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排行榜专题。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十大酒局排行榜》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十大酒局之第十: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十大酒局之第九: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十大酒局之第八:杜康美酒醉刘伶

象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十大酒局之第七: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十大酒局之第六:北宋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容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十大酒局之第五:乾隆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中国古代十大酒局之鸿门宴的恩怨情仇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中国古代的酒旗文化


酒旗,起初是官方的政令、标识、信义之义,为王者所用。后来渐渐变成了经营者的标识与号召。酒旗的名称很多,以其质地而言,因多系缝布制成,称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以其颜色而言,称青旗、素帘、翠帘、彩帜等;以其用途而言,又称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招子、望子。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帜就是酒旗,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些。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利用酒旗这一特殊的广告形式来传播商品信息了。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如:《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而孟州蒋门神河阳风月的招旗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两把销金旗上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即使与现代广告语相比,也毫不逊色。

酒旗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酒旗在古时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让酒旗随风飘展,招徕顾客。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便可窥斑见豹,如: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

酒市悬旗的目的,是招徕顾客。作为一种标识,一般又称为表,如《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都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使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见到。标识一般用布(素、青)缝制而成,大小不一。上面大书酒字,或标以名酒,或书写店名,甚至有警语文句其上者。酒旗,又叫酒帘、望子。如《清明上河图》名画中的诸多酒店便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旗布为白或青色。但酒旗用料不限于青、白两色。如唐韦应物《酒肆行》,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

中国古代的酒联文化


我国是古老的酿酒之邦,从古至今酒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酒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酒文化载体。

酒联多见于酒楼酒店,旧时一家名声显盛的酒楼,必有酒联示客。如美味招来天下客;酒香引出洞中仙,香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座上不乏豪客饮;门前常扶醉人归。这些酒联都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文人侠客见此,想必会酒兴大发。

酒楼都爱把自家的酒比得世上无双。你看: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香生玉碗春无价;醉买金杯梦亦温。世间若有此等好酒,谁不会痛饮一番呢?

步入酒楼,一把酒盏,似可物我两忘,万事和畅。你看,北京什刹海酒家的酒联:四座了无尘事在;入窗都为酒人开。而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也是酒客皆知。至于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豪情万丈。旧时经商难、处世难,便有一些酒家借酒联发泄。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酒客也可借酒解愁。

当然,有的酒家则相反,以规劝的态度撰联,以喝酒喻为人,显得格外亲切,让人回味:交不可滥,以免良莠难辨,引以为戒;酒勿过醉,谨防乐极生悲,懊悔莫及。确实,喝酒应有度,交友要择良。

酒联给酒家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名酒也有名联,如,洋河大曲、高沟大曲、茅台酒、西凤酒、竹叶青等等,自古就有对联流传,使世人耳详其名。如自古就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之美誉的洋河大曲,数百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20世纪30年代,上海产有一种三星优质白兰地酒。由于洋酒充斥市场,三星白兰地酒每况愈下,厂主为了摆脱困境,绞尽脑汁,拟出五月黄梅天的上联刊登在上海一家大报上,悬赏征下联,引起广大市民和消费者的注意。揭晓时登出中奖下联:三星白兰地。正是这条别开生面的征联,使三星白兰地酒名声大振,一时销量陡增。如今酒业竞争激烈,酒厂征联的广告也不时见诸报端,一些妙联佳对丰富了中华酒联的宝库。

酒联又称酒旗、酒望、望子等。它既是酒家的标识,又有很浓的广告色彩。《水浒传》中景阳岗下,那个小酒店也挂着三碗不过岗的酒帘。酒帘、酒旗的起源,大致可以上溯到酒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的时代。酒至迟到周代已进入市场,我们在文献上看到酒家用酒帘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可知战国时,酒店前挂酒帘已成为招徕顾客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酒文化历来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亦非常讲究: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历史上,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场合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的时候,酒就被赋予了很多种功能和用途,一是祭祀,二是宴请,三是庆功犒赏、会盟结社,四是寿庆婚宴,五是用作药剂治病、解毒或当做健身补品,六是用作调料除膻去腥,其中大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沿用。

但古人喝酒极为讲究酒德和酒礼。早在周朝时,就曾经专门颁发中国部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饮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而在明朝时,人们认为喝酒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有所禁而不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强调饮酒方式的重要性,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人们的感情,避免出现不理智的举动。

不仅如此,古人对饮酒的对酒之人、时间、场合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好的喝酒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还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但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彻夜饮酒等,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等,算是酒后的放松吧。

我们司空见惯的饮酒,在古代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讲究,难怪古人曾经感慨: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同时古代饮酒多讲究场合,多选择风度高雅的时间场合饮酒,如春游、雪天之时,饮酒嬉乐,趣味盎然。

以上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中国古代的饮酒忌讳


古代中国人饮酒,有许多忌讳,这些忌讳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具有很多科学的道理,值得借鉴。

1.酒不可杂饮,即一次喝多种酒。宋代人陶谷在所撰《清异录》中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喜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忌。这很有些道理。因为各种酒含的成分不同,混杂饮用,有些成分比例不适,很容易使人感到难受。

2.不饮新酒。酒新者有毒,陈者无毒(《本草逢厉》)。新者,指刚酿出的酒;陈者,指经陈放后的酒。新者有毒,这个说法虽然不准确,但因未经陈放,味道不好却是真的。

3.酒后避风。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仟金要方》),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人醉洒后,皮肤血管扩张,内卫能力降低,一旦受风,很容易患病。

4.酒后不洗冷水浴。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仟金要方》)。其实酒后不仅不能洗冷水浴,即使是热水浴,也是危险的。因为人喝酒后,体内贮存的葡萄糖在洗浴时会被消耗掉,使得血糖大大降低,体温急剧下降,而酒精却抑制了肝脏的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贮存的恢复,不仅会成疼痹,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5.喝酒时不宜同食姜、蒜。酒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本革纲目》)。民间有喝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的说法。姜、葱辛辣,可以加速酒的反应,容易致醉。但说生痔,则论据不足。

6.饮酒时不宜抽烟。民谚日:抽烟喝酒,一口顶两口。这很有道理。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易溶于水,更易溶于酒精。人饮酒后,血液循环加快,尼古丁会随着酒精更快更多地进入血液中,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除上述几种之外,古人饮酒的忌讳还有:吃马肉炖猪肉饮酒,大忌;饮后睡觉,大忌;酒不可与龟肉、果子同食;吃生菜不宜饮酒;米酒不可和乳同饮;饮酒不宜吃绿豆粉、饴糖等等。这些禁忌,有的显然不对,有的是否有道理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国古代的酒肆文化


原始社会的人最初是以货物交换来完成商品交易的,后来有了钱币,就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发展。生产了酒,就有需要酒的,自然就要进行商品交换,酒肆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成为酒类买卖的专业场所。酒肆又称酒家、酒务儿、酒店。档次高级一些的称为酒馆、酒楼。在酒肆干活的称为酒保。

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后,居民居住比较集中和稳定,并且逐渐形成一些较大的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时各种商品交换的市场就出现了。

《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

所谓建国,就是筑城。周朝人在筑城后即划出块地方设市(市场),市有肆,专门陈列出卖货物的场地或店铺和作坊,酒肆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过是专门经营酒类的。酒在中国古代直至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商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酒肆卖酒并为顾客提供饮用器具及各种服务,在发展中也随酒肆的形式变化有各种名称的变化,如酒舍、酒垆、酒家、酒楼、酒馆、酒店等。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肆。《鹖冠子一世兵》记载:伊尹酒保,太公屠牛,商朝开国的功臣伊尹曾经当过酒保,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曾经杀过牛,这在当时都是低贱的工作。《诗经》有:有渭酒我,无酒酤我,就是家中有酒赶快倒给我,要是没有酒就赶快去买。《论语》其中也有酤酒,市脯不食。也许是因为不能表达诚意,孔夫子说不饮市场上买来的酒,不吃市场上买来的肉。可以想见当时的市场应该比较繁华,酒肉都可以随时买到。《墨子》和《韩非子》中也都有酤酒的记载。

当时喜欢在酒肆喝酒的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荆轲和高渐离这两个人了。荆轲饮酒再多,脸色不变;高渐离则喜欢饮酒击筑。两个人整日饮酒,喝过酒就高歌而行,不顾市人侧目。整日流连酒肆,说明当时不仅酒肆可以卖酒,还可以入内饮酒,应该与今天的酒店相仿了。也许是因为天上有酒旗星的缘故,酒肆的外面一般都会悬挂一个酒旗,这也应该是最早的户外广告了,它使人很远就能看到飘扬的酒旗,想到飘香的酒气,而垂涎欲滴。另外,当时虽然是封建割据,但人员还可以自由流动,孔夫子不用护照也可以周游列国,经商的人经常在几个国家的之间走动,使得酒肆也要具备更多的功能。

到了汉代,汉高祖就是一个酒徒,在没有建国登基之前,整日与一帮朋友混迹于酒肆,到了治理天下时自然不会与酒为难。《汉书食货志》记载:酒家开肆待客,设酒垆,故以垆名肆。《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在酒肆饮酒,还会有下酒的菜肴,拐走富家美人的穷困大才子司马相如,自然要亲自动手洗涮杯盘了。

《南史颜延之传》记载他喝酒的逸事:文帝尝召延之传诏,频不见,常日到酒肆裸袒挽歌,了不应对。颜延之官至国子祭酒,地位很高,可像他这样有身份的官吏也经常跑到酒店去喝酒,喝多了还要光着膀子高唱丧歌。《南史谢几卿传》记载:尝预乐游苑宴,不得醉而还,因诣道边酒垆,停车褰幔与车前三驺对饮,观者如堵,几卿处之自若。刚参加完朝廷举办的宴会,还犹有不足,就跑到酒店去与驾车的牲口去对饮,也就是借酒才会这样放浪形骸。

唐朝有万国来朝的气派,也正好与酒的品性相符,所以诗酒大唐在历史上留下赫赫盛名。唐朝时期的大小酒肆遍及全国城乡,高楼百尺酒旗鲜亮。正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大好河山,一片酒旗招展,非常有趣,这就是当时的最好写照。在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甚至有很多西域胡人开设的酒肆,金樽蕃酿、胡姬侍酒是吸引酒客的一种手段。异域风情的酒肆,加以胡乐,婀娜的胡舞,高鼻大眼的胡姬,总会让那些风流才子、贵族子弟流连沉迷。汉族人也不会坐失良机,自然也会让妙龄女子当垆,酒香脂香交融,以此做最好的酒旗招牌。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样的情景,甚至比酒香还要夺人心魄。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德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养身又养心”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实质的区别,茶文化强调的是我的自我修为,在茶道中感悟自己,所以独自饮茶往往成为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酒文化则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现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过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知道在中国古代酒卖什么价格吗?


在古代,酒的价格会有较大波动,唐朝经济繁荣,酒业发展迅速,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来了解酒的价格最合适不过。

从唐诗中看古代酒价

唐代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艺鼎盛。此时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比如大家熟知的李白和杜甫。中国大多数的诗人都是爱酒之人,他们的诗词不仅反映出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旁敲侧击地提到了酒价。

试举几句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

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他们的诗歌都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是每斗十千钱。

唯有一位诗人例外,那就是杜甫。他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那么,关于酒价的说法,就存在两个版本了。要探秘当时的酒价,我们还得要搞清楚唐代的计量单位。

我国古代酒卖什么价格?

唐代计量单位

一斗酒有多少斤?

唐代最常用的容积单位是斗,1斗=10升,又有大斗和小斗之分。

换算成现在的国际计量单位:1大斗=6000ml,1小斗=2000ml

而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计算的,所以,1斗酒约为2公斤,也就是4斤。

唐代白酒与现代白酒价格比较

1两银子=1000文钱,古诗中普遍提到的十千钱,也就是10两银子。

唐朝的1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42克,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250元人民币。

那么,下面来对比一下李白和杜甫所提到的价格,也顺便能知道当时他们各自的消费水平。

李白:他们喝的酒买2000毫升要用2500元,等于625元1斤(500毫升),这个标准放到现在来看,应该算当时比较好的酒了。

杜甫:300文钱相当于0.3两白银,换算为75元人民币1斗,1斤的酒钱是19元,相当于现在路边摊上散酒的价格,跟李白他们喝的酒相比,价钱相差了33倍!

由此看来,杜甫同志当时真的是一位无产阶级,怪不得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反应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的句子。而像李白王维这些诗人,当时的地位和消费能力都还算蛮高的。

盛唐时,有古诗文记载斗米八钱,就是说,一斗米(12.5升)才只要8文钱。所以相比米的价格,酒真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

榷酒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的榷酒制度


唐朝元稹就曾在《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中写道:中书门下奏:据杨於陵等议状,请天下两税、榷酒、盐利等,悉以布帛丝绵等物充税,一切不徵见钱者。可见唐朝时,中国已有榷酒制度。

榷酒,现在称为酒的专卖。即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历史上,专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专卖

这种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负责全部过程,诸如造曲,酿酒,酒的运输,销售。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酒价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全归官府。

(2)间接专卖

间接专卖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则由民间负责。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实行酒曲的专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在南宋时实行过,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3)商专卖

官府不生产,不收购,不运销,而由特许的商人或酒户在交纳一定的款项并接受管理的条件下自酿自销或经理购销事宜,非特许的商人则不允许从事酒业的经营。

西汉前中期酿酒业是很发达的。但并没有实行酒的专卖,西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实行酒的专卖酒业政策的变化,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一部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针对当时商人把持盐业,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但却不佐国家之急的不义之举,首先下令把盐业,铁业收归国家专营,这些措施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为实行榷酒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然盐和铁可以实行国家专卖,酒这种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专卖的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了。因为酒确实是一种可以为国家敛聚巨大财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实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还是国家财政的日益捉襟见衬。在汉武帝末期,由于国家连年边关战争,耗资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酒这种几乎象盐,铁那样普遍的物品,由于生产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生产周期比较短,投资少,原材料来源丰富,产区分布广泛,酒的销路极广,社会需求量极大,赢利丰厚,其敛财聚宝的经济价值终于第一次被体现出来了。据史料记载,天汉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汉书武帝本纪》)。

榷酒的首创,在中国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国财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因为:(1)榷酒为国家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和镇压农民起义提供了财政来源。且这比直接向人民征税要高明,更合情理。因为酒是极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提高销售价格,表面上看,饮酒的人未受到损害。但酒的价格中实际上包含了饮酒人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这对于不饮酒的人来说,则间接地减轻了负担,尽管这也是一般人所体察不到的。(2)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因为当时有资格开设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实行榷酒,在经济上剥夺了这些人的特权。这对于调剂贫富差距,无疑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3)实行榷酒,由国家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国家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由于在榷酒期间不允许私人酿酒,卖酒,故比较容易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酒的专卖,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两代酒的专卖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专卖有多种形式,据史料记载,大体上有二种,此外还有承包制形式。

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书画的渊源


酒在我国源远流长,饮酒在国人的生活中早就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亦可入画图中。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就有不少关于酒的题材。可以说,绘画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只是绘画,书法更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家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一任天机,淋漓挥洒,神行纸上,从而作出一幅幅精品,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佳话和艺术珍品。在这里,酒已成了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饮酒已是传统上的潇洒。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陶潜醉酒,悠悠见南山。东晋陶渊明也是出了名的爱酒文人。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酒和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同时,酒对文人雅集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据《与吴质书》记载,曹丕与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刘祯等每至筋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面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也。

当历史车轮转至唐代,这时期的文人纵酒风尚更是异常兴盛。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酒气熏天的长安城中有着一支庞大的饮酒队伍。唐初诗人王绩,因好酒获斗酒学士的雅号。他曾撰《酒经》: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还有杜甫,史载他于成都洗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竣(音)野老相押荡,无拘检。大诗人李白更是感叹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诗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古代,但凡大型饮宴,没有酒相伴是极为少见的。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对酒表达了别离的情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一出便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形成《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可见酒对于那时文人的作用之大,实在是难以尽述。

此外,黄庭坚跟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著作保留了宋代戎州(今宜宾)酿酒史的资料。黄庭坚不仅一般性地描绘了宋时戎州名酒飘香的氛围,而且确凿地反映了当时酿酒业的一些情况。戎州美酒刺激着他,激发了个人创作灵感,使其在创作高峰的体验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词。读黄的作品使我们知道戎州有酒坊兼酒店,还有士大夫也在家酿酒。名酒不但有荔枝绿,而且有安乐泉等不同品种。

然而在元代,不仅是酒,就连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骚客那里。正所谓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兴盛。诗人谢宗可有首《酒旗》诗写得妙:水村山郭酒初香,纻影青青字一行。垆畔低悬花雾湿,檐阴斜揭柳风凉。指挥意马冲愁阵,摇曳心旌入醉乡。惆怅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阳。酒旗通常用青布制成,元曲中又称之为青旗。

现代人呼朋唤友地聚餐喝酒时,虽仍会有吟诗作画,但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没了古人那种雅致文化的酒桌氛围,现代人剩下的只是热闹,着实令人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许遗憾。

酒与绘画创作的激发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分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恣粗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样愿意在痛饮后挥笔,晚年他在所作《又图卉应史甥之索》一诗中说: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我画。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线条和淋漓酣畅的水墨融会为一体,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图》的笔斜风雨,藤蔓飞扬,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陈洪绶也特以好酒,尤好为女子作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指出其在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敬地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并自称半生懒癖惟好酒。这正如毛奇龄所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因而其诗文书画与酒很有缘分,以致有酒如强风饮不辞,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灵犀的原因。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酒入画的内容很多,如以酒喻寿。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这样的名画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晚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元代钱选的《扶醉图轴》;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明代陈洪绶的《饮酒祝寿图》等等。

我国古代借酒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酒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与绘画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要做到这些,许多书法家常借助于酒力。翻开我国书法史,可看到历代草书家大抵嗜酒。如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在东晋永和元年,王羲之与好友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就连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以致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那种神往的艺术境界了。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可见一斑。

唐朝以后,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酒也是一直相随相伴。唐代最今人叹为观止的书家要数张旭和怀素了。他们两人都是其时的草书大家,均喜醉后大呼作书,其书气势豪迈,盘曲放荡,有如电激星流,又若骤雨旋风,观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思议。据史书记载,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时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有人问怀素写字秘诀,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代除这两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贺知章。据韦续《续书品》记载,他官至秘书监,性旷达好饮酒,是当时饮中八仙之一,自号四明狂客,能诗善书,其作草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书法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崇尚意态,注重情感的抒发,书法与酒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传之。据《清朝艺苑》记载: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或攘笔搦管,狂叫大呼,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

元代著名草书家鲜于枢也喜饮酒,也常醉极作放歌怪字,其书笔力劲健,奇态横生,名声与赵孟頫顷齐,同为元朝书坛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书家祝允明,他为人顽世自放,纵情于酒,其草书笔力挺劲,势态活泼,书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遥物外,自得天机,故醉中作草能放笔直书,冠绝一时。可见,草书与酒结缘,同为不少书家所钟情,绝非偶然。毕竟酒能亢奋精神,诱发无意识,从而形成书艺创作的内驱力,这是不容置疑的。酒与书法共在,酒使不少书法家狂放不羁,不拘成法,激昂腾奋,然后笔走龙蛇,异趣横生,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中国古代神话巨作《西游记》中有关酒的知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西游记》创作于明朝时期,而明朝已经出现像今天一样经蒸馏工艺的高度白酒了,因此《西游记》中也多次提到白酒,为研究明朝时期酒文化有一定帮助。

在诸多喝酒的镜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素酒了,在西游记中第八十二回有写: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

这素酒,就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浑浊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这种粗酿的酒度数极底,不容易喝醉,和尚喝酒也就不容易破戒,所以叫素酒。其实,水浒传里人们喝酒,经常一喝就是一桶,那就是素酒了。

自春至秋,酝成即鬻《西游记》唐僧师徒喝素酒的情形很多降妖除魔之后,人为了表示感谢,要给唐僧斟酒,唐僧:酒乃僧家第一戒。对方说:这是素酒,但饮无妨。

所以时至今日也不免佩服当时写书的精致细腻,不单是可以为明朝酒文化研究提供资料,西游记本身也是一部文学巨作!

你知道古代十大宫廷用酒吗?


香醇宜人,益寿养生,当年只有九五之尊或皇亲贵戚才有资格品到的好酒,如今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今人再也见识不到了呢?

九酝春酒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将家乡安徽亳州的九酝春酒以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刘协,从此该酒成为历代皇室贡品。这便是今天中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古井贡酒的源头。

鹤年贡酒

创立于明朝永乐三年的北京鹤年堂。本是严嵩在鹤年堂讨教的调养之方鹤年长生不老酒,因严嵩用了年余,竟然白发变黑,脸色红润。此事传到嘉庆皇帝的耳朵里,他又喜又怒,传旨命太医院到鹤年堂照方配酒,并将其改名为鹤年寿酒,列为宫廷秘方。此方秘传至今,2002年后,鹤年堂按照古方和工艺配制出福、禄、寿、禧系列贡酒。

枣集美酒

枣集镇(现河南省鹿邑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酒乡,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其酿酒历史久远。宋真宗赵恒于中祥符七年来鹿邑拜老子,饮用枣集酒后下诏地方每年进贡2万斤枣集酒作为宫廷之用。今天的中国名酒宋河粮液便出自此地。

酃酒

又名醽醁酒、胡之酒,北魏时就成为宫廷贡酒,还被历代帝王作为祭祀祖先最佳的祭酒。最初是湖南衡阳酃湖附近农民自制的家作酒,后逐步进入市场。今衡阳四乡,每家每户都会酿制。此酒除作饮料酒外,还用作烹调佐料,除腐去腥,添色添香。

鸿茅酒

清乾隆四年,山西名医王吉天行医途径鸿茅古镇(内蒙古凉城县),为古镇风光及佳酿所动,便买下鸿茅酒酿制缸坊,选用60多种上等中药材浸泡,发明了鸿茅药酒。道光年间,鸿茅酒与鸿茅药酒一并被选为宫廷贡酒。

羊羔美酒

羊羔美酒产于宁夏灵州,配方独特,选用黍米、嫩羊肉、鲜水果及中药材陈酿而成。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中得羊羔酒之助,遂加封为世裘御酒,专供皇宫享用。如今,羊羔酒酿造工艺在失传百年后,被当地专家重新发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回市场。

杏花村汾酒

杏花村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就成为宫廷贡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著称于世。唐代大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佳句,更使其天下闻名。

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堪称最古老的贡酒之一,选用五加皮、砂仁、玉竹等20多味中药材,用糯米陈白酒浸泡,再加精白糖和本地特产蜜酒制成。致中和五加皮酒为浙江省传统名酒之一,至今保持着上万吨的年销量。

菊花酒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见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重阳酿酒、赏酒这一习俗在民间持续传承,山东滕县、临沂、日照等地,在近现代仍多于重阳造菊花酒。

同盛金烧酒

1996年6月9日,人们搬迁锦州凌川酿酒总厂的老厂时,偶然在地下发现四个木制酒海(古代酒容器),其内竟然完好地保存着香气宜人的白酒。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国食品工艺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反复考证后认为:这批由同盛金酒坊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封存的清朝贡酒,是世界上穴藏时间最长的白酒。

为什么这些能入选中国十大酒局?看得懂你就是历史通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每一场酒局都有它的背景和意义。今天,酒业君就带大家走进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十大酒局,看看究竟暗藏着哪些玄机?

最不辱使命的酒局:渑池之会

赵国得到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给赵文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并完璧归赵。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2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最杀机四伏的酒局: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通过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

最霸气的酒局: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入府。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心刘备了。其结果是刘备后来趁机开溜,到后来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打破了行将大一统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国。

最坑人的酒局:群英会

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像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而装出一副非说客样。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筹交错,大笑畅饮。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饮至天晚,周瑜装醉。蒋干被周瑜刺激得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但为了有所收获,好向曹丞相有个交代,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大功!

最鼓舞人心的酒局: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于此。

最夸张的酒局:杜康美酒醉刘伶

传说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量极大举世无双。有次他来到洛阳,走到杜康酒坊门前。只见门上的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一醉三年。刘伶一见这副对子,心想:这酒坊的主人太孤陋寡闻,竟然不知我刘伶的大名,连这般海口也敢夸,想着就进了酒坊。酒过三巡,不觉有点把持不住,口中喃喃: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儿一下肚,但觉天旋地也转,头晕脑花眼发蓝。刘伶一路喃喃吟唱,到家就烂醉如泥。他把妻子叫到床前:我要死了,把我埋在酒池内,上边埋上酒糟,捌制壶给我放在我身边。说完,他就死了。三年过后,杜康来访刘伶,说刘伶三年前喝了酒还没有给钱。刘妻一听,火不知打哪里来: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到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要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说:那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他们来到酒池,翻开酒糟,刘伶果然面色红润。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醒来!只见刘伶打了个哈欠,口中又喃喃有声:好酒啊,好酒!从此,杜康美酒醉刘伶传为历史佳话。

最有诗意的酒局: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左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美少年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辩论家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虽说饮中八仙长安酒会没有详实的历史文献可准确求证,但有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佐证。

说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最香艳的酒局: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名局。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儿不觉沉醉,边饮边舞,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状,倦极才怏怏回宫。《贵妃醉酒》是一出著名的京戏。《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泄。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

最四两拨千斤的酒局: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北宋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一直担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当年的作为。于是在961年,赵匡胤安排了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969年,赵匡胤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最豪华的酒局:乾隆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