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古代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古代饮酒哲学:酒无量、不及乱》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酒无量,不及乱,出自孔子。意为诸事皆有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一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酒)的程度。

酒是不可或缺之物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夏杜康造酒之说更是深入人心,酒与我们的生活生生相息。民间有言:无酒不成宴,无肉不开席。可见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然而也有酒色财气,人生四戒之说。把酒名列其中究其原因是酒后无德之人失去了自控能力,失去把酒言欢、高山流水之姿,尽现泼皮耍赖、妄语不休之丑态。那么能够在酒桌上有所自控,尽其情义而又能言谈举止包含雅致,乃是翩翩君子之所为,正如先贤孔子所言唯酒无量,不及乱。

文人墨客多爱酒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酒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存在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适量饮酒,小而言之可以舒筋活血,强身健体;增加友谊,调节气氛;其次,酒也能激发人的创作思维和想象,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成为传世珍品。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酒的描写,《水浒》中林冲借酒驱寒、借酒浇愁、借酒泄愤,将酒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等。诗歌中的酒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古代的文人墨客几乎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不及乱

酒都是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人们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寻求一种快感,得到一种满足。但还是奉劝一句,酒好莫贪杯!正如孔子所说:美哉,唯酒无量,不及乱。这里的酒不及乱,就是给后人定下了酒德的基本规范:饮酒不限量,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不至于醉,不乱为限。心不乱、语不乱、形不乱、行不乱。

西周时期,周公曾禁酒,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自己的鲜明见解,唯酒无量、不及乱。至现代,酒风大盛,饮酒方面很多人多有纠结,不妨读一读孔老夫子的酒论,也许会有醍醐灌顶之效。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老子与孔子的饮酒哲学


老子与孔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一个道家一个儒家。老子的自然、阴柔型的哲学与孔子创立的伦理阳刚型的儒家哲学既相互对立,又互补互渗,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支巨流。

中国传统文化之酒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受着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影响。老子与孔子思想赋予了酒文化完美而独特的审美品格,可见两大家与酒的关系颇深。

老子

酒文化的奠基人

《老子》认为:天乃道,道乃久。酒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里,恰是催动人的灵感与激情、激发人的意志与力量、唤醒人的精神与潜质的天作之物;饮酒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天人交感、精神会通的哲学境界的文化行为。

酒也特具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酒,形似水,其性柔也,老子观井,上善若水,老子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酒水虽柔却充满刚烈之火,亦柔亦刚。

老子的酒量极大,饮可百觚,他把饮酒提到文化的高度。把如何饮酒与侍奉国君、孝顺双亲、婚丧嫁娶看成同种重要;对酒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其看成盛酒所用的东西,而是讲究饮酒要有相映的酒具来陪衬,创造出一种文化的意境。

相传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克己复礼四处碰壁之时,恰遇老子,老子忙备下酒席,孔子边说边饮,老子连忙向他灌输清净自正、无为自化、无为而不为的哲学思想和治国方略。但孔子一醉三日方醒,老子告戒他: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真趣。这深邃的一句话可谓是道出了饮酒者的风范,善饮者的精、气、神。

孔子

饮酒之宗

孔子整理过的诗歌总集中,与酒有密切关系的就有酿酒、宴饮、礼俗、酒器、品评以及酒的其他知识乃至醉态,都十分精彩。《诗经》的风、雅、颂中散发出幽雅的酒香和酒文化的内涵,短短三百来篇,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

《十国春秋》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也是个豪饮之士。孔子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孔子认为,礼具有神秘性、等级性、伦理性和节制性,而饮酒也被纳入到四个方面中进行文化阐释。祭祀中的礼乐,包括酒类、酒器的摆设,各个细节都要求规范,这是孔子以礼论酒的一个特点。

孔子提倡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饮酒关系到以德治国、人民安居乐业,适当时需要喝个痛快,感受人间的欢乐。孔子对喝酒理论是身体力行,酒无量,不及乱,一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醉酒的程度。孔子喝酒亦讲究,只喝家里酿的和自备的干净、清爽、味醇之酒。

读道家与儒家的酒论,令人不禁醍醐灌顶。

古代饮酒文化 古时哪些场景必饮酒?


中国古代饮酒多讲究场合,多选择风度高雅的时间场合饮酒,如春游、雪天之时,饮酒嬉乐,趣味昂然。

春游必饮酒

唐宋以来,官民有春游饮酒的习俗。唐代留下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侠少,没至春时,结朋连党并髻于苑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器随时之,遇好囿,则骑马而饮。《梦粱录》记南宋杭州清明郊游饮酒,贫者亦不例外: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子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春游饮酒既然普及到这种程度,郊游无酒就简直不可忍耐了,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诗中有代表这种情绪的诗句,其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雪天饮酒

大雪纷飞,屋中拥炉啜酒,是一种境界:幽幽雅雅,大适融融然(陶潜语),体味了自己的福分。

清人《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冰床饮酒又是一种境界:将拖床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入飞。这真是斗风戏雪,显示出大家的豪爽。

社兔饮酒

金代习俗,每年三月初三,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射中者为胜家,负家下马跪地,高高捧酒奉胜者,胜者下马接杯饮酒。

游戏之作,处罚似严重了一些,但它在当时确也促进了骑射的技艺,这与某些人朋比营私,只知花天酒地有天壤之别。

花酒之宴

元代宫中常有因花而设的饮宴: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宴;红梅初发,携樽对酌,名曰浇红之宴;赏海棠花,名为暖妆之宴;看瑞香花,名为泼寒之宴;牡丹花开,有惜香之宴;落花时节,有恋春之宴;催促花开,又有夺秀之宴。

除此之外,还有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具诗情画意之时也多煮酒以贺。

酒与中国哲学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酒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中国哲学亲自然、讲感性、重思辨,或出世、或入世,此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透过酒文化,人们同样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生活的辩证法与历史的真味,从中得到一种永恒的哲学启示。

酒:天人交感的天作之物

中国文化崇尚自然。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老子》认为:天乃道,道乃久。而酒,自古就是表达人与天的情感相通的重要媒介,天人交感、同类相动的精神潜藏,均通过酒这一媒体得以实现与完成。

酒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里,恰是催动人的灵感与激情、激发人的意志与力量、唤醒人的精神与潜质的天作之物。饮酒,不仅令人产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神仙感觉,更在于它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天人交感、精神会通的哲学境界的文化行为。

酒:水与火的辩证法则

论及酒的哲学,最为突出的哲学征象,莫过于酒所特具的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

酒,形似水,其性柔也,昔有老子观井,上善若水,老子濑水畔井边观望静思,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

但酒水,其形虽柔,却充满刚烈之火。在中国丰富的酒文化中,酒以辩证的方式不断演绎着自身的故事,尤其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为古今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范例。表现着宇宙的生命法则,亦柔亦刚、亦阴亦阳、一张一弛、一乐一伤。

酒这一特殊的文化之物,因中国人特殊的喜好及态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承传中,不断被丰富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与历史中最富有艺术光彩与最具有哲学魅力的一页。

古代人饮酒习俗


中国是酒文化王国。自古以来,举凡年节吉日、婚丧嫁娶、庆生奠死、宴亲飨客、洗尘饯行等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几乎都离不开酒。饮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祭祀日饮酒

古代社会,祭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山川、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等。祭祀中常通过一定的仪式,将规定的酒食敬献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上古酒未出现以前,祭祀往往用水、用血。以水当酒,谓之玄酒。古人学会酿酒后,才用酒来祭祀。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柜鬯酒来祭祀,后来又发展到五齐三酒等等。开始的时候,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礼记表记》云:粢盛柜鬯,以事上帝。不论王家宗庙中的祭献,或是民间私家祀祖,祝祷以后必须以酒酹(1ei泪)地(手持杯盏,默念祷词,将酒先分倾三点,然后将余酒按半圆形撒于地上。古人认为用酒在地上酹三点一长钩的心字形,表示心献之礼。这一祭祀礼仪,后来逐渐扩大,形成了饮前必先酹酒的习惯。这一习俗至今在蒙古、苗等民族中还极为盛行),经过这番仪式后,才能由与祭的人宴飨。中国古代多有酒禁,而且礼法颇严。特别是周代,饮酒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祭祀饮酒却是不受限制的,《酒诰》云:祀兹酒、惟元酒,意思是说惟祭祀时可以饮酒。所以古代较为盛大的宴饮场面多是在祭仪之后。

在古人祭天、祭社、祭祖、祭灶等祭祀活动中,祭社是最为隆重热烈的。

祭社就是祭社稷之神。古人常以皇天后土并称,皇天指天神,后土指社神,也称土地神。在社神中,以社稷为首,社代表土地神,稷代表谷神。古人崇拜土地,因为人们赖以维生的是土地和五谷。正如《白虎通义社稷》所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每年春天耕种以前,人们都要祈求社稷之神的保佑。秋天收获以后,要报谢它的恩赐,于是有了祭社活动。祭社本是一种祈丰和庆丰的祭祀活动,后来娱乐成分不断增加,发展到祭祀完毕,人们原地聚饮联欢,沿袭成为一种节日习俗。祭社之称也被社日(即祭社之日)所取代。社日聚饮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

社日的日期,周朝是在立春、立秋后的甲日。汉以后的各代不断变化,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来: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秋的社日。每逢社日,四乡邻里都相邀聚集在一起,各自凑上一些祭社的肉食和米酒,在田间、大树下搭起祭坛或草屋。祭仪之后,大家便欢歌畅饮,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那欢快的饮酒场面,有时甚至比元旦之日还要热烈。唐代诗人王驾曾用《社日》诗(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鹅湖山(今江西省铅山县北)一带春社日中人们一家家尽欢扶醉而归的情景。宋朝诗人苏轼在《浣溪沙》中也用: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丘元)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反映了男女老幼参加春社的热烈场面:老幼相扶而来,乌鸦也翩翩起舞,直到日落黄昏,路边还有横躺竖卧的醉翁。诗人陆游有一首《社酒》诗:

农家耕作苦,雨旸(yang杨)每关念。

种黍踏曲蘖,终岁勤收敛。

社瓮虽草草,酒味亦醇酽。

长歌南陌头,百年应不厌。

既写出了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也写出了他们对欢度社日、畅饮社酒的向往。

在古代,农民还通过社日的欢饮,来融洽邻里、亲友间的情感。他们或者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宴饮,或者向他们、甚至路人馈送自己酿出的美酒佳肴。他们在自己欢乐之时,不忘他人的崇高品格,与人同乐的风尚,往往在社日体现得更为明显。

2.大酺日饮酒

大酺,也称赐酺,是古代皇帝在有酒禁的情况下,因改朝换代、新帝登基、改元、册立皇太子等喜庆大事而下诏特许全国或局部地区的人们饮酒的日子。《说文》云:酺,王者布德大饮酒也。出钱为醵,出食为酺。赵武灵王灭中山,酺五日,是其所起远也。按此说,大酺之攀源于战国肘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载: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张守节《正义》释日:天下欢乐大饮酒也。秦既平韩、赵、魏、燕、楚五国,故天下大酺也。

商、周时期,为了维护所谓的礼制,防止因酒废政,统治阶级便开始设立了禁酒政策,甚至用法律的形式禁止官民饮酒。周初的《酒诰》便是专门用来禁酒的法律,它规定: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秦汉时期,也是禁止人们饮酒的。汉文帝刘桓时还颁布了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的律令。表面上如此,但实际上酒是不可能禁绝的,因为统治者本身为了敬神祭祖和享乐就不能弃绝对酒的需求。而且他们在酒禁的过程中往往又用舍由情,时常用酒来赏赐在职官吏:致仕老臣,甚至赐酺天下,粉饰太平,安抚民众,以示皇恩浩荡。

自战国、秦汉以后,历代多有大酺之举。大酺根据缘由有3、5、7、9、10等不同的天数,一般以3天或5天居多。在大酺的日子里,除了允许人们酿酒、聚饮外,朝廷往往还赐牛、酒等物品给老年人。如《史记孝文帝本纪》载汉文帝:诏日: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卢牛酒,酺五日。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日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酺(《汉书文帝本纪》)汉景帝时期,初因旱而禁民酤酒,后元年夏,大酺五日,民得酤酒。(《汉书景帝本纪》)汉武帚也多次赐酺:元光二年秋九月,令民大酺五日,元朔三年秋,令民大酺五日,元鼎元年夏五月,赦天下,大酺五日,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汉宣帝主张勿苛酒禁,酒禁有所松动,所以赐酺也较多,鸾凤集于长乐宫,也赐民大酺:三年三月辛丑,鸾凤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飞下止地,文章五色,留十余刻,吏民并观。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大酶五日。

唐代,凡遇改元、册立太子、公主出嫁和吉兆出现时也多有大酺:唐太宗李世民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大赦,赐酺三日。(《唐书太宗本纪》)唐高宗立陈王忠为皇太子,大赦,赐民酺三日,皇太子加元服,赐酺三日,龙朔二年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赦,赐酺三日,开耀元年正月辛已,赐京官九品以上酺三日。(《唐书高宗本纪》)唐中宗时期:女儿安乐公主出嫁,赐酺3日。加号金轮圣神皇帝时,大赦,赐酺7日。改元日万岁登封时,大赦,赐酺10日。有趣的是唐睿宗时,因高祖旧宅的一棵柿子树在天授年间枯死,现又重生了,以吉兆之名大酶3日(《旧唐书睿宗本纪》)。

宋元以后,由于酒禁的松弛或名存实亡,民间饮酒实际上已相当普遍,所以大酮之举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就比较少见了。

古代4大饮酒诗分类


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文人之间的饮酒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有很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下面小编为他们做了一个分类,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宴会酒

宴会是比较轻松的时刻,往往是喜庆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团聚集会的场合,此时此刻,人头颤动,觥筹交错,呼五喝六,热闹非凡,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且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张继的《春夜皇甫冉宅欢宴》: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其八: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锺合尧舜,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壁。

饯行酒

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矣。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传统节日酒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传统佳节,诗人自然饮酒舒怀。如白居易的《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孟浩然的《积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韩愈的《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独酌、闲饮、咏怀酒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如王绩的《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李世民的《赋尚书》: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及《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罗隐的《自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结语:喝酒是人们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只要遇到开心的事情人们都是喜欢用喝酒来庆祝的,而每当遇到不开心的或是麻烦的事情,人们也是喜欢通过喝酒来达到短暂的开心的。但是先比还是要提醒大家喝酒一定要适量,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哟!

酒中的“五”味哲学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最大的单数,五则是中央之数,天子被尊为九五之尊,以九、五为名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禹天下划九州,周天子置九鼎,秦汉官员设九卿,学术分九流,魏晋有九品中正制。人分九族,亲分五服。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五曜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地分为东、西、南、北、中。

五音为宫、商、角、徵、羽。

五脏分为心、肝、脾、肺、肾。

五经为《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

今天我们谈谈酒中的五味哲学。

五行入酒

《老沈的酒江湖》中提出白酒酿造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对应。

比如:新酿造的白酒都要进行洞藏,这是白酒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蒸馏出的新酒呈现一种极阳状态,口感燥辣。

因此须选择山水绝佳之地进行贮存,远离尘嚣、恒温、恒湿的天然山洞当为最优的储藏之地。

穿越似水的流年,待时光流转。酒从极阳状态开始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平衡、稳定、层次分明。

在整个酿造过程中,窖池属土,酿造必用水,高粱、小麦属禾为木,储酒陶坛用金萃取,蒸粮煮酒必有火。

五行的和谐共生、共济,方酿造出一杯人间的美味。

五色纷呈

《黄帝内经》是中国宝贵的古老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写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在大多数古老文明中,色彩与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重视礼仪等级和族群规范的古代中国尤其如此。

青、赤、黄、白、黑又称为正色或五正色。而酒的酿造也蕴含了这五种色彩。

春季油菜丰收后,一碧青色的高粱苗从田里慢慢茁壮成长,青山明月为伴,清风雨雾为侣,集山川之灵气,纳天地之雨露,慢慢结出浅粉、绯红、绛红的红色颗粒,这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被粉碎成花瓣后送入酒坊,拌和上黄色曲药(小麦制作)蒸馏后进入到一段新的旅程。

黑色、黄色的窖泥蕴含了万千奥秘,粮糟在里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吸纳了天地的精华,幻化出万千滋味,凝聚成一杯晶莹剔透的佳酿。

五感品鉴

中国白酒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品鉴白酒也是一种融合五种身体感受的艺术,包含人体的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可以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的综合体验。

好的白酒晶莹剔透、无悬浮物、无沉淀,轻轻转动酒杯,酒液比较粘稠,像丝绸般悬挂于杯壁上,缓缓落下。

专家说,人的嗅觉灵敏度比味觉高很多,但是最易疲劳和受外界影响所干扰。

所以在评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闻香,待香气基本确定下来后,才开始用舌头去感知酒的味道。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大致由粮香、曲香、糟香、窖香、陈香五种香构成。

闻香时,需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好的酒自然是醇香扑鼻,优雅悦人。

品酒时,酒液入口过多会容易让味觉细胞麻痹,因此应轻酌一小口在口腔里,让酒液先接触舌尖,然后到舌两侧,最后到舌根,再缓缓入喉,使酒液铺满整个舌面,味觉进行一次充分的体验。

好的酒香味柔和、醇厚饱满、回味悠长。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

即使是品评相同的酒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其实是对酒的综合感觉。

酒是有生命的液体,

品酒和喝酒的区别在于感悟,

只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灵性,

付出相应的耐心和时间,

一定可以领略白酒中的玄妙。

中国古代的饮酒忌讳


古代中国人饮酒,有许多忌讳,这些忌讳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具有很多科学的道理,值得借鉴。

1.酒不可杂饮,即一次喝多种酒。宋代人陶谷在所撰《清异录》中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喜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忌。这很有些道理。因为各种酒含的成分不同,混杂饮用,有些成分比例不适,很容易使人感到难受。

2.不饮新酒。酒新者有毒,陈者无毒(《本草逢厉》)。新者,指刚酿出的酒;陈者,指经陈放后的酒。新者有毒,这个说法虽然不准确,但因未经陈放,味道不好却是真的。

3.酒后避风。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仟金要方》),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人醉洒后,皮肤血管扩张,内卫能力降低,一旦受风,很容易患病。

4.酒后不洗冷水浴。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仟金要方》)。其实酒后不仅不能洗冷水浴,即使是热水浴,也是危险的。因为人喝酒后,体内贮存的葡萄糖在洗浴时会被消耗掉,使得血糖大大降低,体温急剧下降,而酒精却抑制了肝脏的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贮存的恢复,不仅会成疼痹,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5.喝酒时不宜同食姜、蒜。酒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本革纲目》)。民间有喝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的说法。姜、葱辛辣,可以加速酒的反应,容易致醉。但说生痔,则论据不足。

6.饮酒时不宜抽烟。民谚日:抽烟喝酒,一口顶两口。这很有道理。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易溶于水,更易溶于酒精。人饮酒后,血液循环加快,尼古丁会随着酒精更快更多地进入血液中,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除上述几种之外,古人饮酒的忌讳还有:吃马肉炖猪肉饮酒,大忌;饮后睡觉,大忌;酒不可与龟肉、果子同食;吃生菜不宜饮酒;米酒不可和乳同饮;饮酒不宜吃绿豆粉、饴糖等等。这些禁忌,有的显然不对,有的是否有道理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酒文化历来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亦非常讲究: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历史上,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场合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