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汾酒藏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汾酒传说(二)》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传说很早以前,在奔腾的汾河岸边,吕粱山脚下,有个红杏簇拥的小村庄,名叫“杏花坞”。杏花坞人大都以酿酒为生,世代相传。进得村来,只见酒旗高挂,酒肆林立,生意十分兴隆。那时候,每逢春日,柳丝婆娑,杏花吐艳,文人骚客云集杏花坞,都要到村中酒店吟诗作赋,买酒看花。其中一家酒店因店主人辛勤劳作,童叟无欺,很得饮者称道。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从村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直奔这家酒店。店主人见他衣不蔽体,浑身发抖,没等他开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给他喝。那穷老道接过酒来,一口气就喝干了。喝罢,感激地点头笑了笑,拾脚便走。店主人的儿子见那老道分文未给,十分恼火,便追上去讨问酒钱。店主人忙将儿子拉回来说:“你看他衣不蔽体,哪有钱付给我们?算了,让他走吧!”第二天,大雪继续下个不停,路上行人很少。店主人正在家里闷坐,忽听门外有断断续续的扣门声。店主人开门望去,见一位白衣、白冠、白发、白须的“雪人”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仔细一看,才认出还是昨天那个老道。店主人急忙扶住他,见他身子都快冻僵了,就将他扶进店里,吩咐老伴快去烫酒热莱。过了一会儿,酒莱端了上来。老道顾不得多说,片刻就把两大碗酒喝光了。吃罢酒莱,老道身上暖和多了。他连声道谢,起身就要出门。店主人见外面依然大雪纷飞,一再挽留,老道执意不肯。店主人送走了老道,一家做了些粗茶淡饭。吃饭时,店主人的儿子埋怨父亲说:自家小本生意,哪里吃得住如此慷慨施舍?“店主人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富人有钱饮酒取乐,穷人没钱也该借酒御寒啊!我们怎能见他冻饿而不管呢?“第三天,老道又到店里,一气喝了三大碗,终于玉山倾倒,烂醉如泥。店主人喊来儿子,把他搀扶上炕,端汤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边。老道醒来之后,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双手搀他出了店门。经过门前水井时,老道问:”做酒就用这井里的水吗?“店主人点头说:”是。“一阵冷风吹来,老道酒气上涌,随着响亮的嗝声,一股白色酒气直冲井底,霎时就见井水涌动,一股股酒香从井里飘散开来,这口井里的水就变成了芬芳郁冽的美酒。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来观看,都说这是一口神井,方知那老道是仙人下凡。从此酒店得名醉仙居,慕名前来买酒的人越来越多。几年以后,善良朴实的店主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好吃懒做,吝啬贪财,对来饮酒的客人十分刻薄。一天,那老道又来到”醉仙居“,店主人的儿子见财神爷临门,忙满脸堆笑,十分殷勤,摆出好酒好饭招待。老道问他生意做得如何,店主人的儿子却叹气说:”生意虽好,井水能变酒,可没有酒糟喂牲畜了。“老道一听,觉得这少年也太贪心不足了,十分生气,不顾他的挽留,转身就走。当他走出店门,路过井边时,用袖轻轻一拂。店主人的儿子见井里冒出一股白气,老道飘然而去。待他又打起井水来时,不再是酒,却又变成水了。店主人的儿子正在纳闷,抬头看见老道留诗一首:”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店主人的儿子自知好吃懒做生活不下去,只好动手亲自做酒。从此,他渐渐改掉了吝啬贪财、好吃懒做的毛病。说也奇怪,用这井里的水做出的酒,别具风格,又变得香绵可口了。传说中的那口”神井“,至今犹在。明未清初的思想家、着名的诗文书画大师和医学家傅山先生亲笔题书的”得造花香“四个大字,如今仍镶嵌在井边的墙壁上。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汾酒传说(四)


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二月即率主力自陕西渡过黄河,由南向北,长驱直进。杏花村人得悉义军要经过杏花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并怀着对义军的热爱之情,争先恐后以杏花村酿造的美酒款待闯王和将士们。在杏花村百姓的热情挽留下,闯王下令安营扎寨,在杏花村休整三日。闯王和乡亲们促膝谈心,人们自豪地向闯王叙说了汾酒悠久的历史和当年曾有过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繁荣景象,以及由于明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恣意摧残,许多酒坊都面临着倒闭的困境。闯王听后感慨万千,就下令拿出钱粮来赈济乡亲。乡亲们分到粮食,都欢天喜地,笑逐颜开。三天之后,闯王的义军要继续北进,杏花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为闯王和将士们送行。许多贫苦农民还把自己的儿女送来参加义军,让他们跟随闯王去为穷人打天下。闯王被杏花村百姓热爱义军的精神所感动,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个大字,表达“乡民尽善,汾酒尽美”之意。过去缺粮断薪的许多酒坊,因得到义军的赈济,重新收拾蒸锅,又烧起酒来。
杏花村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位农民起义的怀念,便把杏花村更名为“尽善村”,直到1952年才又改回“杏花村”。杏花村里至今传颂着这样一首诗:“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
据说,现在杏花村东堡涧东街的一幢院房,就是当年闯王驻过兵的老营。

汾酒传说(三)


传说,很早以前,每逢端阳佳节,杏花村照例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花酒会”。这一天,各地的奇花异卉、陈年美酒,云集杏花村,远近客商百姓,纷纷赶来品酒赏花。有一年,杏花村又在举办“花酒会”。那酒香花香直冲霄汉,惊动了天上的八洞神仙。八仙拨开祥云,见世上竟有这样的胜景,便驾起祥云飘下人间,八洞神仙在“花酒会”上欣赏着各种奇花异卉,越看越高兴,信步来到“醉仙居”。“醉仙居”的店主人殷勤接待,把香醇的美酒端上来。那八仙闻着香气袭人的酒味,就先有几分醉意了。八仙在天上喝过琼浆玉液,也喝过吴刚的桂花酒,但这些都远远不及汾酒的香醇和甘甜。他们边喝边连声赞叹:“杏花汾酒,胜似琼浆!”八仙畅饮之后,兴致勃勃。吕洞宾建议,每人在街上栽一棵槐树,以纪念这次盛会。其他七仙都拍手称赞。他们找来树苗和工具,来到街上,栽下了八棵槐树。这些槐树长得枝繁叶茂,这条街也被称作为“八槐街”了。其中一棵长得又粗又高,传说是较爱饮酒的吕洞宾所栽,后来人们都叫它“洞宾槐”。

汾酒传说(五)


从杏花村往西走10余里,有个壶芦峪。壶芦峪口有股清泉涌出,清澈见底,终年不断,人称“神泉”。说起这眼“神泉”,还颇有来历呢。
相传古代有个名叫贺鲁的将军,英勇善战,体恤部下,爱护百姓。一天,他率兵西进,路过杏花村,很远就闻到了酒香。将士们相互议论:能到杏花村品尝一下汾酒,那该多美!贺鲁将军深知大家的心思,传令开进杏花村。
杏花村百姓听说贺鲁将军的队伍来了,把贮存多年的好酒拿出来,款待将士们。贺鲁将军高兴地喝着乡亲们送来的美酒,真是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不绝。他越喝越高兴,连声夸奖:“好酒!好酒!”贺鲁将军的战马“红鬃骥”闻到酒味,也昂首嘶鸣。乡亲们忙把酒糟取来,“红鬃骥”贪婪地吃了起来。贺鲁将军对乡亲们的款待十分感激。但是军情紧急,不能久留。在痛饮美酒之后,即传令将士们继续西进。
大队人马行至壶芦峪,酒性渐渐发作。贺鲁将军和将士们都口干舌燥,希望能找口水喝,但连一滴水都没有找见。这时只见“红鬓骥”也在不停地打转,马蹄不断地往地下刨,越刨越深,显得很兴奋的样子。就在将士们觉得找水已经无望之时,忽见“红鬃骥”头一低,腰一弓,一声长嘶,在马蹄拔出之处,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贺鲁将军和将士们喜出望外,纷纷奔上前去,畅饮泉水。泉水甘甜爽口,将士们喝了后精神十分振奋,都称赞这是一股“神泉”。
忽然,前哨飞马来报:“敌方大军业已逼近!”贺鲁将军一声令下,将士们跃身上马,向敌人奋勇冲去。贺将军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将士们争先恐后,斗志昂扬,直杀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就在贺鲁将军西进离去不久,这里连续好几个月大旱。杏花村的庄稼树木枯黄了,酿酒的井水也濒于干涸,而唯有此泉的水长流不断,人们纷纷赶来挑水,浇灌禾苗。杏花村的人们也到壶芦峪运水酿酒。用此泉酿出的酒,和用“神井”酿的酒一样清爽甘甜,芳香扑鼻。这一年,杏花村一带在大旱之年获得了丰收,杏花村的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以后人们便称此泉为“马刨神泉”。

历史多彩的汾酒(二)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汾清酒在酿造时加水量很少,加曲量较多,而且是在泥封的陶瓮中密封发酵,有利于酒精发酵,因而酒度大为提高,醇香无比。按照上述方法酿造的酒:“一石米,不过一斗糟……能饮好酒一斗者,惟禁得半升,饮三升大醉。三升不浇,大醉必死。”这种酒及其工艺与蒸馏酒已比较接近。
四是将原来的浊酒滤为清酒,色近于水,酒香纯正,甚感可口。
五是酿酒所用的“神井”之水清澈透明,清冽甘爽,煮沸不溢,盛器不锈,洗涤绵软。清末举人申季壮曾撰文赞美这口井的水“其味如醴,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春不足方其清冽”。现代科学终于揭开了“神井”水的奥秘:杏花村一带的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其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地层山锶、碘、锌、钙、钼、镁、铁等元素含量高,对人体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汾指产地汾州),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武成帝高湛御笔推荐名酒“汾清”,汾州各酒垆,遂将高湛尊为“名酒王”,并绘图供奉。
在汾清成名的同时,汾清的再制品——竹叶洒(即当代国家保健名酒竹叶青酒的前身)也同样赢得盛誉。梁简文帝萧纲以“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赞美之。北周文学家庾信在他的《春日离合二首》诗中曰:“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乐府杂记》解释说:以鹍鸡筋作琵琶弦,用铁器拨弹。边喝竹叶酒,边弹琵琶,兴致勃勃。可见这种酒的烈度不大,同现在汾酒集团所产的竹叶青酒“香甜软绵”的特色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杏花村,能够同时出产两种“国家名洒”,这使酒文化在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黄酒酿造工艺已经基本成熟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氏族大融合的时期。在连年混战中,广大百姓通过长期的杂居相处,却越来越接近,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一些独具慧眼的统治者,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开发、改革的措施,促进了社会进步与发展,为酿酒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这一动荡时期,各种事业兴衰不定,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异常变化,朝野内外,不满现状,聚饮、独饮随处可见,或借酒泄愤浇愁,或寄情思亲念友,或苟且偷安作乐。这种浓厚的饮酒风气无形中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城乡酒肆增多,晋朝人慕效司马相如、卓文君当垆卖酒之风雅,每每做起酤酒业来。不仅民间兴起,一些达官贵人,甚至连宫廷也在经营酒肆。各酒肆为了赢得满座,努力改进酿酒技艺,提高酒品质量,进行激烈竞争,各地都涌现出了不少名酒。山西更是佳酿济济,除汾清酒、竹叶青酒以外,山西酿酒名师刘白堕(有的文献称其为刘堕)所酿白堕酒,因其酿技高超,在《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众多史籍中都有记载。这时,我国黄酒酿造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这从着名农学家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一书可以看出。“该书可谓集西周至北魏生产知识之大成”(范文澜语),是乃至世界农学史上的着作。其中在“造神曲并酒”部,全面具体地记述了北魏及以前制曲酿酒的各种经验,以及多种酒曲、多种酒品的整个工艺过程。我国在商周时期独特发明的酒曲技术,至南北朝时无论是品种还是工艺,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多;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我国的制曲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酿酒工艺在用曲方法、酸浆使用、发酵方法、投料方法、温度控制、后道处理技术等方面部有了重大改进。《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许多制曲酿酒的技术与当代酿造黄酒的技艺已经相差无几,对后世农业和酿酒业影响很大。杏花村汾清酒、竹叶青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改进工艺、提高质量、闻名我国的。
酿酒业的发展和酿酒风气的盛行,必然地促进酒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借酒寄情,吐露心迹,在诗歌、绘画、小说等方面,部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佳作。魏武帝曹操那气魄雄伟、音调深沉的酒诗《短歌行》曾引起后世酒徒的一致共鸣。嵇康、阮籍等人蔑视礼法、追求自由的酒诗刻画出酒徒们的形象。特别是陶渊明在酒文化史前列个有意识地将诗与洒“攀亲结缘”,其诗体现了诗中有酒的境界、醉中见诗的情趣,真正挖掘出了“酒内文化”。曹氏父子、“竹林七贤”和陶渊明的酒诗和他们那种醉而有节、不走极端的“魏晋风度”,较终衍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醉美,再经历代文人的不断补充、阐扬,便成为古典美学中一种永恒的范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酒酣之后所作的《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们《神异记》、《十洲记》、〈搜神记》,志人小说《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等,在人物刻画和饮酒描写上,都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原本是为维护“礼”的、专门为贵族所制定的酒令,在魏晋南北朝时从民间汲取了大量养分之后,走向成熟,而以洒脱、新鲜的面貌流行于官府和民间,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赞美竹叶青的酒诗正是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具,除继续沿用了陶器、铜器和西汉流行的漆耳杯以外,在东汉时期已经成熟的瓷器得到广泛使用,尤以青瓷酒器为主,如酒豌、酒注、酒盏以及壶、樽、罐等。其釉色主要有青釉、青黄釉、豆青釉、酱釉、黑釉、绿釉、通体施釉或施半釉,或釉不到底。其纹饰上有莲瓣、弦纹、素面等。其型制上有对贴龙凤罐、人物狮子扁壶、四系、六系、无系、鼓腹、上鼓下缩罐,多是饼足,并有拉坯分段接痕。文明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即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代表着悠久的文明。从瓷器的造型来看,它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面貌。
汾阳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具比较丰富,现存于汾酒博物馆中的陶瓷酒器有:北魏长颈彩陶壶(826)、北齐虾青釉四系酒罐(64)、北齐灰青釉四系圆腹罐(156)、北齐青黄釉敛口罐(0001)等,均与河北北齐高润墓出土的酒罐相符。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酒文化和汾酒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态。

竹叶青的传说二


相传在竹叶青酒的故乡山西汾阳杏花村,很久以前就以盛产好酒名扬天下,当地几乎是家家酿酒,为了招揽生意,凡酿酒之人也几乎是家家都有固定的客户,对这些固定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一醉楼,是杏花村有名的酒家,生产各种档次的酒,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至今仍大名鼎鼎的杏花村汾酒,那时还没有竹叶青酒。有一年夏天的一天,一大早,一醉楼接到王大户的话,要求天黑之前送去一坛好酒,于是吃罢早饭,一醉楼的两个伙计便抬着一坛汾酒上路了,此时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连一丝云彩也没有,真是赤日炎炎,热不可当,人们纷纷躲到荫凉之处避暑乘凉,路上很少有行人。两个伙计也是无可奈何,在师傅(其实就是东家)的催促下,只好抬酒出门。
汾河支流文峪河上游有一条小溪,深不过膝,味若甘泉,水流极缓,清澈见底,溪边竹林成荫,行人若入其间,顿觉凉爽无比,绿竹映入清水,宛若桃园胜境,买酒的王大户家就住小溪对面,所以从一醉楼到王大户家送酒须涉溪而过。二人抬酒至溪边时,连热带累早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大伙计忙对小伙计说:师弟,咱在这儿歇歇脚吧。巴不得赶快休息的小伙计立刻响应,说我听师哥的。于是二人找一稳妥之处放下酒坛,大伙计刚想下小溪喝几口溪水,小伙计嘴馋,叫了声师哥,咱整日里守着大小好几百坛子酒,师傅还没让咱喝过一次痛快酒,今天咱不如好好喝它一次。大伙计一笑说,谁不想喝个痛快,可哪来的酒呢?小伙计一指地上的酒坛,说这不是酒?别说是咱俩,就是来十个人只怕也喝不完。大伙计听罢连忙摇头,说这是给人家送的酒,咱怎么能喝这个!还是喝几口溪水,歇上一会儿,就赶快送酒去吧。说毕便径自下溪喝水去了。这小伙计却没动,他琢磨来琢磨去,到底还是忍耐不住那坛酒的吸引力,加上又热又渴,于是便动手轻轻地打开坛口的泥封,顺手从身旁摘下几片大竹叶当酒舀,无所顾忌地一口一口地喝了起来。当大伙计带着满足的神情从溪边返回时,看到师弟正在畅饮坛中美酒,不由大吃一惊,连说师弟,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小伙计胸有成竹地一指长长的溪流,说师哥你也来喝几口吧,一会儿咱就用它续满坛子不就成了吗。大伙计一看反正事已至此,喝就喝一点儿吧,于是也摘下几片竹叶和小伙计一人一口喝起酒来。
因二人虽在酒楼干活,但因师傅管理甚严,故极少饮酒,所以不一会儿二人便不胜酒力,扔掉手中竹叶,在竹林中倒头呼呼大睡。二人直睡到日头西斜,因大伙计饮的少些,被一阵小风吹醒,想起刚才之事,酒是喝了,可后果……大伙计不由激出一身冷汗,忙叫醒师弟,商量如何搪塞此事。商量过后,二人便抬上酒坛,到小溪边用手掬水,续满了酒坛,但慌忙之中,他们二人谁也没有发现被风吹进坛中的几片竹叶。二人又用溪水将坛口泥封糊弄一番,看着没有什么破绽时,在溪水中将手脸洗沐一回,方才又抬着酒坛,到王大户家完成任务去了。买酒的王大户家并不知道这坛酒还有许多隐情,当然也没起什么疑心,付完酒钱便送二人出门返回,二人回去后给师傅交上酒钱,当晚无话。
第二天正当二位伙计认为已经瞒天过海,平安无事之时,谁知头天要酒的王大户亲自登门,说是要找一醉楼的东家,说说酒的事情,小哥俩顿时吓得面色大变,浑身哆嗦,以为偷喝酒的事情业已败露,难免要挨师傅一顿臭骂甚至板子,当时二人谁都不敢吭气。谁知王大户一见一醉楼的东家便连连拱手称谢,说昨日所送之酒乃当世难得之好酒,平生从未有此好饮。今日拜访,一者是为感谢掌柜所赐仙酿,二来向老掌柜的再求数坛昨日之酒,不知可否。一醉楼的东家听完王大户之言,一时不知所云,但又不好当面追问,只好客套一番,应承下来。送走王大户后,便自思自语道:王大户是本店老主顾了,昨日之酒也并无甚奇特之处哇?奇怪,奇怪。看到师傅如此不解,还是大伙计老实,也是因为没闯什么祸,心中去了害怕,便上前将昨日偷喝酒之事对师傅一五一十一一坦白出来,这时小伙计也规规矩矩地站在师傅面前,等着师傅发落。谁知师傅听完不怒反喜,哈哈大笑之后立即吩咐今天关门谢客,要两个伙计依昨日之景如法炮制一番,并特嘱二人昨日如何休息今日便如何休息,昨日怎样饮酒今日便怎样饮酒,昨日兑多少水今日便兑多少水,昨日如何封坛口今日便如何封坛口……然后师徒三人闭门落锁,直奔小溪而去……
从此,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便初见雏形,后经几代人不断品味、改进,就形成了今天的曾经荣膺八大名酒之列的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为古老的酒文化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与汾酒结缘的那些人(二)


谢老来了。那一天是1960年5月5日,细雨霏霏,微风拂面,杏花村以她充满诗情画意的诱人风采,迎来了远道而来的谢老。
酒厂里稍大一些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时,是酒厂刚刚扩建不久、生产需要大上的时候。在陶鲁笳等同志的陪同下,77岁高龄的谢老兴致很高地参观了酒厂。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认真地询问了生产情况,观看了汾酒的酿制过程;他不时颔首赞许,发出朗朗的笑声。人们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除了由衷地敬佩外,还感受到了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叩击心田。
谢老为酒厂题诗云: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头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
这首诗,谢老曾改动了两个字,为这两个字,谢老的秘书往返酒厂好几次。遗憾的是究竟改了哪两个宇,陪同的人没弄清楚。就在这两个字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谢老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他对酒厂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