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的历史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习酒”的历史文化》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民族的历史文化渊远流长。跟它那“天地涵容百川入”的伟大气象相比,酒文化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条涓涓细流虽然不免历经种种沧桑巨变,却从来不曾枯竭过。因为有习酒这样的分子源源不断地融入它的怀抱,组成它那令人惊羡的波涛和浪花,在永恒的时空中涌动、奔腾……
悠久的酿酒历史
贵州酿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贵州的青山绿水间就四处飘散着酒香。据文献记载,当时已经就出现了不经榨取,不经蒸馏的发酵酒“咂酒”。隋唐五代时,又出现一种“女酒”。宋朝时“牂牁酒”和“风曲酒”已颇负盛名。而到北宋时期,贵州酒已闻名于世。此后,贵州酒被人们追捧,为诗人笔下“尤物”。郑咏珍赞美贵州酒,写下“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诗句。陈熙晋的“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更是将贵州酒推送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元明以后,特别在清代三百年间,贵州酿酒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在赤水河一带,明朝时期的酿酒作坊生产的小曲酒,就有相当的规模,产生了一定影响,那时候这一带就曾有过“酒乡”之称。“酒乡”出好酒,这和它的地理、气候、水质、相对湿度和微生物区系等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除了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为“习酒”的诞生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贵州郎酒的诞生
1956年,这里办起“贵州省仁怀县郎庙酒厂”,生产贵州郎酒。有员工30多人,厂长叫周定谦。厂址是仁怀县财政局向三户姓罗的人家购买的。据当时卖房人说:这个地方自他们的远祖时就开始酿酒,且生意一直不错;而在此之前,是一户姓“习”的人家卖出来的,“习”家在此地有子孙六代,世代以酿酒为生,并因此发了家,后来才卖掉作坊迁到外地发展。
1958年,“大跃进”蔓延整个,举国上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粮食产量下降。郎庙酒厂也因此停产倒闭,人员就地解散。
随后,当地在这里办起“硫磺厂”,但硫磺厂生存的时间却极其短暂,于1959年初就倒闭了。
三人起家
时隔三年以后,1962年9月,回龙区委区决定在这里重新创办酒厂,烤小曲白酒,用以解决回龙、周家、永兴、瓮坪、郎庙等地老百姓的饮酒问题,酒厂由回龙区供销社管辖。
按照回龙区委区的决定,由当过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曾前德负责酒厂的筹建工作。作为建厂初期的负责人,一同来的还有肖明清、蔡世昌两位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筹措准备,成立了“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新创建的酒厂没有继续生产贵州郎酒或相同工艺的白酒,而是生产另外的酒种——“小曲白酒”。
创业之初,百废待兴。没有设备、没有技术资料、没有资金,有的,只是三位伙伴的一腔热忱。他们找到原贵州郎酒厂的三间木瓦房,从此便踏上了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
经过三年的风吹雨打,木瓦房已是残垣断壁,四面通风,摇摇欲坠。未行操业,伙伴们倒先干起了土木工。垫换基石,添加楔头抓钩,盖房顶,泥墙壁,挖地灶,整地坪,算是维修改造好了车间。打木甑,拼甑盘,编酒篓,买铁锅,凑合起实在简陋的“设备”。接着,又背起背篓,去30多里外的回龙粮站买回粮食,再到四川去买来曲药。一月功夫,七拼八凑,总算“万事俱备”了,可“东风呢?技术资料这东风到哪儿去找呢?曾前德拜访了对河两岸及周围的酒师,向他们请教,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学习……三个人,终于靠勤劳的双手撑起了酒厂的一片天。
七名精兵
1965年,回龙区划归习水县管辖,江守怀、袁本安、陈长仲、方向凯等4位同志加入郎庙酒厂,算是酒厂的前列次发展壮大。
1966年,曾前德向供销社领导提出试制“浓香型曲酒”请求。得到批准后,四川郎酒厂无偿支持了母糟、曲药、窖泥和工用具。
1970年以前,这里不通自来水、不通电、不通公路。他们酿酒,就是用较原始的方法,酒糟需要冷却的时候,就像《西游记》里的铁扇公主一样,拿着一把大布扇子,不停的扇,劳动强度很大。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因为这里是山区,周围的居民主要是靠放木筏来维持生计,很少做农活,根本买不到蔬菜,只能顿顿都是老南瓜。过后多少年,他们听到老南瓜都要打呕。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这就是老一辈习酒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
产品在当年试制出来后,曾前德徒步向习水县有关领导和部门送酒样,希望得到上级认可,更盼望得到县里的扶持。曾前德带领伙伴们,通过五年求新求变的艰苦奋斗和积极创业,促使企业命运发生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改变。县革委财贸办公室1967年10月16日(67)革生财字第13号文件作出了“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移交给商业部门经营”的决定。
随即,县供销社、财政局、税务局、糖业烟酒公司等单位派出代表组成工作组,于1967年10月17日到达回龙区,会同区生产办公室和联合造反司令部代表谢贵帮和区社杨启荣等同志共同到郎庙酒厂商谈交接事宜,并于1967年10月23日正式办理移交手续。
新成立的企业叫“糖业烟酒公司贵州省习水县红卫粬酒厂”,产品叫“红卫大曲”。曾前德、肖明清、蔡世昌、江守怀、袁本安、陈长仲、方向凯是企业移交时的全部员工,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习酒发展中的七名精兵。1968年,陈长仲辞职,罗淮吉进来又组成了新的七人小组。在这七人中,无一人是在之前的“贵州郎酒厂”和“硫磺厂”工作过的……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都很缺乏,只能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完全是白手起家。
十四名干将
浓香型大曲酒试制成功后,质量得到同行和消费者的好评。但他们一致认为一个产品太单调,为企业的发展着想,想再增加一个酱香型酒新产品。1969年7月,陈星国等七名知识青年被招进厂当了工人,企业员工增加到14人,这是酒厂的第二次发展壮大,也开启了一个新“神话”。1974年,“红卫大曲”改名为“习水大曲”。1976年,企业名称改为“贵州省习水曲酒厂”。1976年,正式开始酱香型酒的试制,试制工作由曾前德负责。当时的企业负责人是王德才(转业干部,北京人),直接参与人员有蔡世昌、袁本安、陈星国、刘超群、肖明清、刘湘莆、张光怀、罗淮吉、古通华、李光荣、李智胜。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习酒发展中的十四名干将。
习酒的形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某某名酒厂的生产工艺过程还仅仅只是听说,而没有亲自看到过,大家认为应该去学习一下。但没有正式关系门路,人家根本不接待,怎么办?恰好曾前德有个老表是那个酒厂的一名工人,他每次可带两三人进车间看看,既然不能正面取经,就只好偷师学艺了。那时不通公路,从二郎滩到那个酒厂只有一条沿赤水河而上的山村小路,大概有150多里路程。都是吃了晚饭从酒厂出发,带着手电赶夜路,第二天天亮到达目的地,学完手艺再坐顺河而下的小木船回来。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就这样披星载月地往返了很多回,终于大致掌握了从制麯、下沙、糙沙、取酒、储存、勾兑等一系列工艺,并于1977年生产酱香型试制酒5.961吨,但由于原料紧张,试制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历尽千辛万苦,眼看胜利在望,却被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叫停了,这不啻是一个沉重打击,但他们并没放弃,仍然积极奔走,希望唤起“搁浅”了的项目。作为酱香型酒试制工作的提倡者,同时又是生产、技术和质量负责人的曾前德,年年都亲自跑到省、地、县相关部门向领导请示汇报,并送去试制酒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省科委终于向酒厂下达了“开发酱香型酒的科研课题”任务,并下拔课题经费三万元。课题继续由曾前德负责,陈星国、廖相培、吕相芬、袁本安、姚大明、曾前惠、冯中先、吕良碧、吕相才等直接参与试制工作。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后,试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83年,“习酒”终于诞生了,成就了习酒发展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习酒诞生时,产品的命名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才确定下来的,商标上的“习酒”两个字,以前听曾前德讲过,是他硬着头皮拎着一件“习水大曲”酒,去拜会知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并请他书写的。字迹刚劲有力,笔酣墨饱,厚重健实。
结语
习酒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习酒人的心血。回顾历史,令人感慨万千,准确地、客观地站在总结习酒历史的高度,可大致概括为:前德创建了习酒,星国发展了习酒,茅台救活了习酒,自力振兴了习酒,德芹在做大习酒……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谱写着一首首昂扬向上的酒魂颂歌。
到今天,习酒已经家喻户晓、享誉我国,而那些创造了“习酒”的人,对习酒做出过贡献的人,将会被每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必富达金酒历史文化


必富达金酒被冠以“鸡尾酒的心脏”雅号。饮之提神醒脑,清热解毒,能有效预防感冒,疟疾,瘟疫,改善头疼,畏寒,无力症状,并有一定的健肾作用。以金酒泡制葡萄干,对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必富达金酒呈无色透明。杜松子味道强烈,气味奇异清香。口感醇美爽适,充满活力,浓郁强劲。可以搭配各种美食。


必富达金酒历史文化
必富达金酒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20年约翰·泰勒夫妇在伦敦的切尔西地区开办的一家小型酿酒厂。1863年,受过培训的药剂师兼企业家詹姆士·巴洛夫先生买下该酒厂,他在19世纪60年代研制的必富达金酒独特秘方一直被沿用至今,被誉为必富达的无价之宝。巴洛夫希望酒的名称能与伦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较终决定以“Beefeater”为其命名。


“Beefeater”是伦敦塔守卫的昵称,他们守卫伦敦塔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一品牌正是受此启发而得名。“Beefeater”这一名字及伦敦塔守卫标志性的形象,经过悠长岁月,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必富达的独特之处-目前在伦敦酿制的全球金酒。在多年延用巴洛夫的必富达金酒秘密配方后,必富达的蒸馏大师德斯蒙德·佩恩(DesmondPayne)于2008年酿造出其个人的代表作——必富达24高档金酒。


这款必富达24在秉承了必富达一贯的至珍品质与醇美口感的同时,臻选12种天然植物原料,开创性地加入绿茶和日本煎茶原料,呈现独特、清香、顺滑的口感,带来更为丰富的口感表现,从而在必富达金酒家族中独树一帜。近十年,必富达在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大赛中多次当选较佳金酒,夺魁次数超过其它任何品牌。


如今,必富达的蒸馏师和配方保管人是德斯蒙德·佩恩(DesmondPayne)先生,作为一位在制酒业已工作了40多年的资深人士,是世界公认的一流金酒专家。他亲手打造的必富达24金酒:“是一款精心酿造的金酒,它完全采用纯天然原料,一丝一毫,决不取巧,平衡感极强。”德斯蒙德·佩恩对此深感自豪。

解析川酒的历史文化


川酒,指产于中国四川地区的白酒,因四川产酒量大和知名品牌众多而闻名国内外。在中国消费市场上形成了“川酒云烟”的说法。古代的四川酒文化,是我国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以五粮春、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沱牌、郎酒等“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白酒,几乎占了全国名酒的40%,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美誉度。考察研究川酒的历史,对认识古代酒文化的形成,促进白酒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酿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酒。到了商代中期,中国人将曲、蘖分离,单独制曲酿酒,实现了酿酒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在商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酒器就占了40%的比重。由此可见,这时的酒对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星堆”见证川酒始于汉代四川酿酒历史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但随着20世纪大量文物出土,遂日渐清晰。1959年和1980年,彭县竹瓦街两次发现战国青铜器,出土有尊、觯等酒器10多件,铸造水平与河南殷墟相当。1976年,绵竹出土了战国中期的铜、提梁壶等11件,证明在中国名酒剑南春的发源地,至少在2400年前已开始酿酒。1985年,在绵竹剑南春所在地,考古工作者在发现地下窖池的同时,还发现了一块“永明五年”的南齐纪年砖。根据出土层的叠压关系和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认为绵竹的地下窖池建造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南齐永明五年,即公元487年。几乎与此同时,距绵竹仅30公里的广汉“三星堆”更有惊人发现,3000年前至3500年前的大量陶酒器横空出世,从酿造、贮藏到饮用的酒器亦应有尽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从此打破了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学术观点,形成了古蜀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新观念。就酒文化而言,在当时的川西地区就有了相当高的酿酒水平,应该说,川西的饮酒之风与中原同样盛行。广汉、绵竹、彭县三地彼此相距不过30余公里,即使在交通、通讯很不发达的古代,经济文化的交往也应该非常紧密而频繁,其酿酒历史无疑也应趋于同步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还在泸州、宜宾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汉代酒器。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四川呈V形状的名酒分布区域,大约在汉代及汉代以前就基本形成了。

竹叶青酒的历史文化


南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03年至551年)的诗中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句子,说的就是竹叶青酒的香型和品质。北周文学家庚信(公元513--581年)在《春日离合二首》诗中曰:“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鸟鸡弦。”诗人边品竹叶酒,边弹琵琶,兴致勃勃,是何等美妙啊!可见,杏花村竹叶青酒,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成了知名的珍品。
在唐朝,初唐诗人王绪在《过酒家》诗中赞:“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一代女皇武则天赋诗《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润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白居易有诗云:“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骆宾王有“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宰相诗人李峤有“临风竹叶满,湛月桂香浮。”就连佛门中的大书法家怀素较爱喝的也是竹叶酒。与李白、杜甫同一时期的任华在《怀素人草书歌》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樽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癫狂。”唐肃宗李亨对平叛“安史之乱”有功的车马大元帅郭子仪封为“汾阳王”,以满足他酷爱喝竹叶酒的嗜好。可见,竹叶青酒在唐朝得到重大发展,名气之大,流传之广,一派繁荣景象。
知名历史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杯竹叶穿肠过,两朵桃花脸上来。”的对联;《水浒传》中还有:“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可见竹叶青酒好,在宋朝仍是宫廷内臣所用宫廷酒,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引以为傲的上品。
此后宋、元、明、清的许多小说,诸如李汝珍的《镜花缘》、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汾酒、竹叶青酒的赞誉;傅山留书“得造花香”四字,李自成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字字溢满盛誉。20世纪知名武侠作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侠客畅饮老白汾酒、竹叶青酒的描写,反映了汾酒、竹叶青酒当时在我国酒界的地位。
从这些断断续续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汾酒和竹叶青酒是从皇帝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以及市井民间都喜欢饮用的健康酒种。她那酒质莹彻透明、淡黄兼呈青绿的颜色;那入口香绵、略带甜味的芳香;诱使人们源源不断地涌向杏花村。历史赋予竹叶青酒以灵动,文人墨客赋予竹叶青酒以情感,帝王将相赋予竹叶青酒以雄壮,中外政要赋予竹叶青酒以豪气,汾酒人则赋予竹叶青酒以精神。

阿瞒如意酒的历史文化渊源


阿瞒如意酒产于酿酒技术渊源流长的毫州市古井镇,独以手工传承千年古艺——“九酝酒法”享誉盛名。的古老文化底蕴深厚,亳州的非凡魅力浩博无穷。道家文化、三国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均在亳州诞生。相传,曹操(乳名阿瞒)与“九酝酒法”创始人之子如意有八拜之交,而曹操较钟爱的就是以“九酝酒法”酿制的“九酝春酒”。建安元年,曹操将此酒进献给献帝刘协,献帝饮后盛赞“真乃天赐美酒!”,并欣然将秘方收于汉朝皇宫,该酒便成为历代王室贡品。阿瞒如意酒藉此典故而得名,取英雄与美酒相得益彰之意。无疑,曹操献酒这一壮举使亳州酿酒业的发展登峰造极。
画是灿烂民族的国之瑰宝,它神超形越,物化传情。雅人深致,卓尔不群。“阿瞒如意”酒的包装设计取国画之神韵,传神韵之光辉。从感官带您进入超然意境,以酒香伴您飘然成仙。而与画相映成趣的另一国粹是陶瓷。在英语中,大写的“Chian”叫,小写的“china”叫陶瓷。某种意义上讲,陶瓷是古老文化的象征。“阿瞒如意”酒独辟蹊径,选用陶瓷中代表吉祥如意的瓶装造型,完美地将国粹瑰宝融为一体,自平凡中见珍奇,朴素中见玉璞,打造品牌精益求精,追求品牌至善至美。
亳州现有白酒酿造企业众多,是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以古井贡酒为代表的酒类产品在酿酒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绿色健康为理念,以品质求生存,推崇原浆、原液、原生态、纯手工酿造的“阿瞒如意酒”,将使亳州酿酒业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历史文化名酒——太白酒


2007年9月10日,太白酒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美丽的太白山脚下胜利召开,陕西省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智斌在此次论坛所作的题为《太白酒文化与公司发展愿景》的高论,更是引起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朋友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太白牌”太白酒以其历史久长、消费者口碑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而发展较快。张智斌总经理总结为主要是四种文化支撑的结果,即:悠久的历史文化,典型的地域文化,厚重的人文文化和鲜明的企业文化。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太白酒厂三车间所在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酿酒饮酒陶器,经专家鉴定,距今已有6000余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及世界发现较古老的酒器,它为研究我国乃至世界酒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物证,为探索原始酒找到了较珍贵的标本,将人工谷物酒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因此,太白酒厂所在地眉县也就被史学界和酒文化界称之为较古老的酒乡。2000年,在国际酒文化研讨会上,“太白牌”太白酒荣获“世界历史文化名酒”。
太白酒因太白山而得名。太白山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的主峰,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海拔3767米,“太白积雪六月天”是陕西关中知名的八景之一。太白山被誉为“天然动物园和植物园”、“第四纪冰川地貌地质博物馆”和“天然物种基因库”。太白山水质甘甜,含有丰富的锌、锶等30多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太白酒取太白山纯天然、无污染的大寒之水做酿浆,从水质上就具备了纯生态的药用和保健特点。2005年,太白酒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太白酒较宝贵的独特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太白酒因太白山得名,又因唐带大文豪李白而成名,这些赋予了太白酒厚重的人文文化。唐王朝是历史上贡献较大、国力较强、历史较长的王朝之一,富足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太白酒在唐代也出现了非凡昌盛的发展景象。李白是盛唐时期较知名的“诗仙”、“酒圣”,在他流传下来的1000多首诗中,与酒有关的就有170多首。唐代以后,长安、汴梁及关中一带大都市所开酒店悬挂“太白遗风”、“太白酒家”者甚多。
作为一个百年品牌,太白酒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典型的地域文化,厚重的人文文化,还有鲜明的企业文化。较典型的就是“人诚酒醇、传承真情”的宗旨理念,把做人、做企业、做事、做产品、做品质、做营销以及情感产品的属性统统包容在内。“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人诚酒醇,气正业兴”、“让经销商挣钱是工厂发展的硬道理”、“品质成就财富,创新推动发展,服务赢得客户,诚信振兴事业”、“质量信誉就是人格品德”、“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团队的努力是无限的”以及写进ISO9001:2000版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质量方针“选雪水纯粮,积千古妙法;融现代科技,酿太白美酒;筑质量体系,保顾客需求;随时代俱进,与诗仙同辉”等等宣言,都体现着太白酒的一种企业理念、一种企业精神和一种企业文化。公司编写出版的“太白酒厂志”、“太白酒文化”、“太白酒楹联赏析”三本酒文化著作、“古老的太白酒”画册、“凤型白酒生产工艺技术”和“凤型白酒知识问答”两本技术专著,则充分体现了太白酒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企业文化。

山东景阳冈酒业:历史文化奠定品牌根基


山东景阳冈酒业有限公司的景阳冈酒源于《水浒传》,成于《金瓶梅》,两部古典文学名着,一个神威过人、英雄打虎的故事,造就了白酒行业中独树一帜的英雄酒文化。
山东景阳冈酒业有限公司地处山东阳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酿酒业的发源地之一,是《水浒传》等主要故事的发生地。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景阳冈人不断挖掘酿造工艺,传承酒的文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育着景阳冈这一千年品牌。
历史文化奠定品牌根基
景阳冈酒业紧紧抓住历史酿酒文化这一有利条件,来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作为“透瓶香”的继承和发扬者,景阳冈酒业以“千年景阳冈”品牌效应为核心资源,以景阳冈酒“高而不烈、低而不淡”的尊贵品质和景阳冈“人淳酒纯”的企业精神为总抓手,全力打造既能突出历史文化,又能展现景阳冈现代精神的优质产品和品牌。1996年初,景阳冈1#酒应运而生。该酒集中了景阳冈千百年来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又将现代工艺、技术、理念、包装融为一体,内在品质突出一个“优”字,外部形象突出一个“靓”字,浑然天成,古朴大方。
的品牌文化可以赋予品牌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扩张力。由于景阳冈品牌有了历史文化为根基,又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个性修养等精神元素,不仅使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快速提升,同时,也有效地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成为一种追求文化的自觉性,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景阳冈1#酒也因此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品牌,快速占领了消费者的餐桌,销量不断攀升,并且成为景阳冈的主打产品和品牌。
英雄文化提升品牌魅力
为传承和弘扬几千年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探讨“景阳冈英雄酒”的历史渊源,提升品牌知名度,继承和发展这一品牌的酿造技术和文化内涵,以董事长徐怀谦为首的景阳冈酒业一班人,历经多年努力,多方挖掘搜集资料和实物,于2010年建成有历代珍贵酒器文物2000多件的酒道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这里是景阳冈酒道馆,也是酒器博物馆。另外,景阳冈酒道馆的酒都纪事部分,记载了阳谷景阳冈酒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景阳冈酒业近年来的企业大事记及所取得的成绩,为景阳冈品牌的塑造创造了优厚条件。
景阳冈酒文化和酒品牌,产生于民间,流转于民间,后又借助文学名着走向辉煌。为了将历史文化和英雄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景阳冈”品牌之中,成为品牌文化,为品牌服务,景阳冈人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在新的品牌文化中,重点突出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不断丰富和完善景阳冈的品牌文化。
山东景阳冈酒业有限公司秉承上千年的英雄酒文化,弘扬“人淳酒纯”的企业精神,恪守“先做人,后酿酒;做好人,酿好酒”的经营理念,坚持以景阳冈酒文化为支撑,以打造白酒金字招牌为目标,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习酒酿酒历史


茅台与习酒一衣带水,相距不到50公里。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这一带,赤水河沿岸,就有民间酿酒历史,当地的汉、彝、苗等民族嗜酒成风,盛行家酿坛坛酒、呷酒、醪糟酒之俗。凡有婚丧嫁娶、打猎扎山、岁令节庆等活动都离不开酒。据司马迁《史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经过该地区而见“枸酱”,将其献武帝,获得武帝“甘美之”的赞叹。诗人陈熙晋曾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的诗句,就是对茅台、习酒酿酒历史的佐证。据《贵州古代史》载,隋唐五代时期,贵州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当地居民除日常食用外,还有少量余粮用以酿酒。《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载:“东谢蛮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宴聚则击铜鼓。”宋代张能臣所撰的《名酒记》中亦有“风曲法酒”的记载。这些史料表明,古代贵州酿酒之风盛行。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后,对贵州、四川一带,尤其是仁怀、习水两县的酿酒业影响很大,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2年,习酒的先辈们在黄金坪建国营郎庙酒厂,生产酱香型白酒。1966年,试制成功浓香型白酒。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习水大曲、习酒为主的产品畅销大江南北,产品多次被评为行业和贵州名优白酒,成为地方纳税大户。生产能力方面,通过“七五”、“八五”技改,形成年产浓香型白酒8000吨,酱香型白酒5000吨的规模,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1992年,习水酒厂职工4000多人,总资产5.8亿元,一跃成为国家二级企业。1998年,茅台集团兼并习酒总公司,开启习酒新的历史篇章。2010年以来,习酒公司销售、税利等指标创历史新高,习酒品牌张力进一步释放,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贵州白酒工业企业排名第二位。至此,习酒公司从建厂国营至今,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发展历程。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折射“枝江”品牌的感染力


枝江大曲从历史的悠远处走来,历经岁月的沧海桑田,缔造了博大精深的枝江文化。1975年,社科院考古所在枝江酒业江口老厂区附近发掘了“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迄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酒器,专家指出,这是关庙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科学依据。到了明清时代,枝江酿造业已经非凡繁荣。据《荆州府志》载:“今荆郡枝江烧春甚佳”,“烧春酒”即产自枝江酒业前身“谦泰吉”槽坊,畅销于荆楚四十八集场,名冠荆楚,有口皆碑。
公元1817年,江南秀才张元楠在素有“小汉口”之称的江口古镇开设酿酒槽坊,并取名“谦泰吉”,寓意“谦和、安泰、吉祥”。他诚信经营、谦逊做人,加上酒质优良,生意十分兴隆;在他的影响下,江口先后兴办了数十家小槽坊,处处酒旗招展,酒坊林立,酒香缭绕。
清光绪十年(1884年),翰林学士雷以栋回乡省亲,品“烧春”后赞不绝口,并当即挥笔泼墨写下“谦泰吉”三个大字,张元楠为表谢意赠酒四坛,雷以栋回京城后将其中一坛献赠光绪皇帝,皇帝品尝后赞曰“烧春,好酒!”,从此“谦泰吉”槽坊的堆花烧春酒便被皇上钦点为贡酒。
晚清至民国年间,枝江酒坊发展更为迅猛,到民国38年,枝江共有私营酒槽坊126家,且大都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顾客喝酒特别放心。而在当时众多槽坊中,唯有“谦泰吉”名声较大,无论是上四川,还是下武汉的客商,都要滞留于江口,以畅饮枝江烧春酒为乐。
“谦泰吉”作为枝江酒的前身,以其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已为枝江酒注入了丰富的品质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元素,让枝江酒在历史的演变中永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如今,枝江大师原酌、三十年枝江、“谦泰吉”、五星枝江、四星枝江、枝江王、十五年经典、枝江古酒等共同构建起姹紫嫣红的“枝江”品牌大观园。枝江酒继承传统工艺、沿袭百年品质、口感纯正、彰显尊贵,成为政务、商务、民务消费领域的理想之选。
2010年7月,“枝江”正式上榜“老字号”,这是时代赋予枝江酒业的“国家荣誉”。伴随着枝江酒业的发展壮大,“谦和、安泰、吉祥”美好愿景正与今天的“知心知己枝江酒”时代诉求合拍,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合拍,枝江的品牌文化必将演绎得更为美伦美奂,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