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白酒文化知识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2022相关白酒知识:喝酒为什么容易长胖?》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大家都知道喝酒多了容易长胖,但是新研究表明,酒精的热量还不是喝酒致胖的原因,酒精不仅会减少身体,而且酒精本身有促进食欲,影响内分泌等作用,从而让你消耗更少的脂肪,损失更多的肌肉,结果可想而知,小肚子起来了,而肌肉却少了。酒精会影响内分泌一次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身体里一天可的松分泌量增加,而睾酮分泌减少,直接的结果是身体会消耗肌肉,而不是合成肌肉。如果运动后大量喝酒肌肉分解将会更加厉害。总结起来就是,大量饮酒不仅热量会很多,会身体消耗脂肪,促进食欲,而且会让肌肉减少。建议如果想要的朋友不要过量饮酒,特别不要在运动后饮酒。每次饮酒的量红酒不要超过200毫升,啤酒不要超过600毫升。一、酒精阻碍脂肪燃烧一克酒精等于7千卡热量,以前大家认为酒喝多了会转化为脂肪,其实不然。美洲临床医学杂志刊登的新研究表明,大约只有5%的酒精会转化为脂肪,但是喝酒之后身体消耗脂肪却会下降73%。也就是说,身体停止消耗脂肪,转而使用酒精作为燃料了。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人的身体适应力很强,什么燃料多了,就使用什么,而不消耗脂肪。二、酒精增进食欲喝酒和大吃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酒精也是食欲的促进剂,同样的一餐饭,如果有酒料佐餐,往往会令人食欲大开。而白水和碳酸饮料的开胃效果就远没有这么好。<JiuKU365.cOm/p>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2022相关白酒知识:喝酒为什么要碰杯呢?


喝酒为什么要碰杯?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之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够辨别酒味,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希腊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们习惯于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的,为了防止心术不正的人在给对方喝的酒中放,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方法,即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以后,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碰杯礼仪。

2022相关白酒知识:为什么喝酒要碰杯


其实有关喝酒碰杯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一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认为这是为了使人的五官都可以享受到酒的美好。因为在喝酒时人的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体会到酒味,鼻子能闻到酒香,而通过碰杯可以让没有分享到酒乐趣的耳朵听到响声。另一个说法就是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因为古罗马人喜欢竞技,而竞技前为了表示共勉之意会饮酒,这是为了防止酒被对方下毒,碰杯时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所以碰杯是象征相信酒是干净的。而早期欧洲人认为碰杯的声音可以驱逐恶灵。然后也有说碰杯是为了传递祝福,是一种友好祝福的暗示。因为我们在碰杯时会相互说一些祝福的话语,也就是祝酒。

2022相关白酒知识:为什么喝酒后会口渴?


1、饮酒之后,因为胃里酒精浓量落高,体里各细胞会主动排水密释酒精浓量,而系时辰的溶液大部分又路过尿谈排挤体外,自然就会感觉口渴。2、这是因为含酒精的饮料进进人体以后,会刺激脏,加速脏的过滤作用,人体排尿比常常要勤。同时,当酒精溶于血液进进人体细胞后,会促使细胞里的水液暂时渗透来细胞的外部,也导致体里储存的部分水分被排泄来体外。这种体液减轻的状况通过神经反射,就会使人产生口渴的感觉。十分是饮用过量的白酒后,人更感口渴。

2022相关白酒知识:喝酒能御寒?


喝酒取暖,这是大众认识的一种误区,人们喝酒后有热乎乎的感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加速肌体的代谢,释放出能量。但这是短暂的舒服,随着血管扩张,热量大量丢失后,反而会感到寒冷。天寒时,人们常常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一般来说,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热量消耗增加,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口腔和咽喉粘膜也出现轻轻颤动。这样,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特别是酒喝多时,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热量丧失增多,这时胃受酒精的麻醉,功能也明显下降,人体产热功能减弱。御寒一是要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增加热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不宜饮酒御寒。喝酒可、有利关节的说法更是不科学的保健法。因为酒能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对关节的没有意义。此外,长期饮酒也会加速骨钙的丢失,导致脚软无力,腰背疼痛。经常饮酒会使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酒精对消化道的不断刺激,会加重肝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炎、胃炎等患者的病情。长期饮酒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或肝硬化,它可引起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导致死亡。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大量饮酒引起的急性酒精中毒会导致醉酒者昏迷。醉酒者神智不清,如醉倒在室外的严寒之中,还会有冻死的危险。喝酒后,酒中的乙醇进入血液后,进入系统,起麻醉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因而对寒冷反应不敏感,使饮酒的人误以为喝酒能御寒。乙醇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反而会使体温下降。因此,以喝酒御寒,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现感冒、等症状。

2022相关白酒知识:涨知识:为什么白酒不会结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这么一个问题,在严寒的冬天,无论气候再怎么残酷,白酒都不会结冰。很多人就会觉得很神秘,白酒为什么这么抗寒呢?怎么一点不怕冷呢?

酒精的冰点是-117度,白酒60度大致-80度才能结冰,一般我们平常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可以试试把60度白酒放在冰箱里,它是不结冰的。

乙醇的冰点要比水的冰点低,所以冬天不易结冰,纯乙醇的冰点在-117°C,乙醇水溶液的冰点也依据乙醇含量的不同而有差异,40度的白酒的冰点,应该在大致-25°C左右。

酒精结冰要在-117度,白酒依据度数不同结冰点也不同一般高度白酒应在-80左右,度数越低就越易结冰。一般情况下46度以上的白酒,即使在严寒地区白酒也不会结冰。

关于白酒度数的必知常识

在网上常常看到“白酒多少度数的喝?”“低度酒是高度酒跟水勾兑的吗?”类似的问题,明显酒友对白酒度数了解的不够。下面8个白酒度数学问,不仅可以解答以上问题,还会揭示为何“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一气十八碗”。

酒度走过的历程

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原料酿造的,洋酒多是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大致在公元前5000~3000年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当时酿出来的是黄酒,估量才几度。后来到了宋代,人们逐步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开始大量酒曲造酒,酒的度数又进一步提高了,可以达到十多度。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等进驻中国以后,才创出蒸馏酒。元朝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直到现在。

酒度怎么检测的

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白酒分多少度数

现行标准白酒通行度数一般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

度数与质量风味没关系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着酒的质量风味的优与劣,高酒度作为过酒瘾来说尚可起些效果。

2022相关白酒知识:白酒为什么要窖藏


贮存是名优白酒生产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贮存过程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酯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和物理反应过程,天然洞藏能使白酒变得更加醇和浓香。俗话说“酒是陈的香”。新蒸馏出来的白酒,其酒分子、水分子与酒体中品类繁多的香味成分集合到一起,酒体呈现刺激、粗燥、辛辣等味道,呈现白酒起初的“极阳状态”,必须经过漫长的贮存与陈酿,削弱新酒的阳刚之气,去除酒体的刺激、粗燥、辛辣,使酒体日趋平和、缓冲、细腻、柔顺和协调,醇香与陈香渐渐显露。白酒的陈酿老熟,实际上是酒体分子间相互进行缔合与重排,并把新酒中部分低沸点成分缓慢地挥发与演化,达到从“极阳”转化到“极阴”的阴阳平衡过程。在藏酒洞里终日不见阳光,空气流动极为缓慢,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湿度常年保持在95°左右,而这正是白酒的佳储藏条件。在这里,白酒的洞藏好似修仙成道,酒体得以汲大地之灵气、纳自然之神韵,返璞归真、效法自然……而贮酒所用的容器——陶坛,其特有的微孔网状结构,保证了环境灵气对酒体的不断滋养,酒体“极阳成分”也通过微孔网状通道渐渐退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实现了酒体的陈酿和老熟。选用陶罐贮酒,还在于陶罐富含活性金属离子,天长日久的酒体浸润,陶罐所含钙、铁、锌等微量矿物元素离子溶解到酒体中,与酒体中的有机酸组分形成可吸收利用的“活性”矿物元素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