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喝什么红酒专题。这篇关于《喝红酒为什么别人甘之如饴 你却难以下咽?》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有很多朋友向小弟抱怨,说葡萄酒喝起来太难入口了,不是酸的倒牙,就是涩的要命。明明想靠近葡萄酒,明明想去爱葡萄酒,但最后还是因为酸涩的口感而产生的距离。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葡萄酒太酸太涩,而是我们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品尝它,就像是苦瓜,你要是像吃水果一样吃苦瓜,估计能把小命都苦掉了;如果是采用一些降苦方法或者与其它菜品同做,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的。

今天呢,小弟就和大家来聊聊喝葡萄酒的一些注意条件,搞好这几件事,你的红酒喝着也会很美味。

一定要注意饮用温度

食物的酸味感会随着温度而变化,37℃左右时,酸味感是最高的,所以温度越低或者越高,酸味感越小。在喝葡萄酒的时候,若你感觉这酒太酸了,处理起来很简单,冰镇一下即可。

冰镇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下,适度冰镇即可,要是葡萄酒都结冰了,那你这葡萄酒喝起来应该就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再者,白葡萄酒可以在冰水中冰镇较长的一段时间,只要不结冰就OK,但是红葡萄酒就不行了,放在冰水中稍微冰一小段时间就好。

葡萄酒饮用温度

白葡萄酒适饮温度:8-12℃;红葡萄酒适饮温度:14-18℃

气泡及甜型葡萄酒适饮温度:6-8℃。

一定要注意醒酒时间

醒酒就像是在煮粥,如果粥没煮熟,估计你一点也不想喝它,如果粥煮熟了,养胃又暖心,两者的差距是很大的。

醒酒的目的是让葡萄酒透透气,葡萄酒未开瓶时,香气都被封在酒里,当氧气与葡萄酒接触时,香气就会释放出来,涩感也会降低,口感会更柔和、醇厚。

在醒酒是要注意的就是时间问题,若是醒的时间短了,葡萄酒依然会很涩,没有多少改变;若是醒酒过头了,香气就没有了,口感也会变淡,就像是喝到了兑水的牛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葡萄酒醒酒时间

白葡萄酒:无需醒酒,开瓶即饮。

红葡萄酒:新酒,醒酒30分钟;老酒,醒酒30-90分钟不等。

气泡及甜型葡萄酒:无需醒酒,开瓶即饮。

一定不要倒满杯

这是一个经常犯的问题,很多朋友在喝酒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杯具,要不就是有好的杯子却把杯子倒得很满。

小弟之前其实也试过用一次性纸杯或者水杯去喝红酒,首先颜色很难观察,其次香气也不容易被捕捉到,只是单纯的喝,如果一杯葡萄酒缺少了看和闻,其饮酒的乐趣和口感肯定会大打折扣。

而一杯红酒如果倒得太满,也会失去品酒的乐趣,你想想,一杯满满的红酒,你上哪还能去晃杯,而且会不自主的将满满一杯红酒喝掉,造成喝醉的状态。

葡萄酒饮用量

标准的一杯葡萄酒为150毫升/杯,即一瓶标准葡萄酒倒5杯。

一定不要一饮而尽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是中国的标准习俗,很多酒局,如果你不干杯,就表示你对敬酒人的不尊敬。这种中国习俗,却违背了葡萄酒的初衷,喝葡萄酒时我们提倡一点点喝,慢慢细品,让葡萄酒在口腔内绽放。

当葡萄酒在口腔内绽放时,你领略到的将会是微酸的爽口感,瑟瑟的收缩感,酒液在口腔滑动,会让你体会到酒体的丰厚感;当葡萄酒咽下后,酒的香气、葡萄的香气、橡木桶的香气,这些香气都会充满你的口腔,令你回味无穷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别人为你斟酒 为什么要行“叩指礼”?


斟酒,通常在饭局上,是服务员承担的工作。但很多时候,主人为了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会亲自为来宾斟酒。

中餐里,别人斟酒的时候,可以向其回敬叩指礼,特别是自己的身份比主人身份高的时候。

方法是:客人把食指、中指并在一块,指头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式餐点的酒会上,以表示对主人斟酒的感谢,是一种常用的礼节。

叩指礼

叩指礼是乾隆皇帝首创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置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

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诚惶诚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叩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怎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便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礼仪。

当别人为你斟酒的时候,不仅不知道要行叩指礼表示致敬,看到同桌人行礼反而认为别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却不知自己才是失礼一方。

为什么同是茅台老酒 你的不如别人的值钱?


或许有很多老酒收藏者都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同款、同年份的茅台酒,别人家的永远比自己的值钱,难道和生产月份有关系?

可以非常肯定的回答你:当然不是!茅台酒的价值能被年份影响,但受月份影响的,社长还没有听说过。

那造成别人家的老酒比你的值钱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为你详细的解释一下!

1、跑酒

在酒为真品的情况下,由于瓶身密封不够严密,导致瓶中的酒精大量挥发,口感寡淡如水,从而失去了饮用价值,当然也会极大降低其收藏价值。

建议酒友们在采购收藏老酒时,对于一些不方便观察酒线的陶瓷瓶老酒,您可以采用强光手电筒进行照射。

酒拿到手后,最好第一时间进行瓶口封膜,采用生料带等材料多缠绕几圈密封,这样既不损伤品相,又达到预防跑酒的功效。

2、裂膜/裂盖

上世纪的老酒大部分都采用红色塑封膜进行封口,但是这些塑膜随着时间推移而脆化破裂,不仅失去了防跑酒的功效,还会降低其价值。

3、断齿

除了裂膜、裂盖外,断齿也是收藏老酒过程里遇到的比较严重的现象。往往出现断齿现象的老酒,跑酒会非常严重,甚至不开瓶就能闻到酒味。

4、酒标腐蚀毁坏

若收藏者将老酒放在潮湿阴暗的地方贮存,这种存放方法很容易导致的酒标发生生霉变破损,不光非常难看,其品相也自然大打折扣。

这种霉变破损非但显现不了年代感,反而会暴露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串味。因为贮存环境不当,有些老酒吸附了环境中的杂味,会影响其品鉴口感。

5、拆原箱/拆套系

收藏交易过程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竟然将原箱或者成套系的老酒拆成一瓶瓶单卖!这简直是只顾眼前、缺乏远见的行为。

原箱老酒有真实可靠的出货单等年代凭证,比单品老酒更具保真性,而且其价值远远高于单瓶老酒!

套系老酒更显现品鉴的乐趣,若拆成一瓶瓶卖,就太没有意思了。

为什么天然软木塞难以被替代?


软木塞无疑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酒塞,世界上超过60%的葡萄酒使用的酒塞都是软木塞。但是换句话说,超过30%的酒塞使用的是别的替代品!葡萄酒塞的种类很多,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酒塞是最好的呢?天然软木塞的替代品们,是否已经具备取代前者的实力?

为什么不用天然软木塞?

长期以来,葡萄酒塞的争论往往停留在天然橡木塞和螺旋塞之间。两种不同酒塞的激烈竞争,也让葡萄酒业界对葡萄酒化工业有了更多的思考葡萄酒并不只是关乎葡萄种植和酿酒工艺,而且还关乎到装瓶后的一系列选择,因为酒塞对葡萄酒与氧气的接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过,是否与氧气进行接触并不是酒厂选择不同类型酒塞的唯一标准,不同酒塞之间的差异很大,它们的优缺点也都很明显。天然软木塞可以让葡萄酒与微量的空气接触,有利于高档葡萄酒的陈年,但是软木塞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软木塞污染(TCA)。

受到软木塞污染的葡萄酒难以下咽,而且从外观上难以辨别。软木塞污染的发生概率高达0.7%-1.2%(橡木塞行业组织APCOR公布的数据)。在2005年,权威的葡萄酒杂志WineSpectator曾经组织过一场盛大的盲评会,共有2800瓶酒参加,结果居然有7%的葡萄酒受到了软木塞污染。

天然软木塞的替代品有哪些?

由于软木塞污染的问题,很久以前葡萄酒业界就开始尝试使用别的材质来制作酒塞,用以替代天然的橡木塞。包括:

人造木塞

部分人工合成的软木塞采用橡木屑或是用过的软木塞制作而成,此外塑料也是制作人造木塞的主要材料。人造木塞的优点在于原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但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有害的空气可能会穿过人造木塞进入酒瓶,在封瓶后短短的18个月后这种风险就会出现,因此人造木塞一般只用于立即饮用的廉价葡萄酒。

相比起天然橡木塞和螺旋塞来说,人造木塞最容易让氧气进入酒瓶,因此对葡萄酒的保护能力也最弱。

WineSpectator的葡萄酒作家JamesLaube则认为,人造木塞还会给葡萄酒带来一种轻微的化学物味道,影响葡萄酒品质。

螺旋塞

螺旋塞是可重复利用的铝制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广受欢迎。相对橡木塞而言,螺旋塞在隔绝空气方面做得更好,可以更大程度地保留葡萄酒的香气和风味。

此外,螺旋塞不需要特别的开瓶器就可以轻松开启,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巨大的优点。

葡萄酒大师JancisRobinson认为螺旋塞的缺点在于它会抑制葡萄酒香气的发挥,尤其是对于长相思(SauvignonBlanc)而言。此外,大众消费者往往认为螺旋塞是廉价葡萄酒的代名词,这也是制约螺旋塞发展的障碍之一。

Vino-Seal

2003年才进入欧洲市场的Vino-Seal,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家酒庄采用。这是一种塑料或玻璃制成的瓶塞,由美国铝业公司销售。塑料或玻璃质地的酒塞外沿是一个用惰性材质制成的O型密封圈,可以有效抵挡氧气,预防软木塞污染。其缺点则是价格太高。

佐克塞Zork

佐克塞可以说是螺旋塞与橡木塞的综合体,密封方式与旋盖相似,但以木塞的方式拔出。它的优点在于完全不用担心软木塞污染的问题,而且开瓶时保留了许多葡萄酒爱好者痴迷的那一声嘭,代价则是高昂的成本。这种酒塞在2010年才问世,所以并不常见。

反对派:替代者并没有比软木塞更好

虽然业界一直在不断尝试使用新材料来制作酒塞,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天然橡木塞的替代品持反对意见。抱有这种观点的除了酒厂之外,还有不少官方机构。例如,在2006年3月,西班牙政府宣布西班牙的11个DO产区内禁止使用除天然橡木塞以外的酒塞。

不仅仅是政府和酒厂,消费者也同样对天然软木塞青睐有加。WineSpectator曾经在网上发起一项投票,结果显示高达81%的消费者偏爱使用天然橡木塞的葡萄酒,只有18%的人是螺旋塞的支持者。

软木塞=好酒是偏见吗?

2018年7月,一份发表在《国际酒店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上的报告指出,消费者往往会判断一瓶使用天然软木塞的葡萄酒是相比使用螺旋塞品质更高的酒,即使他们在实验中喝到的是同一款酒,只是被告知这些酒使用了不同的酒塞而已。(详见:暗示的力量:使用天然软木塞的葡萄酒真的更好喝?)

现实中,消费者在看到天然软木塞的那一刻开始,就认定了这款酒相比使用人造木塞和螺旋塞的葡萄酒拥有更好的品质,这种情况实际上非常普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然软木塞替代品们的发展。

天然软木塞不环保?

除了容易导致软木塞污染之外,多年来,许多环保主义者还批评天然橡木塞的大量使用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不过实际上目前天然软木塞的生产已经基本达到了生态可持续化。

用于生产软木的栓皮栎树,平均的生命周期是150到200年,每隔9年采割一次,每次采割的时候仅仅是取下其树皮,并不会影响到树的生存。而全世界的栓皮栎林每年大概还可以吸收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为防止全球变暖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且栓皮栎林还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所贡献。

从性能上而言,天然软木塞的替代品很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长期以来天然软木塞在酒塞界的统治地位看起来并不容易受到威胁。至少,一瓶需要陈年的好酒仍然会选择天然软木塞。对于酒塞来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进程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难和漫长。

民国时有钱人都在喝黄酒,为什么如今却逐渐没落了?


前几天有酒友在微信上和酒评君聊天,问到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曾经非常盛行的黄酒如今风光不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黄酒的沉浮兴衰?黄酒还有没有机会再崛起?一时间酒评君竟然无言以对。一方面这个话题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一两句话无法概括,二来和白酒相比,黄酒这个曾经令国人无比自豪的国酒确实有些尴尬,这让酒评君感慨万千。索性今天就单独撰文,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酒评网文/酒评君(微信号:9919385)

不少北方人知道黄酒,大抵源自鲁迅那篇叫做《孔乙己》的小说。小说里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要温两碗酒、一碟茴香豆的情节仿佛历久弥香的老酒,穿过儿时的记忆久久挥散不去。通过这个情节,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一是黄酒要温着喝;二是茴香豆是下酒的标配。以致多年以后我们能够描述的喝酒最美好的画面莫过于此:一个下午,二三好友,几瓶老酒,一盘茴香豆。

虽然如此温情的画面在如今白酒盛行的社会近乎奢侈,但在民国时期,却是一件普遍而又风雅的事情。据说,鱼干、茴香豆、点心、黄酒便是鲁迅先生最爱的搭配。在江、浙、沪、闽地区的大家庭和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中,对黄酒的忠诚度是比较高的。饮黄酒也不像啤酒那样用以解渴,适宜速饮,不像烈性的白酒需一口闷方能体会其香和味。因此,饮用黄酒的人,往往会被认为具有黄酒那种不烈不淡,醇厚敦朴的中庸性格。

事实上,中国人饮黄酒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主要和酿酒技术的发展过程有关系。据考证,至少在殷商时期人们便开始酿造黄酒,而在北魏时期才有了关于酿酒技术的系统性的总结。唐宋时期是黄酒发展的巅峰时期,酿造技艺也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北山酒经》中对酿造黄酒的每一个步骤都做了原理性的总结,甚至明确记载了煮酒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这比西方社会提出的高温杀菌整整早了700年!

直到元朝,随着蒸馏器的引进,蒸馏酒才逐渐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才初具雏形。但这时候黄酒依然有很大的市场。明朝时黄酒达到了鼎盛时期,并逐渐出现了南酒北酒之分。随着南酒逐渐向北方推广,南酒逐渐成为主流,而北酒逐渐走向了没落。直到今天,黄酒的主要产地仍然主要分布的江、浙、沪、闽等地区,而北方,也只有山东即墨老酒、河北北宗黄酒、陕西稠酒和大连黄酒比较出名。

数千年的酿造和饮用历史,使黄酒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成文中国文化中最醇香的一部分。而我们知道的历史上几乎所有关于酒的人、事、传统、风俗、仪式、礼节,以及诗词歌赋基本上说的都是黄酒,而白酒的流行,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明清时期白酒才兴盛起来,但其规模和影响仍不足以超越黄酒。

黄酒的兴衰离不开技术、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的推动和左右。清末民初,战争频繁,当时的北方盛行烧酒,而南方以黄酒为盛南方的黄酒,家家可酿,而购买烧酒则需到烧房酒肆方可。

整个民国时期有关白酒的主流观念是酿酒耗费粮食,因此在酿酒原料的选择上,通常选择高粱、谷子等杂粮。彼时,高粱被普遍认为是酿酒的上佳选择,由于酿酒粮食与食用粮食没有过大冲突,政府也便逐渐放宽限制,开始鼓励和支持酿酒业的发展。此时中国白酒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南北方分支:白酒产量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北方流行高粱酿制的烧酒,南方流行稻谷酿的黄酒。

民国时期,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已然成熟,全国各地涌现出各大名酒的产地,当时白酒著名产区主要有汾阳地区、凤翔地区、洋河地区、泸州地区以及茅台地区。此外,还有牛庄地区、天津地区以及山东地区。至此,白酒的规模和影响开始逐渐超越黄酒。

但即便如此,当时有身份的上层社会还是多喝黄酒,他们认为白酒燥烈,上不了席面。北京多喝花雕、惠泉、即墨黄酒、良乡黄酒。外地大宅门也喝黄酒,1948年曲阜清查孔府文物,从后堂楼清出来五十坛绍兴酒,上面泥封盖戳有咸丰、同治、光绪,打开酒坛子后满屋喷香,倒在碗里浓乎乎的。

白酒全面超越黄酒,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儿。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温饱问题。而更加节省粮食的白酒,以及后来被酒友们广为诟病的液态法白酒(酒精酒)便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解决人们对酒精饮料需求的权宜之计。

白酒的度数高,易于保存和运输,非常适合原理商业节点的人群,兵卒、旷工、脚夫、拓殖者等;白酒口感烈,一小口就能满足人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对感官刺激的需求;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从南向北的迁移,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白酒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们的饮食偏好和味觉记忆是可以被改变的,尤其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随着白酒大面积的普及,之前喜欢低度黄酒的人们开始逐渐适应并喜欢了这种口感更重、味道更浓、刺激更强的高度烈酒。随着白酒酿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放大,白酒的口感和利润也有了质的飞越,在需求和利润的双重刺激下,反过来又更加巩固了白酒在当今的社会地位。

然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远去。温饱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流传千年的黄酒文化回归和精神享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黄酒作为一种健康、恬淡生活的代表,再次崛起也绝非不可能。

品酒香,交酒友,知酒事

酒评网旗下酒友论坛(bbs.jiuping.cn)正式上线,点击文末了解更多即可进入。搜索微信公众号酒评网学习多酒知识。联系酒评君,微信号:9919385

喝红酒前为什么要先醒酒?


现在人们的生活相比于前些年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人们在过去只是追求温饱的问题,但是现在却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了。而现在西方的一些饮食文化也是流传到了中国,而西方的一些饮食文化在流传到我们中国之后,也是受到了很多人都喜欢的,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现在在生活中,人们也是经常会参加一些聚会的,而在过去的时候,人们聚会时大多喝的都是白酒,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在聚会的时候也都是非常的喜欢喝红酒的。特别是有很多的女性朋友,在平时的时候也都是会喝上一些红酒的,因为经常喝红酒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们都知道在喝红酒的时候都是要先把红酒给醒上一会,那么喝红酒前为什么要先醒酒呢?很多人都不理解,难怪喝着口味怪!

在我国人们最了解的应该就是白酒了,因为我国的白酒文化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白酒都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在聚会的时候也都是会喝上一些红酒的,因为红酒是葡萄酿成的,喝起来也是比较健康的,而且经常喝红酒对于人的皮肤也是非常的好的,有抗氧化的效果,而且喝红酒也是能够起到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的。总之喝红酒的好处还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或者是在一些聚会上都会发现有些人喝红酒之前都是要先醒一会儿。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不理解,难怪和这口味怪!

我们都知道红酒的储存方式也是非常的严格的,红酒在打开之前瓶子都是密封的,没有办法进行氧化,而如果打开瓶子的话,就会闻到一股非常浓重的味道,所以说把红酒打开以后都会先倒到杯子里醒上一段时间,这样红酒就能与空气充分的进行接触,达到一定的氧化过后,而红酒在醒过以后喝起来就不会特别的苦涩了。但是醒到时间也不能太长了,否则的话也是会影响口感的。

除此之外醒红酒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能够散发红酒中的二氧化硫。红酒在做好以后装瓶子的时候,在瓶子里也都是会产生二氧化硫的,如果在喝红酒之前没有把红酒醒上一段时间的话,那么二氧化硫也会随着红酒进入人的身体内,如果喝的太多了的话也是很容易上头的,所以说在喝红酒之前把红酒醒上一段时间,在喝红酒的时候,即使喝多了也不会出现头疼了。而且在红酒里边,也是会有一定的残渣的,而这些残渣也是在酿酒的时候产出的,所以说在喝红酒的时候把红酒醒上一会儿,也是能够让这些残渣沉淀下来的。

那么下次再喝红酒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红酒醒上一会儿再喝哦,如果你对红酒还有其他的了解的话,那么也可以留言分享给我们哦。

为什么你喝的酒会上头?


喝酒的人经常有这种体会,喝完酒第二天早上醒来头疼欲裂,十分难受。有人说是酒度的原因,也有人说好酒不上头,上头非好酒......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说起上头,不少酒友会觉得上头就是饮酒后,引起头部神经痛,或面红耳赤,头晕心跳,恶心呕吐为此,以饮酒上头与否评论酒质高低者屡见不鲜。其实大致来说,酒精的上头状态就是一种醉酒状态的预警阶段。当人体处于醉酒状态下的时候,酒精会通过一些微小的外界作用触发人体一系列爆发式的醉酒反应,而这些反应就是通常所谓的上头。

通常我们判断好酒的标准一是口感好,醇厚,二是不上头,因此让人头疼的白酒属于比较差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发酵不都是一样的吗?喝醉不都是因为酒精吗,难道酒精和酒精还不一样?哪种喝了会对身体更好一些?这些问题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01

我们喝的酒到底是什么

白酒定义:白酒属于蒸馏酒,是利用酿酒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原料转化为酒精和发酵风味物质,再经过蒸馏、陈酿、勾调而成。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白酒=水+酒精(乙醇)+发酵风味物质。一瓶白酒的成分很复杂,虽然(水+酒精)占了98%,但是剩下的2%却是形成白酒香型和风格的主要成分,由于分量少,只占2%,所以又叫微量成分,目前已经分析出来的常见微量成分有200种之多。由此可见,我们在喝白酒的时候,并不是在喝单纯的乙醇水溶液,而是在喝含有200多种微量成分的乙醇水溶液。

02

粮食酒和酒精酒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粮食酒是好酒,酒精酒是差酒。这里所认为的粮食酒,一般指的是以粮食谷物为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法酿造的白酒。酒精酒一般指的是:以(不知道是啥的)原料,用(反正不是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酒。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我们在说酒精酒的时候,其实说的是食用酒精。食用酒精用的也是糖质或者淀粉质原料,和酵母菌在发酵罐里发酵之后,经过过滤、精馏得到的,不含对人体有毒的苯类和甲醇。由此可见,食用酒精是用液态法酿造的,原料也有很多种,比如玉米、木薯、甘蔗等,都是可以入口吃的,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世界上的酒有蒸馏酒和发酵酒,发酵酒不经过蒸馏提纯,成分更复杂我们就不说了。所有的蒸馏酒,即使经过了蒸馏,也并不是只剩下了乙醇水溶液,而是都含有丰富的微量成分,这才有了风味各异的美酒。这里面还有一个例外,就是伏特加。伏特加追求纯粹的乙醇水溶液,其他杂质一点儿也不想要,越纯越好。

好酒未必是纯粮食酒,固态法酿造的粮食酒成分复杂、香气复杂,未必能达到理想的酒体。为了协调酒体的香气和口感,有时候会加入少量特级酒精调味。同样的,酒精酒未必都是差酒,伏特加就是典型的酒精酒。

03

任何东西都有好坏等级之分,酒也不例外。

我们都听过看花摘酒,分级存储的说法,传统白酒在蒸馏时就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更何况后续的贮存时间长短不同,自然等级和质量也不同。酒精酒也一样,也会根据原料、纯度、口感来区分好坏,一般分为特级、优级、一级、二级等。好的酒精酒比一般的原酒还贵。

喝酒上头,一般指的是喝完酒之后头晕、头疼、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导致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1、酒精本身

这里说到的酒精,就是各种酒里面的主要成分乙醇。

饮酒后,10%的乙醇不发生任何变化,直接经过呼吸道、尿液、汗液排出体外。其余90%则要经过肝脏代谢,代谢过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而人体代谢乙醇的能力,主要由两种酶决定: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

有没有这两种酶是由基因决定的,酶的活性如何,和身体状态也有关系。如果乙醇脱氢酶的活性低,那么喝酒就容易头晕头疼;如果乙醛脱氢酶活性低,那么喝酒就容易脸红。

如果你代谢酒精的能力比较低,代谢慢,那么乙醇随着血液循环,就会影响到大脑、心脏等器官。同时代谢过程耗氧量比较大,水分损失也大,所以会引起头晕、口渴,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

所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酒量不行,那么不要着急,慢慢喝,控制饮酒的量和饮酒速度,小酌怡情是没问题的。

2、杂醇油

之前我们说到,酒里面含有非常多的微量成分,杂醇油就是其中之一。

杂醇油属于醇类,分子量比乙醇大(即碳链中碳原子数大于2),更高级,所以又叫高级醇,它可以赋予白酒特殊的香味,而且可以衬托酯香,让香气更加完美。但它并不是很受欢迎,一旦多了就会有苦涩杂味,而且容易引起上头。加之它从酒精中析出时呈现油状,所以最终得到了杂醇油的称号。

如果选择优质的基酒和调味酒,而且过滤环节做得好的话,杂醇油就会少很多,喝起来就不容易上头,但是这样做成本也会相应升高。

3、醛类

白酒中大约有12种醛类,它们具有比较强的刺激性和辣感,赋予酒体刺激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酒劲大。它们对白酒香气的平衡和协调作用强、影响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乙醛和乙缩醛占总醛的98%以上。

游离的乙醛被吸收后,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心脏和大脑,而且由于比较辣,还会刺激黏膜。所以饮用醛类含量高的酒,会导致口干舌燥,头疼、喉咙和胃不舒服。

但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游离状态的醛类会逐渐被取代,生成乙缩醛,辣味和刺激感都会降低,对人体的影响也变小。所以,储存时间长的酒口感更加绵柔,饮用感更舒适。当然成本也更高。

4、酸酯比例

酸酯比例不协调,容易造成饮用后不舒适。有机酸的存在,有利于乙醇在人体内进一步酯化。酯类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以镇静止痛,从而减轻头痛感。

除此之外,外加的香料,比如D-型乳酸乙酯就会上头,而L-型乳酸乙酯则不上头;还有酒精和水的缔合程度也会影响到酒的饮用感。而且,如果你饮酒当天生病了,或者吃了一些药物,甚至心情不好,都有可能导致不舒适的反应。

说到这里,你也许也看出来了,乙醇本身没有差别,人体对乙醇的代谢是由基因决定的,因人而异,有的人是海量,喝二斤也没问题,有的人量浅,一杯就晕了。有差别的是微量成分的含量、搭配、平衡。

好酒,一定是筛选了优质的基酒和调味酒,经过缜密的勾调配比,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好酒的酒体协调,在你的酒量之内,不会出现头疼、辣口、口干、宿醉的现象。

为避免喝酒上头这种情况,除了不喝劣质酒外,注意一些科学、健康、合理的饮酒方式,也是可以避免喝酒上头的情况发生。

虽然,我们不能仅以喝了会上头来断言一个酒的好坏,但如何排除个人的因素,在自己正常状态下喝了也上头,那么这酒可能并不算好。

那为什么市面上有的酒喝了容易头疼?其实,这归根结底,就是良心和技术四字,如此而已。

喝香槟比喝红酒醉得快到底为什么?


香槟(或者其它起泡酒)在葡萄酒里面酒精度并不算很高,但是喝起来却特别容易醉,这究竟是印象流还是真相?

香槟的酒精度高吗?

一般来说,醉酒的根本原因在于酒精的摄入量。换句话说,无论你喝的是啤酒、白酒还是葡萄酒,导致醉酒的因素最终取决于你摄入了多少酒精。那么,香槟的酒精度到底高不高呢?

事实上,大部分的香槟酒精度在12%左右,比起波尔多、勃艮第等产区的红葡萄酒(12.5%~13.5%)还要略低一些,相比许多新世界产区的西拉或是仙粉黛则明显不如。

香槟原产地名称保护(AOCChampagne)整体规范了香槟酒的酒精含量,它规定了每年葡萄采收时最低天然酒精度(titrealcoomtriquevolumiquenaturel),即潜在酒精度不得低于9度。

至于其它起泡酒,如非常流行的普罗塞克(Prosecco),其酒精度则还要更低一些,大约为11%左右。

喝香槟为何容易醉?

既然香槟及其它起泡酒的酒精度都不算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容易醉的印象呢?这是因为,人体对于不同类型的酒,在摄入酒精的速度上有所区别。

在一份于2007年发表于《国际法医学杂志》的论文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中央兰开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伏特加中加入气泡水,可以让人体更快摄入酒精,让人醉得更快。

事实上,早在2001年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ofSurrey)就曾针对气泡与酒精吸收做了一项研究实验。参与实验的人被分为两组,每组6人,他们每周轮流分别饮用气泡香槟和静态香槟(去除气泡的同一款酒)。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喝气泡香槟五分钟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升至0,54毫克/毫升,而喝静态香槟后的酒精含量为0,39毫克/毫升。40分钟后再对比结果,两者分别升至0,7毫克/毫升和0,58毫克/毫升。

也就是说,参与实验的人在饮用了带有气泡的香槟之后,血液酒精浓度上升更快,高浓度维持在血液里的时间也更加长。因此,含有丰富气泡的香槟更容易醉人。

气泡让人迟钝

在上述同一个实验里面,参与者在饮用含有气泡的香槟后,对周遭事物的反应时间增加了200毫秒(相对清醒状态而言),而饮用不含气泡香槟的情况下该时间则仅仅为50毫秒。

正是由于香槟及其它起泡酒对人体吸收酒精速度的影响,加上对知觉的钝化,使得它们成为一切欢庆场合最受欢迎的饮品,因为酒中的气泡可以让人更快进入轻松、快活的状态。

如何避免喝醉?

很少有人能够抵挡香槟的魅力,如果你想要尽情享受香槟的美味又不愿那么快喝醉的话,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空腹喝酒(空腹时人体吸收酒精的速度较快)

2.喝酒要慢慢喝,让人体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就比较不容易醉

3.选择含有糖分的酒类,或者搭配甜食饮用(如果没有糖分的阻碍,人体吸收酒精的速度会更快)

4.大量补充水分

别人为你斟酒记得行“叩指礼”


斟酒,通常在饭局上,是服务员承担的工作。但很多时候,主人为了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会亲自为来宾斟酒。

中餐里,别人斟酒的时候,可以向其回敬叩指礼,特别是自己的身份比主人身份高的时候。

方法是:客人把食指、中指并在一块,指头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式餐点的酒会上,以表示对主人斟酒的感谢,是一种常用的礼节。

叩指礼

叩指礼是乾隆皇帝首创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置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

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诚惶诚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叩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怎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便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礼仪。

当别人为你斟酒的时候,不仅不知道要行叩指礼表示致敬,看到同桌人行礼反而认为别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却不知自己才是失礼一方。

在为客人斟酒时

请注意以下几点

当面开酒

商务宴会时,主办方负责人为客户准备的酒,一般是本次宴会上最好的酒。应该将酒当场开封,分别为来宾们斟酒。

斟酒姿势

斟酒时,每斟完一杯,要把酒瓶稍收后顺手往后轻轻一旋,以免酒水洒出,造成失礼。斟酒时,酒杯应该放在餐桌上,一手扶住酒杯,一手倒酒,注意酒瓶不要触碰到杯口。如果你是接受他人斟酒,应该拿起杯子稍微倾斜。

斟酒有量

一般来说,斟酒不宜过满。中餐时斟酒,白酒一般以八分满为宜。

斟酒有序

商务宴会时,斟酒的顺序也严格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斟酒一般要从主宾位开始,再斟主人位,然后按顺时针斟酒。如在座有年长者,或远道而来的客人,应该先给他们斟酒。

如果两人同时为一桌的客人斟酒,则一个从主宾开始,一个从副宾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绕台进行。此外,如果宴请亚洲区客户,请先斟男主宾,再斟女主宾;如果宴请欧美客户,则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叩指礼是现代商务宴请中,一个最常用的酒桌礼仪。至今,仍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倒酒或倒茶之际,客人都会以叩指礼表示感谢。

大国之酿的友情提醒,既然叩指礼是传统礼仪,下次在酒桌上,大家还是不要忘了遵循这一传统哦!

同样的酒 为什么总觉得别人的那瓶更好喝?


李小猫前几天霸气地分手了,尽管喝了她哥的LaTche,一想到前男友说她不会买好酒又喝不出不同,心里就憋着口恶气。于是,李小猫一咬牙一跺脚,自掏腰包又去买了瓶一模一样的LaTche。结果这次,李小猫惊奇地发现明明是两瓶一模一样的酒,喝起来却和上次完全不一样,难道是分手打开了我品酒能力的任督二脉?小猫心里直犯迷糊,只好带着满脑袋的问号去求助李大猫,大猫听后给出了一个让小猫更懵逼的词:瓶差。

什么是瓶差?

瓶差(BottleVariation)是指同一款葡萄酒,瓶与瓶之间出现了香气和口感上的差别。

就像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也喝不到两瓶完全相同的葡萄酒,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瓶差并没有明显到可以被我们察觉。

为什么会产生瓶差?

瓶差听起来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葡萄酒装瓶以后才会发生的变化,但事实上有的葡萄酒在装瓶前就已经产生了差别。

尤其以前很多酒庄会在一年内分批完成葡萄酒的装瓶工作,甚至一些混酿的葡萄酒,不同批次的酒之间混酿的成分都有差别,自然瓶差出现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见了,通常,导致瓶差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因素:

1.时间

时间就像是一个放大镜,随着时间的积累,那些造成瓶差的因素像滚雪球一样,被越放越大,越积越多这也是为什么老酒发生瓶差的概率通常会更高一些。

2.存储及运输

想象一下同样一批酒,一瓶安安静静地躺在酒窖里沉睡的酒,和另一瓶经过长途跋涉出口的酒,如果途中运输条件不理想,那这两瓶酒喝起来必然会有所差别。

所以,良好的存储和运输环境对一瓶葡萄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葡萄酒的保存需要有适宜和温度和湿度,温度越高,可能造成瓶差的化学反应就会越快发生,甚至高温下还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变质。同时,突然的温度变化也对葡萄酒的储存不利。而湿度则更多的是保证瓶塞的密闭性,防止酒液提早氧化。

除此以外,如果让葡萄酒过多地暴露在紫外线下也可能催化一些化学反应导致葡萄酒变质。在运输的过程,剧烈的晃动对葡萄酒的伤害也是致命性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震动,这些条件的变化都会是造成瓶差的隐患。

3.瓶塞

其实瓶差的出现大多和氧化程度的差异有关。瓶塞在其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最常见的橡木塞。

葡萄酒在瓶中陈年的时候,透过橡木塞的微量氧气可以帮助葡萄酒缓慢的发展和变化。但过多的氧气渗入则会加速葡萄酒的氧化。因此,不同瓶塞之间过氧率的差异会影响葡萄酒的氧化速度而造成瓶差。

木塞污染(TCA)也是使用橡木塞会遇到的问题,一旦出现类似湿纸板气味的木塞污染,那这瓶被污染的酒就不仅仅只是瓶差的问题了。

4.装瓶方式

为了避免木塞污染,有些酒庄会选择使用螺旋盖,而且螺旋盖的封闭性更好,大大降低了葡萄酒的氧化过程。虽说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下可以保持葡萄酒新鲜的风味,但也并不是没有瓶差的可能性,有时候还原反应也会给葡萄酒带来诸如臭鸡蛋、烧橡胶的还原味道,这就和酒液中二氧化硫溶解率有关。

大多情况下,酿酒师在葡萄酒装瓶前,除了会控制酒中的溶解氧,还会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硫来保证葡萄酒的稳定性,作为有效的抗氧化剂和抗菌剂,通常二氧化硫越少,产生瓶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5.酒瓶大小

酒瓶的大小主要和陈年的速度有关系,通常来说酒瓶容量越大,葡萄酒陈年的速度越慢。因为容量基数越大,酒液接触到氧气的平均值会更低,因此陈年过程中葡萄酒氧化的速度也会更慢一些。

尽管有这么多的因素会导致瓶差,但瓶差现象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频繁。葡萄酒会发展变化、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它其实并没有那么脆弱!

瓶差其实并不是一种缺陷,尽管偶尔也会带来遗憾,这确是葡萄酒的神秘魅力之一。当我们喝到一瓶表现失常的葡萄酒时,不要轻易地给这款酒扣上缺陷的标签,有时候也许是出现了瓶差的问题,需要给它一个第二次的机会。

作为消费者,我们无法控制葡萄酒装瓶前的工序,也无法控制进口商和经销商的运输、储存条件等等,那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选择靠谱的渠道买酒,并给这些葡萄酒提供一个良好的储存环境,让他们在开瓶的时候能够完美绽放~

喝醉后的你性格大变?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差别啊


糟糕了!昨晚喝多了!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Oh,在客户面前失礼了?是不是又搞砸了一张生意?什么,打开手机拨打了女神20几通电话,每通通话时长都有20分钟!

你以为你喝醉了判若两人?做出了许多疯狂变态的事情?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其他人眼里,喝醉的你跟清醒的你,个性也没有差很多啦

等等,怎么还有点小失望,我以为喝醉之后自己是绿巨人呢?

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4月30日发表在《临床心理学期刊》(ClinicalPsychologicalScience)上。

在五大性格特质(BigFivepersonalitytraits)里,经验开放度、尽责度、亲和度、情绪不稳定度都没啥大变化,唯一在酒醉后会明显改变的就是外向度。

当然酒精会改变人,甚至临床上判断有无酗酒问题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清醒时和醉酒后的行为有多少系统性差异。

1

性格改变很多?

还是自以为改变很多?

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Winograd等人招募了156人来做实验。

首先,这些人自行上报了自己的饮酒量,以及自己的典型清醒人格和典型醉后人格。

然后,就是畅饮时段啦有些人喝了雪碧,有些人则喝了雪碧和伏特加调制成的鸡尾酒。那些喝酒的人最终血液酒精浓度(BAC)约0.09%。在这个血液酒精浓度下,人处于微醺状态,各种感觉会变得迟钝,有欣快感,自我抑制能力变弱,推理能力变弱,同时会变外向,

哦对了,喝到这个程度法律是禁止开车的。

接着,这些人参与了一系列集体活动,讨论问题,逻辑推理。以此让每个人的性格与行为能得到充分展示。

再接着,每个人都再度填写自己的人格测量问卷。同时,另有观察者根据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录像来评估那个人的人格特质。

结果显示,在自我评估时,大家都觉得自己在饮酒后性格大为不同,自认为饮酒后经验开放度、尽责度、亲和度都下降,外向度升高,情绪更加稳定。

但在观察员看来,大部分人的性格在饮酒后根本就没有变化。他们只认为饮酒确实造成外向度升高,具体来说,酒后人们更合群了,更自信了,也更活泼好动了。

到底谁的判断更精准呢?是饮酒者自己,还是冷静的观察者?

研究者觉得,还说不好。也许饮酒者的判断不够准确。也许饮酒确实造成了人内心性格的巨大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无法被传达出来,因此观察者没有接收到,只有外向度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于是观察者就注意到了这方面的改变。

至于那难以观察到的内心,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其实同一批研究者去年讨论过,醉酒人格可能有四种变化:

A,基本无变化。42%的人属于这种类型,饮酒前后性格变化不大。

B,醉后招人厌。23%的人属于这种类型,醉后智商明显下降,特别不负责任,而且敌意和攻击性变强。

C,醉后更亲切。15%的人属于这种类型,这种人清醒时就比较亲切,但在醉后甚至更加和善,称赞别人的话简直张嘴就来。这种人可能是最好的酒伴啦。

D,醉后有勇气。20%的人属于这种类型,这种人清醒时比较内向,醉后则变得外向,也有勇气做出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举动,比如四处交际,当众跳舞,或者大胆表白。酒精对这种人来说,就是社恐治疗药。

以上四种醉后人格,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种呢?

不过不管你自认属于哪一种,记住其实别人都看不太出来,特别是当别人也喝醉了的时候。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