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的故事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曹操与“九酝春酒”的故事》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曾将家乡毫州产的“九酝春酒”进献给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二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酿三日一酿,满九斜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九酝酒法”是对当时毫州造酒技术的总结,也是毫州的“九酝春酒’’曾作为贡品的较早的也是的文字依据。1959年。毫州古井酒厂(当时名“毫县古井酒厂”)就是据此为今天由;‘古井贡酒’”命名的。依此也可以说,毫州产好酒的历史,距今至少也有一千八百年。
“曲者酒之骨。”远在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就发明了用曲来酿酒。秦汉以来,我国的造酒技术已有了很高的成就。《礼记?月今》中记录了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标稻必齐,曲蒙必时,畦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民火齐必得。”它要求造酒用的谷物要成熟.投曲要及时,浸煮时要保持清洁,造酒用的水要好,器皿要用优良的陶器。火候要适宜。这把酿酒的重要关健都指出来了。
汉代,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各地已经利用不同的谷物来制曲了,因而酒的品种有所增加。这时既有廉价的“行酒”,又有少曲多米,“一宿而熟”的“甘酒”,有叫做“酣”的白酒,叫做“酾”,或“糟下酒”的红酒,还有叫做“醴’的清酒。对于毫州这个人物辐揍之地,较早地运用制曲酿酒的技术是可想而知的。再说身为丞相的曹操,对当时天下的情况不会不了解,也不会不加比较地仅出于对故里的偏爱而随便将故乡产的酒献给皇上的。所队可以说“九酝春酒”在当时算是佼佼者了。
所谓春酒者,即春季酿的酒。《四民月令》称正月所酿酒为“春酒”。“九酝春酒”恰是在“腊月二日清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施去曲滓便酿”的“春酒”。何为“九酝”?“九酝”即九“股”,分九次将酒饭投入曲液中。《齐民要术》分次殿饭下瓮,初股、二股、三股,较多至十股,直至发酵停止酒熟止。先股的发酵醒对于后股的饭起着酒母的作用。“九酝春酒”即是用“九汲法”酿造的“春酒”。“三日一酝,满九斜米止”,就是每隔三天投一次米,分九次投完九斛米。
当时酿酒用的曲有两种?神曲、笨曲。“九酝春酒”所用的曲可能是神曲即现在的小曲,而不是用的笨曲,因为其用曲量30斤只有原料米(九斜)的3%。这表明当时已利用根霉酿酒了。根霉能在醒中不断地繁殖,不断地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醇母则把葡萄糖变成酒精。实际上,“九酝酒法”已是近代霉菌深层培养法的雏形。九殿法也类似近代的连续投料的黄酒操作法。
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不仅总结了“九酝春酒”的酿造工艺,而且还提出了改进的办法,这样酿制的酒味更醇厚浓烈。他认为“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对此,贾思6B解释说:“九酝用米九斜,十酝用米十烘,其用曲三十斤,但米有多少耳。”米多米少是由酒曲“杀米”,即曲对于原料米的糖化和酒精发酵的效率决定的。曲多酒苦,米多酒甜。所以,《齐民要术》说用米多少,“须善候曲势:曲势末穷,米犹消化者,便加米,唯多为良。”“味足沸定为熟。气味虽正,沸未息者,曲势未尽,宜更殿之;不段则酒味苦,薄矣。”“九酝”的酒用二十斤曲“杀”九斜米,因曲多米少而“苦难饮”,再多投一慰米,即增一酿,则曲、米之比恰到好处,酒亦“差甘易饮”了。
能不能说,“九酝春酒”即是今天的“古井贡酒”的前身,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完善、发展的结果呢?从广义上讲是可以这样说的。虽然“九酝春酒”是发酵酒,今天的“古井贡酒”。是蒸馏酒,两者之间工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毫州在一千八百年前或更早的年代就能生产出象“九酝春洒”这样的好酒,并且给后辈留下了酿制酒的先进技术和传统,对毫州后来酿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才会在今天出现古井贡酒。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剑南春酒的历史与发展


西蜀文化古城绵竹,素有酒乡之称,这里是中国名酒剑南春的故乡,也是川酒发源地之一。绵竹酿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文化特别丰富。从绵竹的史料和收藏的文物可以考证出,延续二千四百年的剑南春酒史,不仅是四川酒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珍的文化遗产,值得令人挖掘、研究。蜀酒探源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在巴蜀大地上,有一条成U形的名酒带,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座落在这条名酒带的绵竹,酿酒历史已有四千余年,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绵竹金土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罍,提梁壶等精美酒器以及东汉时期的酿酒画像砖等文物考证以及《华阳国志·蜀志》、《晋书》等史书记载都可证实:绵竹产酒不晚于战国时期。盛唐华彩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始终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唐朝,百业兴旺,绵竹成熟酿酒技艺下诞生的“剑南烧春”(唐代,绵竹属剑南道而得名)倾动朝野。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对天下名酒记载道:“酒则有……乌程之若下,剑南之烧春……”,剑南烧春更作为宫廷御酒而被载于《后唐书·德宗本记》。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是绵竹酒文化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另据黄葆真《事类统编》载曰:“为生春,《德宗本记》剑南贡生春酒。”宋业为继时至宋代,绵竹酿酒技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酿制出“鹅黄”、“蜜酒”,其中“蜜酒”被作为独特的酿酒法收于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被宋伯仁《酒小史》列为名酒之中。明代徐炬《酒谱》中记载:“西蜀道士杨世昌造蜜酒。”蜜酒鹅黄的出现,不仅形成了一个名酒系列,而且为中国文学史,也为中国酒文化史留下了千古美谈。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绵竹道士杨士昌的趣闻,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等许多文坛佳话蕴于其中。在宋代,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同时还为南宋抗金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宋会要》记载:南宋初年,为了筹集军费抗击金兵,时任川陕巡抚处置使的绵竹人张浚从绵竹兴旺发达的酿酒业和大额的酒税上得到启发,于建炎三年(1129年)实施“隔槽酒法”,鼓励民间纳钱酿酒,次年便使四川酒税由过去的缗钱140万缗猛增至690万缗。此法前后施行了七十余年。这笔庞大的酒税收入大大缓解了南宋王朝军需困难,在抗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绵竹酿酒业为代表的四川酒业在这段历史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明清中兴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导致了绵竹农业荒芜,经济萧条。依附于农业发达而产生的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受到巨大威胁。直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才逐渐恢复,出现了朱、杨、白、赵等较大规模酿酒作坊。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绵竹县志》记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厚,色洁白,状若清露。”乾隆年间太史李调元,宦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自谓“一笑市人谁知我,醉来高卧酒家楼”,并夸口尝尽天下名酒,是个十足的饮酒行家。他说自己“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清末,绵竹酿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绵竹商贸因此更为昌盛,出现了“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直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清诗人李锡命《咏绵竹》)的繁荣景象。天下知名历史跨入20世纪以后,绵竹酒业又有了一番新的风姿。1911年,绵竹大曲首获四川省劝业会头等奖;1928年再度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12家大曲酒作坊的产品,又获四川省优秀酒类奖;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品展览会,绵竹提供了多种产品送展,其中“恒丰泰”酿造的绵竹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一番轰动。当时一诗人曾为绵竹的酿酒家题词:“百里闻香绵竹酒,天下何人不识君。”据《绵竹县酒类调查表》记载:至1941年,全县酿酒作坊已多达200余家,产酒二百余万公斤。从1913年绵竹“义全兴”大曲坊在成都开店销售绵竹大曲,至1949年,专门经营绵竹大曲的酒庄、酒行、酒店已达50余家,绵竹大曲被称为成都“酒坛一霸”。而且还销往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台湾《四川经济志》称:“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

解读曹操与美酒精神


不管历史给予了曹操怎样的评价,但是在文学方面,曹操却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对美酒的热爱也是出了名的,它的精神与美酒是息息相关的。
在新版《三国》电视剧中,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世人昨日看错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天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这句话作为台词在这部电视剧中曾经多次出现,虽然这只是编剧一厢情愿的后现代解构,但是我们仍然能其中看到一个真实可敬、特立独行、敢于追求精神自由的曹操。这正是典型的传统美酒精神的体现。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酿酒业繁盛的地区,相对来说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就会比较高。酒,已经由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升华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即美酒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而亳州之所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与这里的饮酒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曹操之前的亳州人老子(亳州市涡阳县)、庄子(亳州市蒙城县),其道家哲学思想追求的是“无为而治,浑然一体”,向往自由,忘却生死荣辱。这些都可说是传统美酒精神的体现。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的人,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过上这样的生活,能让他获得如此感受的,就是饮酒。这也是曹操一生爱酒的重要原因。
现代人对曹操较大的误解,就是“忠”与“奸”。对于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亳州曹操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外的40多位专家已经达成了一致:对于曹操的误读,始于南宋时期北方政权的沦丧,出于一种民族的情绪,人们把这股怨气一股脑撒在了1000年的曹操身上,于是他就由一位心怀天下、扶危济困的忠臣,变成了一个谋权篡位、祸国殃民的奸臣。我们对此大可暂且不论,这里单讲的是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美酒精神: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关于古井贡酒与曹操之间的渊源


古井贡酒以其“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四次蝉联我国白酒评比金奖;后被世人称为“酒中牡丹”,这样的一个的白酒,与曹操之间有怎样的渊源呢?
曹操的家乡古代亳州,酿酒历史非常悠久。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亳州的尉迟寺史前遗址中发现了20多个类型的酒具,这些器皿被放置在大汶口时期的红烧土排房中。这个发现将酿酒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证明酿酒的历史可以推至5000年前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古亳地区到了汉代酿酒业应是十分发达的,“九酝春酒”即是代表。
据《齐民要术》记载: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曾将家乡产的“九酝春酒”晋献给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不仅总结了“九酝春酒”的酿造工艺,而且还亲自酿制美酒,并提出了具体改进的办法。这样看来,说他是一位酿酒师和酿酒研究者绝不为过。这也是历史上关于酿酒方法的较早的文字记载。
“九酝春酒”即是今天的“古井贡酒”的前身和源头。虽然“九酝春酒”与“古井贡酒”的工艺有着不少区别,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亳州在一千八百年前就能生产出像“九酝春洒”这样的好酒,并且给后世留下了酿酒的先进技术和传统,对亳州后来酿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古井人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了后来独到的“老五甑”工艺,酿出了今天“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古井贡酒。

较早的酒神曹操


2010年9月29日,“古井贡酒公祭酒神曹操”活动在古井集团正德广场精彩落幕。
10月22日,在素有“药都酒乡”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市长牛弩韬透露,计划将2011年(亳州)酒文化节改成曹操酒文化节,并把曹操作为古井和亳州的“酒神”来祭奠。
10月29日,在“亳州曹操学术研讨会”上,知名作家、古井集团副总裁杨小凡再次公开宣称,曹操是古井的酒神,引起与会专家的强烈反响。
对于酒神这个概念,东西方有不同的解释。在西方,狄俄尼索斯(Dionysus)被奉为酒神;在,对于酒神并没有定论,人们经常提到的仪狄、杜康,至多是传统中较早酿酒的人,还不能算作酒神。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酒神,曹操为什么会被古井和亳州市尊为酒神呢?
追求精神自由,敢于特立独行的美酒精神
在新版《三国》电视剧中,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世人昨日看错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天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这句话作为台词在这部电视剧中曾经多次出现,虽然这只是编剧一厢情愿的后现代解构,但是我们仍然能其中看到一个真实可敬、特立独行、敢于追求精神自由的曹操。这正是典型的传统美酒精神的体现。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酿酒业繁盛的地区,相对来说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就会比较高。酒,已经由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升华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即美酒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而亳州之所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与这里的饮酒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曹操之前的亳州人老子(亳州市涡阳县)、庄子(亳州市蒙城县),其道家哲学思想追求的是“无为而治,浑然一体”,向往自由,忘却生死荣辱。这些都可说是传统美酒精神的体现。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的人,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过上这样的生活,能让他获得如此感受的,就是饮酒。这也是曹操一生爱酒的重要原因。
现代人对曹操较大的误解,就是“忠”与“奸”。对于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亳州曹操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外的40多位专家已经达成了一致:对于曹操的误读,始于南宋时期北方政权的沦丧,出于一种民族的情绪,人们把这股怨气一股脑撒在了1000年的曹操身上,于是他就由一位心怀天下、扶危济困的忠臣,变成了一个谋权篡位、祸国殃民的奸臣。我们对此大可暂且不论,这里单讲的是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美酒精神: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以酒笼络天下贤才,成就煮酒论英雄的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关于曹操以酒识人的例子。比如温酒斩华雄,当袁绍听说关羽只是一个弓马手,认为他没有资格出战的时候,曹操却“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傲视群雄,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辈为冢中枯骨,唯独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与自己一同称为旷世英雄;在大宴铜雀台时,曹操让本族子弟和外姓武将比射,以西川红锦战袍一领作为酬谢,当两边人马争执不下时,他命各赐蜀锦一匹,诸将各各称谢,轮次把盏。
这些举动,既体现了曹操为人的豪气,又表现了他识人、用人的智慧。在他的家乡亳州,至今还流行着一句俗话“酒品如人品”,即通过饮酒来考验人品的习俗。
爱酒又禁酒,始终保持对于酒的理性、清醒态度
曹操爱酒是无疑的,否则也不会亲自去研究酿酒技术,改进并总结出“九酝酒法”。但是同时,曹操对于酒的认识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非常了解酒的种种优点和好处;另一方面,他也深刻认识到酒的弊端。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由于连年饥馑,爆发农民起义。曹操虽善饮,但从国计民生大局着眼,坚持在国难当头之时下诏禁酒。对于曹操的这一举措,士族势力进行了强烈的抵制。以孔融为代表的士族官僚,对曹操的禁酒令进行了冷嘲热讽。后来虽为讽刺曹操禁酒被降职,但其家依然“宾客日满其门”。孔融常自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一个要饮酒,一个要禁酒,表面上是一桩小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的尖锐斗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为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这种“办事人”,就是一种理性对待酒、对待自身和社会的态度。对于孔融等人的行为,曹操是一忍再忍,较后终因孔融等人的所作所为太过分,较终借故把孔融、杨修、许攸等人先后处死,极大的打击了士族势力,推动了改革顺利进行。
借酒抒怀,开一代饮酒风气,开创“建安诗风”
文人真正将文化与酒并在一起,大概应从汉代算起。但在西汉时期,流行的是赋,兴排比铺陈,讲究语言华美,借一时的酒兴大概是很易成功的。因此,从曹操开始,酒才步入了文学宫殿。
曹操身处乱世,以过人的文韬武略终结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所以写起诗来也如老将,悲壮苍凉,沉郁雄浑。他的酒诗,至今在世上千年流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大概意思几乎都懂,但是,后人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他心底的豪气与寂寞吗?年轻时就喜爱上酒了,崇尚道法自然的饮酒体验与美酒精神;甚至自己亲自动手酿酒,继而把酿酒方法完善后上奏皇帝;曾因酒壮英雄胆,孤身行刺董卓,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也曾因国事而禁酒,为禁酒而杀人;再通过对酒的运用,与刘备等人在当世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传奇大戏;较后把对酒的感受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开创了一代酒风与诗风。从而完成了一个历史上较完整、较丰富的酒文化形成过程。这样无可争议的“酒界泰斗”,试问天下还有几人可与把酒言欢?不是“酒神”又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说,曹操不仅是古井贡酒和亳州市的酒神,还可以说是的酒神。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尽管历史和民间对曹操存在多种误读,但是作为爱酒、懂酒、敬酒、惜酒、劝酒的曹操,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至少受到家乡人民和所有爱酒人的尊敬。

英雄与酒的故事


当我提到英雄的时候,必不可免的就会想到美酒,在古代里,凡是英雄也都是饮酒的,而且还是大碗的喝酒,大碗的吃肉的,这里我们就来论论英雄的故事吧。
时代蜕变,熄灭了金戈铁马旁肆燃烽火狼烟。历史反复,掩盖了过往的盛世繁华。时间可以淡忘了和氏璧,历史木然焚了阿房宫,连那曲《广陵散》也在绝弹中随风散尽时,坍塌的雕栏玉砌外,鸟啼泉鸣的山涧亭榭里,酒香却依旧袅绕。文人墨客手中的那一杯一壶,在一饮一吟之间,始终悬吊在诗词歌赋的旁边。豪侠义士拼的那一醉方休中,是举杯落剑时,都有的忠肝义胆,是在生死间并肩与共之后过命的交情,是刀光剑影血泪挥弹间闪烁的兄弟情深。他们端着一杯酒,静静地轻杯淡酌,或频频举杯,畅饮而尽,这一品就是上千年,看着春花秋月的折变,经历着时代反复的变迁。尝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走过了俗世的波澜沉浮后,狠狠地呷上一口,体味着其中酝酿的人生,却依然是没能说出那杯酒到底是个什么滋味。或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或是无需言明说尽的“难得糊涂”,是“醉里挑灯看剑”时举剑四顾时的无奈与茫然,亦或是“饮者自知,他人勿晓”的曲高和寡。
似乎是散乱的,在烟花柳巷,亭台楼榭,沙场大漠,深闺独院,朱门寒舍,酒时刻如丝线网罗着人的千姿百态。看似凌乱,实际只是它在彼此人生穿梭的过分频繁。只因它被人赋予的太多,所以寄托的也就太多,于是历史也被沾上浓厚的酒气,演绎着那些醉人或让人心酸的故事。
一杯汨罗水,是仕道穷途末路之下的饮恨而终。一杯匈奴血,横贯衷肠的国耻家恨臣子恨。一杯青梅水酒,酒杯中暗影浮动,是晃动的天下三分。一杯葡萄美酒,是在横刀立马时看淡生死的从容。一杯浊酒,是古今千载的悠悠笑谈声。一杯沧海,轻淡酌中,是数十年光影的匆匆一别。
盈盈一握的杯中,装下了人生的半壁江山,饮下了世间的幸与不幸,划开了红尘的爱恨离别。酒入枯肠,是给人情冷漠时,冻伤的心片刻的慰藉;酒入枯肠,是在抚平自己在现实的磨损所日积月累的创伤;而在那场场相聚的对饮中,是尘世相濡以沫的心领神会。
风萧萧兮的易水边,太子丹手中举起的是肝胆相照的义气,荆轲饮下的却是在劫难逃的宿命。而等候多时的注定从他们的前列杯酒就已经为他们安排好结局,只是他们心知肚明的意愿成全着彼此不变的注定。
孟德对酒当歌时感慨人生几何,或是对天下一统遥遥无期,而自己已是残躯的叹息吧。
英雄总是有难言的苦衷,不是说不出,只是说与谁,又有何人懂的孤凉,或许用酒可以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