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诗歌中的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酒与祭祀:酒是古代祭祀中的主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酒与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的祭祀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古人都要隆重举办。在祭祀过程中,酒是最主要的主要祭品。古人通过酒的供奉和传递,表达了敬天、敬地、敬神、敬祖先的意愿。

商周时期

从商周两代开始,人们就使用酒来祭天地,祭祖先,祭四时,祭四方,甚至祈年求丰、报赛迎神,也都会把酒摆在最醒目的位置。酒成为古人最虔诚的一种表达性信物,这种信物起着人与自然、人与祖灵之间的沟通作用。总之,在祭祀活动中,酒的能量被人为地发挥到极至程度。

公元前1600年左右建立的商朝,已经把饮酒活动中引入到祭祀之中。每逢祭祀、占卜以及各种重大场合,人们会用酒来显示礼仪性。商人的祭祀风格充满了原始的粗犷与豪放,甚至带有疯狂的意味。祭祀之中,往往搬出大容量的酒器,借以显示酒的庄严。通过酒的祭祀,商人把酒的饮用层面抬升到精神寄托的高度,强化了酒的权威含义。

中国早期的典籍《诗经》,在咏及酒事的时候,往往将其与祭祀相提并论。如《诗经大雅旱麓》有云:清酒既载,騂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这是说用最清洁的酒和最优良的牲口来从事最重要的祭奠活动。《诗经小雅信南山》云: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则是以同样的祭品来祀奉祖先。另如《诗经小雅楚茨》所言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诗经周颂丰年》所言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都反映着祭祀与酒的情结关系。应该说,离开了酒,古人的祭祀将无以进行。

周朝有规制,祭祀完毕,参加祭祀的人才可以在一起饮酒聚宴。《诗经小雅楚茨》对此深有描述:礼仪既备诸父兄弟,备言燕私。这首诗把祭祀之后众人饮酒的场面勾勒得十分清楚。这种祭祀用酒的习惯和传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

秦汉以后,中国的祭祀活动仍然围绕着酒为核心,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去。上至国家祭奠,下到百姓拜祭,规模不等,形式多样,但都离不开酒这一供品。大型祭祀活动,酒还要贡献多次,素有三献之说。在祭祀典礼中,奠酒仪式要分初献、亚献、终献,合称三献。当然,也有超过三献的祭奠,有五献、九献。多次献酒,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或神明的诚意。

契丹时期

有辽前后,契丹人建立起自己的酒文化,制定出相关的酒仪酒礼。从《辽史礼志》诸篇的记载来看,在契丹国俗的各种仪式上,巫与酒是两个重要的礼仪标志,巫参仪事,酒为祭物,二者构成了活动的主角。如祭山仪:太巫以酒酹牲。瑟瑟仪射柳: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拜陵仪:巫赞祝燔胙及时服,酹酒荐牲。丧葬仪:巫者袚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契丹人通过巫的传递,把酒送给了神明,也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得很清楚。在不同规格的祭祀活动中,契丹人要设置不同的食品和酒,如祭天地,用玄酒,祭山神则出生血和酒,望黑山奠神。此外,契丹人出征、行猎、贺功皆行酒仪,就连节令、游乐、体育比赛,也非酒莫属,无酒不欢。

明清时期

明清之际,酒的祭祀作用仍在充分发挥,大到国家祭奠,小到家族祭祀,酒始终是最重要的祭祀物品。这种物品起着敬重神明、供奉祖先、传递心愿、展示信物的系列作用。可以这样说,人们把所有的表达方式,最终都要凝结到酒的祭祀之中,这就是中国祭祀的核心体现。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酒文化:古代的科举考试与酒


在古代中国,酒,还被叫做春酒,一是因为古代的酒多半是冬酿春熟,故此叫做春酒;而另一个便是与古代的高考春闱有关,源自于鹿鸣宴喝酒,古时候的大学校长更是被称作祭酒或国子监,由此可见古时候高考和酒的密不可分。

首先在备考期间,酒便是考生们的心头宠。虽然古代的考试制度规定考试的时间,一般也是三天,但是因考试级别的不同,导致考试周期长。例如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阴历三月份。这样,从会试到殿试当中要有一个月时间空闲。而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其中间也有两天空闲时间。所以在这漫漫的等候期间,有些考生便趁此时机,约三五好友,聚会喝酒,也借此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为以后的仕途之路打下基础。

在接下来的考试期间,酒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科举制初创的唐代,还是制度完备的清明时期,用于考试的场所都比较简陋,明朝艾南英所著《应试文自叙》中描写到数百人夹坐,蒸熏腥杂,汗流浃背。尤其是明清时,考生在这样的地方待三天三夜,吃喝便溺皆不许离开,对考生的身心都是一种考验,以至当时有俗语云: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所以为了应付恶劣的考场环境,古人携枣子浸烧酒入闱,可以起到安神御寒的作用,当然也有的考生期望饮酒之后能像诗仙李白那样文如泉涌斗酒诗百篇,一举夺魁。

而等到高考放榜后,酒更是必不可少。中榜的学子,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要设酒宴庆祝一番了。不过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登科及第学子的宴请并不是随便吃的,十分有讲究。就以经济最发达的唐代为例,文科考生便有鹿鸣宴、闻喜宴、关宴等各种规格和形式的酒宴。而这其中唐朝最著名的闻喜宴,最初指的便是及第学子凑钱喝酒,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解释此词条时称为醵钱于曲江。不过虽然是学子自己凑份子聚会,有时候朝廷也会有所表示,如在晚唐时期,皇家会赏赐宫廷美食,赐进士红绫饼各一枚。

当然,不仅是中榜的考生要喝酒,很多落榜的考生也离不开酒,落寞寂寥的抱一壶苦酒,酒入愁肠,聊以纾解心中苦闷。例如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便曾在《鹤冲天黄金榜上》中写道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德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酒红色:2015秋冬流行主角


葡萄酒除了用视觉欣赏,嗅觉体会,味蕾感触外,她还可以穿在身上。你没有听错,把葡萄酒穿在身上!快跟小编来看看2014-2015秋冬流行色酒红色,赶紧学习酒红色搭配,让自己不再OUT!

2014-2015秋冬流行色饱满、浓郁的勃艮第酒红色(Burgundy)。酒红色上身显优雅时髦,又能突出温柔性感的女性特质。无论男女明星都在出镜中穿着酒红色亮相,这成为了新一轮的时尚话题。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热情、斗志、火焰、力量、愤怒和血液的循环,也是一种与生殖系统有关的情绪型颜色。

2014-2015秋冬流行色酒红色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1:勃艮第酒红+裸色

搭配裸色单品,不仅让勃艮第酒红变得轻盈,也越发让整体着装显得雅致有内涵。

色彩搭配2:勃艮第酒红+黑

勃艮第酒红的明度与黑色极为相似,搭配在一起穿时,最好在材质上能有所区分,并适当加入金属配件提亮,否则会没有层次感。

色彩搭配3:勃艮第酒红+白

白加黑很经典,但把黑色换成勃垦第酒红则更显雅致低调。

色彩搭配4:勃艮第酒红+蓝

不同的蓝与勃艮第酒红构成了神秘的夜配色,为帅气的中性风增添了一些神秘的力量。

色彩搭配5:勃艮第酒红+黄

芥茉黄+勃艮第酒红简直是完美的搭配,最适合暖柔型人。

色彩搭配6:勃艮第酒红+高级灰

勃艮第酒红+高级灰是非常显档次的一个搭配,突显气质。

色彩搭配7:勃艮第酒红+绿

勃艮第酒红与麝香葡萄绿色的完美结合散发出浓浓的葡萄酒香。

色彩搭配8:勃艮第酒红+豹纹

勃艮第酒红与豹纹搭配显得很有气场,很有欧美范。一股潮流的气息,让它开始变得前卫、硬朗、时尚、独立。

揭秘:古代酒的计量单位是怎样的


提起古代人都一定会冒出来聪明这个形容词,正如同埃及金字塔至今都无法揭秘一样。还有中国长城以及四大发明都让人是感慨万分。在那个时候同样也有着特殊的计量单位。

那么,本期酒文化了解古代酒的计量单位是怎样的。


可能感兴趣》》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中国的计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氏族社会末期。据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舜出巡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传世的商代古尺,尺长15.8cm,分十个寸格。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同时制发了成套的权衡和容器标准器,发到各地,把商鞅在战国时代秦国实施了100余年的度量衡单位制推行到全国。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制沿用了2000多年,形成了中国古代计量单位制独特的体系。

古代计量单位。常用于量酒,一角为四升。(《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所谓角,是指古时候类似爵一样的饮酒器皿,无流无注,属于低等贵族使用的饮酒器。爵、觚、觯、角、散均为饮酒器皿。一角酒就是现在二两酒,也就是四升酒。

豆其实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皿,常用以装酱、醋之类的有汁调味品,但也用来盛酒。《考工记》有“食一豆肉,饮一豆酒”的记载,有人说豆和斗字通,斗也是盛酒器。

斗也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斗相混。但它确实是容量比较大的酒器。《诗·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的诗句,京剧《珍常寨》里李克用的唱词也有“太保传令换大斗”的句子。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适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盏。

觥是一种平底、有把、口上刻有牛凹图形的大口酒器。《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凹觥”的诗句,旧注说:“觥大七升,以凹角为之。”但并不一定是角制的,考古家发现有铜凹,容量确比通常酒杯为大,所以后人常泛称大酒杯曰觥。

角是一种圆形的酒器,同时也是量器。《吕氏春秋·仲秋》:“正钧石,齐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给一量器和衡器。注说:“石、升、角、皆量器也”。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后,显然比升要小,后世酒肆里卖酒用来从坛里舀酒的长柄酒提子就是角。

古代玩情调的文人 他们的诗酒情与个性


古代文人嗜酒,是不争的事实。与酒结缘一生,尽管有悲喜愁苦诸味杂陈,却从饮酒中体味生活的乐趣,追寻文化的品味。这种文人的酒文化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人文环境,以及个人际遇是分不开的。用通俗的话来说,玩情调,彰显个性。

1.陈遵投辖及刘伶随行随饮

中国有个成语叫陈遵投辖。西汉嘉威侯陈遵,性嗜酒,善书。史载,汉平帝时,陈遵以列侯居长安,宾客满门,酒肉相属。热情好客,酒肉管够。他立有规矩:宾客满堂,立即紧闭大门,命人把客人来车的车辖投入井中,让客人无法离去。辖,一种小物件,用来插车的軎孔,固定车轴,阻止车轮外脱。去其辖,车不能行。后人用陈遵投辖褒誉盛情留客。

还有一位孔融,少好学,博览群书。汉魏时,曾举为北海相。明代曹臣《舌华录》载,当孔融失势在家,居然宾客日满其门,他不禁感叹: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一个位高列侯,一个失势居家,境遇迥异,他们的诉愿相同:客常满,尊不空。

倘若说,聚众群酗,追求的是氛围热闹,酣兴意畅;那么,三几知己酣饮,追求的是襟怀相契,放任忘形。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经常一起在竹林下宴饮。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能著文。史载,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争,遂酣饮为常。世家子弟王恭曾问王忱,阮籍嗜酒比汉代司马相如怎么样?王忱答道: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直指阮籍胸中郁结不平。而且,嗜酒成为其安身保命的方式。当时,司马氏的心腹钟会,权倾一时,数次以时事试探阮籍,欲治其罪,阮籍幸而以酣醉避祸。

刘伶亦嗜酒,著有《酒德颂》,称饮酒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而且,不觉寒暑之切肤,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以饮酒为德,也就是宣示饮酒的一种情调。于是,刘伶干脆携一壶酒,坐上鹿车,随行随饮。还叫人扛上铁锹跟着,说死便掘地以埋。

2.酒与诗文,二者密不可分

唐代竹溪六逸,指开元末年,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结隐在泰安府(今山东泰安)徂徕山下的竹溪,天天聚而纵酒酣歌,以酒会友,以文会友。

唐代诗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诗,描写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嗜酒,以及各自的醉态,勾划他们豪放不拘的性情。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展示李白从徂徕山下走出来的本色。不过,贺知章等八人并无一起聚集宴饮,只是先后在长安呆过而已。

看来,吟诗觅句,成为饮酒玩情调的一种文字游戏,或直抒胸臆,或寄托诉求。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录有一段逸事:明代苏州有位老儒朱存理,博学工文,颇攻诗。其在吴中旧族王氏家中教书时,一天,朱老夫子与主人晚酌之后,独在庭中,适见月上,灵感一动,吟得诗句: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吟毕,喜极而狂,拍门大叫,连呼主人起来。

《易经》中的酒文化与酒道论


《易经》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有六处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酒,并赋予了丰富了酒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内涵。

《易经》中酒与其他食物一样,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是中正祥和、德泽万民的完美象征。《易经》的需卦主要讲生物为维持生命,饮食是必需品。象征等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会亨通顺利。

在阐述人维持生命的必需之物时,《易经》需卦九五的爻辞说:需于酒食,贞吉。意即需待于酒醪食肴,守持正固可获吉祥。酒食,食物之丰美者,喻德泽。此谓九五居《需》卦君位,阳刚中正,犹如需待丰美的食物以施惠于民,故贞而获吉。《周易学说》引王逢曰:酒食,德泽之谓也;九五之君,当天中正,以泽乎民。

紧接着《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象传》是说,需待于酒醪食肴、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九五居中得正,此时处于中位,完美无缺。九五阳爻阳位得中,在上卦得中,又是至尊的地位,所以最安全,因而,用可以安闲的饮食等待,作为象征。

九五这一爻,强调在可以安全等待的状况时,仍然不可以违背中正的原则。在这里,把美酒与美食和美德并列,而且是贞吉的,是中正祥和的象征。此时处于中位,完美无缺。

在《易经》中酒成为正大光明,坚强刚毅,坦诚来往,克服困难,避免灾祸之吉祥物。《易经》坎卦是陷阱,象征重重的艰险困难,君子应当坚持不懈地努力,反复不间断地前行。

《易经》坎卦六四的爻辞说: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樽:古代的盛酒器具。尊本义为推崇好酒。木与尊联合起来表示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簋贰读guǐr,簋是装谷物的竹盘,贰,二也。缶读fǒu,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纳牖读nyǒu,程颐《易传》:纳约,谓进结於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约是俭约。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

六四的爻辞意思是说,一樽薄酒,两簋淡食,用质朴的瓦缶盛物,虔诚地奉献来尊者,通过明窗接纳信约,终将免遭咎害。虽然礼轻,却充满了深厚的情意,正大光明地表示诚信,最终不会发生灾祸。

接着《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象辞》是说,虽仅一樽酒两簋饭,但在艰险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推心置腹,相互信任地交往,刚柔相济坦诚的来往,所以最终免遭灾祸。际是两墻相合的界线,有相合相亲的含意。六四接近尊位的九五,本来君臣之间的分际非常严格,但在险难的时刻,刚强的君与柔顺的臣,就不能不省去一切繁文缛节,而以诚意代替了。

这里把酒与以下意义联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在艰险困难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推心置腹、相互信任、刚与柔能够坦诚的来往,合作无间深厚的情意,正大光明地表示诚信,最终不会发生灾祸。

在《易经》中酒成为富足吉祥、荣禄临身的写照。《易经》困卦象征困顿,作为君子应该身处穷困而不气馁,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惜牺牲生命。

面对重重困难时,《易经》困卦九二的爻辞说: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绂读fu,古代祭服的饰带,朱绂借喻荣禄。九二爻辞的意思是说酒食贫乏困穷,荣禄即将到来,利于主持宗庙祭祀的大礼,此时进取虽多凶险,但是无所害咎。

接着《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象传》是说,酒食贫乏困穷,说明九二只要保持中道就有福庆。

由此可见,在《易经》看来,如果没有酒食,人就会陷于贫困,酒与富足紧密相联,对人生是多么的重要。

在《易经》中酒是神圣之物、高贵庄严、亨通畅达的化身。《易经》震卦象征雷声震动,可致亨通。《易经》震卦的卦辞说: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亨读heng,顺利。虩读x,恐惧的样子。哑哑读yāyā,象声词,形容笑声。匕读bǐ,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鬯读chng,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匕鬯,泛指饮食用具。百里,喻地域广阔,兼指古代诸侯国以白里为封地;

《序卦传》说: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主社稷重器的人,莫如才德高的长子。长,德能长人。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而主持祭祀者必为德高望重之辈。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酒与维护封建秩序的礼相互交融,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明确地说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大羹玄酒礼源于周,广泛应用于祭祀等场面宏大或庄严神圣的场合。可见酒之高贵与神圣。在古代,酒是被视为神圣之物,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

《易经》把酒作为诚意厚笃、美好愿望的信物。《易经》中孚卦象征诚信。

《易经》中孚卦九二的爻辞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是《易经》众多爻辞中最美的句子。《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此本意是说,鹤的那些同类们一声声地应和着它,说明它们表露出了内心的意愿。这是心中的愿望,能相互沟通的缘故。爵,古代饮酒的器皿,表示美酒。白鹤鸣叫在山的背阴,它的同类声声应和,自己有好酒,愿意与你同杯共享;也比喻彼此之间的诚意能够沟通。因为言行必须谨慎,所以用鸣鹤、好酒来比拟。这一爻,说明诚信必须能够沟通,引起共鸣,始能发挥作用。以分享美酒,来描绘和借代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及美好的愿望。

《易经》告诫我们饮酒要有节制,方可达到福庆亨通的境界。《易经》未济卦象征事未成。勉力使成可获亨通。事物永远不穷尽,所以继之以未济。

《易经》未济卦上九的爻辞说: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意思是说信任他人,安闲饮酒,不致咎害,但逸乐过渡,将如小狐渡河被水沾湿头部,那是无限度地委信于人而将损害正道。《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象传》是说,如果喝酒不有所节制,就像小狐渡河以致把头弄湿了,即使心怀诚信,这也是不恰当的。

这一爻告诫我们,如果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事物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福可转为祸,祸亦可转为福;既济可转为未济,未济也可转为既济,事物就在这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中发展,永无止境。信任他人,安闲饮酒,不致咎害,但逸乐过渡,将如小狐渡河被水沾湿头部,那是无限度地委信于人而将损害正道。由此可见,饮酒是一件非常逸乐的事情,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同时,又说明饮酒不能过度,失去节制,否则福可转为祸,也不正当了。

除此之外,从《易经》的角度讲,阴阳平衡则吉,失衡则凶,万事有度。饮酒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代黄酒的酿造史与方法


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大地上流传着一个最古老的酒种:黄酒。黄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个重大的酒文化起源问题,需要从上古史谈起。

在上古时代,大约在一万年前,传说中有个神农皇帝,古史中称为炎帝。他尝遍百草,始创中医中药,发现五谷,创造耕具,教人农耕,兴办农业,被人们称为地皇。

人们耕种五谷,兴办农业,就可能有剩余的粮食,自然不自然地做出一些产品。酒,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书中论道:清之关,始于耒耜。清是酒,耒耜就是耕地的农具。也就是说,当农业兴起之后,才开始生产出美味的酒来。当时的酒是偶然发现的。晋朝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与此,不由奇方。看来,古人吃剩下的饭,丢在桑树杆的空洞里,遇阴雨潮湿,自然发酵,久存出现香味,而成为酒。宋朝朱异中在《酒经》中也有类似的看法,古语为之,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他进一步阐明,煮熟吃剩下的饭,发霉发酵,是古物酿酒的起源。

上古人们何时食熟饭?《古时考》载有皇帝始作釜甄,火食之道始成,证明皇帝时即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先人们吃剩下的熟饭,或放在树洞里,或放在陶瓮中,接触到自然界的发酵微生物(霉菌、酵母茵等)糖化发酵成美味可口的谷物酒。这就产生了原始的自然黄酒。

后来,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加以模仿,用发芽的谷芽酿成甜酒,当时叫做醴。醴是在谷芽坑里,保温和发酵的。古芽坑在西安半坡遗址考古中得到证实。考古中发现有许多不像贮粮坑的坑穴,它坑浅,有防潮层、有排水沟。这种能保温的坑穴,既是供谷物发芽,又能适应发酵甜酒的需要。古时称醴即是黄酒;醴味甜,用来祭祀祖先,这是古芽酒或谷物酒最早的用途。考古文献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以粟、黍为主要酿酒原料,南方则以稻米(包括糯米、粳米、灿米)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因料酿酒,各有风味。这种原始黄酒在七八千年前,开始是利用天然曲,以后发展到利用人工曲,约有5000年的历史。

滤酒器的漏缸呈花盆形,口径57cm,高42cm,底径51cm,直壁、平底,底部中央有一小孔,下径1Ocm。这是最早发现的漏酒工具,以后在汉代的画像砖上也曾出现过。滤酒缸的出现,是由浊酒发展到清酒的开始,是酿酒技术的一大进步。

据资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黄酒起源是在六七千年以前,开始是作醴(甜味淡泊的酒),而后是黍作酒(酒精高而味浓郁的酒),实际上,我国谷物酿酒的基本条件,大约在七八千年前已经具备了。谷物酿酒之始,当比大汶口遗址(7000年以前)中发现的酒具出现得还要早些。如果说,谷物酿酒在原始农业兴起年即随之出现的话,那么距今当有万年左右。

古代黄酒的酿造方法,周朝《礼记》记载:仲冬之日,乃命大酋,秫(粘高粱)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货。这几句话,概括了古代酿酒的操作要点,秫稻必齐指原料必须精选,曲必时,指做曲制酒必须选择适当的季节;湛炽必洁是说浸米和炊熟的操作必须保持清洁,避免染菌;水泉必香是指酿酒用的水必须优良;陶器必良,就是盛酒用的缸必须完好不漏;火齐必得就是说发酵必须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这样才能优质高产。上述六种操作,必须同时注意,免出错误。

至于具体的酿酒方法,《周礼天官》中记有: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日泛齐,二日五日沉齐。大概的意思是,第一阶段发酵开始,液膨胀、发泡,饭粒浮于表面;第二阶段,曲引发糖化,液出现甜味;第三阶段在糖化的同时,酒也旺盛起来,产生较多的气泡,发出丝丝响声;第四阶段,酒精含量增加,溶解了原料中的色素,因而液的颜色变为变为红黄色;第五阶段,发酵渐缓,酒糟下沉是谓沉齐。这是发酵的五个过程。文中提到的三酒之物,就是把酒分成三类,事酒是一种普通的酒,即酿造后不贮存或贮存时间较短的酒;昔酒是较长时间贮存的陈酒,酒质好而酒度高,长时间储存不易变质;清酒即澄清、不浑浊的酒,也可能是过滤出来的酒。

由于黄酒是用粮谷类酿制成的,汁液呈黄色,故称其为黄酒,以区别于其他酒种。历史上传说的仪狄作酒缪、杜康(即少康)作秫酒,实际上都是比较原始的黄酒。

有史以来,长江以南诸省如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区多用稻米酿酒,其颜色都是黄色的,即如近代,有的酒(贮存)沉酿时间较长颜色变深,有的酒加上颜色,或用红曲酿造,变为褐黄或褐红,但习惯上统称为黄酒。

近些年来,黄酒界为了宣扬民族精神,突出华夏特产,有人把黄酒引申到炎黄子孙黄,黄种人的黄,黄河流域的黄等等,只是为了增强黄酒的含义,表达了民族特征,并没有改变黄酒本色,黄酒确实是炎黄先租流传下来的酒中瑰宝,从远古流传于今而且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应该发扬光大。

古代酒令拼的不是“酒力”是“才气”


酒是连接人性灵魂深处的桥梁,也是联结悲欢哀乐秘密的精神通道。在历史的隧道中,行酒令被人们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现如今在人们热闹的酒桌上,酒令是酒桌上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重点则是在比拼酒力。但沿着时空隧道当我们走进喧嚣的酒肆、酒舍、酒垆......通过行酒令就能感受到古人借酒而展现出的肆意与洒脱。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酒,而且在饮酒中还发明了酒令,酒令是饮酒者感官无比欢快的精灵,是宴席上烘托饮酒气氛最活跃的因子。酒令能使饮酒者激情燃烧,能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变为大众怡乐的方式。

现代人在酒宴上行酒令比较简单随便,无非是划拳猜数、比拼大小,或高声喧哗、语无伦次,往往显得粗俗失态强行取乐,不仅失去了对自身的珍爱,也失去了酒令妙如音乐般的韵律和谐,更失却了恬然豁达的心境和文化知识的素养。

旧时的酒令名目繁多,清人俞敦培所撰《酒令丛抄》分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类。用今天的常识和习惯来分,不外两个范畴:一是以诗歌曲文为令,大家轮流说:二是做其他游戏,多以筹、牌、骰子、拳为令。前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后者则多凭手气或单纯的猜测、判断即可决定胜负。

关于酒令概念的解释和定位的认识,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书上为我们描绘了古人行酒令的图景:一群人坐定酒桌前,由大家推选确定主持行令的人,称令主,令主自己先喝,然后提出行令,限定题目、方法、内容。行酒令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的行酒令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对对联、猜字猜谜等,如著名的飞花令。普通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如击鼓传花投壶等。

行酒令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比如在《红楼梦》第63回中,曹雪芹就细致描写了人们用酒筹行酒令时的情景。在这一回中,宝玉过生日,他呼来黛玉、宝钗、晴雯等人一起晚餐并饮酒。酒喝到开心之时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里面装着象牙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开始行酒筹酒令。

宝钗先拿起签筒晃了一下,抽出一支签,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小字唐诗一句,写道任是无情也动人,众人拿起签互相看了后都笑称宝钗自己就是一朵牡丹花。宝玉拿起签,看到签的酒令上写着在席共喝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歌赋,道一则以侑酒。签的意思是,抽到这支签的人是群芳之冠,刻有随意让在座的各位表演才艺,无论是诗词歌赋,被叫之人必须按照宝钗的吩咐表演才艺。于是大家先是共喝了一杯,之后宝钗叫晴雯唱了一个小曲给大家助兴。以上这段描写生动的反映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宴饮时用酒筹行酒令时的场景。

行酒令时,人们必须引经据典,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的人,既要有文采又要思维敏捷,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

古代文人们把酒令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

葡萄酒中的香气是如何形成的!


葡萄酒的香气各种各样、缤纷复杂,常见的香气分类有水果香、花香、坚果香、植物气味、辛香料气味、烘烤类气味以及矿物类气味等。这些香气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各种葡萄酒错综复杂、深奥玄妙的香气。葡萄酒是由葡萄酿造而成,仅仅靠一颗颗葡萄果实,是如何产生这些千变万化的香气的呢?

香气前质

香气的产生,首先要从香气分子的前质(前驱物)说起。

随着阳光的滋养,葡萄会在生长周期中渐渐产生这些香气前质,并慢慢积累贮存起来,但是,此时的香气前质并不能自由地散发出来。得益于葡萄浆果中酵素的媒介,香气前质便产生一系列化学作用,最终使得香气可以自由释放。

一级香气

这些来自葡萄果实的香气物质形成并释放的香气,被称为一级香气,又叫品种香气或初期香气。在酒精初期发酵与培养的过程中,同样也会产生初期香气。

每种葡萄都会带有特定的香气。当然,一级香气的特点与范围,也取决于葡萄酒产地的风土条件。常见的一级香气有花香、草本香、白葡萄酒中的柑橘类水果香气,红葡萄酒中的红色与黑色水果香气等。

二级香气

接着,在酒精发酵与二次乳酸发酵的过程中,特别是酵母和细菌的作用,葡萄酒产生了第二级香气,又称发酵香气。另外,在新橡木桶中陈年时,橡木桶也会额外赋予葡萄酒一些其他的香气,比如雪松、烤面包、烤杏仁、烤榛子、焦糖、咖啡、黑巧克力、烟熏味等。这些也被成为二级香气。

一些来自发酵过程的香气物质,赋予了葡萄酒可观的酒香潜质。例如,霞多丽葡萄酒中的奶油与榛子香气,就是由于一种特殊的细菌对葡萄果实中的糖分与氨基酸的作用,从而产生了新的香气成分。

三级香气

最后,在葡萄酒的培养与装瓶后漫长的成熟过程中,新的香气会在陈化以及与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慢慢生成,这就是第三级香气,又叫熟成香气或陈年香气。

常见的葡萄酒的三级香气有,李子蜜饯、蘑菇、松露、甘草、皮革、麝香等。

不同的葡萄品种本身就有着特征不一的原生香气,而后的发酵、陈年过程中,各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葡萄酒产生了众多复杂香气。

冰与火之歌中的葡萄酒王国


《冰与火之歌权利的游戏》用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七大王国的权力纷争,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近乎神迹的妖术和魔法几乎完美得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维斯特洛大陆(Westeros)。当然,任何骑士故事除了刀来枪往的厮杀更加离不开玫瑰花和葡萄酒,《冰与火之歌》亦然。故事中最有人气的角色提利昂兰尼斯特(TyrionLannister,兰尼斯特家族的侏儒儿子,被称为兰尼斯特的巨人其谋略堪称国士无双)在每一次宫廷交际和社交斗争中都曾向酒神借助过力量。

那么兰尼斯特的巨人最喜欢喝什么酒呢?在考察了维斯特洛大陆的贸易路线,天气风土以及地理状况之后,我很确定,提利昂兰尼斯特一定最喜欢多恩王国的葡萄酒!当然偶尔,故事中提利昂和女孩在一起时也曾多次啜饮来自河谷地区的酒精饮料。葡萄酒在《冰与火之歌》当中占的戏份甚至远超过某些角色(比方说乔佛里,Joffrey是劳勃王的脑残儿子)。不妨想象,维斯特洛大陆其实处处产酒,小说中有不少描写葡萄酒交易和葡萄酒运输方面的段落。例如伊利亚(Elijah)曾向青亭岛(Arbor)和多恩王国进口葡萄酒。而在北境的便宜的麦芽酒和啤酒也会用以和南方交换蔬菜和肉感。至于烈酒,无论在小说还是在电视剧中都没有提到。那么《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又会种着怎样的葡萄,酿着怎样的葡萄酒呢?

北境/Stark(史塔克家族)

以临冬城为首都的史塔克家族占据了北境的寒冰之地。这里地域广袤,其面积几乎相当于其他六大王国面积总和,但人烟稀少,境内遍是大片的荒地、森林和白雪皑皑的高山。北境的冬季酷寒无比,甚至在夏季也可能降雪。由于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种植庄稼变得异常困难。很多在北境的地方都会在温泉口和火山口建立类似温室的地方来全年无休得大面积种植庄稼。北境的一小部分地区有类似苏格兰的凉爽气候。

起泡葡萄酒

由于生长期短暂,北境种植的大多为耐寒而高酸度的葡萄酒。在北境,一般会种植GrunerVeltliner,Chardonnay还有PinotNoir以酿造不错的起泡葡萄酒。而当地的酒窖温度想必非常适合长期陈年产自河谷地区的红葡萄酒。

铁群岛/Greyjoy(葛雷乔伊家族)

铁群岛位于维斯特洛大陆西境的西北方向,是七国里最小的一个,向东可直抵三叉戟河(Trident)与颈泽(TheNeck)。群岛由七个主岛组成,包括派克岛(Pyke),大威克岛(GreatWyk),老威克岛(OldWyk),哈尔洛岛(Harlaw),盐崖岛,(Saltcliffe)黑潮岛(Blacktype)和奥克蒙岛(Orkmont)。附近海域不仅风暴频繁,而且暗礁遍布,缺乏天然良港。派克岛曾经有一块突向大海的狭长土地,宛如一柄刺入海面的利剑,如今随着岁月的销蚀已被海水分割成为三个岛屿。当地环境严酷,地形峻峭。其地理环境并不适合种植酿造葡萄酒。

威士忌

就像是古代的英国人一样,为了在铁群岛运输酒,当地的酒必须要有非常高的酒精度。这就使得威士忌非常适合在群岛间运输。同时威士忌也很适合成为铁群岛向西境出口的一大酒精饮料。而铁群岛上的住民为了贮存这些威士忌很可能从多恩进口大量储存甜酒和威士忌的木桶。

谷地/Arryn(艾林家族)

山谷王国以鹰巢城为首都,山谷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拥有肥沃的草场和森林。融雪为山谷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山谷王国四处可见的瀑布和深黑色的土壤昭示这当地的富饶。谷地四周被明月山脉(MountainsoftheMoon)所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有一条道路通往河间地。谷地与外界基本处于半隔绝状态,只有在每年的特定时节才能容得旅者进出。

强烈风土的Riesling

山谷王国的土壤结构为火山岩和片岩,土壤结构的丰富矿物质使得当地很适合种植酿造Riesling,Gewurztraminer,PinotBlanc以及少量的PinotNoir。山谷王国如果就风土来说应该是那种略带烟熏味和土壤味很有辨识度的土壤。当地的山谷岩石同时能够很好地反射阳光赋予葡萄酒完美的成熟度。但是山谷王国的葡萄酒业必然不会发达,由于山谷王国坐落于深壑之中,运输和出口葡萄酒变得相当困难。所以如果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如果能在其他势力的酒馆中喝到产自山谷王国的葡萄酒绝对是相当奢侈的了。

河间地/Tully(徒利家族)

就农业来说,河湾王国应该是七大王国里最发达的。河湾王国温暖而肥沃,夏季炎热,冬季也算不上寒冷。河间地区囊括了众多平原、森林、山丘,以及无数的河流。河间地因流经其间的诸多河流而得名。绿叉河以北方的颈泽为源头,奔腾南下;蓝叉河和红叉河则从西南向偏北方流淌,此三条支流在哈罗威伯爵的小镇(LordHarrowaysTown)不远处汇聚而成三叉戟河。而在河间地南部,还有黑水河(BlackWaterRush)流经。三叉戟河交流汇聚于此的冲击平原。这种冲击土壤,温和的气候适合种植PinotNoir,Chardonnay,PinotGris以及UgniBlanc(UgniBlanc应该多用于酿造陈年白兰地吧,当时的炼金术和魔法极大地促进了蒸馏技术)。

酒德、酒礼与酒品:行的是酒 践的是德和礼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酒德、酒风与酒品:

一般来说,酒品好是喝酒的最高境界,这需要酒德好,还要酒风好,两好加起来才算酒品好。酒品好的人是人间极品,普通人很难做到。

所谓酒德,即喝酒的品德,豪气冲天,来者不拒,不耍滑、不偷奸,只要在座各位高兴,让喝几杯就喝几杯,最后很容易醉;酒风,即喝酒后的行为,或仪表堂堂、谦谦君子,或焦躁不拘、疯狂小人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酒德好的人,酒风往往不怎么好;酒风好的人,酒德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其实,酒德在古代并非指酒量,而是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也就是所谓酒风。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

很多人不知道,酒德二字老早就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了,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只在有病时方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古时与酒德同时出现的,还有酒礼。它包括:

主人与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杯中酒尚未饮尽,晚辈是不能先把酒喝光的。

古代饮酒礼仪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以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品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才能仰杯而尽。

今天咱们在酒桌上,隔着老远打的过来敬酒,其实就是古代酒礼避席而立的翻版;而敬酒以三杯为度,更是古礼在今天的延续。

伴随时代发展,愈来愈多80后、90后成为饮酒人群中的主体,尽管千百年前的很多酒仪、酒俗渐已失传,但作为传统饮酒文化根基的、基本的酒德和酒礼,我们很有必要加以传承和弘扬。譬如:

量力而饮,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不作力不从心之饮。那些赌酒争胜、故作豪饮、借饮浇愁的行为,无一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

节制有度,饮酒要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过七八分,饮而不乱。正所谓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力戒贪杯与逞才。

饮而不劝,至少不能强劝,讲究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为好。

酒德和酒礼,是中国酒饮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行的是酒,践的是德和礼。只有同时具备了酒德和酒礼,才谈得上酒品。好酒品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人的优秀特质,更应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从这个意义讲,文明饮酒,以行酒传播文明,用酒德和酒礼重塑酒品文化和酒品精神,难道不应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的一项神圣使命吗?!

古代皇权酒文化:皇权社稷杯盏中


封建王权的更替、朝政的兴衰,政治、经济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国家里,皇帝个人品德的好坏有时候确实会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命运,甚至会改变进程。而皇帝品德的好坏又与酒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所谓的声色犬马一般都以酒作前提。这样,我们在谈到王权的更替、朝政的兴衰时,又不能完全忽略酒的影响,不能不把酒与皇权联系起来。

谈到酒与皇权的关系,我们不能不首先想到一个阴森可怖的字眼:鸩酒。在封建社会里,皇恩浩荡,皇权无边,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没有任何评公摆理的余地。有时为了让死者死得体面一点,要么赐他一把短刀,要么赐他一条白练,要么赏他一杯鸩酒,手段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必须死去。秦朝吕不韦专权时,横行霸道,乱施淫威,连始皇赢政也受他挟持。秦始皇独揽大权后,为报前仇,就用一杯鸩酒打发他去了西天极乐世界。这种行为为后世帝王、王后、权奸所效仿,汉朝的吕太后更是使用鸩酒的专家。她不但以此手段毒死了赵王刘如意,而且差一点让刘邦的长子刘肥一命呜呼。刘肥后来听从内史的计策,拿出一块封地孝敬鲁元公主才算躲过了这场厄运。东汉安帝在位期间,后宫李氏生了皇子.没有生子的阎后非常嫉妒,遂将李氏鸩杀。武则天称帝时,太子李弘几次违背她的旨意,被她用鸩酒毒死。

《南唐书申渐高传》记载:南唐皇帝李升害怕老臣周本权力太大,危及他的皇权,就想伺机把他除掉。在一次宴会上,他以赐饮为名,倒一杯鸩酒递给周本,周本发现了李升的用意,巧为周旋,用杯分出一半酒献皇上,表示臣子对皇上的虔敬。这时,为皇帝演戏奏乐的申渐高走过来,接过周本递来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言毕一饮而尽,一会儿脑崩而亡。无奈之下,周本也喝下毒酒。在一般情况下,皇帝若觉得你必须死,赐你一杯鸩酒,作为臣子,你是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和反抗能力的。

古代酒令——拼的不是“酒力”是“才气”


是连接人性灵魂深处的桥梁,也是联结悲欢哀乐秘密的精神通道。在历史的隧道中,行酒令被人们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现如今在人们热闹的酒桌上,酒令是酒桌上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重点则是在比拼酒力。但沿着时空隧道当我们走进喧嚣的酒肆、酒舍、酒垆......通过行酒令就能感受到古人借酒而展现出的肆意与洒脱。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酒,而且在饮酒中还发明了酒令,酒令是饮酒者感官无比欢快的精灵,是宴席上烘托饮酒气氛最活跃的因子。酒令能使饮酒者激情燃烧,能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变为大众怡乐的方式。

现代人在酒宴上行酒令比较简单随便,无非是划拳猜数、比拼大小,或高声喧哗、语无伦次,往往显得粗俗失态强行取乐,不仅失去了对自身的珍爱,也失去了酒令妙如音乐般的韵律和谐,更失却了恬然豁达的心境和文化知识的素养。

旧时的酒令名目繁多,清人俞敦培所撰《酒令丛抄》分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类。用今天的常识和习惯来分,不外两个范畴:一是以诗歌曲文为令,大家轮流说:二是做其他游戏,多以筹、牌、骰子、拳为令。前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后者则多凭手气或单纯的猜测、判断即可决定胜负。

关于酒令概念的解释和定位的认识,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书上为我们描绘了古人行酒令的图景:一群人坐定酒桌前,由大家推选确定主持行令的人,称令主,令主自己先喝,然后提出行令,限定题目、方法、内容。行酒令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的行酒令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对对联、猜字猜谜等,如著名的飞花令。普通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如击鼓传花投壶等。

行酒令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比如在《红楼梦》第63回中,曹雪芹就细致描写了人们用酒筹行酒令时的情景。在这一回中,宝玉过生日,他呼来黛玉、宝钗、晴雯等人一起晚餐并饮酒。酒喝到开心之时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里面装着象牙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开始行酒筹酒令。

宝钗先拿起签筒晃了一下,抽出一支签,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小字唐诗一句,写道任是无情也动人,众人拿起签互相看了后都笑称宝钗自己就是一朵牡丹花。宝玉拿起签,看到签的酒令上写着在席共喝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歌赋,道一则以侑酒。签的意思是,抽到这支签的人是群芳之冠,刻有随意让在座的各位表演才艺,无论是诗词歌赋,被叫之人必须按照宝钗的吩咐表演才艺。于是大家先是共喝了一杯,之后宝钗叫晴雯唱了一个小曲给大家助兴。以上这段描写生动的反映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宴饮时用酒筹行酒令时的场景。

行酒令时,人们必须引经据典,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的人,既要有文采又要思维敏捷,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

古代文人们把酒令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