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劝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国人的饮酒哲学——劝酒令》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我们都知道饮酒的民谣不少,大多是劝酒令。透过这些劝酒令,可以瞥见国人的饮酒哲学。
劝酒令中雅一点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舍命陪君子”;俗一点的如“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民谣反映社情民意。这些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调与国际接轨,强行劝酒,硬要把人灌醉的劝酒令少了,反映世风民情的民谣多了起来。比如,“喝酒像喝汤,此人在经商。”有的商家练就善喝豪饮的本领,在与客户觥筹交错时乘着酒兴把生意搞定;“喝酒不受伤,老弟在镇乡。”基层干部迎来送往,陪吃陪喝,强颜欢笑,心头烦躁,久经(酒精)考验,实属无奈;“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要喝醉,喝醉就要乱睡。”说明美酒也是把双刃剑,既能助兴,也能乱性。有道是:“喝酒不醉是英豪,见色不迷较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此诗巧妙地将“酒色财气”四字嵌入诗中,颇像劝世文。妙!
饮酒关键是适量即可,恰到好处方为妙,酊大醉则伤身误事。一位老者,嗜酒如命,外出采访常带一灌满白酒的军用水壶,酒瘾来时便喝上几口,还赋诗自娱:“白酒红酒加啤酒,每天三杯不离手,但愿锦江皆似酒,扑到河中喝几口。”醉眼眬,产生了幻觉,真是要酒不要命了。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饮酒时的劝酒、敬酒和罚酒


人的白酒文化知识博大精深,对于饮酒更是有劝酒、敬酒和罚酒之说。
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的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前列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较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饮酒的哲学 论最有诗意的喝酒方式?


喝酒的人都知道,酒不醉人人自醉,醉还真不在酒,在喝酒的人,在喝酒的境。富有诗意的喝酒方式是什么?大概就是林清玄笔下的“温一壶月光”吧。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在菩萨为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

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极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来源:凤凰网)

劝酒词大全,经典劝酒词


在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而在酒桌上,幽默、经典的劝酒词也成了很多人喝酒时的调侃语句,今天好酒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劝酒词,及劝酒词大全。


经典的劝酒词:
(1)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2)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3)感情铁不铁?铁!那就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针!
(4)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赶紧跑。
(5)相聚都是知心友,我先喝俩舒心酒。
(6)若要人不知,除非你干杯。
(7)出门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叨菜,够不着了站起来。输了咱不喝,赢了咱倒赖,吃不完了兜回来。
(8)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喝冰水找理由)
(9)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来。
(10)百川到东海,何时再干杯,现在不喝酒,将来徒伤悲。

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溯源


据历史记载,中国人在商朝时代已有饮酒的习惯,并以酒来祭神。但是,当时称为社会主流的是“杜康”,是一种低酒精含量的酿制而成的米酒。在汉、唐以后,除了黄酒以外,各种药酒、果酒的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