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酒文化 “非酒无以成礼”》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刺激性的饮料,而且是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可谓是宴会、聚餐的真实写照。
传说,魏朝谋士钟毓和钟会,曾在父亲睡时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自古起,酒就被纳入礼的轨道,《周礼》、《礼记》中,没有一页不提到礼,几乎没有一页不提到酒,可见酒与礼的密不可分是中国酒文化的特点之一。
酒以礼成,一是借助酒来实现礼,二是饮酒的时候有礼的规定。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到的作用,因此,熟知酒桌上的礼仪,有助于在现代交际中展现个人修养与品味。
我国古代,酒产量较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平民日常不得饮酒,只有在祭祀等重大典礼之时,才能分饮。且饮必献于鬼神,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长久以来,饮酒在古人心中,便如同祭祀一般,注重礼节!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酒文化知识礼节
酒文化知识礼节
我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知识礼节源远流长,想要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好好了解熟悉中国人的酒文化知识礼节: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多少文人骚客都与酒脱不了干系,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横溢,酒酣墨畅。
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中国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古代酒文化:饮酒 非饮食之事
早在古代的时候,酒就被赋予了很多种功能和用途,一是祭祀,二是宴请,三是庆功犒赏、会盟结社,四是寿庆婚宴,五是用作药剂治病、解毒或当做健身补品,六是用作调料除膻去腥,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沿用。
但古人喝酒极为讲究,讲究酒德和酒礼。早在周朝时,就曾经专门颁发中国第一部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饮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而在明朝时,人们认为喝酒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有所禁而不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强调饮酒方式的重要性,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人们的感情,避免出现不理智的举动。
不仅如此,古人对饮酒的对酒之人、时间、场合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最好的喝酒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最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还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但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彻夜饮酒等,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等,算是酒后的放松吧。
我们司空见惯的饮酒,在古代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讲究,难怪古人曾经感慨: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同时古代饮酒多讲究场合,多选择风度高雅的时间场合饮酒,如春游、雪天之时,饮酒嬉乐,趣味盎然。
春游必饮酒
唐宋以来,官民有春游饮酒的习俗。唐代留下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侠少,没至春时,结朋连党并髻于苑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器随时之,遇好囿,则骑马而饮。《梦粱录》记南宋杭州清明郊游饮酒,贫者亦不例外: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子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春游饮酒既然普及到这种程度,郊游无酒就简直不可忍耐了,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诗中有代表这种情绪的诗句,其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雪天饮酒
大雪纷飞,屋中拥炉啜酒,是一种境界:幽幽雅雅,大适融融然(陶潜语),体味了自己的福分。
清人《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冰床饮酒又是一种境界:将拖床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入飞。这真是斗风戏雪,显示出大家的豪爽。
射兔饮酒
金代习俗,每年三月初三,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射中者为胜家,负家下马跪地,高高捧酒奉胜者,胜者下马接杯饮酒。
游戏之作,处罚似严重了一些,但它在当时确也促进了骑射的技艺,这与某些人朋比营私,只知花天酒地有天壤之别。
花酒之宴
元代宫中常有因花而设的饮宴: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宴;红梅初发、携樽对酌,名曰浇红之宴;赏海棠花,名为暖妆之宴;看瑞香花,名为泼寒之宴;牡丹花开,有惜香之宴;落花时节,有恋春之宴;催促花开,又有夺秀之宴。
除此之外,还有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具诗情画意之时也多煮酒以贺。
酒文化:中国的劝酒礼仪
喝酒在中国是年过节,朋友聚会必备的,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劝酒是常有之事,也有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内涵。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最后说明,此处所讲劝酒是理智的劝酒,如今正是年节,万不要劝酒不成动肝火,伤了彼此感情。
宋词中的酒文化 精髓无处不在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是写酒的,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大诗人大词人与酒联系在一起。那么酒在当时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它的精髓又在哪里呢?
浊酒
浊酒在宋词中俯拾皆是。那么,什么是浊酒呢?浊酒是与清酒相对的。一种说法是,浊酒是指没有滤过的酒,或者因为技术不高,纯度不够,从而不够清澈。也有说法,古代时候酿的酒都是米酒,里面大多有很多沉淀物,所以有浊酒之说。
最初浊酒的典故约应出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对好友山涛劝他出仕说了自己的许多不便,然后说: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以此表明自己不羡慕荣华富贵,只要有简单的物质享受,能够和子孙亲人安享天伦之乐即可。
由此不难知道,浊酒并非质量很好的酒,甚至可能是质量较差的酒。这种浊酒,便成了物质生活简单的象征,所用寓意也颇为广泛。一则可以反映恶境之下的悲壮情怀,二则可以描绘虽为浊酒却丝毫不减情致意趣的心境,三则还可以体现慨叹美好不再的忧愁。
悲壮
浊酒在边塞词中多添了一份英雄气概。范仲淹在其着名的《渔家傲》一词中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荡气回肠之句,浊酒恰是边塞军旅生活条件低劣的写照。
边塞词中浊酒多表现的是悲壮与沉郁。张孝祥的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则更多的是边关将士的悲壮!镇守边关,唯有浊酒可以解心中为国征战的情愫,饮罢迎面而来的风也多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洒脱
杨慎《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字一字读来,感受到的无不是作者乐观洒脱的情怀。故友相逢,庆贺只需要一杯浊酒。故友知心,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一杯浊酒就足以将所有的世事变幻一起饮下,这便是饮酒之人的洒脱、豪迈。
饮酒非饮食之事 乃文化之事也
酒在古人看来,与祭祀活动本身一样,都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酿酒只是为了用于祭祀,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与崇敬。这也便是古代酒为祭不主饮的道理。
现今,酒作为酒精饮料日常饮用并无不妥,但在古代,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不仅讲究德义之礼,且要在特定的礼仪、严肃的宴饮场合亦或风度高雅的场合方可饮用。
早在周朝时,就曾经专门颁发中国第一部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饮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而在明朝时,人们认为喝酒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有所禁而不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强调饮酒方式的重要性,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人们的感情,避免出现不理智的举动。
不仅如此,古人对饮酒的对酒之人、时间、场合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最好的喝酒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最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还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但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彻夜饮酒等,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等,算是酒后的放松吧。
酒在如今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是颇具刺激性的饮料,但在古代确实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更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必定不能理解古代的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
酒文化典故: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酒文化那点事:成语与酒
酒文化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源远流长。因此,除历史典籍、诗词文章等等浸润着浓浓的酒香外,在成语里也同样弥漫着馥郁的酒香。
细细数来,带酒的成语有许多许多,举如:酒酣耳热、酒入舌出、酒池肉林、酒囊饭袋、斗酒只鸡、醴酒不设、醇酒妇人、浆酒藿肉、对酒当歌、以酒解酲、使酒骂座、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仗气使酒、醉酒饱德、我醉欲眠、如醉如痴、心醉魂迷、饮醇自醉、大醇小疵、哺糟啜醨、饮鸩止渴、宴安鸠毒、忧心如酲,等等。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总而言之,酒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自从酒神发明了它,酒仙饮用了它,它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带酒的成语正是多方面地反映了在历史长河中酒对于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些成语,写在笔下笔下生花,说在口头口角生津,它们无疑是从一个侧面生动地丰富了酒的文化。
酒文化典故之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酒文化:敬酒时需要注意的礼节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一些礼节非常在意,特别是现在春节临近,免不了和长辈、领导、亲戚、朋友喝酒,在席间,最多的就是敬酒,以免坏了规矩,还是先看看敬酒时需要注意的礼节吧!
祝酒词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困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时间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的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敬酒手势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敬酒仪态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敬酒顺序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虽然如今很多麻烦的礼节被摒弃掉,简单的一些还是要注意的,也许这样你可以就此受到领导赏识呢?
红酒知识和社交文化礼仪小常识
随着葡萄酒在国内的逐渐流行,人们开始注意葡萄酒与菜品的搭配。谈到搭配,一个搭字,表示组合;一个配字,则表示和谐。搭容易,是否很好地相配则需要摸索和经验。有点像婚姻,一方太突出往往给人的感觉不协调,只有和谐的才是美满的。
1、味觉
我们的味觉能够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五种基本感觉。而这几种感觉又会相互影响:咸会加强苦的感觉;酸能短时间地掩盖苦味,又加强了甜味;甜味能降低对咸、苦、酸的感觉;苦味能降低酸度。如烤咸肉搭配单宁酸丰富的波尔多红葡萄酒会感觉苦不堪言。
2、色泽
红葡萄酒配红肉类食物,白葡萄酒配海鲜及白肉类食物。这是传统的搭配原则。红葡萄酒中的单宁有利于消化,并能解油腻。尽管一些鱼类(如富含油脂的大马哈鱼或金枪鱼)能够与清淡的红葡萄酒搭配良好,但消费者如果尝试用波尔多红葡萄酒与多数新鲜的鱼类、蚌类、生蚝、鱿鱼等搭配时,高含量的单宁会严重破坏海鲜的口味。高含量的单宁会使鲜嫩的鱼肉变得粗糙,使蚌类、生蚝、鱿鱼等变得很腥。葡萄酒在口里甚至会感觉到令人讨厌的金属味。一些白葡萄酒的口味也会被牛肉或羊肉所掩盖,但它们与海鲜或鸡肉(白肉类)搭配时往往能够提升菜品的鲜味。
3、口味
吃清淡的菜,用清淡的葡萄酒来配。口味浓重的菜,可以用同样丰厚和浓郁的葡萄酒来配。比如清蒸鱼可与两海之间产区的清淡干白葡萄酒搭配,但口味相对较浓厚的豉汁蒸石斑鱼则可以与格拉夫产区经过橡木桶陈酿的口感较丰富的干白葡萄酒搭配。至于红烧或干烧鱼则在可搭配较清淡的波尔多红葡萄酒。
葡萄酒也是一种社交礼仪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往作为西方传统饮品的葡萄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我们该如何欣赏和享用它,如何不在餐桌上出洋相,成了社会人的必修课程,因为饮酒如今已经被公认为社交礼仪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红酒礼仪
红酒是一种很娇贵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它的保质困难,只是说喝红酒的方法不对,就无法品到它的精妙之处。
拿酒
红酒的味道很受温度影响,因此要尽量减少手部与酒瓶的接触。
倒酒
红酒放置久了总会有一些沉淀在瓶底,这些沉淀会影响酒的口感,因此倒酒时要均匀用力,让酒柔和地倒出,不要摇起瓶底的沉淀。
摇酒
摇酒可以把红酒未完全醒来的酒味充分散发,让酒更醇厚,同时也可以把红酒的香味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香气四溢。
醒酒
这是喝红酒一大重要步骤,就是在宽敞的容器中,把红酒静置一段时间,让红酒与空气充分接触,把刚开启的红酒中酸、涩、薄等缺点去掉。一般来说,静置半小时便是最佳饮用时间,而年份越久远的红酒则需要越长的时间。
喝酒
中国的白酒烈,烧喉,因此要一口干。而红酒不同,充分醒酒后的红酒味道醇厚,变化多端,啜一口以后在口腔里充分回旋,让舌头的各方面不停触摸红酒,会发现它。
如何拿杯子
大家知道啤酒杯和纸杯是不能用来装葡萄酒的,要不然这会跟用纸杯饮上好的咖啡一样无趣了。葡萄酒要用高脚杯来配。当然装中国烈性白酒的小杯就太小了,还不够喝一口的呢!拿杯子的时候,如果采用拿白兰地的手势,那就有冒充行家的嫌疑了。手的温度不同于酒温,手温会影响到葡萄酒的风味,只有拿酒杯柄和杯托才不致影响酒的温度。这才是正确的持杯手势。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