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的历史专题。这篇关于《“以茶代酒”典故背后是一个悲惨的历史故事》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滥杀大臣令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酒文化典故: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酒文化典故之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以茶代酒是怎么来的?


中国以茶代酒的由来,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岂知孙休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孙皓初登王位,抚恤民情、开仓赈贫,深受黎群爱戴。后来过惯了帝王之奢侈生活,变得专横拔扈,残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尽失民心。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强要群臣作陪,每设酒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按现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会饮酒与否?必要碰杯大饮,每杯定要见底,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谁个不畏惧于他?所以每次席间,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卧地上,丑态百出。其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任为太傅,谓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因地位相当特殊.故此,孙皓对韦曜也格外照顾,早知韦曜不胜酒力,就在杯里暗中换上清茶,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干杯,就这样不至于醉酒而失态。

孙皓窃知二位顾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后悔立他为君之意。

孙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们,并且放逐到广州,途中派人追杀,诛灭三族。

韦曜是个耿直之臣,常谏劝孙皓,说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谑公卿,以取笑为乐,长久以往,外相毁伤,内长尤恨。韦曜奉命谱录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写了一些他见不得人的丑事,触怒了孙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狱,最后杀头送了命。

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做了俘虏,被遣送到洛阳,受封的爵位只是归命侯,这个无能暴君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说孙皓因酒误国,遗臭万年,恐怕也不为过,事实众所周知。

以茶代酒什么意思


以茶代酒,即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想不喝酒就不要端杯,只要你端杯就肯定会喝,喝了第一杯就有第二杯,不然会得罪人。所以不想喝酒就以身体不好或者开车为由直接拒绝。实在盛情难却就以茶代酒为由婉拒吧。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与饮食相关的就有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酒的奇妙在于能让人兴奋,想象力被激活,容易产生艺术灵感。但因为酒精容易夺去理性事情也是比比皆是,所谓酒能乱性也!艺术是要动之以情,但离不开理性的指挥。曹操会喝酒还写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然而他深感酒夺理性造成非理性的严重危害。他曾经断定酒能亡国,并且要在全国禁酒。让过梨的孔融提出反对意见,说女人也能亡国,莫非还要因此禁婚姻吗?

当代人更知酒的危害,酒桌上拒酒的人多了起来。司机们的态度最坚决,别人不能强劝他们喝,于是以茶代酒成为了酒桌上的一道风景。

古人也想到要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在晋代。晋陈寿所著《三国志韦曜》中写道:吴孙皓每飨食,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阻。韦曜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密赐茶茗当酒。此处茶茗当酒前用密赐二字,是说明以茶代酒在暗中进行,别的客人并不知道韦曜喝的是茶。晋末有一大诗人陶渊明,以《饮酒》为题目,一口气写了二十首。他写饮酒,意却不在酒,而是借酒抒情。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出自《饮酒》。如此洒脱超然物外的诗人是无须以茶代酒的,正如他诗中所说: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每一次喝醉 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酒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件大事,它本是物质的,却深刻影响了人的精神,这一点远非食物衣服房屋车辆金银财物所能比。很多人喝酒买醉,因为心里藏着太多欢喜,还有眼泪......

酒大概真的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有时让世界万物变得朦胧,又有时让爱恨悲欢变得清晰。

在一杯酒的距离,你总能遇见不一样的人。每一瓶酒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酒本身有故事,喝酒的人更有故事,有故事的人喝着有故事的酒。

当一个人喜欢上喝酒时,不一定是这个人真的爱喝酒。

生活中总有太多的无奈和心酸,无奈的是无可奈何,心酸的无人能懂,唯有自己才能体会自己心里的那份心酸。

有一笑话:丈夫贪酒,妻子屡劝不止。恼怒之余,妻索兴端杯也喝,以示赌气,谁知入口便吐,痛苦不堪。丈夫这时悠悠开口:你还以为我天天享福呢!

不好喝而喜欢喝并非自找苦吃,而在于酒精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刺激大脑分泌出一种内啡呔的物质。这种物质会使人产生快感和飘飘然的放松感。任何喝酒的人在喝到一定量时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这种感觉。

总是看到很多人喜欢喝酒,总会看到很多人狂欢。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看到这些背后的故事。

社会中的人有一个永恒的难题:社会规则与人的自由天性始终冲突。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生存不得不委屈自己压抑自己。

另外,人的欲望总是大于能力,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使得人既不本分又永远达不到欲望的目标。这让人很难自然放松从容自在,而常常处于一种等待和幻想的焦虑之中。

当然,放松精神的方法有不少,静心,运动,看淡世事之类。但应该承认,这类方法对红尘中人作用不大。

人有一种无奈的现象,就是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本能,明白的事情不一定能做到。

这时候,喝一点酒,的确能起到药物的作用,可以部分地缓解压力,暂时松开紧收着的神经,忘记一些烦恼。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也许喝酒只是因为好奇;

也许喝酒只是为了某些人;

也许喝酒只是因为思念;

也许喝酒因为发泄

太多太多的也许;

太多太多的无奈;

太多太多的心酸;

也许是无法对人倾诉、或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们选择了其他的方式。

有时候喝酒,只是因为思念;

有时候喝酒,只是因为失恋;

有时候喝酒,只是一种态度;

有时候喝酒,也是一种放纵。

然而,人难做到的事情还有一件:适可而止。

本来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喝一点酒,活血化淤顺气放松挺好,可惜借酒浇愁的人很难在适量状态中停杯,而是贪心不足,渴望刺激更多的内啡呔来增加欣快感放松感,以致于继续喝下去却造成愁更愁的结果。

为什么呢?世上任何事物都物极必反,喝酒也不例外。

人在清醒中往往是悲剧,人在酒中又常常是喜剧,而人在醉中则一定是闹剧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酒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呵!

香港文人杜杜说:酒是有灵魂的水。说得真好。演员王铁成写过一副酒联:多喝点,少喝点,多少喝点;早倒霉,晚倒霉,早晚倒霉。写得真实在。

在有灵魂的水和早晚倒霉之间,我们喝,还是不喝呢?

喝酒不可怕、喝醉不可怕,每个人都有失意时、每个人都有需要发泄的时候、每个人都有需要解压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理解。

事中人,酒里事,事中酿酒酒成事。

人生的路那么难走,偶尔喝几杯好酒,也算是一种休息和情调吧......

一个关于红酒的邪恶故事


导语:相信喜欢葡萄酒的人,都听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中国人到巴黎的一家餐厅,点了一支拉菲,要求兑上雪碧,结果,餐厅的经理拒绝提供这种服务,因为这个中国人的做法亵渎了葡萄酒。

请问,你相信这个故事吗?

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且是由中国人自己虚构的故事。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法国任何一个餐厅都不会拒绝给拉菲兑上雪碧的,因为侍酒师最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一是要让客人感到快乐,尽最大努力满足客人的需要,二是要为餐厅(或老板)赚钱,很明显,用雪碧来兑拉菲,并不违反上述的两项原则。

田崎真也是国际侍酒师协会(ASI:AssociationdelaSommellerirInternationale)的主席,1995年曾获世界侍酒师大赛的冠军,著作等身,其中,他出版的《侍酒师的表现力》一书中,序言的第一句话就是:

如果顾客想喝加冰块的红葡萄酒,那就帮他加吧!

理由是因为侍酒师首重服务,而不是一味的显露专业知识。

由此可见,说巴黎的餐厅因为中国人提出要勾兑雪碧,而拒绝卖拉菲,那肯定是有悖于侍酒师原则的,只有外行的人,才会去编制这样的故事。

可悲的是,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由中国人自己编的调侃中国人的邪恶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国人显示的是愚昧无知的暴发户的形象,为什么要这样来抹黑自己的同胞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国民教育方面,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总有那么一些人,在肆无忌惮的攻击自己的祖先、自己的领袖、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而更多数的人会不加思考地加以传播,严重缺失的是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意识。

去年,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波尔多庄主,问我关于红酒兑雪碧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恰恰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告诉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国家贫困落后,而且被西方社会孤立了,我们不懂葡萄酒,不是因为我们愚昧无知,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去接触到,十几年前,我也喝雪碧兑的红酒,为什么呢?葡萄酒又酸又涩,这是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口感的,如果是其他的民族,不喜欢的东西,肯定就会拒绝了,但是,中华民族有极大的包容性,我们没有直接拒绝葡萄酒,而是换一种方式来接受它,那就是兑上同样来自海外的雪碧,然后大口的把它喝下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我们懂得了红酒不应该勾兑雪碧来喝,当然,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这么去做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与时俱进地去学习如何欣赏酸和涩,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生命力就在于有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包容力。

那是著名的宝嘉龙的庄主,他有个中文名叫龙宝力,说是一个中国女孩帮他起的,通过这样的故事,我要让老外明白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国还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老蠹总结:

一、侍酒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服务,而不是展示专业知识;

二、红酒兑雪碧,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力。

欧颂酒庄:一个以诗为名的酒庄


欧颂酒庄(chateauausone)是波尔多八大名庄之一,位于法国波尔多右岸的圣埃美隆产区。丰富的葡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大约两千多年前的罗马时期,是一个具有诗意的酒庄。为什么用诗意来形容?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站在欧颂酒庄(ChteauAusone)院子的围栏前,望向脚下和远处的葡园,很难不被那如诗如画的葡园所感动,微风带着清新的果香、砾土的矿物香扑面而来,让人还未品酒就已经陶醉其中。

欧颂酒庄,坐落在法国著名产区波尔多右岸圣埃米利永(SaintEmilion)南部的一个风水风土条件极佳的小山上,是波尔多右岸的著名酒庄,在1996年圣埃米利永酒庄分级排名中,是唯一一个与白马酒庄(ChteauChevalBlanc)齐名,同列为特等酒庄A级(PremierGrandCruClassA),即圣埃米利永最高分级等级的酒庄。多年以来,我偶尔能品到欧颂葡萄酒,总是被它的清新干净而又复杂的果香、柔润的口感、丰满的酒体和持久的回味所迷倒。然而,由于它的难得,所以,多在心里膜拜!这两年与它邂逅的次数多些了,则更加地尊重它的葡园及其主人!

诗人之酒,崎岖传承之路

欧颂酒庄的名字起源一位罗马时代的著名诗人欧颂(DecimusMagnusAusonius)。由于曾是太子太傅,即罗马皇帝仍是王子时的老师,他官运亨通,任波尔多区域总督及当地最高书院的校长。他以爱酒出名,不仅在诗歌中宣传葡萄酒,并开拓了不少葡萄园,曾经在波尔多及德国拥有酒庄。由于欧颂葡园面积不大以及历代庄主的不断努力,至20世纪初,它已无疑稳居本地区最好的酒庄之位。

可是欧颂酒庄的发展却不如想象般一如既往的顺利,在20世纪50~80年代,庄主、总管及酿酒师不是多病就是到了退休年龄,使得欧颂酒庄暮气沉沉,表现平平。葡萄拣选随便,陈酿时使用的橡木桶新桶比例太低,使得酒体薄弱,香气和陈年潜力不足,市场曾怀疑欧颂酒庄是否已到了该卸下本地区第一名庄头衔的地步。直到1974年,庄主杜宝夏隆去世,他的遗孀海雅(Helyett)开始着手全面整顿庄园。次年,她大胆地聘请了刚攻读完酿酒专业、年仅20岁的帕斯卡德贝克(PascalDelbeck)负责庄园的酿酒工作。由于海雅的识人之明,德贝克表现极出众,并使本园得以复兴。

然而,酒庄拥有者伏替家族的亚伦(Alain)和凯瑟琳(Catherine)兄妹与他们的姨婆海雅矛盾重重,多年为争取酒庄的经营权,两家经常对簿公堂,互有输赢。直至1996年1月,法院才确定经营权由伏替兄妹拥有。而后伏替兄妹又四处借贷,买下海雅的股份,成为酒庄唯一所有人,并自1995年起聘请极有名的酿酒大师罗兰(M.Rolland)担任顾问。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颂酒庄葡萄酒的价格已经超过左岸名庄木桐酒庄等,而且每年仅有25000瓶的产量。目前,欧颂酒庄由阿兰沃蒂耶(AlainVauthier)当家。

精心酿造,耐心品鉴

欧颂葡萄园地朝东南向,可抵挡西北风,风量和风力适宜,葡园干爽,果实清香;又由于葡园地处小山顶,坡度甚陡,表层的土壤厚度平均仅30~40厘米,因此树根可轻易穿过土壤,延伸至深层的石灰岩、砾层土与冲积沙中,使葡萄处于一种适宜的逆境条件之下,次生代谢旺盛,果实多酚类物质丰富,酿出的酒体丰满,果香和矿物香突出。

欧颂酒庄的面积仅有7公顷,无疑是一个精细管理的葡园。葡萄树平均年龄超过50年,种植葡萄品种为45%美乐(Merlot)、55%品丽珠(CabernetFranc)。由于土壤逆境,产量稀少,每年每公顷产量为2200~4500升,足见其珍贵。

欧颂的酒窖也极具特色,可以说是上帝对欧颂的偏爱,酒窖置于石灰岩洞之中,自然通风,十分清新、清爽!难怪庄主对自己葡萄酒的品质那么自信!

一直以来,欧颂酒庄以诗人为名,故拥有诗人之酒的美誉。从它的酒品也让收藏者和消费者感受到它那诗人的独特气质:强调高傲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它的陈年潜力极好。品尝一款陈年欧颂时,单宁中庸优雅、颜色至美、香气集中又复杂的特质定会令你惊叹不已。正如罗伯特帕克所形容的那样:如果耐心不是您的美德,那么买一瓶欧颂庄园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品酒笔记

2012年我与DIVA波尔多总经理如松(Jean-PierreRousseau)先生走访欧颂酒庄,在品仍在木桶中的2011年期酒的同时,庄主开启一瓶1995年欧颂正牌葡萄酒,让我印象极深,至今难忘。酒液呈深黑红且发紫蓝光,香气开放,浓厚而复杂,入口润滑丰满,单宁密集优雅,口感醇厚,回味十分持久,是一支还可保存很多很多年的极品。

2013年10月,我再次到访酒庄,庄主阿兰沃蒂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2013年是波尔多葡萄酒产业的困难之年,也是右岸复杂而困难的一年,但是,欧颂的良好风土风水条件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葡萄仍然保持高品质。庄主邀请我们品赏了2013年刚发酵15天的原酒、2012年还在木桶陈酿的期酒以及2009年和2003年的年份酒。清新丰厚的果香和矿物香,丰满平衡润滑的酒体,优雅的单宁和活泼怡人的酸度都显示出它们极佳的收藏潜力。

冰酒背后的故事


冰酒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甜酒。顾名思义,冰酒就是采用冰葡萄酿造的葡萄酒,而这些冰葡萄是通过推迟葡萄采摘时间至葡萄在自然条件下冰冻而获得的。通过冰冻,葡萄的含糖量会明显上升,与此同时,葡萄的整体风味也会变得更加凝练。尽管冰酒在1961年才被官方正式认可,但是其威名却早已存在于人们心中。由于压榨冰冻的葡萄所获的葡萄汁很少,因此冰酒的产量极低,却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由于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冰酒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少数派。不过,由于冰酒拥有非常独特的风味,因此还是值得的。

一、冰酒的诞生传说

大约在200年前,德国的文献里就出现了Eiswein(冰酒)一词,而对于其诞生的传说,目前流行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德国曾经有一位酿酒师,在葡萄收获期时因事外出,待到他回来时,葡萄树所有的葡萄都已挂上厚厚的冰层。为了弥补损失,他就将这些冰葡萄收获,然后像往常一样进行压榨发酵。于是,世界上第一款冰酒就诞生了。可以设想,当这位酿酒师品尝到这些美妙的冰酒时,是何等的惊讶与欣喜!

第二个版本是这样说的:一年,德国莱茵河沿岸地区发生了一场大饥荒,葡萄种植农们为了能让可怜的动物们有食物越冬而故意将部分葡萄留在树上。不过,当冬天来临后,树上还是剩余了不少葡萄没有被动物们吃掉,于是一些德国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尝试着将这些冰冻的葡萄拿来酿酒。然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些冰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比他们以前酿造的所有酒要甜蜜馥郁的多。于是,饥荒成就冰酒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二、冰酒的甜蜜密码

为何用冰葡萄酿造的酒会如此甜美呢?答案就在这冰里找。冰冻令葡萄中的水凝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葡萄的含糖量,因为在一款冰酒中,其剩余糖分往往高达250克/公升之多。此外,冰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抑制了贵腐菌(NobleRot)的生长。尽管贵腐菌也能提升葡萄的含糖量,还能赋予葡萄别样的风味,但却也让葡萄的酸度降低,而自然的冰冻却能做到保持葡萄原有酸度的同时,提升葡萄的含糖量。因此就在这一升一降间,冰酒的甜度和天然酸度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也正是这种平衡的口感和馥郁的风味让冰酒有别于其他葡萄酒略显单一的酸甜感,也因此冰酒既可以作为餐前酒来搭配开胃美食也可以作为餐后酒来搭配各式甜点,当然也能将其与奶酪搭配。

三、冰酒的现代演绎

如今,冰酒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不管是加拿大还是美国北部,亦或是奥地利,只要拥有一个适合葡萄冰冻的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都能生产出不错的冰酒,只不过打算酿造冰酒的葡萄种植者们需要一个详细而周密的计划而已。而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冰酒,葡萄种植者们必须对葡萄的整个生长过程都进行精心的照料:严格的春季修枝虽能够降低葡萄产量却也改善葡萄树和葡萄的生长状况;在传统工艺中的提前采摘也被使用到冰酒的制作过程中,葡萄成熟后将不成熟或不健康的葡萄从葡萄树上摘下来,以便为那些用来酿造冰酒的葡萄提供更多的养分和生长空间;还要派专人巡视葡萄园以防贵腐菌的滋生,因为只有完全健康的葡萄才能酿造出最优质的冰酒;一旦葡萄完全成熟,人们就要摘除部分树叶,并用网将整个葡萄树罩住以防动物的偷食等等。通过这些诸如此类的层层保护,这些冰葡萄被一直保留至来年的一月份,然后进行采摘压榨,最后酿造成甜美的冰酒。

冰酒的迷人魅力令其能提升任何喜庆场合的气氛。不管牵手开胃小菜还是与精美甜点相伴,冰酒这种偶然的产物都能为它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解百纳是一个葡萄品种 还是一个品牌?


也许你不会了解解百纳商标诉讼案持续了8年之久,也许你也不知道CabernetSauvignon为什么叫赤霞珠,但是你肯定在各种场合听过、喝过中国的解百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解百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解百纳到底是什么?

以上三种Cabernet你猜谁会是解百纳呢?

解百纳其实就是Cabernet的音译,解的意思就是能够、会的意思。当时据说是张裕公司阴错阳差地将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品丽珠(CabernetFranc)和蛇龙珠(CabernetGernischet)三种葡萄混在一起酿酒。由于这三种葡萄都有Cabernet这个单词,所以解百纳就这样诞生了。

当这三种葡萄放在一起时,你就可以指着说:这是一堆解百纳!。用这些葡萄酿酒的时候三者的比例也没有硬性的规定,谁多谁少全凭酿酒师的心情。

由于解百纳大获成功,国人纷纷效仿张裕酿造解百纳。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认为解百纳就是一种葡萄,或者是一种葡萄酒,亦或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对于解百纳的定义也越来越乱。

解百纳的名字是谁起的?

你有没有发现赤霞珠、品丽珠、长相思、雷司令、琼瑶浆这些名字很有诗意呢?

1892年的清朝,张裕葡萄酒公司从法国带回124种葡萄。这些葡萄用简单的数字代表葡萄品种,使用起来很容易出错,于是就请了几个江浙一带的文人骚客一边喝酒一边按着英文音译给葡萄们起名字。喝得半醉微醺时灵感一涌而上,美名就这样出来啦。

中国那么多解百纳究竟谁是正版?

由于历史的混乱,中国几家葡萄酒公司为解百纳这个商标争得头破血流,最后这个持续了近8年之久的中国葡萄酒知识产权第一案终于在2011年1月尘埃落定。现在只有中粮旗下四个葡萄酒公司、王朝及威龙等包括张裕在内的7家公司可以无偿和无限期地使用该商标,其他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再使用解百纳商标。

古代酒文化典故 以酒谏酒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中国酒文化史上,淳于髡与李白,刘伶齐名,被称为酒伯。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九家,排在末的是杂家,淳于髡就是它的创始人,据说《晏子春秋》就是他写的。

他姓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髡刑,也就是被剃了光头,故名淳于髡。刑满释放后配给私人,招为赘婿。这可不是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女奴招的男奴配偶,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

他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博闻强记,好学不倦,能够博采百家,学无所主,广纳涓流,丰富驳杂,做到卓立不群,树一帜,终于被齐威王看中,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

这个齐威王,是个不爱江山爱美酒的主儿,整天陶醉于酒宴,好为长夜之饮,以致国政荒乱,沈湎不治,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群臣心急如火,皆莫敢谏。

由于淳于髡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他说话威王还是听的,只是不能犯颜直谏,而要发挥他巧言善辩机智幽默的本事,用隐言微语的方法。

一天,齐威王又喝酒了,约淳于髡同饮作陪。席间,威王问:听说先生酒量大,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答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齐王一听,兴致来了:别逗了,你饮一斗已经醉了,怎麽还能再饮一石呢?

淳于髡说:大王没听说过吗,喝酒也有天时地利人和。象现在喝酒,有大王在前,执法官于侧,御史立后,臣心揣恐惧,惶惶不安,不过一斗就醉了!

齐王觉得更有趣了:那你什麽时候能喝一石呢?

有朋自远方来,酒逢知己,推心置腹,臣可以饮六七斗,而酒不及乱,不失常态。

可是,你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什麽时候喝到一石,而烂醉如泥呢。

淳于髡呷了一口酒,步入正题:当我参加州府之会,男女杂坐,勾肩搭背,小姐劝酒,卡拉ok,堂上灭烛,杯盘狼藉,君非君样,臣非臣为,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在这种场合,臣会兴致勃勃,一饮一石呢

齐威王一听,好啊你淳于髡,在这等着我了,这不是暗讽我在朝廷大摆酒宴吗,我这是自己挖了坑往里跳呀。还没等他来得及发话,淳于髡又说了:

大王啊,酒生乱,乐生悲,万事尽然。臣不想喝一石而烂醉如泥,大王也一定不愿因狂饮而殇国政吧。如果一日饮酒,三日寝之,国治怨呼外,左右乱乎内。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国将不国,君将不君,节制酒宴,势在必行也!

齐威王听罢,沉思良久,幡然悔悟,罢彻夜之欢,除淫靡之风,令淳于髡做的头头,监督酒宴之事。每宗室置酒,髡必在侧。此后,齐国文有淳于髡辅政,武有孙膑统,跻身战国列强,而淳于髡也美名传扬于世永载于史。

关于淳于髡与酒,不同与古时其他的爱酒之人,关于他说的最多的不是他的嗜酒与酒量,而是因为他能以酒制酒,成功地说服齐王节制酒宴,居安思危,挽救了国家。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