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礼仪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浅谈白族的饮酒礼仪》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知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前列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中国饮酒礼仪文化


关于酒德和饮酒礼仪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宾,都是德行的体现,因此儒家并不反对饮酒。《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归纳起来有三点:“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古代饮酒的礼仪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具体来说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最后仰杯而尽。酒礼必须要被遵守,不然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在酒宴上的饮酒礼仪,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出国禁忌: 饮酒礼仪


西方人将酒大致分成三类:1.liquor烈酒,包括brandy白兰地、whiskey威士忌、vodka伏特加、tequila龙舌兰等;2.beer啤酒;3.wine葡萄酒和水果酒。除此之外,还有cocktail鸡尾酒、mixeddrink调酒、liqueur利口酒(具甜味而芳香的烈酒)。
好朋友一起喝酒,往往未动筷吃菜就先干三杯,“Cheers”之声不绝于耳,而且必须Bottomsup(干杯,杯底不要养金鱼)。;干杯;还有其他的英文说法,Letsmakeatoast.是其中一个。据说,从前人们在喝酒的时候,为了加重酒味,会在杯子里放一小片土司,而这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英文中喝酒喝很多的人是heavydrinkers(酒鬼,就像把瘾君子叫做heavysmokers一样),而形容一个人喝很多酒、很会喝酒则是drinklikeafish,即牛饮、海量。
喜欢喝酒的人不仅自己喝,也喜欢劝别人喝。劝酒就是强迫别人喝酒,英文叫做forceotherstodrink。但是,如果是跟外国人一起喝酒的场合,这一点必须小心为好。
不同文化的饮酒礼仪也迥异。在俄罗斯,你若不能一口喝完杯中的伏特加酒,主人就会很不满意。而在法国,只给自己添酒而不顾及同桌的其他客人,会被看作失礼。在韩国,女性只能给男性倒酒;;不能为其他女性倒酒;;如果你想添酒,要先把杯里的酒喝干。在拉丁美洲,千万不要用左手倒酒;;那会带来坏运气。
WhatYouShouldDoInstead:Untilyoureculturallyfluent,leaveittoyourpalstopour.
对策:除非你对当地文化了如指掌,倒酒这种活儿还是留给你的同伴吧!

藏族饮酒礼仪与禁忌(一)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前列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较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饮酒礼仪与禁忌(二)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才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外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有的人口中还要轻声念出“扎西德勒平松措……”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松珍夏达”(gsum--sgron--zhobs--dag)的“三口一杯”制。在弹酒敬神后,受酒者应先饮一口,敬酒者续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滴酒不剩者,才是较有诚意的。聚会饮酒时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饮酒者,其关第可视为一家人,亲同手足,因此饮酒时不能分用酒具,否则被视为外或瞧不起。在过去,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从事“下层职业”者一般不与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杯,各自单独饮用。
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敬酒人献上酒,受酒者接过酒杯,即可要求敬酒人唱酒歌。有时敬酒者斟满杯中酒,走到宾客前即开始唱酒歌,唱到一半时,再将酒杯敬上,唱完酒歌再履行弹酒仪式及饮酒。在许多地区还流行罚酒制度,一般分“角羌”(mgyogs--chang)、“过羌”(vgor--chang),“替羌”(thigs--chang)等形式。所谓“角羌”意为快酒,即在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之前,饮酒人提前将杯中酒过快饮干。唱酒歌时,杯中没酒认为是不礼貌的,故而需
罚酒一坏。所谓“过羌”意为慢酒,即在敬酒人已唱完歌之后,饮酒人还未饮完杯中之酒,被视为反应迟钝,也要罚酒。“替羌”意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酒歌时,饮酒人也正好将杯中酒饮掉,但在杯底还剩有少许酒,哪怕是几滴,也要罚酒。人们认为杯中剩酒,是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或是无诚意,对这样的人要给予惩罚。不会饮酒的人,可以说理由,一般不会强迫饮酒,而藏族社会上很少有不会饮酒之人。如果敬酒者唱过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来历的处罚。以上罚酒是对饮酒者而言的。若敬酒人唱酒歌时将歌词唱错或是忘记歌词等,也要罚酒一杯。有时,敬酒者唱的酒歌极其出色,饮酒人可以接过酒杯,反过来向敬酒者献酒,这杯酒则称为“勒羌”(legs--chang),意为好酒,表示对敬酒者歌唱的赞赏,在座者会一致要求唱歌者饮下这杯好酒。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饮酒给欢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机会使对方陷入圈套,让他多喝酒,或是多唱酒歌。
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敬酒人有时边唱边舞,声情并茂,也有即举演唱的,诙谐幽默。
在西藏各地都能听到酒歌。酒歌歌词简朴却饱含深情,表现了人们对欢聚的祈盼与珍视,并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深祝福。

酒场如战场:职场新人应注意的饮酒礼仪


在职场上,喝酒是免不了的,如果你是一位职场新人,那么,饮酒礼仪是必学的一项,稍不留意,你有可能就会失礼。那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应该注意哪些酒场饮酒礼仪呢?
职场新人应该注意的饮酒礼仪


1、不要灌领导喝酒。可能你是想表达你对他的热情,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很多人都想跟他喝一杯,增加脸熟度,但是如果一直灌他喝酒,反而会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就得不偿失了。
2、不要太放纵自己。有的人平时不说话,但是到了酒场饭桌上,就比较放纵,好像百无禁忌一样,把自己喝的烂醉如泥,结果容易酒后失态,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3、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在吃饭时,如果领导让你点单,要记得把酒水饮料的大权都给领导,一来说明你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浅谈烧酒的种类


在古代,高粱烧酒受到交口称赞。清代中后期成书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在评论各地的烧酒时说:"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粱所酿为较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粱所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高粱酒几乎成了烧酒的专用名称。这是由于高粱原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杂粮酒
西南地区的烧酒在选料方面大概继承了其饮食特点,为强调酒香及酒体的丰富,采用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发酵酿造。据四川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就被称为"杂粮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粱,大米,糯米,荞麦,玉米。当地文物部门所收集到的一例祖传秘方中这样写到:"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粱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此方传子不传女,儿孙务必深藏之。"(此资料来自首届酒文化研讨会期间,四川省宜宾酒史展中的"叙州府北门外温德丰糟坊陈氏家传")。
米烧酒
东南一带,米烧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书的沈氏农书曾提到,米烧酒和大麦烧酒相比,后者的口味"粗猛",质量不及前者。
糟烧酒
主产于南方黄酒产区,以黄酒压榨后的糟粕为原料,进一步发酵后经蒸馏而成。沈氏农书中记载了黄酒糟用来制造糟烧酒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品尝比较,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原料所酿造的烧酒各有其特点,总结到"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大麦冲"。蒸馏酒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蒸馏酒形成了几大流派,如清蒸清烧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为代表),有混蒸混烧续糟法老窖发酵的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有酿造周期多达一年,数次发酵,数次蒸馏而得到的酱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有大小曲并用,采用独特的串香工艺酿造得到的董酒,有先培菌糖化后发酵,液态蒸馏的三花酒,还有富有广东特色的玉冰烧,有黄酒糟再次发酵蒸馏得到的糟烧酒。此外还有葡萄烧酒,马乳酒烧酒。这些香型独特的蒸馏酒是如何形成发展,定型的?所掌握的古代资料来看,还很难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答案。较为系统总结我国传统蒸馏酒的资料主要有民国期间及新成立后所出版的一些专著。

浅谈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人民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溥杰先生曾为菊花白酒赋诗:“媲莲花白,蹬邻竹叶青。菊英夸寿世,药估庆延龄。醇肇新风味,方传旧禁廷。长征携作伴,跃进莫须停。”为莲花白酒题诗为:“酿美醇凝露,香幽远益精,秘方传加特林历史记载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沂己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菊花酒的开始。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