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介绍红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藏族唱酒歌介绍》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唱酒歌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如婚宴、村寨聚饮等)敬客人酒时,要先擎着酒杯唱酒歌,歌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都是赞颂、祝福之词。藏族善用譬喻来表达感情。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

藏族酒歌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每逢传统节日、亲友聚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以辈分大小为序围坐在藏式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妇女担当,按年龄大小轮流给每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则要按照歌声和词意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其中,酒歌和箭歌的曲调简洁,风格热情、明快,具有较鲜明的藏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藏族酒史


藏族酒史
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酒俗、酒具、酒歌等文化表征,都建立在酒这一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实际是以造酒为发端的。
藏族造酒的历史,民间传说是从唐代文成公主把汉地酿酒术带到吐蕃时开始。但考诸史实,藏族造酒的历史应远比此早。众所周知,藏族是古代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若干民族和部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藏族的先民与我国汉文典籍中称为“羌”的民族系统有很深的渊源。羌,意为“西方牧羊人”,原是殷周时中原华夏族人对其西部地区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部落的泛称。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古羌人的较初生息地即在青藏高原,以后逐渐迁徒,分散形成许多的种落,有一部分改为从事农耕生产。古羌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据有的专家考证,早在中原华夏人有麦种之前,古羌人已在高原上成功的培育出一种稞麦,即今藏族的主要粮食青稞。①羌族的一支神农氏后来进入中原与黄帝族相融合形成为华夏族。夏代开国的大禹,也是“长于西羌”②西羌的中心原在青海的河湟地区,公元前四世纪时受强秦之逼而向西南方迁徒,进入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青海西部和东南部,以及西藏等地,形成许多部落。到了南北朝和隋朝时,高原上已有苏毗、党项、白兰、吐谷浑、附国、嘉良、东方等较大的部族。当公元七世纪崛起于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雅隆部落相继征服诸羌部,统一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时,这些羌部中的许多羌人均被融合,成为了藏族。因此,藏族酿酒的历史应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古羌时期。古羌嗜酒,“饮食以酒、乳、牛羊肉为多。”③晋人王嘉《拾遗录》曾记一羌翁九十八岁仍嗜酒如命。羌人不仅嗜酒,而且很早就会酿酒。晋初善酿好酒的尚书张华,其酿酒所用,“蘖出西羌,曲出北朝。”④西羌人既有蘖,当已会造酒。《新唐书·党项传》记载党项人不事农耕,但“取麦他国以酿酒。”吐蕃统一高原过程中,除一部分党项人内徙外,留居原地都入于吐蕃,显然党项的酿酒术亦会入于吐蕃。《旧唐书·吐蕃传》记吐蕃旧俗有“接手饮酒”(《新传》作“手捧酒浆以饮”义同。)藏文史籍《王统世系明鉴》记松赞干布制定的吐蕃法律二十部中亦有“饮酒要有节制”的规定。可见早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吐蕃已有酒,并已能造酒。不过,此时吐蕃造酒尚未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复式发酵法。《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吐蕃贵族韦氏年老时惧自己死后子孙不能继续享受爵禄,因而设宴请松赞干布与其盟誓的故事。这个重大的宴会都仅“以半克青稞煮酒,捧献饮宴”。半克仅合七公斤,量是很小的。这种“煮酒”是用青稞发芽酿造的,颇似啤酒的制法,与后来藏族传统的青稞酒制法有很大不同。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唐蕃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特别是文成公主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不遗余力,不仅随嫁带去中原各种书籍、食品、工艺品,而且极力协助松赞干布学习先进的唐文化、技术和典章制度,推动吐蕃社会的发展。据藏文史籍记载,公主随带去的书中有“六十种讲说工艺技巧的书籍”和“各种食品、饮料配制法”,其中即有造酒的技术。公主还十分注意吐蕃农业和产的发展,专门带去了吐蕃所没有的蔓菁种子。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像《齐民要术》一类的农技书籍,亦必然在公主带进吐蕃的书籍之中。
但是,酿酒是一复杂的工艺,极不易熟练掌握。酿酒的成败和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操作人员的的经验。公主入藏九年后,松赞干布又向唐朝请派“造酒、碾、石岂、纸、墨之匠。”可见当时吐蕃虽已输入内地酿酒法,但尚不能完全掌握。此后,随着唐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随带大批内地工匠;公元755年后吐蕃在占领陇右诸州、北庭和一度攻占唐都长安中,又俘获大批汉族工匠,内地先进的酿酒技术才逐渐被吐蕃所真正掌握。
必须指出,藏族古代社会中,并不像现在一样普遍饮青稞酒。事实上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饮用的酒的种类甚多。在敦煌出土的写于公元九-十世纪的《笨教殡葬仪轨书》中,人们所使用的酒类饮料有小麦酒、葡萄酒、米酒、青稞酒等五种。其中提到干布地区小王向吐蕃赞普奉献的“酿酒粮食”为“青稞、大米任何一种均可。”在一些藏文史籍中,还记载吐蕃佞佛普热巴金“饮米酒酣睡”,被臣下扼杀的事。⑤可见,在吐蕃王室和贵族中,当时比较盛行饮米酒。这一习尚,很可能是受唐之影响。众所周知,唐代饮米酒之风甚盛,宫廷中更是如此。现今西安宴席上必备的一种乳白色米酒,传即唐宫之酒。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和吐蕃“豪酋子弟入(唐)国学”学习,势必将此风尚带入吐蕃上层社会。
吐蕃早在公元670年就占有西域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并与波斯、大食、印度、尼泊尔等有交往,葡萄酒当即从西域输入,葡萄酒色红,而吐蕃人尚红,故葡萄酒在祭祀与宴饮中一度较盛行,在康区的三江流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酿制葡萄酒有很长的历史,《明实录》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康区谷日地方酋长以所造酒来献,其地“旧有造葡萄酒户三百五十家”⑥可见,这一藏区曾有酿制葡萄酒的专业户,而这些酒亦主要是供上层所需而生产的。
西藏东南部林区盛产蜂蜜,蜜酒是当地人很早就会生产的一种酒,藏文史料中说:“在工布地区,杂日山王曾于十五世纪向唐东杰布奉献过蜜酒和小麦啤酒。”⑦在藏族社会中蜜酒是较珍贵的酒,一般用于献于贵人。数量不多。小麦是藏族主要粮食之一,量虽不如青稞大,但易采用内地传入的麦酒酿制法生产,故早期吐蕃多有酿制小麦酒的。

藏族望果节喝酒吗,藏族望果节喝什么酒


藏族望果节喝酒吗,藏族望果节喝什么酒?藏族人的生活离不开青稞酒。每年藏历七月初的“望果节”,除了唱歌跳舞,男男女女很多时间都在喝青稞酒。藏族人家家户户都酿青稞酒,但味道各不相同。

松潘汽车站对面的旅馆老板是个酿青稞酒的好手。他说把洗净的青稞放入锅里,再倒进不少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清水,用大火熬,等八成熟时,凉上20~30分钟的时间,这时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

趁青稞温热时,摊开在已铺好的干净彩条布上,然后就在上面撒匀酒曲(或酵母粉,帮助发酵)。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装在木桶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发酵。

发酵好后,需要在木桶里注入适量清水,再盖上盖子闷一两天,青稞酒就算大功告成了。当然饮用青稞酒前,需要对酒进行过滤。也有直接在木桶下部安上水龙头的,这样打开水龙头,青稞酒就直接流出来了。

喝青稞酒的时候,藏族人特别讲究。接过主人递来的青稞酒碗,客人要用右手无名指尖蘸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射,同样的动作要做三次。有些时候,主人敬酒还要唱祝酒歌,这就更加隆重了,主人酒歌唱完,客人的青稞酒也要喝完,经常是一饮而尽,没有谁在那里磨磨蹭蹭的,显得特别豪爽大气。

如果客人实在不能饮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

大风歌酒怎么样,大风歌酒好喝吗,大风歌酒酿造工艺


大风歌酒怎么样,大风歌酒好喝吗,大风歌酒酿造工艺。两千多年前,历史上前列个农民皇帝汉高祖刘邦,把酒临风仰望长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在神州大地上久久回荡,曾经唤起了多少男儿强国魂壮国威的豪情壮志!那时那地,诞生于汉高祖故乡的大风歌酒也在这激荡的旋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原料的选择

酿酒用粮十分讲究,根据酿造的工艺特点,对主要原料,采用优中选优。尤其是对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等均在国家优质粮食基地选择。专门在远离污染的内蒙古开辟无污染供给基地,对原料质量要求颗粒饱满、无虫蛀、杂质少、达到国家粮食标准,对不合格的原料绝不允许进厂投入生产。

制曲

酿酒用水,取之大野泽生态湿地地下700m处无污染的岩溶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曲乃酒之骨

在酿酒过程中,大曲是糖化发酵生香剂,大曲质量的优劣对酿酒质量的好坏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从制曲用原料的选择和配比上十分讲究。以优质小麦、大麦、豌豆等原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润渗,从粉碎开始,各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对制曲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都做详细记录,严格控制温度,做好曲房管理,保证每一块曲都能达到酿酒的需求标准。

酿酒工艺继承了“老五甑”生产工艺,并采用了延长发酵日期,双轮底工艺,留醅工艺,清蒸混烧,低温续渣,缓气蒸馏,量质摘酒等提高产品质量的操作技术,保证原酒的优级品率。

藏族敬酒礼仪


马上就是十一长假了,很多人会去放松自己。去西藏旅游的你要注意了,了解当地的风俗与禁忌有助于旅途更加愉快和顺利,今天好酒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藏族敬酒礼仪。

相关推荐:敬酒礼仪让你游刃有余在餐桌上、酒桌上的敬酒礼仪

如果你是前列次在藏族人家作客,或是恰逢婚礼、新年等喜庆节日,必须要“三口一杯”:即主人敬酒时你要双手接过,然后轻啜一口,主人即给你把酒杯添满,等你再喝一口之后再添满,第三口要将添满后的杯中酒一饮而尽。这三口一杯,藏语称为松折夏达。

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较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谁来敬酒,谁就唱歌。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别小瞧这点儿小常识,如果你在藏区受到藏民敬酒敬茶地礼遇时,按照上述的做法去做,一定会让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的更近,不信你就试试吧。

藏族的跳锅庄与酒


藏族节庆日较多,如元宵“灯节”、六月“雪顿节”、七月“望果节”和“沐浴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照例是要喝酒以庆的;但较悠闲、较浪漫的饮美酒日子则要数康定人四月八的“转山会”和拉萨人夏季五月间的“逛林卡”了。那时人们扶老携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侣友朋,三五成群,在绿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帐篷,一边喝着新酿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或拉着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浅斟低吟,怡然自得。
藏族较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圈中设小桌,放上几坛青稞酒;男女两队轮流领唱,翩翩起舞,并不时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兴处,饮酒者更是纷至沓来。酒助舞兴,歌借酒力,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藏族中一般是以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但在阿坝的黑水藏民中却用酒代茶。他们吃糌粑不用茶而是用青稞酒拌合着吃;吃干馍不喝开水或茶,是以酒解渴;吃烤土豆,也是泡在酒碗里吃。
藏区东部许多地方都盛行“喝咂酒”,尤以黑水人“喝咂酒”较讲究。每遇年节和家中有大事要请人“喝咂酒”时,先由主人烧开一大铜锅水,放在火塘边保温;再将一坛酿好的未加过水的酒放在客位的火塘边,插入两根细竹管。客人到齐后,先请其中较年长的坐于酒坛前,领头诵经,用手指蘸拨点酒洒向四方;然后,请另一位年长者与他同坐在一起,各含一根竹管吸饮。这时主人在旁边慢慢地将一瓢开水从上渗入酒坛。开水经过发酵的酒粮渗到坛底,便成了酒。竹管插在坛底,故能只饮到酒而不会吸进糟。
二人饮完后,以年齿顺序另请二人到坛边吸饮,主人继续向坛内冲开水。一般情况下,每二人饮完一瓢水即离开,换上别人。这样依次轮流下去,较后连两三岁的小孩也要去喝上几口。轮完一遍,又从头开始;直至一坛酒谈而无味后,才又换上一坛。每个与会的人不论有无急事,都必须喝过三次后才能离去,否则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这种轮流喝咂酒的宴饮,一般规模都较大,小则三五十人,多则100多人,夜以继日方能饮过一巡。三巡下来,往往要两三天,在饮酒过程中,未轮到的和已喝过的便围着火跳锅庄。跳累了,唱渴了,也该轮到喝咂酒了。喝完咂酒疲累尽消,又有精神跳锅庄了。饮酒与歌舞紧密相连的藏族酒文化这一特色,在这里展现无余。
在康区藏族中也有只插一根麦管或竹管在坛内喝咂酒的,人们依次将酒坛传递给相邻者轮流吸饮。也有在坛中插上多根麦管,好几个人围着酒坛同饮的。
唱酒歌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如婚宴、村寨聚饮等)敬客人酒时,要先擎着酒杯唱酒歌,歌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都是赞颂、祝福之词。藏族善用譬喻来表达感情。如康区一首酒歌唱道:
阳光为什么这样明媚?是因为菩萨洒下了吉祥;
我家为什么这样欢乐?是尊重的客人来到帐房。
哈达是敬礼上师的贽扎,
这杯中的美酒请我较知心的朋友尝。
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藏族酒具有壶、杯、碗。西藏仁玉县生产的绿玉酒壶和酒杯、酒碗,晶莹剔透,较受藏族人喜爱。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小龙碗,上绘“八吉祥”图案或“六字真言”,也是藏族珍爱的酒具。旧时藏区贵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讲究,多为金银镶嵌绿松石、珊瑚珠,工艺十分精湛。
改革开放以来,藏族人民生活提高很快,藏族饮的酒种类又趋向多样化。在城市的藏族青年中,啤酒受到特别的喜爱,这可能与啤酒的性、味均与青稞酒极近似,但却比青稞酒饮用方便,随时都可以买到有关。面临啤酒等工业化生产饮料的挑战,青稞酒也势必会打破家庭酿造的传统,转为工业化生产,方能满足藏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

藏族饮酒礼仪与禁忌(一)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前列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较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青稞酒文化


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传说青稞酒的酿制技术是唐文成公主传授的。青稞酒的酿制法较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捞出来摊在干净的麻布上降温,拌入酒曲,装进陶罐或木桶中密封发酵,酿成醪糟,二、三日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再过一两天即可饮用。酒色黄绿清淡,酒味甘酸微甜,度数较低,有人称之为青稞啤酒,但无泡沫。头道酒约15-20度,二道10度左右,三道仅5至6度。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常饮的青稞酒,一般是10度左右。另有青稞白酒,酿制法较复杂,必须将醪糟装入大陶罐,加入少量水。罐中以术棍架起一铜锅,锅沿与罐沿齐平。锅上架一钝锥形铛子,口径略大于罐口,罐沿与铛间用草术灰泥封严。陶罐底部以温火加热,不断将铛中升温的热水换成温水,使罐中蒸汽凝为水珠滴到铜锅里,七八小时后,取出铜锅中的液体,即是青稞白酒,度数可达60度以上,酒香四溢,略带青味。青海土族农民也酿制和饮用青稞酒,土族语叫「斯拜.都拉斯」。其制作法是先将青稞做成醪糟,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酒精度一般在三四十度间,最高亦可达60度。为使酒色味更佳,人们常把酒装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坛中,密封坛口,深埋在羊圈或居室炕沿附近的地下,过一年半载挖出,添满酒再埋,如是两三次,坛中酒色如黄蜜,浓如稀,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即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饮,沉醉难醒。以上为传统人工制法,现在在藏区也有酒厂以机械化方式量产青稞酒,用做商业用途。

藏族地区的饮酒习俗


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人又是酒的嗜爱者。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出生的孩子,从居家日常生活到敬奉神灵的供品,藏族的男女老幼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藏族人还创造了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其独特的魅力饮誉海内外,成为世界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众所周知,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认为世间“无常”,万物本“空”,要求人们断除“三毒”(贪、填、痴),摈弃一切欲望和享受,饭依“三宝”(佛、法、僧),求证“涅坚”。而“酒,天之美禄也”(李时珍语),饮酒无疑是一种物质欲,是追求享受。这与佛教主张的断除“贪”“痴”是相违的。另一方面,酒能醉人,使人“乱性”,对于这种“迷人心智”之物,修习佛法者理应摈除,故从佛教的总观念来看,酒乃与佛教不相容者,当然更不能并行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雪域高原竟出现了这种奇特的社会民俗现象:人们笃信佛教,人们同样也热爱酒,并且将二者生动的结合在一起。
在藏族地区,一个新的生命诞生的第三天,照例要请喇嘛来家为新生儿行灌顶礼,赐予他(她)以生命力”。喇嘛到家后,在靠墙的供桌上摆列各种供品,其中包括象征“色”、“声”、“香”、“味”、“触”和“生命瓶”、“生命珠”、“生命箭”等各种碗、瓶、珠、盘等和“朵玛”。还在一个人头盖骨碗中,盛满了加糖的“生命酒”。当喇嘛念经作法后,先将“生命瓶”置于婴儿和其父母之头,再用“生命箭”向四方挥舞,意为使婴儿获取更多生命。然后便将“生命酒”一匙,倾于其父母之掌中,使他们喝了,再蘸一点放人婴儿口中,意为使他获得生命之源泉。这样,一个刚临人世的藏族人便前列次在接受上师加持的同时,尝到了酒的滋味。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非常重视仪式、仪轨的,向神佛供奉更是必不可缺的。佛教供品包括外观漂亮的欣赏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衫,珍贵的珠宝、饰物等五大类。藏传佛教在供品方面种类尤其繁多,不可胜数。细分为:有主供品(如栽培的花朵)、无主供品(如野生的花卉);有形供品(如实物),无形供品(如音东、念诵);外供(外在五官能想知的供品),(奉献给本尊的供品)、密供(奉献双修之妇女),以及世间供品、出世间供品等共十六大类。酒,也是供品之一,主要用于“”。
所谓“”,是修密法者向神的一种供奉。藏传佛教是显密兼修,偏重密宗。僧人修完显宗后,可入密宗院深造(这是格鲁派等经宗教改革后的新教的修行顺序。在一些旧教派,如宁玛派等宗派中,则不一定要先修显宗,才能修密宗)口修密宗者经上师灌顶传法后,要入静室“观修”,他必须先选定一位神佛作为自己的“本尊”,仿其身、语、意而观想,使自己与“本尊”身、语、密三密契合,合为一体,从而得到“正觉”。因此,修法者要力图使自身与本尊变成一体无别,尽量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必须注意对本尊供奉。而酒与茶等藏区人民普遍嗜爱的东西,自然是奉献给自己的本尊神的较佳供品了。所以,凡修密法者都会在自己本尊神像前供上美酒,不过这酒必须是经过自己虔诚地祝祷后才能供上。
为什么酒与佛教在藏族社会中能兼容并互相渗透呢?这是许多民俗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探讨这一特殊民俗现象的根源,大致有两大因素造成:一是藏地的特殊环境,二是藏传佛教本身的某些特点。
藏族地区处于海拔平均4000公尺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漫长的冬季,以及物质生活的低下,使人们对“和气行血_,壮神御寒,消愁遣兴”《本草纲目?酒》的酒自然形成了嗜爱,特别因藏区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压迫,人民生活水平极低,物质贪乏,人们的嗜好极少。对于热爱生活,生性乐观的藏族人来说,酒能给他以欢乐、勇气、兴奋,增添其生活的质量和丰彩。另一方面他们笃信佛教,同时又深受苯教这一藏地固有原始宗教的影响,而苯教则是对酒极为嗜爱的宗教,在敦煌出土的吐蕃时期笨教殡葬仪执书中。记载了苯教宗教仪执中处处用到酒的情况,而且所用的酒品种极多,除今天藏区流行的青稞酒外,还有小麦酒、葡萄酒、米酒等。苯教虽已被佛教取代,但苯教的不少习俗,至今为藏族人保留(如烟祭等),以酒敬神的一些作法,亦多源于苯教。
早在佛教兴起于西藏之前,雪域的人已开始酿酒,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把汉地先进的酿酒技术传入吐蕃,从而形成藏族青稞酒的酿造工艺。它吸取了内地成熟的黄酒酿造方法,用高原特有的原料青棵酿制。成为藏族民间家家户自都能掌握的技艺。一千多年来代代相传,家家自酿,人人能饮,已成为固有之风俗习愤。藏传佛教的兴起,则远比藏族酿酒的历史要晚得多。佛教虽在七世纪时已输入藏地。但它经过三百年之久的佛苯斗争和融合,才在十一世纪前后形成为藏传佛教。从宗教社会学观来看,任何宗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适应,甚至依附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像佛教传入儒学氛围甚浓的汉地后,不得不吸收儒学的某些成份,以致出现像禅宗这样的佛教宗派一样,佛教在苯教传统下的藏地也不得不吸收苯教的某些成份以适应于社会大众。因此,藏传佛教中出现酒作供品和笃信佛教的藏地群众盛行饮酒也就不觉为奇了。而且既然适度的饮酒并不妨碍群众对宗教的虔诚敬信,那么作为深深植根于藏族群众之中的藏传佛教,又怎能不表现出对人民饮酒的某种宽容和认同呢!

白酒知识:藏族青稞酒文化


青裸酒是躲族当局平庸爱爱的呆板饮料,传说青稞酒的酿制技能是唐文成公主传受的。青稞酒的酿制法较轻巧,前将青稞洗净煮熟,捞出来摊在净净的亮布上降暖,拌入酒弯,装入陶罐或木桶中密封发酵,变成醪坏,二、三边远,参加清水,关闭盖,再过一两天便可饮用。酒色黄青寻常,酒味甘酸微甘,量数较低,有人称之为青稞啤酒,但无泡沫。头谈酒约15-20量,二谈10量左右,三谈仅5至6量。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常饮的青稞酒,一般是10量左右。还有青稞白酒,酿制法较又杂,必需将醪坏装入大陶罐,参加小批水。罐中以术棍架起一铜锅,锅沿与罐沿齐平。锅上架一钝锥形铛子,口径略大于罐口,罐沿与铛间用草术灰泥封严。陶罐底部以暖火加暖,不绝将铛中降暖的开水换成暖水,使罐中蒸汽凝为水珠降来铜锅里,七八小时后,与出铜锅中的液体,便是青稞白酒,量数可达60量以上,酒香四溢,略带青味。青海土族农人也酿制和饮用青稞酒,土族语叫「斯拜.齐拉斯」。其制造法是前将青稞干成醪坏,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酒精量一般在三四十量间,高也可达60量。为使酒色味更佳,人们常把酒装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坛中,密封坛口,深匿在羊圈或居室炕沿周围的地止,过一年半装掘出,加满酒再匿,似是两三次,坛中酒色似黄蜜,浓似密,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便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饮,迷恋难醒。以上为呆板人工制法,如今在躲区也有酒厂以呆滞化要领量产青稞酒,用干买卖用途。

独特的藏族饮酒文化


藏族古代饮的酒种类较多,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就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历史上藏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交流,藏族也掌握了内地传入的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新型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而且成为现在藏族人民还十分喜爱的传统酒饮。现代社会藏族人民饮酒的种类也趋向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青稞酒,像啤酒、红酒以及不同国家的特色酒类也都可以品尝到。在城市的藏族青年,啤酒更受到特别的喜爱。大多数藏族聚居地区平时接待客人时,一般是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时,如果客人到来,则要敬酒。敬酒时,主人先斟满一碗,献于客人面前。按照藏族传统的习俗,客人必须双手接过,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满时再一口喝干。完成之后,客人有酒量可以继续喝,酒量浅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强劝。如果客人一时兴起喝醉了,主人绝不会讥笑,而会认为是坦城的表现。藏族酒具有壶、杯、碗。西藏仁玉县生产的绿玉酒壶和酒杯、酒碗,晶莹剔透,最受藏族人喜爱。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绘有“吉祥八宝”图案或“六字真言”的碗,也是藏族珍爱的酒具。早在1000多年前,藏族就已开始酿酒,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饮酒文化。藏族人民生性豪放、热情,他们虽爱饮酒,但是不酗酒;酒对藏族来说是喜庆的饮料,而不会用来消愁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