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传统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我国传统酒文化 宝宝满月酒习俗》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满月酒的习俗来源于古代,汉族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度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

做满月要办两件事,一是剃满月头,二是办满月酒。剃满月头即剃除胎发(有的也称血发)。剃满月头有把理发师请到家里剃的,也有到理发店去剃的。剃完胎发后,不仅要用红纸包上加倍或数倍的理发工钱给理发师傅,还要给理发师送上红蛋等礼品。婴儿的奶奶当即将胎发搓成小辫子,用红绸布将它包起来。剃满月头还有个习俗,就是不能将婴儿的头发全部剃光,而是在头顶前部中央留一小块聪明发,在后脑留一绺撑根发,其意是祝愿小孩聪明伶俐,祈盼小孩扎根长寿。

在剃满月头的同时,要办满月酒,宴请曾来看望小孩的亲朋好友。满月那一天,婴儿身穿新衣,甜蜜地睡在母亲或祖母的怀里,与长辈一一见面,接受长辈们馈赠的礼物或压岁钱。母亲或祖母按孩子的身份逐桌叫着长辈的称呼,长辈也纷纷边应和边逗笑着小孩,尽显一派盛情和热烈的气氛。酒席散时,主人要向宾客分送红蛋、红长生果(染红的花生)。满月酒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家里还要向街坊邻里分送红蛋、红长生果和长寿面,让众人分享喜悦。

做满月一般在婴儿满月的那一天,但个别的也有将满月酒放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称为三朝,这是因为从古以来三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也有做满月放在新生儿出生的第十二天,称为十二朝,因为十二表示最完美、最齐全。另有未满月而设宴庆贺的,叫偷满月。其用意是为不惊动天地,避免生辰的凶相,悄悄庆贺一番,可见满月酒的举办,也有一番用心。

婴儿出生一周年要给孩子做周岁(有的人家在孩子出生百日也予以庆贺)。是日,亲朋好友纷纷送来贺礼,主人家设宴款待,并向亲朋好友和邻里分送大肉面,称周岁面或长寿面。这一天婴儿穿着一新,特别是周岁鞋制作精美,寓意深长,鞋子上绣有葱、蒜和菱形的图案。其意是祈愿孩子日后聪明,会算(蒜)和玲(菱)珑乖巧。此后,每年的生日都要做生日,吃长寿面。应予指出的是,由于过去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昔日生男的做满月、办满月酒,弄得热热闹闹,而生女的却是不做满月,不办满月酒的。

一般满月寓意着孩子美好人生的开端,所以家中长辈一般比较重视,且越来越多80后、90后新手爸妈不满足于传统的满月酒形式,希望玩出新花样,更具个性化,但花招再多,仍是在传统的形式给予丰富,而非完全脱离。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我国传统民谣中的饮酒文化


饮酒的民谣不少,大多是劝酒令。透过这些劝酒令,可以反映社情民意,更可以瞥见国人的千古饮酒文化。

劝酒令中雅一点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舍命陪君子;俗一点的如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民谣反映社情民意。这些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调与国际接轨,强行劝酒,硬要把人灌醉的劝酒令少了,反映世风民情的民谣多了起来。比如,喝酒像喝汤,此人在经商。有的商家练就善喝豪饮的本领,在与客户觥筹交错时乘着酒兴把生意搞定;喝酒不受伤,老弟在镇乡。基层干部迎来送往,陪吃陪喝,强颜欢笑,心头烦躁,久经(酒精)考验,实属无奈;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要喝醉,喝醉就要乱睡。说明美酒也是把双刃剑,既能助兴,也能乱性。有道是:喝酒不醉是英豪,见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此诗巧妙地将酒色财气四字嵌入诗中,颇像劝世文。

民谣,是民俗文学的分支,其历史悠远,多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民谣,流传的快,传播的广。很多流传至今的民谣我们无法确定其作者是谁,但丰富且朗朗上口的内容却能将文化更长久的传承。

我国地域酒文化 厦门地区的酒礼习俗


厦门人大部分都不是好杯中物的瘾君子,厦门人虽喜欢饮酒,但酒俗很好,喝得醉如烂泥或乱发酒疯的是极少数的。

导致这种酒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基本上把酒当作药物来看待。厦门俗语小酒小人参,适量的酒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老人和产妇,是有益的。因此,厦门过去有名的酒是药酒,春生堂、万全堂、松筠堂都是以酿制药酒着名的。时至今日,厦门酒厂的固本药酒仍非常畅销。就连高粱酒和米酒,厦门人也首先从药性来看待它们。高粱酒是凉性,败火;米酒则热性,易上火。火牙痛,几口厦门高粱,第二天居然也就好了。还有许多人家,自己买来中药,用酒浸泡,每晚一小杯,长年饮用,健补身体。至于逢上霜降、立冬、冬至、清明等节令,那更是非要喝上两杯药酒不可。即使不敢喝的,也要将酒掺到汤食中,如排骨汤、鸭汤,一并喝下。

产妇一般喝老酒。厦门老酒指糯米酒,多是龙岩的沉缸或福州的蜜沉沉。糯米酒度数低,营养高,含糖分,易入口。产妇作月子,一天至少要喝两次。厦门产妇最经常的食物是面线煮鸡、鱼、肉之类的营养品,往往在烹煮中要掺进老酒。一个月子,喝它一二十瓶是极普通的事。

甚至小孩也有被要求喝酒的时候。孩子长到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厦门人称其将转大,父母往往要买中药田七炖鸡给孩子吃,而且必掺些老酒或药酒,或高粱酒。

酒除了当药喝,还常被作为药来使用。手指头烫伤。立刻倒一杯高粱酒,将指头浸泡其中,不但止痛,而且消毒,不起泡,不发脓。不能浸的部位,则可用草纸浸酒敷在上边。若是脚拐了,扭伤拉伤,就用高粱酒涂擦按摩伤处,对舒筋活血,还真有些功效。

在这种以酒为药的观念指导下,厦门酒徒虽多,更有不少每日必饮的酒仙,但酒俗良好,值得称羡。

当然,对于爱面子而又热情好客的厦门人来说,酒也是待客不可或缺的饮料。婚丧喜庆的大日子就不必说了,即使平时的亲朋往来,也总要治酒款待。酒席之上,厦门的规矩是敬酒的干杯,被敬的随意。这对于那些没有酒量的人,无疑是救命的福音。只要你别逞强,守拙以待,多少敬酒都是可以对付的。对方如果要强迫你干杯,自会有人出来解围,或说酒不要勉强,或是干脆把敬酒干杯,被敬随意这句俗语念一遍给敬酒者听,对方只好作罢。不过,如果你不知规矩,抢先敬酒,干了杯,那就会被认为会喝,别人敬你的酒时,就可以要求你干杯。这时,你就很难拒绝了,席上的人也会认为你藏量,不再出来念规矩,你就可能喝过头。厦门人称那种好出风头的人为风龟。酒席上的风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灌醉,大出其丑、因此出席厦门的酒宴,即使你有一定的酒量,也不宜太早就起来敬别人的酒有非敬不可的,亦宜留待酒席将尽时再敬。在厦门的宴席上,先敬酒被看成是一种身份名誉的象征,只有主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才先敬酒。如果不是,而抢先敬酒。就会被视为风龟。

亲密朋友相聚饮酒,有时也猜拳,都用闽南方言。有一条规矩,叫拳不离拇。拇,指大拇指,无论你喊一喊二,除非你不出,出拳则必须出大拇指。如果你喊二,并出食指和中指,那就犯规了,叫着出土拳。必须把酒杯端起,闻酒一次。也不准喊五,喊五被称做女人拳,也要闻酒。

近年,厦门的酒风更趋温和。烈性酒的销量大幅下降,低度酒和啤酒渐趋流行,酒席上强行敬酒的基本上看不见了,而果汁、饮料、茶水、矿泉水却纷纷上宴席。一律可以充作酒来相敬。谁愿喝什么就喝什么,彼此自由,相互尊重,使宴会更加轻松愉快,也对人的健康更为有益。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作为一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早已蜚声海内外,一年四季游客如潮。但中国自古有入乡随俗的习俗,到了厦门,怎能不知厦门酒俗?

我国少数民族酒礼习俗 布依族的米酒文化


酒在布依族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布依族人会酿酒、好饮酒,更喜米酒。酒不仅是布依族家庭的日常必备品,更是他们在节日盛宴时、待客时必不可少的佳品。

布依族米酒的历史沿革

中国酿造酒的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民间酿造酒的行业,从以下传说得到证实。一是杜康酿酒。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二是酿酒始于黄帝时期。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三是酒与天地同时。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以上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布依族善于学习汉文化,据《布依族百年实录》记载:早在远古时候,居住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先民族就向汉族学习酿造酒的技艺,就会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酒曲,利用天然的泉水用米酿成米酒用来驱风祛寒、避邪除疫,庆祝丰收。

布依族米酒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历史悠久,与当时族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布依族居住地区社会生活发展史的见证。

科学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以培养滋生有益微生物,再以有益微生物菌落产生发酵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而生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己酸乙酯为主体的香味物质。它是布依族先民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布依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布依族先民农耕文化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布依族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同认知,加强社会文化交流等具有极为重要价值。

民俗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促使了布依族人善饮、乐饮,进而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丰富多样的酒礼、酒俗、酒令等民风民俗。

社会价值。布依族米酒酿造技艺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布依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布依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布依族米酒的酿造技艺,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打造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济价值。布依族米酒作为地方优质农特产品,在市场出售,深得消费者青睐,生产者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生产费料酒糟还可以作为畜牧饲料形成绿色产业链发展,因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保健价值。布依族米酒品质纯正、清凉适口、回味悠长。长期饮用,具有防寒解暑、降压降脂、明目醒脑、舒筋活血和益寿延年之功效,是理想的饮用保健佳品。

布依族酒礼习俗

酒俗

丰收酒。凡是风调雨顺丰收的年份,都要酿造米酒,杀猪腌腊肉,到次年农历正月间,就邀请亲友到家来欢庆丰年,喝酒唱歌,名曰丰收酒。这一天主人家早早起床,准备好各种佳肴,等待客人的到来。客人陆续到来后,便被请到火塘边,大家围坐在一起,同时欢乐地唱起客气歌:米酒绿中央,开缸十里香,下河洗坛子,醉倒老龙王。就这样,主客互相祝贺歌唱,直到散席。大家拱手道别,并相邀来年到自家喝丰收酒。

拦路酒。在进布依族村寨必经之路上,由主方备酒恭候于路中,客至,先以酒歌劝酒,表示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客人饮后方得进寨,有的主客双方还需对歌,然后才能饮酒过关。而进人村寨后,如客人初次来到布依人家,主人会敬上一杯茶,此茶实为米酒。如果客人将酒误认为茶一口喝进嘴里,务必将酒喝下肚;而不能将酒吐出,否则被认为不礼貌。如果客人知道茶中玄机,就可以恭敬的双手接过茶来,慢慢品尝,细细享用。在布依族的习俗里,这是布依族待客真诚的表现,客人喝下的酒越多,就象征着长吃常有,主人就越是高兴。

鸡头酒。当贵宾前来布依族家中做客,主人总会杀鸡备酒招待客人,此时的鸡头又称为凤凰头。入席后,主人向贵宾双手奉上凤凰头,客人接过后,先饮酒一杯,再把凤凰头依次对着其他人,表示大家共同举杯,一饮而尽。这样的习俗表现出布依族对客人的尊重与敬仰。

交杯酒。交杯酒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二人各持一杯,相互同时递到对方嘴边,并同时饮下;另外一种是主客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这两种多是主人对客人敬酒时所行的酒俗,取交杯即交情、交心之意。还有一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众人围坐,各持一碗同时顺同一方向举起至相邻客人嘴边,再同时饮尽,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之意。

转转酒。布依族世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转转酒是同一村寨,以家为单位轮流邀请外来客人喝酒的习俗。布依族有一家来客全寨亲的说法,所以这种转转酒在布依族村寨尤为盛行,谁家来了客人,这家的亲戚、邻居以及全寨各家都要轮流转到,否则视为不合群。这样的礼俗体现了布依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讨八字酒。讨八字酒盛行于黔西南布依族婚俗中。主要是指布依族男女青年经过恋爱、说媒后,双方父母已无异议,就要择出婚期。在定婚期前,男方家的媒人要到姑娘家来讨姑娘八字,女方家要在堂屋中的神案前摆上八碗便当酒(音Biangdang即家酿米酒),并将姑娘的年庚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压在其中一碗酒的下面,这时,主持人就请媒人去揭姑娘八字,媒人只能凭直觉去找,当揭起一碗若没有姑娘的八字时,媒人就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再揭,直至揭出八字为止,才能带回与男方八字合在一起,由阴阳先生推算出良辰吉日作为选定的婚期。

祭祀酒。布依族的葬仪活动少不了酒,办丧事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会带着酒水等一些礼品去丧家家里为死者吊唁,吊丧仪式过后,丧家就会置办酒席,哭诵祭文,而后,到了半夜之时,丧家还要请当地的巫师作法,让死者好升天,摩师在死者的棺材前悼念这经咒,同时后辈们时不时的给摩师酒杯里面续酒,直到摩师喝够为止,他就会将剩余的赏钱给后辈们,摩师会一晚上念咒,直到第二天出殡时候才停止,然后由家中的孝子提着酒碗和酒瓶,为抬着灵柩的邻居们斟酒,以表示对他们的犒劳,喝完酒之后,才将灵柩抬出去。

安葬好逝者之后,孝子还要在墓地旁边守着,摆一桌丰盛的小酒席献给死者,并且孝子还要给死者敬酒,吃完酒后方可离开。

酒歌

迎客歌。迎客酒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便在碗里斟酒,双手端起,唱迎客歌为客人献酒,如:凤凰飞落刺笆林,鲤鱼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涵。客人若是能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悟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就要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

敬酒歌。唱敬酒歌的方式是,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们边敬边唱。开场歌的内容大都是些客气词句。比如主人家的酒肉明明是摆了满桌,主人却谦逊地唱道昨晚灯花爆,今早喜鹊叫,都说要有客,贵客真来到本想杀头猪,猪崽瘦壳壳;田里去捉鸭,鸭被鹰叼啄;棚里去捉鸡,鸡被野猫拖;溏里去捞鱼,鱼被水獭捉贵客到我家,实在简慢多。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客人们也一一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内容多为感谢主人家的殷勤,祝寨邻平安、庄稼丰收、牛马成群等,如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祝愿主人家,岁岁好生活祝愿寨邻里,和睦享安乐;祝愿牛马壮,祝愿羊满坡主人真殷勤,让我坐上座,敬我猪腰肝,敬我鸡脑壳多谢呀多谢,主人麻烦多,我们转回去,定把美名说。一人唱一首,唱完后,大家各饮一口酒,要是谁不会唱,就罚饮三杯。

婚庆歌。布依族婚庆仪式中的酒歌分为4部分,它们分别是《开朝门歌》、《安桌歌》、《板凳歌》、《筷子歌》、《解壶歌》、《斟酒歌》、《敬酒歌》、《赞美歌》、《做客歌》、《栽花歌》、《盘花歌》、《答谢歌》、《留新媳妇歌》等等。

节庆歌。在布依族传统的宴客节庆之日,山寨中的家家户户都会兴高采烈地参加各种聚会活动,活动中不仅要推举出最好的男女歌手来唱贺丰年、祝福村寨,还要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摆擂赛歌。这些酒歌以即兴编唱见长,歌手们根据所见景物,根据自己平常积累的对歌词,即兴编出唱词。既能够体现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又能展示村寨人们欢乐祥和的生活氛围。

丧礼酒歌。布依族丧葬礼仪,多以歌唱的形式展开。布依族的丧葬歌谣有比较完备的记述,还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和仪式,要遵循特定的风俗习惯:老人故去后,主人家(含本家)须忌荤三至五日,忌荤期满,请摩公唱过《开荤调》后,方能吃荤。人棺唱《人棺调》,立蟠唱《立播调》,女婿献羊唱《献羊调》,后辈敬献斋饭要唱《献斋饭》,致哀要唱《哭诉调》、《追叙调》,发丧前要唱《开路歌》,下葬要唱《下葬调》。葬后第一个清明节要祭坟地,唱《祭坟调》。布依族丧葬的每一过程,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都要遵循一定的习俗,都配合有相应的丧葬歌谣,成为我们了解布依族丧葬文化、乃至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

我国古代酒文化 古时酒令有哪些


酒令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饮宴和交游助兴取乐的游戏,是古代社会文人雅士、诗经游民追求闲情雅趣的产物。古代酒令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种类。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之分。从字面上看,雅令自然是高雅之酒令,多在文人墨客雅士中流行。行令方法往往是,自酒席中推举一人为令官。令官出题,或出古人诗句,其他人按上句依次联句,连不下去者罚饮酒一杯;或出韵脚,其他人按韵作诗,做不出者罚音;或出上联,其他人对下联,对出者再出上联,其他人依此对对;或出谜面,其他人依次猜谜出谜,猜不出或猜错者罚饮;雅令者形式多样,花样百出,但都离不开雅字,但凡成语典故、诗辞歌赋、琴棋书画、五行八卦、雅谜古玩、花鸟鱼虫等均可入令。令官出令,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常常引经据典,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脱口接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文人墨客高雅的酒令游戏,自然会产生诗词新作,虽然其中大多数为应景之作,并无多少文学价值故湮没无闻,但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好诗,走出酒席而流传于世。宋词中有不少以令为名的词牌,且多为短调,十几字,二三十字,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一些词牌注家只将令解释成词之短调曰令,却没有解释为何短调曰令?宋词牌中以令命名,或以令为别名的令之由来如何?余却以为也许最早即在行酒令中产生。因在行令中,即席依令而作,自然是短小精干,才能一蹴而就。余猜想也许此令即酒令之令也未可知,况且很多酒令的名称就是以令命名,如女儿令、调笑令(有同名词牌)、浪淘沙令(宋词牌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等。曹植才华出众,文采斐然,洛神赋洋洋洒洒;但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为诗定生死,他也只能做20字小诗。另外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一些诗歌也常借饮酒行令中表达出来。《红楼梦》有不少饮酒行令的情节,在行令中作诗对联,虽为书中情节,确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隐喻伏笔。

通令则不同,从字面上看,自然是通行通用之酒令,因此多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因为它行令方便,有时也在文人雅士中进行。通令通常以掷骰、抽签、划拳、猜数、传花等方式进行。一般无需多少文采,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酒席推荐或自荐令官,也可在席中随时变更令官,令官出题,说明规则。或掷骰两三四颗,按出现的点数,自令官开始数数,数到的则饮酒一杯;或抽签,抽中有饮酒类似字样者饮酒一杯;或击鼓传花(或手帕等物),以鼓声(或以一蒙眼者曰)停,则花(或手帕等物)落入谁手,则饮酒一杯。近来又有人以转桌为令者,令官转动转桌面,某一汤勺柄所指向谁,谁即饮酒一杯。至于五魁首啊,八匹马啊等更是我们酒桌上常见的划拳、猜拳酒令,雅语曰拇战。通令由于方法简便,行令容易,无需多少才华,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且通令形式多样,变幻无穷,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某些通令雅俗并行,因此广为流行。但某些通令撸拳挽袖,呼号争喧,显得粗俗、嘈杂,有失风度。

酒令的历史几乎和酿酒的历史一样久远,具体源于何时,虽然已经无据可查,但在如今酒令却成为简单而又普遍的一种行令方式,究其原因,也是酒令文化的传承。

喝酒碰杯的酒文化习俗源自何时?


据称喝酒碰杯最开始是为了防止有人在酒中下毒,而在如今这样的碰杯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

喝酒碰杯传说

避免被毒死

古时候,在酒里下毒来害死敌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和主人一起饮宴可能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来宾随时有可能被视作为有潜在威胁的敌人而惨遭毒酒灭口。

因此,在那个时代,应付下毒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酒杯猛撞主人的酒杯,使得一个杯子里的部分液体溅入到另一个杯子中。如果主人带头先喝,那就万事大吉!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过去大多数情况下葡萄酒是盛在金属平底大口杯里的(锡制、银制或金制),因此猛烈撞击也没有关系。想想,喝酒时说的祝福语,与其说是向对方祝福,不如说是在感叹活着真好吧!

除了之外,那时的人如果共饮,宾客还会在干杯后盯着主人的眼睛来试图察觉主人是否有所隐瞒,并在必要时及时拒绝饮酒。尽管如今用宴会的方式下毒谋杀只存在于小说、电影里,酒杯也换成了不耐碰撞的玻璃杯,然而碰杯和碰杯后注视对方眼睛的习惯却在一些酒文化中保留了下来。

祭拜仪式

尽管古时候还没有干杯这个词,但是他们在喝酒的时候有一套固定的祭拜仪式。祭拜的对象通常为酒神,以及在当地受人尊敬、敬仰之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喝酒之前,必须向希腊神话中的酒神迪奥尼索斯(罗马神话中,酒神的名字叫巴克斯Bacchus,其实是同一个神)敬酒,并在仪式上呼喊酒神的名字。史诗《奥德赛》中,还有尤利西斯向阿基里斯敬酒,并祝愿他身体健康的相关情节描写。

驱除鬼怪

中世纪的人们在碰杯时,会很大声的说干杯,这样做是为了驱赶有可能已经潜伏进来的妖魔鬼怪。这一行为最常见于日耳曼人的部族里,他们不仅会叫的非常大声,而且还会在说干杯后猛烈撞击对方的酒杯,把酒洒在桌子上,以此用来吓跑鬼魂和恶灵。

喝酒碰杯由来

旧时期的法国chiere这个词的意思有脸,面容,看起来,表情。到了中世纪时,在安格鲁的词语里cheres是指我们的脸,而14世纪后期的时候cheres这个词衍生成为cheere,意思是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后来到18世纪,它的意思开始转变为高兴,被广泛用来表示支持什么事情,或者鼓励什么事情。由此推断,人们常说的来干一杯(tobeofgoodcheer),这个短语的隐含意思是想表示愿你的脸上挂满笑容(toputonahappyface)。

关于喝酒碰杯的酒文化传统的由来,目前有以上两种说法,也许现在只是出于礼貌的行为,但在以前,隐藏在碰杯习俗背后的,还有诸如以上的许多说法。

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酒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其中酒礼的体现,祭祀中的酒礼与传统的中国宴会中的酒礼都体现出了传统中国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秩序。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素材与灵感源泉,酒对中国古代文学、书画、包括哲学思想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酒是礼仪的载体:

考察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纵向发展史,不难发现,酒文化受社会政治的改造成为对伦理思想的承载,最主要是通过酒与礼的密切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把饮酒行为纳入礼的范畴,通过饮酒活动承载礼的伦理功能,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历程中尤为突出的特征,也是中国酒文化最深层的精神内涵。酒礼,是饮酒的礼节,用以体现饮酒行为中的尊卑、长幼以及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酒礼,作为中国酒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和大小宴会中。宴席中的酒:社会关系的纽带。

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酒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饮酒总是伴随着酒令,音乐,赏花赏月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酒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酒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加神秘的功效是酒能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贺知章春兴: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酒后作诗,往往才思敏捷,妙笔生花。酒后幻觉使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达到一种超然境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经典之作。

酒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就是粮食已经比较充足,酒不再像古代那样珍贵了。几千年的传统礼仪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而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受到各种思想冲击的现代社会,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却在逐渐缺失。传统礼仪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中承载着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缺失使得只有空壳的酒礼岌岌可危,很多人对酒桌上的现象嗤之以鼻。因此,重新探寻古代酒礼极其内在的文化含义,对当今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无论是周人的饮酒行礼,还是唐人的饮酒怡情,都值得当代人思考和学习。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我国的民间饮酒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在各地的众多民族之中,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仍然留传至今。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烦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所以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他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我国古代酒文化 古时酒令有哪些类别


酒令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饮宴和交游助兴取乐的游戏,是古代社会文人雅士、诗经游民追求闲情雅趣的产物。古代酒令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种类。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之分。从字面上看,雅令自然是高雅之酒令,多在文人墨客雅士中流行。行令方法往往是,自酒席中推举一人为令官。令官出题,或出古人诗句,其他人按上句依次联句,连不下去者罚饮酒一杯;或出韵脚,其他人按韵作诗,做不出者罚音;或出上联,其他人对下联,对出者再出上联,其他人依此对对;或出谜面,其他人依次猜谜出谜,猜不出或猜错者罚饮;雅令者形式多样,花样百出,但都离不开雅字,但凡成语典故、诗辞歌赋、琴棋书画、五行八卦、雅谜古玩、花鸟鱼虫等均可入令。令官出令,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常常引经据典,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脱口接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文人墨客高雅的酒令游戏,自然会产生诗词新作,虽然其中大多数为应景之作,并无多少文学价值故湮没无闻,但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好诗,走出酒席而流传于世。宋词中有不少以令为名的词牌,且多为短调,十几字,二三十字,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一些词牌注家只将令解释成词之短调曰令,却没有解释为何短调曰令?宋词牌中以令命名,或以令为别名的令之由来如何?余却以为也许最早即在行酒令中产生。因在行令中,即席依令而作,自然是短小精干,才能一蹴而就。余猜想也许此令即酒令之令也未可知,况且很多酒令的名称就是以令命名,如女儿令、调笑令(有同名词牌)、浪淘沙令(宋词牌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等。曹植才华出众,文采斐然,洛神赋洋洋洒洒;但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为诗定生死,他也只能做20字小诗。另外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一些诗歌也常借饮酒行令中表达出来。《红楼梦》有不少饮酒行令的情节,在行令中作诗对联,虽为书中情节,确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隐喻伏笔。

通令则不同,从字面上看,自然是通行通用之酒令,因此多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因为它行令方便,有时也在文人雅士中进行。通令通常以掷骰、抽签、划拳、猜数、传花等方式进行。一般无需多少文采,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酒席推荐或自荐令官,也可在席中随时变更令官,令官出题,说明规则。或掷骰两三四颗,按出现的点数,自令官开始数数,数到的则饮酒一杯;或抽签,抽中有饮酒类似字样者饮酒一杯;或击鼓传花(或手帕等物),以鼓声(或以一蒙眼者曰)停,则花(或手帕等物)落入谁手,则饮酒一杯。近来又有人以转桌为令者,令官转动转桌面,某一汤勺柄所指向谁,谁即饮酒一杯。至于五魁首啊,八匹马啊等更是我们酒桌上常见的划拳、猜拳酒令,雅语曰拇战。通令由于方法简便,行令容易,无需多少才华,只需即席反应或全凭运气,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且通令形式多样,变幻无穷,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某些通令雅俗并行,因此广为流行。但某些通令撸拳挽袖,呼号争喧,显得粗俗、嘈杂,有失风度。

酒令的历史几乎和酿酒的历史一样久远,具体源于何时,虽然已经无据可查,但在如今酒令却成为简单而又普遍的一种行令方式,究其原因,也是酒令文化的传承。

传统酒文化有什么功能? 酒与友情的建立


常听人赞美友情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其实酒何尝不能使人收获友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何其孤独,但若有酒有友,岂不快哉。

酒,不知成就了多少天长地久的深情厚意。一杯浊酒喜相逢。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就是酒馆相逢,后相识相知,再对天盟誓: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唐代,贺知章遇到了李白,不惜用金龟换酒埋单请客,金龟乃御赐物品、官品标志,真为这位贺大人捏把汗,竟敢为得一知己,不要仕途和性命。桃园三结义、金龟换酒谱写了酒与友情的千古绝唱。

友情,又在酒中升华。古典名著《水浒》将酒与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翻阅全书,几乎章章有酒,节节有肉,只要英雄相逢,多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义气友情尽在不言中。读罢,令人豪情万丈、荡气回肠。诗又将酒与友情推向了高潮。当有朋自远方来时,诗人便诗兴大发,说一定要美酒一杯留客宴,仿佛没有酒就招待不好朋友似的。当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时,诗人又高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友情寄托于酒,只要喝了这杯酒,便可让友情永伴身边,陪友战征途。另一位诗人还性急,见朋友执意要走,为了挽留朋友,着急了,立即作诗一首: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诗人说,难道挽留你的酒都比不上阻挡你船行的逆风吗?此刻,友人一定会被诗人的真诚所打动,立刻会留下来再住几天。酒,就是这样的热心肠,即便你在天涯,朋友在海角,天各一方,那杯酒也会驱赶走所有孤独与寂寞,友情也会在那杯酒里升温。这正是: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酒与友情旨在交友。唐太宗李世民告诉后人:戒无名之酒,绝无义之友。的确,酒肉朋友易交,患难之交难逢。想当年,梁山好汉豹子头林冲,任八十万禁军教头时,不就是被与自己平时称兄道弟、吃喝不分的陆谦出卖,导致家破人亡,才逼上梁山。前不久,赖昌星的红楼里,多少党政干部因敌不住酒池肉林的诱惑,被拖下水,造成一生遗憾,悔也晚矣。劝君,酒与友情面前,头脑要清醒,酒不可乱喝,谨防糖衣炮弹;友不可滥交,谨防良莠难辨。

一代武侠小说大师古龙先生说的好:好酒难得,好友更难得。人生能得一知己,是一生之幸事。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汉唐以来的范成与张劭、陈重与雷义、元稹与白居易、刘锡禹与柳宗元之交;现代还有无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他们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理想,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建立了伟大的友谊,释解了为朋交友的真谛。这是当之无愧的知己之交、患难之交,可歌可泣,万古流传。

如今酒越来越成为形形色色的利用工具,但它作为与好友交流的催化剂却是传统酒文化所蕴含的功能,酒友相交,与君饮,品其德。

山东泰安地区酒文化与特色酒礼习俗


和山东人一起喝酒,会让人明白,什么是实在!山东,不仅是中华美酒诞生地,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从古到今,还都是酒的生产和消费大省,在全国名列前茅。以泰安一带为例,看齐鲁大地喝酒之风盛行有何独特之处。

泰安地区仍然习惯把参加酒宴称为坐席,这也是从古代筵席制沿袭下来的。从过去到现在,当地人们饮酒都有热酒、烫酒喝的习惯。泰安地区的民众,如朋友来访、亲戚登门,多设酒宴招待,这样既尽了主人之道,又融洽了感情。俗话说:烟酒不分家,饮酒是一种嗜好,也是一种社会交际手段。各种场合饮酒的酒具一样,一般是用酒壶、酒盅,有铜的、锡的、陶的等。在饮酒的方式上也要根据酒席的性质和饮酒人员来定,一般有压手指、划拳等。压手指就是大压小,小压大,大拇指压别人的二拇指就算赢了,依此类推;若小指压着大拇指也算赢了对方。还有用火柴梗互相猜谜来取胜负,用这样的方法大部分是不会猜拳行令的,同时也不出声音。真正热闹的是猜拳头来取胜败,既能多饮酒,又显得酒场热闹。猜拳也是由两人进行,双方伸手,先客气一番;各伸一个大拇指,是长辈就喊爷俩好,若是兄弟朋友一般喊哥俩好,然后就互相猜了,如果谁喊的数和双方出的手指数目对上了就是胜了。自然喊的这些数都是有讲究的,而且都比较吉利,如二人好、三桃园(三结义)、四红喜(四季发财)、五魁首、六六大顺、七巧、八仙过海、九九喝酒、十大全(满堂红、全家福)。一般进行这种形式前,先敬客人朋友两个(两好),或四个酒、六个酒,表示客气和敬意,然后才猜拳行令热闹一番。

山东枣庄一带,台儿庄、薛城、滕州、峄城等城镇,招待亲友、贵重客人均设宴席并备有烟酒,俗话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宴饮时,座次相当讲究。桌子摆在正房,对着门的一面称上座,左边为次上座,右边为次次上座,对面为下座。依客人的身份、年龄依次就座,否则被视为失礼。坐时宾主常互相谦让,最终还是尊者坐上座。喝酒时,第一杯酒不得端起就饮,要把酒往地上倒出一点,一说是敬天地,一说是敬祖先。境内多数地方碰杯一次要喝两杯酒,取成双成对之意。个别地方也有一次碰杯、喝三杯酒的习俗。劝酒本为热情好客之良好表现,而近来却盛行一种不良劝酒之风,即要客人喝足喝够,常常喝得酩酊失态。宴饮主要以喝酒为目的,对吃饭常常任其自便,以吃饱为原则,故有酒饭不同足之说。

座次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因此山东各地对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十分重视,酒的喝法多,酒量也惊人,酒桌上常流行的一句话便可见端倪:东北虎,西北狼,喝酒喝不过山东小绵羊!

我国古代酒文化 古人如何论酒量大小?


古时英雄善饮酒,豪言百杯至一斗。由是壮士有口欲,纵使腹胀又何忧?许多古人善饮人尽皆知,如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刘伶的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是如何论酒量大小的呢?

古人论酒量大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体积算。宋朝人窦苹在《酒谱》中说:古之善饮者,多至石余,由唐以来,遂无其人。这是唐朝人酒量突然变小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隋朝开始,改变了度量衡,隋朝的一石,比以前要大得多,所以再也没人敢吹自己能喝一石酒了。

一石酒是多少呢?有人考证,汉朝的一升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00毫升。所以一石酒约能折合现在的40斤酒。当然这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白酒,此前人们喝的是米酒之类。即便如此,喝这么多酒也够让人吃惊的。

古人衡量能不能喝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喝酒的时间。晋朝时,东海王的幕僚胡毋辅之,就是个大酒鬼。有次他招了帮人,躲在家里大喝特喝。他的好朋友光逸来找他,门人不让进。光逸急了,脱了衣服钻狗洞,大叫胡毋辅之的名字。屋里人一听,马上把光逸请进来,继续通宵达旦畅饮。东晋初年,尚书左仆射周顗则刷新了纪录。据说他小时候每次就能喝一石,后来当了官,也是经常大醉酩酊,每个月只有三天是清醒的,所以落下一个外号,叫三日仆射。

古人给喝酒立下很多规矩

君子饮酒,三爵(杯)就行了,第一杯喝下,脸色红润温和;第二杯喝下,可以侃侃而谈,说古论今;等喝了第三杯,就该油油而退,差不多得了。

有些谦谦君子,在喝酒这件事情上很克制,古话叫做温克。比如说东晋的陶侃,他每次喝酒,喝到舒服就打住,绝不贪杯。他总对人说:我年轻时喝酒出过事,所以现在一定要克制。可惜,陶侃的克制力没能遗传下去,他的曾孙,就是名烁古今、尽人皆知的大酒鬼陶渊明。

古代的酒与喝酒的容器与现代不尽相同,所以无法用古代的酒量来与现代相比较,若是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和刘伶的酒量,也不足以令人惊叹了。

酒礼酒俗之兴 我国先秦时代酒文化


先秦时期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初阶段,一般来说后世很多的文明成果都是在先秦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对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酒文化,是我国文化成果中的一部分,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

先秦时期,绵延1800余年。从夏朝青铜酒器的初现,到商朝青铜酒器盛兴,酒器具功能越来越细致的划分充分证明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到了周朝,由于周天子对商朝覆灭的警醒,一系列与酒有关的戒律出台,这时,带有道德规范目的的酒礼酒俗开始逐渐兴起,成为这一时期酒文化的重要特征。

尽管夏朝距今年代久远,出土文物稀少,但在这一时期仍出现了最早的青铜酒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青铜爵。

商朝甲骨文的出现,使处在发展期的酿酒业有了文字记载。《商书》记载道: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懂得用谷物发霉制曲酿酒,并用麦芽、谷芽制蘖酿醴了。商朝甲骨文的出现,使处在发展期的酿酒业有了文字记载,殷人不仅深谙酿酒造醴之道,还懂得储藏方式贮存醇香的陈年老窖,醴便从此有了旧醴、新醴之分。

然而,对于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而言,普通百姓想喝上几杯美酒圣醴并非易事。这一点,从商朝种类繁多的青铜酒器便可略知一二。尊、罍、壶、卣、彝、瓿、觥、盉、斝、觚、觯,名目繁多的青铜器在当时是贵族的专属。同理,上流社会在酒的消费量方面也就占有了绝对的支配地位。

小邦之周战胜大国之殷后,周天子如履薄冰,为了避免重蹈商纣覆辙,周公以《酒诰》下令,酒应该作为祭祀用品,饮酒须节制。尽管来自上层建筑的清规戒律并未严格执行,《酒诰》多少震慑了贪杯之众,上自天子的清规戒律也就自然衍伸到了酒礼范畴:宴请宾客,酒须分等级摆放、贮酒器须面向席中最有权势者;饮酒时不可没大没小,需等长者喝完,否则年少之人不可先碰酒杯。这多少带有政治教化和道德规范目的的酒席礼仪,绵延数千年,早已融入国人血肉,成为酒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席上的长幼尊卑之分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为细化:罚酒三杯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先干为敬也绝非空话,杯中酒必须一干二净,方才显出诚意。除此之外,客人敬主人酒、晚辈敬长辈酒,酒杯要举得略低一些以表示尊敬;主客之间敬酒也有先后之分。

在这一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多,酒成为双方沟通的重要媒介,甚至有些社交活动只能在会饮中才能完成外交使命。如此看来,酒桌上谈事也绝非现代人的原创,而是早有前例了。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酒肆兴起,酿酒业开始走向市场。这些酒肆集酿酒与售酒为一体,有了自觉的经营意识与服务意识。但遗憾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大家各自为政、闭门造酒,酿出的酒自然优劣混杂,良莠不齐。

总体说来,夏商周时期重视的是酒的祭祀功能,祭鬼神、祭天地万物,以周代的祭祀礼仪最为隆重繁复;祭祀用酒在酒质上也有严格区分,五齐、三酒、四饮档次有序、级别分明。到了春秋战国阶段,人们逐渐冲破了周王朝的礼制约束,饮酒更随意放松。酒,逐渐从贵族的专属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生活,成为人们社交沟通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邦,社会生活处处都是以礼为规范,以冠礼为起始,以婚礼为根本,丧祭礼为重要,以朝觐、聘问礼为尊敬、以乡饮酒礼和射礼为和谐,古人因酒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形成特殊的酒礼。虽然先秦时期的酒礼经过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酒文化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

酒以载道 五粮液美酒中的传统酒文化


五粮液为浓香型白酒的引领者,在我国酒文化历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五粮液的自然生态环境、原料配比,还是五粮液的生产工艺和酒质等等,无不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深厚的传统酒文化。

美国近代酿酒学家克鲁斯在《葡萄酒酿造工艺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蒸馏器和蒸馏酒的国家。作为中国白酒的典型代表和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五粮液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肩负着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承担着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

在被誉为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之最的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里,以浩瀚的史料、大量的实物为证,图文并茂,展示了我国5000年悠久的酒发展历史。从果酒、露酒、药酒到酱香、浓香、兼香、清香型酒,从发酵酒到蒸溜酒技术的进步,酒与人类、酒与经济、酒与政治、酒与战争、酒与友谊、酒与诗画、酒与爱情、酒与宗教等酒文化知识都有详尽的呈现。历史上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诗词歌赋,都在这美酒的浓香中流传千古。

《易经》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自诞生之初,酒的意义就不限于是一种液体物质,它已从形而下的物品发展到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舞台。在笔墨之外,酒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发展和演变始终都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生相伴。

古人最为推崇的七个文化领域琴棋书画诗酒花当中,唯有酒是和其它六种文化相辅相成,渗透结合最为紧密。酒从最先被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和巫师治病,到后来变成王公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的饮料,再到走入重大活动和庆典中,已经演化成一种不可缺少的礼仪习俗,最终逐步走向民间,以至于无酒不成节,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至夏王朝以前,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剩余,推动了酒的酿造和消费。人工酒作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种标志。而酒行业的发展,反映的其实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酒业兴衰成为粮食丰歉和国运昌败的晴雨表。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