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典故专题。这篇关于《酒文化典故:以茶代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酒文化:“以茶代酒”典故背后的故事


自古至今,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离不开吃饭和饮酒,对国人来说,一直有无酒不成席的饮酒文化。而在此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客人由于某些情况不能饮酒,而又需要敬酒或主人提出敬酒、要求自己喝的时候,往往举起茶杯说:以茶代酒。但你知道以茶代酒背后的故事吗?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滥杀大臣令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今日以茶代酒只是推脱时对人的尊重,不想这个典故后却还有如此悲惨的历史故事。

古代酒文化典故 以酒谏酒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中国酒文化史上,淳于髡与李白,刘伶齐名,被称为酒伯。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九家,排在末的是杂家,淳于髡就是它的创始人,据说《晏子春秋》就是他写的。

他姓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髡刑,也就是被剃了光头,故名淳于髡。刑满释放后配给私人,招为赘婿。这可不是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女奴招的男奴配偶,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

他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博闻强记,好学不倦,能够博采百家,学无所主,广纳涓流,丰富驳杂,做到卓立不群,树一帜,终于被齐威王看中,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

这个齐威王,是个不爱江山爱美酒的主儿,整天陶醉于酒宴,好为长夜之饮,以致国政荒乱,沈湎不治,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群臣心急如火,皆莫敢谏。

由于淳于髡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他说话威王还是听的,只是不能犯颜直谏,而要发挥他巧言善辩机智幽默的本事,用隐言微语的方法。

一天,齐威王又喝酒了,约淳于髡同饮作陪。席间,威王问:听说先生酒量大,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答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齐王一听,兴致来了:别逗了,你饮一斗已经醉了,怎麽还能再饮一石呢?

淳于髡说:大王没听说过吗,喝酒也有天时地利人和。象现在喝酒,有大王在前,执法官于侧,御史立后,臣心揣恐惧,惶惶不安,不过一斗就醉了!

齐王觉得更有趣了:那你什麽时候能喝一石呢?

有朋自远方来,酒逢知己,推心置腹,臣可以饮六七斗,而酒不及乱,不失常态。

可是,你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什麽时候喝到一石,而烂醉如泥呢。

淳于髡呷了一口酒,步入正题:当我参加州府之会,男女杂坐,勾肩搭背,小姐劝酒,卡拉ok,堂上灭烛,杯盘狼藉,君非君样,臣非臣为,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在这种场合,臣会兴致勃勃,一饮一石呢

齐威王一听,好啊你淳于髡,在这等着我了,这不是暗讽我在朝廷大摆酒宴吗,我这是自己挖了坑往里跳呀。还没等他来得及发话,淳于髡又说了:

大王啊,酒生乱,乐生悲,万事尽然。臣不想喝一石而烂醉如泥,大王也一定不愿因狂饮而殇国政吧。如果一日饮酒,三日寝之,国治怨呼外,左右乱乎内。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国将不国,君将不君,节制酒宴,势在必行也!

齐威王听罢,沉思良久,幡然悔悟,罢彻夜之欢,除淫靡之风,令淳于髡做的头头,监督酒宴之事。每宗室置酒,髡必在侧。此后,齐国文有淳于髡辅政,武有孙膑统,跻身战国列强,而淳于髡也美名传扬于世永载于史。

关于淳于髡与酒,不同与古时其他的爱酒之人,关于他说的最多的不是他的嗜酒与酒量,而是因为他能以酒制酒,成功地说服齐王节制酒宴,居安思危,挽救了国家。

以茶代酒什么意思


以茶代酒,即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想不喝酒就不要端杯,只要你端杯就肯定会喝,喝了第一杯就有第二杯,不然会得罪人。所以不想喝酒就以身体不好或者开车为由直接拒绝。实在盛情难却就以茶代酒为由婉拒吧。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与饮食相关的就有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酒的奇妙在于能让人兴奋,想象力被激活,容易产生艺术灵感。但因为酒精容易夺去理性事情也是比比皆是,所谓酒能乱性也!艺术是要动之以情,但离不开理性的指挥。曹操会喝酒还写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然而他深感酒夺理性造成非理性的严重危害。他曾经断定酒能亡国,并且要在全国禁酒。让过梨的孔融提出反对意见,说女人也能亡国,莫非还要因此禁婚姻吗?

当代人更知酒的危害,酒桌上拒酒的人多了起来。司机们的态度最坚决,别人不能强劝他们喝,于是以茶代酒成为了酒桌上的一道风景。

古人也想到要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在晋代。晋陈寿所著《三国志韦曜》中写道:吴孙皓每飨食,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阻。韦曜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密赐茶茗当酒。此处茶茗当酒前用密赐二字,是说明以茶代酒在暗中进行,别的客人并不知道韦曜喝的是茶。晋末有一大诗人陶渊明,以《饮酒》为题目,一口气写了二十首。他写饮酒,意却不在酒,而是借酒抒情。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出自《饮酒》。如此洒脱超然物外的诗人是无须以茶代酒的,正如他诗中所说: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以茶代酒”典故背后是一个悲惨的历史故事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滥杀大臣令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以茶代酒是怎么来的?


中国以茶代酒的由来,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岂知孙休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孙皓初登王位,抚恤民情、开仓赈贫,深受黎群爱戴。后来过惯了帝王之奢侈生活,变得专横拔扈,残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尽失民心。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强要群臣作陪,每设酒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按现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会饮酒与否?必要碰杯大饮,每杯定要见底,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谁个不畏惧于他?所以每次席间,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卧地上,丑态百出。其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任为太傅,谓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因地位相当特殊.故此,孙皓对韦曜也格外照顾,早知韦曜不胜酒力,就在杯里暗中换上清茶,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干杯,就这样不至于醉酒而失态。

孙皓窃知二位顾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后悔立他为君之意。

孙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们,并且放逐到广州,途中派人追杀,诛灭三族。

韦曜是个耿直之臣,常谏劝孙皓,说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谑公卿,以取笑为乐,长久以往,外相毁伤,内长尤恨。韦曜奉命谱录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写了一些他见不得人的丑事,触怒了孙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狱,最后杀头送了命。

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做了俘虏,被遣送到洛阳,受封的爵位只是归命侯,这个无能暴君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说孙皓因酒误国,遗臭万年,恐怕也不为过,事实众所周知。

酒文化典故_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酒文化典故_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下面我们就来领略精彩纷呈的历史酒文化典故吧。

酒仙: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

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酒文化典故 醉打金枝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的故事,自酒诞生之日起便相伴而来了。醉打金枝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酒局之一,也是因醉酒误事的典型案例。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

酒文化的相关典故


沧海桑田,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有很多的传说和典故。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

酒谋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

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酒文化典故:载酒问字


载酒问字这条成语,在今天,既可以指一个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可以指一个人拜师求学,勤学好问。典出《汉书扬雄传》扬雄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者载酒肴从游学,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载酒问字本为二事,后人常作一典使用。杨雄家贫嗜酒,当时有好学的人载酒肴跟他游学,后遂用此典比喻慕名登门请教。

酒文化典故:载酒问字

载酒就是拿车拉着酒。本来,载酒跟问字两事没有直接的关联,它俩怎么连到一块儿了呢?这其中有个故事。

汉朝有个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扬雄。他广览博读,通晓古今,几乎没有什么书是他没念过的,还写得一手好辞赋。按照他自己的评论,他写的辞赋,可以和司马相如,甚至屈原相提并论,说不定连这两个人写的辞赋都不如他。可见,扬雄是有点狂妄,但他的确有才华,同时代人都说,扬雄是少有的才子。

不过,扬雄也有一点缺陷。别看他会写辞赋,落笔成词,但是不善言谈,他有点口吃,也就是结巴嘴。本来他是是蜀中成都人,说的话有四川口音,再加上是一个结巴嘴,半天磕巴不出几个字来。如果你要跟他详细谈点什么,让他说话,那就坏了,底下听他讲话的人都跟着着急。

扬雄曾在王莽时当过官,据说不久就因病辞职了。也许他不是真的有什么病,而是知道王莽的江山不久,所以就辞去了官位。他本来就为人清高,不是什么贪官污吏,所以不做官之后家里没钱,非常贫困。可是他还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天天离不了酒,老是处于半醒半醉的状态。由于家里非常贫困,不能天天喝酒。有人知道这事后,索性用车载着酒来向他求教。前面已经说过他的辞赋写得好,其实他还写过一部书叫《法言》,意在模仿孔子,还写过一本书叫《太玄经》,模仿《易经》,可见他不光文才好,还是一个思想家。因此大家经常想向他求教,作为求教的礼物,就拉着酒来,这就是载酒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说问字呢?原来扬雄对文字学颇有研究。本来要多读古书,那时候就得多认识古时候的字,诸如金文、篆书之类。有人就专门向他学文字学,这就是问字。于是载酒、问字这两样事,就这么合到一起,成了一条成语。

多趣的酒文化典故


自古以来,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酒文化典酒文化典故 鲁酒薄而邯郸围


秋时期,盛传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此故事与春秋时期酒文化有莫大的关系,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这个典故本意是讲鲁酒味淡薄,与赵国本不相干,赵国的国都邯郸反而因此被围,后遂用鲁酒围邯郸,比喻无端蒙祸,或莫名其妙受到牵扯株连。

同时,鲁酒也成为普通酒或劣质酒的代名词。《稗史汇编》附会说:中山人善酿酒,鲁国有人取其糟回来渍以成鲁酒,冒充说是中山酒,被中山人发觉,所以酿酒味薄称鲁酒。庚信《哀江南赋序》: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刘筠《秋夜对月》诗:欲消千里恨,鲁酒薄还醒,都是借用鲁酒薄的含义来泛指味薄之酒的。

宋黄坚庭《观秘阁苏子美题壁》中曾引此典故:鲁酒围邯郸,老龟祸枯桑。

此典故不仅仅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同时也曲折的透露出春秋时期对酒质已有要求,并且开始讲究酿酒的质量的事实。

酒文化典故之 “高阳酒徒”


想必看过《楚汉传奇》的都知道郦食其,他帮助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是非常厉害的谋士。典故高阳酒徒也出自于他。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不喜欢儒家的教义,曾经往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手持宝剑,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中国酒文化典故:文君当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流传千年,除了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值得品味之外,还有一点恐鲜为人知,他们的爱情之花始于酒席之上,之后又靠卖酒为生。

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是临邛富户卓王孙的女儿,她长相美丽,通晓音律,擅长鼓琴。有一天,卓王孙大宴宾客,请来了当地县令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个著名辞赋家。他久慕卓文君的才貌,因而在酒席上故意弹了一首《凤求凰》,以此来吸引卓文君。当时卓文君听见琴声,从户外偷看司马相如,见他长得雍容闲雅,顿时产生好感。结果,在这天夜里,卓文君从家中偷跑出来,投入了司马相如的怀抱。不料司马相如家中空徒四壁,一贫如洗。卓王孙听说后,大为愤怒,说:养了这样的女儿,我不想杀她,但不会给她一分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此感到在成都无法生活下去,便夫妻双双回到了临邛。在临邛,司马相如把自己的车马全卖了,将换来的钱开了一间酒铺,叫卓文君在柜台上卖酒,而他自己整日穿着无裆套裤,与打杂工一起洗酒具。此事被卓王孙知道了,感到极大的耻辱,于是他谢绝宾客,闭门不出。后来,卓王孙的弟弟劝说:如今文君已下嫁于司马相如,而司马相如又是个人才,何苦如此来羞辱他们呢?卓王孙听了,才不得已给了文君奴仆百人,钱百万,以及衣被等陪嫁之物。有了钱财后,相如、文君又回到了成都,置田买屋,成了当地的富户。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妇爱情坚贞不逾的佳话。历史上临邛也成为酿酒、酒文化之乡,且名酒辈出。文君酒成为历史名酒,唐代罗隐的《桃花》诗曰:数枝艳拂文君酒,传说中还有文君井,陆游《文君井》诗曰: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

酒文化典故 杜康造酒醉刘伶的始末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凡造酒的人都敬重杜康,把杜康看作酒家的神仙,自古以来,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人间好酒为杜康,酒量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

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嗜酒如命,酒量之大,举世。有一次,刘伶来到洛阳杜康酒坊门前,看见门上有副对联,写道: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高处的横批写着:

不醉三年不要钱

一看到这幅对子,刘伶心想:何等样的酒?这么大的口气!我倒要领教领教酒力如何!这么想着,已经走了进去。一看有个老翁正在等客,问过姓名,正是杜康。

杜康见刘伶进来,连忙拿酒给他喝,刘伶咕咚咕咚喝了一杯,还要再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他不依。喝了第二杯,他还要喝,杜康说,再喝就要醉了。他不听,又要了第三杯。

三杯下肚,刘伶说道: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头脑及晕,眼发蓝,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般。他果真喝醉了,出了酒坊往家走去,一路东摇西晃,口里还嘟嘟囔囔说着胡话。

一回到家,刘伶就醉倒了。他交代妻子说:我要死了,把我埋在酒池内,上边埋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在棺材里。说完,他就死了。他一生好饮酒,因而他的妻子按照他说的安葬了他。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一天,杜康到村上来找刘伶。刘伶的妻子上前开门,问他有什么事情。杜康说: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酒钱呢!

刘伶的妻子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还来要酒钱,我还要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道: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看看去。

他们来到刘伶埋葬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目的地,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像生前一样。

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伸伸胳膊,睁开了眼,嘴里犹喃喃夸道:好酒,好酒!从此以后,杜康美酒,一醉三年就传开了。

还有人称,说杜康和刘伶后来都成了仙,上天去了。杜康故意造酒作坊引刘伶醉,就是为了度他成仙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