其人。”这是唐朝人酒量突然变小了吗?明显不是,而是因为隋朝开始,改变了度量衡,隋朝的一石,比以前要大得多,所以再也没人敢吹自己能喝一石酒了。

这时候想必有人会问一石酒是多少,笔者这就给大家解释。有人考证,汉朝的一升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00毫升。所以一石酒约能折合现在的40斤酒。当然这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白酒,此前人们喝的是米酒之类。即便如此,喝这么多酒也够让人吃惊的。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饮酒的时间。晋朝时,东海王的幕僚胡毋辅之,就是个大酒鬼。有次他招了帮人,躲在家里大喝特喝。他的好朋友光逸来找他,门人(弟子)不让进。光逸急了,脱了衣服钻狗洞,大叫胡毋辅之的名字。屋里人一听,立刻把光逸请进来,连续夜以继日畅饮。东晋初年,尚书左仆射周顗则刷新了纪录。据说他小时候每次就能喝一石,后来当了官,也是经常大醉酩酊,每个月只有三天是清醒的,所以落下一个外号,叫“三日仆射”。

可能有的酒友不太明白,其实古人给饮酒是立下很多规矩的。古人觉得君子饮酒,三爵(杯)就行了,第1杯喝下,脸色红润亲切;第二杯喝下,可以夸夸其谈,说古论今;等喝了第三杯,就该“油油而退”,差不多得了。

有些谦谦君子,在饮酒这件事情上很克制,古话叫做“温克”。比如说东晋的陶侃,他每次饮酒,喝到舒服就打住,不贪杯。他总对人说:“我年轻时饮酒出过事,所以现在一定要克制。”可惜,陶侃的克制力没能遗传下去,他的曾孙,就是名烁古今、众所周知的大酒鬼陶渊明。

总之,古代的酒与饮酒的容器与现代不尽相同,所以无法用古代的酒量来与现代相比较,若是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和刘伶的酒量,也不足以令人赞美了。

白酒百科,白酒知识


什么白酒喝了不上头?

首先,我们要知道,喝酒上头是因为乙醛和杂醇油的影响,乙醛和杂醇油能使血压升高,引起头晕头痛,一般而言,采用自然发酵,手工粮造的纯粮食白酒,由于没有烧制过程,不勾兑人工酒精,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剂,酒中乙醛和杂醇油的含量非常低,喝后自然就不容易上头。

纯粮食酒兑水一定会变浑浊吗?

很多酒友们在购买白酒的时候都会用一些网络上流传的方法来进行鉴别,其中常用的可能就是兑水法,烧碱法,手搓法等等。而我碰到多的酒友问我的就是加水变浑浊的问题。

试想一下,原理上,这样是没问题:

纯粮酒中的脂类物质是不溶于水,加水之后,溶解度降低,高级脂肪酸等物质会析出,确实是会有浑浊的形象,而酒精酒中,因为是酒精,香精,糖精等勾兑而成,所以加水基本不会变色。这样看来好像确实是很有道理,但是,现在有很多商家是往纯粮酒里加酒精酒,你觉得这样的方法还靠谱吗?

再说了,就算是纯粮酒,酱香酒还分坤沙,碎沙,窜沙等等呢,你又如何区分呢?坤沙碎沙,坤沙窜沙呢?

白酒加水的方法并不是那么靠谱

挂杯好,一定是纯粮酒吗?

酒杯壁周边的酒液产生一种张力,使酒液不会很快地落下,这便称之为挂杯。挂杯现象其实是酒的粘性导致的,并不一定是好酒的标志,有一定粘稠度的酒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当然,在品酒的时候,观察一下,可以知道酒的粘稠度如何,挂杯比较厉害的可能会口味浓郁一些,但是挂杯不是一切!

请注意,如果酒中添加了增稠剂,甚至是塑化剂的话,同样是会增加酒体的粘稠度,而让酒的挂杯效果更为明显的。

酒花丰富饱满就一定是好酒,老酒吗?

为什么都说微黄色的酒是好酒?

大多数的白酒是无色透明的,但纯粮食自然发酵得来的白酒,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酒体内的自然理化反应,会使酒体颜色呈现一个微黄的状态,这个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白酒存放一定时间后都会变黄,清香型白酒放多长的时间也不会出现发黄现象,酒色发黄,酱香型白酒为明显!

白酒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保存?

这里只说酱香型白酒,对于其它酒类是不是这样,请不要拿做参考!

酱香型白酒,保存条件:阴凉,恒温,温湿,避光,密封,通风,基本有这些条件就足够了,举个例子,如果您有机会到茅台镇来,可以到大大小小的酒厂去参观一下,无一例外都是用大大小小的陶坛来进行存放,温差不宜过大,通常是放在楼房里,通风,阴凉。至于避光,你见过透明玻璃瓶装的酱香酒吗?除了一些小酒,常规包装都是不透明。

另外,肯定有酒友说了,肯定洞藏,埋藏,酒糟藏等等,一听这名字,都牛逼得不得了,我想问问,你见茅台这样了吗?茅台没这样的实力吗?其它的请自己想象!!

白酒中常见的添加剂都是什么?

常加的添加剂:粮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等,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制假,造假用的一些比如,茅香精,酒花剂,增稠剂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会添加色素,让酒体颜色看上去更黄一些,冒充老酒。

白酒勾兑就是指是用酒精,香精,糖精,水等勾兑成我们喝的酒吗?

这里其实是一个误区,白酒从酿造出来到灌装上市,确实是需要进行勾兑,尤其是以酱香型白酒为讲究勾兑之法。

不过,因为市面上假酒泛滥,酒精酒这么多,久而久之,大家都把“勾兑”当成了泛指酒精酒。所以,我个人喜欢称酱香酒的勾兑手为为“勾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