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一般红酒的价格专题。这篇关于《酒礼习俗:古代的“一献之礼”》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礼仪,不仅现代人注重,古代更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常常把这些礼仪之道放于古诗中,让人很受启迪。

《诗经小雅瓠叶》从客人的角度叙写了周朝时贵族宴饮、宾主酬酢的情形。原诗如下: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酋,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从诗中可以看出,献、酢、酬是古时饮酒的一套礼节,即一献之礼,宾主各两爵而礼成。一献之礼,即古代飨(款待)士之礼,主人礼宾一度献酒称一献。《仪礼士冠礼》记载:及醴宾以一献之礼。汉郑玄注:一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士礼一献,大夫三献。《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郑玄注:一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唐孔颖达疏:一献之礼,宾主百拜者,谓士之飨礼唯有一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是意在于敬不在酒也。《仪礼士昏(婚)礼》载: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又云: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即士之婚礼时,舅姑飨妇或舅飨送亲者也用一献之礼。

具体来说,一献之礼即遵循这样的献酒程序:主人在斟酒之前,先要下堂到庭中净手、洗爵,以示洁净;客人也随之前往,以避役使主人之嫌。之后,双方一起上堂,主人先斟酒以敬宾客,客人拜谢后接爵;然后客人入席做食前祭祀,祭毕还要称赞酒之甘美,待主人答拜后再将爵中之酒饮尽;以上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献。客人饮毕主人的敬酒,再以酒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

正献之后,为众宾按长幼次序相酬之礼,称旅酬。旅酬之后,宾主饮酒不计数量,至醉而止,称无算爵。

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酒以成礼,我国自古便有此种说法,酒在古人看来,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因此十分受到重视,也体现在古诗之中。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古代酒礼习俗 古代喝酒聚会风气


酒后失德,往往是古人担忧的后果,中国历来就有酒能败德之说,惯于酒色并举,视为对道德、政事特别严重的潜在危害。然而这个前提是过量饮酒,然而这些并非饮酒本身,古代饮酒之风仍旧十分兴盛。

汉代已有陪酒女郎

中国早在先秦前街头已有酒馆。《鹖冠子世兵》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之说,伊尹是夏代人,被视为中华厨祖。所谓酒保,就是店小二。

在汉代,餐饮业很发达,酒馆经营者颇有创意,常把酒坛放在店前垒起的高台(垆)上做广告,垆前还站着促销小姐揽客,人们喜欢光顾街头酒馆。当年最有名的促销小姐,当是卓文君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才子司马相如与美女卓文君私奔后,变卖了车马等物,在四川临邛开了个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在店前的酒坛旁揽客。

汉代的酒馆为了吸引消费者,一般都会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做服务员。汉乐府诗《陇西行》中就描写了一位陪酒女郎,此女长得相当漂亮,时称好妇,既陪酒,又赔笑: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漂亮又热情的女招待,常遭到性骚扰。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就记述了霍将军的门人冯子都,仗势调笑当垆卖酒的美女胡姬。胡姬当时只有15岁,冯子都对胡姬动手动脚的,还送了面镜子给胡姬。

但胡姬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孩,卖酒不卖身,结果当场翻脸,警告冯子都: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魏晋时期喝酒最会搞气氛

魏晋时期并非中国酒文化的繁盛期,由于时局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酒禁一度极严厉。《魏书刑法志》载,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曾规定酿、沽、饮,皆斩之。这只是一时之禁,更多的时候还是放开的。

魏晋人喝酒已不再是单纯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文化。有条件的人喝酒颇讲气氛,往往以歌舞助兴。曹植《箜篌引》就描绘了当时边饮酒边欣赏歌舞的场景: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奏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引过三爵,缓带倾遮羞。

那时大多达官贵人家中都养有艺妓,这些艺妓各有特长,专为客人演奏、跳舞、陪酒。负责陪酒的艺妓,称为酒妓。赏歌舞,让酒妓陪饮,在贵族中间很流行。

曹魏时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聚会时常安排数十名美女陪酒。魏文帝曹丕大开眼界,在《典论》描绘当时的情景说,那些美女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恺,宴请必让家里的艺妓出场,《晋书王导传》载,王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客人若没喝光,艺妓会遭杀身之祸。

酒还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如嵇康、阮籍等文化名人,都希望从酒中寻找精神家园。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方时艰难,人各怯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这也许就叫借酒消愁吧!

我国古代的酒礼习俗及历史典故


在当代,古代的酒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现在宴会上碰杯即为酒礼。

酒礼典故

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他们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古代酒礼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而随着现代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中国酒桌上的礼仪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酒礼文化。

出生、成人礼时的酒礼习俗


白酒伴随中国人一生的仪式,如出生、成人、婚礼、生育、死亡等等都会有酒的身影,其中尤以出生、婚礼、寿诞、丧葬酒礼被格外重视。

出生时的酒礼习俗

酒壶报生

我国华南地区,妻子分娩后,丈夫要用礼篮子装肉、酒壶装酒到岳母家去报喜。内行人只要看酒壶嘴的方向,就知是生男还是生女:壶嘴朝篮里,是男孩;壶嘴朝篮外,即是女孩,有女生外向之说。岳母家往往回以母鸡、红糖、糯米、面条、香菇等物。

报生酒

在浙江金华地区,婴儿出生后,要备酒一担,往岳母家报喜,称为报生酒。岳母则回以糯米或粳米一壶,上放一对红蛋,或索粉一篮,然后岳母给邻居分报生酒。

报生壶

在浙江台州、金华,向岳母家报生时带有镴制的报生壶,内装黄酒,壶嘴上插柏树枝,以柏树和百岁谐音而取其吉兆。若生男婴,报生壶嘴要用红纸塞上,生女婴则不塞。娘家倒取报生壶里的黄酒后,要把米放在报生壶内,给女儿烧粥吃。

送喜蛋

贺生,又称诞生礼。在杭州,婴儿出世,要用喜蛋、酒菜等送到丈人家报喜。

三旦酒

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生下女孩,常要栽几株嫁妆树,以备将来女儿出嫁时砍树做嫁妆用。有的地方生长子要栽三旦(三日)树,即给孩子做三日时,在亲友吃过三旦酒后请他们栽树,意思是祝福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开口奶

婴儿所饮第一口奶,谓开口奶。给婴儿喂的开口奶须向别家妇女讨来,生女婴者须讨生男婴妇女之奶,生男婴者须讨生女婴妇女之奶。喂奶之前先喂黄连汤一口,谓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分别制成汤,用手指蘸汤涂婴儿嘴,边涂边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

三朝酒

婴儿出生第三天称三朝。过去,三日洗儿,抱见舅姑,唤以乳名。诸族人及亲友各送米蛋之类看望产妇,并表示祝贺;女家邀亲友吃三朝酒。洗儿之时,浴盆中须放喜蛋及金银首饰等物。洗毕要取蛋在婴儿额角摩擦一遍,说是可免生疮;用金银首饰,说是可以镇惊。洗过之后,以父之鞋一只、碎缸片一块、肉骨一根,与婴儿合称,叫上秤,希望孩儿长大后有刚(缸)骨,继承父志。一些地方,小儿初生三日,必集女宾聚宴,谓之三朝酒。在浙江金华,小儿初生三日,拜祀祖先,尊长为小儿命名,置酒宴亲族,日红男酒。浙南地区吃三朝酒也叫吃禳解酒。这天洗生婆来给婴儿洗浴,检视脐带剪痕,脱去利市衣,更换新衣。三朝酒以请洗生婆为主,其他请的是吃过开喉奶、赐利市衣以及临蓐时帮忙的人,大都是女客,不请男客。

满月酒

满月酒也叫弥月酒,又叫汤饼筵。在温州,有大满月(40天),小满月(30天)之分。有些人家在满月时大摆酒席,发出请柬。收到请柬的亲友都要送礼,礼包上则写汤饼之敬。有的人家还张灯结彩,演唱弹词。满月剃头,叫做打光光,囟门必须留足一寸见方的头发,叫做孝顺发。剃下胎发,用红布急裹,送保生娘娘宫神座旁边,是保长生的意思。剃头后,主家要请理发师吃酒,并送鸡蛋、红包酬谢。

生日酒

小儿满一周岁时,舅家送米粉塌饼,亲戚送衣饰等物,谓周礼。家中设酒席招待,称为生日酒。小儿穿新衣,戴虎头帽、银项圈、百岁锁(长命锁)、手镯等。先扶他至堂前礼神;再抱他穿过预先搭在屋檐前的竹梯,称为过关;再由娘舅抱着沿村兜一圈。也有人认为必须过两座桥,才算吉利。在浙江湖州,婴儿年满一周岁,俗称得周。外婆家要送外孙穿用的袍褂衣服、鞋帽等礼物,婿家要办得周酒款待前来恭喜道贺的宾客。

报生酒

江西民俗,婴儿出生后,大多要鸣炮示庆,将胎盘(俗称包衣)埋于荒野。父亲则要到外婆家报喜。报生时,多提一把茶壶,生男者壶嘴朝前,挂两个由红绳系着的桂圆,壶嘴插红纸扎的香柏和万年青,壶内装满酒;生女者,壶嘴朝后,无任何装饰。岳母收下酒后,回一壶糯米或粳米,上放一双彩蛋,传说吃了娘家的米身体强壮些。然后岳母给邻居分送报生酒。

送浆酒、打浆酒

婴儿如果是第一胎,外婆得到女婿的喜报后,要送阉鸡、鸡蛋、鲍鱼、鲍豆腐,和小孩穿戴的鞋袜、衫裤、体被、尿垫、背带、披风、围裙、口栏枷等。姥姥到女婿家去看女儿,抱外孙,俗称送浆酒。婴儿的父亲提猪肉到岳父家及舅父、姑父、姐夫等各家,告诉打浆酒(或称请浆酒)的日期。打浆酒一般在产后十天举办。到时,四方亲戚、邻里好友都提着鸡、蛋、宝宝衫等礼品前去恭贺。打浆酒喜事一般来女客,产妇娘家客人坐首席。江西龙南、全南、寻乌、南康等地有此习俗。

古代酒礼习俗及酒筳佐饮方式


我国古代多以儒家的学说为治国安邦的正统思想,酒礼习俗自然也多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因此古代酒筳最讲究酒德与酒礼。

酒筵即酒宴,也称酒席、酒会等。筵席一词是酒筵的古称。而宴会(也写作燕会、会、醼会)一词古今通用。古时,凡举办酒筵,皆需以酒助兴,正所谓无酒不成席。《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写道:宾之初筵,左右秩秩,酒既和旨,饮酒孔偕。

古人宴饮,虽以酒为中心,但仍需菜肴、果品、点心、粥饭等用来佐酒。文人雅士尤好以蟹佐饮(详见《毕茂世以蟹佐酒》篇)。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这种描绘酒筵的习俗和情景: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食,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槅四陈,觞以清醥(清酒),鲜以紫鳞。可见,这种旧俗就是宴饮时将盛酒器罍置于桌面之中,四周陈放馔肴、果品等。入宴者在举觞豪饮之时,也品尝各种佐酒之物。

古人在酒筵上佐饮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乐曲佐饮侑食,始于周朝。《诗经唐风山有枢》中有子有酒食,何不鼓瑟的诗句。《周礼天官膳夫》中有以乐侑食的记载。当时,大典大宴用大雅乐,一般宴会用小雅乐。小雅乐不但宫廷用,一般贵族也可用。这种以乐佐饮的风气魏晋时相当普遍;所奏的乐曲大抵是古乐与俗乐并行。自隋时,以龟兹乐入于燕(宴)曲,致使古音埋没,番乐横行。(清人昭梿《啸亭杂录》卷八)入唐以后,少数民族乐曲更赢得汉族统治者的青睐,胡乐越发流行。

以舞佐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纣王命男女裸相逐,以求醉乐,可视为此举的始作俑者。按周礼规定,天子宴饮时,用八佾舞(佾即舞列;八佾指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两佾。汉代的宫廷宴会上,不但有正统的雅舞,还有来自民间的杂舞,而且配有乐曲。至唐,以舞佐饮之风更盛。赵飞燕、杨玉环等古代舞蹈家皆以舞成名,深受帝王宠幸。

以杂剧佐饮,起于宋朝。宋制: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各进杂剧队舞及杂剧(《宋史乐志》)。

除了宴席之上的酒礼与酒德这些繁琐的礼节需要遵守,古代的酒筳之上佐饮方式也十分丰富,音乐、歌舞、诗词、游戏等多有涉及。

酒礼习俗:古代喝酒聚会时的各种“风气”


常有人说,如今国内酒文化风气日益腐败,传统酒礼习俗未被延续。古代喝酒聚会时的风气如何?说说古代喝酒聚会时的各种风气。

汉代酒店的陪酒女郎

中国早在先秦前街头已有酒馆。《鹖冠子世兵》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之说,伊尹是夏代人,被视为中华厨祖。所谓酒保,就是店小二。

在汉代,餐饮业很发达,酒馆经营者颇有创意,常把酒坛放在店前垒起的高台(垆)上做广告,垆前还站着促销小姐揽客,人们喜欢光顾街头酒馆。当年最有名的促销小姐,当是卓文君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才子司马相如与美女卓文君私奔后,变卖了车马等物,在四川临邛开了个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在店前的酒坛旁揽客。

汉代的酒馆为了吸引消费者,一般都会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做服务员。汉乐府诗《陇西行》中就描写了一位陪酒女郎,此女长得相当漂亮,时称好妇,既陪酒,又赔笑: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漂亮又热情的女招待,常遭到性骚扰。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就记述了霍将军的门人冯子都,仗势调笑当垆卖酒的美女胡姬。胡姬当时只有15岁,冯子都对胡姬动手动脚的,还送了面镜子给胡姬。

但胡姬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孩,卖酒不卖身,结果当场翻脸,警告冯子都: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魏晋人喝酒讲究气氛

魏晋时期并非中国酒文化的繁盛期,由于时局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酒禁一度极严厉。《魏书刑法志》载,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曾规定酿、沽、饮,皆斩之。这只是一时之禁,更多的时候还是放开的。

魏晋人喝酒已不再是单纯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文化。有条件的人喝酒颇讲气氛,往往以歌舞助兴。曹植《箜篌引》就描绘了当时边饮酒边欣赏歌舞的场景: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奏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引过三爵,缓带倾遮羞。

那时大多达官贵人家中都养有艺妓,这些艺妓各有特长,专为客人演奏、跳舞、陪酒。负责陪酒的艺妓,称为酒妓。赏歌舞,让酒妓陪饮,在贵族中间很流行。

曹魏时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聚会时常安排数十名美女陪酒。魏文帝曹丕大开眼界,在《典论》描绘当时的情景说,那些美女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恺,宴请必让家里的艺妓出场,《晋书王导传》载,王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客人若没喝光,艺妓会遭杀身之祸。

酒还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如嵇康、阮籍等文化名人,都希望从酒中寻找精神家园。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方时艰难,人各怯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这也许就叫借酒消愁吧!

唐代人喝酒爱玩情调

唐代的达官贵人、普通文人和布衣百姓,都爱光顾酒肆。刘禹锡《百花行》诗说: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长安城繁华热闹的东、西二市,酒肆林立,可谓是酒吧一条街。

中唐以后,酒肆开到了住宅小区坊里里,生意好得连皇宫都常派人来买酒。贞元二年(786年),宫里无酒,唐德宗李适便派人到街头酒店买酒喝。《资治通鉴》记载说:时禁中不酿,命于坊市取酒为乐。

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从昭应县城(今临潼境内),到长安城东门数十里长的官道两旁,也开有许多小酒馆。行人可量钱数多少饮之,甚至有施者与行人解之。饮酒既方便又便宜,行人称之为歇马杯。

这些城郊酒肆,以渭城最负盛名。渭城在长安西郊,是通往西域和巴蜀的要道,送亲友远行多在渭城饯客,因此留下了大量诗句。其中以王维《渭城曲》最著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人喝酒爱玩情调,所以,酒肆里,既有陪酒小姐,也有女艺人,有的直接把情人带到酒店里一起饮酒取乐,李白妾劝新丰酒、君醉留妾家诗句,就是这情况。

二三线城市亦如此,如建康(今南京)的酒肆里,便有吴姬劝酒;即便在边远的凉州(今甘肃武威),酒肆里也都有陪酒小姐,元稹《西凉伎》便称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文人最爱去酒家胡。酒家胡是胡人所开的酒肆,请有胡地的女孩子做服务员,没钱饮酒可赊账。那些女孩子就是所谓的胡姬。胡姬貌美如花,比苏州出来的吴姬更有气质,她们有异域风情,有才有艺,温柔热情,令文人为之神魂颠倒。

酒仙李白《前有樽酒行》为证: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宋朝人喜欢喝花酒

人在酒文化中,掺杂进了更多的政治因素。从赵匡胤当皇帝起,酒便不是随便喝的,特别是赵匡胤的酒,虽然不是项羽的鸿门宴,但也多诡计。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宫中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酒兴正浓,赵匡胤述说自己的苦衷后,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是赵匡胤干的杯酒释兵权。

政治这么复杂,时人也很识趣,索性从酒中找乐。宋代官场嗜酒者多,应该与此有直接关系。朝廷希望多取酒利,也鼓励酒消费,所以宋代饮酒之风,与汉唐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朝代人喝酒都喝出了时代特色,喝出了名堂,宋人也不例外。喝酒玩政治之外,宋人喜欢喝花酒,以妓佐酒。这在宋代极为普遍,可谓无妓不成席,没妓女佐酒掉价。

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述了一位名叫张功甫、爱喝酒的官宦子弟,其官至左司郎,饮酒娱乐很奢华,用当时的话来说叫豪侈,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

当时朝廷甚至鼓励以妓佐酒,让妓女在酒肆招揽生意。王栐的《燕翼诒谋录》说:新法既行,悉归于公,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

所谓蛊惑之,就是用妓女来引诱消费者。

对古代饮酒风气的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酒礼习俗和酒文化内涵,且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酒桌酒礼习俗 叩指礼的含义


饮酒之乐除了酒质优良带来的乐趣外,饮酒的气氛和场面更是一种享受,因此,文明饮酒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向人敬酒,是表示祝愿、祝福等。主人斟酒时,客人可行叩指礼,表示感谢主人斟酒。行叩指礼时,客人把食指、中指并在一块,指头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叩指礼传说

传说乾隆微服南巡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知道了这一情况,非常害怕皇帝老子出现意外,拼了老命也要去护驾,于是知府乔装打扮,到了茶楼,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置坐下。

乾隆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装模作样的把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话语一说之后,便要给知府倒茶,知府诚惶诚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叩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很多人在敬茶喝茶的时候为了表示尊重和谢意,就会用手指在桌上轻叩表示礼节,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之后在酒桌上也就流传开来!反正不论你敬我茶还是酒,我便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

叩指礼

叩指礼一直在很多人的口耳相传中流传下来,到了现在叩指礼有了几个区别在对待长辈、平辈、晚辈时有不同的礼节。

晚辈向长辈

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轻敲三下即可。

平辈之间

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和谢意。

长辈向晚辈

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叩指礼是现代商务宴请中,一个最常用的酒桌礼仪。

至今,仍有不少地方保持此酒礼习俗,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差倒酒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酒礼习俗:为何穆斯林禁止饮酒


根据《古兰经》的规定,穆斯林饮酒是一种犯罪。穆圣曾说:真主弃绝饮酒者、酿酒者、卖酒者、运酒者和盛酒之器皿。伊斯兰教的教规是十分明确的、严厉的、绝无任何融。因此穆斯林禁止饮酒。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传播以前,阿拉伯人大多爱喝酒,甚至酗酒成风。(古兰经)关于戒酒的规定,有一个从宽到严的过程。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先知率领穆斯林自麦加迁徙至麦地那后,有人曾问他穆斯林能否饮酒,先知宣读了一段古兰经文作为回答:饮酒和赌博二者皆包含有大罪,也对人们有益处,但是罪大于益。当时,并未明确宣布酒为禁品。

后来发现有些穆斯林酒后礼拜时念错经文,酒后打架斗殴,甚至胡作非为,饮酒才被视为同崇拜偶像,赌博,求签等一样的罪恶行为而被严格禁止。(古兰经)称饮酒等上述行为,是一种秽行,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穆罕默德先知进一步规定:凡致醉品均为非法。他不仅禁止穆斯林饮用一切与酒有关的致醉物品,而且禁止从事与酒有关的经营。

穆斯林人认为杀人凶手、溺死者、自杀者、司机、交通事故中死亡的司机和相认、心脏病和溃疡发作而死者的逝者几乎都与饮酒有关,所以《古兰经》里规定了禁止喝酒这一条,久而久之,不准喝酒也成为穆斯林的一种生活习俗了。

清明节的酒礼习俗


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到,除了扫墓、放风筝之外,在清明节的酒礼习俗也由来已久......

说起清明与酒,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明节饮酒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