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管是喝白酒、红酒还是啤酒,都会碰杯。碰杯俨然成为国际上常用饮酒的一种习俗,实际上这个习惯来源于葡萄酒碰杯历史。坊间曾对碰杯的由来,流传过几种说法。

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碰杯的诞生其实不是因为礼仪需要,而是为了安全着想。当时,能喝到葡萄酒的都是皇室、贵族和教廷人士,通过饮料暗杀的事件层出不穷。16世纪,名噪一时的意大利豪门波吉亚家族(HouseofBorgia)更是把毒药变成了葡萄酒的周边产品。

而这一家族末代当家罗德里戈·波吉亚(RodrigoBorgia)也就是著名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位期间(1492-1503),波吉亚家族把“举办宴会,邀请有钱人,下毒,伪造遗嘱,接收财产”五步发展为成熟的流水线作业,搅的整个罗马教廷人人自危。一时间,在罗马出门赴宴之前每家每户都搞得像生离死别,和宴会主人饮用葡萄酒变成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最终,为了让大家放心的品鉴佳酿,碰杯终于诞生了。大家喝酒前拿起自己的平底大口金属杯和主人用力一碰,让自己的酒溅到主人的杯子里,然后和主人相视一笑,酒都融在一块了,这样你就不敢下毒了吧!

另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古希腊人的眼中,举杯饮酒时,人的五官是可以感受到葡萄酒的乐趣的。鼻子能闻到葡萄酒的果香,眼睛能看到葡萄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味。唯独耳朵是被这享受排除在外的,所以希腊人就像出了一个办法,在饮用葡萄酒的时候相互碰撞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的响声就能传到耳朵里,这样一来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能感受到葡萄酒的乐趣。

现在,无论是哪种传说都已不再重要。因为,碰杯已经成为酒桌上大家共同享受,祝福的环节,传达的是一种友好的情感!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葡萄酒石的由来


酒石的形成,主要成分是来自于葡萄酒的酒石酸(tartaricacid),原因是将葡萄酒贮放于特别冷的环境当中。酒石结晶体的形状,没有一定的规律,有时还有点黏性,通常附着在瓶底、瓶肩或者出现在软木塞之底端。葡萄越熟,酒石酸的比例也越高。葡萄在葡萄藤上成熟的时间越长,从土壤吸收更多的矿物质的时间也越长,矿物质碰到酒石酸会产生酒石。这些结晶不会同葡萄酒融入一块儿,而是沉淀在葡萄酒瓶壁上、瓶底上、橡木塞或者更早地沉淀在葡萄酒桶里。白葡萄酒之酒石酸的外观,看起来颇似白砂糖,而红葡萄酒之结晶石,则呈现出凝血状的紫色结晶体,且有不易察觉的酸度。葡萄酒石不会影响葡萄酒的质量。不过,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联系:酿酒时,发酵过程进行比较慢的时候,葡萄酒芳香物质便被保护得很好。发酵过程进行得越慢,在桶里沉淀的酒石越少而装在瓶子以后就越多。因此,瓶子里的酒石可能是酿酒师优秀工作和葡萄酒优秀质量的标记。葡萄酒里边的结晶并非质量问题,它不仅没有害,反而是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和成熟过程中尤其是成熟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的物质,是葡萄酒成熟的标志。因为影响葡萄酒口味的不稳定物质已从酒中分离出来,从而使葡萄酒变得更加纯净,酒味结构更加稳定,口感也更加醇厚润滑。只有质量优质的葡萄酒才会有沉淀物即酒石。干净、澄透之葡萄酒也可能会出现沉淀物-结晶石(winecrystals)。假使葡萄酒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会影响葡萄酒的口感,只是结晶石形成之后无法溶解还原。葡萄酒里的“宝石”在年龄小的葡萄酒里也会找到的,这就证明了葡萄酒里矿物质含量特别高。但是它们大多还是存在于年龄大一点的、质量特别高的葡萄酒中。若酒石沉淀在橡木塞或者瓶子上,这是长时间储藏的标志。专家将其称为“老酒石”,结晶大,是随时间慢慢产生的。

葡萄酒颜色不一的由来


说到葡萄酒,很多人都会清晰的说出有干红和干白两种,但是要再问一句,她们之间是如何定义的,有些人就回答不出来了。当你经常接触很多样品酒,久而久之,对于干红与干白之间的“肤色”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问题。简单的说工艺不同,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才有了颜色上的不同。酿造工艺不同是指:干红是用皮红肉白或皮肉皆红的葡萄带皮发酵而成,采用皮、汁混合发酵,然后进行分离陈酿而成;干白则是选择用白葡萄或浅色果皮的酿酒葡萄。经过皮汁分离,取其果汁进行发酵酿制而成。葡萄酒颜色干红用皮渣(包括果皮、种子和果梗)与葡萄汁混合发酵而成,而干白是用澄清葡萄汁发酵的,所以在红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酒精发酵作用和固体物质的浸渍作用同时存在,前者将糖转化为酒精,后者将固体物质中的丹宁、色素等酚类物质溶解在葡萄酒中。因此,红葡萄酒的颜色、气味、口感等与酚类物质密切相关。干白是用白葡萄汁经过酒精发酵后获得的酒精饮料,在发酵过程中不存在葡萄汁对葡萄固体部分的浸渍现象。此外,干白的质量,主要由源于葡萄品种的一类香气和源于酒精发酵的二类香气以及酚类物质的含量所决定。所以,在葡萄品种一定的条件下,葡萄汁取汁速度及其质量、影响二类香气形成的因素和葡萄汁以及葡萄酒的氧化现象即成为影响干白质量的重要工艺条件。除此之外,她们之间也可以从颜色、营养价值、饮时温度、鉴赏方法等方面区分。颜色:由于干红用皮红肉白或皮肉皆红的葡萄带皮发酵而成,酒液中含有果皮或果肉中的有色物质,使干红以红色调为主,颜色一般呈深宝石红色、宝石红色、紫红色、深红色、棕红色等;干白因是白皮白肉或红皮白肉的葡萄经去皮发酵而成,它的颜色以黄色调为主,主要有近似无色、微黄带绿、浅黄色、禾杆黄色、金黄色等。营养价值:干红所蕴含的维生素b、核黄素、尼克酸、泛酸和本多生酸的比例都要高出干白。从赏味期上,由于干白只用汁液酿造,其单宁的含量相对较低,而干红是用果皮、果肉和汁液一起酿造,其单宁含量相对较高,所以一般情况下,“干红”比“干白”的酒性更稳定,赏味期也更长。饮时温度:干红更具有可操作性。专业人士做出这样一个实验,在摄氏16至18度时进行品尝红葡萄酒,就可取得最好的结果;而干白则以清凉状态,即为摄氏8至10度品尝为最佳,此时可以更好地尝出其风味来。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一览无遗。从饮用的感觉上来说,由于干红是用红色或紫色葡萄为原料,采用皮、汁混合发酵而成。是用葡萄皮中的色素与丹宁在发酵过程中溶于酒中,因此酒体一般呈暗红或红色,酒液澄清透明,含糖量较多,酸度适中,口味甘美,微酸带涩。而干白是用葡萄皮红汁白或皮汁皆白的葡萄为原料,将葡萄先拧压成汁,再将汁单独发酵制成。由于葡萄的皮与汁分离,而且色素大部分存在于果皮中,所以一般干白酒体色泽淡黄,酒液澄清,透明,含糖量高于红葡萄酒,酸度稍高,口味纯正,甜酸爽口。虽然干红和干白的“肤色”有着不同,但是其健康、时尚的特性是没有区别的,也正是颜色的不同,才给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了各种美妙的饮用体验与享受。由此及彼,“肤色”问题作为选择葡萄酒的标准显然也是不成立的。

张裕品牌由来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烟台张裕酿酒公司,他是由中国近代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1892年,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清廷要员王文韶亲自签批了该公司营业准照,光绪皇帝的老师、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亲笔为公司题写了厂名。“张裕”二字,冠以张姓,取昌裕兴隆之意。张裕公司的创建,被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为中国1892年所发生的四件大事之一。至今,它已发展成为多元化并举的集团化企业,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厂家。《张裕公司志》里有一句话:“尽管中国葡萄种植、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朝,但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实以张裕公司为开端。”在张裕之前,中国人餐桌上只有舶来的葡萄酒。恐怕谁也想不到,当年张弼士创办张裕的起因,源自法国领事的一段闲话。

法国五大红酒酒庄的名字由来


拉菲酒庄(ChateauLaftie-Rothschild)

拉菲酒庄是由一名姓拉菲(Lafite)的贵族创园于1354年,在十四世纪已相当有名气。到了1675年她由当时世界的酒业一号人物希刚公爵(J.D.Segur)购得。在十七世纪,法国基本上是勃艮第(Burgundy)酒的天下。而当时上流社会的着名“交际花”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庞巴迪却对拉菲情有独钟。令拉菲往往成为凡尔赛宫贵族们的杯中佳物。1755年希刚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去世后,拉菲产权进入了一段较为混乱的历史时期。但拉菲酒的品质依旧不为人失望。直至1868年詹姆士·罗富齐爵士(BaronJamesRothschild)在公开拍卖会上以天价四百四十万法郎中标购得。该家族拥有拉菲庄一直至今,而且一直能把拉菲庄的质量和世界顶级葡萄酒的声誉维持至今。

拉图酒庄(ChateauLatour)

有文献记录拉图尔酒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31年。在1331年的10月18日,卡斯蒂隆(Castillon)的领主庞斯批准当时梅多克地区一个极为富有的家族GaucelmedeCastillon,在圣兰伯特(Saint-Lambert)建造堡垒。在15世纪中期,这里建造了用于河口防御的瞭望塔,被称为“圣莫伯特塔”(Saint-MaubertTower),是一个至少有2层的方形瞭望塔。拉图大约在16世纪被开垦成葡萄园。1670年被法国路易十四的私人秘书DeChanannes买下,此后一直作为不动产在法国贵族之间转手。1993年,法国百货业巨子春天百货公司(Printemps)的老板FrancoisPinault以7.2亿法郎购下拉图堡品牌的主控权。拉图堡的醇酿一般至少需要10到15年才会成熟,是品酒人士认为质量最稳定的红酒,酒性雄浑有力,但又结实高雅。

侯伯王酒庄(ChateauHaut-Brion)

侯伯王酒庄是波尔多五大酒庄中最小的,但却是成名最早的。早在14世纪时,该酒庄就已是一个葡萄种植园,并在之后的经营中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发展。1525年4月23日,利布尔纳(Libourne)市长的女儿珍妮·德·贝龙(JeannedeBellon)嫁给波尔多市议会法庭书记强·德·彭塔克(JeandePontac),嫁妆就是佩萨克-雷奥良产区的一块被称为“Huat-Brion”的地。四个世纪中这家盛产皇室用酒的酒庄多次易主,如今的拥有者是美国人ClarenceDillon。其酒液被认为丰富、成熟、饱满,又不缺乏力量。

木桐酒庄(ChateauMoutonRothschild)

木桐葡萄园的土地最早称为Motte,意为土坡,即Mouton的词源。1720年JosephdeBrane开辟葡萄园时,确定Mouton的领地权。十八世纪,这块葡萄园便称为"Brane-Mouton"。1853年,菲利普男爵的高曾祖父纳撒尼尔·德·罗斯乔德男爵购买木桐酒庄时,已有37公顷葡萄园,以种赤霞珠葡萄为主。购买酒庄后两年,便是著名的1855年波尔多分级,木桐酒庄被列为二级葡萄园庄。但当时波尔多“葡萄园分级联合会”也认为木桐在二级中出类拔萃,所以特地列为二级头名。

玛歌酒庄(ChateauMargaux)

玛歌庄园由PierredeLestonnac建园于1590年。由Lestonnac家族拥有近百年之久。但由于女传子,子传女的关系,令其原有姓氏早不复存在。1787年玛歌庄已被18世纪最出名的酒评家,当时的美国驻法大使ThomasJefferson点名为法国的四大名庄。现任玛歌酒庄的女主人是科丽娜·门采尔普洛斯,酒庄总经理兼酿酒师是PaulPontallier。科丽娜是希腊裔法国人,1977年,安德烈·门采尔普洛斯(AndreMentzelopoulos,是Corinne的父亲)买了这个庄园,自此玛歌酒庄进入了它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

葡萄酒王国的葡萄酒之王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酒王”在历经了漫长岁月之后的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产区中孕育而生。法国的帕图斯与罗曼尼康帝、意大利的西施佳亚、德国的伊贡米勒、西班牙的维加西西里亚、美国的作品一号、澳大利亚的奔富格兰奇和智利的活灵魂,被公认为各国“酒王”每个领域都不乏王者,王者是闪耀着光芒的一面金色旗帜。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也不例外,“酒王”在历经了漫长岁月之后的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产区中孕育而生。如今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酒王”,而且也并没有官方的认证。但是作为魅力之饮品的名贵葡萄酒在各国都有着自己引以为王的一面旗帜。法国的帕图斯与罗曼尼·康帝、意大利的西施佳亚、德国的伊贡·米勒、西班牙的维加·西西里亚、美国的作品一号、澳大利亚的奔富·格兰奇和智利的活灵魂,被公认为各国“酒王”。每个国家,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骄傲,都有一款或数款被普世认同为该国、该产区最好的葡萄酒,于是,就有了“酒王”的提法。能够被推举为“酒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贵的,也没有官方的认证。然而,有广大葡萄酒爱好者的追捧、有酒商的推广,故此,“酒王”知名度极高,送礼也够气派。

欢迎阅读酒库网jiuku365.com红酒频道的《葡萄酒碰杯习俗的由来》内容,更多精彩访问红酒葡萄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