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浅谈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浅谈陕南酒文化与酒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陕南位于秦巴山区中心地带,是个出酒的地方,陕南山区,民风淳朴,民性豪爽,民俗好客;加之气候湿润,山区劳动强度大,人们爱喝酒,也能喝酒,凡朋友相聚,佳节庆典,婚丧嫁娶,重要生产生活活动,必置酒款待,一醉方休。

陕南山区农家,每值秋收以后,几乎家家都酿酒,户户储酒,人人饮酒。据调查,陕南一般农家一年要喝300~1100斤酒。除待客而外,主要是自饮。

早酒。每日清晨,下地干活之前,许多农人都空腹喝两三盅酒,已成习惯。说什么“早酒三盅,一天的英雄”,“早酒三盅,一天的威风”,干起活来格外有劲。城镇也有一些市民,早上买一个炕炕馍或一块饼,打二两散酒喝。

晚酒。即睡之前,空腹饮酒两三盅,农村许多人已成习惯,说晚酒有催眠、解困、除乏、的作用。说什么“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三杯饮饱后,一枕黑甜余”。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浅谈中医中的酒文化


人类较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但却与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较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较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当然,这时人类虽然从饮酒得到了的好处,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一)酒之性能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者以极大的便利。
(二)药酒常用制备方法
药酒的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及酿制法。
1.冷浸法:将药材切碎,炮制后,置瓷坛或其它适宜的容器中,加规定量白酒,密封浸渍,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共浸渍30天,取上清液,压榨药渣,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适量糖或蜂蜜,搅拌溶解,密封,静置14日以上,滤清,灌装即得。
2.热浸法:取药材饮片,用布包裹,吊悬于容器的上部,加白酒至完全浸没包裹之上;加盖,将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缓缓加热,温浸3~7昼夜,取出,静置过夜,取上清液,药渣压榨,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静置至少2天以上,滤清,灌装即得。此法称为悬浸法。此法后来改革为隔水加热至沸后,立即取出,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闭,浸渍30天,收取澄清液,与药渣压榨液合并,静置适宜时间后,滤清,灌装即得。
3.渗漉法:将药材碎成粗粉,放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匀湿润后,密闭,放置15分钟至数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后备用。另取脱脂棉一团,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一种圆柱型或圆锥型漏斗,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制液体流出)的底部,然后将已湿润膨胀的药粉分次装人渗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要压平。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向渗漉筒中缓缓加入溶媒时,应先打开渗漉筒流出口的活塞,排除筒内剩余空气,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时,关闭活塞。继续添加熔媒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24~48小时,使溶媒充分渗透扩散。然后打开活塞,使漉液缓缓流出。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浓度,也可以将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药粉的溶媒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渗漉。收集渗漉液,静置,滤清,灌装即得。
4.酿制法:即以药材为酿酒原料,加曲酿造药酒。如《千金翼方》记载的白术酒、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酿造。不过,由于此法制作难度较大,步骤繁复,现在一般家庭较少选用。
(三)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作用。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较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4.辨证选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者较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邈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浅谈酒文化衍生出的好酒名


从古至今,人们饮美酒都是为了开心,也有少数的人为了心事而喝闷酒。即便是形式表面的应酬,也多少会表达精神层面的主旨。现如今各类白酒企业都都绞尽脑筋希望自己企业产出的就能压倒群雄。
许多酒厂更是在白酒文化潮流中,制造出了分门别类的白酒文化派别。大概有一下几种:
历史文化型:立足于酒的生产历史或历史典故、名著、名人文化,如水浒酒、板桥宴、太白酒、杜康酒等。
地域文化型:基于产地原因,如地域的个性文化、名胜古迹,或者地域性的历史文化或者地域性的人物,如杏花村、茅台、泸州老窖、芦台春等。
酒窖文化型:主要宣扬酒的制造工艺和历史悠远,如道光二十五、水井坊、老酒坊等。
哲理文化型:更多地体现一种人生价值和生活哲理,如舍得酒。
情感文化型:实现情感的寄托,引起品牌理念和消费理念的共鸣,使产品和情感融为一体,如金六福、孔府家、贵州青酒、金世缘等。
民俗文化型:基于地方民俗特色,如“福、禄、寿、禧”酒、恭禧发财酒、金满堂等。
如果细分的话还有很多种,什么热点文化、概念文化、祈愿文化等等...总体来说,我国随着酒业的发展,酒的品种是越来越多,让人眼花缭乱,也为我国酒业增添了不少色彩。

与西方酒文化


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各民族都有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间酒俗。
古代饮酒礼仪大致有四步:拜、祭、啐、卒爵。现代饮酒礼仪虽然加以简化,却也将民族传统礼仪文明发扬光大。首先,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等等。
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酣畅淋漓。人喝酒一般比较热闹,大家说说笑笑,不拘小节,气氛融洽,有的时候为了增进热闹的气氛,还要行酒令。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主人前列次敬酒时宾主都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回敬”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代饮”则指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罚酒”是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时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其次,结婚仪式上免不了以酒助兴,“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用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另外,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的习惯。

【陕南酒文化】如果没酒量,就不要端酒杯


在高寒山区,秋收后陕南人习惯用玉米自酿“烧酒”(白酒),有的人家一年酿数百斤,不卖一两,全部用于自饮。也有人用拐枣、柿子、梨、高梁杆、玉米杆酿酒的。当地流传的民谚说“收罢秋,粮入仓,家家户户酿酒忙”就反映了这一情况。在平原地区,春节前几乎家家都要用糯米酿造“黄酒”。人们说“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因它是自家酿的,花钱不多,可以让客人放量畅饮,主家不致出现壶空酒尽的寒酸窘迫之状。

所谓“无酒不成宴席”、“无酒不成礼仪”。陕南人爱喝酒说什么“有酒不怪菜”,炒一碗酸菜,或弄几个生辣椒,也宴酒。特别是山里人用大土碗盛酒,豪爽得很,凡饮一醉方休。每逢宴席不灌醉喝倒几个不肯收场。城里人多喝瓶子酒,平川和山区农村,多喝自烤自酿的柿子酒,秆秆酒、苞谷酒、高粱酒、大麦酒、拐枣酒、阳桃酒等农家烧酒。平时几乎家家都有一缸酒,以备年节和来客之用。饮酒也有一定的规矩,开瓶或斟前列杯酒要敬给上席的老者或尊者,然后依次斟酒,就餐时先喝“门杯”,然后由主人一一向客人敬酒,先长后幼,主家成员凡能端起酒杯的,几乎都要上阵敬酒。

在酒席上主人还要热情地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向主人回敬,斟酒日“满上”,以杯满为敬;劝酒曰“干杯”,意在让对方多喝。劝酒时还有碰杯的习惯,并要说一两句祝福对方的吉祥话。在陕南作客,如果没酒量,就不要端酒杯,在未开始斟酒前,就把自己面前的酒杯倒扣在桌上子,这样,主人知你不能喝酒,也就不硬劝你喝了。

陕南人有用甜酒招待宾客的习俗。甜酒即醪糟,用糯米加的甜酒曲酿成,色白汁清,略带酒味,醇香绵甜,含酒精成分10%左右,不善饮酒者也可饮用。

古诗与酒文化


“酒里有乾坤、壶中映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是造就无数千古佳句的源头,不仅是诗歌,更能造就无数“酒疯子”。与其说诗人作诗,不如说以酒兴诗,我国古代诗人们大多都爱酒、嗜酒,甚至有的还喜欢酿酒,比如苏东坡以酒会友,并且将自家酿酒方法赠予友人...诗人们之所以能够吟出千古佳句,其诗兴大多都是因酒而勃发,借酒消愁方能浇出美丽的诗篇。以酒助兴、借酒催诗,酒能够使得人体大脑出于兴奋的状态,思维进入十分活跃的状态,方能诞生出丰富的灵感。不仅是诗人,只要关注生活,往往会发现其实醉酒的人的言行都会带有些许诗的味道,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目不识丁”的野蛮屠夫,饮酒之后不难出现出口成章、文学味十足的人才。三国时期,建安曹家三兄弟都极其喜欢饮酒,特别是一代枭雄“曹操”,一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现出曹操老骥优枥、志在千里的胸怀壮志,到了晚年时期,一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酒消愁,感叹对时间和生命的无可奈何。唐朝时期是我国“诗”、“酒”文化的巅峰,酒仙、酒圣等人相继诞生,唐朝嗜酒的诗人特别多,以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八大名家等人最为海量,王安评李白的诗歌中写道“十之九为富人、酒耳”,在李白的诗歌中,仅有《乐府诗》之外,言酒的最多,代表著为《月下独酌》、《将进酒》等,一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几个中国人没听说过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首诗便是诗人苏轼在醉意朦胧之中一气呵成之作,让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诗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只要有酒,意境自然成。“温酒浇枯肠,生小诗”,温酒下肚,诗便慢慢堆起聚集,这大概就是历代诗人都喜欢饮酒的缘故吧。可以肯定的说,华夏五千年文化,与酒是离不开关系的,也可以说是酒文化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