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典故专题。这篇关于《中国酒文化典故:文君当垆》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流传千年,除了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值得品味之外,还有一点恐鲜为人知,他们的爱情之花始于酒席之上,之后又靠卖酒为生。

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是临邛富户卓王孙的女儿,她长相美丽,通晓音律,擅长鼓琴。有一天,卓王孙大宴宾客,请来了当地县令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个著名辞赋家。他久慕卓文君的才貌,因而在酒席上故意弹了一首《凤求凰》,以此来吸引卓文君。当时卓文君听见琴声,从户外偷看司马相如,见他长得雍容闲雅,顿时产生好感。结果,在这天夜里,卓文君从家中偷跑出来,投入了司马相如的怀抱。不料司马相如家中空徒四壁,一贫如洗。卓王孙听说后,大为愤怒,说:养了这样的女儿,我不想杀她,但不会给她一分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此感到在成都无法生活下去,便夫妻双双回到了临邛。在临邛,司马相如把自己的车马全卖了,将换来的钱开了一间酒铺,叫卓文君在柜台上卖酒,而他自己整日穿着无裆套裤,与打杂工一起洗酒具。此事被卓王孙知道了,感到极大的耻辱,于是他谢绝宾客,闭门不出。后来,卓王孙的弟弟劝说:如今文君已下嫁于司马相如,而司马相如又是个人才,何苦如此来羞辱他们呢?卓王孙听了,才不得已给了文君奴仆百人,钱百万,以及衣被等陪嫁之物。有了钱财后,相如、文君又回到了成都,置田买屋,成了当地的富户。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妇爱情坚贞不逾的佳话。历史上临邛也成为酿酒、酒文化之乡,且名酒辈出。文君酒成为历史名酒,唐代罗隐的《桃花》诗曰:数枝艳拂文君酒,传说中还有文君井,陆游《文君井》诗曰: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wwW.JIUku365.COm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酒文化典故_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酒文化典故_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下面我们就来领略精彩纷呈的历史酒文化典故吧。

酒仙: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

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酒文化典酒文化典故 鲁酒薄而邯郸围


秋时期,盛传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此故事与春秋时期酒文化有莫大的关系,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这个典故本意是讲鲁酒味淡薄,与赵国本不相干,赵国的国都邯郸反而因此被围,后遂用鲁酒围邯郸,比喻无端蒙祸,或莫名其妙受到牵扯株连。

同时,鲁酒也成为普通酒或劣质酒的代名词。《稗史汇编》附会说:中山人善酿酒,鲁国有人取其糟回来渍以成鲁酒,冒充说是中山酒,被中山人发觉,所以酿酒味薄称鲁酒。庚信《哀江南赋序》: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刘筠《秋夜对月》诗:欲消千里恨,鲁酒薄还醒,都是借用鲁酒薄的含义来泛指味薄之酒的。

宋黄坚庭《观秘阁苏子美题壁》中曾引此典故:鲁酒围邯郸,老龟祸枯桑。

此典故不仅仅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同时也曲折的透露出春秋时期对酒质已有要求,并且开始讲究酿酒的质量的事实。

酒文化典故 醉打金枝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的故事,自酒诞生之日起便相伴而来了。醉打金枝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酒局之一,也是因醉酒误事的典型案例。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

酒文化的相关典故


沧海桑田,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有很多的传说和典故。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

酒谋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

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多趣的酒文化典故


自古以来,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酒文化典故之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酒文化典故: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酒文化典故之 “高阳酒徒”


想必看过《楚汉传奇》的都知道郦食其,他帮助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是非常厉害的谋士。典故高阳酒徒也出自于他。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不喜欢儒家的教义,曾经往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手持宝剑,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