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专题。这篇关于《我国古代酒杯的发展历程》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在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杯的材质从最初的陶制到后来的瓷制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些酒杯也同时在酒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酒杯是陶制酒杯。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考古发掘了众多的形制不同的陶土烧制的酒杯。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陶质酒器有268件之多,占出土器物的26。4%。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商代时期

至商代时,由于酿酒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已能用各种粮食制出不同品种的酒来,加之青铜文化相对发达,祭祀盛行,青铜酒杯应运而生。而且生产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纹饰之美,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奴隶主阶级举行祭祀宴饮的礼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一种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长勺氏、尾勺氏等专门以制作酒杯为业的氏族。

酒杯的种类也发展到盛酒、温酒、饮酒、贮酒等各种类别。这些酒杯形制端庄厚重,式样沉雄敦实,古朴美观。器身多以饕餮纹、夔龙纹、鸟兽纹、蝉纹装饰,造型神秘狞厉,显示出奴隶主贵族的尊严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拟自然界动物的立体形状造成的酒杯,又表现出奴隶主阶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灵凶物保护的心情,如虎形酒杯、羊形酒杯、牛形酒杯、象形酒杯等。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青铜酒杯逐步向古朴、鲜明的漆器酒杯发展过渡,形制有樽、杯、壶、缶、舟等各式酒杯。至汉代时,漆制的酒杯已十分精致。漆制酒杯,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

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放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杯变得较为瘦长。

隋唐时期

隋唐时代,随着瓷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瓷制酒杯逐步取代了其他质地的酒杯,成为最普及、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饮酒器具。

虽然古代的酒器文化距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是蕴藏在古代酒器文化中的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后人去传承与思考的,现代酒器制作采用传承古代酒文化韵味的设计方法,也未尝不可。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我国古代酒量惊人的几个皇帝


酒从来都不是凡人之物,酒鬼并不单单只是诸如李白等文人墨客,历代许多皇帝也对酒情有独钟,喜爱程度绝不亚于诗人、圣贤。古有盖闻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惟酒无量的仲尼、婆娑巨醉的汉高祖,酒量惊人的皇帝不在少数。

汉高祖刘邦大殿酒水狂欢

刘邦刚做皇帝时,常与自己那帮好哥们儿在大殿上喝酒吆喝,有时还醉酒后舞剑,拔出宝剑砍柱子玩。等到叔孙通制定并实施相关礼仪条例后,才有所改善。

吴大帝孙权喝酒要喝倒

孙权在武昌临钓台请群臣喝酒,在大伙喝得快趴下时,让人用水把群臣弄醒,并说:今天,我们要一醉方休才可,只要有人喝得从这里掉下去,我们的酒会便结束了。

吴末帝孙皓饮酒七升

孙皓每次设宴,皆规定与会者要饮酒七升(7斤白酒)。韦曜酒量不佳,超不过二升。孙皓很尊重他,便给予他一个特权,暗地里用茶代酒。

魏太武帝拓跋焘向敌军要酒喝

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路过盱眙时,曾向守城敌军索要酒喝。守军却给他送来一坛尿。拓跋焘一闻,才知道被骗了,便大骂道:竟敢耍老子。弟兄们,给我上,把盱眙这坛酒给我端了。士兵们接到命令,无不如敢死队员一般,疯狂进攻。

后周太祖郭威醉酒宰屠户

后周太祖郭威醉酒后,曾去闹市闲逛。闹市中有一屠户,以蛮力著称,一般人不敢招惹他。那日郭威带着几分醉意,便去找那屠户的茬儿,先说要买肉,后又对屠户割的肉不满意,在那里挑三拣四。郭威是个五大山粗,屠户也知道自己这次遇到劲敌了,起初打算忍一忍,可郭威欺人太甚,他便坐不住了,掀起自己的衣服,指着自己的肚脐部位说:你小子不是牛吗?你小子要是有种,就冲这捅一刀。郭威二话没说,便拿起剔骨尖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因为这事,郭威被抓进了监狱。后李继韬钦佩郭威的魄力,便把郭威给放了。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平日很爱喝酒,并时常搞一些酒场政治,诸如杯酒释兵权、雪夜定策等;和大臣们喝酒聊天,诸如赵普、王彦等,动辄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时因参加宴会,昼夜喝酒,直至喝醉才罢。

宋太宗赵光义喝倒臣子

宋太宗赵光义曾与两位爱卿喝酒。可喝着喝着,那两个爱卿便醉了,忘记了圣上还在旁边,便讨论谁的功劳更大。两人越比越来劲,最后竟斗起嘴来。在场的侍卫要求将其下狱。宋太宗没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并派人送两位爱卿回家去。等次日酒醒后,那两位爱卿悔不当初,便主动进宫面圣请罪。宋太宗随口说道:两位爱卿,不必紧张。昨晚朕也喝醉了。所以,你们说的这件事真的有吗?反正,朕已经不记得了。

辽穆宗耶律璟逢酒必喝

辽穆宗耶律璟是个酒鬼皇帝,嗜酒如命。但凡臣子家中有好酒,他都会去大喝一通,并且时常去好几个人家,一旦喝高兴了,便给那家人封官晋爵。这还不过瘾,便换上平民的行头,去小酒肆中痛饮。

辽兴宗耶律宗真酒馆醉酒

辽兴宗耶律宗真是个酒鬼,时常溜出皇宫,跑到大街上的酒馆里喝酒,喝着喝着,便开始污言秽语,俨然一副市井混混儿的嘴脸。到后来,再说起此事时,他还引以为豪,说这样可以彰显自己草原大可汗的风范。

元武宗海山想酒想到流哈喇子

元武宗嗜酒,劝谏武宗不要酗酒的臣子刚走,身边的佞臣便又拿出一坛酒。元武宗挥了挥手说:拿走,拿走,别让朕看见这东西。你们自己找个旮旯喝去,别来馋我。再馋我,我的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

皇帝爱喝酒一定会被认为是无视封建礼教的行为,会被后人嗤之以鼻,但若是适量饮酒,并无不妥,如夏桀开凿的酒池大得可以行船,召三千人在酒池边像牛一样饮酒、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男女裸逐其间,宫中设九个热闹场所,供纣作长夜之饮等如此荒诞暴虐的君王才应被唾弃。

我国黄酒的历史发展和特色


(1)我国黄酒的历史发展

黄酒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酒种,在中国酒文化史上曾享有重要的地位。黄酒以其美味及营养丰富,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并早已名扬世界。1988年,绍兴酒(黄酒的一种)被国家定为国宴用酒。

我国历史上对黄酒的创造,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科学文化和生产发展作出的早期贡献之一。黄酒这个品种很古老,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大量生产了,并且流传至今,其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6000年左右了。

但是,黄酒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地方酒。在好多人的眼里,觉得它乡土味太重,登不了大雅之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厂家多而且分散,生产方法落后。

其实,黄酒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酒种之一,它和其他酒种比较,最突出的优点是有益无害。无论是从振奋民族精神,继承民族珍贵遗产,还是从药用价值、烹调价值和营养价值来讲,黄酒都应该成为我国普遍饮用的第一饮料酒。

酿制黄酒的主要原料是粘性比较大的糯米、黍米和大黄米,由于这些原料种植量少、产量低,给黄酒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为解决黄酒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用玉米、瓜干酿制黄酒取得成功,并已通过鉴定。

(2)黄酒的分类及主要成分

我国黄酒的种类很多。按原料、酿造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绍兴酒,黍米黄酒(以山东即墨老酒为代表)和红曲黄酒(以浙南、福建、台湾为代表)。

按颜色分为三类:深色(褐色)黄酒、黄色黄酒和浅色黄酒。

按糖分含量分为干型黄酒、半干型黄酒、半甜型黄酒、甜型黄酒四类经科学分析鉴定,这四类黄酒刚好是绍兴酒的四个名品,即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

干黄酒含糖量小于1.00g/100ml(以葡萄酒计) 干表酒中含糖量少,糖分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分含量最低。该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3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酷很低。此酒口味醇和鲜爽,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亮透明,有光泽。

半干黄酒含糖分为0.01-0.03g/mL。半干表酒中含糖分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分。在发酵过程中,要求较高。酒质浓厚,风味优良。可长久贮藏。是黄酒中的上品。我国大多数出口酒均属此类。此酒口味醇厚柔和鲜爽,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透有光泽。

半甜黄酒含糖分为0.03-O.10g/mL。该酒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发酵醪中,使糖化发酵的开始之际,发酵醪中的酒精浓度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速度,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少,对发酵醪中的产生的糖分不能转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分较高。该酒酒香浓郁,酒度适中,味甘甜醇厚,为黄酒中之珍品。缺点:不宜久存。贮藏时间愈长则色泽愈深。此酒醇厚鲜甜爽口,酒体协调,浓郁醇香,清亮透明,有光泽。

甜黄酒含糖分0.10-0.20g/ml。一般采用淋饭操作法,拌入酒药,搭窝先酿成甜酒娘,当糖化至一定程度时,加入40-50%浓度的米白酒或糟烧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由于加入了米白酒,酒度也较高。可常年生产。此酒鲜甜醇厚,酒体协调,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亮透明,有光泽。

浓甜黄酒含糖分为0.20g/mL,此酒蜜甜醇厚,酒体协调,浓郁醇香,呈橙黄至深褐色,清亮透明,有光泽。

按时节分,黄酒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冬酒、冬浸酒、四双酒、单酒。

冬酒:一入冬令季节,即酿造酒娘糟。装入酒坛密封,勿泄酒气,至翌年4月,酒娘糟仍不会变质。需制冬酒时,每斤酒娘糟注入泉水约半斤,浸一二天,把酒液压榨出来,装入酒坛密封。然后把酒坛放在谷壳或木屑(俗称锯屑)堆中,点燃煨沸,随即排去部分酒坛周围的热灰,使坛中之酒在微热中逐渐降温。此酒色泽澄黄,呷人口中,略有粘稠感,芬香醇和,甘甜隽永,久贮不变质,有滋补健身之效,是老人及产妇的上等饮料。

冬浸酒:与冬酒一样,一入冬令季节,即醇造酒娘糟。到冬至那天,把酒娘糟舀入小口径的大水缸中,每斤酒娘糟加入经煮沸而后冷却的醴泉水1~2斤,然后盖紧缸口,勿令泄气。浸至春节时,启开缸盖,但见酒糟下沉,即可饮用。此酒色泽淡青,酒气浓郁,芳香可口,含乙醇35%左右,多用于春节时招待宾客。这是嗜酒者最喜欢喝的酒,多饮则易醉,且醉而难醒。冬浸酒可说是客家黄酒的代表。清杨澜《陆汀汇考》载云:黎媲曾《闽酒曲》有张王乐府遗意,杭大宗载之《榕城诗话》中。不但诗风韵佳,汀中风土亦略见一二。黎媲留即黎土弘,明末清初之长汀县濯田陈屋人,他写的闽酒实即客家黄酒,笔者不详他到底写了几首《闽酒曲》,杭大宗于《榕城诗话》中仅载7首,其中的第二首就是讲当时的冬浸酒的,诗曰:长枪江米接邻香,冬至先教办压房;灯子才光新月好,传笺珍重唤人尝。注云:汀俗于冬至日,户皆造酒,乡中有压房一种,尤为珍重。藏之经时,待嘉客而后发。

四双酒:一年四季均可酿造。每百斤酒娘糟加醴泉水1.5-2.5浸之,暑天浸3~4天,冬季则多浸几天。然后把酒娘糟投入酒篓压出酒液,装入酒坛密封局沸。此酒香甜适口,含乙醇25%左右。

单酒:单是薄的意思。以四双酒的酒糟复加醴泉水少许,浸2~3天,投入酒篓压出酒液局沸。此酒含乙醇低,且价格低廉,极受妇孺欢迎。前面说的以酒代茶,在盛夏时普遍饮用者,大多是这种酒。此即所谓水酒。

黄酒中的主要成分除乙醇和水外,还有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含氮物、醋酸、琥珀酸、无机盐及少量醛、酯与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等。因此,黄酒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3)黄酒的质量指标

色泽:具有本品应有的色泽,一般为浅黄,澄清透明,无沉淀物。

滋味:应醇厚稍甜,不能带有酸涩味。要求人口清爽,鲜甜甘美,酒味柔和,无刺激性。北方老酒要求味厚、微苦、爽口。

(4)理化指标

酒精度:黄酒酒度同白酒一样,是以含酒精量的百分比计算的。黄酒的酒度一般为12%-17%。

酸度:总酸度(以醋酸计算)一般在0.3%-0.5%。总酸度如超过0.5%,酒味就会发生酸涩,影响质量;如超过过多,必须测定挥发酸含量。黄酒的挥发酸含量在0.06%-0.1%之间(以醋酸计算)。挥发酸含量超过0.1%的黄酒,就有变质的可能,不能再饮用。

糖度:糖度也是以含糖量的百分比计算的。三种甜度黄酒含糖量的百分比分别为!甜型黄酒约在10%-20%之间;不甜型黄酒一般1%左右。

盘点我国古代的著名酒鬼!


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酒鬼真的不少,伤心喝、开心喝、离别喝、相聚喝,喝酒的理由永远不愁。

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个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汉朝以前,酒是随便喝的,直到刘邦开国后,萧何立法禁酒,此后历朝历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禁酒来节省粮食。不禁酒的时候,大家都随便放开了喝,也看不出谁是酒鬼。可是这禁酒令一颁发,别人都不喝了,唯独酒鬼还在那喝,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曹操这个人一直有点粮食恐慌症,这可能是他平生断人粮道留下的后遗症。一到粮食缺乏的时候,曹操就会颁发禁酒令。一般人这个时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敛一下,可是孔融不这样,他直接上书给曹操,文采飞扬地写了好大一段。孔融这个人文采不错,可是打仗和治理州郡都不在行,这可能是他整天喝酒没时间管事造成的。孔融不但自己喝,还喜欢聚众喝,经常感叹说:要是天天有人来陪我喝酒,我就没什么心烦的了。孔融整天醉醺醺的,当然治理不好州郡。

而且孔融喝完酒还喜欢乱说话,嘴巴又毒。曹操打下邺城,把大美女甄氏赏给儿子曹丕。结果孔融喝了两杯以后又说话了,说过去我一直不知道周武王灭纣以后怎么处理的妲己,今天可算明白了,原来是赐给他儿子周公了啊。孔融嘴巴毒,终于惹火了曹操,把孔融全家都杀掉了。孔融死的时候感叹说:言多令事败啊。可见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嘴巴不受脑神经控制,怎么能说那么多胡话呢?

郑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胜他一筹的,那就是吴国人郑泉。

郑泉人称酒中奇人。他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愿得美酒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乐!

郑泉老兄希望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边都放着最喜欢的下酒菜,自己随时随地可以放怀畅饮,而且这些酒还不会减少,喝一斗补一斗,喝一升添一升,自动给他加满,永远保持五百斛的最佳状态。

郑泉先生喝了一辈子酒还是觉得没够,临死之前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不分离!

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如果生活在现在,郑泉的遗言一定是:我火化以后也不用买盒子装了,直接和上黄泥制成酒壶就完了!

陶渊明

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

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十三岁的儿子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刘伶

杜康造酒刘伶醉,谈酒鬼就不能不谈刘伶。刘伶是安徽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的是老庄思想,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刘伶这个人个子比较矮,还不到一米六,加上长相比较对不起观众,因此从小不爱和别人来往,直到遇上另一个大酒鬼阮籍,还有竹林七贤的另外几位,才一见如故,开始了吃喝玩乐,饮酒赋诗的生涯。

刘伶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扛把铁锨,职责是等刘伶喝死的时候把他埋了。这个坐车喝酒虽然招摇,但是还比不上他自己在家喝酒来的痛快,刘伶最喜欢脱光衣服,一边喝酒一边裸奔,反正是自己家里,别人也管不着,有一次被人看到了,这帮人就嘲笑他没正经。结果刘伶把老庄的语录活学活用的很好,直接来了一句:天地才是我的房子,这个屋子不过是我的衣裤,你们没事干往我裤子里钻干什么。

别人管不了他,也说不过他,刘伶的老婆看不下去,把他的酒坛酒缸全砸了,逼他戒酒,刘伶总喝酒身子不好,打不过老婆。眼珠一转有了主意,说:那好吧,我答应戒酒,你买点酒肉请乡亲们过来,我当众宣布戒酒。老婆高高兴兴买了酒肉回来。刘伶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开始喝酒吃肉,不一会又醉过去了。

刘伶老先生活着声名不响,死后称了名人,有人赞扬他:一生浑是醉,万古复何悲。世人爱酒,也许是现实过于残酷,所以只有酒中才有乐土吧。可是一醉纵能无悲,醒了又怎么办?

阮籍

阮籍和刘伶是一对大酒鬼,他是河南人,和安徽人刘伶是邻居,不过阮籍比比刘伶帅得多,容貌伟杰,志气宏放。简单来说就是很有男子汉气概,和小瘦猴刘伶完全不同。

阮籍和刘伶交情好,一是因为都爱酒,二是因为都崇尚庄子,而且阮籍中气十足,善于仰天长啸,还能弹琴,诗写得也不错。不过当时也没几个人夸他,因为他不顾礼法。一提到礼法,每个人都想到封建,其实每个年代都有礼法,直白点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大家都不这么干,你偏偏这么干,那么大家只能说你另类,或者干脆就是有点痴了。

阮籍干过的痴事实在不少,有些是很可爱的,比如说他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美酒三百桶,就主动申请去当步兵校尉,其实去了以后就是每天喝酒,喝完酒擦擦嘴就走人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阮步兵。

上面这些事都显得阮籍直爽可爱,下面这几件就显得有点怪。阮籍家附近有个美女酒店,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没事干就去喝酒,喝完还不走,老板娘坐在哪里,他就往身边一躺,倒头就睡。可能男主人知道阮籍这人不是色狼,何况他整天都来消费,居然也不赶他走。当然也可能是阮籍身体强壮又是国家干部,要是换成刘伶敢这样,肯定直接拎着脖领子丢到街上去了。

阮籍也和刘伶一样,喜欢坐车喝酒,走到哪里算哪里,喝到感情上来了就下车大哭,一次走到楚汉交战的地方名叫广武山的,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虽然狂放,却也很讲究策略,他知道司马昭心狠手辣,很少去忤逆他,还执笔写过《劝进文》,劝司马昭自封晋公。因此司马昭对他很维护,尽管阮籍当官不做事,又不遵礼法,仍然安安稳稳的得享天年,做了个快乐的酒鬼。

王绩

说王绩是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说到五斗先生,可能有点文化的酒鬼都能知道。不过现在的酒度数太高,酒鬼们喝完了酒连话都说不利索,更别说赋诗了。喝的时间越长,脑子里东西越少,再过几年,可能连王绩这样的酒界天王级人物也淹没在风尘中了。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绩的五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王绩颇为博学,他善于弹琴,曾经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很全面发展的酒鬼。

隋炀帝大业年间选拔人才,他被选中,但是不想在朝廷做官,就要求做六合县丞。结果在任职期间,他除了喝酒什么也不干,因此被弹劾解职。王绩心宽的很,他想反正自己当官也不为民做主,干脆就回家卖红薯吧。可是就这么回去挺丢人的,他就叹息说:到处是罗网,还是回家安心。于是大家都认为王绩这个人有个性,不愿意当官。

王绩除了喝酒,就读书,不过他读书就读那么几本,有《周易》、《老子》、《庄子》等。其他的书都不怎么读,好像这个庄子简直是酒鬼们的精神寄托,人人都崇尚庄子。不想读书的时候,王绩就出门游历,他曾游历过北山东皋,自称是东皋子,他学老子骑着青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进去喝上几天。只要有人请他喝酒,他不管请客的是谁,都去赴席。他的老朋友杜之松请他去讲礼法。他说:礼法就是糟粕,去你家讲礼法又不能喝酒,那不是憋死了我,我可不去。

隋朝灭亡了,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每天供良酒三升。王绩的弟弟王静想,大哥不是不喜欢当官吗,怎么这个待诏干了这么长时间,不符合他的性格啊,就问王绩:待诏是不是很快乐啊?结果王绩回答说:挣钱少,又寂寞,要不是有这每天三升酒,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了。上司陈叔达听说这个事,就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这回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著,就叫他斗酒学士。

王绩对阮籍的作风一直很仰慕,他听说太乐署的焦革善于酿酒,就申请去做太乐丞,每天大饱酒福。焦革死了,王绩也把制酒法学到手了,不仅此后喝酒能自给自足,还写成《酒经》、《酒谱》两本书,不过让酒鬼们失望的是,今天这两本书都已经失传了。

王绩家东南面有块巨大的石头,他把石头弄碎,用石头建立了杜康祠,还把经常给他酒喝的老师焦革也供在庙里。王绩出名的诗文都带一股酒气,包括《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当时名流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南董是春秋时期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著称,南董指忠于史实的优秀史官。王绩对酒绝对忠实,酒家南董四字,王绩当之无愧。

毕卓

晋朝是个酒鬼辈出的年代,为什么呢,并不是晋朝人特别能喝,而是晋朝的士族制度能够让这些出身不错的酒鬼爬到官位上,一个当官的酒鬼总是容易比穷棒子酒鬼更容易写进传记的。穷人好酒那叫颓废,可是官员好酒那就得叫做风雅。毕卓就是一个例子,要说毕卓没有才华,那显然不是,可是要说毕卓这样的人当上官能够顾及百姓,那根本就是胡扯了。

毕卓出身士族,在西晋混了个吏部的郎官干。可是毕卓对坐在办公桌前统计枯燥的数字毫无兴趣,他唯一乐于投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因为喝酒耽误公事那是常事。他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因为这一句话,毕卓就成了名人,后人喝酒的时候想起毕卓,吃蟹子的时候也想起毕卓,坐着小船喝酒吃蟹,也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极乐境界。毕卓更是被卖螃蟹的人尊称为蟹神。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一个邻居酿了酒,他居然晚上跑去偷喝,喝得正高兴,让人家家丁抓了个现行。因为天太黑,邻居看不清他的脸,就把他一绳子捆在那里,毕卓毕竟是做贼,也就没好意思出声。到了天亮,邻居一看,可了不得了,这偷酒的不是毕郎官吗,赶紧把他给放了,连声道歉,毕卓倒是很潇洒,哈哈大笑说: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邻居一听,赶忙说,那怎么好意思,您就在这喝就行了,我给您准备点下酒菜。

毕卓高兴得不行,就在酒缸边上喝了个够,一直喝到趴在缸边起不来。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其实按我的估计,毕卓没少去人家偷酒喝,邻居不好意思说他,就采用了半夜鸡叫里大家收拾周扒皮的方法,假装看不清脸,让他受点教训,可没想到毕大酒鬼脸皮超级无敌厚,不光不脸红还明目张胆的喝了不少酒去。碰上这样的滚刀肉,那是谁也没办法了。

毕卓的诗文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有一句话倒是非常出名,那就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不少武侠小说里都喜欢引用这句话。大画家齐白石很崇拜毕卓,曾经画了一幅《毕卓盗酒》图,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怀素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中有一句叫做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能列入饮中八仙,那也是了不得的发达酒鬼了,可是张旭的草书和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也就是说张旭先生的酒鬼级别只到了颠的地步,而怀素已经到了一日九醉的地步,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能把书法练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张旭答:用心。怀素用行动回答了他们。那就是喝酒。

怀素是个和尚,可是这个和尚从来不坐禅,吃肉、醉酒、云游、草书。怀素一辈子都在做这四件事,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是湖南人,从小就出家当了和尚。怀素颇好书法,人们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却经常看到他在井里洗墨。既不念经,又污染大家的水源,这样的和尚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中,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对于没有收入的他,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可是怀素毕竟是怀素,办法多得很,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叶子又大又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饿了还有芭蕉可以当饭吃。除了芭蕉叶以外,怀素还用漆盘、漆板代替纸张,终于把盘板写穿,笔也写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书法练成了,怀素的酒钱也有了着落,想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只要喝出感觉,立刻就能一挥而就,一个好酒的和尚书法家,当然是炒作的对象,于是酒的作用被炒得神乎其神,怀素也成了飘飘欲仙的神人了。怀素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怀素别无他求,也不用什么下酒菜,几杯酒一下肚,兴致勃发。顷刻之间,那家的屏风便写满了挥洒的草书。

怀素终于领悟了书法的至理,成为狂草的代表人物,醉僧怀素,也因此在书坛和酒坛名垂千古。据说怀素有个习惯就是喝醉后在别人衣服上写字。于是不少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看见他喝酒就穿上白袍站在他面前冒充屏风,往往就得到了他的手书,比现在找明星签名可是方便得多了。

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历史上,李白被称为酒仙,这并不是李白的酒量有多大,而是李白的诗歌太过出名。李白是甘肃人,也有人考证说他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不过不管他出生在哪里,他是个中国人是毫无疑问的。

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不过李白不是那种一味喝酒的刘伶毕卓之辈,他一直很想当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就给两个官员各写了一封自荐信,凭他的文采,想夸别人当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他给安州裴长史的自荐信中有这么几句:故时人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得也?

在给另一位官员韩荆州的自荐信中,李白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要说这两位官员够幸运,诗仙都来拍自己的马屁,可是这两位也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认定李白这是讽刺。韩荆州还好,裴长史直接定了李白一个诽谤。李白一怒之下进京,东游西逛十几年,终于闯出了名声,被唐玄宗破格录取为翰林。可是这份工作名义好听,实际就是做诗供皇帝取乐的,李白索性每天大醉,狂态毕露,终于被炒了鱿鱼,回复了平民身份。

官场黑暗是李白的不幸,却是后世的大幸,李白此后纵横于诗坛酒海,有联赞曰:嬉笑悲歌怒骂,诗仙剑侠酒狂。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很好地概括了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要说以上的人之所以能成为酒鬼都有一些特征,那就是他们通常都是旁若无人,放浪形骸,解释为偾世嫉俗也好,解释为时世难容也行,总之这些人有大才,也将酒喝的有趣有意义。

关于香料热饮酒发展历程的那些事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是喝过香料热饮酒,但是对于它的起源以及广受欢迎的原因却知之甚少。想要了解香料热饮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吗?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马上就涨知识了。

葡萄酒起源于公元2世纪,是由罗马人发明的。罗马人通常会在冬天的时候喝香料热饮酒来抵御冬天的严寒。公元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他们对于葡萄酒的热爱不仅传遍了整个罗马帝国,而且还传到了他们来往贸易的所到之处。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香料热饮酒愈发受到欢迎。欧洲人会把加热的葡萄酒和香料混在一起,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改善健康,预防疾病。他们还会在葡萄酒中加入草药和鲜花作为天然的甜味剂,这样会使葡萄酒品尝起来更加香甜。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对于香料热饮酒的狂热逐渐减退,唯独瑞典对于香料酒的热爱不减反增。红葡萄酒(奇酒,糖,蜂蜜和香料)和Lutendrank(各种香料,葡萄酒和牛奶)由香料酒演变而来,由当时的瑞典君主发明,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风靡全国。

慢慢地,香料热饮酒的替代品越来越多,于是一个统称应运而生瑞典式热饮(glogg)。glogg首次出现在1609年,后来在19世纪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故,从那时起,干邑瑞典式热饮开始变得流行起来。

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那时人们将瑞典式热饮与圣诞节联系在一起。全国各地的葡萄酒商人都分享自己独特的配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独特的葡萄酒瓶(主要描绘圣诞老人)被带到了欧洲的其他国家。于是,在这些国家,已经几乎彻底被人们遗忘了的香料热饮酒因为圣诞节而复活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香料热饮酒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饮品,世界各国也都逐渐发明了拥有自己国情的独特的香料热饮酒。无论是白葡萄酒、红葡萄酒,还是桑格利亚汽酒、苦艾酒,抑或是波特酒,几乎每个国家的香料热饮酒的配方都有些许差别。

如今,在圣诞节饮用香料热饮酒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好姐妹香料苹果酒也成为圣诞节传统饮品之一。

我国古代酒卖什么价格?


在古代,酒的价格会有较大波动,唐朝经济繁荣,酒业发展迅速,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来了解酒的价格最合适不过。

从唐诗中看古代酒价

唐代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艺鼎盛。此时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比如大家熟知的李白和杜甫。中国大多数的诗人都是爱酒之人,他们的诗词不仅反映出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旁敲侧击地提到了酒价。

试举几句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

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他们的诗歌都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是每斗十千钱。

唯有一位诗人例外,那就是杜甫。他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那么,关于酒价的说法,就存在两个版本了。要探秘当时的酒价,我们还得要搞清楚唐代的计量单位。

唐代计量单位

一斗酒有多少斤?

唐代最常用的容积单位是斗,1斗=10升,又有大斗和小斗之分。

换算成现在的国际计量单位:1大斗=6000ml,1小斗=2000ml

而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计算的,所以,1斗酒约为2公斤,也就是4斤。

唐代白酒与现代白酒价格比较

1两银子=1000文钱,古诗中普遍提到的十千钱,也就是10两银子。

唐朝的1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42克,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250元人民币。

那么,下面来对比一下李白和杜甫所提到的价格,也顺便能知道当时他们各自的消费水平。

李白:他们喝的酒买2000毫升要用2500元,等于625元1斤(500毫升),这个标准放到现在来看,与五粮液的价格很接近,应该算当时比较好的酒了。

杜甫:300文钱相当于0.3两白银,换算为75元人民币1斗,1斤的酒钱是19元,相当于现在路边摊上散酒的价格,跟李白他们喝的酒相比,价钱相差了33倍!

由此看来,杜甫同志当时真的是一位无产阶级,怪不得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反应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的句子。而像李白王维这些诗人,当时的地位和消费能力都还算蛮高的。

盛唐时,有古诗文记载斗米八钱,就是说,一斗米(12.5升)才只要8文钱。所以相比米的价格,酒真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

我国古代酒文化 古时酒令有哪些


酒令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饮宴和交游助兴取乐的游戏,是古代社会文人雅士、诗经游民追求闲情雅趣的产物。古代酒令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种类。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之分。从字面上看,雅令自然是高雅之酒令,多在文人墨客雅士中流行。行令方法往往是,自酒席中推举一人为令官。令官出题,或出古人诗句,其他人按上句依次联句,连不下去者罚饮酒一杯;或出韵脚,其他人按韵作诗,做不出者罚音;或出上联,其他人对下联,对出者再出上联,其他人依此对对;或出谜面,其他人依次猜谜出谜,猜不出或猜错者罚饮;雅令者形式多样,花样百出,但都离不开雅字,但凡成语典故、诗辞歌赋、琴棋书画、五行八卦、雅谜古玩、花鸟鱼虫等均可入令。令官出令,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常常引经据典,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脱口接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文人墨客高雅的酒令游戏,自然会产生诗词新作,虽然其中大多数为应景之作,并无多少文学价值故湮没无闻,但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好诗,走出酒席而流传于世。宋词中有不少以令为名的词牌,且多为短调,十几字,二三十字,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一些词牌注家只将令解释成词之短调曰令,却没有解释为何短调曰令?宋词牌中以令命名,或以令为别名的令之由来如何?余却以为也许最早即在行酒令中产生。因在行令中,即席依令而作,自然是短小精干,才能一蹴而就。余猜想也许此令即酒令之令也未可知,况且很多酒令的名称就是以令命名,如女儿令、调笑令(有同名词牌)、浪淘沙令(宋词牌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等。曹植才华出众,文采斐然,洛神赋洋洋洒洒;但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为诗定生死,他也只能做20字小诗。另外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一些诗歌也常借饮酒行令中表达出来。《红楼梦》有不少饮酒行令的情节,在行令中作诗对联,虽为书中情节,确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隐喻伏笔。

通令则不同,从字面上看,自然是通行通用之酒令,因此多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因为它行令方便,有时也在文人雅士中进行。通令通常以掷骰、抽签、划拳、猜数、传花等方式进行。一般无需多少文采,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酒席推荐或自荐令官,也可在席中随时变更令官,令官出题,说明规则。或掷骰两三四颗,按出现的点数,自令官开始数数,数到的则饮酒一杯;或抽签,抽中有饮酒类似字样者饮酒一杯;或击鼓传花(或手帕等物),以鼓声(或以一蒙眼者曰)停,则花(或手帕等物)落入谁手,则饮酒一杯。近来又有人以转桌为令者,令官转动转桌面,某一汤勺柄所指向谁,谁即饮酒一杯。至于五魁首啊,八匹马啊等更是我们酒桌上常见的划拳、猜拳酒令,雅语曰拇战。通令由于方法简便,行令容易,无需多少才华,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且通令形式多样,变幻无穷,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某些通令雅俗并行,因此广为流行。但某些通令撸拳挽袖,呼号争喧,显得粗俗、嘈杂,有失风度。

酒令的历史几乎和酿酒的历史一样久远,具体源于何时,虽然已经无据可查,但在如今酒令却成为简单而又普遍的一种行令方式,究其原因,也是酒令文化的传承。

我国古代的酒礼习俗及历史典故


在当代,古代的酒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现在宴会上碰杯即为酒礼。

酒礼典故

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他们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古代酒礼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而随着现代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中国酒桌上的礼仪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酒礼文化。

中国酒器文化 我国古代酒器风格特点


在酒类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随之而来的是盛酒和饮酒的器物,盛酒器物的产生更是酒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中华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期酒器

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1)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2)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商周的青铜酒器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汉代酒器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器也置于地上,故盛酒器形体较矮胖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盛酒器变得较为瘦长。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其,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

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典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天的酒壶,有咏,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搏、勺。

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之,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人热水,叮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珐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造型表达了不同的寓意和饮酒者身份的高低,比如在战国、秦朝时期青铜材质酒器主要为贵族所用,而陶质酒器在平民中使用广泛。因此,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

每个时代的酒器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特点,通过研究这些酒器的风格特点与发展演变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酒文化的璀璨历史。

我国古代酒文化 古时酒令有哪些类别


酒令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饮宴和交游助兴取乐的游戏,是古代社会文人雅士、诗经游民追求闲情雅趣的产物。古代酒令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种类。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之分。从字面上看,雅令自然是高雅之酒令,多在文人墨客雅士中流行。行令方法往往是,自酒席中推举一人为令官。令官出题,或出古人诗句,其他人按上句依次联句,连不下去者罚饮酒一杯;或出韵脚,其他人按韵作诗,做不出者罚音;或出上联,其他人对下联,对出者再出上联,其他人依此对对;或出谜面,其他人依次猜谜出谜,猜不出或猜错者罚饮;雅令者形式多样,花样百出,但都离不开雅字,但凡成语典故、诗辞歌赋、琴棋书画、五行八卦、雅谜古玩、花鸟鱼虫等均可入令。令官出令,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常常引经据典,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脱口接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文人墨客高雅的酒令游戏,自然会产生诗词新作,虽然其中大多数为应景之作,并无多少文学价值故湮没无闻,但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好诗,走出酒席而流传于世。宋词中有不少以令为名的词牌,且多为短调,十几字,二三十字,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一些词牌注家只将令解释成词之短调曰令,却没有解释为何短调曰令?宋词牌中以令命名,或以令为别名的令之由来如何?余却以为也许最早即在行酒令中产生。因在行令中,即席依令而作,自然是短小精干,才能一蹴而就。余猜想也许此令即酒令之令也未可知,况且很多酒令的名称就是以令命名,如女儿令、调笑令(有同名词牌)、浪淘沙令(宋词牌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等。曹植才华出众,文采斐然,洛神赋洋洋洒洒;但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为诗定生死,他也只能做20字小诗。另外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一些诗歌也常借饮酒行令中表达出来。《红楼梦》有不少饮酒行令的情节,在行令中作诗对联,虽为书中情节,确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隐喻伏笔。

通令则不同,从字面上看,自然是通行通用之酒令,因此多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因为它行令方便,有时也在文人雅士中进行。通令通常以掷骰、抽签、划拳、猜数、传花等方式进行。一般无需多少文采,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酒席推荐或自荐令官,也可在席中随时变更令官,令官出题,说明规则。或掷骰两三四颗,按出现的点数,自令官开始数数,数到的则饮酒一杯;或抽签,抽中有饮酒类似字样者饮酒一杯;或击鼓传花(或手帕等物),以鼓声(或以一蒙眼者曰)停,则花(或手帕等物)落入谁手,则饮酒一杯。近来又有人以转桌为令者,令官转动转桌面,某一汤勺柄所指向谁,谁即饮酒一杯。至于五魁首啊,八匹马啊等更是我们酒桌上常见的划拳、猜拳酒令,雅语曰拇战。通令由于方法简便,行令容易,无需多少才华,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且通令形式多样,变幻无穷,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某些通令雅俗并行,因此广为流行。但某些通令撸拳挽袖,呼号争喧,显得粗俗、嘈杂,有失风度。

酒令的历史几乎和酿酒的历史一样久远,具体源于何时,虽然已经无据可查,但在如今酒令却成为简单而又普遍的一种行令方式,究其原因,也是酒令文化的传承。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