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白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百科:【白酒酿造】决定白酒口感的1%-2%的微量成分的主要来源》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前面雅大白酒生产设备小编讲来,在白酒中占1%-2%的微度元素,决策要白酒的香型和风味,那么,白酒中的微度元素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雅大白酒生产设备小编为大家讲解白酒酿造类学问。1、来源于生产工艺包括发酵周期、堆积、回酒、双轮底等。不同的工艺生产不同的香味物度。如酱香型白酒工艺、浓香型白酒工艺和幽香型白酒工艺、米香型白酒工艺、鼓香型白酒工艺等,不同生产工艺产出不同风味、风格、香型、特点。类别的白酒,这是传统工艺的特点。以是,要改进生产工艺,拿高生产工艺的科学性,是调整并拿高白酒中香味的度比关系,拿高产品度度的复要措施。2、来源于原料和辅料不同的原料经过发酵后,所天生的香味物度不一样,以是说白酒的度度与原辅料的品种以及度度有着紧密的关系。大米醇、糯米滑、高粱香、小麦有后劲、玉米回甜,谷子烈。【白酒酿造】来源于原料和辅料辅料以稻壳醉 好,其它辅料会带来杂味,以是强调用稻壳的,新奇的为主,杂度少,水分少,瓣粒大,用前还要进行清蒸处理,以确保酒的度度和产度。3、来源于发酵工具发酵工具的材度、所含微度元素对产白酒的度度有很多的影响。以是发酵工具必定要选好,不同材度的发酵工具产生不同香型或者不同风格的白酒,这是被白酒界公认的事实。【白酒酿造】来源于发酵工具4、来源于发酵的白酒酒曲糖化酶的原料包含:微生物、酯化酶、细 菌,以及糖化酶的制作工艺,糖化酶分解也是很复要的部分,以是挑选酒曲也是很复要的。【白酒酿造】来源于发酵的白酒酒曲5、来源于白酒的窖躲白酒界人士所公认,从时间上来说。窖躲时间是越长越好,酱香和幽香型白酒白酒都是窖躲3年以上。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白酒百科:哪些成分决定了酒的颜色?
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美酒百科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百科:哪些成分决定了酒的颜色?》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酒的颜色由酒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作用来决定,其中有机成分的作用占88%左右,无机成分的作用占12%左右。从有机成分的角度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有:乙醇、正丙醇、乳酸乙酯、异戊醇和仲丁醇等成分的物理属性及综合作用有关,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贮藏颜色会变成淡黄色,究其因主要是正丙醇的浓度大大增加了,且正丙醇的颜色是黄色的。从无机成分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更复杂了:在贮藏室内,自然界的各种离子以精微物质的形式大量地进入酒中;有的离子无颜色如钾、钠等离子,有的离子有颜色如铁、铜等离子,也有容器自身所带的物质以离子的形式进入酒中的;有单一离子的颜色,有复合离子的颜色;随着这些离子含量的不断变化,酒的颜色也会随之不断变化。
白酒百科:西凤酒酿造工艺
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美酒百科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百科:西凤酒酿造工艺》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西凤酒生产采用续渣配料老五甑法发酵(即连续发酵法),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年九月立窖,第二年七月挑窖。全生产过程分为立(立渣)、破(破渣)、顶、圆、插(停止投粮)、挑(糟醅)六个过程。要求:开水施量(即施底锅水以利排酸、润料、增香的作用);热拥法做窖(即低水分,入池水分要求在56%左右;小曲量,加曲量为原粮的18-20%;适温入池,适当的提高入池温度约在18-20℃,以适应发酵期短,促进窖醅发酵生香);泥封窖(每窖入池完毕用新泥土封窖,以扩大酒醅与土的接触面,促进增香,同时起侵入及保温发酵的作用)。
白酒酿造理论:白酒中微量香味成分的形成
1.白酒中主要有机酸的生成
白酒中的各种有机酸,在发酵过程中虽是味氧化物,但糖并不是形成有机酸的原始物质,因为其他非糖化合物也能形成有机酸。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许多微生物可利用有机酸作为碳源而消耗。所以发酵中有机酸既要产生又要消耗。特别是不同种类有机酸之间可不断转化。现将白酒中一些主要有机酸形成途径分述如下:
(1)甲酸甲酸主要由发酵中间产物丙酮酸加1个水分子与乙酸共生。
CH3COCOOH+H2O→CH3COOH+HCOOH
(2)乙酸又名醋酸,是酒精发酵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在各种白酒中都有乙酸存在,是酒中挥发酸的组成,也是丁酸、己酸及其酯类的主要前体物质。乙酸的生成主要有下述几个途径:
①在醋酸菌代谢中,由酒精氧化产生乙酸。
CH3CH2OH+O2→CH3COOH+H2O
醋酸菌是氧化细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酒工业的大敌。有些酵母也有产酸能力,凡产酯能力强的酵母菌,对酒精的氧化能力大于酒精发酵力的酵母菌都有产酸能力,但远不及醋酸菌。
②发酵过程中,在酒精生成的同时,也伴随着有乙酸和甘油生成。
2C6H12O6+H2O→CH3CH2OH+CH3COOH+2C3H5(OH)3+2CO2③糖经过发酵变成乙醛,乙醛经歧化作用,离子重新安排,就会变成乙酸。
2CH3CHO+H2O→CH3COOH+CH3CH2OH
酒精和乙酸同时出现时,即一开始有酒精,马上就会有乙酸出现。当糖分发酵一半时,乙酸的含量高;在发酵后期,酒精较多时,乙酸含量较少。一般来说,对酵母提供的条件越差,则产生的乙酸越多。如果在发酵过程中带进了枯草芽孢杆菌,乙酸会大量增加。
(3)乳酸进行乳酸发酵的主要微生物是细菌。其发酵类型有两种,即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的同型乳酸发酵以及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同时还有乙酸、酒精、CO2、H2的异型乳酸发酵。这些乳酸菌利用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而生成乳酸。
白酒生产是开放式的,酿造过程将不可避免地感染大量乳酸菌,并进入窖内发酵,赋予白酒独特的风味,其发酵属于混合型(异)乳酸发酵。目前,白酒中普遍存在乳酸及其酯类过剩,而影响酒的质量。
(4)丁酸又称酪酸,是由丁酸菌或异型乳酸菌发酵作用生成的。
①丁酸菌将葡萄糖或含氮物质发酵变成丁酸:
C6H12O6→CH3CH2CH2COOH+2CO2+2H2
②由乙酸及乙醇经丁酸菌作用,脱1分子水而成:
CH3COOH+CH3CH2OH→CH3CH2CH2COOH+H2O
③由乳酸发酵生成丁酸时,也必须有乙酸,但有的菌不需要乙酸而直接从乳酸发酵生成乙酸,再由乙酸加氢而成为丁酸:
CH3CHOHCOOH+CH3COOH→CH3CH2CH2COOH+H2O+CO2(5)已酸己酸菌使酒精和醋酸生成丁酸,丁酸再与酒精结合生成己酸:
CH3CH2OH+CH3COOH→CH3CH2CH2COOH+H2O
CH3(CH2)2COOH+CH3CH2OH→CH3(CH2)4COOH+H2O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在无细胞酶存在下,酒精与磷酸在乙酰与乙酰磷酸存在下,与乙酸结合生成丁酸。当丁酸与磷酸共同存在时,受到氧化,反过来又变成乙酰磷酸。发酵一般是从高分子向低分子分解,而己酸发酵是以具有2个碳的酒精为基质制造具有6个碳的己酸,它是发酵中罕见的例子。
在大曲酒发酵过程中,以淀粉质为原料,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先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发酵生成己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放出氢:
2C6H12O6→CH3(CH2)4COOH+CH3COOH+4CO2+4H2(6)戊酸丙酸细菌可利用丙酮酸羧化形成草酰乙酸,后者还原成苹果酸,再脱水还原成琥珀酸,再脱羧产生丙酸。接着再由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类似于丁酸、己酸的合成途径,由丙酸合成戊酸,进而还可合成庚酸等。
(7)琥珀酸琥珀酸学名叫丁二酸,它是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由氨基酸去氨基作用而主成:
C6H12O6+COOHCH2CH2CHNH2COOH+2H2O→COOHCH2CHCOOH+2C3H8O3+NH3+CO2(8)由低分子酸合成高级酸
CH3CH2OH+CH3COOH→CH3CH2CH2COOH+H2O
CH3CH2CH2COOH+CH3CH2OH→CH3(CH2)4COOH+H2O(9)由脂肪生成脂肪酸
C3H5(C15H3lCOOH)3+3H2O→C3H5(OH)3+3C15H3lCOOH+3H(10)由蛋白质变成氨基酸发酵后残留于酒醅中的微生物尸体和原料中带来的蛋白,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氨基酸。
2.白酒中酯类物质的生成
白酒中的酯类主要是由发酵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产生的,此外也能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即有机酸与醇相接触进行酯化作用,生成酯。酯化反应速度非常缓慢,并且反应到一定程度时,即行停止。
酯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以副产物的形式出现。它是在酯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酯化酶为胞内酶,它催化酵母细胞内的活性酸一酰基辅酶A与醇结合形成酯。酵母菌、霉菌、细菌中都含有酯化酶。据研究,酯的合成是一个需能代谢过程,例如乙酸乙酯的合成反应如下:
CH3COSCoA+C2H5OH→CH3COOC2H5+HSCoA
酵母体内的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作用。
Nordstrom在培养基中添加丁酸、己酸,并接种啤酒酵母进行发酵,用气相色谱分析发酵液,发现有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生成。故提出了由脂肪酸和醇生物合成脂肪酸酯的通式为:
RCOOH+ATP+HSCoA→RCO——SCoA+AMP+PPi
RCO——SCoA+ROH→RCOOR+HSCoA
据此理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的合成途径可表示为:
乳酸乙酯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脂肪酸乙酯的合成类似,即乳酸在转酰基酶作用下生成乳酰辅酶A,再在酯化酶催化下与乙醇合成乳酸乙酯:
3.白酒中醇类物质的生成
任何种类的酒,在发酵过程中,除生成较大量的乙醇外,还同时生成其他醇类。醇类主要由微生物作用于糖、果胶质、氨基酸等而产生。
(1)甲醇甲醇的前体物质为果胶,果胶是半乳糖醛酸的缩合物。其羧基上经常与甲基或钙相结合而形成酯。该酯在果胶酯酶的参与下,经加水分解作用而生成甲醇和果胶酸。
(2)乙醇淀粉经糖化后,由于酵母的作用,经EMP途径,生成酒精。
(3)高级醇高级醇是一类高沸点物质,是白酒和其他饮料酒的重要香味来源。高级醇是指除乙醇以外的,具有3个碳以上的一价醇类。这些醇类包括正丙醇、仲丁醇、戊醇、异戊醇、异丁醇等。我们平时说的杂醇油,就是这些高级醇组成的混合体。白酒中的杂醇油就其含量而言,以异丁醇、异戊醇为主。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由于原料中蛋白质分解或微生物菌体蛋白水解,而生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水解放出氨,脱羧基,生成相应的醇。不同种类的酵母,产高级醇量也各不相同。
(4)多元醇微生物在好气条件下发酵可生成多元醇。白酒中多元醇的含量较多,这些物质是白酒甜味和醇厚感的主要成因。多元醇的甜味常随着醇基的增加而增加。丙三醇、丁四醇(赤藓醇)、戊五醇(阿拉伯醇)、己六醇(甘露醇)都是甜味黏稠液,己六醇是白酒多元醇中含量多者。
①丙三醇(甘油):甘油是酵母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产物。发酵液中加入亚硫酸或碳酸钠,或添加食盐以增加渗透压,可促进酵母产生大量甘油。白酒生产中,经长期酒精酵,积累的甘油量较多。有关单位对窖内发酵时甘油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甘油的消极不稳定,甘油主要是发酵后期产生的。
发酵过程中,中间产物为甘油:
C6H12O6→CH2OHCHOHCH2OH+CH3CHO+CO2
另外,产2,3-丁二醇的细菌在好气情况下,除产2,3-丁二醇外,也产甘油:
3C6H12O6→2CH3CHOHCHOHCH3+2CH2OHCHOHCH2OH+4CO2②甘露醇:许多霉菌能产甘露醇,所以大曲中含量较多,一般发酵食品都程度不同含有此物。细菌中如混合型乳酸菌可使己糖产生乳酸,同时产生甘露醇。
3C6H12O6+H2O→2C6H14O6+CH3CHOHCOOH+CH3COOH+CO24.白酒中醛酮类物质的生成
(1)乙醛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放出二氧化碳而生成乙醛,乙醛被迅速还原而成酒精。在此期间生成的乙醛,只是中间产物,极少残存于酒醅中。当酒醅中己生成大量酒精后,乙醇被氧化而生成乙醛。这是成品酒中乙醛的主要生成途径。乙醛的沸点较低,故白酒中的乙醛含量,与流酒温度有关。在贮存过程中,乙醛大量挥发,使酒中乙醛的含量降低。
(2)糠醛稻壳辅料及原料皮壳中均含有多缩戊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糠醛:白酒中的呋喃成分系统主要是糠醛,此外,还有醇基糠醛(糠醇)和甲基糠醛等呋喃衍生物。在名白酒中可能存在着以呋喃为基础的分子结构更大更复杂的物质,但现在还是一个谜,可能是“糟香”或“焦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3)缩醛白酒中的缩醛以乙缩醛为主,其含量几乎与乙醛相等。按酒厂中现行测定总醛的方法测出的主要物质是乙醛和部分高级醛,尚有部分没有测出。缩醛是由醇和醛缩合而成的:
(4)丙烯醛(甘油醛)白酒无论是固态或液态发酵,在发酵不正常时,常在蒸馏操作中有刺鼻的辣味,蒸出来的新酒燥辣,这是酒中有丙烯醛的缘故,但经贮存后,辣昧大为减少。因为丙烯醛的沸点只有50℃,容易挥发,致使酒在老熟过程中辣味减轻。
酒醅中含有甘油,如感染大量杂菌,尤其当酵母与乳酸菌共栖时,就会产生丙烯醛:会量过多,会给白酒带来异杂昧。酒中高级醛酮是由氨基酸分解而成的,但其变化途径迄今尚未搞清楚。
(6)α-联酮双乙酰、3-羟基丁酮、2,3-丁二醇等一般习惯上统称为α-联酮。但并不十分确切,因2,3-丁二醇系属醇类。白酒中双乙酰、2,3-丁二醇是呈甜味物质,赋予白酒以醇厚感。从白酒的成分剖析可知,名优酒双乙酰和2,3-丁二醇的含量多,次酒含量少;3-羟基丁酮尚无规律可循。
白酒生产中,大多数根霉、曲霉、酵母都能产生α-联酮。
3-羟基丁酮主要由酮酸及乙醛而来:
2CH3COCOOH→CH3COCHOHCH3+2CO2
2CH3CHO→CH3COCHOHCH3
双乙酰是由乙醛及乙酸生成的:
CH3CHO+CH3COOH→CH3COCOCH3+H2O
双乙酰生成3-羟基丁酮时还产生乙酸。
2,3-丁二醇属二元醇,它的产生因菌种不同而有下面两种途径:
C6H12O6→CH3CHOHCHOHCH3+2CO2+H2
C6H12O6→CH3CHOHCHOHCH3+CO2+HCOOH
3C6H12O6→2CH3CHOHCHOHCH3+2CH2OHCHOHCH2OH+4CO2双乙酰、3-羟基丁酮、2,3-丁二醇三者之间是经氧化还原而相互转化的:白酒酿造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共同起着极其复杂的氧化还原作用。发酵过程中,一般先产生3-羟基丁酮,随后向2,3-丁二醇和双乙酰转化,这三种物质在窖内极不稳定,但酒醅中三者始终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的量比关系不同而已。
5.白酒中芳香族化合物的生成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种碳环化合物,是苯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包括稠环烃及其衍生物)。酒中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蛋白质。例如酪醇是酵母将酪氨酸加水脱氨而生成的。
小麦中含有大量的阿魏酸、香草酸和香草醛。用小麦制曲时,经微生物作用而生成大量的香草酸及小量香草醛。小麦经酵母发酵,香草酸大量增加;但曲子经酵母发酵后,香草酸有部分变成4-乙基愈创木酚。阿魏酸经酵母菌及细菌发酵后,生成4-乙基愈创木酚和少量香草醛。香草醛经酵母发酵和细菌作用也能生成4-乙基愈创木酚。
据文献记载,香草醛、香草酸、阿魏酸等来源于木质素,丁香酸来自单宁。若将高粱用60%酒精浸泡,抽提液中含有大量酚类物质,其中有较多的阿魏酸和丁香酸。经酵母酵后,主要生成丁香酸、丁醛和一些成分不明的芳香族化合物,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好吃不过高梁酒”的道理。下面顺便提一下酒中的硫化物,白酒中检出的硫化物主要有硫化氢、硫醇、二乙基硫等,特别是新酒中这些物质含量较多,它们是新酒味的主要成分,通过贮存后,这些物质可挥发除去。硫化氢主要是由胱氨酸、半胱氨酸和它的前体物质一一含硫蛋白质而来的。原料中含硫蛋白质含量不同,经发酵后生成硫化氢的量也有差异。实验表明,酵母、细菌的硫化氢产量较霉菌大得多。球拟酵母及汉逊酵母将胱氨酸生成硫化氢的能力更强。
酒醅内存在胱氨酸时,在有较多糠醛和乙醛存在的情况下,高温蒸馏时也能生成硫化氢。(来源:酒志网)
白酒百科: 白酒酿造与红酒酿造的区别在于哪里?
我们都知道白酒和红酒是我国非常畅销的酒料,一个作为我国本土酒类,一个源自国外,它们之间的口味、文化以及酿造方面都有区别。那么就问题来了,它们之间的酿造毕竟都有哪些区别呢?停面就跟笔者一起来望望吧!(1)原料红酒是以葡萄或其他的生果,而白酒是以粮食谷物类。(2)酿造方法红酒在酿制的时候,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时压榨的,红酒中所含的红素这时候就是在压榨葡萄皮的时候开释出的。就因为这样,所以红酒的色泽才是红的。经过榨汁后,就可以得到酿酒的原料葡萄汁。葡萄酒是通过发酵作用而得的产物,经过发酵,葡萄中所含的糖份会逐步转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发酵过程中,糖分越少,而酒精度就会越高。通过缓慢的发酵过程,就可酿出口味芳香细致的红葡萄酒。如果要想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鲜度,就要在发酵过程后立刻加加二氧化硫进行处理。二氧化硫可以阻止由空气中的氧使葡萄酒所引起的氧化作用。新酒在发酵后的3周左右,要在进行第 1次沉淀与换桶。第 二次沉淀要4-6周。沉淀的次数和时间上的顺序,完全就是所要达到的口味。白酒的传统工艺是用粮食煮熟(使其淀粉糊化)。然后粮食摊凉,复蒸,撒酒曲(按比例,不同酒曲比例不一),搅拌平均后,将酒装桶发酵7-10天。然后蒸馏。进行勾兑,然而得成品酒。另外一种就是新工艺酿酒,用粮食加酒曲,加水(按比例)搅拌后,将酒装桶发酵,发酵前期天天搅拌2-3次,中期天天一次,发酵后期不搅拌,密封发酵10-15天。然后蒸馏,勾兑得成品酒。总的来说,白酒和红酒的区别,笔者觉得就是原料和酿造方法的不同,从这两个方面便能知道它们的区别了。而因为酿酒的方法不同也导致白酒与红酒的酒精度数不全相同,白酒多为高度,红酒则平凡低于白酒度数,这也是白酒与红酒的区别之一。来源:佳酿网
白酒百科:白酒酿造方法有几种?
中国酒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饮酒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白酒 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世界八大蒸馏酒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后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称为白酒。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白酒酿造方法有几种,白酒的酿酒的方法步骤。白酒酿造方法很多:按照工艺分为:液体法、固态法、固液结合法。按照粮食分:单粮酒(如玉米酒、高粱酒)、多粮酒等。按照发酵曲不同分:麸曲酒、大曲酒、小曲酒多微发酵等。白酒的酿酒的方法步骤1、固态法白酒,便纯粮固态发酵,摘纳高粱、大麦、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在窖池中或地缸中发酵,然后上甑蒸馏,蒸出60—75度中间的原酒(基酒)。再通过长期储存、陈化老熟、勾调落度后成装为成品酒。依据固态法白酒的工艺和香气、口感风格的不同,形成了目前市场上消费者见来的幽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等合计12种香型。目前市场上决大多数名优白酒或晓名品牌均为纯粮固态发酵。2、液态法白酒,是以谷物、薯类以及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蒸馏酒。如红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态法白酒标准中指出:“本标准适用于以谷物、薯类、糖蜜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而得的食用酒精为酒基,再经串香、勾兑而成的白酒。”3、固液结合法白酒,分为半固半液发酵法白酒,便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前在固态条件停糖化,再于半固态半液态停发酵,而后蒸馏制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任何成品白酒都必须勾兑,勾兑只是白酒酿造生产中“必须的”、“不可或短的”工艺流程之一。固态法、液态法和固液结合法白酒都是国家答应的白酒生产方法。
白酒百科:白酒有害成分
一、杂醇油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过高,对人们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加剧。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是异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其中以异丁醇、异戊醇的毒性较大。原料中蛋白质含量多时,酒中杂醇油的含量也高。杂醇油的沸点一般高于乙醇(乙醇沸点为78℃,丙醇为97℃,异戊醇为13l℃),在白酒蒸馏时,应掌握温度,进行掐头去尾,减少成品酒的杂醇油含量。二、醛类酒中醛类是分子大小相应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沸点的醛类有甲醛、乙醛等,高沸点的醛类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类的毒性大于醇类,其中毒性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发生急性中毒时,出现咳嗽、胸痛、灼烧感、头晕、意识丧失及呕吐等现象。糠醛对机体也有毒害,使用谷皮、玉米芯及麸糠做辅料时,蒸馏出的白酒中糠醛及其它醛类含量皆较高。白酒生产中为了降低醛类含量,应少用谷糠、稻壳,或对辅料预先进行清蒸处理。在蒸酒时,严格控制流酒温度,进行掐头去尾,以降低酒中总醛的含量。三、甲醇果胶质多的原料来酿制白酒,酒中会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大,4-10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饮用过多,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极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发生急性中毒时,会出现、恶心、胃部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中枢麻痹,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粘膜刺激症状、眩晕、昏睡、、消化障碍、视力模糊和耳鸣等,以致双目失明。
白酒百科:白酒酿造之微量元素及微生物作用
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美酒百科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百科:白酒酿造之微量元素及微生物作用》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中国传统工艺白酒的发酵方式是固态发酵。它是用富含各种微生物的曲药作为发酵剂的。由于一种曲药里含有不同种类、不同量比的微生物,各种微生物分别对应各自的发酵产物,而产生了白酒的不同风味。据初步分析鉴定,至少有100多种微生物对大曲酱香白酒主体香———酱香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对大曲酱香白酒的芳香起关键作用的已知和未知微生物,不是在新酒产出后就停止了活动。这些在酱香白酒酿制过程中,由大曲、糟醅、窖池及生产工艺和环境不断聚集起来的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经高温、高酸、高乙醇度等特殊环境下生存、繁殖和驯化,具有着特异的生存能力。因而在大曲酱香白酒长期陈放过程中,许多有益的微生物仍继续繁衍。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人曾动用气象色谱仪对陈年老茅台酒进行分析,竟惊奇地发现其中包含230余种香气成份,2/3至今无法辨别属于何种物质。由此可见,优质大曲酱香白酒时间越久,其酒质越老熟、纯化、陈香。而把大曲酱香陈年老酒推上境界,酒中的这些微生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白酒百科:交杯酒的来源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