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排行榜专题。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名人酒量排行榜》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古人的酒量,大家很容易想到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但充其量,李白的酒量最多只能排在第三位,不信?您往下看

揭秘:中国古代名人酒量排行榜

第九名:李清照

女文青爱在深夜喝小酒,这事自古就有,喝多之后就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八成没醉装醉,不然能这么大动静吗?

第八名:白居易
醉吟先生白居易,人称诗两千八百,言饮者九百首,用当今的话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酒腻子但,爱酒未必真能喝

第七名:杨贵妃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只不过后来努力喝酒,终成一代政治家,真的醉了吗?只不过酒不醉人人自醉罢了,伐开心,人家要荔枝~

第六名:武松急侠好义,

刚猛不屈,酒量更是不在话下,别人喝多了是睡大觉,大哥是找只老虎来练手,这么厉害你咋不上天呢?

第五名:屈原
伟大的爱国青年,和芈月她们是一个屯里出来的,常常在酒局上发表爱国言论(请忽略毕姥爷)、只不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背后是无处排解的苦楚

第四名:苏轼
只想征服星辰和大海,不愿囿于眼前厨房与真爱写写诗,喝喝酒,原谅我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可惜自由有代价,回家晚了就被关在门外倚仗听江声吧

第三名:李白
此人堪称酒界和诗界的吴亦凡,酒量自不必多言,排行第三,只因他胆量大于酒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二名:关羽
忠义仁勇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都不算事儿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刮骨疗毒,这胆量+酒量,恐怕无出其右吧

第一名:宋江李逵兄弟
水泊梁山聚义堂,一百单八将征战无数,饮酒无度,明知是御赐毒酒又有何惧?生死之交一碗酒,说走咱就走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中国古代的酒旗文化


酒旗,起初是官方的政令、标识、信义之义,为王者所用。后来渐渐变成了经营者的标识与号召。酒旗的名称很多,以其质地而言,因多系缝布制成,称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以其颜色而言,称青旗、素帘、翠帘、彩帜等;以其用途而言,又称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招子、望子。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帜就是酒旗,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些。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利用酒旗这一特殊的广告形式来传播商品信息了。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如:《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而孟州蒋门神河阳风月的招旗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两把销金旗上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即使与现代广告语相比,也毫不逊色。

酒旗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酒旗在古时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让酒旗随风飘展,招徕顾客。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便可窥斑见豹,如: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

酒市悬旗的目的,是招徕顾客。作为一种标识,一般又称为表,如《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都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使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见到。标识一般用布(素、青)缝制而成,大小不一。上面大书酒字,或标以名酒,或书写店名,甚至有警语文句其上者。酒旗,又叫酒帘、望子。如《清明上河图》名画中的诸多酒店便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旗布为白或青色。但酒旗用料不限于青、白两色。如唐韦应物《酒肆行》,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

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酒文化历来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亦非常讲究: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历史上,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场合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的时候,酒就被赋予了很多种功能和用途,一是祭祀,二是宴请,三是庆功犒赏、会盟结社,四是寿庆婚宴,五是用作药剂治病、解毒或当做健身补品,六是用作调料除膻去腥,其中大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沿用。

但古人喝酒极为讲究酒德和酒礼。早在周朝时,就曾经专门颁发中国部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饮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而在明朝时,人们认为喝酒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有所禁而不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强调饮酒方式的重要性,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人们的感情,避免出现不理智的举动。

不仅如此,古人对饮酒的对酒之人、时间、场合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好的喝酒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还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但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彻夜饮酒等,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等,算是酒后的放松吧。

我们司空见惯的饮酒,在古代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讲究,难怪古人曾经感慨: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同时古代饮酒多讲究场合,多选择风度高雅的时间场合饮酒,如春游、雪天之时,饮酒嬉乐,趣味盎然。

以上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中国古代的饮酒忌讳


古代中国人饮酒,有许多忌讳,这些忌讳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具有很多科学的道理,值得借鉴。

1.酒不可杂饮,即一次喝多种酒。宋代人陶谷在所撰《清异录》中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喜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忌。这很有些道理。因为各种酒含的成分不同,混杂饮用,有些成分比例不适,很容易使人感到难受。

2.不饮新酒。酒新者有毒,陈者无毒(《本草逢厉》)。新者,指刚酿出的酒;陈者,指经陈放后的酒。新者有毒,这个说法虽然不准确,但因未经陈放,味道不好却是真的。

3.酒后避风。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仟金要方》),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人醉洒后,皮肤血管扩张,内卫能力降低,一旦受风,很容易患病。

4.酒后不洗冷水浴。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仟金要方》)。其实酒后不仅不能洗冷水浴,即使是热水浴,也是危险的。因为人喝酒后,体内贮存的葡萄糖在洗浴时会被消耗掉,使得血糖大大降低,体温急剧下降,而酒精却抑制了肝脏的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贮存的恢复,不仅会成疼痹,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5.喝酒时不宜同食姜、蒜。酒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本革纲目》)。民间有喝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的说法。姜、葱辛辣,可以加速酒的反应,容易致醉。但说生痔,则论据不足。

6.饮酒时不宜抽烟。民谚日:抽烟喝酒,一口顶两口。这很有道理。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易溶于水,更易溶于酒精。人饮酒后,血液循环加快,尼古丁会随着酒精更快更多地进入血液中,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除上述几种之外,古人饮酒的忌讳还有:吃马肉炖猪肉饮酒,大忌;饮后睡觉,大忌;酒不可与龟肉、果子同食;吃生菜不宜饮酒;米酒不可和乳同饮;饮酒不宜吃绿豆粉、饴糖等等。这些禁忌,有的显然不对,有的是否有道理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国古代的酒联文化


我国是古老的酿酒之邦,从古至今酒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酒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酒文化载体。

酒联多见于酒楼酒店,旧时一家名声显盛的酒楼,必有酒联示客。如美味招来天下客;酒香引出洞中仙,香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座上不乏豪客饮;门前常扶醉人归。这些酒联都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文人侠客见此,想必会酒兴大发。

酒楼都爱把自家的酒比得世上无双。你看: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香生玉碗春无价;醉买金杯梦亦温。世间若有此等好酒,谁不会痛饮一番呢?

步入酒楼,一把酒盏,似可物我两忘,万事和畅。你看,北京什刹海酒家的酒联:四座了无尘事在;入窗都为酒人开。而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也是酒客皆知。至于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豪情万丈。旧时经商难、处世难,便有一些酒家借酒联发泄。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酒客也可借酒解愁。

当然,有的酒家则相反,以规劝的态度撰联,以喝酒喻为人,显得格外亲切,让人回味:交不可滥,以免良莠难辨,引以为戒;酒勿过醉,谨防乐极生悲,懊悔莫及。确实,喝酒应有度,交友要择良。

酒联给酒家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名酒也有名联,如,洋河大曲、高沟大曲、茅台酒、西凤酒、竹叶青等等,自古就有对联流传,使世人耳详其名。如自古就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之美誉的洋河大曲,数百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20世纪30年代,上海产有一种三星优质白兰地酒。由于洋酒充斥市场,三星白兰地酒每况愈下,厂主为了摆脱困境,绞尽脑汁,拟出五月黄梅天的上联刊登在上海一家大报上,悬赏征下联,引起广大市民和消费者的注意。揭晓时登出中奖下联:三星白兰地。正是这条别开生面的征联,使三星白兰地酒名声大振,一时销量陡增。如今酒业竞争激烈,酒厂征联的广告也不时见诸报端,一些妙联佳对丰富了中华酒联的宝库。

酒联又称酒旗、酒望、望子等。它既是酒家的标识,又有很浓的广告色彩。《水浒传》中景阳岗下,那个小酒店也挂着三碗不过岗的酒帘。酒帘、酒旗的起源,大致可以上溯到酒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的时代。酒至迟到周代已进入市场,我们在文献上看到酒家用酒帘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可知战国时,酒店前挂酒帘已成为招徕顾客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酒肆文化


原始社会的人最初是以货物交换来完成商品交易的,后来有了钱币,就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发展。生产了酒,就有需要酒的,自然就要进行商品交换,酒肆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成为酒类买卖的专业场所。酒肆又称酒家、酒务儿、酒店。档次高级一些的称为酒馆、酒楼。在酒肆干活的称为酒保。

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后,居民居住比较集中和稳定,并且逐渐形成一些较大的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时各种商品交换的市场就出现了。

《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

所谓建国,就是筑城。周朝人在筑城后即划出块地方设市(市场),市有肆,专门陈列出卖货物的场地或店铺和作坊,酒肆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过是专门经营酒类的。酒在中国古代直至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商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酒肆卖酒并为顾客提供饮用器具及各种服务,在发展中也随酒肆的形式变化有各种名称的变化,如酒舍、酒垆、酒家、酒楼、酒馆、酒店等。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肆。《鹖冠子一世兵》记载:伊尹酒保,太公屠牛,商朝开国的功臣伊尹曾经当过酒保,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曾经杀过牛,这在当时都是低贱的工作。《诗经》有:有渭酒我,无酒酤我,就是家中有酒赶快倒给我,要是没有酒就赶快去买。《论语》其中也有酤酒,市脯不食。也许是因为不能表达诚意,孔夫子说不饮市场上买来的酒,不吃市场上买来的肉。可以想见当时的市场应该比较繁华,酒肉都可以随时买到。《墨子》和《韩非子》中也都有酤酒的记载。

当时喜欢在酒肆喝酒的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荆轲和高渐离这两个人了。荆轲饮酒再多,脸色不变;高渐离则喜欢饮酒击筑。两个人整日饮酒,喝过酒就高歌而行,不顾市人侧目。整日流连酒肆,说明当时不仅酒肆可以卖酒,还可以入内饮酒,应该与今天的酒店相仿了。也许是因为天上有酒旗星的缘故,酒肆的外面一般都会悬挂一个酒旗,这也应该是最早的户外广告了,它使人很远就能看到飘扬的酒旗,想到飘香的酒气,而垂涎欲滴。另外,当时虽然是封建割据,但人员还可以自由流动,孔夫子不用护照也可以周游列国,经商的人经常在几个国家的之间走动,使得酒肆也要具备更多的功能。

到了汉代,汉高祖就是一个酒徒,在没有建国登基之前,整日与一帮朋友混迹于酒肆,到了治理天下时自然不会与酒为难。《汉书食货志》记载:酒家开肆待客,设酒垆,故以垆名肆。《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在酒肆饮酒,还会有下酒的菜肴,拐走富家美人的穷困大才子司马相如,自然要亲自动手洗涮杯盘了。

《南史颜延之传》记载他喝酒的逸事:文帝尝召延之传诏,频不见,常日到酒肆裸袒挽歌,了不应对。颜延之官至国子祭酒,地位很高,可像他这样有身份的官吏也经常跑到酒店去喝酒,喝多了还要光着膀子高唱丧歌。《南史谢几卿传》记载:尝预乐游苑宴,不得醉而还,因诣道边酒垆,停车褰幔与车前三驺对饮,观者如堵,几卿处之自若。刚参加完朝廷举办的宴会,还犹有不足,就跑到酒店去与驾车的牲口去对饮,也就是借酒才会这样放浪形骸。

唐朝有万国来朝的气派,也正好与酒的品性相符,所以诗酒大唐在历史上留下赫赫盛名。唐朝时期的大小酒肆遍及全国城乡,高楼百尺酒旗鲜亮。正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大好河山,一片酒旗招展,非常有趣,这就是当时的最好写照。在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甚至有很多西域胡人开设的酒肆,金樽蕃酿、胡姬侍酒是吸引酒客的一种手段。异域风情的酒肆,加以胡乐,婀娜的胡舞,高鼻大眼的胡姬,总会让那些风流才子、贵族子弟流连沉迷。汉族人也不会坐失良机,自然也会让妙龄女子当垆,酒香脂香交融,以此做最好的酒旗招牌。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样的情景,甚至比酒香还要夺人心魄。

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养身又养心”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实质的区别,茶文化强调的是我的自我修为,在茶道中感悟自己,所以独自饮茶往往成为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酒文化则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现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过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德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全国省市酒量排行榜 有你的家乡吗?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习俗。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酒而言,一方水土同样养一方酒。

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风俗也存在差异,在酒文化上同样会体现出来。因为白酒在中国人的人情社会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中国人普遍都离不开白酒。但分布到各省的话,各省份人民对于白酒的需求量和酒量又是差别很大的。

一般认为,北方比南方更能喝,山东、东北、内蒙、河南都有足够资格认为自己才是天下第一。有门户网站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方人酒量强于南方。

最近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酒量最高的前十个省份分别是: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北京、辽宁、安徽、山西、吉林和湖北。而在日均饮酒排名里北方的城市的确多于南方,其中的山东、河北拔得头筹。

山东人

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所以在山东除了酒量小的,一般人一场酒要喝个半斤八两,等酒席结束后,大部分肯定是舌头大了,步子歪了。

河北人

河北人喝酒很讲究的是排场,意思是参加的人多多益善,一个人喝叫喝闷酒,两个人喝也不过瘾,非得三五成群,甚至召集一帮子人,喧天吼地。酒的品种也不大讲究只要是纯粮白干就行。

江苏人

酒桌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东北虎,西北狼,喝酒喝不过江苏小绵羊!这里的江苏小绵羊便指的是徐州人。丰沛两县的人酒量直接可以和内蒙古大汉叫板,战斗力十分惊人。徐州人喝酒喜欢一口闷,不管大杯小杯。徐州人劝酒的功力也十分了得,目的就是喝倒对方。不过大部分江苏人沾酒即倒,喜欢喝甜酒。

河南人

请客的喝一杯,被请的最少就得喝三杯,这就是河南人喝酒的习惯。更多的河南人是喝了酒以后不像其它省的人爱发酒疯,而是无论在哪儿喝多了,都要努力的回家,并且大部分人都能够自己回到家里,然后一头栽到床上呼呼大睡,直至酒醒。

北京人

北京人没有过多虚伪的修饰成分,一碟小葱拌豆腐,一瓶二锅头就能侃半天,劝酒时懂得甜言蜜语诱惑、花言巧语刺激、也懂得用豪言壮语自我抒情,最后灌得大家朦朦胧胧地醉成一片时,他自己自言自语,一直到醉醺醺倒头一睡大家不言不语为止。

辽宁人

在辽宁没有什么是一顿串儿和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喝酒以沈阳为最,有句话说得好,沈阳老雪配烧烤,外地来人全干倒。

安徽人

安徽人喝酒喜欢炸雷子,关于炸雷子有两种说法,一是把一小杯白酒沉到一大杯啤酒里然后喝,这种饮法比较独特,在家里面喝酒时多见。二是指两杯相撞发出的铿锵响声,习惯是只要是听过响的,就得喝干喝净。炸雷子这种本来盛行于安徽淮北一带的喝酒风格,现在则蔓延至全省很多地区,蔚然成为一种饮酒之风。

江西人

江西人整体不太能喝酒,整体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有一句顺口溜就能概括江西人喝酒的特点:喝一斤大步走(内蒙男人)喝一斤扶墙走(河南男人)墙走我不走(江西男人)。

吉林人

吉林人喝酒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身体强弱,坐在桌上就得一视同仁,一起拼酒,比酒量。冰城哈尔滨有啤酒城的美誉,当地人的酒量常令外地人瞠目。三伏天,两个小伙子能在酒馆喝一箱24瓶的啤酒,平常的如同喝白开水一般。

湖北人

湖北人极重感情,而且把喝酒看作是衡量友情深浅的试金石。谓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胃出血。湖北人的酒量比不上山东人、东北人和河南人,但是湖北人喝酒很实在,特别是湖北人给别人敬酒自己也喝这一点不同于北方人,这种劝酒的方式,一般客人不喝酒也会喝下去不少。

由此可见,中国的酒文化在南北方是有差异的:北方人多豪饮,南方人的酒多是好酒。

北方民族气概豪放,加之北方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都是需要喝酒来暖暖身子,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酒量大的习惯。而南方气候湿润,比较适合酿酒,加之在长江流经的水域能满足优良水质要求,也为南方人酿造好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无论酒量大小,无论浅斟慢酌抑或豪放痛饮,只需在美酒的浪漫中享受澎湃的激情,在美酒的滋润下修炼身心的愉悦,在微醺中敞开心扉,品味生活带来的美好。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书画的渊源


酒在我国源远流长,饮酒在国人的生活中早就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亦可入画图中。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就有不少关于酒的题材。可以说,绘画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只是绘画,书法更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家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一任天机,淋漓挥洒,神行纸上,从而作出一幅幅精品,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佳话和艺术珍品。在这里,酒已成了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饮酒已是传统上的潇洒。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陶潜醉酒,悠悠见南山。东晋陶渊明也是出了名的爱酒文人。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酒和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同时,酒对文人雅集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据《与吴质书》记载,曹丕与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刘祯等每至筋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面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也。

当历史车轮转至唐代,这时期的文人纵酒风尚更是异常兴盛。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酒气熏天的长安城中有着一支庞大的饮酒队伍。唐初诗人王绩,因好酒获斗酒学士的雅号。他曾撰《酒经》: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还有杜甫,史载他于成都洗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竣(音)野老相押荡,无拘检。大诗人李白更是感叹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诗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古代,但凡大型饮宴,没有酒相伴是极为少见的。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对酒表达了别离的情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一出便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形成《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可见酒对于那时文人的作用之大,实在是难以尽述。

此外,黄庭坚跟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著作保留了宋代戎州(今宜宾)酿酒史的资料。黄庭坚不仅一般性地描绘了宋时戎州名酒飘香的氛围,而且确凿地反映了当时酿酒业的一些情况。戎州美酒刺激着他,激发了个人创作灵感,使其在创作高峰的体验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词。读黄的作品使我们知道戎州有酒坊兼酒店,还有士大夫也在家酿酒。名酒不但有荔枝绿,而且有安乐泉等不同品种。

然而在元代,不仅是酒,就连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骚客那里。正所谓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兴盛。诗人谢宗可有首《酒旗》诗写得妙:水村山郭酒初香,纻影青青字一行。垆畔低悬花雾湿,檐阴斜揭柳风凉。指挥意马冲愁阵,摇曳心旌入醉乡。惆怅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阳。酒旗通常用青布制成,元曲中又称之为青旗。

现代人呼朋唤友地聚餐喝酒时,虽仍会有吟诗作画,但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没了古人那种雅致文化的酒桌氛围,现代人剩下的只是热闹,着实令人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许遗憾。

酒与绘画创作的激发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分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恣粗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样愿意在痛饮后挥笔,晚年他在所作《又图卉应史甥之索》一诗中说: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我画。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线条和淋漓酣畅的水墨融会为一体,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图》的笔斜风雨,藤蔓飞扬,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陈洪绶也特以好酒,尤好为女子作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指出其在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敬地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并自称半生懒癖惟好酒。这正如毛奇龄所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因而其诗文书画与酒很有缘分,以致有酒如强风饮不辞,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灵犀的原因。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酒入画的内容很多,如以酒喻寿。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这样的名画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晚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元代钱选的《扶醉图轴》;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明代陈洪绶的《饮酒祝寿图》等等。

我国古代借酒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酒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与绘画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要做到这些,许多书法家常借助于酒力。翻开我国书法史,可看到历代草书家大抵嗜酒。如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在东晋永和元年,王羲之与好友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就连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以致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那种神往的艺术境界了。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可见一斑。

唐朝以后,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酒也是一直相随相伴。唐代最今人叹为观止的书家要数张旭和怀素了。他们两人都是其时的草书大家,均喜醉后大呼作书,其书气势豪迈,盘曲放荡,有如电激星流,又若骤雨旋风,观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思议。据史书记载,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时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有人问怀素写字秘诀,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代除这两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贺知章。据韦续《续书品》记载,他官至秘书监,性旷达好饮酒,是当时饮中八仙之一,自号四明狂客,能诗善书,其作草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书法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崇尚意态,注重情感的抒发,书法与酒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传之。据《清朝艺苑》记载: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或攘笔搦管,狂叫大呼,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

元代著名草书家鲜于枢也喜饮酒,也常醉极作放歌怪字,其书笔力劲健,奇态横生,名声与赵孟頫顷齐,同为元朝书坛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书家祝允明,他为人顽世自放,纵情于酒,其草书笔力挺劲,势态活泼,书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遥物外,自得天机,故醉中作草能放笔直书,冠绝一时。可见,草书与酒结缘,同为不少书家所钟情,绝非偶然。毕竟酒能亢奋精神,诱发无意识,从而形成书艺创作的内驱力,这是不容置疑的。酒与书法共在,酒使不少书法家狂放不羁,不拘成法,激昂腾奋,然后笔走龙蛇,异趣横生,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你知道在中国古代酒卖什么价格吗?


在古代,酒的价格会有较大波动,唐朝经济繁荣,酒业发展迅速,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来了解酒的价格最合适不过。

从唐诗中看古代酒价

唐代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艺鼎盛。此时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比如大家熟知的李白和杜甫。中国大多数的诗人都是爱酒之人,他们的诗词不仅反映出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旁敲侧击地提到了酒价。

试举几句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

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他们的诗歌都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是每斗十千钱。

唯有一位诗人例外,那就是杜甫。他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那么,关于酒价的说法,就存在两个版本了。要探秘当时的酒价,我们还得要搞清楚唐代的计量单位。

我国古代酒卖什么价格?

唐代计量单位

一斗酒有多少斤?

唐代最常用的容积单位是斗,1斗=10升,又有大斗和小斗之分。

换算成现在的国际计量单位:1大斗=6000ml,1小斗=2000ml

而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计算的,所以,1斗酒约为2公斤,也就是4斤。

唐代白酒与现代白酒价格比较

1两银子=1000文钱,古诗中普遍提到的十千钱,也就是10两银子。

唐朝的1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42克,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250元人民币。

那么,下面来对比一下李白和杜甫所提到的价格,也顺便能知道当时他们各自的消费水平。

李白:他们喝的酒买2000毫升要用2500元,等于625元1斤(500毫升),这个标准放到现在来看,应该算当时比较好的酒了。

杜甫:300文钱相当于0.3两白银,换算为75元人民币1斗,1斤的酒钱是19元,相当于现在路边摊上散酒的价格,跟李白他们喝的酒相比,价钱相差了33倍!

由此看来,杜甫同志当时真的是一位无产阶级,怪不得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反应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的句子。而像李白王维这些诗人,当时的地位和消费能力都还算蛮高的。

盛唐时,有古诗文记载斗米八钱,就是说,一斗米(12.5升)才只要8文钱。所以相比米的价格,酒真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