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甜的红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鼻闻高粱香,舌尖玉米甜——酿造白酒原材料的那些事儿》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很多人都知道三斤粮食一斤酒或五斤粮食一斤酒,却不太清楚酿造白酒的原材料有哪些?酿造白酒的原料有很多,一般来说,含有淀粉和糖的原材料就可以。

根据材料的不同酿出酒的可分为三类,粮食酒、薯类酒和其他酒。粮食酒的酿造材料包括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豌豆、大麦、小米及绿豆等。常用的粮食有五种,有高粱、玉米、小麦、大米及糯米,在成品白酒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酿造白酒原材料的那些事儿

倒一小杯酒,闻到粮食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由高粱在发酵过程中起到了提香的作用;抿一口酒,舌尖会有丝丝甜意,就像我们平时吃的甜玉米,这种甜味是玉米带来的;当酒充满口腔,会有辛辣酸涩的层次感,是小麦在发挥作用;入喉愉快不刺激得益于糯米,回味时口感爽净有赖于大米。

我总结了一句话:倒一小杯酒,鼻闻高粱香,舌尖玉米甜,过舌小麦糙,回味大米净,下咽糯米绵。

薯类包含红薯、木薯及马铃薯,用它们酿出的酒多称为“瓜干酒”,比较辛辣,曾经有个外号叫“一口蒙”,一口酒下去当场就蒙圈。在粮食极大丰富的今天,瓜干酒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不过马铃薯酿酒还很流行,比如“伏特加”。

其他类包含甘蔗、甜菜等,用它们酿出的酒多为烈酒,学名“朗姆酒”。酒入口如火焰般灼伤人的五脏六腑,是加勒比海盗们的较爱。朗姆酒除了直接饮用之外,多被用来调制鸡尾酒以及对糕点、冰激凌进行调味。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雪利酒的原材料


雪利酒是一款西班牙的名酒,它的英文名字是Sherry,雪利酒的度数是17度,它也属于葡萄酒的一种。雪利酒的原材料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已采用深层通风发酵法生产雪利酒。即在经后发酵得到的酒液中,添加适量白兰地酒,使其酒精浓度达15%左右,然后接种产膜酵母(抗酒精能力特别强)进行深层通风发酵。采用这种工艺,可使酒醪的酒精含量达到16~20%,且具有雪利酒独特的风味。
种类与风格:雪利酒可分成天然酒与高浓度酒两大类:天然酒以马惹尼诺(Manzanillo)和阿蒙提那多(Amontillado)等为较佳,是代表性的雪利酒;高浓度雪利酒是在天然较中加糖或者加酒精,或两者同时加,酒分有的高达20~25%,这种高浓度酒直接饮用的比酒少,大多作为调合用酒,或用于烹饪。

推荐:西班牙雪利酒的酿造过程

甜白酒的那些事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渗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凉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但如果把酒饭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较快。拉枯族用糯米为原料,筛去细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酿。酿制方法是,用热水浸泡原粮再煮沸,取出后趁热用木甑蒸透,控装在陶罐内,撒上自制酒曲,约一小时后即可饮用,其味清凉甜美。甜白酒实质上是在粮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过程即将开始时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隐约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饮料。
各民族酿制甜白酒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已有商品化生产。明初,徐霞客由云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峡,“有数家当南峡,是为弯子桥,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可见,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为商品,供山峡古道上匆匆过往的商旅“连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甜白酒煮鸡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来,相袭成俗。时至今日,每逢佳节良辰,泡米蒸饭酿白酒仍是许多少数民族较要紧的节前准备工作之一。白酒煮鸡蛋还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区“产妇必食”。

准妈妈与酒之间的那些事儿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女人怀孕期间是有很多禁忌的,其中就有一个是不能喝酒的,为什么我们准妈妈们不能喝美酒呢?喝酒以后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1、过敏
怀孕期间,准妈妈在荷尔蒙的作用下皮肤比较干燥,容易出现过敏现象,而酒精中的组成物质会加剧过敏的发生,造成妊娠不适。
2、增加基础新陈代谢率
饮酒会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准妈妈更容易出汗、频尿。
3、丧失对自主神经的控制力
喝酒后,酒精控制了脑部,导致自主神经感觉迟钝,有一些飘飘然的感觉。
4、容易跌倒
一般人喝酒后走路跌跌撞撞的,准妈妈体积大,行动本来就比较迟缓,喝酒后跌倒概率增加。
5、伤胃
酒喝多了,容易引起呕吐,呕吐的次数变多了,对肠胃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6、酒精中毒
准妈妈如果长期饮酒,会危及胎儿,引发流产或胎儿异常。
7、营养不足
饮酒会引发食欲不振,影响准妈妈的营养吸收,进而阻碍胎儿的成长。
准妈妈们可要注意了,为了我们都能幸福的当上妈妈,爱喝酒的准妈妈们尽量的克制一下吧。

谈谈中秋与美酒的那些事儿


很多人提到中秋节,都会不自觉的谈到月饼,月饼,美酒,美食,还有诗人的古诗句: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明月,今夕是何年。
但你知道吗?天上明月与人间美酒,虽然不在一个地平线上,但却已经谈了数千年的恋爱。
不过,尽管天上的明月窈窕皎洁、温柔似水,而人间美酒馥郁醇香、绵甜净爽,它们两个可谓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而人类则是它们爱情之路的见证人。


远古的时候,蒙昧时代,民智未开,难免有许多的鬼神崇拜,甚至对天地日月都十分敬畏。那时的人间美酒,除了给部落首领享用,还将作为祭祀用品,祭享给天上明月,俨然是高高在上的月光女神。
这并非酒哥瞎说。《礼记·祭法》记载:“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按古制,天子每年春分时祭日,秋分时祭月。秋分,在八月里,而八月又是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故而叫“中秋”。
中秋之时,一般气候清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大;酷夏刚过,严冬未临,气候也十分宜人;加之正逢收获的时刻,新禾登场,瓜果飘香,酬谢神祗,开宴饮酒,也是自然之事了。
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都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还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
但在唐代之时,人们开始享受月光之美,民间已有了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的活动。宋代太宗时,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明清之明,祭月、赏月、饮酒之风,仍沿习不断。北京的月坛,就是天子祭月的场所。此外,吃月饼之风兴起,其来由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多含有“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之意。北京还兴玩一种用泥做的小玩具叫“免儿爷”,可能与古代“月中玉兔”的传说很有关系。
今天,中秋节已成了全民的节日,祭月、拜月的已没有了,但赏月饮酒的却依旧很多,想想像李白、苏轼那样,温一壶月光下酒,对着朋友酣醉,都是的人间美事也。

黑玉米酿造酒的方法


1.黑玉米有甜质型、糯质型和普通型三种。酿酒用的黑玉米应选用糯质型品种,品种糯性越高,对酿制发酵越有利,如意大利黑玉米、黑玉米、福黑11号等品种。

2.应选用当年收获、无发霉的黑玉米籽粒,尽量不用陈年的玉米,剔除杂质。酒曲用普通米酒曲(淀粉型)即可,但要求无霉变,无发黑,闻起来有菌香味,如古田酒曲。

3.浸泡、蒸煮黑玉米籽粒皮厚,不易蒸煮,可用清水浸泡8小时—10小时后,清洗干净,上笼蒸至玉米籽粒破裂熟透为止。也可采用高压锅蒸煮,以减少蒸煮时间,但应控制好水分。一般以每公斤干籽粒出饭2.5千克—3.0千克为好,不宜太烂或太硬。

4.前发酵将蒸煮好的黑玉米摊开凉至室温,按饭∶水=1∶1备好足量的凉开水。每公斤干玉米需配比酒曲0.1千克—0.15千克,将玉米饭与酒曲充分搅拌,放入预先清洗干净的酒坛中,加入凉开水。在20℃—25℃的室温下敞口发酵7天—10天,以利于发酵菌迅速繁殖,其间用搅拌杆充分搅拌2次~3次,然后将坛口密封,有条件者应采用导管排气的装置,继续发酵60天左右。发酵过程温度不宜过高,否则酒易变酸。

5.换桶将酒用多层密纱布过滤,过滤液密封继续后发酵30天,同时沉淀多余残渣。

6.密封贮藏利用倾斜过滤法取得上清酒液,用坛子装好密封,于阴凉干燥处贮藏,贮藏时间越久则酒质越香醇。

高粱酒、大米酒和玉米酒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地大物博造就了各地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喝酒习惯也不一样,包过度数,口感,香型等都不一样。酿造白酒的原料也不一样,高粱、玉米、大米等等。那么高粱、玉米和大米酿出来的酒有什么区别呢?

1、好酒高粱造

在中国古代种粮完全是靠天吃饭,而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等特点而被广泛种植,高粱籽除做民食及牲口饲料外,则用于酿酒。

高粱白酒于是孕育而生,其酒口感烈而不辣,回甜绵软,具有独特的香气。中国白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新纪元由此奠定。

高粱籽粒中除含有酿酒所需的大量淀粉、适量蛋白质及矿物质外,更主要的是高粱籽中含有一定量的单宁。

适量的单宁对发酵有害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提高出酒率。单宁产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质,又能增加白酒的芳香风味。因此,高粱是酿制优质白酒的优质原料,我想这也是名酒多选择高粱酿造的原因吧!

2、玉米酒

不同于高粱酒的香,玉米酒的典型特点是甜。

玉米的胚芽中脂肪含量高,发酵后易产生邪杂味(即玉米味),如不对玉米进行脱胚处理而直接粉碎做生料,因酒醅与酒曲发酵不充分而产生一定的水臭味。

因此有经验者都会做熟料,熟料固态发酵,空气中众多的生物参与反应生成众多微量成分,可有效中和这种邪杂味,从而酿制出更加美味香甜的玉米烧。

3、大米酒

大米所含的淀粉含量高,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含量比较少,以大米为原料发酵,用白酒制作设备蒸馏出来的成品酒酒质较纯净、杂味少,这也是为什么有“大米醇”一说的原因。

大米不带壳,蒸熟的大米饭黏性相对于高粱、玉米更大,所以泡粮、蒸饭时一定要注意水份控制,避免黏性太大结团而导致透气性不好,影响发酵。

不知道在你的家乡主要以什么粮食酿的酒为主?而你又最喜欢哪种酒的口感呢?

茅台酒与红军之间的那些事儿


说到茅台酒,谁人不知,它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名酒中的名酒了;说到红军,谁人不晓,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繁荣富强了吧,红军与茅台酒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935年6月16日,红军不战而占领了仁怀县城和茅台渡口。红军将士有幸享用了历史悠久的茅台酒。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而扬名天下。但是,解放后,茅台酒定为国酒,却是因红军长征路过茅台,曾以茅台酒解乏、治伤,茅台酒支援了红军,加之品质上乘,为周恩来所钟爱。80年代以后,许多老红军在所写的回忆录中,对茅台酒仍然记忆犹新。
聂荣臻元帅回忆:“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同志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酒刚买来,敌机就来轰炸。于是,我们又赶紧转移。”
成访吾将军回忆到:“茅台镇是茅台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和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人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和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曾三将军回忆:“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较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耿飚将军回忆:“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组织品尝,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杨成武将军回忆到:“奉命转移到茅台镇,着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喝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
萧劲光将军回忆:“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在路上擦脚解乏。”
当时,国民党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污蔑红军在茅台酒的酿酒池里洗脚。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先生,嘲笑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知,挥笔写下一首《茅台酒》:
喧传有客过茅台,
酿酒池里洗脚来。
是真是假吾不管,
天寒且饮三两杯。
1945年,应主席的邀请,黄炎培等人去延安访问。他把这首诗抄给、周恩来和陈毅看,受到大家赞扬。解放以后,黄炎培先生担任了中央人民委员,政务院副总理。1952年,黄炎培先生来到南京,上海市市长陈毅前去会晤,并设宴款待。席间,饮茅台酒。陈毅提起旧话,赞佩黄先生当年仗义执言,难能可贵,退席成诗两首:
金陵重逢饮茅台,
万里长征洗脚来。
深谢诗章传韵事,
雪压江南饮几杯。
金陵重逢饮茅台,
为有嘉宾冒雪来。
服务人民数十载,
共祝胜利饮一杯。

体会舌尖冰甜刺激解读冰酒的历史


如今,冰酒似乎成为了酬谢重要嘉宾的厚礼。虽然很多人明明清楚端上来的并非新鲜上等的优质冰酒,但人们因好甜的天性还是对其趋之若鹜。
冰酒的出现较早可追溯到1794年冬季德国的弗兰克地区。1794年,德国Franconia地区出现了罕见的秋季冰冻,一夜之间,成熟的葡萄都结成晶莹的冰珠,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果农倍感沮丧。为了避免冰冻的葡萄在解冻后坏掉,有的果农当即采收冰冻的葡萄进行压榨、除冰、酿造。谁知,无心抵柳柳成荫,当葡萄酒酿成时,果农们尝到了从没喝过的甘美爽洌的新型酒。冰酒因此出现。但因其受限于苛刻的自然条件,产量极低,冰葡萄稀缺、罕有,冰酒逐渐成了品位、尊贵的彰显符号。
纯正冰酒的生产每年只有一季,产量也只能由那一年的气候而定。受气候的影响,冰酒并非每年都有,相反在冰酒的旧城恩邦,3~4年才有一个冰酒生产的年份,那也是造成冰酒价钱居高不下的原因。即使是在适宜的年份,一整棵葡萄树也才可以生产一瓶375ml的冰酒,每公顷土地大概可以生产100瓶左右,而通常优质葡萄酒每公顷可生产大约6000瓶酒。如果遇到风暴、冰雹、鸟儿啄食或气候异常则会颗粒无收。所以,在冰酒产地经常会出现葡萄树上挂满葡萄,较后连一瓶冰酒都酿不出来的现象。
近乎苛刻的选料讲究,把喝冰酒的身体越发“灌”得结实。冰酒素有老年人的“冰牛奶”之称,人们只知牛奶营养丰富,其实冰酒类似牛奶又胜似于牛奶,医学方面的专家证实,冰酒有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和补血功能,还可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每天饮用2~3杯冰酒,既满足了口欲,又满足了身体。
-

舌尖上的白酒:如何准确评价白酒在舌尖上的味道?


有的酒友喜欢白酒开瓶时的酒香四溢,有人喜欢酒液带给人的模糊、豪情,还有人喜欢白酒饮后可以让人开释内心情绪的魔力,而我却偏偏喜欢酒体在口腔不断变化的体验以及舌尖上转瞬即逝的味觉刺激。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描述出酒体在口腔的变化和味觉上的感受呢?其实在白酒品评中有很多形容白酒在口腔和舌尖上的专业术语,今天小酒瓶就给酒友们分享白酒在舌尖和口腔中常常会用到、听到的专业术语:

舌尖上的专业术语

口感:饮酒入口后的味感,常用来表达酒中呈味物质对味觉的刺激程度。

入口:酒液刚进入口腔时的感觉。

落口:酒液咽停时,舌根、软腭、喉头等部位的感受。

后味:酒液入口后,较一下子的味觉感受。

余味:饮酒后口腔中余留的味感。

回味:饮酒后,稍间歇酒味返回口腔的味感,是一种香与味的复合感。

尾净:酒液停咽后酒味洁净,无邪杂味。

舌尖上的美好体验

浓厚:浓而厚实。

醇和:纯正柔和,无强烈的刺激感。

醇厚:醇和而浓厚。

绵柔:也称绵软,口感柔和,圆润,无刺激感。

清洌:爽洌,口感纯洁、爽适。

醇甜:醇和而有甜感。

回甜:回味中有甜的感觉。

绵甜:酒味柔软无刺激又带甜味。

甜净:甜而纯洁。

绵润:绵软而有润滑之感。

柔和:柔软而无刺激性。

柔润:柔软而甜润,无刺激感。

爽净:舒畅而纯洁。

甘洌:甜而新鲜。

甘润:甜而柔润。

甘爽:甜而爽适。

甘美:甜而美好。

绵甜爽净:绵是柔软,甜是甘甜,爽是清亮舒畅,净是洁净无其它邪杂味。

味谐调:酒中各种味感相互配合,恰到好处,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愉快感觉。

白酒品鉴,是一种需要调动品评者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嗅觉、味觉等等来鉴别酒质,品评酒体优劣的一种方式,小酒瓶上面分享的只是酒体在舌尖上的品鉴的部分专业术语,当然还有其他感官上的专业术语,欢迎酒友在评论区讨论分享!

眼观、鼻闻、口尝清酒品鉴三步骤


普通酒质的清酒,只要保存良好、没有变质、色呈清亮透明,就都能维持住一定的香气与口感。但若是等级较高的酒种,其品鉴方式就像洋酒一样,也有辨别好酒的诀窍及方法,其方法不外三个步骤:
一、眼观:观察酒液的色泽与色调是否纯净透明,若是有杂质或颜色偏黄甚至呈褐色,则表示酒已经变质或是劣质酒。在日本品鉴清酒时,会用一种在杯底画着螺旋状线条的〔蛇眼杯〕来观察清酒的清澈度,算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品酒杯。
二、鼻闻:清酒较忌讳的是过熟的陈香或其它容器所逸散出的杂味,所以,有芳醇香味的清酒才是好酒,而品鉴清酒所使用的杯器与葡萄酒一样,需特别注意温度的影响与材质的特性,这样才能闻到清酒的独特清香。
三、口尝:在口中含3~5毫升的清酒,然后让酒在舌面上翻滚,使其充分均匀的遍布舌面来进行品味,同时闻酒杯中的酒香,让口中的酒与鼻闻的酒香融合在一起,,吐出之后再仔细品尝口中的余味,若是酸、甜、苦、涩、辣五种口味均衡调和,余味清爽柔顺的酒,就是优质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