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各地的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我国各地不同的开席酒礼习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一般我国酒席分为好几个阶段,这开席酒顾名思义就在第1阶段。我国酒桌礼仪复杂,仅开席酒,我国各地区便各不相同。

山东地区

山东人好客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山东等地区,酒桌礼仪也是相当考究,一般开席酒是6次,叫“六顺”,流行7次,7寓意“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河北、河南地区

河北、河南等中部地区,部分地区酒文化颇为相似,首先是主人领着先喝3杯,叫“酒过三巡”,这3杯叫做入席酒,喝够3杯酒,酒席上的热闹劲就会自然带动起来,所有人三巡过后,才能开始敬酒。

东北地区

有的开席酒是喝2次,这样喝法大多数,2次取好事成双的寓意~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东北,开始主陪先带大家喝1次,然后次陪再带大家喝1次,正好2次后开始互敬,但有时会有人出来感谢大家或代表什么的带大家喝,然后再有人出来…而且每次都是直接喝掉1杯,叫做打个样,其他人跟着喝就好~爽快。

津京地区

有的地方,不怎么讲究开席酒,例如津京及其他部分地区,开席主人先说说祝酒词什么的,然后带大家一起喝1杯,接着就是互敬,不过这第1杯酒也还是有说法的,这杯一定要倒满,叫“酒满心实”,然后大家开喝。

江苏、安徽地区

也还有喝4次、6次、8次的,都有不同寓意,例如4杯在江苏、安徽等华东部分地区盛行,取事事如意的寓意。例如素有“酒谷”之称的安徽亳州,以古井贡为代表,推崇用古井贡特制“举一反三”酒具喝酒,将道家思想与喝酒相结合,追求自然健康的饮酒体验。

山西地区

山西等西北部分地区,有一种说法叫“打排子”,就是主人入席先起身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轮流敬酒,接着是另一个人起身如此轮流敬酒,如此这样轮流来,这样就能不冷落每一个宾客,以及一些地区开席酒会根据具体情况定,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你帅和不帅,开席酒和过程中被献酒次数都不一样。

惯以喝酒王者之称的东北倒也没有太惊悚,倒是山东和河南,上了这两个地方的酒桌,尤其是以客人的身份,想不喝醉都很难。因此喝酒的人,怕到这两个地方。(来源:佳酿网)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我国各地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和饮酒习惯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各种方式度过。那么各地还有哪些奇怪的习俗呢?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前列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长姿势了,原来各地的开席酒是这样喝的


是礼仪之邦,做事讲究循乎礼、合乎道,所谓开席酒是酒桌礼仪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开席一起喝的酒,有的地方叫门前杯,有的地方叫入席酒,有开启宴会的意思,在酒局中,人们都注重“开门红”的说法,只要开席酒喝好了,其他的就好说了。小贰我自认为也算是一个走过南,闯过北,经历不少酒局的人。可是各地的开席酒,都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贰就整理出来,让酒友们了解了解。

开席酒喝6-7次

山东人好客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山东等地区,酒桌礼仪也是相当考究,一般开席酒是6次,叫“六顺”,较近流行7次,7寓意“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开席酒喝3次

河北、河南等中部地区,四川部分地区酒文化颇为相似,首先是主人领着先喝3杯,叫“酒过三巡”,这3杯叫做入席酒,喝够3杯酒,酒席上的热闹劲就会自然带动起来,所有人三巡过后,才能开始敬酒。例如素有“酒城”之称的四川泸州,以泸州老窖而闻名,这里的人们在开席时一般由主人或者长者讲话,三句话,一句话一杯。

开席酒喝2次

有的开席酒是喝2次,这样喝法大多数,2次取好事成双的寓意~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东北,开始主陪先带大家喝1次,然后次陪再带大家喝1次,正好2次后开始互敬,但有时会有人出来感谢大家或代表什么的带大家喝,然后再有人出来...而且每次都是直接喝掉1杯,叫做打个样,其他人跟着喝就好~爽快。

开席酒喝1次

有的地方,不怎么讲究开席酒,例如津京及其他部分地区,开席主人先说说祝酒词什么的,然后带大家一起喝1杯,接着就是互敬,不过这前列杯酒也还是有说法的,这杯一定要倒满,叫“酒满心实”,然后大家开喝。

开席酒喝双数

也还有喝4次、6次、8次的,都有不同寓意,例如4杯在江苏、安徽等华东部分地区盛行,取事事如意的寓意。

酒次数不定

山西等西北部分地区,有一种说法叫“打排子”,就是主人入席先起身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轮流敬酒,接着是另一个人起身如此轮流敬酒,如此这样轮流来,这样就能不冷落每一个宾客,以及一些地区开席酒会根据具体情况定,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你帅和不帅,开席酒和过程中被献酒次数都不一样。

开席酒,因地域原因,大同小异,俗话说喝好了开席酒,才有完美好酒局,许多事自然水到渠成,酒桌上开席喝好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再喝一次!!!

正月十五喝元宵酒,各地元宵酒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代又称上元节。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吃汤圆(元宵),大街小巷则张灯结彩,大家一同享受“东风夜放花千树”、“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的节日气氛。元宵节还是传统的情人节,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平时不出闺门,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国各地畅销的光瓶酒排行榜


在酒业调整期,光瓶酒热度不减,成为厂商挖掘的又一重要市场。今年糖酒会上,小编了解到许多企业都补充了光瓶酒产品,甚至有企业还成立了新的专门的光瓶酒事业部,准备大干一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各地畅销的光瓶酒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

重阳节时男人与女人的不同酒习俗


深秋季节,金菊吐艳,丹桂飘香,重阳佳节又到了。因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有两个“九”字相重,故称“重九”。历古而来,我国民间都在这一天去登高,所以亦有人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历来都有几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汉代汝南人桓景听了《易》字大师费长房讲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降临,应离家登山可避的一番话。于是桓景举家饮过菊花酒,带上茱萸去登山,结果避过一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不少人去登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俗。
古人登高,男人饮菊花酒,女人带茱萸,说是可求吉利驱邪避灾。据说,杜甫有一年重阳节登高,感慨万千,思潮如涌写下“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的诗句。打开历史的画卷,不难看到,历来重阳节,不少文人驿客以登高为题材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令人百读不厌,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让人思潮起伏,遐想万端。
我国疆土辽阔,东南西北,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可登可游的名山峻岭又比比皆是。地处岭南的广东,民间历来都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广州的白云山、南海的西樵山、新会的圭峰山、肇庆的鼎湖山、博罗的罗浮山等等,每年重阳节都留下成千上万各登山人士的足迹。
据说,清代中叶期间,香山县的隆都、良都、得都和四大都群众重阳登高十分盛行。除天雨外,凡是丽日蓝天的重阳节,不少地方出现举家出门登高的现象,亦有约上同行或挚友停业一天也到附近山岭去登高。至于那些富有人家,不分老少都雇来轿夫,把他们抬往目的地,然后前呼后拥抬步登山的。老百姓登山,那时候全是步行,有赤脚的,有穿草鞋的。他们有的撑着油纸遮,有的戴上竹帽或草帽,三三两两,一前一后,沿着蜒蜿倾斜的山径往上登,欢声笑语,打破了深秋密林山野的寂静。
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民国期间(除沦陷期间外)重阳节是日,石岐是很热闹的。一清早有人上西山寺烧香拜神,接着,陆续有人穿着便服和布鞋,手持太阳伞向烟墩山走去。烟墩山位于岐江南岸,山不高,树木稀疏,虽然没有登山路,但爬上去也不难。较吸引人的是那座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层八角砖石结构的阜峰花塔。他们上得山来,眺望周边景色之后,有的就坐在塔前的石级上滔滔不绝大谈铁城(石岐别称)的陈年旧事。
中山人登高,历来和我国各地一样,多是抱着祈求世道和平,谋事、耕作顺利,老少康泰,借登山游览观景,洗涤积聚心间尘秽,因而多是选择景致宜人、传说典故多的地方登高的。如五桂山的大尖山、南朗的蒂峰山(石仔庙),云梯山,三乡的罗三妹山(锣鼓岗),翠亨的犁头尖山等等。
民国期间的重阳节,除群众自发的登山之外,中山一些有规模的学校,也选择重阳节这一天组织高年级学生远足。三十年代,学校童子军有时亦在重阳节组织登高、露营、军事操练,战地救护训练。解放后,不少中小学也在重阳节带学生去登高,同时安排放风筝,爬山比赛及野炊,煞是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