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的起源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探秘汾酒的真正起源》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谁也没见到酒最初是如何诞生的。古埃及有酒神奥里西斯,古希腊有下酒神狄奥尼索斯,古罗马有酒神巴克斯,我国有黄帝、仪狄、杜康,都被认为是酒的发明者。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酒是先于人类产生于这个星球上的。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有了酒精就有了酒。酒精的生成过程是极其简单的:糖或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即可转化为酒精。再加上同时产生的衍生物便可以合成洒。这一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即可完成。所以,当地球上诞生了含糖或含淀粉的植物时,在合适温度、必要水分、发酵菌的作用下,酒就产生了。让我们进行一次科学的想象。秋高气爽之时,树上的果实成熟,掉在低洼的地上或某一个树洞里,那些粘在果皮上的发酵菌,在果实含有的糖分中大量繁殖起来,同时产生了大量的酶素,糖被酶分解转化为含有酒精的液体,这就是原始的酒。这些散发着浓郁酒香的果实,引来了大批的动物。大象、猿猴、长颈鹿……它们吃饱后,一个个醉得东倒西歪,甚至倒地大睡。《清稗类钞?粤西偶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洒。”《紫桃轩杂缀?蓬栊夜话》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干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这就是指自然发酵而成的酒。尽管作为物质的酒生成了,但化学反应并未就此结束,制造它的天然酵母菌很快就会被一种名为醋菌属的细菌所取代,从而很快把酒变成腊。所以说,最原始的酒是大自然生成的一种寿命很短的物质。那么,洒是如何走进人类生活的呢?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蒲桃洒赋》中曾记述过葡萄酒进入人类生活的情况:“贞佑(公元1213——1216年)中,邻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归,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薰然有酒气,饮之良酒也,盖久而腐败,自然成酒耳。”在柯尔克孜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悦:很早以前,有个正在迁移的小部落,经过一天奔波之后,晚上在一个山口草地住下来,人们又渴又累,争着从马背上取下大块的肉和羊皮袋中的马奶食用。有一个牧民打开了自己装有半袋子马奶的羊皮袋,突然,有一股清馥的香气扑鼻而来,使他感到一阵清爽。他赶快把伙伴们叫来,把袋中的马奶倒在几只里。他们被这种香气四溢的马奶所吸引,一个个都大口喝起来,这就是最早的马奶酒。酒的生成是因为羊皮袋挂在人脚附近,在马急行时,骑马人的脚不停地踢打在奶袋上,奶在袋子中运动,撞击变热加快了发酵,这样就使奶变成了“酒”。这两个事例都描述了最早的酒进人人类生活的情景。尽管这还都是自然生成的洒,但必须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1.人类已经初步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除了具有维持基本生活条件的食物外,还要有为了生存与繁衍之需而自觉采取储存野果、兽奶的行为。2.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开始能够制造一定质量的器皿来足以使酒生产并盛酒。3.相对定居。根据目前所能得到的考古发现研究表明,人类具备以上条件最早不会早干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有四五万年的历史,果酒和乳酒作为上苍的恩赐开始进入人类生活。关于谷物什么时候自然发酵成酒,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吃,更可以酿造成酒,才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进人农耕时代以后,谷物维持生活并有了一定剩余之后才发现谷物可以酿酒。尽管两种观点各持己见,但综合起来谷物自然发酵成酒并进人人类社会大约在1万年左右。中国晋代人江统在《酒诰》山描述了谷物自然发酵成酒的一种情景:“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用现代科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糖分转变成酒精。酒的酿造,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一。但是以采集和狞措为生的先民们的果酒、乳酒和谷物酒,仅仅是人类储存食物过程中通过自然发酵的第一代酒精饮料,它并未完全脱离自然酒的落后状态,不具备文化的意义,因而不能作为酒文化的开端。人类自觉地使用谷物酿酒,是世界酒历史的一大突破。中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酿造谷物酒的三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罗浮宫内藏有一块石雕,上面刻有苏美尔人酿造啤酒的场面,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苏美尔人就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最早居民。那么中国的人工谷物酒起源于何时?史学士一直有争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仪狄和杜康尊为造酒的始祖。实际上,他们俩人只是总结前人经验、提高酿酒技艺、对发展酒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高明酒师,并不是酒的发明者。1962年,李仰松在《对我国酿酒起源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我国酿酒的起源,可能与农业同时或稍晚些时候就出现了。”可惜由于没有相应的文物来佐证,李氏的观点在史学界和酿酒界一直没有得到公认。遥遥洒史,源在何处?仍然是个谜。时隔20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山西晋中考古队对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系统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个谜。杏花村遗址在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镇东堡村东北方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根据获得的层次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详见《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其巾第一、二阶段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盖、碗、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其外形整体成流线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颈、腹侧有双耳、腹部饰线纹。根据酿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从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看我国酒的起源》,见《十国酒》杂志1996年第6期。)“原始先民在同一个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小口尖底瓮(我们找不到该图片,如能找到请用该图片)不仅在我国有,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小口尖底瓮。“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乃最早酿酒器的有力证明。古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形象,真是无独有偶。”(同上)“实际上,这种小口尖底瓮的分布很广,晋西南地区和陕西、河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有的有双耳,有的无双耳。”(同上)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终于揭开了中国酒史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宣告:中国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发明了人工谷物酒。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是中华酒文化的瑰宝,为探讨中华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也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钥匙。杏花村人工谷物洒的出现,是人类酿酒史上继人工果酒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能够深刻认识自然、能动改造自然的光辉成果。人工谷物酿酒的酿造从原料、器具到技术,都脱离了自然酒和猿酒的落后状态,而全部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劳动。由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因此,酒作为物质文化产生的同时,与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也随之产生;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酒文化的诞生。玉出昆仑,凤鸣岐山。中国酒文化的诞生地出现在山西杏花村并非偶然。大家知道,山西,这方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神奇土地,史有“表里山河”、“人文之地”之称,“物阜民勤、人杰地灵”之誉。最早的“中国”在这里诞生、奠基,华夏文明的基因血脉在这里萌发、传承、凝聚。因处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又因位于黄河以东,亦称河东,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故简称晋。是出现在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曾活动于晋南,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巾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长冶一带。汾阳地处晋西,1万年前,夏氏族先民在此繁衍旺盛。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质甘美,物产丰富,环境优越。明《汾州府志》称,汾州(即今汾阳)“左带汾河,右阻金锁,前控离石,背倚汤泉。美哉!河山之固。”在汾阳2600多年的建县史上,汾阳作为郡、州、府治所的历史就长达1500余年。从本县另外四处仰韶文化遗址(裕道河遗址、段家庄遗址、任家堡遗址、北垣底遗址,其中裕道河遗址和段家庄遗址也出土了用于原始酿酒的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出土的遗物来看,远在6000年前,这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原始先民就已经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并开始了较为普遍的酿酒活动(详见《汾阳县志))812—813页),确是中华原始酒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无独有偶。198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二组出土了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的陶质酒具,计有5只小酒杯、4只高脚杯和1只酒葫芦;1998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出土了6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的陶质温酒器;1999年江苏新沂市小徐庄出土了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中的10只陶酒杯、1只陶壶和一批盛酒、接酒、温酒、注酒的陶质酒具。(分别见《宝鸡日报))1988年9月1—日、《华夏洒报))1998年8月12日、2000年1月19日。)这些酒具与杏花村遗址的6000年前酒具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原始先民酿酒、饮酒、用酒器具的完整体系,展现了中国酒具初创时期的古朴光华。它们的重见天日,进一步佐证了我国在6000年前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的事实,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中华酒文化)多元一体发展的观点。杏花村汾酒,已经在中华酒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杏花村遗址山土的文物真实地记录了汾酒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过程。该遗址第三、四、五、六阶段,分别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相当干仪狄造酒时期)、龙山文化早期和晚期(相当于杜康造酒时期)以及夏代的器具,其中酒器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除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外,还有浸泡酒料的泥质大口瓮,蒸熟酿酒用粮的甑、鬲等,盛酒器壶、樽、彩陶、罐以及温洒器等(详见《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在该遗址第七、八阶段的商代器物中,酿酒器、盛酒器品种、数量显著增多,而且出现了商代早期(约4000年前)的饮酒器玄纹铜爵(916)。这只爵和3件盛酒器彩陶罐现存汾酒博物馆。这些器物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纹饰秀丽,工艺水平已较前几个阶段有了显著提高。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酒器形成期。商周青铜酒器并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它反映了商周时代不可逾越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其纹饰、造型、铭文,不仅体现了奴隶社会的礼制观念,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给后来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带来了很人影响,是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杏花村遗址发现的玄纹铜爵,就是商代青铜酒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同址中能够同时出土如此精美、如此数量多的酒器,它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商代杏花村酒的数量明显增多,这一带饮酒风气很普遍;二是杏花村酒的质量明显提高,“美酒配美器”、“好马配好鞍”,洒器工艺水平的显著提高,必然地反映了酿酒工艺水平和酒品质量已经提高,在全国同时代酒品中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商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大国之一。当时,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农耕规模和粮食收获量迅速提高。青铜器特别是青铜酒品工艺精湛,式样考究,品类繁多,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曲的发明和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将霉菌和酵母菌应用于酿酒生产的国家之一。制酒工艺的进步、酒类品种的增加和饮酒风气的盛行,都使商业酒类较前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巾,汾酒从中国酒文化的母体中呱呱坠地于中国古代酒文化中心地区之一的杏花村,当是历史的必然。有人也许会问,当时的汾酒与现在的汾酒能一样吗?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无论是酿造工艺,还是酒度和香味特征都有着大壤之别。我们还是先打个比方来说明问题,譬如一个婴儿与一个成年人相比,无论是其生理、心理的发育状态,还是体力、智力、丁作能力等方面,也都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们总不能否认这个成年人正是从这个婴儿一步步长大成人的。我们甚至还可以说,这个成年人正是始于它在母腹中孕育时的胎儿。没有这个胎儿、婴儿,也就没有这个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没有当时的汾酒,当然也就没有南北朝时期的以“清”为特色的汾酒,就没有隋、唐、宋、辽、金、元以“干和”工艺称雄酒坛800年的汾酒,就没有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的清香型汾酒。所以我们说汾酒始于仰韶文化时期是符合事物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客观规律的。我们还可以从酒度和色香味方面来作进一步分析。到了商周时期的汾酒仍属于黄洒,同现在的蒸馏酒汾酒相比,度数显然要低,但它比仰韶文化时期的水酒度数要高得多。况且酒度低了就未必不好,传统的65度汾酒是国家名酒,尔后研制成功的53度汾酒和38度汾酒同样被评为国家名酒。我们还可以设想,随着国内外白酒酿造向低度化的发展,汾酒以后还会进一步降低度数,甚至还会“返璞归真”,同杏花村酒的度数差不多。至于说色香味,杏花村酒虽然与现在的汾酒相差很大,但是,它在酿酒业已经很发达的殷商时期能够出类拔萃,这就是说,当时汾酒的色香味已经很不错,现在汾酒的色香味只是在仰韶文化时期汾酒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并无本质的区别,二者当然构成了始末关系。当然,从当时的汾酒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在尔后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中国酒文化的哺育下,经过了若干个发展阶段,终于到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时代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国家名酒,并载人了那个朝代的“史记”——二十四史之—的《北齐书》,开始了长达1500年的辉煌名酒史。(来源:摄影艺术分享)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追溯汾酒的历史起源


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1400多年前,此杏花村汾酒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的历史溯源。当然,1400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溯源。《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文书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1975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为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汾酒的历史溯源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历史溯源。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

看汾酒杏花村遗址与世界酒的起源


谁也没见到酒较初是如何诞生的。古埃及有酒神奥里西斯,古希腊有下酒神狄奥尼索斯,古罗马有酒神巴克斯,我国有黄帝、仪狄、杜康,都被认为是酒的。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酒是先于人类产生于这个星球上的。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有了酒精就有了酒。酒精的生成过程是极其简单的:糖或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即可转化为酒精。再加上同时产生的衍生物便可以合成洒。这一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即可完成。所以,当地球上诞生了含糖或含淀粉的植物时,在合适温度、必要水分、发酵菌的作用下,酒就产生了。
让我们进行一次科学的想象。秋高气爽之时,树上的果实成熟,掉在低洼的地上或某一个树洞里,那些粘在果皮上的发酵菌,在果实含有的糖分中大量繁殖起来,同时产生了大量的酶素,糖被酶分解转化为含有酒精的液体,这就是原始的酒。这些散发着浓郁酒香的果实,引来了大批的动物。大象、猿猴、长颈鹿……它们吃饱后,一个个醉得东倒西歪,甚至倒地大睡。《清稗类钞?粤西偶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洒。”《紫桃轩杂缀?蓬栊夜话》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干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这就是指自然发酵而成的酒。
尽管作为物质的酒生成了,但化学反应并未就此结束,制造它的天然酵母菌很快就会被一种名为醋菌属的细菌所取代,从而很快把酒变成腊。
所以说,较原始的酒是大自然生成的一种寿命很短的物质。那么,洒是如何走进人类生活的呢?
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蒲桃洒赋》中曾记述过葡萄酒进入人类生活的情况:“贞佑(公元1213——1216年)中,邻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归,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薰然有酒气,饮之良酒也,盖久而腐败,自然成酒耳。”
在柯尔克孜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悦:很早以前,有个正在迁移的小部落,经过一天奔波之后,晚上在一个山口草地住下来,人们又渴又累,争着从马背上取下大块的肉和羊皮袋中的马奶食用。有一个牧民打开了自己装有半袋子马奶的羊皮袋,突然,有一股清馥的香气扑鼻而来,使他感到一阵清爽。他赶快把伙伴们叫来,把袋中的马奶倒在几只里。他们被这种香气四溢的马奶所吸引,一个个都大口喝起来,这就是较早的马奶酒。酒的生成是因为羊皮袋挂在人脚附近,在马急行时,骑马人的脚不停地踢打在奶袋上,奶在袋子中运动,撞击变热加快了发酵,这样就使奶变成了“酒”。
这两个事例都描述了较早的酒进人人类生活的情景。尽管这还都是自然生成的洒,但必须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
1.人类已经初步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除了具有维持基本生活条件的食物外,还要有为了生存与繁衍之需而自觉采取储存野果、兽奶的行为。
2.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开始能够制造一定质量的器皿来足以使酒生产并盛酒。
3.相对定居。
根据目前所能得到的考古发现研究表明,人类具备以上条件较早不会早干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有四五万年的历史,果酒和乳酒作为上苍的恩赐开始进入人类生活。
关于谷物什么时候自然发酵成酒,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吃,更可以酿造成酒,才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进人农耕时代以后,谷物维持生活并有了一定剩余之后才发现谷物可以酿酒。尽管两种观点各持己见,但综合起来谷物自然发酵成酒并进人人类社会大约在1万年左右。晋代人江统在《酒诰》山描述了谷物自然发酵成酒的一种情景:“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用现代科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糖分转变成酒精。
酒的酿造,是人类较古老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一。但是以采集和狞措为生的先民们的果酒、乳酒和谷物酒,仅仅是人类储存食物过程中通过自然发酵的前列代酒精饮料,它并未完全脱离自然酒的落后状态,不具备文化的意义,因而不能作为酒文化的开端。
人类自觉地使用谷物酿酒,是世界酒历史的一大突破。、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是世界上较早人工酿造谷物酒的三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罗浮宫内藏有一块石雕,上面刻有苏美尔人酿造啤酒的场面,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苏美尔人就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较早居民。
那么的人工谷物酒起源于何时?史学士一直有争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仪狄和杜康尊为造酒的始祖。实际上,他们俩人只是总结前人经验、提高酿酒技艺、对发展酒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高明酒师,并不是酒的。
1962年,李仰松在《对我国酿酒起源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我国酿酒的起源,可能与农业同时或稍晚些时候就出现了。”可惜由于没有相应的文物来佐证,李氏的观点在史学界和酿酒界一直没有得到公认。遥遥洒史,源在何处?仍然是个谜。时隔20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山西晋中考古队对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系统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杏花村遗址在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镇东堡村东北方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根据获得的层次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详见《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其巾前列、二阶段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盖、碗、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其外形整体成流线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颈、腹侧有双耳、腹部饰线纹。根据酿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
《从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看我国酒的起源》,见《十国酒》杂志1996年第6期。)“原始先民在同一个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小口尖底瓮(我们找不到该图片,如能找到请用该图片)不仅在我国有,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小口尖底瓮。“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乃较早酿酒器的有力证明。古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形象,真是无独有偶。”(同上)“实际上,这种小口尖底瓮的分布很广,晋西南地区和陕西、河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有的有双耳,有的无双耳。”(同上)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终于揭开了酒史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宣告: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发明了人工谷物酒。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较古老的酒器之一,是酒文化的瑰宝,为探讨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也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钥匙。
杏花村人工谷物洒的出现,是人类酿酒史上继人工果酒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能够深刻认识自然、能动改造自然的光辉成果。人工谷物酿酒的酿造从原料、器具到技术,都脱离了自然酒和猿酒的落后状态,而全部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劳动。由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因此,酒作为物质文化产生的同时,与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也随之产生;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现,就标志着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酒文化的诞生。
玉出昆仑,凤鸣岐山。酒文化的诞生地出现在山西杏花村并非偶然。大家知道,山西,这方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神奇土地,史有“表里山河”、“人文之地”之称,“物阜民勤、人杰地灵”之誉。较早的“”在这里诞生、奠基,华夏文明的基因血脉在这里萌发、传承、凝聚。因处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又因位于黄河以东,亦称河东,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故简称晋。是出现在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民族人文始祖炎帝曾活动于晋南,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巾国历史上前列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长冶一带。汾阳地处晋西,1万年前,夏氏族先民在此繁衍旺盛。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质甘美,物产丰富,环境优越。明《汾州府志》称,汾州(即今汾阳)“左带汾河,右阻金锁,前控离石,背倚汤泉。美哉!河山之固。”在汾阳2600多年的建县史上,汾阳作为郡、州、府治所的历史就长达1500余年。从本县另外四处仰韶文化遗址(裕道河遗址、段家庄遗址、任家堡遗址、北垣底遗址,其中裕道河遗址和段家庄遗址也出土了用于原始酿酒的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出土的遗物来看,远在6000年前,这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原始先民就已经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并开始了较

“水井坊”基因探秘


用“现代”诠释“传统”
2000年8月,一个给白酒市场带来巨大震撼的创新品牌――“水井坊”,横空出世。至今,她在市场上掀起的巨大而持久轰动效应,仍让人心潮激荡。“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是“水井坊”为自己倾力打造的品牌核心理念。而她所要“见证”的“文明”,不仅是昨日、传统的文明,更是今日、现代的文明。用全兴集团董事长杨肇基的话讲,“水井坊”是站在传统名酒“全兴大曲”肩膀上的高创新品牌。她与“全兴”名酒之间的关系,既有传承,更在于发展。1998年8月,全兴集团在一次车间改造当中,意外发掘出一处晾堂、酒窖、灰坑、炉灶、路基、木柱、蒸馏器基座一应俱全的大规模古代酿酒遗址。经考古论证,这座始于元末明初、被称为“水井街酒坊”的遗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完整、精湛的酒坊建制震惊了白酒、考古和史学界,认为其学术价值堪称白酒行业的“秦始皇兵马俑”。借助考古挖掘,“全兴”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从水井街酒坊这座600余年“活文物遗址”的古窖窖泥中,提取出珍贵的“水井坊一号、二号菌”,并采用现代先进生物技术与传统古法酿制相结合的特殊工艺,研制出了当今弥足珍贵的“水井坊”高白酒。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勇指出,源于“全兴”却又超越“全兴”,“水井坊”展现出自己个性的酒品特征:香气幽雅、口感柔顺,酒精的挥发性香气和刺激性口感被控制到“较佳值”。喝到嘴里陈香优雅、甘润飘逸、不不火,似溪行山涧、回味无穷。这样的酒质创新,可谓完全“颠覆”了传统川酒的固有风格。而让这种“颠覆”大获成功的,恰恰是对现代消费人群全新饮酒需求的敏锐发现及其准确把握。全兴的“法宝”许勇先生认为,“水井坊”能够成为白酒品牌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关键在于企业雄厚的技术优势。1980年代,“全兴”及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技改扩建工程。到1990年代,一整套严谨科学的工艺技术体系业已形成。“全兴”的技术优势首先是微生物培养,培养窖泥和发酵菌,提高发酵水平和出酒率,这是“全兴”较具价值的一项技术储备,也是他们有能力打造“水井坊”的重要支撑。从水井街酒坊遗址中,他们提取出两大“菌种”――水井坊一号、二号菌,与传统“全兴大曲”的菌种并不完全相同。“许多酒厂都想购买我们的‘菌种’或窖泥,我们从没有出售过。因为这是‘全兴’的‘法宝’,现在还不能对外公开。拥有了‘水井坊一、二号菌种’,加上强大的老酒储备,‘全兴’可持续发展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巨大竞争优势。”全兴董事多增强先生自豪地说。同时,在营销理念上,“全兴”一贯倡导品牌共享、差异化竞争,制定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利益共享机制,譬如与经销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发展品牌,区别以前的代理制,与经销商形成生命共同体。
从“民族”走向“世界”
一直致力于白酒文化创新探索的全兴集团,又一次以中外酒企之间一种从未有过的国际化、战略性合作大手笔,再次震撼了白酒界。2006年12月,全兴集团与全球前列大烈性酒公司帝亚吉欧正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由帝亚吉欧出资受让全兴集团43%的股权(现在已经增加到49%)。由此,全兴集团正式成为中外合资企业。“经过这些年考察研究,我们深感单凭一家企业力量,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实施品牌推广,是个非常艰辛、漫长的过程。”杨肇基说,“跟世界头号酒商合作,对白酒而言,是文化与经营战略的一次全新探索。它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借助合作者的资源优势,逐步将白酒打入国际酒类市场主流渠道。帝亚吉欧有着全球布点、网络完善的配送系统,有着先进、科学的国际化品牌推广体系和经验。这样的合作,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国际化’门槛、提升了国际市场资源的共享能力。”帝亚吉欧有着世界一流的研发、检测分析中心,有着一流的专家学者,有着的产品认证资质。这个中心不仅是新产品、新包装的研发、设计“硅谷”,而且所有进入帝亚吉欧推广体系的产品,都要定期从全球各地被拿到这里来送检,不达国际(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是不能销售的。借助全球较先进的酒类研发检测技术和市场推广机制,加速族品牌向国际化进军的拓展步伐,这是“水井坊”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品牌发展之路。而今,“水井坊”更上层楼,用国际融合的较佳方式,将国外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国际市场经验悉数引进国内,为自己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所用,再一次展现了人的聪明才智。

古人真正的“海量”


历史剧《大汉天子》中淮南叛军攻打长安,只见汉武帝身穿重铠,神情肃穆,把一坛酒浇在柴堆上,扔下火把,大火熊熊而起,蔚为壮观。壮观倒是壮观了,可这样的场面,其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上,汉代的酒,根本就点不着。
宋代的大科学家沈括曾说,汉代的酒不过是“粗有酒气”而已———刚刚有点酒味,醉不倒人。酒的度数有多高,关键在使用什么样的酿酒技术。一般来说,用粮食发酵酿酒,酿到10度左右时,酵母菌的繁殖就受到抑制,度数就上不去了。这时,再用压榨、过滤的办法,把酒糟和酒汁分开,得出的酒就是压榨酒,汉代的酒就是压榨酒,度数和今天的黄酒差不多。而那种五六十度的白酒,则是用蒸馏法酿成的,是利用酒精的沸点比水低的原理,提高酒的度数。在,蒸馏酿酒的技术在宋代才出现。因此,宋代人已经能喝上高度数的白酒了。
在汉唐,可没有蒸馏出的白酒,只有低度数的压榨酒———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人的酒量,看上去比今人大得多。更何况,古代的度量衡和今天也不一样,西汉的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3升多一点;东汉的一升,连今天的0.2升都不到;唐代的一升,不到今天的0.6升,古人的海量,按今天的计量单位来看,更是严重“缩水”的……

酒后死亡的真正原因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喝美酒是会致死的,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致死的,都以为是酒精中毒而死的,其实不是,真正令喝酒人致死的原因是窒息,是活活憋死的。
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因过量饮酒而致死的例子,王郁杰说,饮酒死亡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是由心脏损害原因造成,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窒息。
“人饮酒过多后会失去意识,如果呕吐的话,面朝下或者朝上都可能被呕吐物堵住呼吸系统,进而导致窒息,如果抢救不及时,就会死亡。”
在王郁杰接诊过的饮酒过多的患者中,就有一部分因为送到医院较迟而去世的,还有一部分经过抢救脱离了危险,但是出现了意识障碍,很长时间无法恢复,只能在脑病科继续接受治疗。
“可能导致死亡的一般都是急性酒精中毒,但是慢性酒精中毒同样需要注意。”
大量饮酒后,如果做个肝脏检查,就可能发现脂肪肝症状。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大多都患有脂肪肝,甚至还可能出现双侧股骨头坏死症状。因此,如果经常饮酒的人出现不正常的消瘦现象,建议停止饮酒,并入院接受检查。

碰杯的起源


聚餐喝酒碰杯是种基本的礼仪,你可知道为什么要碰杯呢?碰杯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起看看吧。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还有一种说法是:

“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

汾酒


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大曲清香型汾酒,以清澈干净、幽雅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杏花村汾酒享誉千载而盛名不衰,是与造酒的水纯、工艺巧分不开的。
汾酒酿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唐代以前的黄酒,后来才发展成为白酒——蒸馏酒的。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为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本世纪初(清朝末年)杏花村有三家酒坊生产汾酒,以其精湛的酿造技术,独特的品质风格,在国内商品比赛中曾先后五次获奖。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后,汾酒的名声便传播于世界。但反动统治的摧残、日寇的侵略破坡以及长年的战乱,使汾酒的生产濒临绝境,到解放前夕的1947年,在杏花村弥漫千年的酒香终于消失了。
1948年6月汾阳解放,同年9月就恢复了汾酒生产。在古老的杏花村建立了崭新的杏花村汾酒厂,现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白酒厂之一,其产量、质量不断创造新的水平。
酿造汾酒是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梁”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肖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饮后回味悠长,酒力强轻而无刺激性,使人心悦神怡。汾酒纯净、雅郁的清香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汾酒在我国评酒会上多次获名酒称号、得金奖,低度(38°)汾酒——汾特佳酒1987年在我国低度白酒品评会上荣获金樽奖。

探秘大泉源木酒海


9月23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通化大泉源酒业公司清代木酒海遗存故事。9月26日,记者慕名来到大泉源酒业,一探其秘。
进入大泉源酒业公司的地下储酒窖,老酒的醇香气味扑鼻而来。酒窖里,排列着一排排大小不一的“木头箱子”。就是这些不起眼的陈旧“木头箱子”,进入了《国宝档案》。
据介绍,这种用来储酒的“木头箱子”,就是清代遗存——木酒海。木酒海是关东清代时贮藏白酒的传统器具,较大的能储酒1万多斤,因其储量巨大,故称“酒海”。
酒海是用红松木板经传统工艺卯榫咬合制成的柜状器具,四角均用牛皮加铆钉包角,做工十分考究。其内壁表层采用桑皮宣纸,以鹿血、蛋清、蜂蜡等几种有机物调和裱糊而成。据专家介绍,利用红松木板材,是因为红松纹理通直,不易变形,红松松油丰富,不易渗漏。以鹿血、蛋清、蜂蜡等几种有机物浆裱的内壁表层,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同时,使酒不接触金属,有利于酒的酯化、酒的储存,更有益人体健康。经酒海贮存的白酒,浑厚醇和,绵甜悠长,清香四溢。几百年来,深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厚爱。
这批凝聚前人智慧的木酒海有53个,大多是清代不同时期制作的。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清代早期制作的3个木酒海,在这群酒海中意义非凡。记者看到编号001的木酒海,是一个长2.8米、宽1.49米、高1.6米的长方体木箱,呈灰褐色。它的一侧有一个菱形图案,图案中有“福泉酒海”四个字,中间有一个“寿”字,可能是希望美酒能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的意思吧。
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前往距大泉源村仅30公里的赫图阿拉城祭祀先祖。由此,专家推断,木酒海极有可能是当时为清朝祭祀、祭祖用的存酒器皿。
历经几百年沧桑,这些木酒海仍在发挥作用。据有关部门考证,大泉源酒业的木酒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并且一直在使用的木制酒海群,将东北地区木酒海历史向前推了100年,对研究东北酿酒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2009年3月,木酒海群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批准为“沿用至今木制酒海数量之较”。

白酒的起源


较新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而白酒的出现应不晚于东汉,即迄今有16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畔以外发现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连续生产白酒长达800年的酒坊实证。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的酿酒技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的四大发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占鳌头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较早的文献记录是“鞠?”,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从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实也。由此得知,较早的鞠和?,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说文解字》说:“?,芽米也”。“米,粟实也”。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生产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酒还很盛行。北魏时用?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曲的叙述。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据周朝文献记载,曲?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细酌老江乾”;陈?声有“深深曲?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也是指“酒”。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药,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药,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1956年,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较好的酿酒菌种之一。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白酒酿造始于何人?其说法不一。从战国时期《世本·作》:“仪狄做酒醪变五味”,这是造酒较早的文字记载,传至周朝,更有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口尝之而美,逐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说广为传颂,及至日本人将酿酒工统称“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这是一种悖论。宋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一书中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酿酒也”,说明杜康究竟是哪个时代人,尚未搞清楚,何况当年杜康酿造的酒绝非今日的蒸馏酒。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原理推测,认为酒的起源,较早出来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较后发现为粮食(谷物)酿造的蒸馏酒,这是讨论的课题。水果中含有糖类的果汁,如暴露于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果汁就会发酵成酒。动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样经酵母发酵为奶酒。谷物酿酒要复杂很多,粮食中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淀粉,淀粉需要经淀粉酶分解为糖,然后由酵母的酒化酶将糖变成酒。我国粮食酒中较早出现是黄酒,称为酿造酒,又称发酵酒,是不经过蒸馏的,随后才会出现为现在的蒸馏酒,即白酒,这与蒸馏器有关。
白酒在唐朝又称为烧酒,历代诗句中常出现烧酒。白香山有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亦有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当时的四川已生产烧酒。古诗中又常出现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黄鸡与白酒”,说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烧酒,亦名烧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馏器为佐证。方心芳先生认为宋朝已有蒸馏器(《自然科学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时曾说我国唐代即有蒸馏酒(《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调查报告》第7号)。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较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认为可信无疑。据西方在10或11世纪发现蒸馏法以后,就可能由发酵的饮料中得到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纪以来,由谷物原料直接制备乙醇,其酒精和水的类似饮料产品,就被广泛应用。
新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我国前列届评酒会评选出我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我国评酒会,共评出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1979年我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我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我国白酒十大香型。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我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我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从白酒税利看,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以上,仅次于烟草行业,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从白酒科技看,中央组织我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如烟台酿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贵州茅台酿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都取得了卓绝的成果。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总结试点就是科研,科研就是发展发生力。从白酒工艺看,它的生产可分小曲法、大曲法、麸曲法和液态法(新工艺白酒),以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名优白酒,新工艺法为普遍白酒,已占我国白酒总产量70%。从白酒发展看,我国酿酒行业的重点,在鼓励低度的黄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产总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以认真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为方向。
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跟踪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如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我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民族特产,弘扬民族的酒文化,使白酒行业发扬光大。

汾酒的“五优”


一是工厂环境好:酿酒工艺属于“生物工程”的范畴,也就是说,它是高科技,要和微生物打交道。酿酒要用酒曲。酒曲是粗酶制剂,就是利用淀粉酶,蛋白酶,酒化酶等等酶学反应使酿酒原料逐步变为酒精及有关发酵产物。杏花村是农业大平原上的一个村落,北有青山,南有汾河,空气好,绿化好,水源好,正是酿酒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二是生产管理好:新成立以后,汾酒厂一直是省,部级领导关注的重点企业由富有领导经验的老同志担任厂长,直接抓好生产管理,从头到尾,一丝不荀。汾酒厂有自己的“三字经”,就是用“全、严、实”这三个字来管好生产“全”是指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长期以来汾酒厂一贯以法治厂“严”是要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从厂部到车间各班组都是严格按规章生产的不许有丝毫马虎。“实”是强调扎扎实实地加强基本训练不口谨谨慎慎地从事生产工作。
三是传统工艺好:汾酒酿造,历来选用优质高梁为原料,以当地优良古井水和地下水为酿造用水。以大麦,豌豆为制曲原料,接种天然微生物群落,分别制曲,混合使用。成品曲有典型的清香和曲香原料粉碎后,晾堂堆积润糁,发酵(繁殖酵母),然后进入地缸发酵,这是汾酒的典型工艺特点。表现为: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清茬发酵,清蒸流酒。如此一清到底,所以产品是清香型,略似苹果香。在酿造过程中,卫生条件要求严格。大茬、二茬的酒醇发酵周期各为28天。酒经过缓火蒸馏得大,二茬汾酒,分别储存老熟三年以上(老白汾酒为十年以上)典型的汾酒,是根据大,二茬汾酒不同的质量特点,取其“特香”,“特绵”,“特甜”,“特爽”的成份酒,与另一批合格酒的成份酒,相互勾兑而成产品酒或上市酒。
四是产品质量好:白酒的质量标准,应为无毒无害,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卫生要求。除用物理、化学方法检测,证明有害成份极少,完全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外,主体香为乙酸乙酯。汾酒比较干净,卫生指标先进。
五是经济效益好:1951年建立杏花村汾酒厂,逐步扩建,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白酒之一。截止1991年底为止,汾酒年产量达到25000吨,产量扩大,质量提高,名优酒率达75-85%,较高达90%市场销售扩大,经济效益显著。1987-1990年,全厂四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年平均2.87亿元。人均年创利税54300兀。1990年创利税2.1亿元,1997年为2.8亿元。其综合经济效益名列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之首,被评为我国500家较佳经济效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