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喝红酒一瓶专题。这篇关于《 喝一辈子酒到死都还是个酒盲!》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样的酒才是好酒?我其实更愿意听听大家对于记忆中那些喝酒的往事、糗事、趣事,而不愿谈及如何去辨别白酒的优劣,越是多的谈到这个问题就越是体现出现今社会对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对于金钱、虚荣的迷恋!更是忧虑中国白酒传统文化的未来。我只能提出几个因素来供大家讨论:

第一、成本。做生意当然是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像粮食、人工、水电、耗材这些就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应该考虑到白酒有淡旺季的。

第二、加水鉴别。如果是纯酒精和纯粮食酒的鉴别没有问题。

第三、闻。如果你是嗅觉很灵敏或是国内顶级的品酒师没有问题,或者同上。

第四、醉后的身体反应。我对这个因素还没有足够的体验,如果是我认为的不好的酒,那我也不愿去醉。

我认为其实大家爱酒,是爱那种酒与身体丝丝入扣的结合;爱那种亲朋知己酣畅淋漓、把酒言欢的氛围;更爱中国白酒的传统文化。

对于白酒的文化,我并非想提什么酒厂宣传的白酒的历史、就哪个年代在哪个地方造酒,那是历史学家该干的事情。我想说的是在那个通讯时代还仅仅停留在带口讯、信封的年代的白酒文化。那时的夜晚是不是特别长?因为晚上都是油灯啊。夜晚时如此的寂静,星空是如此的美,虫鸣蛙叫是如此的悦耳,村子里每逢有人生大事,亲朋好友、左邻右里、乡里乡亲齐聚一堂。成年男子们会聚一桌,拿上碗,斟满酒,谈谈劳作,述述家常,开开玩笑,打打趣,偶尔女人们也会学着男人们斗斗酒。何其和睦!甚似天堂!没有现在酒桌上的贫富、高低、虚荣、攀比。

诚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受益颇多,但也不应该以付出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来获取。中国的传统白酒文化很像京剧!再不加以普及,就很有可能像京剧一样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了。现在的80、90后面临车贷、房贷、婚姻、事业的压力有时会选择洋酒、葡萄酒来抒缓自己的情绪,等到40岁左右才会慢慢的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体味中国传统白酒的文化价值。

回忆回忆你父辈们喝白酒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在想想自己最近一次喝白酒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喝了一辈子酒 你知道喝是大曲酒还是小曲酒吗?


有人喝了几十年白酒也不知道大曲、小曲为何物?

那么,什么是大曲酒、小曲酒呢?

大曲,又称块曲或砖曲,以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经过粉碎,加水混捏,压成曲醅,形似砖块,大小不等,让自然界各种微生物在上面生长而制成,统称为大曲。大曲又分为低温曲、中温曲、中偏高温曲和高温曲。一般是固态发酵,而采用大曲酿制的白酒,就叫做大曲酒。

小曲则是以稻米、米粉或者米糠为原料,还可以添加中草药或者辣蓼粉为辅料,加之少量白土作为填充料。多采用半固态发酵,采用小曲酿制的白酒,就叫小曲酒,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所谓的曲药,就是在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混合在粮食中的发酵剂,曲药中富含各种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各种微生物的联合作用能够将粮食转化,经蒸馏后就是白酒。

大曲根据制曲的工艺不同,分为高温大曲和中温大曲,而中温大曲,又可分为清茬曲,后火曲和红心曲。当然,除了以工艺为依据区分,也可根据香型进行区分,分为:酱香型大曲,浓香型大曲,清香型大曲。

白酒是一种舌尖上的艺术品,无所谓好与坏,只能是依照个人的口感而定,但大曲酒和小曲酒确实有各自的特点,大曲酒,一般曲香馥郁,口味醇厚,饮后回甜。比如茅台,用的就是高温大曲;汾酒,用的是中温大曲。而小曲酒,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酒味醇净,香气优雅,比如桂林三花酒,广东长乐烧都是小曲酒中的佳作。而中国八大名酒之一的董酒,则是大曲和小曲混合使用,用大曲酿制香醅,小曲酿制酒醅,然后在蒸馏的过程中分层放置,串香而成。

据考证,大曲的出现明代才开始出现,当大曲技术出现后,酒业就得到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酒离不开曲,曲决定了酒的风格。俗语说,有美酒必备佳曲,酿酒中我们把粮醅比作肉,水比作血,曲为酒骨,骨若不正,酒体则不会丰满协调。

解百纳是一个葡萄品种 还是一个品牌?


也许你不会了解解百纳商标诉讼案持续了8年之久,也许你也不知道CabernetSauvignon为什么叫赤霞珠,但是你肯定在各种场合听过、喝过中国的解百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解百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解百纳到底是什么?

以上三种Cabernet你猜谁会是解百纳呢?

解百纳其实就是Cabernet的音译,解的意思就是能够、会的意思。当时据说是张裕公司阴错阳差地将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品丽珠(CabernetFranc)和蛇龙珠(CabernetGernischet)三种葡萄混在一起酿酒。由于这三种葡萄都有Cabernet这个单词,所以解百纳就这样诞生了。

当这三种葡萄放在一起时,你就可以指着说:这是一堆解百纳!。用这些葡萄酿酒的时候三者的比例也没有硬性的规定,谁多谁少全凭酿酒师的心情。

由于解百纳大获成功,国人纷纷效仿张裕酿造解百纳。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认为解百纳就是一种葡萄,或者是一种葡萄酒,亦或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对于解百纳的定义也越来越乱。

解百纳的名字是谁起的?

你有没有发现赤霞珠、品丽珠、长相思、雷司令、琼瑶浆这些名字很有诗意呢?

1892年的清朝,张裕葡萄酒公司从法国带回124种葡萄。这些葡萄用简单的数字代表葡萄品种,使用起来很容易出错,于是就请了几个江浙一带的文人骚客一边喝酒一边按着英文音译给葡萄们起名字。喝得半醉微醺时灵感一涌而上,美名就这样出来啦。

中国那么多解百纳究竟谁是正版?

由于历史的混乱,中国几家葡萄酒公司为解百纳这个商标争得头破血流,最后这个持续了近8年之久的中国葡萄酒知识产权第一案终于在2011年1月尘埃落定。现在只有中粮旗下四个葡萄酒公司、王朝及威龙等包括张裕在内的7家公司可以无偿和无限期地使用该商标,其他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再使用解百纳商标。

醒酒还是不醒酒?这是一个问题


醒酒可能是最受葡萄酒爱好者热议的话题之一。许多人对醒酒有着不一样的态度。醒酒能使葡萄酒与空气充分接触,更好地发挥其风味,是否老年份葡萄酒都需要醒酒呢?

然而,会有不少专业人士会对你说:忘了醒酒器吧!例如老年份的顶级巴罗洛(Barolo)来说,最好的做法是在饮用之前1小时开瓶,让葡萄酒在瓶中慢慢与空气接触,这样能很好地让葡萄酒发挥出其风味。如果使用了玻璃的广口醒酒器,葡萄酒中的复杂而微妙的香气则会流失。皮埃蒙特(Piedmont)的酿酒师马沙雷洛(MariaTeresaMascarello)形容道:把老年份的葡萄酒倒入醒酒器醒酒,对于葡萄酒来说就像是疯狂摇晃一个80岁的老人,不仅有害无利,甚至是致命的。

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葡萄酒,许多人认为红葡萄酒一定要醒酒。换瓶醒酒在许多人眼中是潮流,许多餐厅为了营造高档的形象,也热衷于为客人醒酒。在醒酒之前,可以阅读酒标,一些酒标会有侍酒建议。一些葡萄酒醒酒是为了去除葡萄酒中的沉淀,这时,醒酒器则是作为一个换瓶的工具。

当然,也有一些专业的侍酒师认为,葡萄酒的沉淀才是葡萄酒的精华所在,才是葡萄酒最原始的味道。

白酒喝高度酒还是低度酒好?


很多人喝酒总喜欢喝低度酒,其实,低度白酒的危害要远远大于高度白酒。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必须喝酒,最好要喝高度酒!

首先,心理上:对一般人而言,总觉得低度酒味道不呛人,但事实上,喝低度酒要比喝高度酒更容易醉人,对于高度酒,因为高度酒味浓,多数人从潜意识里自觉地少喝了。

其次,成分上:低度酒也是由高度酒制成,降度的最好方法是兑水,兑过水之后酒味会变淡,为了不影响其口感,低度酒往往要加入各种香料和添加剂。香料和添加剂多多少少都是不好的,然后,大家就都明白了。也就是说同样饮酒量,如果喝低度的就要比高度的要多喝进去更多水、香料和添加剂。

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你放倒,这是个日积月累的慢性中毒过程。所以当你饮用低度酒时,也同时喝进了一些香精、添加剂等物质,而这才是对于肝的最大的伤害(所以还是要少喝酒的)。

最后,结构上:高度酒的酒精与水紧紧结合在一起,进入体内可以同时随汗液挥发和尿液排除。而低度酒的酒精和水不完全结合,在体内酒精首先挥发渗透到肉里骨子里,而水随尿液排除,体内剩下的只有酒精。

综上,喝酒要喝高度酒。不过都得提醒一下,喝酒要适量,身体要紧。

喝澳洲葡萄酒怎能不懂设拉子?


当我们谈论澳大利亚葡萄酒时,首先想到的都是设拉子(Shiraz),没有其它任何一个葡萄品种能与之相比。设拉子在澳大利亚广泛种植,可以酿出风格各异的葡萄酒,从日常消费得起的风格,比如好喝又易饮能搭配烧烤的葡萄酒,到风格华丽、能够陈年、在世界葡萄酒业界引领风骚的经典之作,设拉子无所不能。

设拉子是澳大利亚发展得最稳定的红葡萄品种,酿造出了最受欢迎的红葡萄酒,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在出口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的核心。作为澳大利亚种植最广泛的葡萄,风格大胆成熟、易于入口的设拉子,继续在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界占据主导性地位。而专业的酿酒师团队确信,设拉子以其品质著称而非产量,他们以传统的手工酿造技术,酿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个人风格的葡萄酒。由于设拉子具备天然优势,无论是对于走在酿造前沿的酿酒师们,还是葡萄酒爱好者们,设拉子都是特别的存在。

设拉子:起源于法国,扎根于澳大利亚

设拉子的现代酿酒历史发源于法国东南部,而这个品种,在那里更常见的称呼是西拉(Syrah)。这是个萌芽较晚、成熟也较晚的红葡萄品种,在法国诸多产区的顶尖佳酿中是主导品种,包括Hermitage、CteRtie和St-Joseph等地的葡萄酒,同时设拉子也是Chteauneuf-du-Pape,Languedoc-Roussillon,VinDePays等葡萄酒的主要品种。

第一根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的设拉子葡萄藤,是在1832年跟随JamesBusby的一大批葡萄藤一起靠岸的。Busby被公认为是澳大利亚葡萄酒之父,他游经西班牙和法国,收集了一批葡萄藤,而这些藤则奠定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的基础。

这些第一批来到澳洲的葡萄藤,被标记为Hermitage,或者更奇怪的Claret或Burgundy,或者通过编号或其他通用属性标记,而不是通过品种标记。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澳大利亚采用了设拉子(Shiraz)这个名字,很快这个品种的名字就在全球得以公认。

要达到完全成熟,设拉子需要温暖的生长季节。不过,最为芬芳、优雅的设拉子风格,都产生于夜晚凉爽、昼夜温差大的产区,如堪培拉地区(CanberraDistrict)、阿德莱德山区(AdelaideHills)、莫宁顿半岛(MorningtonPeninsula)和雅拉谷(YarraValley)。在温暖至炎热的产区,设拉子会表现出更多的果酱、黑莓和李子的风味,而更为精致优雅的香气则相对少一些。

世界上最古老的设拉子葡萄藤

世界上最古老的且仍在产出的一些葡萄藤,可以追溯到1843年(Langmeil的葡萄园),1847年(TurkeyFlat的葡萄园)和1860年(Tahbilk的葡萄园)。这些未嫁接过的、没经过根瘤蚜虫疫情的葡萄藤,生产出的葡萄果实小而浓缩,风味集中。

与19世纪初期种植的大多数红葡萄品种一样,设拉子有相当长的历史是用于混酿的,常与歌海娜(Grenache)、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或马塔罗(Mataro,又称幕尔维德,英文Mourvedre)混合,而不是用来酿造单一品种的葡萄酒。

设拉子很快成为许多产区的主要品种,如猎人谷、还有维多利亚州的一些产区,如吉龙(Geelong)、班迪戈(Bendigo)、路斯格兰(Rutherglen)、格林罗旺(Glenrowan)、雅拉谷等,以及南澳州的部分产区,如巴罗萨(Barossa)、克莱尔谷(ClareValley)、麦克拉仑谷(McLarenVale)、阿德莱德山区(AdelaideHills)和库纳瓦拉(Coonawarra)。

在GeorgeWyndham,HenryLindeman,WilliamAngove,JosephSeppelt和ThomasHardy等酿酒师先驱的引领下,由高比例的设拉子制成的葡萄酒在澳大利亚、英国和欧洲的餐桌上被普遍接受,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出口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脱颖而出,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实现了复兴。

与医生的不解之缘

许多澳大利亚早期的葡萄酒推广人士都是医生,其中包括1844年抵达阿德莱德的ChristopherRawsonPenfold医生,他建立了Magill庄园。他把自己的产业叫做Grange,这个名字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优质葡萄酒的代名词。奔富的第一批葡萄酒曾经被用作处方,因为医生认为这对贫血患者有益这些病人也太幸运了吧!

随着德国西里西亚的移民在19世纪来到巴罗萨谷,这里成了数代酿酒师的家园。他们让设拉子的质量和产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一些酿造著名设拉子的酒庄,如Orlando,JacobsCreek,Seppelt,Henschke和Yalumba,都与早期移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Yalumba就是在1849年由英国移民SamuelSmith于1849年创立,他在葡萄园里主要种植设拉子。

葡萄酒都一个味儿?试试这样喝……


为什么所有的葡萄酒我喝起来都是一个味儿呢?相信很多初次接触葡萄酒的朋友都有这个疑问喝起来都是一个味儿,这可能和喝的少有关系,因为喝少了,没有鲜明的对比,所以喝起来都是一个味道想要清晰地判断葡萄酒中的各种味道,不访试下以下的几种方法

多尝试不同的国家、产区和品种

就拿我们所熟悉的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为例,不同产区、国家酿造的赤霞珠口感各不相同,波尔多梅多克(Medoc)的赤霞珠强劲饱满;美国纳帕谷(NapaValley)的赤霞珠强壮,颜色较深,酒精度较高;智利迈坡谷(MaipoValley)的赤霞珠则果味浓郁,口感干净多汁。因此,不同风土的产区会造就赤霞珠不同的个性,多尝试、锻炼自己的味蕾,便能分辨出这些。

不同的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口感也各不相同,歌海娜(Grenache)、美乐(Merlot)、丹魄(Tempranillo)等都试上一试。又比如澳洲的西拉(Shiraz)、新西兰的黑皮诺(PinotNoir)、阿根廷的马尔贝克(Malbec)、南非的皮诺塔吉(Pinotage)等都是各自的代表性葡萄酒

尝试不同等级的葡萄酒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有着严格的葡萄酒等级划分,在大多数葡萄酒爱好者的眼中,法国波尔多是品质的保证。但波尔多有等级划分,普通的波尔多大区很多,也很雷同,但它们与玛歌(Margaux)、波亚克(Pauillac)等知名子产区的酒相比就有一定差别,更别说列级名庄了。因为在这里,酒标上标明的产区越小、越详细,通常酒质会更好。

而且可以选择同一酒庄的佳酿(Crianza)、珍藏(Reserva)和特级珍藏(GranReserva),一一作对比,会发现不同等级的葡萄酒就体现出不同。

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正确的品酒技能,像葡萄酒葡萄酒加冰?加可乐?加雪碧?这些方法是不建议的,品酒,讲究望、闻、问、切。喝酒前注意酒液颜色的澄静度,稍微闻一闻香气,喝酒时保证酒液在口腔中停留5-8秒,咽下后,稍等片刻回味一番你就会发现,好酒和坏酒之间大有不同,好酒一定是令人愉悦欣喜的。当然这需要长时间味蕾和品鉴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

世间葡萄酒千千万,很多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葡萄酒新手和行家的区别,大多都取决于对葡萄酒的了解和积累的经验方面。希望在品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的朋友,可以选取同一个品种,进行不同产区的品鉴,品酒的进阶段,可以进行垂直品鉴(同一酒庄同一酒款不同年份)和水平品鉴(同一年份不同酒庄酒),感受陈年带给葡萄酒的影响和不同酒庄的不同风格。在对比中学习记忆,效果可能会更好。

古人说的一次喝三百杯酒是真的还是吹牛?


大家都知道,通常喝酒是用杯子喝的。在酒桌上看一个人喝了多少酒,通常数他喝了几杯就可以了。

有的人酒量小,喝酒也文气。比如宋代的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一首词,才喝一杯酒。他一辈子也就写了那么多作品,虽然其他场合也可能喝酒,但基本上喝酒的量就在那了。

相比之下,女词人李清照喝酒的魄力就大不少,著名的《声声慢》里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换句话就是,三两杯酒怎能满足我的酒瘾呢?要喝,怎么也得喝更多些吧。

当然了,一次喝上几杯酒实属常事。不过李白曾经写过,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是正应当的意思,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说该喝它个三百杯才好。那么,李白是否真能喝三百杯酒呢?虽然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但那和三百杯一样,基本上是夸张的说法。或者说,是李白加上岑夫子、丹丘生,三个人一共打算喝上个三百杯酒。

好吧,三个人一共喝三百杯,能否做到呢?古代的酒杯,跟今天的酒杯也差不多。今天的小白酒杯,一杯约六钱到一两多。按六钱的算,一百杯是六斤。如果是六斤白酒,那是不要命了。但唐朝还没蒸馏酒,喝的是低度的发酵酒,也就比今天的啤酒度数稍高些,酒量好些的,喝个六斤应该没太大问题。今天一些年轻人聚会,人均七八瓶650毫升的啤酒不是常事吗?

当然了,一般白酒喝到十来杯也就差不多了,并且不再计数。在有的地方比如我去过的内蒙古,酒过三巡,大家就开始用分酒器,也就是玻璃小酒壶开始壶喝。用小杯子喝很多白酒,并且还精确计数的,我只听说过周恩来。他有一次回忆说,长征经过茅台镇的时候,他抵御不了茅台酒的诱惑,一天之内用一两的杯子喝了35杯。一共喝了多少,自己算吧。

有谁知道喝酒的吉尼斯记录?我也不知道。但我想,吉尼斯可能不愿收录这个,社会上有吃汉堡的大胃王比赛,恐怕当代没人敢举办喝白酒比赛,万一搞出了事吃不了兜着走,《红高粱》里解放前那种斗酒大会不算。或许,民间的喝啤酒比赛会有吧,不过,喝啤酒用的是大杯,虽然喝下去的量不少,但杯数没多少。李白也不敢说会须饮啤酒三百杯吧?

最后清哥想说的是,酒量有大有小,不能强求人人都喝很多酒,但既然上了酒桌,就不能让面前的酒杯空着,或者不满。懂酒俗的人都知道,斟酒都得斟满,给人倒茶才倒半杯。让酒杯空着半截,是对酒杯和酒的双重不尊重。清朝书籍《笑得好》里面一则锯酒杯的笑话,就讽刺这样的现象:一人赴席,主人斟酒每次只斟半杯。其人向主人云,尊府可有锯子借我一用?主人问何用。客指杯云:此杯上半截既然盛不得酒,就该锯去,留他空着有何用?

国酒还是洋酒?跟对的人喝对的酒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东方的诗仙李白这样以不愧天为己任地去爱酒。这位斗酒诗百篇的才子在酒的灵感下,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没有葡萄酒的日子就如同没有阳光,西方的葡萄酒之父巴斯德更是把葡萄酒比做赐予万物生命的阳光。很难分出李白和巴斯德谁对酒更热爱一些,对酒的喜爱虽然相同,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却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欣赏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种种不同。

2017年9月9日至9月12日,第七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举行。今年的酒博会吸引了来自白马庄、拉菲、木桐、玛歌等国外参展商800余家,茅台、五粮液、汾酒、古井贡、雪花啤酒等国内参展商800余家;董酒、青酒、国台、林城酒窖等省内参展商200余家。为了弘扬酒文化,还将举办与酒+旅游+文化+互联网相关的活动。今天,我们就从读者最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还原中外美酒与酒文化的异同,也来纵览一下酒博会在酒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一:酒种的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不同点二: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拼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