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白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救赎之“道”》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酒道文化”,这是沈怡方先生倡导和推动了近十年的文化战略理念。
当初,或许人们并不理解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意义与价值。
而今,当白酒作为传统文化一张重要“名片”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白酒在日趋开放的市场上被人们拿来与洋酒比较并受到后者强势冲击、白酒在为新一轮发展机遇欢欣鼓舞却又为年轻消费群体不断流失而苦恼时,人们渐渐领悟:用“酒道”丰厚的“养分”,来培固白酒文化之“根”,是何等重要!
在为本刊“国酒、国学与国人”栏目开篇时,我们曾专程走访北大知名教授王岳川先生。王教授一席话让我们陷入沉思:酒,在古代乃是一种大礼!
今天的国人,在喝自己的“国酒”——白酒时,还有多少人心怀“神圣”之感?曾经贵为“大礼”的酒、尤其是白酒,其身价早已贬值为一种工具:一种用来交往和宣泄的工具。
其实,早在人们探讨越来越多年纪轻、学历高、收入多的人群何以远离白酒时,结论已经不言自明:动不动就“大口干杯”的白酒豪饮之风,既不文明高雅,又缺乏品位档次,而且有损健康。因此上述人群成为洋酒、红酒的追捧者,势在必然。
应当说,从种植文化到侍酒师文化再到品鉴文化、健康文化,今天的洋酒、特别是红酒,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传播体系,它与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和人文追求很容易对接。
反观白酒,由于“酒礼”精神的缺失,粗俗和土气正成为难以摆脱的“形象色”。
然而,作为民族传统产业的瑰宝,白酒无论生态酿造文化还是生理与精神层面的酒享文化,都堪称博大精深。尤其发源于“国学”之根的白酒文化,更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底蕴的厚重,白酒文化都不是洋酒或红酒这些“后来者”所能企及的。关键在于白酒如何让自己的固有文化优势重绽异彩。
这是一场从产品到市场再到文化的竞争,它要求白酒在文化传承特别是品饮风尚上,必须挖掘、承继和复兴的民族传统精华,并与时俱进地与现代消费理念和生活主张接轨;白酒的文化传播和消费教育,必须与我国博大精神的东方文明极其巨大魅力有机融合。
从这个意义讲,“酒道”文化的倡导,无疑是一条白酒的复兴之“道”。
沈怡方先生曾向我披露他当初倡导“酒道文化”的初衷:我们这代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白酒,竟变成了今天酒桌上许多国人、特别是精英人士却之不恭、饮而生畏的慢性戕害品,这是我没想到、也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民族瑰宝、传统国粹,断送在这种不健康、不文明的饮酒风气上!
从此,沈老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改变白酒饮用恶俗、创建“酒道文化”,重树全新文明酒风。
的确,白酒要想更多赢得而不是失去现代消费人群和市场,就须重寻白酒的“美酒之源、酿酒之神、饮酒之道、敬酒之礼、品酒之艺”,用代表民族文化精神又能与时代接轨的“酒道文化”,重树健康、文明的全新酒风,让白酒的饮用变得健康、文明、高雅、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愿意把沈老倡导的“酒道”,视为拯救白酒产业的救赎之“道”。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酒故事之鲁商酒道(三)


8、义气任人
“义气”之风过分重视私人关系,在用人方面会导致排外和近亲繁殖。山东酒商大体分为三种行业进入者,1、老国有糖酒公司分化出来的;2、较早干个体慢慢积累起来的;3、后来外行进入的。前两种情况,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基本上是夫妻店或者全家人一起做,或者是“近亲”或“哥们兄弟”,这样在慢慢发展起来后往往形成家族管理,影响企业的发展,用人方面排外情绪浓厚。这种风气十分不利于人才开发和引进外来人才,更不利于酒商做大作强。
另一方面,由于鄙视商业的观念,一流人才很少涉足这个领域,在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领域中,更少有大学生中的精英人才。为了生存,酒商只好从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那里找人来帮着打理,无法搜索和培养对企业有归属感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山东每个地区都很鲜明。此种局面如不尽快扭转,势必影响山东酒商大发展,大突破。
9、本分求稳
“本分”作为人品来说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本分”只能说是好人,不能称得上是能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山东酒商的“本分”有时压抑了敢想、敢闯、敢干的灵性,使人缺乏敢于开拓、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准确地说,山东酒商在我国的行业地位不是很高,任何新鲜的行业模式或者创新思维都不是山东酒商的专利,这一点上都和山东酒商讲究的本份有关。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千变万化,因此过分求稳,会使自己失去时代机遇而落伍。山东人很聪明,但是一个“稳”,减去了许多灵性和创造性。“稳”字不算大缺点,但却有大危害,一个“稳”字平添了许多官气、庸气,一个“稳”字推掉了工作上不去的许多责任,一个“稳”字可以掩盖迟钝和无为。
所以,山东酒商喜欢用“守”的方式来稳固自己的网络,不具备以“攻”的方式向外拓展渠道、网络的精神。山东酒商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分、求稳、不为人先”之风在市场经济中的负面效应,至少不要总是当作长处、优点来津津乐道,继续不断丰富着它的内涵,以至于成了世故和为官之道。
10、讲面子、论排场
讲面子、论排场的不正之风与江湖义气的民风有渊源关系。讲义气的人十分看重面子和排场。山东有句俗语:宁穷一年,不穷一日。意思是不管怎么穷,场面上也要很体面。这种作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常常会使对方误认为是图虚荣或乱花钱,反倒失去了信任。山东酒商在这方面演绎得很酣畅淋漓,好面子,讲排场,总以为在吃吃喝喝的场面下做生意有气魄,可是很多人都被吃吃喝喝的假象所吸引,包括很多酒水大户都把吃吃喝喝、讲排场都作为展示公司实力,作为和厂家处理感情、业务的较佳方式,作为吸引员工、增进感情的有效手段。较后往往吃了、喝了、场面了却解决不了问题,增进不了感情,以致养成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气和不良的处事风格。
11、重土安命
“恋家,不善闯荡”,这是和儒家所讲“父母在,不远游”是一脉相承的,也造就了山东人重土安命的性格。山东人把“要想吃饱饭,须用汗水换”看作真理,“在家时时好,出门事事难”,这是山东人重视乡情、崇拜乡土、依恋乡亲的真实写照。宁可在家乡挨饿受穷,也不到外埠去游历闯荡,是山东人性格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很少见到山东人到外地做酒商并做得很出色的记载。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重土安命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改变。山东的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很多,与土地有关的食品企业也很多,食品100强里面山东占了1/3多,土地是山东人无法超越的情结。然而“重土安命”严重影响着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人走出山东到省外、国外打天下的人很少。由于山东人出去得少,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少,本土的东西不能与外界交流,于是,便形成了经济上的近亲繁殖,其结果不仅难以嫁接域外的较新技术,而且自身已有的优势也会渐渐退化。这一点,也可以从山东白酒企业无法超越自己的现实来看。山东白酒企业虽然也在喊出做大作强的口号和目标,但是他们不是走出区域,而是在白酒产业的基础上嫁接多元化之路,依然在家门口,无非是多上了几个项目。也许,慢慢地山东白酒行业也会产生出几个大的集团,但是白酒不会是他们的主要产业了。在经销商群体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山东酒商走出山东的很少,但是山东的买断商不少,几乎所有的买断商都不成气候,能把买断品牌做出知名度、地位的,一个都没有。包括区域买断商,他们也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暂利益,从来没有走出去开创一片天地的心态。山东酒商如果不走出“重土安命”的“土围子”,在今后信息经济的大潮中必然落伍。

酒故事之鲁商酒道


山东,位于东部沿海,陆地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248万。2007年山东GDP为2.6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万,列我国第二位。山东是白酒生产与消费大省,省内有大小酒厂700余家,白酒也是各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山东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0.2亿元,同比增长33.22%;山东白酒消费量就已经超过80万吨。白酒品牌方面,除了老“四大家族”兰陵、景阳春、孔府家、泰山特曲以外,还有趵突泉、琅琊台、心酒、古贝春、禹王亭,扳倒井、黄河龙、温和等等。
山东人豪爽热情的性格非常看重酒量,因此,无论是低度酒还是高度酒在山东都受欢迎。在酒精度上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呈两极化,要么喝低度酒如同饮水,要么喝高度酒显示豪气。以白酒来说,38度以下产品的销路占65%。主流香型是以淡雅型为代表的浓香型为主,占60%的市场份额,而山东当地众多品牌的芝麻香型白酒也差不多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主流价位:中档酒销售价60-100元之间;大众化消费价位10元以内;高档在200元以上。全省17地市都有1-4个当地的强势品牌,山东酒水市场85%的市场份额被鲁酒控制。作为孔孟故乡齐鲁大地的消费者有着较高的酒文化修养和较强的地域情结。
在白酒界,山东是一个无法用准确语言来形容的一方热土。庞大的消费力导致了我国各地品牌趋之若鹜,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豪爽的性格,形成了本区域独特的消费习惯,这都造成了山东独特的白酒销售氛围!
作为商帮板块的鲁商,在这方热土经营白酒事业,形成怎样的性格?他们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在鲁酒林立的市场格局中找出自己的生存空间?这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要点!
一、齐鲁酒之道:
山东白酒产业因为企业的众多和势均力敌,企业的生存空间有限,形成了占地为王和分区割据的局面。这种有限性,导致企业只有在家门口精耕细作,包括了企业人员的本地化、市场的全渠道化、价格体系的全价位化、营销的社会化,甚至销售环境的****化,这些都是因为作为区域内强势企业,或者利税大户、或者社会支柱的体现。
随着近几年山东白酒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好转,形成了相互渗透的局面,并产生了犬牙交错的经营格局,也就是走出家门口的战役,在某些具备相同人文、历史、消费习性等条件的市场经营略地,主要集中在东营、滨州、莱芜、枣庄等几个本地企业不是很强势的区域。在山东的其它区域的市场较量中,本地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仅是企业营销环节的问题,更是区域文化的个性使然,同时也和山东整个群体文化的个性有关。形成于山东大地的儒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主体,更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它深刻地塑造了人的国民性格,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甚至商业风格,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从“学术儒家”自西汉以来的儒学,再到流行于民间的“世俗儒风”,包括了忠诚、孝道、节操、义气、信用、仁爱、礼仪、勇武、智慧、苦乐观……等伦理道德风尚。这一伦理道德的本质,即强调个人对他人的义务,观念上“无我”,践履上“克己”,在历史上形成颇有特色的“群”文化,这种群文化导致山东人乡土意识重,地域自豪感强,容易衍生山头文化或者称为响马文化。这种占山为王的心态形成山东人自大,乐于聚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资源再多也禁不住“扎堆哄抢”,所以也喜欢单打独斗,当草莽英雄了。喜欢争前列,哪怕是一个小区域的前列;生意不大,摆的谱儿很大;互相之间不服气,不团结,甚至恶性竞争,没有和谐共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