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与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酒与藏文化》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众所周知,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认为世间无常,万物本空,要求人们断除“三毒(贪、嗔、痴)”,摈弃一切欲望和享受,皈依“三宝(佛、法、僧)”,求证“涅槃”。而“酒,天之美禄也”(李时珍语),饮酒无疑是一种物质欲,是追求享受。这与佛教主张的断除“贪”“痴”是相违的;另一方面,酒能醉人,使人乱性,对于这种“迷人心智”之物,修习佛法者理应摒除,故从佛教的总观念来看,酒乃与佛教不相容者,当然更不能并行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雪域高原竟出现了这种奇特的社会民俗现象:人们笃信佛教,也同样热爱酒,并且将二者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人是酒的嗜爱者。从刚出生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居家日常生活到敬奉神灵的供品,藏族的男女老幼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藏族人还创造了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藏族地区,一个新生命诞生的第三天,照例要请喇嘛来家为新生儿行灌顶礼,赐予他(她)以“生命力”。喇嘛到家后,在靠墙的供桌上摆列各种供品,其中包括象征“色”、“香”、“味”、“声”、“触”和“生命瓶”、“生命珠”、“生命箭”的各种碗、瓶、珠、盘。还要在一个人头盖骨碗中,盛满了加糖的“生命酒”。当喇嘛念经作法后,便将“生命酒”一匙,倾于其父母之掌中,使他们喝后,再蘸一点放入婴儿口中,意为使他获得生命之源泉。这样,一个刚临人世的藏族婴孩便第一次在接受上师加持的同时,尝到了酒的滋味。每逢喜庆欢聚,饮青稞酒也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活动,当斟满清香的青稞酒捧奉给尊贵的来宾或村落的长者时,未饮之先总是要用指头沾上杯中酒连弹三下,让酒之微粒飘洒于空中和地上,这意味着将酒先敬献给天神、地神和龙神,让他们一同享受这玉露琼浆。藏区不少寺院每年都会举行“攘灾”法会以祛灾祈福。在这种规模盛大、群众参与性极强的宗教活动中,照例要举行“跳神”(一种以酒敬神的宗教舞蹈),其中要跳一种“抛泼金酒”的神舞,场面十分绚丽壮观。在“抛泼金酒”的舞蹈中,有十五名舞者身着彩衣,头戴黑帽,围成一圈,另有执壶、执杯者各二人,相向站立于舞场中间。舞蹈开始时,执壶者向杯中注入“金酒”,放入一小撮青棵。然后便持杯作舞,舞毕将杯中酒抛泼而出。然后,执壶者再次注酒入杯,再执杯舞,再抛泼,这样重复四次。据说这种“金酒”是用金、银、红铜、黄铜、铁等“五金”磨的粉,渗入酒中而成。“五金”象征珍宝,酒则代表美味佳肴。事实上,不仅在这些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中,即使在寺院中的神像前,酒也作为一种供品出现。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密宗殿内,就要向护法神前供奉酒。佛教是非常重视仪式、仪规的,向神佛供奉更是必不可缺。佛教供品包括外观漂亮的欣赏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衫,珍贵的珠宝、饰物等五大类。藏传佛教在供品方面种类尤其繁多,不可胜数。可细分为:主供品(如栽培的花朵)、无主供品(如野生的花卉);有形供品(如实物),无形供品(如音乐、念诵);以及世间供品、出世间供品等共十六大类。而酒作为藏区人民普遍嗜爱的东西,自然是最佳供品之一了。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酒与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较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浑然一体,齐一生死。庄周高唱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前列“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名人与酒的文化


成都,一座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在这城,汇聚着无数张值得成都人骄傲,也值得世界瞩目的城市名片。这些名片就像人们为它贴上的标签,标注着成都的性格,让它变得立体而饱满。本次我们推出“水井坊·前列坊成都名片”系列报道,希望通过对这些名片的解读,标注成都的城市性格,让人们对成都的印象更加具象,更加生动。
成都自古是文人聚集的地方,古往今来,在成都休息和挥洒笔墨的杰出文人不胜枚举。唐代的李白、杜甫来过成都,留下许多名篇,李商隐、陆游等千古流芳的文人名士也在成都留下了游踪和佳作。而如今,这座由厚重历史和浓郁文化造就的城市滋养了更多的当代文人,他们生活在天府乐土上,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并用心地读着这座城。
天府之国,文人的乐土
成都作为历史名城,历来有不少文人生活在这里。司马相如、王勃、岑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等等,都曾在此游历或定居,并且都留下了许多留芳百世的华美诗文。古代文学史上知名的《出师表》和《陈情表》也都写于蜀中。还有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巴金、沙汀,当代文坛名人流沙河、魏明伦也都是成都人。到了成都,就总有看不完的文人墨迹,有抒不完的怀古之情。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和都江堰的水源,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和文人墨客诗情画意,滋养出这座神奇的城市,造就了这座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如今,生活在这片文化乐土上的文人们,对成都的历史和风韵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流沙河先生是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的知名作家,他笔下的成都市井人文生活,无不浸透着他对成都的热爱及他作为成都人的自豪。他曾说,成都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城市,成都的很多遗迹都保留着旧时的生活方式。比如具有标志性的春熙路是保留成都近代文化的重要地方,而东大街则是从唐代到近代因商业而兴盛的一条老街,被誉为“成都首街”。这些地方在四川人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人们觉得成都的历史并未走远。
水井坊,大雅文化生生不息
就在流沙河先生所描述的成都首街东大街旁的水井街上,于600多年前开了一爿“前店后坊”式的传统酒坊。从此酒坊自酿美酒香遍府河、南河交汇一带无数大街小巷。经过几代酿酒名师的培育,水井街的好酒不仅名动成都府,更是远传出川西坝子,每天大江南北前来沽酒的商贩和驻扎蜀地的文人都络绎不绝。从1998年被发掘出的水井坊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水井街酒坊已是行业龙头,规模之大,无人出其右。
酒一向被称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酒与历代文化名人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古代文人墨客饮酒题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绝唱。就在这片坐落着有“白酒前列坊”之称的水井坊商业繁华地带,自600多年前就开始演绎优雅酒道,为历代文人供应着高尚生活元素。而今在水井坊遗址出土的大量各代饮酒器,不仅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水井坊“前店后坊”的经营格局和经营规模,也再现了历史上繁华成都在酒道方面的雅韵。特别是原址出土的牛眼杯,将当时繁荣的成都、先进的蒸馏技术和高尚的文人雅士圈子一一再现,道出了蜀都特有的酒风酒韵,用醇香的美酒为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浇灌着生生不息的高尚人生。

与西方酒文化


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各民族都有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间酒俗。
古代饮酒礼仪大致有四步:拜、祭、啐、卒爵。现代饮酒礼仪虽然加以简化,却也将民族传统礼仪文明发扬光大。首先,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等等。
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酣畅淋漓。人喝酒一般比较热闹,大家说说笑笑,不拘小节,气氛融洽,有的时候为了增进热闹的气氛,还要行酒令。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主人前列次敬酒时宾主都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回敬”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代饮”则指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罚酒”是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时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其次,结婚仪式上免不了以酒助兴,“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用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另外,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的习惯。

古诗与酒文化


“酒里有乾坤、壶中映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是造就无数千古佳句的源头,不仅是诗歌,更能造就无数“酒疯子”。与其说诗人作诗,不如说以酒兴诗,我国古代诗人们大多都爱酒、嗜酒,甚至有的还喜欢酿酒,比如苏东坡以酒会友,并且将自家酿酒方法赠予友人...诗人们之所以能够吟出千古佳句,其诗兴大多都是因酒而勃发,借酒消愁方能浇出美丽的诗篇。以酒助兴、借酒催诗,酒能够使得人体大脑出于兴奋的状态,思维进入十分活跃的状态,方能诞生出丰富的灵感。不仅是诗人,只要关注生活,往往会发现其实醉酒的人的言行都会带有些许诗的味道,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目不识丁”的野蛮屠夫,饮酒之后不难出现出口成章、文学味十足的人才。三国时期,建安曹家三兄弟都极其喜欢饮酒,特别是一代枭雄“曹操”,一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现出曹操老骥优枥、志在千里的胸怀壮志,到了晚年时期,一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酒消愁,感叹对时间和生命的无可奈何。唐朝时期是我国“诗”、“酒”文化的巅峰,酒仙、酒圣等人相继诞生,唐朝嗜酒的诗人特别多,以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八大名家等人最为海量,王安评李白的诗歌中写道“十之九为富人、酒耳”,在李白的诗歌中,仅有《乐府诗》之外,言酒的最多,代表著为《月下独酌》、《将进酒》等,一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几个中国人没听说过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首诗便是诗人苏轼在醉意朦胧之中一气呵成之作,让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诗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只要有酒,意境自然成。“温酒浇枯肠,生小诗”,温酒下肚,诗便慢慢堆起聚集,这大概就是历代诗人都喜欢饮酒的缘故吧。可以肯定的说,华夏五千年文化,与酒是离不开关系的,也可以说是酒文化的沉淀。

浅谈陕南酒文化与酒俗


陕南位于秦巴山区中心地带,是个出酒的地方,陕南山区,民风淳朴,民性豪爽,民俗好客;加之气候湿润,山区劳动强度大,人们爱喝酒,也能喝酒,凡朋友相聚,佳节庆典,婚丧嫁娶,重要生产生活活动,必置酒款待,一醉方休。

陕南山区农家,每值秋收以后,几乎家家都酿酒,户户储酒,人人饮酒。据调查,陕南一般农家一年要喝300~1100斤酒。除待客而外,主要是自饮。

早酒。每日清晨,下地干活之前,许多农人都空腹喝两三盅酒,已成习惯。说什么“早酒三盅,一天的英雄”,“早酒三盅,一天的威风”,干起活来格外有劲。城镇也有一些市民,早上买一个炕炕馍或一块饼,打二两散酒喝。

晚酒。即睡之前,空腹饮酒两三盅,农村许多人已成习惯,说晚酒有催眠、解困、除乏、的作用。说什么“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三杯饮饱后,一枕黑甜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