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葡萄酒专题。这篇关于《创意倒酒神器:不拔木塞就饮葡萄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倒酒时需要拔出酒塞,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可是如果小编告诉你,有一种神器让你不用拔出酒塞就可以饮酒。你信吗?

最近,一位名叫兰波切特(GregLambrecht)的发明家利用针管和惰性气体研究出了一种神器,它可使人们在不拔出酒塞的情况下,将葡萄酒直接吸入酒杯中。

1.创造灵感何处来?

作为葡萄酒收藏者,兰波切特经常想同时品尝多款葡萄酒。然而,每次将数瓶葡萄酒都打开并消耗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当他的妻子怀孕了,打开那么多,一个人更加喝不完)。于是,兰波切特就经常琢磨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兰波切特本身就是医疗器械专家,因此,他十分熟悉针管的功能。某天,他萌生了用注射器原理来创造出一种不用开瓶塞就能喝酒的神器。经过数年的设计后,他终于将神器做了出来,后又联系了商家,将产品投入了生产中。

2.如何使用该神器?

使用神器时,你需要用针管部分穿过酒塞,进而接触到葡萄酒的液体,之后在氩气的作用下将葡萄酒抽出来。一旦葡萄酒抽出来,进入酒杯中,就可将针管提出来,也不会影响酒塞的密封性。此抽酒过程前后大概需要20秒钟,而每个氩气包大概可以使用15次。此外,这种机器除了适合家用外,还可以用在葡萄酒商店和酒厂中,也同样适用于按杯售卖的餐厅和酒吧。

3.神器贵不贵?

此设备在克拉文官网上的售价为299美元,每个氩气包的售价为10.95美元。当然,如果量大,该店也接受批发。

4.神器预计2015年进入亚洲市场

起初,该产品仅仅是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向餐厅侍酒师和餐饮主管进行推销。如今,此神器已经可在美国一些顶级餐厅中,如纽约的十一号餐厅(ElevenMadisonPark)和洛杉矶的磨扎酒店(OsteriaMozza)见到了。甚至连著名的葡萄酒大师罗伯特帕克(RobertM.ParkerJr)先生也对此项发明表示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目前在香港也能够买到了。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喝白酒神器——花生米!为何必点花生米?


三斤牛肉两斤酒,多出现在影视剧中的江湖桥段。事实上,花生米才是酒友、酒徒及酒仙们的最爱,无论是油炸、五香甚至水煮。问题来了,为啥酒友们爱点有着国民下酒菜美誉的花生米,众说纷纭,笔者今天试着给大家罗列一下。

说法一:花生米,油性大,容易解酒,吃着花生米喝着酒,不容易醉,效果比鲁迅笔下的茴香豆效果要好得多。

说法二:花生米,经济实惠,一碟花生米,得一粒粒吃,一桌人从头到尾都可以吃得到,而且是属于咀嚼食品,有滋有味,让喝酒的人有足够的时间聊天。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一直隐匿于江湖。那就是花生米可以检测你是否已经接近酒量极限。

为什么这么说?

酒局开始,人人都是用筷子吃花生米,一粒一粒的吃;等待酒局中旬,大部分吃花生米已经开始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吃;等到临近酒局尾声,大部分宾客已经开始用手去抓花生米,一把一把的吃。

据科学检测,当白酒入喉咙之后,10秒之内酒精就可以到达人的小脑,小脑是控制人体的协同性,如果小脑被酒精麻痹,人协调性便不好,大脑还可以运转,但是身体却东倒西歪。

花生米充当国民下酒菜的同时在检测你的酒量。如果临近酒局尾声,你尚可以用筷子轻松自如的夹取花生米,那说明兄台你的酒量确实不错,可以继续喝;很多人莫说夹花生米,连看人都模糊,那就赶紧找个理由撤吧,以免现场直播,那就尴尬了。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年轻的仅仅是心态,回想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别是一番滋味。酒是礼仪的代表,酒至微醺不失礼,若酒后乱性是无礼,那就违背了喝酒的初衷。

李德美:葡萄酒神话,神化葡萄酒?


每每提及葡萄酒,总是将其与优雅、品位、浪漫、情调等等词汇联系起来,其实不仅是在西方文化里,即使在中国文化中,大量史料佐证:葡萄酒被赋予太多太多的神秘色彩。

今天,在我国葡萄酒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社会成功人士,富足的小资中间,葡萄酒被作为一种品位和身份的符号而消费。

但是,在我们宣传葡萄酒文化时,更多地停留在文艺复兴后期的状况。当时,思想艺术方面的改革渗透到饮食文化,人们追求完美厨艺,给精致、细腻、复杂的葡萄酒带来发展空间,尤其是当时葡萄酒技术的发展如:玻璃瓶和软木塞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的出现,给饮食文化中的葡萄酒元素注入了活力。葡萄酒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这种需求,推动了葡萄酒酿造的发展。在这些葡萄酒的旧世界中,人们经意不经意地传播着一些关于葡萄酒或者其诞生地的故事、神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工业革命的挑战,在以法国为代表的葡萄酒旧世界,开始以立法的形式将几百年来形成的葡萄酒传统延续下来。在这种历史背静下,葡萄酒被作为了历史、习俗和风尚的见证,使得一些葡萄酒的价格远远地将其品质价值抛在了身后,消费者所获得的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因此,只有在一种文化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获得这种享受,即对葡萄酒的认识,对我们生活乐趣范围的认识。

但是,葡萄酒的风味丰富多彩,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内涵,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需要葡萄酒这样的附加价值。

在葡萄酒的新世界,葡萄酒的生产、消费由于不具有那样丰富的文化底蕴,葡萄酒仅仅是一种商品,一种味道丰富的赚钱载体,对于这种新、旧世界中,葡萄酒内涵的差别和变化,我们更应当在葡萄酒文化宣传时把握好尺度,有的放矢,也就是注意受众的期望值、承受度以及他们的生活乐趣范围的差别。

现在,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者准备加入欣赏葡萄酒的行列,或许你就在其列。

但是,在你走近葡萄酒,拿起一杯,准备享用的时候,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有人热情地给你纠正持杯的手法,告诉你葡萄酒饮用该与何种食物搭配,不该与何种食物搭配,不厌其烦地介绍葡萄品种、年份、产地等等一大堆专业而又专业的词汇,对于一个初期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不一会就有腾云驾雾的感觉了,那感受就好比是在山东赴宴时被人热情地劝酒一样。处于初级阶段的消费者,或许根本就没有期望从葡萄酒获得如此之多,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如此麻烦地饮用葡萄酒。

另外一方面,在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中,更多的葡萄酒没有那么多的内涵,也就经不住让我们来细细琢磨与品味,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消费者的迟钝与不觉悟了。中国文化中,茶是我们熟悉的元素,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妨作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假设:你来到一个街头的家常菜馆,伙计给斟上一杯免费的茶水,对着这杯茶,有人跟你讲茶有红、青、绿、白、黄、黑之种类,有春茶夏茶之分,有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之别,沏不同的茶叶水温应当。。。,你该作何反应呢?

饮用葡萄酒,你不必太在意其他!即使是在具有悠久葡萄酒文化历史的法、意、西等国家,饮用葡萄酒也不都是正襟规坐,因为普通的葡萄酒就是采用普通的方式被消费掉。

一方面经营者会抱怨:是因为葡萄酒文化基础差而导致了葡萄酒市场发育缓慢;另外一方面,他们又用葡萄酒文化吓唬刚刚走近葡萄酒的消费者,让初试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真不知道是在推广葡萄酒呢还是吓唬消费者。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是,请不要吓唬消费者!

只有让葡萄酒走下神龛,贴近普通百姓,葡萄酒市场才能够真正地扩大,葡萄酒文化也就拥有了传播的受众。如此以来,已经消费葡萄酒的人士将会开始品位葡萄酒,品位葡萄酒的爱好者就会期望尝试更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喝酒的、品酒的、评酒的、酿酒的、卖酒的,岂不都皆大欢喜?

不要把葡萄酒神化了。简单地说葡萄酒不过是调节宴会、聚会气氛的酒精饮料而已。想喝?你就多喝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葡萄酒,采用使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自要你自己高兴。别忘了,你是在为自己喝葡萄酒。

巧克力与葡萄酒创意混搭


又是吃巧克力的季节了。当然,欧洲人过节一般就两样:巧克力和红酒。圣诞节离不开巧克力当礼物,情人节更不用说了,接下来就是复活节,又要吃巧克力了。而红酒更是伴随着欧洲人生活的全部,到了节日更有理由可以饮用了。现在,我们有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把巧克力配红酒,怎样,这是一种多么有意思的混搭啊。

白巧克力VS口味清新、带有花果香气的酒

葡萄酒至少是带有甜味的酒,但酒的甜度不要超过巧克力的甜度。否则的话,味道很快就会转化为发酵的酸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葡萄酒与巧克力?最保险的做法是选择口味清淡的巧克力和轻质的葡萄酒搭配,肯定不会出错。

白巧克力所含成分与牛奶巧克力基本相同,但不含可可粉,所以呈现白色,这种巧克力仅有可可的香味,口感和一般巧克力不同,而且乳制品和糖粉的含量相对较大、甜度较高。白巧克力的口感柔滑,适合搭配一些口感清淡、顺口且带有花果香气的酒。

黑巧克力VS味道浓烈的葡萄酒

黑巧克力中的可可含量很高,因此口感偏苦。黑巧克力在滋味与口感上,往往拥有更丰富的层次,余韵深长。为黑巧克力选择配酒,要求这种酒可以帮助黑巧克力释放本身的烘焙香气以及略带苦口的滋味。黑巧克力可以搭配红酒,也可以搭配白酒。只要酒的味道足够有力,并且余味宽广。

牛奶巧克力VS清淡、口感柔和的红酒

搭配牛奶巧克力需要一些酒体较轻、香味清淡、口感温柔的红酒。其他的巧克力和葡萄酒搭配可以尝试一下雷司令或者一款晚收割的甜酒风格的葡萄酒。他们和轻度牛奶巧克力以及其他果味甜点搭配效果都很好。

葡萄酒如何倒酒?


葡萄酒倒酒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托盘端托倒酒,即将客人选定的几种酒放于托盘内,左手端托,右手取送,根据客人的需要依次将所需酒品倒入杯中。这种倒酒的方法能方便顾客选用;另一种是徒手倒酒,即左手持餐巾,右手握酒瓶,把客人所需酒品依次倒迸宾客酒杯中。

徒手倒酒又可以分为两种:

桌倒:桌倒指客人的酒杯放在餐桌上,侍者从客人的侧面,将酒瓶口伸向客人的酒杯,将酒倒到合适的满度或按客人的要求倒到合适的位置,将酒瓶旋转一个角度,退回酒瓶,即可。

倒一般酒时,瓶口应离杯口2厘米左右为宜。倒起泡酒或冰镇葡萄酒时,二者则应相距5厘米左右为宜。瓶口不可沾贴杯口,以免有碍卫生及发出声响。

捧倒:侍者站立于顾客右侧身后,右手握瓶,左手将酒杯捧在手中,向杯中倒满酒后,绕向顾客的左侧将装有酒液的酒杯放回原来的杯位。捧倒方式一般适用于非冰镇酒品。取送酒杯时动作要轻、稳、准,优雅大方。倒酒时,忌讳将身体贴靠客人,但也不要离得太远,更不可一次为左右两位客人倒酒,也就是说不可反手倒酒。

葡萄酒倒酒注意事项:

1、第一次上酒时,主人可以亲自为客人倒酒,要依逆时钟方向进行,从左侧的客人开始,最后才轮到自己。如果你同时准备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请把两种酒瓶分放在桌子两端。

2、在宴会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舔酒,应在客人干杯前后及时为宾客添倒,每上一道新菜后要添倒,客人杯中酒液不足一半时也要添倒。客人互相敬酒时要随敬酒宾客及时添倒。可以请坐在你对面的人帮忙为他附近的人添酒。

3、一般葡萄酒一般倒半杯,注意倒酒时要让酒标朝向客人,为了避免倒完酒时酒瓶口的酒滴到别处,在酒瓶口抬起来时,要把酒瓶旋转一个角度,防止口上的酒滴沿瓶口滴落。

葡萄酒软木塞≠高品质


在以前,葡萄酒都是用软木塞封瓶的。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也为了环保。除了软木塞,市场上还有很多其它瓶塞来代替软木塞。但似乎葡萄酒消费者对软木塞有明显的偏爱。软木塞和葡萄酒的质量有必然联系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市面上常见的各种瓶塞吧!

一、天然软木塞(NaturalCork)

天然软木塞素有葡萄酒守护神的美誉,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理想的葡萄酒瓶塞。它的密度和硬度要适中,柔韧性和弹性要好,还要有一定的渗透性和粘滞性,葡萄酒一旦装瓶后,葡萄酒与外界接触的唯一通道便由软木塞把守着。天然软木塞本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质能很好地密封瓶口,又不完全隔绝空气,有利于瓶中的葡萄酒慢慢发展和成熟,使得葡萄酒口感更加醇香圆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环境湿度过低,瓶塞就会干燥松脱,失去密封作用,进入瓶内的过量空气就会使葡萄酒氧化变质;如果环境湿度过高,软木塞又容易发霉,会使葡萄酒染上怪味。

小编点评:天然软木塞的使用延续了传统格调,至今,顶级天然软木塞依然是名庄酒的必然选择。

二、螺旋盖

螺旋瓶盖不仅密封性很强,而且很人性化就算你没有开瓶器也没有关系,可以轻松开瓶。它还给予葡萄酒一种家的感觉,没有了那种深奥的让人总是联系到高贵的印象。因此螺旋瓶盖让葡萄酒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实际上都更容易被接受。现在问题来了,螺旋瓶盖能不能长时间很好地保存葡萄酒呢?对此,还没有人进行结论性的试验。另外,许多追求质量的酿酒商很注重优质葡萄酒市场,他们对是否要把瓶塞换成螺旋瓶盖踌躇不前,因为他们不想他们的产品被认为是劣质品。同样,这也是这个行业本身形成的一种印象。

小编点评:选用螺旋盖,表明酿酒师希望保持葡萄酒的某些特色不被氧化破坏,他们希望将葡萄酒最原始的状态呈现给饮用者。

三、高分子合成软木塞
高分子合成塞由塞芯和外表层组成,其具有一个个均匀的、紧密相连的微生孔,几乎与天然软木塞的结构一模一样,并具有稳定的氧气渗透率,以保证葡萄酒的正常呼吸,促使葡萄酒慢慢成熟,从而使葡萄酒变得更加醇厚。同时也避免了普通软木塞经常出现的断裂、破碎、掉渣以及干枯萎缩的弊端,从而避免造成漏酒或氧化。表层的密封性能可完全阻止空气从瓶塞和瓶颈间渗入,彻底防止漏酒现象,因此无论是窖藏还是陈列时,酒瓶可倒置也可正放。但由于合成塞是软木颗粒与黏结剂混合加工而成,密封性能稍差,一旦存贮时间过长,酒塞湿度降低会引起透氧量加大,会加速葡萄酒的氧化和老化。

小编点评:使用高分子瓶塞,体现了酿酒师乐于使用新技术,希望能在瓶储期间控制其陈化的用心。

四、玻璃塞

越来越多的葡萄酒酿造商开始选择玻璃瓶塞作为封装葡萄酒的选择,除了因为它外观优雅,使用方便外,玻璃塞也能做到完全密封,更重要的是玻璃瓶塞能避免让葡萄酒沾染上木塞味!面对螺旋瓶盖和传统软木塞的竞争,玻璃瓶塞凭借其优雅美观的特性也开始拥有自己的拥趸。

小编点评:选用形象高雅的玻璃瓶塞,可以为葡萄酒带来附加价值,酿酒师希望以此引起葡萄酒消费者的兴趣。

五、佐克瓶封

这种新型瓶封方式在澳大利亚已有相当的受众。你只要把保护封条撕开,酒塞就自动弹开来了。有了它,你完全不用担心软木塞污染的问题,而且这种瓶封方式对静态葡萄酒和起泡酒都适用。但是,这种酒塞仅适用于特制酒瓶,因此无形中增加了葡萄酒的成本价。

小编点评:毫无疑问,佐克瓶封解决了消费者开瓶难的问题,是葡萄酒酿造商人性化理念的体现。

无论哪种瓶塞都肩负隔绝空气,保持葡萄酒酒质的使命,各种酒瓶塞都既有利也有弊,然而,用瓶塞来判断葡萄酒的好坏并不现实。消费者大可不必仅仅因为瓶塞的材料就对葡萄酒的质量妄下定论。不过,不可否认的,我们可以从酒庄对瓶塞的选择,多少了解到酿酒师的良苦用心。

如何优雅的倒葡萄酒?


如何不把葡萄酒倒洒相信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看着侍酒师们还能单手倒酒,动作优雅之外还没有倒洒一滴葡萄酒,简直让人直呼是力与美的结合。

的确,倒酒貌似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个技术活,不了解基本的操作很难着手。同时,倒酒的姿态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那么,究竟该怎样倒酒呢?

首先,注意打开瓶塞的时候,要轻轻扭动塞子并拔出,不要砰地一声很没礼貌。开瓶后,先用餐巾把瓶口和瓶颈擦干净;再用餐巾包住瓶身和瓶颈,以防倒酒后酒液从瓶口处往下流,弄脏酒标。

正确的倒酒方式

倒酒方式主要有两种:桌斟和捧斟。桌斟是指酒杯放在餐桌上倒酒,瓶口应在杯口上方2厘米左右处为宜,瓶口不宜接触杯口,以免发出声响。捧斟是指一手握瓶,一手将酒杯捧在手中倒酒。

如果是给自己倒酒,应注意一下持杯的姿势,以下都是正确拿酒姿势:

标准的倒酒量

一杯葡萄酒的标准量应该是5-6盎司,也就是150-180毫升,其容量最好至酒杯杯肚最宽处。对于如何控制倒酒量,我们可以用水来代替葡萄酒进行反复练习,每次倒至酒杯杯肚最宽处即可。一般来说,红葡萄酒入杯均为1/3;白葡萄酒斟入杯中约为1/2;白兰地酒斟入杯中为一个斟倒量(1/2);香摈酒斟入杯中时,应先斟到1/3,待酒中泡沫消退后,再往杯中续斟至七分满即可;冰水入杯一般为半杯水加入适量的冰块,不加冰块时应斟满水杯的3/4。

倒酒小窍门

当所倒入酒杯的酒量达到要求,身体稍稍远离,轻微旋转酒瓶底部,快速收瓶,避免滴酒。这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动作,因此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倒酒而滴酒不漏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如何倒香槟和其他类型的起泡酒?

倒起泡酒的方法跟倒静止型的干红、干白葡萄酒的方法很接近,只是由于它带有大量气泡,所以还是有些特别的地方。别动辄模仿电视中,用力晃动瓶身,再使劲喷出瓶塞,你会溅了他人一身酒,开香槟发出大的响声同样是不礼貌的,除非是庆贺时需要营造一种气氛,而且拔出香槟塞不要对着人。

倒起泡酒的时候,先倒少量到杯子里,要不气泡会迅速溢出,等气泡稳定下来了,再继续倒,直到倒满杯子的3/4。饮用起泡酒的时候,一般不适合转杯,所以可以把杯子倒得满一些。

葡萄酒优雅倒酒小技巧


虽然说,喝酒还是高兴才最重要,但如果在某一些细微之处做好,会令人感觉到更专业,从而令身边人更容易投入地享受美酒。这次让我们说说怎样去优雅倒酒吧。

撕走瓶颈上的锡箔纸

倒酒时如果瓶子上的锡箔纸和酒液接触会使微量的铅混入进去,因此在斟酒前先将锡箔纸撕去。

如何斟酒比较好呢?

某些专业人士或会用单手抓着瓶底倒酒,但在一般情况下还请抓住瓶身倒酒(装帅不成反出丑就不太好了)。和酒杯的杯底保持大约15~25公分的最佳,酒液能和空气接触反应,让单宁软化少许。

另外某些要保持低温的酒,须用餐巾裹着酒瓶倒酒,以免手温使酒升温。酒杯在客人的右边,倒酒也是从客人右边倒。为保有酒香,酒瓶口与酒杯的距离不能太大。

应该倒多少呢?

根据种类不同,不同的葡萄酒该倒的量也不同:

红葡萄酒

约约120ml,红酒杯约半满

白葡萄酒

大约约90ml,白酒杯约1/3满。

香槟与起泡酒

约约120ml,香槟杯约3/4满。

斟酒后转一下瓶子

倒好酒后顺势转一下酒瓶再将瓶子拿起,比较不容易让瓶口的少许酒液贱出。

擦一下酒瓶口,然后,ENJOY。

葡萄酒透过软木塞呼吸?


为什么我们使用软木塞呢?因为软木塞有足够细小的孔隙,让空气自由的进出,外部的空气得以进入让酒陈年熟化

这段话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呢?你可能听过不少人这样说过,或着是现在许多网路文章也是这样写的。

软木塞的孔隙让空气能通过?

事实上,软木塞的空隙并没办法让空气通过。最初在18世纪时,使用软木塞的目的就是为了隔绝空气进入瓶中,如果氧气持续不断的进入瓶中,很快瓶中的葡萄酒口味和香气就会衰退了。

嗯?不对啊,那为什么葡萄酒在瓶中会陈年变化?哪里来的空气让酒熟成?

其实,真的有空气进入酒瓶中,但是并不是通过软木塞进去的,空气其实就是来自软木塞本身!

软木塞、合成塞、旋盖对空气的隔阻效果(图片中间为合成塞,气密性较差,品质不好的空气甚至可以直接通过,不适合长期成年;最右边的旋盖则可以良好的隔绝空气接触。)

根据Dr.PauloLopes和波尔多大学的研究,软木塞大约有80~90%其实都是空气,这些空气会缓缓的被释放到酒瓶中,尤其在葡萄酒刚装瓶的前三年最明显。过了三年之后,瓶内的氧气量就固定了。(只要瓶塞品质ok、环境良好,没有干缩的话就不会再变化。)

就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葡萄酒是利用年轻时软木塞释放时的空气来陈年,而不是软木塞让空气通过。

木塞与葡萄酒的不舍情缘


通过橡木塞的质量,也可以判断一瓶葡萄酒的优劣。一般来讲,如果一瓶葡萄酒采用整木来做木塞,它应该是有点品质的葡萄酒,因为整木软木塞带有很小的气孔,而好一些的葡萄酒在瓶内成熟还是需要微量的氧气的,这种软透气的软木有助于葡萄酒的呼吸。如果是用碎木组合起来的软木塞,一般是普通的葡萄酒,买来后要尽快喝掉的。最近几年出现了用细末粘合起来的软木塞,这种塞子的好处是不容易漏酒,适合于酒的长途运输,一般用于普通和中档的葡萄酒。这些常识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酒,但却是常理。

还有就是看橡木的表面,越光滑的橡木塞质量越好,相反表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橡木塞气密性就差,相应酒的质量也就降低。橡木材质中的细小缝隙会允许微量的空气进入酒瓶。不要小看这个缓慢、细微的氧化过程,它是保证葡萄酒在瓶中质量稳定且渐渐变得醇厚、芳香的主要原因。

经常喝酒的人会发现,有的塞子长,有的塞子短。长酒塞往往比常规的塞子长出1/4。塞子长的通常来讲是好酒,而且都为整木的软木塞,这种酒最起码具有8年以上的陈年潜力,如果提前喝是一定需要醒酒的。因为长的木塞一定是比短的要贵,长时间瓶陈,酒液会往木塞里渗透的,长的封存就更加保险,这种长塞子酒以传统产酒国欧洲的为主。而不需要陈年多长时间就可以喝的,就没必要花更多的成本使用长木塞了。通常一般等级的葡萄酒所使用的软木塞长度约3.5厘米至5厘米左右,比较优质的葡萄酒使用的软木塞长度多在5厘米以上,像有些售价上千美元的法国葡萄酒均采用了长木塞。

葡萄酒的适饮温度


不同类型的葡萄酒需要不同的饮用温度,即使是同样类型的葡萄酒(如干红、干白葡萄酒),由于产地不同、风格不同、年份不同,适饮温度也会随之而异。如果葡萄酒的饮用温度过低,会使酒的内涵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温度过高,则会让原本品质细腻的葡萄酒也变得粗糙。

葡萄酒与食物专家认为:甜味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但超过37℃后则逐渐减弱;在10~14℃的范围内,酸味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苦味及咸味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弱。

每一种葡萄酒都有理想的饮用温度。一般说来,白葡萄酒的饮用温度要比红葡萄酒低,因为白葡萄酒的酸度比较高,以清爽的口感和果香为主要特色,温度过高会使酸味变重;而红葡萄酒则以复杂的香气和丰富、厚实的口感为主要特色,温度过低会使香气被封闭起来,温度过高则酒精味会变得很重,从而影响香味体现。起泡酒在4—8℃之间可以减缓二氧化碳释放,增加细致、柔顺、绵密的汽泡。

各类型葡萄酒的适饮温度

雪莉(Sherry)、马德拉(Madeira)、波特(Port)等加强型葡萄酒适饮温度(11~18°C)

甜型气泡酒(4~5℃)、冰酒(5~6℃)、贵腐甜酒(8~9℃)、晚收型甜酒(7~8℃)

饱满酒体高单宁的红葡萄酒(15~18℃)、中等酒体的红葡萄酒(12.5~15℃)、柔顺清淡的红葡萄酒(10~12℃)

饱满或复杂的干白葡萄酒(12~16℃)、清爽的干白葡萄酒(5~10℃)、桃红酒(6~10℃)、起泡酒(4~8℃)

夏季当饮白葡萄酒


很多人都把葡萄酒通称为红酒,这让白葡萄酒和气泡酒、香槟、烈酒都得哭晕在厕所。Wine,按照颜色,分whitewine和redwine,还有rosewine。按照有无气泡分stillwine和sparklingwine。这是非常非常基础的知识。如果有人傻兮兮滴说:我只爱喝红酒。一般都属于基础智商余额不足的。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喝单宁厚重的红葡萄酒,好比吃红烧肉、东坡肘子,腻歪不说,温度略高,再好的红葡萄酒多少都会略有酱油味,难以下咽。我们夏天喝红葡萄酒,都尽量选择单宁少的,比如佳美或黑皮诺,而且都要像冰镇白葡萄酒一样,冰镇而饮,减少酒精下喉的灼热感。

其次,夏天吃海鲜,你很难配红葡萄酒。不信,你拿拉菲、拉图,配三文鱼刺身、龙虾刺身、白灼海鲜绝对两败俱伤!

夏日炎炎,一杯冰镇白葡萄酒,才是最惬意的选择。没有厚重单宁的油腻感,酸爽解暑又开胃。

我们常说,喝红葡萄酒就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喝白葡萄酒就是吃葡萄吐葡萄皮。接下来我们掰扯下常见的白葡萄酒品种。

一般而言,越寒冷产区的白葡萄酒,越酸;反之不酸。

举个例子,同样是霞多丽,法国勃艮第的偏酸,美国加州的则不那么酸。以此类推。但例外是雷司令,同样是德国的雷司令,也有干型和半干、半甜、甜型的区别,这个酒标上会写。

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新世界百元以内的白葡萄酒,多数都比较受欢迎,不那么酸掉牙,是可以随意尝试的。

当你真正理解了酸度是白葡萄酒的灵魂的时候。你可以向更酸爽的领域进军了。

找找新西兰的长相思,这个品种具有争议性,恨之视为猫尿味,爱之赞其为春天青草气息。无论喜好,尝试一下,蛮好玩的。法国卢瓦尔河谷也会产这个品种的干白,骚气要小一些。

越接近浅淡柠檬色的白葡萄酒,越属于清爽酸冽型,颜色较深的白葡萄酒一般酒体比较厚重,酸度也许不高了,会略带油脂感。

如果你喝够了世界品种的白葡萄酒(霞多丽、灰皮诺、雷司令、长相思),那么不妨找找更小众好玩的品种,一个是阿尔萨斯的西瓦尼(德国也有),比较清冽,酸度也还好。南罗那河谷的维欧尼,有股特殊的杏脯香气,酸度低,油脂感非常明显,如果是教皇新堡产区的,价格可能略贵,遇到不能错过。

喜欢自然甜美的白葡萄酒,就是不那么太甜的。意大利的莫斯卡托,满满水晶葡萄味;卢瓦尔河谷的白诗南,蜂蜜混合西柚的酸甜感;再甜一些就是琼瑶浆了;再再甜就是贵腐酒了那个就太甜了!但是要记住,好的甜酒也是要有好的酸度支撑,否则就是劣质的糖水!

怎样倒葡萄酒才能滴酒不漏?


如何不把葡萄酒倒洒相信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看着侍酒师们还能单手倒酒,动作优雅之外还没有倒洒一滴葡萄酒,简直让人直呼是力与美的结合。的确,倒酒貌似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个技术活,不了解基本的操作很难着手。同时,倒酒的姿态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那么,究竟该怎样倒酒呢?

首先,注意打开瓶塞的时候,要轻轻扭动塞子并拔出,不要砰地一声很没礼貌。开瓶后,先用餐巾把瓶口和瓶颈擦干净;再用餐巾包住瓶身和瓶颈,以防倒酒后酒液从瓶口处往下流,弄脏酒标。

正确的倒酒方式

倒酒方式主要有两种:桌斟和捧斟。桌斟是指酒杯放在餐桌上倒酒,瓶口应在杯口上方2厘米左右处为宜,瓶口不宜接触杯口,以免发出声响。捧斟是指一手握瓶,一手将酒杯捧在手中倒酒。

如果是给自己倒酒,应注意一下持杯的姿势,以下都是正确拿酒姿势:

标准的倒酒量

一杯葡萄酒的标准量应该是5-6盎司,也就是150-180毫升,其容量最好至酒杯杯肚最宽处。对于如何控制倒酒量,我们可以用水来代替葡萄酒进行反复练习,每次倒至酒杯杯肚最宽处即可。一般来说,红葡萄酒入杯均为1/3;白葡萄酒斟入杯中约为1/2;白兰地酒斟入杯中为一个斟倒量(1/2);香摈酒斟入杯中时,应先斟到1/3,待酒中泡沫消退后,再往杯中续斟至七分满即可;冰水入杯一般为半杯水加入适量的冰块,不加冰块时应斟满水杯的3/4。

倒酒小窍门

当所倒入酒杯的酒量达到要求,身体稍稍远离,轻微旋转酒瓶底部,快速收瓶,避免滴酒。这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动作,因此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倒酒而滴酒不漏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如何倒香槟和其他类型的起泡酒?

倒起泡酒的方法跟倒静止型的干红、干白葡萄酒的方法很接近,只是由于它带有大量气泡,所以还是有些特别的地方。别动辄模仿电视中,用力晃动瓶身,再使劲喷出瓶塞,你会溅了他人一身酒,开香槟发出大的响声同样是不礼貌的,除非是庆贺时需要营造一种气氛,而且拔出香槟塞不要对着人。

倒起泡酒的时候,先倒少量到杯子里,要不气泡会迅速溢出,等气泡稳定下来了,再继续倒,直到倒满杯子的3/4。饮用起泡酒的时候,一般不适合转杯,所以可以把杯子倒得满一些。

葡萄酒餐厅品饮礼仪


当服务人员送上我们所点的葡萄酒时,主人(或点酒者)应在开瓶前检视酒名、年份及酒厂是否无误,才示意服务生开瓶。

白葡萄酒在饮用前宜先冷冻,切记勿加入冰块于酒中,以免破坏酒质结构,白葡萄酒于冷藏后饮用果香味会比较明显及爽口,温度以10-12℃为宜,甜白葡萄酒或酒龄浅者尚可把饮用温度下降2℃。勃艮第GrandCru级白葡萄酒则不宜太冰,可在15℃间饮用。

通常我们会说红葡萄酒宜于室温中饮用,但这是指欧洲的室温标准,也就是15-18℃之间最为理想,温度稍低比稍高好,这样酒香可借由口中较高的温度发挥出来。若温度太高时,不论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都会因酒精味道过重而失其均衡感。

香槟和起泡酒宜于7-8℃间饮用,以避免气泡因温度升高而快速消失及影响其清爽口感。香槟是最好的餐前酒,亦可在用餐时全程饮用。开瓶前切忌摇动,以免气泡冲力发生危险。

服务生在上酒时会请主人先行品尝,在确定该酒的颜色、香气、味道皆正常后,依顺序倒给女客,再逆转顺序给男客,最后才到给主人。主人在品尝时可顺便告诉服务生每杯酒的份量及那些客人需要或不需要葡萄酒,以免浪费。主人在试酒时不能因为酒味不合心意而要求换酒,只有在酒质变坏才可要求退换。

大部份葡萄酒是佐餐酒,是用餐时搭配食物饮用,故在餐厅中点酒可依据所点之菜式内容,味道浓淡而挑选酒味浓及淡的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但忌用甜度较高之葡萄酒佐餐,因为甜味会影响食欲并破坏食物原味。

对于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的选用并无一定规则,依个人喜好而定。但一般而言,白葡萄酒因其酸度高而有去腥的功效,非常适合搭配各种海鲜食物;红葡萄酒中所含的单宁有去油腻的功能,搭配肉类相得益彰。但葡萄酒会因产区及品种不同而口感有所差异,正因如此,如饮用数种葡萄酒时,宜先饮用白葡萄酒,再来温和的红葡萄酒,如勃艮第(Burgundy)产区的黑皮诺品种(PinotNoir),最后才享用醇厚的红葡萄酒,如波尔多(Bordeaux)产区的赤霞珠品种(CabernetSauvignon),这样才能体会由淡转浓的口感转变。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