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中国酒与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酒与中国哲学》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酒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中国哲学亲自然、讲感性、重思辨,或出世、或入世,此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透过酒文化,人们同样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生活的辩证法与历史的真味,从中得到一种永恒的哲学启示。

酒:天人交感的天作之物JiUKU365.coM

中国文化崇尚自然。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老子》认为:天乃道,道乃久。而酒,自古就是表达人与天的情感相通的重要媒介,天人交感、同类相动的精神潜藏,均通过酒这一媒体得以实现与完成。

酒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里,恰是催动人的灵感与激情、激发人的意志与力量、唤醒人的精神与潜质的天作之物。饮酒,不仅令人产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神仙感觉,更在于它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天人交感、精神会通的哲学境界的文化行为。

酒:水与火的辩证法则

论及酒的哲学,最为突出的哲学征象,莫过于酒所特具的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

酒,形似水,其性柔也,昔有老子观井,上善若水,老子濑水畔井边观望静思,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

但酒水,其形虽柔,却充满刚烈之火。在中国丰富的酒文化中,酒以辩证的方式不断演绎着自身的故事,尤其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为古今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范例。表现着宇宙的生命法则,亦柔亦刚、亦阴亦阳、一张一弛、一乐一伤。

酒这一特殊的文化之物,因中国人特殊的喜好及态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承传中,不断被丰富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与历史中最富有艺术光彩与最具有哲学魅力的一页。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酒中的“五”味哲学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最大的单数,五则是中央之数,天子被尊为九五之尊,以九、五为名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禹天下划九州,周天子置九鼎,秦汉官员设九卿,学术分九流,魏晋有九品中正制。人分九族,亲分五服。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五曜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地分为东、西、南、北、中。

五音为宫、商、角、徵、羽。

五脏分为心、肝、脾、肺、肾。

五经为《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

今天我们谈谈酒中的五味哲学。

五行入酒

《老沈的酒江湖》中提出白酒酿造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对应。

比如:新酿造的白酒都要进行洞藏,这是白酒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蒸馏出的新酒呈现一种极阳状态,口感燥辣。

因此须选择山水绝佳之地进行贮存,远离尘嚣、恒温、恒湿的天然山洞当为最优的储藏之地。

穿越似水的流年,待时光流转。酒从极阳状态开始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平衡、稳定、层次分明。

在整个酿造过程中,窖池属土,酿造必用水,高粱、小麦属禾为木,储酒陶坛用金萃取,蒸粮煮酒必有火。

五行的和谐共生、共济,方酿造出一杯人间的美味。

五色纷呈

《黄帝内经》是中国宝贵的古老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写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在大多数古老文明中,色彩与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重视礼仪等级和族群规范的古代中国尤其如此。

青、赤、黄、白、黑又称为正色或五正色。而酒的酿造也蕴含了这五种色彩。

春季油菜丰收后,一碧青色的高粱苗从田里慢慢茁壮成长,青山明月为伴,清风雨雾为侣,集山川之灵气,纳天地之雨露,慢慢结出浅粉、绯红、绛红的红色颗粒,这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被粉碎成花瓣后送入酒坊,拌和上黄色曲药(小麦制作)蒸馏后进入到一段新的旅程。

黑色、黄色的窖泥蕴含了万千奥秘,粮糟在里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吸纳了天地的精华,幻化出万千滋味,凝聚成一杯晶莹剔透的佳酿。

五感品鉴

中国白酒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品鉴白酒也是一种融合五种身体感受的艺术,包含人体的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可以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的综合体验。

好的白酒晶莹剔透、无悬浮物、无沉淀,轻轻转动酒杯,酒液比较粘稠,像丝绸般悬挂于杯壁上,缓缓落下。

专家说,人的嗅觉灵敏度比味觉高很多,但是最易疲劳和受外界影响所干扰。

所以在评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闻香,待香气基本确定下来后,才开始用舌头去感知酒的味道。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大致由粮香、曲香、糟香、窖香、陈香五种香构成。

闻香时,需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好的酒自然是醇香扑鼻,优雅悦人。

品酒时,酒液入口过多会容易让味觉细胞麻痹,因此应轻酌一小口在口腔里,让酒液先接触舌尖,然后到舌两侧,最后到舌根,再缓缓入喉,使酒液铺满整个舌面,味觉进行一次充分的体验。

好的酒香味柔和、醇厚饱满、回味悠长。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

即使是品评相同的酒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其实是对酒的综合感觉。

酒是有生命的液体,

品酒和喝酒的区别在于感悟,

只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灵性,

付出相应的耐心和时间,

一定可以领略白酒中的玄妙。

古代饮酒哲学:酒无量、不及乱


酒无量,不及乱,出自孔子。意为诸事皆有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一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酒)的程度。

酒是不可或缺之物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夏杜康造酒之说更是深入人心,酒与我们的生活生生相息。民间有言:无酒不成宴,无肉不开席。可见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然而也有酒色财气,人生四戒之说。把酒名列其中究其原因是酒后无德之人失去了自控能力,失去把酒言欢、高山流水之姿,尽现泼皮耍赖、妄语不休之丑态。那么能够在酒桌上有所自控,尽其情义而又能言谈举止包含雅致,乃是翩翩君子之所为,正如先贤孔子所言唯酒无量,不及乱。

文人墨客多爱酒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酒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存在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适量饮酒,小而言之可以舒筋活血,强身健体;增加友谊,调节气氛;其次,酒也能激发人的创作思维和想象,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成为传世珍品。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酒的描写,《水浒》中林冲借酒驱寒、借酒浇愁、借酒泄愤,将酒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等。诗歌中的酒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古代的文人墨客几乎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不及乱

酒都是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人们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寻求一种快感,得到一种满足。但还是奉劝一句,酒好莫贪杯!正如孔子所说:美哉,唯酒无量,不及乱。这里的酒不及乱,就是给后人定下了酒德的基本规范:饮酒不限量,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不至于醉,不乱为限。心不乱、语不乱、形不乱、行不乱。

西周时期,周公曾禁酒,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自己的鲜明见解,唯酒无量、不及乱。至现代,酒风大盛,饮酒方面很多人多有纠结,不妨读一读孔老夫子的酒论,也许会有醍醐灌顶之效。

揭秘农业与中国酒的起源


酿酒起源于农业生产,这是目前最为科学的结论。因为酿酒出现的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发酵方式,只有占有了充足的酿酒原料,又学会了让原料转化为酒的酿造技术,才有可能酿出酒来。

人类学会酿酒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社会发展的地区性不均衡走向,也使得酿酒技术在各个地区不可能同时产生。因此,探讨中国酿酒起源问题,必须首先从酿酒原料和发酵方式着手,并充分考虑人类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后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从物质本身的结构来看,易于酿酒的原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糖蜜类,一类是淀粉类。糖蜜类包括含糖果实、蜂蜜和含糖植物汁液,淀粉类主要包括谷物和薯类。另外,兽乳也能够酿酒。

从发酵原理上看,酒的酿造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发酵酒类,属于天然酵母发酵,像含糖果实、蜂蜜、兽乳以及某些植物汁液这样的原料,可以产生天然酵母菌,从而使原料中的糖直接发酵成酒,不需要人为干预。如果实施人为干预,则是为了让单发酵酒升华到一种更高境界。

另一类是复式发酵酒类,主要使用谷物为原料,这类原料首先要水解为糖,然后才能发酵成酒。要想完成复式发酵,就必须使用酒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酒曲。

从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酿酒主要使用谷物为原料,像糖蜜、兽乳和植物汁液这样可用于单发酵的原料在中原地区并不充足,因此,我国酿酒的始源应从谷物原料的使用开始。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能够提供相对充余的谷物用来酿酒,其谷物品种多为粟(北方生产)和稻(南方生产),中国发酵酿酒一直使用这两大类谷物为基本原料。

有关我国古代最早使用谷物酿酒的情况,早期文献即有记载。《尚书说命下》就说:若作酒醴,尔惟麴糵。麴,即现代所说的酒曲;糵,指谷芽,或指用谷芽培养而成的酵母。可见周人所云酿酒,均指谷物酿造。甲骨文中出土卜辞,常见酒黍并称,酒与谷物关联甚密。以谷物酿酒,是中国古代模式即定而又源远流长的酿酒体系。

以酿酒原料来区分不同的酿酒类型,并不是现代人才拥有的专利,我国古代已有科学的见解。《法苑珠林》这样说: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蠡海集事义类》指出:酒因米曲相反而成,惟椰浆及树汁,独不须酝酿,是自然之性也。可见,古人深知谷物复式发酵酿酒与其它原料的单发酵酿酒有着本质区别。

使用含糖果实、蜂蜜、兽乳和含糖植物汁液进行单发酵或酿酒,在我国史前时代也有可能出现过,但绝不会形成规模,更不会形成一种承传的酿造模式。这是因为,我国史前人口大量聚集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不出产像葡萄这样易于酿酒的含糖果实;农垦的拓展逐渐压缩畜牧业的空间,兽乳产量及使用范围都很有限;含糖植物汁液多产自亚热带以南地区,中原地区无从寻觅。所以,人们在酿酒时不会首先关注这些原料。

后代人在谈及单发酵类型所用的酿酒原料时,大都将其归于中原周边部族或南方邻邦的物产,比如说葡萄酒,就来自于中国境外的西域,马乳酒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直到汉唐时代,我国文献仍然没有指明中原地区曾经原产过单发酵酒。至于唐代人所造的荔枝酒、宋人所造的梨酒,都不过是偶然发现。探讨我国酿酒起源问题,恐怕不能沿着单发酵类型所用原料的线索向史前延伸,只能在谷物酿酒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我国史前时代自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生产转化以来,谷物种植便得到持续发展,谷物成了先民们最主要的食物。只有种植的谷物出现剩余(这种剩余是指用于满足生存必须数量以外的剩余量),人们才有条件进行酿酒。

由于在不同地区,农业发展进程有先后快慢之分,所以应该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首先学会酿酒。但是我们决不能从考古发现的史前时代谷物窑存量来判断酿酒是否产生,只能从考古发现的酿酒器具上深加探究,只有确定了酿酒器的年代,才能推测出酿酒的年代。

《楚辞》与中国酒文化


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卷,由《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处不酒香缭绕,笔墨醇厚。悠悠岁月里,酒一如盈溢着醇香的绵长记忆,滴滴甘醇中激荡着文化的深刻传承,屡屡飘香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楚辞》与楚人饮酒习俗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习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由此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郤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至将登。金奏作子下。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招魂》曰: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那场面是: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招魂》。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习俗。

《楚辞》与南方的酿酒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代表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苞茅即菁茅。《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菁在这里意为华采。《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这在当时中国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甘酒就是醴酒。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酒自从被人类发现(或发明)以后,就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曲线而起伏不定,并且在各个时代演绎出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

中国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历史上的中国女性与酒


葡萄酒是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饮料,中国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和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独特的酒文化。酒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杯酒中折射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葡萄酒不仅是男性朋友喜爱的饮品,更是中国女性的重要酒精饮料。

研究女性与酒及葡萄酒的关系,对于了解中国女性走向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独立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了解中国的酒和葡萄酒文化,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向也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女性与酒

1.史诗时代

甲骨文中没有酒字,酒的表述为酉,不从水。因出土地点的不同,酉字象形也稍有不同,时代大约都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末。对于酒的发明,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有段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战国策魏二》的记载是: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从这个记载上看,酒是帝女令仪狄制作的,时间是夏初。关于仪狄,有人认定是男性,也有人说是女性,著名历史学家端木蕻良先生认为仪狄为女性,并说像仪狄这样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丈夫应是多数的。

命仪狄作酒的帝女一般被认为是天帝之女,或舜帝之女,《山海经图赞》中说她是天帝之女,蓬发虎颜。古代酿酒的人,最初可能也大都是女性,这可能与当时男女社会分工有关,所以古代将最高的祭祀用酒称作女酒。《周礼天官》记载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这里女酒是掌管造酒业的女人,奚是奴隶。

在中国女性从有酒开始可能就是酒的消费者,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头条消息是在辽西发现了五千年前受祭的神灵,那是一座女神庙,当时的祭坛是献给她的。从传说看在古代中国酒与女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所周知,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库斯(Bacchus)。在中国的文化里更具有代表性意义并被广泛提及的是酒仙而不是酒神,如果要考证中国的酒神合适的候选者是屈原《楚辞》中的山鬼,尽管对山鬼的性别有所争论,但有相当的学者都认为是女性,被薜荔兮带女萝,其形象和巴库斯还有几分相像之处。

2.汉代

汉代是中国酒和酒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并带回了葡萄和葡萄酒。汉代对酒实行专卖,始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榷酒酤,但只实行了十七年,后改专卖为征税,每升税四钱。东汉时,因所属统治区缩小,又常遭水旱之灾,所以一再禁止私人卖酒,造成价格太高,民多不便。

对汉代女性饮酒的记载主要还是上层的贵族女性,汉代女文学家班婕妤多才多艺,曾被汉成帝宠幸,后皇帝移情赵飞燕和赵合德,她自做赋曰: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看看左右两边一张张和悦面孔,只好举起精美的酒杯借酒消愁。

葡萄酒与中国文化探秘


葡萄酒文化以中国传统白酒、孔孟文化、道家和佛文化为基础,演变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更成为宏观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范例。

一直以来,西方人对于中国人饮用葡萄酒的习惯总是有些成见和误解,对中国葡萄酒爱好者圈子里的流行趋势他们也并不了解。最近,《先驱独立报》网站的特约专栏作家郭光伟(音)的一篇文章为读者展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葡萄酒爱好者所带来的葡萄酒饮用习惯的变化,以及葡萄酒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郭写道: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以前,饮酒是男人,尤其是中国北方寒冷地带的男人们的特权。而如今,随着女性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地位不断提高,女性饮酒者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比如在宴席上要一干而尽,葡萄酒也入乡随俗,在宴席上通常冰镇后小杯饮用,方便干杯。

中国人的葡萄酒知识也越来越丰富。郭说:葡萄酒文化不仅包括酿酒方面,还包括葡萄酒的社会影响,而这些知识已经为中国的葡萄爱好者所熟知。有的人甚至对于葡萄酒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很了解。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纵贯古今一步步延伸到葡萄酒杯中。葡萄酒文化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中国文化的诸多系统相融合,以中国传统白酒、孔孟文化、道家和佛文化为基础,演变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更成为宏观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范例。

酒在中国古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因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郭还说,中国很多书法家的大作也都是在豪饮的时候完成的。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德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葡萄酒与中国美食搭配小贴士


当德国葡萄酒业在古典与现代葡萄酒风格之间,成功地表现其和谐性的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美食在与各种不同风味的德国葡萄酒搭配时,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尤其是亚洲地区的精致菜肴。

许多葡萄酒,尤其那些号称为现代名著的葡萄酒,已获得全世界餐饮业者,媒体记者,饭店主厨们及葡萄酒的爱好者普遍赞赏。

事实上,九十年代的德国葡萄酒被认为最能与各种食物相容搭配。其低酒精成分与酸味平衡的自然组合,使其成为现代厨艺中最佳的选择。

根据葡萄酒干型,半干型,甜型的口味和不同的等级,在配餐有大致原则可循,如,干型,半干型白葡萄酒多与开胃凉菜,清淡可口的海鲜或清蒸菜肴相佐。辛辣厚重的菜肴可与半干型或甜型酒搭配。若海鲜带有浓稠汁液,则以稍带甜味的特区高级葡萄酒(Q.b.A),优质高级葡萄酒中的头等酒(Kabinett)或迟采酒(Spatlese)相配也很别致。这些也十分合适鸡鸭肉类。猪、牛、羊肉用优质高级酒中的迟采级酒(Spatlese)和红葡萄酒佐餐,而优质高级酒中的精选级酒(Auslese)和浆果精选(Beerenauslese)则是绝佳的餐后甜点酒,而瑞思苓则与水果很搭配。

东方及亚洲的菜肴清淡并带有些许甜味,德国葡萄酒最能适合这种餐饮文化。特区高级葡萄酒(Q.b.A)能迎合不同组合的菜肴。优质高级葡萄酒中的头等酒,迟采级酒,精选酒中的干型,半干型适合粤菜,鲁菜,潮洲菜搭配,甜型酒则适合川菜,淮扬菜,苏菜等。北京烤鸭更适合与半干型红酒相配,半干型的微酸可以减少烤鸭的油腻,而红酒特有的涩味又能在味觉上盖过吃烤鸭时必配的葱的辛辣。日本寿司可以用干的瑞思苓或带些甜味的葡萄酒来搭配。

半干的葡萄酒特别适合西餐中浓稠的汤食,而主食则以圆润丰满的迟采级或者精选酒相配更为恰当。不论是新鲜的还是烟熏的鱼类,则应该用干白葡萄酒相佐。

今天,如何把美食与葡萄酒相配,上述少许指导原则只是抛砖引玉。当下的时尚是葡萄酒爱好者在为其亲朋好友做各种尝试时,可以参照这些原则创造出他们自己的配方和风格。

中国各地美食与葡萄酒搭配指南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各地方人的口味大相径庭。不同的饮食特点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风味,那么当中式口味遇上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葡萄酒,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呢?酒逢知己,风味相投,现在就让红酒世界带各位瞧瞧全国各地区的葡萄酒搭配地图。

华南地区淡食淡酒鲜滋味

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等。该地区饮食讲究,膳食结构丰富,尤其喜欢淡水鱼虾和生猛海鲜,新鲜蔬菜亦是餐桌上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因此食鲜是华南地区饮食亘古不变的主题。

华南地区在烹饪方式上力求简约,因为味道过于浓郁的调料极有可能会掩盖食材原有的鲜味。而清爽淡雅的白葡萄酒完美契合了这一饮食特点,如奥地利的绿维特利纳(GrunerVeltliner)葡萄酒,具有浓郁柑橘风味的它十分适合搭配新鲜蔬菜;法国的夏布利(Chablis)霞多丽(Chardonnay)白葡萄酒与清淡的海鲜或肉质肥美的鱼类同食,则会将食物与酒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食物尝起来更加鲜美。

华北地区肉食轰炸,把酒言欢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这一带的民风豪爽,饮食口味偏咸,炙烤的鸡鸭肉类食物是其常餐。

若是普通家庭聚餐,不妨尝试一下能迎合大众口味的澳大利亚西拉(Shiraz)红葡萄酒,该类葡萄酒的酒体偏厚重,适合与口味浓郁的餐食进行搭配;黑皮诺(PinotNoir)红葡萄酒也是不错的选择,拥有优雅口感、细腻单宁和别致红色水果风味的它是鸡肉、鸭肉等白肉类菜肴的最佳拍档。

华东地区在精致佳肴中叹美酒

华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等。该地区口味清淡,擅长炊制甜味糕点,大闸蟹是该地区赫赫有名的美食。精致的饮食习惯与江浙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相辉映,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一睹吴文化之美。

在匠心打造的甜味糕点中叹美酒可谓人生一大幸事,此刻,一杯阿斯蒂莫斯卡托(MoscatodAsti)葡萄酒可以升华此种快乐。而鼎鼎大名的大闸蟹若是佐以酒体饱满的维欧尼(Viognier)白葡萄酒,芬芳馥郁的花香与蟹味交织,一定令你唇齿留香,恋恋难忘。

西南地区麻辣菜肴VS甜味佳酿

西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川渝云贵地区嗜辣的名号在全国响当当,宁可无菜,不可缺辣,麻辣美食如麻婆豆腐、水煮鱼等,大都具备浓厚的地域饮食文化色彩。

一口辣菜下肚,涕泪横流,此时救星雷司令(Riesling)葡萄酒上场,轻呷一口,酒中的甜味可缓解辛辣带来的刺激感,清新脆爽的口感还可以让你的舌头在辣椒刺激后得到适时休息。与令人爱不释口的麻辣菜肴一样,酸甜均衡的雷司令葡萄酒也将成功俘获你的味蕾。

东北地区荤类菜系与经典的碰撞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省份。一般以杂粮为主食,蔬菜以白菜、土豆和菌菇为主,肉类以白肉和野味为主,嗜肥浓,口味重油偏咸,小鸡炖蘑菇和地三鲜等接地气的菜肴广为大众所喜爱。

然而油腻的食物吃多了,味觉的敏感度也相应降低,因此酸度较高的葡萄酒会是搭配这类菜肴的不二之选,如灰皮诺(PinotGrigio)白葡萄酒,该类酒能清除杂味,使味觉变得灵敏。此外,油腻的食物也可搭配高单宁的葡萄酒如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两者相辅相成,食物可以降低舌头对单宁涩感的感知,同时涩感也能消除油腻的感觉。

揭秘波尔多的调配哲学


在波尔多地区,几乎所有的红葡萄酒和大多数白葡萄酒都是由多个葡萄品种混合而成,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造成。

波尔多的气候十分多变,具有较为明显的年份差异,而其法定葡萄品种开花和结果的时间却不尽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非常严重的冻害或暴雨,也不太可能摧毁所有的葡萄,很好地分摊了风险。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调配是一门取长补短的艺术。例如,虽然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拥有多层次的风味、高含量的酚类物质与绝佳的陈年能力,但其强大的结构和坚硬的单宁仍显得过于严肃,需要美乐(Merlot)等较为柔美的葡萄酒进行修饰。

其实,在葡萄酒的酿造中,调配(Blend)一般指的是将不同品种、产地或年份的葡萄酒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

通过合理的调配,不仅能使葡萄酒得以取长补短,凸显出混合后的和谐平衡之美,达到更好的口感效果。

对于酿酒师来说,调配更是一项极具挑战且非常考验创造力和酿酒水平的工作。优秀的酿酒师可以将各种不同风味不同特点的葡萄酒调配到一起从而取长补短,且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不过,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为什么还是要将葡萄酒进行调配呢?

1、弥补葡萄酒存在的缺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理,不同的酿酒葡萄品种本身可能也会在酒体或风味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缺陷,但通过调配却可以使葡萄酒更好地展现平衡和谐之美,葡萄酒的品质也会随之提升。

2、增加葡萄酒的复杂程度

调配后的葡萄酒一般在口味和风格上都会更加复杂,这是因为调配可以将不同品种、年份、产区甚至不同橡木桶的葡萄或葡萄酒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相互混合,使不同的口味和风格相互交融,从而表现出新的一面。

3、增强葡萄酒的稳定性

不同年份,酿酒葡萄的生长状况可能会由于气候等原因而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批次的酒质难免有差异,甚至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有时一些大型酒厂为去除年份的差异,会使用调配的手法。通过调配,酿酒师可以更好地把控葡萄酒,使同一系列葡萄酒的产品质量得以更加稳定。

4、促进葡萄酒风格的多样化

酿酒葡萄的品种繁多,但平时我们常见的还是赤霞珠,美乐,西拉等数个品种。

虽然产区和酿酒手法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葡萄酒的风格表现,但调配,却可以让我们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不同风格的葡萄酒。

这也是为何调配的手法能在波尔多十分盛行,而且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智利等国,她所掀起的风潮仍在继续

饮酒以乐—庄子的饮酒哲学


关于中国的饮酒和酒礼,主流的饮酒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礼论酒理念,而不可忽视又极具韵味的另一种饮酒观就是庄子的饮酒乐,不选其器的思想。

孔子饮酒以礼,庄子饮酒以乐

孔子不反对饮酒,但他认为,礼具有神秘性、等级性、伦理性和节制性,而饮酒也被纳入到四个方面阐释。他的论酒是以礼为核心,而且他的酒礼实践也是以礼为核心,酒在礼乐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被赋予庄严而神秘的色彩。古人多认为饮酒是一种世俗礼节的,诸葛亮就有酒之所设,成理而去的说法。这种饮酒之目的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在礼节下面往往缺少了饮酒的快乐。

而庄子谈酒,却与孔子不同,代表另一种文化精神

在《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何谓真》中,庄子借渔父之口表达了自己的饮酒观,忠贞以攻为主,饮酒以乐为主,甚至为了饮酒以乐,不选其具。在庄子看来,人应当保持自己天赋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饮酒以快乐为主,为了快乐,酒具怎么样都无所谓,以礼饮酒纯属多余。

中国酒神精神的创造者

庄子还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创造者,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就在于追求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注重人生价值之所在。庄子提出醉者神全的概念:一个人从醉酒中让自身暂且回复到些许的自然状态,从而饮酒微醉、身心合一,放下内心的纠结,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这说明庄子不仅有过醉酒的经历,而且得出醉者神全的高深认识。故自此名士竞相仿效醉者神全,辛弃疾有醉时拈笔越精神的警句,无不体现出酒神精神。

庄子学派的饮酒观念是中国酒文化史上与《诗经》、孔子为代表的中原礼乐文化的核心相对的一种饮酒文化观念。在考察整个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整个中国饮酒文化时,都不能不谈到庄子,而且每每谈起,都会让我们轻松而充满乐趣。

中国红酒与法国红酒的区别


一、树龄对比

中国葡萄树种植年头较短,酿造出的葡萄酒的酒体比较单薄;

法国葡萄树种植20年以上的,才能用于酿造AOC级别的葡萄酒,较年轻的葡萄树产的葡萄,只能用于做VDT,VDP等低档次的佐餐酒。

二、颜色对比

中国葡萄酒的颜色比较鲜艳,看起来比较新,哪怕是陈酿的国产葡萄酒也看不出国外陈酿葡萄酒的颜色;

法国葡萄酒的颜色就比较凝重,越是陈酿酒其颜色和新酒的颜色是有区别的。

三、醒酒区别

中国的葡萄酒一般不需要醒酒,开瓶就喝,即使需要醒酒也只要用10分钟就可以了,但如果开瓶超过1小时后整个酒体会发酸。

法国好的葡萄酒一般开瓶后要醒酒约半个小时或到一个小时才可以达到良好的饮用状态,而且时间越长,口感越好。

四、酒香区别

中国葡萄酒在口感上没有酒香的变化,而且感觉国内的葡萄酒都是一个味;

法国葡萄酒有着变化多端的香味,哪怕是最普通的一般AOC级别的葡萄酒也会在杯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能由开始的果香,植物的清香或者花香(很少的红葡萄酒会有)会转变为干果,果浆,面包啊等等香味.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葡萄酿造的葡萄酒的口感,也有着千变万化的味道.酒的香味会随着产区的不同和葡萄品种不同而不一样.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