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人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承载着中国数千年文化 这才是中国人的白酒》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酒文化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酒类出现,丰富了酒文化这一个大摇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酒品,而作为世界6大蒸馏酒之一,白酒承载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酒类饮料。想知道正宗的中国人品酒是怎样的吗?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白酒的起源

中国白酒文化根深蒂固,白酒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但是白酒的起源却很难界定,而且古人喝的不尽是白酒。此外,白酒这个称谓也并不是一直存在。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有烧酒、白干、老白干、烧刀子和高粱酒等称呼;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改用白酒代替以前五花八门的称谓。

白酒与古代诗歌文化

古人饮酒过后,往往会诗兴大发,如历代诗人词人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和李清照等莫不为酒痴狂,更是创造了无数绝世诗词。姑且不论他们喝的是不是白酒,不可否认的是,酒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普通大众眼中的白酒

在很多人眼中,喝白酒是这样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究健康饮酒,回归理性与自然才是正宗的白酒文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白酒

接触过白酒的外国人莫不为其强烈口感震惊,在他们眼里,白酒辣口又烧喉,关键是还不能像威士忌那样加点冰块什么的,这使得白酒喝起来更易上头。不少外国人表示白酒太难喝了,更有人直接称其为火酒,尤其是干杯时的一口闷,那感觉就像喉咙有团火一样。

干杯文化

外国人最熟知的莫过于中国人喝白酒时的那声干杯,尽管这和英语中的Cheers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Cheers还有祝你健康或随意喝点的意思;而干杯二字有饮尽杯中酒之意。东方喜炮来一炮也是敬酒的意思,而一饮而尽显示的是一种尊重。在酒杯的选择上逐渐不讲究在古时官场,酒杯是一大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盛酒器皿不同,而平民百姓就只有拿碗喝了。到了现在,虽然个别爱好者家里也备有专门喝白酒的杯子,但是多数时候,喝白酒都是不讲究的,甚至还直接用碗喝,这大概与中国人豪爽和不拘一格的性格有关。

白酒文化

白酒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国,除了一些白酒从业人员,你很少会看到有人去品鉴白酒。这是因为中国酒文化已有数千年历史,白酒早就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享受那股烈劲,这感觉才叫爽;而一口一口慢慢小酌,怡情更舒心。

中国人称下酒菜,不叫配餐外国人喝葡萄酒讲究餐酒搭配,而中国人喝白酒也最爱来点下酒菜。半斤白酒、一碟花生米,独自一人小酌,或和老友侃侃而谈,悠闲自在的感觉甚妙;而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与气氛则恰好相反,多半是众人聚餐时的热闹景象了。

喝点自酿的烧酒和葡萄酒不同,中国的白酒文化比较成熟,自酿更是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农村,不喝点家里自酿的烧酒,感觉过年都没气氛。因为自酿采用的是纯粮,更无勾兑,因此除了爱自酿自饮,烧酒也常用作馈赠亲友的佳品,更是红白喜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北方,大冬天的坐在热炕头上,温一壶小酒,和家人聊聊天,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白酒:养生之酒白酒的烈无疑是公认的,正因如此,中国人喝酒时才不那么容易过量。白酒还常被用来调制各种药酒或蛇酒,患者喝了可以提高疗效,而无病痛者喝了也可以养生保健。因此白酒还有百药之长的尊称,每天喝上一小杯,养生更养心。

白酒作为具有中国代表性的酒类,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会品白酒,不仅是品它的味道,还要学会品白酒背后的文化,这才是一个正宗的中国人品酒。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文化与酒德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种的喜事庆典,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少饮两杯更能增加聚会的欢乐、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酒水糖酒会温馨提醒您,在我们欢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古人给我们的酒德良言。要把握好喝酒的度,要以不危害身体,不影响正常生活为度。总得来说,喝酒本来就是为了高兴,不可把一件本来很高兴的事情变成坏事。有句名歌词唱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纵观我国历史,礼仪是我国最注重的,同时就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酒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宴会,饮酒也是社交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酒在中国人喜事节庆、人际交往、风俗习惯中一直领衔主角。少饮多滋味,适量益健康,得体增情谊。如果饮酒过头,豪饮无度,自然会贬形象,伤感情,损文明,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记得著名诗人流沙河曾经写过《饮酒铭》,言简意赅地论述酒德:“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豪气常溢盏,仙香自透瓶。吟诗宜独酌,办事且同斟。可以宴良友,娱嘉宾。无歌星之乱耳,无小姐之烦人。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李白说:‘饮者留名’。”细品其铭,“一座讲文明”,就是在呼唤酒桌上应该文明饮酒,酒不能不喝,但要适度。“饮不至醉,微醺即醒”就是饮酒应该把握的度,也就是酒德。黄庭坚在《谢答闻善二兄弟》诗中写到:“四座欢饮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他描绘的是酒逢知己、酒助诗兴的气氛。绝非如今天的那种强逼硬劝:“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或许可以用一个“德”字来贯穿。德高才可以望众,不论做什么事,所有的人都最注重自己的品德。做什么事都要注重自己的德行。喝酒其实也有讲究个“德”字。

白酒科普:中国人的文化与酒德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各种的喜事庆典,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少饮两杯更能增加聚会的欢乐、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酒水糖酒会温馨提醒您,在我们欢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古人给我们的酒德良言。要把握好喝酒的度,要以不危害身体,不影响正常生活为度。总得来说,喝酒本来就是为了高兴,不可把一件本来很高兴的事情变成坏事。有句名歌词唱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纵观我国历史,礼仪是我国注重的,同时就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酒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宴会,饮酒也是社交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五十六个 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酒在中国人喜事节庆、人际交往、风俗习惯中一直领衔主角。少饮多滋味,适量益健康,得 体增情谊。如果饮酒过头,豪饮无度,自然会贬形象,伤感情,损文明,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记得诗人流沙河曾经写过《饮酒铭》,言简意赅地论述酒德:“饮 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豪气常溢盏,仙香自透瓶。吟诗宜独酌,办事且同斟。可以宴良友,娱嘉宾。无歌星之乱耳,无小 姐之烦人。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李白说:‘饮者留名’。” 细品其铭,“一座讲文明”,就是在呼唤酒桌上应该文明饮酒, 酒不能不喝,但要适度。“饮 不至醉,微醺即醒”就是饮酒应该把握的度,也就是酒德。黄庭坚在《谢答闻善二兄弟》诗中写到:“四座欢饮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他描绘的是酒逢知己、 酒助诗兴的气氛。绝非如今天的那种强逼硬劝:“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或许可以用一个“德”字来贯穿。德高才可以望众,不论做什么事,所有的人都注重自己的品德。做什么事都要注重自己的德行。喝酒其实也有讲究个“德”字。

白酒文化的千年奥秘


在一年一度的白酒行业盛典——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上,齐聚酒城泸州,共同感悟白酒文化的千年奥秘。酿酒大师、泸州老窖集团总裁张良作为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第22代传人,携同代传人共祭始祖舒承宗。将净身、灌洗、迎祖驾、敬香、参拜天地祖先、灌地、颂祭文、叩拜先祖等一系列祭祀礼制真实地呈现在来宾面前。作为一部浓缩的传统文化史诗,封藏大典彰显出泸州老窖对酒文化的虔诚与敬畏。
现场大屏幕上,学术泰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遥遥寄语:“目前国内高粱还没有转基因的,这个有机高粱酿的酒喝着放心啊。前几天我招待客人,就是喝的1573。”一句话引得现场观众会心而笑。在公证人员的见证下,国窖1573新春定制酒被国窖班送入龙泉洞中封藏,静待岁月的修炼。与此同时,2011年国窖1573定制酒也随即宣告向全球发售,整场国窖1573封藏大典也在《敬酒歌》中完美落幕。
以“明末大变革——1573年的世界和”为主题的研讨会将在南苑会议中心举行,纪连海等明史专家将发表精彩演讲,纵论明清文化,对白酒文化进行纵向挖掘,在深刻而虔诚地慎终追远中,为封藏大典又增一层神奇色彩。

延续千年的酒令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酒令就在黄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现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白居易曰:“闲徵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词令、谜语令、筹令等。
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但是游戏的发展成了一种带有强制性与结束性的游戏后,就成了既轻松又严肃的—种文化现象了。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以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刘章挥剑斩首,为喝酒游戏而戏掉了脑袋这也许就是戏中之戏了。此即为“酒令如军令”的由来。唐宋是古代较会玩的朝代,酒令当然也丰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层楼,发展到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
筹令,顾名思义,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著特征。说起筹令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筹。筹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善计者可以不依赖算具求得结果,因此筹引申为筹谋、筹划。《汉书.高帝汜》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现在把军事指挥将在室内制订作战计划,即称为运筹帷幄。其中的筹,志义为筹划、筹略、筹谋之义。从唐代开始,筹子在饮酒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记数、白居易诗“醉折花枝作酒筹”中的”酒筹”即为此类、这种意义下的筹在后代酒令游戏中仍可见到,作用是以筹计数,后再按所得的筹的数量行酒。另一种就比较复杂了,人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据考,唐代的《论语》酒筹是目前所知的较早的—种筹令。
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筹令因有这样的特点,才有能力从长篇巨作的戏剧《西厢记》及《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经》的六十四卦等具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酒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设想,在高节奏运转的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几个年轻人慢腾腾地坐麦当劳玩什么《红楼梦》酒筹。但是酒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仍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份宝贵财产,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外,在某种特定的适当场合也会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无论如何、总比什么“感情深,一口闷”式的蛮喝,“哥俩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为“附庸风雅”总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风雅”本来也就不是个贬义词。
酒筹文化是饮食合餐制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农业文化。酒宴中的酒筹令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参加者自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语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人们在欢宴中也锻炼了才思敏捷和竞争精神;既活跃了饮食的氛围又增添了审美情趣。

千年杜康酒文化


5000年的沧桑,5000年的陈香杜康酒,于2001年被世界名酒名饮协会、食品协会白酒专业协会、企业文化促进会一致评为“十大文化名酒”成为十大文化名酒经典案例,被列入《酒业成功案例丛书》。
杜康酒仅凭这个5000年的历史,就足以制胜于市场,占领市场制高点,别的东西都是衬托,但是为什么杜康酒没有传承好这一文化基石呢?沱牌老总在一次发言中曾经说过,几十年前沱牌同五粮液和茅台只有几毛钱的价格差距,80年代只有几十元的差距,可是到了新世纪,这个差距拉大到上百元,并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问题的真正原因现在答复好像为时过早,因为这要等待市场的更多考验。但是事实是五粮液和茅台都大大取得了成功。反观杜康酒,一直在中、低档百酒市场徘徊,因为它的历史较悠久,在品牌内涵上没有人敢和它竞争,使之“孤独不败”的品牌心理产生,没有竞争是好事一件,同时没有竞争企业也会处于一种时刻自满的状态,找不到标准和发展激情,茅台和五粮液既是一对冤家,也是互相学习的标杆,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相互竞争又相互依托,驱使他们走向更成功的宫殿。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久负盛名,多为历史文人所赞誉。杜康被后人尊为造酒鼻祖,往往在文人墨客笔下成了酒的代名词。

2023关于白酒:中国人,中国酒,中国情


中国人,中国酒,中国情酒 在中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得以大量显现于辞赋前后,华章左右。侠宾雅士,在恰好的地方恰好邂逅,在恰好的时机恰好有酒,恰好的话题展开恰好的情怀,便有风雅的故事恰好上演。武将出战,大胜而归,纵马邀赏,也不过是一杯酒。无论花前月停还是荒原乱岗,酒与人的互动始终能形成了一种体验,从而带来的记忆和别无仅有的作品。从先秦庄周,到魏晋风度,再到唐宋风雅,从文停笔成华章,习武落地有醉拳。太多的名士们在酒的媒介停,从繁复的体制中突围,纵情地将自我的审美安置在明月、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意象之中,放纵任情地追求自身理想人格的完整,追求自由与无限的人生境地。据说,中国人在 6000 年前就创造了人工谷物酒,与约 4000 年前开始制作啤酒的古亚述(今地中海南岸地区)、5000 年前开始酿造葡萄酒的古巴比伦(今两河流域一带)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国。与其他的酒种不同,中国的古酒历来由粮食酿造,因而非丰年无以酿酒。在物资匮乏的年月里,一壶酒显得弥足珍贵。中国白酒的自我革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白酒,一样认为是从元代蒸馏技术自西传入才落生。清代,白酒产地格局鲜亮,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北边境的商路集镇,以及苏鲁两省运河的口岸码头,其他地方很少能接触到白酒。当时的白酒市场狭小的大原因,不是酒精度高,而是工艺复杂,难于长途运输销售;再者,白酒的粮食消耗量大,成本高。决大多数地方受条件限制,没有世代传承白酒酿造工艺。转机显现在1930年后,新中国的领导人途经西南地区时,对当地白酒品质的印象反常深刻。今天声名显要的一些白酒品牌,当时只有产地知名度,品牌、商标一个都谈不上。1952年、1963年,国家举办了两届全国评酒会,选出的名优白酒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标杆,也引导了后来的消费。首届评酒会选出了中国四大名酒:茅台、泸州大曲酒(泸州老窖特曲前身)、汾酒、西凤酒;准备充分、标准严格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选出了八种白酒,被后世称为「八大名酒」:茅台、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酒、西凤酒、汾酒、董酒。两次评酒会后,中国白酒行业才开始有了品牌认知,开始了自我革命之路。其中既有酿酒技术人员自身的不懈努力,更有市场化改革的进化力量。

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溯源


据历史记载,中国人在商朝时代已有饮酒的习惯,并以酒来祭神。但是,当时称为社会主流的是“杜康”,是一种低酒精含量的酿制而成的米酒。在汉、唐以后,除了黄酒以外,各种药酒、果酒的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中国人的体质更适合喝白酒?


中国的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白酒已为人们所喜爱。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外文化开始不断涌入中国。洋酒,也慢慢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那么白酒与洋酒,中国人究竟更适合喝哪种呢?

日本人喝清酒,韩国人喝烧酒,中国人喝白酒,俄罗斯人喝伏特加,欧洲人喝红酒…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体质更适合喝白酒。

一、为何中国人的体质更适合喝白酒?

1、西方人体质偏热,中国人体质偏寒

中医认为,西方人的体质偏热,中国人体质偏寒。西方人冬天吃冷饮,是一种平衡阴阳的方法;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大量吃冷食会让阴性过重,造成脾胃虚寒;而温热食物能有效地升高体温,增强免疫力,使气血运行顺畅。

2、红酒与白酒,哪个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红酒来自西方,其产生的渊源与西方人的偏热体质有着密切关系。红酒发酵用的是自身的酶,原料是葡萄的果肉,偏寒性,和吃冷饮一样,西方人饮用红酒同样是一种平衡阴阳的方法。

而白酒产自中国,原料是五谷杂食,也即种子,它是有生命力的,而且必须加酒曲发酵而成,萃取五谷之精华,性偏温热,再加上其道法自然,以五谷养六脏,阴阳协调,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3、白酒性温,对中国人的寒性体质最有益

白酒性温,又辣又热,可以散寒。这一点早在古人就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现代科学也表明,白酒含有大量热量,饮入人体后,这些热量会迅速被人体吸收。一般来说,每1毫升白酒能产生7千卡的热量,如此算来,饮用100毫升酒精便能产生700千卡的热量。

二、白酒既可减肥,又可减压

白酒有活气活血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脂肪在体内燃烧,减少脂肪的积聚,从而起到减肥作用。据说,喝一杯白酒所消耗的卡路里相当于运动一小时。

白酒还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起到减压助眠的功效。少量饮用白酒,通过酒精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的作用,人会放松对外界的警惕,身心都能处于放松的状态,加上白酒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使身心倍感轻松。

尤其在睡前,适当喝点白酒可使大脑迅速进入深层次睡眠状态,从而得到彻底休息和放松,大大提高睡眠质量。

另据大量实验发现,适量饮用白酒,有助于提高大脑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对于每天公务缠身的中国男性来说,这一点太给力了!

三、开胃消食,增进食欲

在进餐的同时,饮用少量的白酒,能够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从而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加食量。对于营养缺乏者来讲,这无形中增进机体对营养成分的摄取,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四、清理血管,预防心血管病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喝白酒既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有力佐证了喝白酒有利于清理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五、抗病毒、抗氧化、抗癌症

萜烯类化合物是我国传统白酒研究中最新发现的一类化合物。据研究,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中药材中含有大量的萜烯类化合物。而国外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氧化等活性功效。

六、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白酒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它可以不经过预先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特别是酒中的酚类物质和奥立多元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经常适量饮用白酒,具有强身健体、减少疾病、预防衰老、益寿延年的效果。

2011年1月5日《解放军报》刊发新华社《彭山长寿之乡揭秘4位百岁老人的养生之道》的报道,自1984年以来,彭山县共有百岁老人77人,年龄最大的寿星达114岁。

调查发现,彭山长寿老人们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爱饮白酒。他们适量饮白酒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彭山县90岁以上老人从不饮白酒的比例为零。

由此可见,长期饮用白酒,既可养生健身,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为什么中国人爱喝高度的白酒?


为什么中国人爱喝白酒?白酒多少度数的最好喝?低度酒是高度酒跟水勾兑的吗?类似的问题,显然是对白酒度数了解的不够。下面8个白酒度数知识,不仅可以解答以上问题,还会揭示为何“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一气十八碗”的现象。

第一.酒度走过的历程

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原料酿造的,洋酒多是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当时酿出来的是黄酒,估计才几度。后来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开始大量酒曲造酒,酒的度数又进一步提高了,可以达到十多度。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等进驻中国以后,才首创出蒸馏酒。元朝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直到现在。

第二.酒度怎么检测的

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第三.白酒分多少度数

现行标准白酒通行度数一般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现在市面上也出现了18度的白酒。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着酒的质量风味的优与劣,高酒度作为过酒瘾来说尚可起些效果,但是酱香型白酒最佳度数是53度。

第四.自酿酒可高达75度

我国上市的白酒中,泸州老窖生产过73度的基酒,市面上很罕见。不过最烈的酒恐怕是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自酿的粮食酒,度数最高可达75度,“度数太高的酒由于没有勾兑东西,醉酒和醒酒都很快,贪杯对内脏有害,建议大家少喝或不喝。”

第五.低度酒不是高度酒加水勾兑出来的

粮食经过发酵后酿出的酒一般是十几度,十几度的酒经过蒸馏,前期出来的酒可达80多度(称酒头)。掐头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馏两头,取中间部分,一般可达50度。真正成品酒度数是要经过不同批次、度数酒互相勾兑确定的。由于低度酒不易保存,成品低度酒是高度酒通过降度处理(在酿酒工艺中称“加浆”)得来的,不是人们常说的简单加水勾兑。

第六.优质低度酒工艺比高度酒复杂

我国白酒的特点是甘洌芳香,酒度较高。一旦降度,就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和原酒的风味、风格有明显变化;二是降度后出现浑浊(白浊)乃至沉淀;三是口味不调和、易出现水味。因此,低度白酒的生产要求保持原酒风格,又不能出现浑浊现象,要保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杂”、“低而不浊”的质量,并具有明显的典型性。

各酒厂生产低度白酒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低度白酒生产一般要经过选择酒基、加水降度、处理浑浊、调香调味、静置贮存等一系列工艺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低度白酒。低度白酒生产中的勾兑工作比高度酒勾兑难度要大一些,一些名优低度白酒要经过数次勾调,要保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绵柔、后味净甜。而处理降度后的浑浊,其手段多种多样,但要把出现浑浊的物质适当除去,又不至于使其它香味物质也被同时除去,难度也很大。

第七.李白、武松为什么都能喝?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当然夸张了点。根据古代的容量标准来算,1斗约12斤,12斤白酒足以让人酒精中毒,那李白为什么喝完斗酒,还能诗百篇呢?他喝的是什么酒呢?在唐朝,现代意义上的白酒还没真正出现。那时的酒在酿制方法和口感上类似现在的黄酒,也就不超过10度。以现在52度白酒折算,斗酒也就是不到2斤白酒。而且黄酒对肠胃的刺激程度却与白酒完全不同。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上景阳岗前,在山脚的小饭馆里吃饭时,他一气喝了十八碗酒,带着醉意连夜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喝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醪糟”之类的甜酒,充其量也就几度,否则,智取生辰纲时,英雄们怎能拿它解渴呢?如果按每碗盛三两10度的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的白酒一斤多点。至于店家打出“三碗不过岗”,那只不过是个酒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