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中国诗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中国式理性饮酒的隐性逻辑:诗酒以观人》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以酒观人的传统由来已久,以诗观人的事例也同样普遍存在。群居而坐,一觞一咏,俯仰天地,畅叙幽情,真性情所致,于是乎彼此引以为知己,推心置腹,以酒见性,以诗展才,群情熙然,成就一段段流传千古的雅聚佳话,这大概是国人对于社交活动中的饮酒最为向往的境地,但它同时也是中国式理性饮酒的隐性逻辑。

以酒观人最初仅是考察帝王诸侯将相士大夫德行的一面镜子,防止沉湎于酒而亡国误家,但到了诸葛亮的《将苑知人性》中,却正式变为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将苑》是现存的诸葛亮兵法。诸葛亮素以知人善任、用兵如神著称,《将苑》第3-11章专门论述如何考察和选拔将材,其中知人性排在了第一位,而醉之以酒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以酒观人的事例不在少数。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局动荡之下,有的人滥饮无度以至于无用之极,譬如刘伶病酒;有的人饮酒辄醉,以真性情示人以磊落坦荡,如阮籍;但也有人饮酒有节,谨言慎行以自保,如山涛。山涛,字巨源,就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重的主人公。据说山涛酒量惊人,饮酒八斗才会醉。晋武帝司马炎想试试他的酒量,就在一次宴会上为山涛准备了八斗酒,然后在喝酒的过程中再偷偷添加,但山涛喝了八斗酒之后就不再喝,任凭所有人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多喝一口。竹林七贤当中,山涛的政治成就最高,与他超凡的自制力不无关系。诸葛亮把醉之以酒作为洞察人之本性的方法,因为这可以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当然,这与今天普遍存在的用闷酒来考察诚意甚或忠诚的粗暴方式,不可同日而语。

以酒观人是为了检视一个人的性情和自控能力,而以诗观人的作用则更加多样。中国诗歌批评史上自古主张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泛指内心的一切理性、感性的活动,言则是表达方式。内心情感翻滚,灵感迸发,忍不住用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可以唱出来,或者咏叹一声,还不足以表达,就用手舞足蹈的形体语言表达。当然,敬酒的时候,也会用一切都在酒里来体现满满的诚意。于是乎,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了兴、观、群、怨的作用。兴,是触景生情,以景物来比拟、兴发内心的情感;观,可以用诗歌来洞察人性、观察世事万事万物,风俗世故,兴衰成败;群,把饮酒赋诗作为社交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加速群体共同爱好的形成;怨,是诗人不平则鸣,怨刺上级或者社会,然后静待他人的赏评。

无论兴、观、群、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酒的作用极为奇妙,而以诗酒观人的传统就这样渐渐就形成并流传下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当时最富盛名的八位酒仙,即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一时传为佳话,但他本人并未参与过这样的聚会,所以创作素材大抵也是听人传说后搜集整理而成。史料记载,他主要和李白相熟,一起饮酒的频次也高一些。但诗中主要以呈现盛唐长安的豪放之气为主,八位酒仙在杜甫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但细究起来,笔法不无夸张渲染之处。根据笔者的经验,张旭三杯草圣传,比较真实,也符合书法创作的客观规律。焦遂在史书上鲜有记载,也没有留下名篇佳作,但根据《饮中八仙歌》的描述,饮酒五斗之后才兴奋得起来,高谈阔论、语惊四座,可能是大脑缺酒的那种。但最有名的那句李白斗酒诗百篇,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夸张手法,只不过是为了表现李白才华横溢而又狂放不羁的形象而已。

诗和酒都是中国社交活动的重要媒介,但二者相遇,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却怪诞不经。《饮中八仙》描写的是中国文人士子放浪形骸的一面,行为艺术本身又经过诗人的渲染,它显然不符合理性饮酒的风尚,也偏离了以诗酒社交的真正意义。但后世却经常以此作为劝酒的佳句,也经常令笔者哭笑不得。

以诗酒观人,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在饮酒的过程中,丰富饮酒的内容,拉长饮酒的时间,提高饮酒的气氛,叫人轻松惬意而又内心兴奋,既达到了增进了解的目的,使彼此可以看清对方真实的形象,而又降低了醉酒的风险,以及快速饮酒对身体带来的伤害。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中国式酒局” 正在毁掉你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一名30岁的男子在饭局上和他人喝酒后,回家身亡。

本来是一家团聚的时候,可这个小家庭却不再完整。忍不住有些难过。

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是一年里饭局最多的时候,觥筹交错,人情往来,似乎都靠这一杯酒。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一场场原本是用来交流感情的饭局,变成了比拼酒量胡吹海喝的酒局。

有些人,不想喝,硬着头皮也要喝,有些人,自己不爱喝,却爱逼着别人喝。

有些中国式酒桌,从来都是为了喝酒而喝酒。

01

光怪陆离的酒局

小时候,只要和家里的亲戚一起吃饭,最常见的便是看着他们喝酒。

几个大男人,往日无仇近日无冤,可偏偏就是喜欢你劝我的酒,我劝你的酒。

这个说: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那个说:连这么点酒都喝不了,你算什么男人!

于是,一个个男人为了面子,为了争那一口气,义无反顾地拿起酒杯,拿起酒瓶,不管那是美酒,还是毒药。

啤酒、白酒、黄酒、红酒轮番上阵,不喝到吐不准下桌,似乎那不是饭桌,是战场,拼的不是酒量,而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许多人真实的酒量可能只有一小杯白酒,却偏要装成能喝一斤白酒的样子;

许多人可能自己不爱喝,但却偏爱起哄,看见有人喝就大声叫好,看见别人不喝就冷嘲热讽。

这些局中人和看客,活生生将一场酒局变成了斗兽场,造就了冷漠和丑陋的酒桌。

02

喝的是酒,丢的是命

说实话,一直以来,我对喝酒的态度都是不排斥的。

老话说得好,小酌怡情,兴头上来,叫上三五好友,喝上两杯聊聊天,简直是人生乐事啊!

就像《兰亭集序》里描写的那样,在小溪两旁席地而坐,将装了酒的酒杯放在溪中,由上游缓缓漂流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得吟诗一首。

曲水流觞,一方面酒帮忙让人诗兴大发,另一方面又让整个聚会不至于局促无趣,最高层次的酒局莫过如此。

可偏偏现代社会的酒桌文化却越来越畸形,酒不再是饭桌上的调剂品,而是主菜。

而往死里喝,似乎才是桌上人该有的酒局态度。

每逢年节,新闻里最不缺少的就是饮酒者喝死喝伤的消息。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几条新闻,去年4月,22岁的小伙张明参加婚宴,在酒桌上喝多了,喝完呕吐被送到医院,最后抢救无效身亡。

22岁,正当壮年,却这样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而就在前段时间,新年前夕,两起因为在年会上喝多了酒而身亡的事例更是刷爆了朋友圈。

一个是二十八九岁的青年小伙,一个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子,本来都是参加完年会就要回家开开心心过年,却因为喝多了酒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而因为喝酒被送到急诊室,导致胃穿孔,胃出血,酒精中毒等一系列急病的更是数不胜数。

喝下去的是酒,丢的是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

03

学会认怂

在这样的酒桌背景下,把面子当一切的中国男人,必须要学的一课便是认怂。

认怂不是真的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而是不再去理会那些闲言碎语,选择撑起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

要知道,被别人说两句并不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可那一杯杯黄汤下肚,伤的却是自个儿的身子。

有个朋友,特别逞能要强,年轻的时候天天喝,曾经两度喝到胃出血送到医院急救,可去年年中,他3岁的女儿生了个急病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却让他彻底放下了对酒的执念。

他说,要是我走了,老婆孩子该怎么办,孩子还这么小。

自那以后,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了他的标配,饭局喝酒也从来都是点到为止,人家说他没用,他也只是笑笑不说话,朋友圈里他和女儿的合照里他却笑得格外甜。

他认怂了吗?认了,饭局上的他似乎怂得不行。

可他真的怂吗?

我觉得不,一个懂得爱护自己身体,珍惜家庭的男人,怎么可能是怂人呢?

这世间比一杯酒,一点意气重要的东西多得是,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在酒桌上认怂。

04

各适其意,勿强所难

但不得不提的是,许多人即便不喝酒,也十分热衷于劝酒。

他们可能是为了活跃气氛,也可能是为了款待宾客,显现出宾主尽欢的样子,于是用尽各种花招劝酒,以达到让人喝好的目的。

他们或许本无恶意,可结果却经常不尽人意。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去年,一名陈姓男子在朋友家中喝完酒后,骑着摩托车去上夜班,结果中途撞到石头,当场死亡。

事件发生后,陈某的家属觉得当晚一起喝酒的两人也应该承担责任,于是将他们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47万左右。

法庭觉得同饮者明知陈某喝酒,却放任其酒后驾驶摩托车,应该承担10%的责任,最后一审判决他们赔偿14万元。

本来是朋友聚会的好事,最后却有人离世,两家公堂相见,还赔上了多年积蓄,何必呢?

许多人觉得劝酒只是在待客,殊不知,一旦出事,有些劝酒行为,在法律上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曾经在人民日报的文章看过几种情况,一旦有人因为喝酒出事,而一起喝酒的人做过以下举动,都或多或少要承担责任。

第一,明知对方因身体原因不能喝酒而劝酒;第二,强迫性劝酒,如野蛮灌酒,言语要挟、刺激对方,不喝就纠缠不休;第三,同伴酒后驾车未进行劝阻;第四,醉酒者已神志不清,而一起喝酒的人却没有将其安全送达。

所以啊,别把劝酒当作是待客之道,饮酒要适量,不负责任地劝酒只会给他人酿成悲剧,同时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清人张晋寿在《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

所以,我劝你,酒桌上,多认怂,少喝酒,随意点,莫劝酒。

白酒文化体现中国式人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里,白酒文化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能走多远,白酒就能走多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白酒已深深烙印在国人的骨髓中,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虽说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中国人并不擅长喝酒,只是中国人喝的酒是zui有情怀zui有内涵的酒。从古至今,酒桌文化是中国人对传统白酒文化的升华,酒与桌的结合,造就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白酒文化。如今,在各种宴席上,最离不开的一样东西就是酒!

我们知道在我们传统习俗中,节庆婚嫁等重要的节日要饮酒助兴,现在人们我们为了增加亲朋相聚的宴席也不少,比如说:宝宝出生的满月酒,百日酒,给老人祝寿,祝寿酒,如今,很多人过年不再一家家的串门,亲戚朋友欢聚一起,对酒言欢。除了这些家庭之间的聚会外,还有公司年会,各种同学聚会等等,在这些聚会中最重要的是酒!

有人说,酒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际交往中不得或缺的催化剂,我们常听说:酒壮熊人胆,酒后吐真言等,在酒的帮助下,人会放下防备心理,勇敢的袒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拉近距离。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是不擅长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但是酒后,最能触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人们心中的那份情感就能展露出来,表达出对亲人及朋友的的感激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家庭走向社会,也正是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在这个过渡中,我们都想在其中展现自我价值,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些价值的体现还是出自别人的评价。因此面子工程又上演了,白酒在很大程度上,给工作中的人们带来帮助,因为:酒即是面子!

在中国人眼里,酒桌更多地成为了传统伦理体现方式,是工作办事儿的重要阵地,是中国式人情的实践场所,酒桌文化,在不同情况下,涵盖更多的是文化的内涵与传统酒文化的体现!

春节期间酒局多 谈谈中国式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自然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这里所说的酒文化,是中国式酒文化。

一提到酒,自然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酒局。中国的酒局可谓源远流长,举凡有办事的场合,都有酒局存在的可能。酒局里的你来我往经过上千年的发酵酝酿,已上升成一种行为的艺术。

逢年过节要喝酒,朋友小聚要喝酒,婚丧嫁娶要喝酒,金榜题名要喝酒,升官发财要喝酒,喝的是酒,布的是局,玩的是情分,花的是钞票,拼的是身体。

官场上的权力角逐、商战中的你来我往、甚至情场上的无边风月,离了这个酒,便欠了火候、失了分寸。同样的,朋友间要想让圈子根深蒂固,也离不开喝酒,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喝的是酒联络的是感情。不请客、不喝酒,感情再深也欠那么点意思。

中国人凡事讲究个关系,人与人的相互联系就组成了一张网,酒桌上、酒局里,推杯换盏并成了组好这张网的关键节点。在中国办事,你不得不掌握里面的规矩。倘若你跳出这个局,很多事是办不了的,酒局自古便是中国的传统特色。不管你是千杯不倒还是不胜酒力,都是按照中国式酒局来办事。无论是亲朋好友间的聚会,还是职场商场业务上的酒局。凡此种种,里头的学问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酒局也是一盘扑朔迷离的棋局,每个人都是棋子,一言一行一个表情,举杯碰杯干了,敬酒罚酒喝酒,都是落子的艺术。一不小心,有可能满盘皆输。

坐在酒局之中,观与会之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领悟酒局百态,看人们在酒精作用下的真实性情。时尔让人忍俊不禁,时尔让人暗自沉思,时尔让人心情惋惜。

酒局重点并不在于酒,而是以酒作为媒介,用酒来达到设宴者的某种目的,正所谓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尤其是以官场和商场为名义的酒局,酒局无疑就成了工作能力强弱和交易买卖成交与否的延伸了。

在道家学派的观念里,酒已经是一种哲学存在。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用酒来追寻逍遥自由,功名利禄及荣辱耻廉,乃中国酒文化价值精髓所在。作者深谙个中之道,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混迹酒场三十的,大大小小的酒局经历了无数,作者的眼睛就好比锋利的手术刀,总是能将酒场中的事酒局中的人剖析开来,由此看透了百种人千种事。

中国酒桌是一个大舞台、小社会,酒局之中有人情世故,有官场交情......这些综合起来,便是中国式的酒文化。

中国式酒桌:一场权威与服从的权利表演


强者用逼人喝酒彰显权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

你看得到交换的酒杯,没看到交换的利益,你看得到干掉的白酒,看不到干掉的尊严。

1

早几年前,酒对我而言有种莫名的神圣感。

酒是什么?

是田伯光砸了谪仙楼,只留下两坛长安醇酒,从长安挑到华山,令狐冲不疑有他一饮而下。

是乔峰在聚贤庄痛饮,将往日恩义一笔勾销,自此与江湖绝交,虽万千人吾往矣。

2

都说中国人没有规则意识,我不赞同。

看看中国人喝酒,就知道我们很重视制度建设、按章办事。

各地喝酒规矩不同,但都得有规矩。在我的家乡,流行主陪带三杯酒,副主陪再带6杯酒,这一下,全桌人就喝下去了9杯,酒量小的基本就交代了。

这还好,用的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办法,有的地方更牛,要给客人端酒,我端给你喝,表示尊重,但我不喝,据说,这是因为以前穷,酒要省下来给客人喝,弄到现在,就变成了战术,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我自岿然不动,让你喝好喝倒。

规则吧,是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不适用于1V1。没关系,中国人的智慧,在劝酒上最明显。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搞的是情感绑架;不干瞧不起我,这搞的是尊严绑架。两招下去,一般人就撑不住了,只能喝。

虽然但凡长点脑子的都知道,吃药的人哪能多喝酒,但凡了解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喝酒红脸是缺乏某种酶,大量饮酒是变相玩命。

但没事,咱们中国人最擅长人定胜天,雾霾靠广场舞能跳走,喝点酒算什么,吐完了再来,酒经考验,才能强身健体,长命百岁!

似乎酒桌上有一条隐形的战壕:一边要被敬,一边要管陪。被敬的不想喝,被陪的也未必爱喝,但是一旦开了场,就务必要让对方喝下去。就像一边是盟军,一边是轴心国,你也不想死,我也不想死,一开战都要冲上去杀死对方。

这是每晚都上演的,酒桌上的战争。

3

这些酒桌战争,虽然又无知又耗费,大概还稍微有点骑士精神,赤膊上阵,刺刀见红。可更多的酒桌,喝的不是情分,拼的不是实力。

不然,为什么喝吐了的业务员,还要在客户的喝彩声中吹一瓶啤酒?

为什么两眼充血的下属,还能替领导勇猛地挡下满满的一杯高度白酒?

为什么一群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非要起哄让红脸的年轻小姑娘再多喝一杯?

简单的很,你看得到交换的酒杯,没看到交换的利益,你看得到干掉的白酒,看不到干掉的尊严。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中国式酒桌,是场权力的游戏。

强者用逼人喝酒彰显权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这里暗含着大部分人都没意识到的逻辑:

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健康,喝到吐了还在喝,好比是递了一张投名状、归降书。

为了你,我连身体都不顾,老板/领导/客户/老丈人,您满意了吗?

中国式酒局:劝你喝酒的人都看不起你?


还有不到一星期就要过年了,春节期间,少不了各种聚会,家族聚会,朋友聚会,甚至上下级,客户之间乘机联络感情,有聚会,自然免不了推杯换盏。中国人的聚会,是少不了酒,也少不了让人头疼的劝酒文化,尤其是这句你不喝这杯就是看不起我,让人形同绑架,此句一出,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撕破脸,要么得遂人愿,乖乖喝酒。

很多女性很烦躁,怎么老公、男朋友就这么不听劝呢?明明平时看起来优雅矜持,上了酒桌,怎么也这么不要命地喝?男人也很苦恼啊,这个是同事领导,那个是同学发小,还有一个没啥本事,那人跟你一个姥姥,哪个不得喝,哪个不得给面子?最最头疼的是,我们的父母,有的也要赴这样的酒局,甚至喝得酩酊大醉,让人不得不担忧,问起来却又振振有词,你不喝就是看不起人家。

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让人深恶痛绝,很多人对它恨之入骨,可是为什么总要有人用它来劝酒,而你偏偏又不得不喝?

酒精可以使人快速的分泌多巴胺,只要一小点就能让你快活,不是中国人爱喝酒,全世界人民其实都爱喝酒,在所有国家,喝酒都是社交的信号,酒精是一种最廉价的拉近距离的方式,喝酒跟社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任何喝酒的吃饭都是社交。

但是劝酒文化却是中国独有,而且劝就劝高度白酒,喝白酒就喝一大杯,不喝就是看不起我,更是全世界独一份儿。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这句话其实概括了中国劝酒文化的精髓,今天给大家解读一下。

首先要说,劝酒这个传统远远超过高度白酒的历史,中国蒸馏酒有史以来最早明确记录是元代,目前认为最早也不会超过宋代。但是劝酒却古已有之。

东汉末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一高兴张绣群臣和诸将。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都举起斧子,斧刃径有尺余,寒光闪闪,这堪称史上最强势劝酒,酒宴至始自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乖乖喝酒。当然这个故事结局也不好,张绣后来还是反了曹操。

石崇(就是那个比富的石崇)宴请宾客,常令美人劝酒,如果宾客不喝酒,就把美人杀掉。王导仁厚,虽然不能喝酒,但每次都勉强饮下,每次都大醉。王敦一点都不给面子,一次行酒,石崇连杀三个美人,王敦还是不喝。王导劝王敦,王敦反而说:他杀自家人,关我何事?

这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劝酒文化的特质。

劝酒是一种展现权力的手段,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张绣刚投降曹操,心意未定,曹操就拿酒测试他,通不过这个测试,旁边的典韦立刻就把你的头剁下来,这是在展现自己的权力。

石崇请人喝酒,不喝酒就杀美人,这也是在展现自己的权力。王导认同他这个权威,或者说王导虽然不认同他的权威,但受不了人被杀,喝了酒也等于在仪式上认同了石崇。

这就是劝酒的本质,当然古人没有现代人聪明,他们特别直接,劝酒就真在旁边放个斧头。你看,那个时代既没有高度白酒,也没有合餐制,甚至连今天的酒桌都没有,然而酒桌文化的风俗却一样存在,借此展示自己权力的手法和今天如出一辙,血腥程度犹有过之。

现代酒桌上的逻辑一样,酒桌不是酒桌,酒桌是权力桌,酒桌是政治桌。现代的劝酒文化,虽然不会有人在旁边拿着斧子逼着你喝,但是被劝的人都知道,有些是不能不喝的,你愿意喝被劝的这杯酒,代表你认同这个人,愿意服从这个领导,愿意跟他有亲密关系,喝酒关系到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它的逻辑看似荒谬,却大有深意,你对我有所求,喝了这杯,我就给你。既是威逼,也是利诱,甚至可能是色诱。

这种劝酒形式还会改头换面变成几个变种,喝了这杯酒,明年就给你进步的机会。连干三杯,这合同就签了。这事能不能成,得看你能不能喝。关系铁不铁,全在酒里呢!句句关乎权力。

人是一种领地生物,一个人的身体和周围是他的势力范围,如果侵入这个势力范围别人会本能地反感,只有更亲密关系才会靠近,触摸,亲吻,关系如果没有达到亲密程度,会有被冒犯的感觉,所以人与人交往中,一个人拍另一个人肩膀,如果两人不太熟,就是在展现权力,通常权力地位更高的人会拍低权力地位人的肩膀。这其实就是在利用伤害权彰显权力。

劝酒是同样的道理,喝酒是一种伤害权,喝酒在带给人多巴胺的同时,同时也带给人轻微的伤害,喝多了,还可能出洋相,这是一种轻微地羞辱。一旦你愿意接受这个设定,愿意把这种伤害权交给对方,大家就是自己人了。

中国原来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前两者都需要长期的相处,而后两者却不需要,就是因为大家一起做过丑事,如果感情破裂,那么就可以互相揭发,所以这样的关系反而是最稳固的。喝酒也是如此,一起互相羞辱,互相欣赏丑态,其实也等于互相掌握了隐私。

这就是在中国,高度白酒不可取代的原因,啤酒红酒都不能取代这种伤害权,他们的损伤过于轻微,要达到互相欣赏丑态的地步又过于缓慢,所以充斥着劝酒文化的酒桌,一定是以白酒为主,排斥红酒和啤酒的。同样,我们的父辈年轻时候,白酒是用陶瓷小盅一盅一盅喝的,但现在却变成了大杯,正是迎合这种社交需要的结果。

这种酒桌,同样被排斥在外的还有女性,女性在酒桌上有天然的豁免权。

女的就算了,不要逼女孩子喝酒。

女士抿一口,大男人必须干。

但是注意,这种女性的优势其实是一种劣势,代表着女性是弱势的,虽然女性争取到了上桌权,但是在这个桌子上,是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有女性在场,这个酒也会不尽兴,喝不到位,事自然也不谈了。

在这种劝酒文化里,能喝是一种美好的属性,是属于男性的。除非女性愿意放弃这种优势,这其实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从晋代石崇到今天的男人,都在秉承这个观念,但毕竟是有进步的,女性从劝酒用的道具,不好用就杀掉,变成了被保护的弱势群体。

一个酒桌之上,谁该给谁劝酒,谁该给谁敬酒,酒杯谁高谁低,都是有规矩的。

上了这种酒桌,就是进了权利场,如果别人频频向你或你丈夫劝酒,而且张口就是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其实就是等同于说,你的地位是不重要的,你该改变这种地位了。

解释完了这种劝酒的逻辑,但这种劝酒真的管用吗?曹操劝完酒,面子赚足了,张绣测试也通过了,但张绣还是反了,把典韦剁成了肉泥,曹操的大儿子也死在了叛乱里。石崇杀多少美女,也不能让王敦正眼看他。

测试也只是测试,这种judge更多的是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中国的文化里,劝酒通常是上对下,长者对晚辈劝的,尤其是,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这句劝酒词,不是随便说的。

一旦说出来就是他对你有绝对的掌控,或者说他自认为地位高于你,直接了当地说,他说这句话,就是看不起你,他才敢说。没有人会对曹操直接说,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因为典韦手里的斧子不干,也没有人会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说,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因为大家都知道,吃饭的家伙不能丢。

我曾经见过一个特别会钻营的人,只要是上司的酒场必凑进去,上司对他也很欣赏,什么聚会都带着他,偶尔让他代酒,他也以跟上司关系近为荣。

有一次,上司带他去视察一个大区分公司,酒过三巡之后,他看出来上司喝多了,于是主动出击,向那些敬上司酒的人敬酒:李总喝多了,我替他敬敬大家,不喝就是看不起我们李总。结果这群分公司头目根本不理他,都放下酒杯,李总一拍桌子,对他一顿臭骂:老子就是这个大区出来的,这都是我的老兄弟。你算什么东西,也配代表我。

汉武帝时,宰相田蚡娶燕王之女为夫人,太后设宴款待宗室和列侯。灌夫一向看不起田蚡,于是向田蚡敬酒,田蚡推辞不能喝满杯,灌夫怒了,假装嬉笑说:你是贵人,请你满饮。田蚡就是不答应。

灌夫又行酒至临汝侯灌贤,灌贤只顾与程不识说话,没有按礼节避席,灌夫把一肚子气都撒在灌贤头上,指着灌贤的鼻子破口大骂: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敬酒,居然跟个妇人一样窃窃私语。程不识是皇宫的卫尉,灌夫虽然也是京城巨豪,曾经也是高官,但现在只是平民。

田蚡趁机拿程不识是西宫卫尉大做文章,甚至要族灭灌氏。

有的人摆酒喝酒动机不良,敬酒劝酒目的不纯,让正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low,有的人更是借机炫耀自己的交际和权力,所以劝酒这活儿有风险,而且劝酒实在没什么用,真喝了他的酒,他只会更看不起你。

对于这种动辄说出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的人,要坚决说不。

理性饮酒注意什么


理性饮酒注意什么

酒可养身亦可伤身,饮酒当中有很多误区需要注意。

一、喝酒红脸的人不易醉,专家指出,酒量和脸色没有关系,只是很多人误以为其喝酒不适,而少劝酒;

二、白酒伤身红酒养人,不管什么酒都含有酒精,而其是酒中*重要的,所以喝酒过量都会有害;

三、烟酒不分家,事实证明,边喝酒边抽烟,伤肝伤肺,在尼古丁的作用下,人会不知不觉的多喝酒,酒后才知其伤害大;

四、高度酒才好,其实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很大,酒度数越高酒精含量越大;

五、喝醉催吐,专家认为催吐很容易造成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六、喝浓茶醒酒,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

七、突然戒酒伤身,因为长期饮酒的人对酒精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果直接戒掉,会导致机体不适(就像吸毒者戒毒);

八、感情深一口闷,凡是喝的越快就越容易醉,慢慢的反而会好些;

九、腊肉香肠下酒,因为此类物质中有大量的亚硝胺,与酒反应会伤肝等;

十、酒兑饮料,碳酸饮料中的CO2会促使酒精迅速的进入血液中,容易导致醉酒。

饮酒以乐—庄子的饮酒哲学


关于中国的饮酒和酒礼,主流的饮酒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礼论酒理念,而不可忽视又极具韵味的另一种饮酒观就是庄子的饮酒乐,不选其器的思想。

孔子饮酒以礼,庄子饮酒以乐

孔子不反对饮酒,但他认为,礼具有神秘性、等级性、伦理性和节制性,而饮酒也被纳入到四个方面阐释。他的论酒是以礼为核心,而且他的酒礼实践也是以礼为核心,酒在礼乐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被赋予庄严而神秘的色彩。古人多认为饮酒是一种世俗礼节的,诸葛亮就有酒之所设,成理而去的说法。这种饮酒之目的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在礼节下面往往缺少了饮酒的快乐。

而庄子谈酒,却与孔子不同,代表另一种文化精神

在《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何谓真》中,庄子借渔父之口表达了自己的饮酒观,忠贞以攻为主,饮酒以乐为主,甚至为了饮酒以乐,不选其具。在庄子看来,人应当保持自己天赋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饮酒以快乐为主,为了快乐,酒具怎么样都无所谓,以礼饮酒纯属多余。

中国酒神精神的创造者

庄子还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创造者,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就在于追求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注重人生价值之所在。庄子提出醉者神全的概念:一个人从醉酒中让自身暂且回复到些许的自然状态,从而饮酒微醉、身心合一,放下内心的纠结,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这说明庄子不仅有过醉酒的经历,而且得出醉者神全的高深认识。故自此名士竞相仿效醉者神全,辛弃疾有醉时拈笔越精神的警句,无不体现出酒神精神。

庄子学派的饮酒观念是中国酒文化史上与《诗经》、孔子为代表的中原礼乐文化的核心相对的一种饮酒文化观念。在考察整个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整个中国饮酒文化时,都不能不谈到庄子,而且每每谈起,都会让我们轻松而充满乐趣。

白酒饮酒之道之“六观”


白酒六观可解析为物质四观和精神二观。色、香、味、格是物质四观,重在白酒本身通过与饮者的眼睛、鼻子、嘴的交互作用给予饮者的物质刺激,形成直接的物质体验。养、意是精神二观,强调白酒对人精神的激发,体现的是人与酒的交融关系,是天地人和的饮酒之道:怡情逸景,致物达意。

酒之色:

包含色泽和形态两方面,是直接的视角冲击。白酒的色泽当清亮透明,或无色或微黄,那是粮谷历经升华和时间积淀的本色。白酒的形态宛若白酒生命脉搏跳动的美感。静若一汪清水,却无法掩盖微观下整洁美妙的排列。挂杯形成酒泪的速度、密度、滑落的快慢反映酒体的粘稠性和酒中成分的丰富度。

酒之香:

一是来源于酿造粮谷本身的香气,二是来源于发酵过程,三是来源于陈酿老熟。鼻子的敏感度比味觉高出1万倍,能区分上千种气味,即使这些气味处于结合和掩饰的状态。白酒的香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信息。

酒之味:

酒液进入口腔,被轻微加热,分子在口腔中蒸腾跳跃,这是白酒和人体直接的接触。酸、甜、苦、咸、鲜、厚薄等感受一一具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丰满愉悦的味觉体验。

酒之格:

亦为酒性。或优雅,或热烈,或委婉,或细腻,是综合色、香、味形成的对白酒物质形态的综合描述,是升华到精神层面必须经历的认识前奏。

酒之养: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养不仅表现白酒的保健、养生功能,更重要的是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饮酒方式,以反对功利性喝酒为主,达到养身的目的。酒作为物质存在没有对错,时下对酒的贬义在于人对养的忽视。

酒之意:

这是高的境界,此时酒中有人,人中有酒,酒与人融为一体。白酒物质形态给予人感官的刺激引发饮者更高层面的精神共振,激起饮者的精神愉悦,融情于酒,因酒生情,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种天地人和的美妙感受。

白酒六观是逐步升华的体验,是以物质为起点,触及精神和灵魂的品饮之道。物质四观与精神二观的共进才能让中国白酒和白酒饮者不限于追求物质的低刺激,通向人与酒的交融。

理性饮酒的标准 你知道几条?


理性饮酒的标准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搜罗一些,仅供参考。

空腹不饮酒

空腹饮酒易醉,因胃内没有食物,酒精便会直接刺激胃壁而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吐血,伤害较大。饮酒前,最好先吃些东西,边吃边饮,酒受到胃酸的干扰,吸收缓慢,不易醉酒。

不饮混酒

喝混酒之所以容易醉,主要是不同种类的酒使用的酿酒原料不同,而不同原料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容易伤害脑神经。

不饮快酒

喝酒可不能上演速度与激情,尽量的慢下来,以不超过肝脏的解酒速度为限。此外,喝酒太猛太快,醉的也快;喝酒慢下了,可以抽空吃些东西,以延缓酒精的吸收,保护胃黏膜。

饮酒不劝酒

因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度和体内的解酒能力不同,所以酒量有大有小,饮酒要适量而止,不可劝酒。

科学家做试验得出:一个人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且极不情愿的情况下饮酒,白酒对身体的伤害将会是平时的三倍以上。

饮酒不酗酒

酗酒者会使脑神经不断遭到破坏,如酗酒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是1,那么,其在肝脏中就是1.48,在脑脊髓中是1.59,而大脑中则高达1.75。经常酗酒还会导致智力减退、诱发动脉硬化等。

同时,经常酗酒的人除了造成自身伤害之外,由于大脑不受控制处于无意识状态,还会给家人、朋友和社会带来伤害,所以饮酒千万不要酗酒。

饮酒不过量

少饮有益、多饮有害。

所谓饮过量酒,就是饮酒者自不量力,饮入的酒精超过了人体有关机能所能承受的程度,其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分解消化不了大量的酒精,从而导致醉酒或是酒精中毒。

夜不可饮酒

夜饮者,首先是酒不能发散,排解慢;其次是扰乱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

适当饮清水

品尝美酒时,补充清水可以保持神气清爽,也可以适当缓冲酒精含量,保护胃部少受刺激。

要间隔饮酒

因为酒精在人体内要经过一周时间才能全部排出体外。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做短暂的休整,这样对健康非常有利。

配食糖醋菜肴

因为糖对肝脏和血液循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酸性物质与酒中的乙醇产生酯化反应,生成醋酸乙醇,减轻乙醇对中枢神经的不良作用、又可适当解酒。

欧颂酒庄:一个以诗为名的酒庄


欧颂酒庄(chateauausone)是波尔多八大名庄之一,位于法国波尔多右岸的圣埃美隆产区。丰富的葡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大约两千多年前的罗马时期,是一个具有诗意的酒庄。为什么用诗意来形容?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站在欧颂酒庄(ChteauAusone)院子的围栏前,望向脚下和远处的葡园,很难不被那如诗如画的葡园所感动,微风带着清新的果香、砾土的矿物香扑面而来,让人还未品酒就已经陶醉其中。

欧颂酒庄,坐落在法国著名产区波尔多右岸圣埃米利永(SaintEmilion)南部的一个风水风土条件极佳的小山上,是波尔多右岸的著名酒庄,在1996年圣埃米利永酒庄分级排名中,是唯一一个与白马酒庄(ChteauChevalBlanc)齐名,同列为特等酒庄A级(PremierGrandCruClassA),即圣埃米利永最高分级等级的酒庄。多年以来,我偶尔能品到欧颂葡萄酒,总是被它的清新干净而又复杂的果香、柔润的口感、丰满的酒体和持久的回味所迷倒。然而,由于它的难得,所以,多在心里膜拜!这两年与它邂逅的次数多些了,则更加地尊重它的葡园及其主人!

诗人之酒,崎岖传承之路

欧颂酒庄的名字起源一位罗马时代的著名诗人欧颂(DecimusMagnusAusonius)。由于曾是太子太傅,即罗马皇帝仍是王子时的老师,他官运亨通,任波尔多区域总督及当地最高书院的校长。他以爱酒出名,不仅在诗歌中宣传葡萄酒,并开拓了不少葡萄园,曾经在波尔多及德国拥有酒庄。由于欧颂葡园面积不大以及历代庄主的不断努力,至20世纪初,它已无疑稳居本地区最好的酒庄之位。

可是欧颂酒庄的发展却不如想象般一如既往的顺利,在20世纪50~80年代,庄主、总管及酿酒师不是多病就是到了退休年龄,使得欧颂酒庄暮气沉沉,表现平平。葡萄拣选随便,陈酿时使用的橡木桶新桶比例太低,使得酒体薄弱,香气和陈年潜力不足,市场曾怀疑欧颂酒庄是否已到了该卸下本地区第一名庄头衔的地步。直到1974年,庄主杜宝夏隆去世,他的遗孀海雅(Helyett)开始着手全面整顿庄园。次年,她大胆地聘请了刚攻读完酿酒专业、年仅20岁的帕斯卡德贝克(PascalDelbeck)负责庄园的酿酒工作。由于海雅的识人之明,德贝克表现极出众,并使本园得以复兴。

然而,酒庄拥有者伏替家族的亚伦(Alain)和凯瑟琳(Catherine)兄妹与他们的姨婆海雅矛盾重重,多年为争取酒庄的经营权,两家经常对簿公堂,互有输赢。直至1996年1月,法院才确定经营权由伏替兄妹拥有。而后伏替兄妹又四处借贷,买下海雅的股份,成为酒庄唯一所有人,并自1995年起聘请极有名的酿酒大师罗兰(M.Rolland)担任顾问。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颂酒庄葡萄酒的价格已经超过左岸名庄木桐酒庄等,而且每年仅有25000瓶的产量。目前,欧颂酒庄由阿兰沃蒂耶(AlainVauthier)当家。

精心酿造,耐心品鉴

欧颂葡萄园地朝东南向,可抵挡西北风,风量和风力适宜,葡园干爽,果实清香;又由于葡园地处小山顶,坡度甚陡,表层的土壤厚度平均仅30~40厘米,因此树根可轻易穿过土壤,延伸至深层的石灰岩、砾层土与冲积沙中,使葡萄处于一种适宜的逆境条件之下,次生代谢旺盛,果实多酚类物质丰富,酿出的酒体丰满,果香和矿物香突出。

欧颂酒庄的面积仅有7公顷,无疑是一个精细管理的葡园。葡萄树平均年龄超过50年,种植葡萄品种为45%美乐(Merlot)、55%品丽珠(CabernetFranc)。由于土壤逆境,产量稀少,每年每公顷产量为2200~4500升,足见其珍贵。

欧颂的酒窖也极具特色,可以说是上帝对欧颂的偏爱,酒窖置于石灰岩洞之中,自然通风,十分清新、清爽!难怪庄主对自己葡萄酒的品质那么自信!

一直以来,欧颂酒庄以诗人为名,故拥有诗人之酒的美誉。从它的酒品也让收藏者和消费者感受到它那诗人的独特气质:强调高傲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它的陈年潜力极好。品尝一款陈年欧颂时,单宁中庸优雅、颜色至美、香气集中又复杂的特质定会令你惊叹不已。正如罗伯特帕克所形容的那样:如果耐心不是您的美德,那么买一瓶欧颂庄园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品酒笔记

2012年我与DIVA波尔多总经理如松(Jean-PierreRousseau)先生走访欧颂酒庄,在品仍在木桶中的2011年期酒的同时,庄主开启一瓶1995年欧颂正牌葡萄酒,让我印象极深,至今难忘。酒液呈深黑红且发紫蓝光,香气开放,浓厚而复杂,入口润滑丰满,单宁密集优雅,口感醇厚,回味十分持久,是一支还可保存很多很多年的极品。

2013年10月,我再次到访酒庄,庄主阿兰沃蒂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2013年是波尔多葡萄酒产业的困难之年,也是右岸复杂而困难的一年,但是,欧颂的良好风土风水条件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葡萄仍然保持高品质。庄主邀请我们品赏了2013年刚发酵15天的原酒、2012年还在木桶陈酿的期酒以及2009年和2003年的年份酒。清新丰厚的果香和矿物香,丰满平衡润滑的酒体,优雅的单宁和活泼怡人的酸度都显示出它们极佳的收藏潜力。

酒行业为什么反倒呼吁理性饮酒?


随着中国酒业协会发起主办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的深入推广,对于广大群众,相信已经有很多人知道每年10月的第三周是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有人感觉大快人心的同时,也有人甚至怀疑:酒企为何要呼吁理性饮酒,喝酒越不理性,不是卖得越多吗?这该不会又是酒企的促销宣传吧?

这也难怪,有些朋友自认为深谙谋略之道,以为每一个名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而又人尽皆知的阴谋。然而,这一次他们错了正如车企要宣传安全驾驶一样,酒企宣传理性饮酒,事实上也是在阐明一个观点:并非酒不好,问题还在于喝酒的人,以及应该怎么喝酒。

就像武松在景阳冈下,店家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岗,他偏要喝十八碗,如果真的葬身虎口,他又能怪谁呢?理性的反面是感性,人是感情动物,面对美好的事物,难免把持不住。而酒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情感的润滑剂。面对相思、痛苦、烦恼、忧愁的时候,又是一剂良药。所以小品里说:不喝不喝又喝了,晃晃悠悠回家了。不知不觉睡着了,睡着醒后后悔了,晚上酒场又去了。

当今社会,不良饮酒之风盛行,敬酒不喝就有罚酒喝,喝酒驾车,未成年人喝酒,这些现场给酒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今天的酒业发展,理应改变传统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正面宣传,健康饮酒。多年来,正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汾酒、古井等一大批名酒企业,在抢险救灾、捐资助学、精准扶贫、产业带动等公益事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酒企而言,宣传理性饮酒,树立自身形象的重要性。

什么是理性饮酒,除去未成年人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等话题,同样作为一名白酒的忠实消费者,笔者浅见:首先,理性的饮酒是价值观的转变。今天的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社会,更多是追求个性化、追求自我价值,对酒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过去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好比今天你请两位女性朋友吃晚餐,品的是玫瑰酒,如果是两个男性朋友,那养生酒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就是一种个性化。其次,饮酒有量,不唆使、不逞强、不过量。过去玩笑话说: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能培养。而今天我们看马云如何杯酒识人: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所以饮酒还是要有自知之明,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而过量饮酒即伤身又影响个人形象。另外,要做到理性饮酒,就要懂酒,了解酒的文化。酒是怎么酿的,好酒有什么特点,怎么健康饮酒消费者理性饮酒,酒的市场才能理性,企业也才能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这里所谓的酒文化,不是狭义的酒企自己的品牌文化,而是站在整个酒业的高度,弘扬宣传中国酒文化。这一点很值得向欧洲的葡萄酒学习,酒的等级、品评、配餐、品种、产地形成一整套葡萄酒文化,便于推广宣传。

无论如何,理性饮酒是当今值得提倡的社会文明,其对饮酒者有益,对饮酒者身边的人有益,对酒企发展有益,对社会有益既然百益而无一害,那我们何乐而不为,马上到来的这个周五(10月20日),都去关注与学习吧。

古代4大饮酒诗分类


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文人之间的饮酒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有很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下面小编为他们做了一个分类,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宴会酒

宴会是比较轻松的时刻,往往是喜庆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团聚集会的场合,此时此刻,人头颤动,觥筹交错,呼五喝六,热闹非凡,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且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张继的《春夜皇甫冉宅欢宴》: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其八: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锺合尧舜,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壁。

饯行酒

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矣。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传统节日酒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传统佳节,诗人自然饮酒舒怀。如白居易的《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孟浩然的《积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韩愈的《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独酌、闲饮、咏怀酒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如王绩的《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李世民的《赋尚书》: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及《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罗隐的《自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结语:喝酒是人们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只要遇到开心的事情人们都是喜欢用喝酒来庆祝的,而每当遇到不开心的或是麻烦的事情,人们也是喜欢通过喝酒来达到短暂的开心的。但是先比还是要提醒大家喝酒一定要适量,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哟!

色、香、味、格、养、意,中国白酒的“六观”


白酒具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双重属性。然而一直以来,仅用色、香、味、格描述白酒带来的感官刺激,忽视引发饮者精神共鸣的归纳。因此,我们在色、香、味、格基础上,加之养、意,提出中国白酒的六观。白酒以其物质形态诱食者食之,食者尊己尊物敬而饮之,怡情逸景,致物达意。

白酒六观可解析为物质四观和精神二观。色、香、味、格是物质四观,重在白酒本身通过与饮者的眼睛、鼻子、嘴的交互作用给予饮者的物质刺激,形成直接的物质体验。养、意是精神二观,强调白酒对人精神的激发,体现的是人与酒的交融关系,是天地人和的饮酒之道。

一、酒之色

包含色泽和形态两方面,是最直接的视角冲击。白酒的色泽当清亮透明,或无色或微黄,那是粮谷历经升华和时间积淀的本色。白酒的形态宛若白酒生命脉搏跳动的美感。静若一汪清水,却无法掩盖微观下整洁美妙的排列。挂杯形成酒泪的速度、密度、滑落的快慢反映酒体的粘稠性和酒中成分的丰富度。

二、酒之香

一是来源于酿造粮谷本身的香气,二是来源于发酵过程,三是来源于陈酿老熟。鼻子的敏感度比味觉高出1万倍,能区分上千种气味,即使这些气味处于结合和掩饰的状态。白酒的香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信息。

三、酒之味

酒液进入口腔,被轻微加热,分子在口腔中蒸腾跳跃,这是白酒和人体最直接的接触。酸、甜、苦、咸、鲜、厚薄等感受一一具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丰满愉悦的味觉体验。

四、酒之格

亦为酒性。或优雅,或热烈,或委婉,或细腻,是综合色、香、味形成的对白酒物质形态的综合描述,是升华到精神层面必须经历的认识前奏。

五、酒之养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养不仅表现白酒的保健、养生功能,更重要的是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饮酒方式,以反对功利性喝酒为主,达到养身的目的。酒作为物质存在没有对错,时下对酒的贬义在于人对养的忽视。

六、酒之意

这是最高的境界,此时酒中有人,人中有酒,酒与人融为一体。白酒物质形态给予人感官的刺激引发饮者更高层面的精神共振,激起饮者的精神愉悦,融情于酒,因酒生情,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种天地人和的美妙感受。

白酒六观是逐步升华的体验,是以物质为起点,最后触及精神和灵魂的品饮之道。物质四观与精神二观的共进才能让中国白酒和白酒饮者不限于追求物质的低级刺激,通向人与酒的交融。

失眠者切勿以饮酒助眠


失眠者切勿以饮酒助眠

睡前饮酒容易造成胃不和,不仅会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还必然影响睡眠质量,使人休息不好,致使精神不振,久而久之对人体会造成诸多危害。

经常夜饮入睡的人,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神经炎及肝脏疾病等。专家认为,人体生理节律要顺应昼夜阴阳之变化,方能不病。白天属阳、夜间属阴,而酒性属阳,性温热。夜主静,人入睡时,以静为主,不仅要外静,且内也要静,夜间饮酒必然扰阳,阳动则阴也不安,从而会导致人体气血紊乱,五脏六腑之阴阳失衡。

有人认为,睡前饮酒可助入眠。提醒失眠者切莫以饮酒助眠,应积极寻找病因,以求正确的治疗。健康人在夜间入睡前,也切莫在餐桌上贪杯好饮,否则,同样也会损害你的健康。

中国酒文化趣谈之诗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其他文学样式尚处于胎眠时期里,诗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支奇葩,独领风骚。诗抒情,酒抒怀,诗酒结缘千古来,有道是有诗必有酒,无酒不成诗,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

至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开始酒与诗就已结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生活,全书305篇。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写饮酒时心情的多达48篇,足以反映酒对诗歌的浸润已经相当广泛。《楚辞》写酒虽然不如《诗经》那么多,但更多的是对酒的赞赏,对醉酒的渲染!南有《楚辞》,北有《诗经》,酒文化就这样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艺术!

汉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连年的战争和朝代的更迭使人们借酒浇愁、感慨良多!曹孟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诗酒风骨;魏晋之际,政局更为不稳,文士动辄得咎,为逃避祸患,他们沉湎于酒,如果说饮酒是乐事,那么他们这一杯酒则是饮得很痛苦的,当时文人结社集会,少谈政治,以酒解愁。魏末竹林七贤,个个都是大酒徒,他们蔑视礼法,放浪形骸,借酒放歌;晋代陶渊明是实现诗酒真正结缘的第一人,归隐田园的他虽有饮酒避世、借酒浇愁的思绪,但更多的却是通过饮酒来实现物我两忘、回归自然、超然脱俗的境界,享受美酒、体会酒趣,酒成了他诗中最主要的题材;饮酒赋诗、浑然忘我,把酒与诗真正结合到一起。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诗人用酒唤出内心的情感并形成诗篇,酒在诗歌中奔流,诗歌中溢着酒香,源远流长,千古不绝!

现今的世人往往把嗜酒如命、狂饮烂醉的人蔑称为酒鬼,揶揄讥笑,贬之又贬。而酒鬼这个词在唐代中是寻觅不见踪迹的,有的只是酒友、酒仙。酒仙与酒鬼虽然都是戏称,然而前者超然,后者低俗,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被誉为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的李白便自称酒中仙。他无酒不诗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他藐视权贵: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无视金钱,只为痛快一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酒似乎是他的整个生命与生活的全部,似乎酒杯在手就掌握了人生的所有意义,于是万事何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酒反复被李白所咏唱,不停的充实着李白的酒感。他的作品无疑是诗酒文化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李白这位大诗人,更没有那激情豪迈的千古诗句。如此的诗酒生涯,令人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

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唐朝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这个精英荟萃的创作群体,用酒与诗把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态表现得潇洒狂放。俗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称的杜甫,同样有着狂放不羁的一面,在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对李白的酒事,如数家珍。对李白得意时之崇仰,失意时之关怀,一片真诚,可动天日。诗人虽不在八仙之列,但其好酒之态却不在八仙之下,凭借百罚深杯亦不辞而荣获酒豪的桂冠,他在《曲江二首》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人典衣沽酒,借酒消愁,尽落得酒债累累再如: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等等,都是传诵人口的句子,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读其诗可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杜甫的咏酒绝唱,传世千古,称著于世!

北宋苏东坡,在山东密州(现诸城)任太守时,中秋佳节,酒酣之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幅松下醉酒图更是意境优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再看今朝,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了怀念和哀悼他已故战友和妻子杨开惠,也在词中以酒抒情。于1957年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诗人把一切喜怒哀乐、惆怅感伤全都倾注在酒里,白居易说得好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上看,酒的出现到诗的形成,两者即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