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汾酒藏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汾酒传说(三)》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传说,很早以前,每逢端阳佳节,杏花村照例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花酒会”。这一天,各地的奇花异卉、陈年美酒,云集杏花村,远近客商百姓,纷纷赶来品酒赏花。有一年,杏花村又在举办“花酒会”。那酒香花香直冲霄汉,惊动了天上的八洞神仙。八仙拨开祥云,见世上竟有这样的胜景,便驾起祥云飘下人间,八洞神仙在“花酒会”上欣赏着各种奇花异卉,越看越高兴,信步来到“醉仙居”。“醉仙居”的店主人殷勤接待,把香醇的美酒端上来。那八仙闻着香气袭人的酒味,就先有几分醉意了。八仙在天上喝过琼浆玉液,也喝过吴刚的桂花酒,但这些都远远不及汾酒的香醇和甘甜。他们边喝边连声赞叹:“杏花汾酒,胜似琼浆!”八仙畅饮之后,兴致勃勃。吕洞宾建议,每人在街上栽一棵槐树,以纪念这次盛会。其他七仙都拍手称赞。他们找来树苗和工具,来到街上,栽下了八棵槐树。这些槐树长得枝繁叶茂,这条街也被称作为“八槐街”了。其中一棵长得又粗又高,传说是较爱饮酒的吕洞宾所栽,后来人们都叫它“洞宾槐”。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汾酒传说(四)
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二月即率主力自陕西渡过黄河,由南向北,长驱直进。杏花村人得悉义军要经过杏花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并怀着对义军的热爱之情,争先恐后以杏花村酿造的美酒款待闯王和将士们。在杏花村百姓的热情挽留下,闯王下令安营扎寨,在杏花村休整三日。闯王和乡亲们促膝谈心,人们自豪地向闯王叙说了汾酒悠久的历史和当年曾有过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繁荣景象,以及由于明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恣意摧残,许多酒坊都面临着倒闭的困境。闯王听后感慨万千,就下令拿出钱粮来赈济乡亲。乡亲们分到粮食,都欢天喜地,笑逐颜开。三天之后,闯王的义军要继续北进,杏花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为闯王和将士们送行。许多贫苦农民还把自己的儿女送来参加义军,让他们跟随闯王去为穷人打天下。闯王被杏花村百姓热爱义军的精神所感动,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个大字,表达“乡民尽善,汾酒尽美”之意。过去缺粮断薪的许多酒坊,因得到义军的赈济,重新收拾蒸锅,又烧起酒来。
杏花村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位农民起义的怀念,便把杏花村更名为“尽善村”,直到1952年才又改回“杏花村”。杏花村里至今传颂着这样一首诗:“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
据说,现在杏花村东堡涧东街的一幢院房,就是当年闯王驻过兵的老营。
汾酒传说(二)
传说很早以前,在奔腾的汾河岸边,吕粱山脚下,有个红杏簇拥的小村庄,名叫“杏花坞”。杏花坞人大都以酿酒为生,世代相传。进得村来,只见酒旗高挂,酒肆林立,生意十分兴隆。那时候,每逢春日,柳丝婆娑,杏花吐艳,文人骚客云集杏花坞,都要到村中酒店吟诗作赋,买酒看花。其中一家酒店因店主人辛勤劳作,童叟无欺,很得饮者称道。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从村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直奔这家酒店。店主人见他衣不蔽体,浑身发抖,没等他开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给他喝。那穷老道接过酒来,一口气就喝干了。喝罢,感激地点头笑了笑,拾脚便走。店主人的儿子见那老道分文未给,十分恼火,便追上去讨问酒钱。店主人忙将儿子拉回来说:“你看他衣不蔽体,哪有钱付给我们?算了,让他走吧!”第二天,大雪继续下个不停,路上行人很少。店主人正在家里闷坐,忽听门外有断断续续的扣门声。店主人开门望去,见一位白衣、白冠、白发、白须的“雪人”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仔细一看,才认出还是昨天那个老道。店主人急忙扶住他,见他身子都快冻僵了,就将他扶进店里,吩咐老伴快去烫酒热莱。过了一会儿,酒莱端了上来。老道顾不得多说,片刻就把两大碗酒喝光了。吃罢酒莱,老道身上暖和多了。他连声道谢,起身就要出门。店主人见外面依然大雪纷飞,一再挽留,老道执意不肯。店主人送走了老道,一家做了些粗茶淡饭。吃饭时,店主人的儿子埋怨父亲说:自家小本生意,哪里吃得住如此慷慨施舍?“店主人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富人有钱饮酒取乐,穷人没钱也该借酒御寒啊!我们怎能见他冻饿而不管呢?“第三天,老道又到店里,一气喝了三大碗,终于玉山倾倒,烂醉如泥。店主人喊来儿子,把他搀扶上炕,端汤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边。老道醒来之后,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双手搀他出了店门。经过门前水井时,老道问:”做酒就用这井里的水吗?“店主人点头说:”是。“一阵冷风吹来,老道酒气上涌,随着响亮的嗝声,一股白色酒气直冲井底,霎时就见井水涌动,一股股酒香从井里飘散开来,这口井里的水就变成了芬芳郁冽的美酒。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来观看,都说这是一口神井,方知那老道是仙人下凡。从此酒店得名醉仙居,慕名前来买酒的人越来越多。几年以后,善良朴实的店主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好吃懒做,吝啬贪财,对来饮酒的客人十分刻薄。一天,那老道又来到”醉仙居“,店主人的儿子见财神爷临门,忙满脸堆笑,十分殷勤,摆出好酒好饭招待。老道问他生意做得如何,店主人的儿子却叹气说:”生意虽好,井水能变酒,可没有酒糟喂牲畜了。“老道一听,觉得这少年也太贪心不足了,十分生气,不顾他的挽留,转身就走。当他走出店门,路过井边时,用袖轻轻一拂。店主人的儿子见井里冒出一股白气,老道飘然而去。待他又打起井水来时,不再是酒,却又变成水了。店主人的儿子正在纳闷,抬头看见老道留诗一首:”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店主人的儿子自知好吃懒做生活不下去,只好动手亲自做酒。从此,他渐渐改掉了吝啬贪财、好吃懒做的毛病。说也奇怪,用这井里的水做出的酒,别具风格,又变得香绵可口了。传说中的那口”神井“,至今犹在。明未清初的思想家、着名的诗文书画大师和医学家傅山先生亲笔题书的”得造花香“四个大字,如今仍镶嵌在井边的墙壁上。
汾酒传说(五)
从杏花村往西走10余里,有个壶芦峪。壶芦峪口有股清泉涌出,清澈见底,终年不断,人称“神泉”。说起这眼“神泉”,还颇有来历呢。
相传古代有个名叫贺鲁的将军,英勇善战,体恤部下,爱护百姓。一天,他率兵西进,路过杏花村,很远就闻到了酒香。将士们相互议论:能到杏花村品尝一下汾酒,那该多美!贺鲁将军深知大家的心思,传令开进杏花村。
杏花村百姓听说贺鲁将军的队伍来了,把贮存多年的好酒拿出来,款待将士们。贺鲁将军高兴地喝着乡亲们送来的美酒,真是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不绝。他越喝越高兴,连声夸奖:“好酒!好酒!”贺鲁将军的战马“红鬃骥”闻到酒味,也昂首嘶鸣。乡亲们忙把酒糟取来,“红鬃骥”贪婪地吃了起来。贺鲁将军对乡亲们的款待十分感激。但是军情紧急,不能久留。在痛饮美酒之后,即传令将士们继续西进。
大队人马行至壶芦峪,酒性渐渐发作。贺鲁将军和将士们都口干舌燥,希望能找口水喝,但连一滴水都没有找见。这时只见“红鬓骥”也在不停地打转,马蹄不断地往地下刨,越刨越深,显得很兴奋的样子。就在将士们觉得找水已经无望之时,忽见“红鬃骥”头一低,腰一弓,一声长嘶,在马蹄拔出之处,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贺鲁将军和将士们喜出望外,纷纷奔上前去,畅饮泉水。泉水甘甜爽口,将士们喝了后精神十分振奋,都称赞这是一股“神泉”。
忽然,前哨飞马来报:“敌方大军业已逼近!”贺鲁将军一声令下,将士们跃身上马,向敌人奋勇冲去。贺将军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将士们争先恐后,斗志昂扬,直杀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就在贺鲁将军西进离去不久,这里连续好几个月大旱。杏花村的庄稼树木枯黄了,酿酒的井水也濒于干涸,而唯有此泉的水长流不断,人们纷纷赶来挑水,浇灌禾苗。杏花村的人们也到壶芦峪运水酿酒。用此泉酿出的酒,和用“神井”酿的酒一样清爽甘甜,芳香扑鼻。这一年,杏花村一带在大旱之年获得了丰收,杏花村的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以后人们便称此泉为“马刨神泉”。
历史多彩的汾酒(三)
二、“六朝元老”
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即从史上的6——14世纪,一种使用“干和”工艺酿造的汾酒,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或“干酢酒”,连续800年称雄酒坛,历隋、唐、宋、辽、金、元而不衰,成为世界酒文化中的一大奇观。
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所载唐代名酒有:“河东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经》曰:“唐时汾州有干酿。”
北宋窦革《酒谱》云:“唐人言酒美者,有河东干和。”又云:“张藉诗云,‘酿酒爱干和’,即今人不入水也,并、汾间以为贵品,名之曰干酢酒。”
北宋张能臣《酒名记》载:“汾州甘露堂(当时汾酒‘干和’工艺的代表)较有名。”
元代宋伯仁《酒小史》罗列当时我国名酒,“汾州干和酒”又列其中,并云“干和仍有名”。
以上确凿的史料无疑证明,以“干和”工艺为特色的汾酒,经历了隋、唐、宋、辽、金直到元仍有名,是六个朝代的“国家名酒”。同时也充分说明,汾酒在公元56l一564年间以“清酒”的技术革新一举成名之后,又在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那么“干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酿酒工艺呢?“不入水”怎么酿酒呢?汾酒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首先要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谈起。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静帝退位,建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继续推行北魏的“均田”制,经济发展也较快,但到了炀帝,因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反抗。公元618年李渊胜隋,建立了唐帝国。唐代统治者吸取了隋代短期灭亡的教训,减轻税赋,实行“均田”和“租庸调”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使我国农业、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唐郑启在其所着的《开天传信记》中描写“左右藏库,财物积山,不可胜较”。
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酒业的鼎盛期,统治者把百姓饮酒看做是政和民乐的表现,后又引榷酒之法,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途径,使酒成为广大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而官方的酿酒和酒肆、家庭的私家酿酒都很兴旺,技术甚高,品种多样,名酒辈出。同时,唐时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使西域的一些先进的酿酒术和优质酒品,也传至内地,促进了唐酒发展。酿酒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酿酒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酒理论,涌现出了一大批酿酒专着,如《甘露经》、《酒谱》、《酒经》、《酒孝经》等,《外台秘要》和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还记录了大量的药酒方及其制作、使用方法。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与高度发达的酿酒业和饮酒习俗相结合,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唐代酒文化。唐代酒诗名家之广、数量之多,历代均不可比,特别是李白、杜甫、自居易都是中外闻名的酒诗大家。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怀素和大画家吴道子、郑虔也都留下了与书画结缘的千古名作和佳话。同时,围绕酒还出现了—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咏诗、酒令、樗蒲、香球、投壶、歌舞、蘸甲等等,汇成了熏染一代的饮酒风俗,使古老的酒文化得到了既广泛又深入的发展。
正是在唐代酒文化发展的肥田沃土和春风雨露之中,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白酒悄然问世。从黄酒向蒸馏白酒的转变,这是酒史上划时代的进步,这个伟大的转变,也正是从汾州杏花村开始的。
众所周知,北宋之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蒸馏白酒的生产也首先从北方开始,且在明代以前,白酒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则以黄洒为主。唐代的杏花村,是由北方军事中心太原,通往皇都西安的必经要驿。无论文武百官,乌举诗人,乡士访学,凡路经者都要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杏花村为乐事。这自然促使杏花村酒业兴旺,各个酒坊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质量。这时汾酒在“汾清”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划时代的工艺突破。
一是“干和”酿造工艺的发明。“干和”汾酒选用优质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工艺特点是:蒸米时,锅底水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压榨取得前列次酒液后,再加人粱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然后将第—次酒液加人第二次糖化醅中,人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等工序而成。
二是率先将蒸馏技术使用到酿酒中来,在“干和”工艺的基础上,两次发酵,两次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较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以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水,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来村品饮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以此酒议名。有的因见其度高较易点燃,就称为“火酒”、“烧酒”;有的视其无色透明,称为“白酒”,因产于汾州杏花村,又称为“汾白酒”或“杏花白”,有的还叫“汾白干‘、”老白干“。此酒传进朝内,试饮,令州进贡并因其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又叫”干酿“、”干酢“。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