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是什么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鱼头酒是什么酒,鱼头酒要怎么喝|河南喝酒规矩》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鱼头酒是什么酒,鱼头酒要怎么喝?“鱼头酒”,往往成为一次酒宴的高潮。一般的情况是,在人们喝到酒酣之时,作为压桌大菜的红烧鲤鱼(或其他鱼肴)被服务人员恰如其时地献了上来了。

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把盛有红烧鲤鱼的盘子放在桌面上,转动桌面使鱼头恰好对准席中较尊者。若桌面不能转动,则将盛有鱼的盘子直接放在较尊者的面前,鱼头对准较尊者。此时,谁也不准再转动桌面,正在进行敬酒或行酒令的也须暂停。

主人一般会按照“头三尾四”喝鱼头酒的规矩,先让鱼头对着的客人喝三杯酒,鱼尾对着的则陪客人喝四杯酒。由于鱼尾是分叉的,有时会对着两个人,这时喝鱼尾酒的将会是两个人。有时陪客人喝鱼头酒的是坐在客人左右两侧的人,其劝酒词往往是“鱼眼放光,左右喝光”之类。鱼头、鱼尾酒喝完,有时还会讲“腹五背六”,即对着鱼腹的要喝五杯酒,对着鱼背的要喝六杯酒。

严格按照“头三尾四、腹五背六”的规矩是要喝很多酒的,客人可能不胜酒力。故有些地区采取变通的方式,鱼头对着的客人只喝一杯鱼头酒,鱼尾对着的则陪喝一杯鱼尾酒。喝完鱼头、鱼尾酒,喝过鱼头酒的尊者往往夹取少许葱丝、芫荽等盖住鱼的眼睛,一边说“一盖不喝”,一边请人们共同品尝。还有一种讲究,客人喝完鱼头酒后,会夹起鱼眼挑到主陪的盘子中,称之为“高看一眼”。

河南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喝鱼头酒,与当地的鲤鱼文化不无关系。鲤鱼是河南的特产,肉质鲜美。在民间,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人们的心目中,鲤鱼就是龙的化身。在婚庆喜宴等正式宴席上,压桌菜往往缺少不了红烧整条大鲤鱼。喝鱼头酒,寓有对鲤鱼格外看重的含义。在喝鱼头酒的过程中,又体现出对客人、尊者、长者的敬重。

毛亨|文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你知道鱼头酒的来历吗?


当菜肴满桌、酒过三巡后,较后一道菜常常是一条香气扑鼻的煎鱼,且该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较有身份的客人,美其名曰“鱼头酒”。其实鱼头酒并不是酒,而是一种喝酒的酒俗。在我国北方不少城市乡村,每逢婚庆节日,亲友团聚、迎来送往宴请客人时,往往少不了喝“鱼头酒”。按规矩,鱼头酒是三杯酒,客人要喝进肚里,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有关“鱼头酒”的来历,民间大致有四种说法。


前列种说法:康熙大帝微服私访,由吴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镇上吃酒,店小二无意将鱼盘放上,谁知鱼头正对康熙,康熙大怒,认为不吉,因古代箭身酷似鱼的模样,箭头呈三角尖,箭尾又两叉开,箭所指,命难逃……他正欲起身示意随从拿下,吴士友忙按住说:“本人测个‘鱼’字,诸位请看,它是刀字头,田字腰,火字尾。田,泛指种地的百姓,四点火,是打铁的手艺人,这刀嘛,多系领兵打仗的将官。酒桌上凡鱼头所指之人,将来必成大业。小乙(康熙代名)今日被鱼头所指,定是吉相,来来来,先喝三杯,以示祝贺……”本来一场祸事,让吴士友几句话给破解,既救了店小二的命,又遮掩了康熙的身份。从此,一传十,十传百,鱼头所指之人,多是官相。
第二种说法:源来于隋朝末年,李渊太子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串通一气诽谤李世民,满朝文武大臣都想劝李世民除去这两个祸害,可谁也不敢轻易开口,因为他们是同胞兄弟。程咬金想出一条妙计,派人做了一碗鱼汤,亲自端给李世民,李世民打开一看,只有一个鱼头,一条鱼尾,顿感疑惑,摇头叹气说:“这有什么吃头?”程咬金趁机发话,:“主公好糊涂,不吃掉这一头一尾,你咋能太平?”李世民猛然一惊,明白其意,于是下了决心。从那以后,故事流传民间,演绎成年龄较长者应喝鱼头酒的民俗。
第三种传说是,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位,大宴群臣,宴中,大臣伊尹为表心意,献上陶制鱼头形佳酿一坛,高声颂道:“鱼头酒,与王共享!”遂将佳酿分饮,举坐皆喜。鱼头酒有荣誉方说。
现时的鱼头酒上鱼很关键,服务员都是有眼色的。她们端着盛着整条鱼的盘子往桌上放,一定会让鱼头指向较该对着的客人:要么是面对大门的客人,要么是主家暗示的那个人。鱼一放下,主家便开始劝酒:“来——来——来,吃鱼。
动筷子前得先把鱼头酒喝了。”他会说这是规矩:鱼头指向谁,他便必须把三杯酒喝净;酒要满,茶要半;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先动筷子,之后其他人才能吃鱼。由此开喝鱼头酒,直喝到“好汉三杯腿软;金刚一盏摇头”。
第四种说法据说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病逝,7岁儿子柴宗训在汴梁(今开封)继位,后周朝政由宰相范质把持。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急报契丹、北汉合兵入侵,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赵匡胤统率禁军北征抗敌。正月初三,大军行至京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今封丘县陈桥村附近),因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安营扎寨休息。
当晚,赵匡胤请来谋士赵普、弟赵匡义等人商谈军机大事并喝酒驱寒。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那金黄色的鱼头正对着赵匡胤,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此次赵元帅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请让我敬元帅三杯酒!”赵匡胤闻此吉言妙语,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饮而尽。在座诸将纷纷敬酒,不一会儿,赵匡胤就喝得酩酊大醉,被众将扶入帅帐安歇。
正月初四,晨光熹微,帅帐内正在酣睡的赵匡胤突然被“万岁”的喧哗声惊醒,只见众将全副武装,露刃环列。高怀德将军手捧黄袍,不由分说披在当时33岁的后周元帅赵匡胤身上。众将朝“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纳头便拜,三呼万岁,然后拥兵返京。守京城的将军石守信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当即洞开城门,于是历史上一次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成功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以禅让方式,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宋太祖。
随着时代的推移,鱼头酒演变为“头三尾四”,再发展为“腹五背六”,更有甚者,用竹筷夹一只鱼眼给在座知己者曰“高看一眼”,夹一块鱼鳃,称之为“同呼吸,共命运”……原来仅限于黄河大鲤鱼的做法也衍变为是鱼皆可上桌了。

在河南喝酒的“规矩”


河南酒文化尤其是酒桌文化丰富多彩,喝酒规矩很多,但你要相信,这些都是来自河南朋友对你的诚挚和友爱。

规矩一

同饮前三杯

宾朋皆坐,上第四道菜或六道菜后(三个菜是不喝酒的,三个菜喝为“断头酒”),尊长或东家便会提议同饮,饮毕,斟满酒杯,吃会酒菜,便同饮第二杯,然后便是第三杯。

说是随意,但有人提议同饮时,还是不得不喝。即至少3杯酒。

规矩二

倒酒

同饮三杯后,东家便会出来给宾客倒酒,每人3杯酒,然后再与宾客同饮1杯,即每位宾客要喝4杯,至少3杯酒。

规矩三

劝酒

众座若有初次见面者,要喝“认识酒”,一般是“敬一个、端一个”的风俗,客人,要接受敬酒。

敬酒以见底为敬,但在向客人敬酒之前,你先得把酒杯中已有的酒喝完,然后由敬酒的人倒满,两人碰杯一饮而尽,也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客人喝两杯,但敬的酒一定要喝完,这是对敬酒者的尊重。

其次是端酒,敬酒者恭恭敬敬地双手捧酒,走到客人座位边,站立在客人的座位旁,向客人表达祝福或感激之意后,再将酒高高奉上,等客人喝完放下酒杯后再离开,当然并不意味着要喝一满杯,也同样不意味着要干完。

规矩四

鱼头酒

在河南酒桌上鱼是喝酒较多的,鱼上来后,鱼头要对准主宾或年长者。

有句话叫“头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鱼的这四部位对着谁,谁便要喝几杯酒;

若有人把鱼眼睛夹给谁,谁便要喝3杯,此谓“高看一眼”,鱼两只眼睛,便是6杯;

若有人把鱼脸(即腮)夹给谁,谁便要喝2杯,此谓“赏个脸面”,当然这个词也有两个含义:1.你喝便是给我面子;2.你不喝就是给你脸不要脸。鱼左右两腮便是4杯酒;

其间若有谁把鱼的背鳍夹给谁,谁便要喝3杯,此谓“一帆风顺”;

把鱼尾夹给谁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动听”,需喝2杯;

鱼肚下面的鱼翅夹给谁可谓“展翅高飞”,又是3杯,如能把四个鱼翅都打发出去,便是12杯;

有人从鱼肚子里夹出的肉送与谁,意为“肝胆相照”,同饮2杯,即4杯;

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指处,定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望子成龙”,“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都是用鱼做文章常用的行酒令,都是从鱼肚子里夹出一块肉来送与别人;

鱼菜渐凉,可用一句“团团圆圆”同饮1杯,然后吃鱼。

有时鱼头对着的主宾不想喝鱼头酒时,就用筷子捅捅鱼嘴“大家通通都喝”,然后便同饮1杯后吃鱼。

河南人爱喝酒名声在外,很多外地客人来河南,大多会被琳琅满目的酒桌规矩弄得晕头转向,从坐席排序到鱼头摆放,从点菜方法到敬酒过圈,无不充满“说道”,稍有不慎便会中招,但是都是图个乐,开心就好。(来源:酒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