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饮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看看项羽和曹操是如何劝人喝酒的?古代饮酒文化一窥!》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相信很多酒友在酒桌上都遇到过被劝酒的情况,更有甚者被冠以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帽子,很多酒友都对这种劝酒文化不胜其烦,有时候小酒瓶也在好奇古代人是怎样劝酒的呢?有的时候古代劝酒比我们现代人可是要简单粗暴的多了,下面小酒瓶先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吧:

一、项羽鸿门宴劝酒樊哙

在那个惊心动魄的酒宴上,在《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也就是说在项庄舞剑的危急时刻,樊哙闯入宴席,项羽见到樊哙就说:壮士!赐之卮酒。那时候的卮酒据后世研究可是4L的容器。想说事?先来喝4L再开口!樊哙一口气喝完,项羽觉得这货挺能喝的,就说:能复饮乎?(先别哔哔,再把第二桶4L酒喝了!)

这种强硬式劝酒,和现在你把这瓶酒喝了马上就签合同的场景是不是很像呢?

二、曹操劝酒张绣

再说一个古人劝酒的小故事,曹操这个劝酒可是比项羽还要过分: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非常开心于是就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

曹操这个劝酒的内涵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理解来解读的话,潜台词应该会是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所以不管是劝酒、还是酒桌规矩礼仪,其实很早就有了,而且花样比我们现在的还要多。

三、酒文化浅谈

酒文化在古代其实代表的是规矩和礼仪,《礼记曲礼》记载: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讲的就是尊卑有序、表达等级的理念。

而且那时候连主客关系、物品摆放也已经有讲究了。古时候讲究的是,在酒桌上,将最重要的储酒器面向领导。《礼记玉藻》说唯君面尊就是这个意思。这些酒桌文化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现在社会中依然会有这些规矩的缩影。

那么这些酒文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继承吗?酒桌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缩影,小酒瓶认为这些酒文化中尊敬长辈、有礼节、有规矩的方面我们当然要发扬,对于其中糟粕的部分我们应该摒弃的。当然即使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劝酒也要适度,对于那些恶意劝酒,我们也要勇敢的拒绝。

其实饮酒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放松的事情,只是有时候饮酒的人赋予了他太多的利益或一些目的才让这件事变的复杂起来,愿各位酒友都能与美酒相伴,最后提醒大家:适量饮酒,健康生活!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古代喝酒文化 古人喝酒玩儿什么?


自古以来,酒的魅力都不止于酒的本身,还在于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附加的娱乐功能。

古代喝酒的娱乐活动:

投壶射覆,划拳捻牌

射箭比武,歌舞助兴,这些都是最初级的玩法。《周礼》有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的记载,想来颇有气魄搭弓射箭,谁输谁喝,倒也不失为鼓励骑射的好手段了。

但是,要喝个酒还要专门找块场地准备一堆弓箭,实在是太麻烦了,更何况还有不会射箭的人呢,于是人们简化出了老少咸宜的投壶以铜壶代替靶子,投箭取乐。

玩法虽然不同,难度却不见得降低,毕竟还有人在壶外面放上屏风玩盲投,或者背对壶玩背投呢。

除去这种颇有技术又富有竞技意味的游戏,古人有些玩法也是相当的简单粗暴,清代酒桌上颇为盛行的汤匙令、拧酒令,就跟我们现代转酒瓶子一样充满了随机意味,只不过人家转的不是酒瓶子而是勺子和不倒翁,勺柄指向谁,或者不倒翁的脸朝向谁,谁就喝酒。

可能拿着工具玩儿有点不够爽利,喝酒还是划拳最过瘾。猜拳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手势令,自古玩法一脉相承,都是用若干个手指、手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时各报一个数字,若恰好有人报的数字为二人比出的数字之和,则为赢家,输的就要喝酒喽。

明代盛行的姆战则是划拳的简化版,规则类似斗兽棋,双方出手指比大小,拇指胜食指,食指胜中指,以此类推,最后小指胜拇指。《浮生六记》中记沈复曾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想来运气和手法都不是很好。

与我们现在在酒桌上玩摇骰子一样,古人也偶尔会想一些益智小游戏来玩,藏钩、射覆、牙牌、猜枚都属于此类。

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参与的一方将钩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另一方猜度,猜错罚酒。就像现在的猜有无一样。

射覆则是要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悄悄把东西藏在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唐代诗人李商隐大概是精于此道,才会写下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诗句。能喝酒玩乐玩一宿然后直接上班,这体力也真不是吹的。

牙牌就是麻将,明朝盛行的玩法是猜麻将的点数。猜枚则是从藏钩、射覆发展而来的,不仅要猜有无,还要猜单双,猜数量,猜颜色,抓的东西也更加常见,随便一把瓜子、松子,就地取材,随时可以玩起来!

叶子酒牌,酒筹酒令

叶子酒牌和筹子类酒令可以理解为抓阄游戏,都是先在酒局上准备酒牌或筹子(相当于签),在上面刻各种令约或酒约,玩的时候按顺序,或逐次揭牌,或摇桶掣籌,再按照上面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其中种类之繁杂、玩法之多样让人瞠目结舌,每一种都引经据典,一面极尽风雅,一面尽显风流。

叶子酒牌虽然叫叶子,但却是画在纸上的,往往十分精美。酒牌的早期玩法颇为复杂,明清时代化繁为简,留下了一些有趣的酒牌,如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列仙酒牌等,酒牌上有画有诗有酒约,都是酒牌种难得的佳品。

而酒筹由于载体的限制,只能用文字去传达酒约,对文字的玩法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些酒约不需明说,只看词令就能看出酒约来,像猜谜一样,甚是有趣。譬如唐诗令,取的都是唐诗中的名句。抽中人面不知何处云一句,那么胡子多的人就要喝酒,抽中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脸红的人就要喝酒,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初次参与的人喝酒,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是迟到的人要饮三杯。看着这些筹子,便是饮酒也让人感慨,妙哉,妙哉!

除了唐诗,筹令中只要能想出合适的酒约,都可以入题,所以后来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畅销书周边,比如《西厢记》、《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的酒筹令,甚至是明贤故事酒筹令,花样繁多,数不胜数。

还有一些筹令不止有酒约,还有令约,就是不止要规定哪些人喝酒,而且还增加了喝酒后一起玩什么小游戏,而花风令大概是其中最为雅致的置酒筹24根,用的是24种花卉的名字,不仅包括了谁要饮酒,还引出了各种游戏,十分适合闺中女子玩乐。比如抽中了望春花,那么面朝东的人就要喝酒,然后大家一起玩击鼓传花。又比如抽出了木兰花,曾经从军的人就要喝酒,然后一起玩报美人花名的游戏,说出来的名字即要是美人的名字,又要是花的名字,说不出来就要罚酒。

流觞曲水,掷骰吟诗

流觞曲水这名字太高雅,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根本没反应过来原来这是一种游戏!最典型的莫过于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的那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说这地方山水好美,众人纷纷写诗,从来没深究过这群人在干啥,现在再一看,哟呵,他们是一群人凑一起饮酒作乐来的。

古人所有玩法中,私以为流觞曲水这种玩法对环境要求最高,要在水滨设宴,将酒杯倒入酒后放在水中,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再乘着酒兴,或即兴朗诵,或付诸笔端,作出诗来。想魏晋文人喜袭古风,的确是这种纵情山水,饮酒作乐,闲谈老庄,游心翰墨的调调。

古人玩骰子也玩出了花样,从简单的看点数,到复杂的猜点数,但最高级的还是数用骰子作诗。这种玩法在明清发扬广大,人们依据骰子六面采点的象征,编制了大量的酒令,有些酒令甚至用多枚骰子做了二百多条玩法,一顿酒喝下来,根本玩不完。

譬如明代奇书《金瓶梅》里,骰子的玩法就写了好几种。六十七回写的[雪字掷骰令],玩法是掷出几点,不拘诗词歌赋,要个雪字,就照依点数儿上。说过来,饮一小杯;说不过来,吃一大盏。这玩法翻译过来就是每人用一枚骰子掷点,然后吟一句诗词或歌赋,辞中须嵌入一个雪字,掷了几点,雪字嵌在第几个字上。

第六十回里则介绍了[飞禽、果名贯骨牌、官名令]的玩法,头一句要天上飞禽,第二句要果名,第三句要骨牌名,第四句要一官名,俱要贯串,遇点照席饮酒。行令方法是,每人用一枚骰子连掷六次,每掷一次,需要说令辞四句。要求在第一句中嵌入一种飞禽名,第二句嵌入一种果名,第三句嵌入一个骨牌名,第四句嵌入一个官名,四句的文意须首尾贯通,掷出与骨牌名一致的人要喝酒。

还是这一回,出了个[花名贯《四书》]的顶针令,这才是真考学问呢!吴大舅拿起骰盆儿来,说道:列位,我行一令。顺着数去,遇点要个花名,花名下要顶真,不拘诗词歌赋说一句,说不来罚一大杯。,玩的是,一个人用一枚骰子掷点,每掷一次,要一句令辞。令辞要求每句的前半句中嵌入一花名,后半句用《四书》中一句,并要求上、下句顶针。比如一掷一点红,红梅花对白梅花、二掷并头莲,莲漪戏彩鸳。而所掷之点若与令辞中的数目字相合,则饮酒一杯,说不上来,就要罚一大杯。

古人饮酒玩法还有很多,如鞍马令、旗幡令等等,但多已失传,后人无法效仿,也是酒文化缺失,着实可惜。

古代饮酒文化 古时哪些场景必饮酒?


中国古代饮酒多讲究场合,多选择风度高雅的时间场合饮酒,如春游、雪天之时,饮酒嬉乐,趣味昂然。

春游必饮酒

唐宋以来,官民有春游饮酒的习俗。唐代留下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侠少,没至春时,结朋连党并髻于苑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器随时之,遇好囿,则骑马而饮。《梦粱录》记南宋杭州清明郊游饮酒,贫者亦不例外: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子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春游饮酒既然普及到这种程度,郊游无酒就简直不可忍耐了,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诗中有代表这种情绪的诗句,其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雪天饮酒

大雪纷飞,屋中拥炉啜酒,是一种境界:幽幽雅雅,大适融融然(陶潜语),体味了自己的福分。

清人《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冰床饮酒又是一种境界:将拖床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入飞。这真是斗风戏雪,显示出大家的豪爽。

社兔饮酒

金代习俗,每年三月初三,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射中者为胜家,负家下马跪地,高高捧酒奉胜者,胜者下马接杯饮酒。

游戏之作,处罚似严重了一些,但它在当时确也促进了骑射的技艺,这与某些人朋比营私,只知花天酒地有天壤之别。

花酒之宴

元代宫中常有因花而设的饮宴: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宴;红梅初发,携樽对酌,名曰浇红之宴;赏海棠花,名为暖妆之宴;看瑞香花,名为泼寒之宴;牡丹花开,有惜香之宴;落花时节,有恋春之宴;催促花开,又有夺秀之宴。

除此之外,还有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具诗情画意之时也多煮酒以贺。

古代酒文化:饮酒 非饮食之事


早在古代的时候,酒就被赋予了很多种功能和用途,一是祭祀,二是宴请,三是庆功犒赏、会盟结社,四是寿庆婚宴,五是用作药剂治病、解毒或当做健身补品,六是用作调料除膻去腥,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沿用。

但古人喝酒极为讲究,讲究酒德和酒礼。早在周朝时,就曾经专门颁发中国第一部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饮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而在明朝时,人们认为喝酒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有所禁而不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强调饮酒方式的重要性,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人们的感情,避免出现不理智的举动。

不仅如此,古人对饮酒的对酒之人、时间、场合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最好的喝酒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最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还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但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彻夜饮酒等,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等,算是酒后的放松吧。

我们司空见惯的饮酒,在古代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讲究,难怪古人曾经感慨: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同时古代饮酒多讲究场合,多选择风度高雅的时间场合饮酒,如春游、雪天之时,饮酒嬉乐,趣味盎然。

春游必饮酒

唐宋以来,官民有春游饮酒的习俗。唐代留下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侠少,没至春时,结朋连党并髻于苑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器随时之,遇好囿,则骑马而饮。《梦粱录》记南宋杭州清明郊游饮酒,贫者亦不例外: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子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春游饮酒既然普及到这种程度,郊游无酒就简直不可忍耐了,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诗中有代表这种情绪的诗句,其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雪天饮酒

大雪纷飞,屋中拥炉啜酒,是一种境界:幽幽雅雅,大适融融然(陶潜语),体味了自己的福分。

清人《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冰床饮酒又是一种境界:将拖床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入飞。这真是斗风戏雪,显示出大家的豪爽。

射兔饮酒

金代习俗,每年三月初三,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射中者为胜家,负家下马跪地,高高捧酒奉胜者,胜者下马接杯饮酒。

游戏之作,处罚似严重了一些,但它在当时确也促进了骑射的技艺,这与某些人朋比营私,只知花天酒地有天壤之别。

花酒之宴

元代宫中常有因花而设的饮宴: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宴;红梅初发、携樽对酌,名曰浇红之宴;赏海棠花,名为暖妆之宴;看瑞香花,名为泼寒之宴;牡丹花开,有惜香之宴;落花时节,有恋春之宴;催促花开,又有夺秀之宴。

除此之外,还有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具诗情画意之时也多煮酒以贺。

无极人的酒文化


在慷慨悲壮的燕赵大地上,有着众多名地、名人、名山、名水、名吃,殊不知,还有两个能把制酒吃酒做到全省乃至全国最有名的地方,那就是无极和藁城,两县喝酒名声远扬,无极更甚,藁城略输风采,“藁城喝一壶,无极弄一瓶”之说就是例证。此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酒场凡是闻听有无极人,其他人就不禁打个寒颤,心里犯嘀咕,不吓个趔趄,也怵地倒吸一口凉气。因为无极人能喝,是真喝,把酒灌进自己的肚子里。藁城人能喝,属假喝,想着法儿地尽力劝着别人喝,当然也有一定酒量。对此,张新果和刘志敏先生在撰写的有关无极酒文化文章中都有描述,不再赘言。下面只把无极人都是被酒泡成“醉枣”的喜酒好酒程度,向大家表述一番。

无极人好酒,不亚于东北人和蒙古人,胜过晋人好醋、蜀人好辣、吴人好甜。好就好在家家制酒、户户存酒、人人爱酒、天天吃酒、不醉不结局、不醉不罢休。

无极人好酒,首先表现在家家制酒上。据史料记载,该俗流传已久,乾隆十三年《无极县志·风俗》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寒食日,士女祭墓,标纸钱,增新土,多簪柳为秋千戏,时杏桃李花开,人多挈榼(古时盛酒的器具)就树下酌酒,曰:寻芳。”“夏四月六日储水造麯,伏日造酱(黄米酒酱)。”“重阳作花糕,用糖果枣溲面及酒肴相饷,登高酿黍酒。”“冬十月一日,扫墓与寒食同,剪纸为衣焚塚上,曰:献寒衣。民间多酿酒。”据此近三百年前县志记载,无极人就有寒食日执酒具于树下酌酒寻芳;夏四月六日造酒曲,伏天造米酒;冬十月一日民间多酿酒之风俗。难怪,时间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后,因酒缺酒贵,无极人想酒、馋酒得不到酒,就不得不自解其困,自解其馋,自己动手,丰醪足食。那时,到了夏天,家家制酒曲,晚秋,家家煮山药(红薯)做酒窖子(也就是酒酱),冬季,家家烧酒,一般都烧两甑,每甑出酒二十五六斤左右,也有烧三甑、四甑的。那时,为了节省粮食,政府颁令,严禁烧酒。这道禁令,如同断了无极人的命根,好酒的老百姓,就明从暗抗,偷偷地烧,改过去白天烧为晚上烧。所以,那时的农村,每到冬天十一月至腊月的晚上,烧锅广开,村村烟雾缭绕,酒香弥天,俨然一个酒的王国。当然,当时也有被县、乡下乡干部发现的,因而被敲坛、砸锅、毁甑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就是在那样的高压之下,无极人烧酒制酒的热情都没有被扑灭,一直延续到市场上酒类商品多了起来为止。就算在今天,无极县现存的民间烧酒大、中、小型企业仍尚存十余家,也比别的地方多得多。其中,西郎枣酒还以原始、纯正、甘甜、绵柔、浓香为显著特点,分别被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无极人好酒,其次是表现在户户存酒上,户户存酒藏酒已成为无极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气,简直到了“家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酒”的地步。很早以前,人们存“黄酒”,后来存白酒,到了民国和“文革时期”存“小烧”,又名“庄稼烧”,每户至少也要存五十至百斤。现在,无论是每户的厨房、厅堂和仓库,到处摆放的都是各种不同品牌、不同酒精度的高低档白酒、红酒、啤酒、和药酒。还有很多人,从酒厂购得几十斤或几百斤烧锅酒,储存到若干个坛子或大缸里,封好坛口缸口,深埋地下,用以多少年后再开坛吃酒,以品尝酒之甘绵醇香的美味,饱享人间琼浆玉液之仙趣。更有甚者,为了喝到地地道道粮食酒,几个人合伙从外地购回成吨的高粱原料,运往本地酒厂,进行原粮专料烧造,然后平均分配、分存。除此之外,城乡街道酒家、酒铺零售批发林立,青旗招展,楣牌栉比,酒况空前,又是另外一道吃酒大县的靓丽风景和风貌。

无极人好酒,更突出的是表现在爱酒喝酒上。所谓爱酒,就是无极人视酒如命,不能说看到酒就眼睛发绿,起码是和见到美女一样心生暗恋,依依不舍,把酒当作一种圣物尊崇有加。所以请客送礼、求人答谢、会友陪客,都把酒做为第一要物,首当其冲;所谓爱酒,就是把酒看得比金钱都重要,比如,在酒场上,剩下的满桌菜肴,可以没人打包,但所剩下的哪怕是半两酒根儿酒底儿也不肯落下,装入包中拿回家。这叫:“宁可瞎饭,不可瞎酒。”“酒是粮食精,瞎了罪非轻。”凡已经倒入杯中的酒,不准往瓶中回倒,就是醉死,也都要喝得一干二净,点滴不剩。无极人从不瞎酒剩酒,“光盘行动”做好做不好不敢保证,“光杯行动”绝对应该伸大拇指点赞。让人更惊奇的是,在好酒这方面,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女士每次喝个斤二八两不醉的大有人在,兴许,这也是无极基因作用之缘故吧。“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由于家国贫穷,各种商品匮乏,人们没钱买酒,甚至没酒可买,为了解馋过瘾,有的就从药铺(卫生室)把药用的酒精弄来一点,加入定量的水,勾兑喝之,虽有中毒危险,为了嘴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注意少量一点就行。这真是为了酒,甘把生命置之度外,无所不用其极。

无极人喝酒更具特色,追求过瘾解气。过去使用小盅时期,一小杯小杯地喝,觉得不过瘾解气,为了增加扩大酒精的刺激度,于是,就发明了“楼上楼”和“一口闷”喝酒法。“楼上楼”,就是三小杯或四五小杯酒,分别用五个手指把若干杯酒一块夹起来,大嘴巴一张,一口喝掉。“一口闷”,就是把应该自己喝的酒,先不喝,暂把它汇存到一个大杯或大碗里,待聚集到有一二两的时候,一口喝下,解气解馋。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酒办法也不断进化,现在一改过去的小瓷杯,换成了二两半容积的玻璃杯。或大口猛灌,或一饮而尽,酒的甘烈和炽热,迅速传遍周身,进而感受到酒的那种神韵和魅力,追寻酒对人体灵魂上的那种任何活动和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舒爽和快感,酣畅淋漓,痛快至极。另外还有很多人“急酒”。宴席菜还没上,席间人,早已耐不住酒香的诱惑,把瓶子拿过来,每人先斟满盛二两半的一玻璃杯,咕嘟——咕嘟,一饮下肚。此现象在无极并非个案和寡例,而是一种常态,屡见不鲜,比比皆是。无极人喝酒,更重感情,讲哥们义气,说什么:“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于反胃的呕吐物,酒精浓度足以产生“二次”醉酒,即猪食了猪醉,狗食了狗醉。虽说出来不雅,但事实就是如此,也无须讳言。

无极人好酒,素有“北酒缸,南酒瓮,中间喝酒不要命”之说法,所以因喝酒而丧命者时有发生。好酒好到无时无事不嗜酒,如婚丧嫁娶、过节到令、人来愜(亲戚)去、出生满月、乔迁升学、施工置办、访朋会友等等,无不宴酒招待。总之,无极人喝酒名目繁多,观念另类。在喝酒这件事上,外地人也许只有在喜庆的事上才会喝酒,而在无极人这里,事与不事喝酒,都是默认的选项。假如没有正当理由,也还要创造出个理由来喝酒,如仨俩人一碰面,少不了喝酒,叫“喝闲酒”;心情不好或有惆怅事喝酒,叫“喝闷酒”、“喝解烦酒”;干体力活累了,也要喝酒,叫“喝累酒”或“充电酒”;天冷受冻了喝酒,叫“取暖酒”“驱寒酒”等等。再比如,每逢家饭有道好菜,必酒;也有没有好菜,就着小咸菜也喝几盅的;还有吃饺子,必酒,美其名曰:“吃饺子不喝酒,不如喂喽狗。”为避讳自寻其骂,因而必酒;还有的一天早中晚三饭三喝,这叫“顿顿不离酒,活到九十九”;更有甚者,是酒不离其身,酒是行囊必备之物,想喝,拿出来就喝;还有连晚上睡觉醒来的时候都喝酒,一觉醒来后,口干舌燥,气味难闻,酒瘾难耐,也顺便拿起早已在枕头边备好的酒,呷上几口,重回梦乡,悠哉悠哉,简直“神仙”一般。

无极人自信,自己最爱的酒可是一件好东西,不但能喝,而且还能治病药用。比如这痛那痒了,常常用酒抹一抹擦一擦,止痛祛痒;哪有伤风着寒了,就倒出一些白酒,用火点着,趁着火用手涂抹病灶处,祛风消寒;睡不好觉失眠了,不吃安眠药,也用酒治疗,喝上二三两,就能起到安眠催觉的作用,且没有副作用;每年到了春秋感冒流行季节,山西人善用煮醋杀菌抑病,而无极人则习惯用他们最崇尚的酒来预防,虽不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却也是家庭“煮酒灭疫菌”,具体有没有效果,不得而知,但浓郁的醇香味,散发出来,弥漫于整个厅室,足以让人陶醉;尤其是近几年,还流行起了一种叫“长寿蒜酒”食法,那就是把一头蒜剥皮切碎,放入一瓶白酒中,浸泡七八天,喝酒吃蒜,能延年益寿,据说宝岛台湾一位百岁老人,就得益于此法。

酒的醇柔绵长,雄烈健壮,阳刚厚重,醺透了世世代代每个无极人,酒性育人性,幻化成了无极人的一种正直豪爽、热情好客、刚正不阿、不怕困难、敢闯敢干的大无畏江湖性格。所以,无极人胆量大,走遍天下都不怕。走出去的无极人,志在四方,拼搏闯荡,成为人上人;留在家乡的无极人,闻鸡起舞,团结奋斗,建设家乡,致力发展,努力为把家乡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新无极献计献策献热心,二者遥相呼应,形成一种互相支持,共同奋进的无极力量,强壮华夏,造福桑梓。

酒的味道,天然带有一种活泼霸气的味道,无极人好上了它,自然也就壮心不已了起来,所以世间没有什么沟沟坎坎过不去,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跨越,没有什么高峰不能登攀。无极人讲究“酒风,代表作风”,酒风硬、作风强是无极人的最大特质。从古代的刘琨、甄济、杨子凤,到近现代的高克谦、解学海、李狄三等等和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都无不如此。无极,无愧于它伟大、宽宏,胸装世界的名字,无极人,不愧顶天立地,江湖豪杰的本性。

东北的酒文化特点和喝酒情节


东北人,豪爽、大度、好客、喜欢喝高度的酒,这是国人有目共睹的,令南方人瞋目结舌,不可思议。许多南方人非常羡慕东北人,羡慕东北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南方人不可比拟的,要不南方人总好说,东北虎下山了。在酒桌上,敢端起大杯,一饮而尽的人一定是东北人,这也是东北酒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自然环境和民族基因造就豪爽品质,酒文化十分发达

东北的冬天气候寒冷且漫长,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多度,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热烈豪爽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胸怀。喝酒御寒的生活习惯延续了东北独特的酒文化。这也是酒文化得以衍生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武侠小说中我们能常常看到,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侠义风范和快意人生,这就是东北人的生活写照。不管是出于对酒文化的忠诚,还是对酒本身的热爱,东北人大都酷爱饮酒。所以说对于做酒水的企业来说,东北绝对是销售的核心重带。东北人的酒文化是和气候、民族融合、群落迁徙、鲁人北迁闯关东等综合因素分不开的,酒文化从黑土地里扎根,跟随着经济文化地发展不断繁衍生息,演变到今天的欣欣向荣。

东北人喝白酒,一般都是豪饮。尤其是有朋自远方来,或者旧友故友重逢,更要开怀畅饮一番。而且,当今东北人豪饮的名堂与理由越来越多,比如商家开业、公司成立、建筑奠基、生意合作、各种会议开幕与闭幕、各种展览开馆与闭馆,再加上业务往来、例行检查、法定节假日、正常婚丧嫁娶、正常生老病死、正常升学与就业、正常升迁与卸职、正常离去与归来、正常的迎来与送往,都得痛痛快快地喝顿酒。不喝不行,那不是太失礼了吗?

东北人的热忱好客和基因中的天然酒量还是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酒文化的馥郁芳香。有酒当然得有菜,大鱼大肉是北方人的最爱。大块烤肉、烧烤肉串、火锅涮炒等等都是北方的美事。所以我们在东北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生意兴隆的酒馆和酒楼。

东北人本土情结严重,酷爱本土白酒

中国人本身就是个喜欢怀旧的民族,古时文人多愁善感,怀旧文章浩如烟海。从历史上看中国也充满波折,古代历史辉煌至臻,近代备受屈辱,现代人不忍回首却又无法忘却历史,或激励或铭记。于是我们对历史有个正兴衰、明发展、激奋斗的复杂情感。

一直以来,进军东北的白酒企业不在少数,然而大部分都碌碌无为,只有五粮液和茅台等少数品牌由于自身的品牌效应,在东北白酒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外,其他的企业有建树者甚少。目前东北本地市场上地产酒一直稳居龙头地位,除了产品档次问题之外,更多的是人为的情感或者风俗因素在里面。

文化的力量是可以超越时空而不衰的,有了文化的品牌力量,就不怕一年品牌被喝倒了。虽然目前东北酒产量、利润、产值等综合指标都有了质的进步,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东北白酒在产品规划、技术提升、品牌定位和管理以及营销综合能力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尚需弥补的短板,整体形势依然严峻。酒文化此时就成为白酒品牌发展的利器。

我国古代酒文化 古人如何论酒量大小?


古时英雄善饮酒,豪言百杯至一斗。由是壮士有口欲,纵使腹胀又何忧?许多古人善饮人尽皆知,如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刘伶的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是如何论酒量大小的呢?

古人论酒量大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体积算。宋朝人窦苹在《酒谱》中说:古之善饮者,多至石余,由唐以来,遂无其人。这是唐朝人酒量突然变小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隋朝开始,改变了度量衡,隋朝的一石,比以前要大得多,所以再也没人敢吹自己能喝一石酒了。

一石酒是多少呢?有人考证,汉朝的一升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00毫升。所以一石酒约能折合现在的40斤酒。当然这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白酒,此前人们喝的是米酒之类。即便如此,喝这么多酒也够让人吃惊的。

古人衡量能不能喝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喝酒的时间。晋朝时,东海王的幕僚胡毋辅之,就是个大酒鬼。有次他招了帮人,躲在家里大喝特喝。他的好朋友光逸来找他,门人不让进。光逸急了,脱了衣服钻狗洞,大叫胡毋辅之的名字。屋里人一听,马上把光逸请进来,继续通宵达旦畅饮。东晋初年,尚书左仆射周顗则刷新了纪录。据说他小时候每次就能喝一石,后来当了官,也是经常大醉酩酊,每个月只有三天是清醒的,所以落下一个外号,叫三日仆射。

古人给喝酒立下很多规矩

君子饮酒,三爵(杯)就行了,第一杯喝下,脸色红润温和;第二杯喝下,可以侃侃而谈,说古论今;等喝了第三杯,就该油油而退,差不多得了。

有些谦谦君子,在喝酒这件事情上很克制,古话叫做温克。比如说东晋的陶侃,他每次喝酒,喝到舒服就打住,绝不贪杯。他总对人说:我年轻时喝酒出过事,所以现在一定要克制。可惜,陶侃的克制力没能遗传下去,他的曾孙,就是名烁古今、尽人皆知的大酒鬼陶渊明。

古代的酒与喝酒的容器与现代不尽相同,所以无法用古代的酒量来与现代相比较,若是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和刘伶的酒量,也不足以令人惊叹了。

古代酒文化 “喝花酒”的来历


喝花酒多半是指在青楼或者是普通酒馆摆下酒席,然后请几个歌伎陪座,觥筹交错之间以资调笑,活跃气氛,更有甚者在喝酒过程中,与歌伎采取各种姿势或者行一些淫秽酒令来助兴,这是古人文雅的说法,其实就是逛妓院,找妓女陪他们喝酒,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泡妞。

喝花酒的来历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从唐代起,文人士大夫聚会饮筵,时兴招妓女做席纠(或称酒纠)行令佐酒,或以歌舞侍宴。这就是现在的所谓三陪。曾经的中国古代社会,市民追花逐柳,商人豪爽使钱,纨绔子弟一掷千金,使妓院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养育了妓女;而妓女和以游冶为中心的都市生活,又反过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社会如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等朝代,妓院的开张和利税,历来是各个朝代税收的重头之戏。

眼下红红火火的选美,应该说是美女经济链条中的重中之重。其实,这一美丽赛事也是古已有之。古代帝王选妃,实际上就是一种选美,不过那是百分之百的帝王意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选美。而据古籍记载,真正有组织、有章程、有参选者和参观者的选美活动,应是滥觞于宋代,只不过那时不叫选美,称为品花。品评的对象也不是广义上的美女,只针对妓女。此项赛事也名曰花榜。冯梦龙在其《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把南宋杭州名妓莘瑶琴称为花魁娘子。妓女一经品题,声价十倍(《清稗类钞》)。

在旧社会,公子爷们为了寻欢取乐,四处沾花惹草,逛藏春楼,花添意,酒助兴,实为一种道德升华。而今这些恶习随着社会发展也在演变为新的模式令某些人所接受。

古代酒文化 白居易酿酒故事


白居易以醉吟先生自喻,称自己生性嗜酒,并且喜欢吟诗弹琴,因此结交了不少的酒友、诗客和琴侣。白居易醉吟先生的雅号也由此而生。白居易不仅爱酒,对于造酒也颇有见地。

在渭村,白家合家五十口差科第一户(《自居易集》)。在唐代,一般人家都会酿酒,称为家酝。白居易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酒作诗: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既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效陶潜体》之四)

公元881年,白居易母陈氏亡于长安,白辞去左拾遗职退居故里渭村,为母居丧三年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居易除写下了反映当时渭北风土人情的诗篇,亦留下了有关他造酒的记载。他在《咏家酝十韵》中说:独醒自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法要妙得于陈。井泉王相资重九,曲蘖精灵用上寅。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白居易集》二十六卷)诗中说他家造酒既有杜康的旧法,又有陈岵的新妙方,烧酒用的是九月初九的井水,酵曲为七月上旬所做宜城的竹叶青酒太浊,新丰的石榴红酒色味不纯真。他自家的酒醇香,甜中带辣,喝了令人浑身舒畅,回味长久。

白居易不但自家酿出上乘好酒,他还时常将所酿的酒赠与众邻乡亲们饮用,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家酝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带流传,为百姓所乐道称颂。

白居易既是一位钟情于酒的酒客,也是一位技艺卓越的酿酒师。并将情义缀于酒中,在浓情酒意中与相知之人酣然畅饮,不禁使人身心俱醉,兴意悠然。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唯当美酒引陶然。

古代酒文化故事:白居易酿酒


白居易以醉吟先生自喻,称自己生性嗜酒,并且喜欢吟诗弹琴,因此结交了不少的酒友、诗客和琴侣。白居易醉吟先生的雅号也由此而生。白居易不仅爱酒,对于造酒也颇有见地。

在渭村,白家合家五十口差科第一户(《自居易集》)。在唐代,一般人家都会酿酒,称为家酝。白居易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酒作诗: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既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效陶潜体》之四)

公元881年,白居易母陈氏亡于长安,白辞去左拾遗职退居故里渭村,为母居丧三年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居易除写下了反映当时渭北风土人情的诗篇,亦留下了有关他造酒的记载。他在《咏家酝十韵》中说:独醒自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法要妙得于陈。井泉王相资重九,曲蘖精灵用上寅。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白居易集》二十六卷)诗中说他家造酒既有杜康的旧法,又有陈岵的新妙方,烧酒用的是九月初九的井水,酵曲为七月上旬所做宜城的竹叶青酒太浊,新丰的石榴红酒色味不纯真。他自家的酒醇香,甜中带辣,喝了令人浑身舒畅,回味长久。

白居易不但自家酿出上乘好酒,他还时常将所酿的酒赠与众邻乡亲们饮用,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家酝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带流传,为百姓所乐道称颂。

白居易既是一位钟情于酒的酒客,也是一位技艺卓越的酿酒师。并将情义缀于酒中,在浓情酒意中与相知之人酣然畅饮,不禁使人身心俱醉,兴意悠然。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唯当美酒引陶然。

酒文化:古代的科举考试与酒


在古代中国,酒,还被叫做春酒,一是因为古代的酒多半是冬酿春熟,故此叫做春酒;而另一个便是与古代的高考春闱有关,源自于鹿鸣宴喝酒,古时候的大学校长更是被称作祭酒或国子监,由此可见古时候高考和酒的密不可分。

首先在备考期间,酒便是考生们的心头宠。虽然古代的考试制度规定考试的时间,一般也是三天,但是因考试级别的不同,导致考试周期长。例如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阴历三月份。这样,从会试到殿试当中要有一个月时间空闲。而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其中间也有两天空闲时间。所以在这漫漫的等候期间,有些考生便趁此时机,约三五好友,聚会喝酒,也借此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为以后的仕途之路打下基础。

在接下来的考试期间,酒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科举制初创的唐代,还是制度完备的清明时期,用于考试的场所都比较简陋,明朝艾南英所著《应试文自叙》中描写到数百人夹坐,蒸熏腥杂,汗流浃背。尤其是明清时,考生在这样的地方待三天三夜,吃喝便溺皆不许离开,对考生的身心都是一种考验,以至当时有俗语云: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所以为了应付恶劣的考场环境,古人携枣子浸烧酒入闱,可以起到安神御寒的作用,当然也有的考生期望饮酒之后能像诗仙李白那样文如泉涌斗酒诗百篇,一举夺魁。

而等到高考放榜后,酒更是必不可少。中榜的学子,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要设酒宴庆祝一番了。不过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登科及第学子的宴请并不是随便吃的,十分有讲究。就以经济最发达的唐代为例,文科考生便有鹿鸣宴、闻喜宴、关宴等各种规格和形式的酒宴。而这其中唐朝最著名的闻喜宴,最初指的便是及第学子凑钱喝酒,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解释此词条时称为醵钱于曲江。不过虽然是学子自己凑份子聚会,有时候朝廷也会有所表示,如在晚唐时期,皇家会赏赐宫廷美食,赐进士红绫饼各一枚。

当然,不仅是中榜的考生要喝酒,很多落榜的考生也离不开酒,落寞寂寥的抱一壶苦酒,酒入愁肠,聊以纾解心中苦闷。例如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便曾在《鹤冲天黄金榜上》中写道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我国的民间饮酒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在各地的众多民族之中,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仍然留传至今。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烦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所以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他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