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和白酒专题。这篇关于《一文了解“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新工艺白酒是应用现代化酒精工艺生产食用酒精,再进行串香、调香和固液结合法生产的白酒,又称液态法白酒。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粮食供应十分紧张,而白酒行业又是耗粮大户,按当时的生产水平计算,每生产1吨白酒约需耗粮3.9吨,生产酱香型酒耗粮还要多些。这就产生了粮食供应不足和生产白酒耗很多的矛盾.白酒界巫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少耗粮,多产酒,以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饮酒需要。

当时提出的办法有三:

一、以粗粮(高产作物甘薯)代替细粮酿酒。

二、用人工培养的曲霉菌和醉母菌代替酒曲提高原料利用率。

三、参照苏联生产伏特加酒的办法,用液态发酵塔式燕馏,先将原料制成酒精,再稀释改制成白酒。苏联生产伏特加酒的原料利用率比我国固态法的效率高出1倍以上。

上述各种方法,先后在各地酒厂展开使用。白酒生产机械化,一直是酒厂最受重视的举措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倡农民多种高产作物甘薯,以补助细粮供应之不足。接着就产生用甘薯干代替高粱、玉米酿酒的热潮.人工培养曲霉菌和酵母菌代替大曲酿酒的办法,是1952年首先在前北京酸酒厂改大曲二锅头为麸曲二锅头开始的。

液态法是在解放初期参照苏联改制伏特加酒的经验提出的,时间最早,起步却较晚。

以地瓜干为原料生产酒精,在国内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哈尔滨酒精厂、天津酒精厂(当时采用间断式精馏塔设备),已经可以生产高纯度酒精向国外出口。

优质酒精配制白酒似已不成问题.但是当时就有持有反对意见者,为了仿伏特加法与市场要求相结合,使酒精改制白酒具有香味,五十年代初期曾有一种所谓三精一水的白酒出现。即用酒精、香精和糖精(三精)加水配制而成产品.这种酒的香味类似喷漆用的香蕉水气味,为消费者所厌恶。

所以三精一水酒一进市场就砸了锅,无人过问,留下的只有群众对酒精改制白酒不好的印象。

1956年,白酒界酝酿固态法生产液态化的时节,适逢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大会。在这次会上,周总理代表中央作了报告,报告中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并在会后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600多位国内科学家并邀请百余位苏联专家参加共同编制《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当时轻工业部提出酿酒工业方面的课题是酒精兑制白酒。

其根据是白酒中主要成分酒精加水占总量的98%。生产酒精的方法已经在国内酒精厂达到可以生产高纯度酒精的水平,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搞好白酒中1-2%呈香呈味成分,并配制成具有白酒风味的产品。

轻工业部提出的课题,经过国家科委专家们审议并通过后,列入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这是白酒界采用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将古老的固态法大胆地改为液态法。

用酒精改制白酒,既是国家规划项目之一,必然受到白酒界的重视。但是进入具体研究时,又遇到种种困难。既没有先例可资借鉴,又没有技术资料可供参考,全凭摸着石头过河。

屡经碰壁之后,不得不考虑操之过急的问题,改为退一步再前进的方针,即保留一部分固态法生产与液态法生产酒梢相结合,作为过渡形式。这就是新工艺白酒的开端。

酒精兑制白酒

1956年,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列有酒精兑制白酒的年度研究计划,组成了研究小组,熊子书任组长。首先调查消费者喝酒习惯,用酿造白酒与兑制白酒征求意见。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爱喝带糟香的白酒,得知喝酒常见有地方性和习惯性。

糟香就是蒸馏时和扔(丢)糟使酒中带有糟香气味,后利用丢糟进行了试验,以串香风味好;浸蒸损耗大,而操作较麻烦,不易推广。后来又采用固液结合法进行试验,用7%优质酒勾兑普通白酒。

1962年,全国遭受自然灾害后,对节约粮食更有迫切感。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仍要生产白酒、这是体力劳动群体的劳保福利品,也称为苦力酒。轻工业部部长提出利用酒精配制白酒,由轻工部发酵所与上海香料所合作,发酵所负责生产工艺、上海所提供白酒香料。

轻工部发酵所工程师熊子书负责这个项目,独自一人进行了生产工艺的试验。先以硫酸为催化剂,将酒精与有机酸试制了人造酯,配制白酒并获得成功,后用上海所提供的白酒香精配制白酒,以29号白酒香料为好。将试制样品送部食品局等单位征求意见,同时以市售粮食白酒为对照样,结果试制样品质量得到认可,最后送往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进行鉴定,认为可以进行推广了。但有人反对在北京试销,认为这是一步登天,改去东北推广而无结果。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关于葡萄酒发展史 你了解多少?


葡萄种植起源于何时?新旧世界的划分有什么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酿酒?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随我一起搭乘时空机,沿着时间轴,探索葡萄酒发展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吧。

第一站:葡萄大迁移,开辟新世界

在葡萄酒界,新旧世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新世界主要指除了传统欧洲产酒国以外的国家,该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息息相关。葡萄酒正式进军新世界,可追溯至哥伦布(Columbus)发现新大陆时期。在那时的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Exchange)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传教士将欧洲的葡萄品种带到南美洲。

图片来源:CochayToro

这股葡萄迁徙大潮主要分为3拨: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传教士在这片大陆种下了第一棵葡萄树,并将葡萄品种命名为传教葡萄(Mission,音译为弥生葡萄)。此举既考虑到葡萄酒掺水后能用于消毒,更意在传播天主教。19世纪时,所谓的高贵品种扎根这片土壤,主要为法国的葡萄品种,如波尔多(Bordeaux)的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20世纪时,地中海地区的传统葡萄品种漂洋过海地来到智利,佳丽酿(Carignan)等品种开始在这里大放异彩。

第二站:旧世界的欧洲舞台,上演辉煌史

传统的旧世界欧洲产酒国不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但却见证了葡萄酒的多个大事件发生和巅峰辉煌期。从神权至上的中世纪开始,葡萄酒就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当时的修道士们更是承担起了推进葡萄酒发展的重责。西多会(CistercianOrder)和克吕尼会(CluniacOrder)等宗教团体将贵族馈赠的土地用于建立庄园,酿造弥撒(Mass)仪式所需的葡萄酒。在此期间,他们在不断探索新的酿酒工艺的路上精益求精,为后世留下了沿用至今的传统酿酒技艺。其中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是本笃派(Benedictines)的修道士唐培里侬(DomPerignon),他是倡导有机种植的第一人,对香槟(Champagne)的酿造工艺更是深有研究,酩悦香槟(ChampagneMoetChandon)旗下大名鼎鼎的唐培里侬香槟(ChampagneDomPerignon)就是以他为名。

图片来源:CochayToro

1716年,世界上第一个受保护的原产地意大利的基安帝(Chianti)在欧洲诞生。1730年,第一个葡萄酒分级制度在托卡伊山麓(Tokaj-Hegyalja)正式成立。18、19世纪是旧世界葡萄酒的风格成型期,人们开始讲究不同风土赋予葡萄酒的不同风格,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葡萄酒市场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

紧接着19世纪末期的根瘤蚜虫(Phylloxera)灾害则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葡萄酒行业,大片葡萄园惨遭感染、摧毁,许多本土品种濒临灭绝。不过机智的葡萄种植者们想出了一个妙招,将法国葡萄藤嫁接在对根瘤蚜虫有良好抗性的美国砧木上,最终成功扭转颓势。

白酒香型的发展史简析


我国白酒有着三大基础香型,即山西的清香,贵州的酱香,以及四川的浓香(由我国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先生提出),还有众多如特香、凤香等新派香型,那么白酒香型是如何演化发展的呢?是从古代酿酒开始就有着这些香型名称吗?

追溯我国的酿酒历史,清香型白酒才是白酒之源,山西杏花村的酿酒工艺,可追溯到距今1500年的南北朝时期,而酿酒之法的传播,是随着晋商的南北奔走流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历史资料证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山西清香型汾酒的制曲和生产工艺已经传入陕西,很快又由陕西传入四川。现在风行全国的四川浓香型白酒工艺,是在陕西白酒工艺入川以后,再次创新工艺而形成的。而关于山西汾酒与茅台镇白酒之间渊源也有着史料记载:在满清咸丰(1851-1861)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所以,说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均出自于清香型白酒,是丝毫不为过的。

但当年的白酒,只有地域派别之分,没有香型的标准之别,各家酒企都以自家产品作为香型名号,如茅香酒、汾香酒等。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2年,才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评酒大会,确立以茅台、泸州老窖、汾酒等当时的知名企业产品风格为参考,制定酱香、浓香、清香等香型归类打分标准(仅为基本框架,不是国家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商业涌动,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特香型、凤香、芝麻香型等香型也渐渐名声崛起,这些新派香型均不离基本香型范畴,只是在味觉上进行了二合一、三合一等调配,属于地方酒产品的小众香型。因为占据了香型名称,能让自己的产品独立山头成为标杆,这对酒企的品牌塑造很有好处,所以确定以自家产品为名的香型,也就是酒企乐于去做的一件事。所以现在我们说到特香型,就会想起四特酒,说到凤香型就会想起西凤酒,而目前国家标准白酒香型已经达到了11种之多。

到了新时代,香型之争从以前的另立山头,演变为基础香型细分市场之争,比如竞争激烈的浓香型白酒市场,因为五粮液的多粮浓香与泸州老窖的单梁浓香,长期占据浓香型白酒的头两把交椅,让其他浓香型白酒企业如坐针毡,因此,我们看到了以洋河为代表的绵柔浓香,以古井贡酒为代表的淡雅浓香,以及沱牌舍得的生态浓香等新名词,让自己的产品更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饮用偏好,确实也让这些酒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洋河在这十年的发展即是明证。

目前酱香型白酒以茅台为龙头,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标准,诸多其他厂家们还在追赶两家酒企的路上,是否以后会像浓香型白酒一样,以本香型的细分创新来开创全新消费市场?白酒香型未来的发展怎样演变?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一文了解健康白酒和保健酒的区别


如今,健康饮酒成为了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新风尚。从拼酒到品酒,是新新人类追求的新风尚。不过市场上打着健康饮酒、保健酒的产品很多,选择合适自己才最重要。

健康饮酒正在成为酒行业一个新的风口,少喝酒、喝好酒、喝一点健康酒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习惯,推动健康白酒、保健酒的快速发展。

都是健康饮酒,请注意保健酒健康白酒

首先,打着健康饮酒的主要酒类产品包括:健康白酒、保健酒以及其他配制酒。

健康白酒:根本上是白酒,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又分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粮食发酵、陈酿)、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或食用酒精+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勾兑),无色透明是其特点。

保健酒:保健酒是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因子的配制酒、露酒,其特点一般都是有颜色,主要是以白酒味酒基和具有一定功能的原辅料按照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可以简单概括为:保健酒=白酒+功能成分。

保健酒并且必须经过国家审批,是白酒基酒和有效成分的结合体,人参酒、劲酒、三鞭酒等属于这类产品。

其他具有保健功能的配制酒:没有国家批准的小蓝帽,又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的配制酒,只要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只能称为配制酒。产品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添加物质可分为很多种。绿豆大曲、豌豆大曲、杨林肥酒等都属于这一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产品在品牌推广中,会标识是浓香型白酒、大曲白酒,主要是指其白酒基酒的特点,甚至有的产品以健康白酒、保健酒为宣传卖点,但是实际上依然是配制酒,或者露酒。

如何快速区分健康白酒、保健酒、配制酒?

那么实际生活中又应该如何区分,又如何进行选购呢?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白酒常识,能从普通白酒中识别健康白酒。

其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酒类产品必须标注其产品品类和执行标准,因此在酒类外包装上很容易找到其所属品来是白酒,还是保健酒或者配制酒,其中主打健康功能的健康白酒的识别参考第一条。

第三,可以从颜色区分。

白酒都是无色透明的,陈年的白酒会具有微黄的颜色,但是常见的陈年白酒,颜色也比较浅。

保健酒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配制酒一般都有颜色,根据其不同成分颜色不同:黑色、黄色、黄绿色、红色等等。因此从颜色上也可以很容易区分

选购妙招:

如何选择合适的健康白酒、保健酒?

1、健康白酒受众最广。从产品来看,这类健康白酒是消费者熟知的白酒,与茅台酒、蓝色经典等没有区别,因此不会担心保健酒那样的壮阳尴尬,消费者接受程度最广,同时又能享受到健康饮酒带来的功效。

2、保健酒鱼龙混杂,选择正规产品,一定要选购正规厂家的产品。一部分保健酒过量饮用之后,醉酒反应比白酒严重,让习惯了白酒喝法的消费者望尔怯步。

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保健酒不属于药物,更不能治病。

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酒,都要树立正确的饮酒习惯,坚持适量饮酒才能享受健康饮酒,尤其是不能过量饮用。

一文带你了解白皮诺


黑皮诺(PinotNoir)、灰皮诺(PinotGris)和白皮诺(PinotBlanc)是皮诺(Pinot)家族的三大成员。黑皮诺和灰皮诺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在它们的掩盖下,白皮诺经常被忽略。实际上,这一品种具有不错的可塑性,既可以酿造静止酒,亦可酿成起泡酒。此外,它还能酿制甜型葡萄酒。

白皮诺是由灰皮诺变异而来的一个葡萄品种,而灰皮诺本身又是黑皮诺的变种。该品种在19世纪末首次在法国勃艮第(Burgundy)被发现,现在主要种植于阿尔萨斯(Alsace)。它所酿成的葡萄酒一般具有适中至饱满的酒体和较高的酸度,拥有苹果、李子、杏子以及柑橘类水果的风味,尝起来口感清新,风味清淡。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白皮诺常被误以为是霞多丽(Chardonnay),因为两者风格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白皮诺的风格比较内敛。

不同产区的酿酒师会采用不一样的方式来诠释白皮诺。法国的阿尔萨斯是最经典的产区,该产区通常会将白皮诺与灰皮诺、欧塞瓦皮诺(PinotAuxerrois)等皮诺品种混酿,还会运用橡木桶进行熟化。成酒酸度适中,口感新鲜活泼且丰富。同时,白皮诺也被用于酿造阿尔萨斯起泡酒(CremantdAlsace).

在意大利,白皮诺被称为PinotBianco,常与其它品种混酿。它还是意大利起泡酒弗朗齐亚柯达(Franciacorta)的法定酿酒葡萄之一。在当地,许多酒庄都偏向于酿造未经橡木桶陈酿的白皮诺葡萄酒,成酒散发优雅清新的花香,酒体轻盈,口感脆爽,颇受欢迎。

而在美国加州(California),一些酒庄偏爱更为纯净的风格,它们会将白皮诺葡萄汁放入不锈钢罐中进行低温发酵。而有一些酒庄则通过橡木桶进行发酵与熟化,以酿造酒体饱满、风味丰富的白皮诺葡萄酒。

除了以上产区,白皮诺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加拿大地区均有种植。

一文了解西班牙DO产区


西班牙是传统的旧世界国家之一,目前以高性价比的形象流行于国际舞台。该国气候炎热,一般采用传统的酿酒工艺,葡萄酒酒精度较高,果味浓郁突出。当然,这些葡萄酒都往往来自不同产区,风格也相异较远。以下这张产区地图能让你对西班牙的DO产区一目了然。

西班牙的优秀产区太多,所以,下文就简要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葡萄酒产区。

1、普里奥拉托(Priorat)

该产区为DO产区的升级版DOCA产区,以生产歌海娜(Grenache)红葡萄酒闻名,拥有高海拔陡峭的梯田葡萄园,还有红黑相间的带状石英岩和板岩这样的独特风土。此产区葡萄酒颜色深黑,酒体丰满,单宁紧涩,拥有矿石香气,耐久存。

2、瓦伦西亚(Valencia)

这是西班牙的传统产区,但主要生产大量类型各异的普通餐酒。

3、拉曼恰(LaMancha)

该产区为大陆性气候,位于伊比利亚高原之上。此地生产数量较多的普通品质的阿依仑(Airen)白葡萄酒和丹魄(Tempranillo)为主要品种的红葡萄酒。

4、卢埃达(Rueda)

该产区主要出产弗德乔(Verdejo)为主要葡萄品种酿造的白葡萄酒以及丹魄为主的红葡萄酒。此外,著名的瑞格尔侯爵酒庄(MarquesdeRiscal)就位于此产区。

5、杜罗河(Douro)

该产区以出产丹魄红葡萄酒为主。贝加西西利亚酒庄、平古斯酒庄(DominiodePingus)和费南德兹酒庄(BodegasAlejandroFernandez)等名庄就在这里生产红葡萄酒。

6、里奥哈(Rioja)

这是西班牙于1991年承认的首个DOCA产区。19世纪中期,此地区受波尔多酿酒师影响。虽然西班牙的新兴产区在不断涌现,但由于里奥哈酒品的品质优异且价格合理,所以,仍然是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产区。目前,此产区所产葡萄酒价格较低,有市场优势。

黄酒的发展史:先秦至唐代


黄酒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发酵酒。黄酒的起源来自于谷物酿酒,采用的是复式发酵法。这是中国酿酒物质起源的根本所在。

中国黄酒从早期米酒到成熟黄酒的发展一走就是上千年。唐代之前的谷物发酵酒,还不能称之为黄酒,因为那时的谷物酒还处于低级阶段,远没有达到现代黄酒的高度。

唐宋以后,随着酿酒业的进步,黄酒开始出现,而且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在元朝时,中国发酵酒的酿造基本摆脱了浊酒的困扰,进入了黄酒的阶段。酒呈黄色或红色,或赤黄色、棕黄色,这是因为在酿造、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分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了这样的颜色。

先秦时代的米酒

先秦时代的中国黄酒,我们可以统称为米酒,它最早的名称多种多样,有旨酒、甘酒之说,起码夏朝时代已经有这样的称呼。《孟子离娄下》谓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夏书五子之歌》言太康甘酒嗜音,峻宇雕墙。可见,甘和旨都是对早期米酒的美言称谓。

而浊字,是中国酿酒界对早期米酒的术语定义。这是从米酒的酒液形态方面所下的定义。上古酿酒已使用曲糵,一般将谷物原料放入容器内进行发酵,发酵成熟的酒醅必须经过压榨过滤等程序才能提取出清莹的酒液,最原始的发酵酒以及未过滤的发酵酒均称浊酒;同时,人们还将用曲量少、发酵期短、简易速成的谷物酒也称之为浊酒,因为这类谷物酒本身就非常浑浊。直到宋元时代中国黄酒趋于成熟,人们才不再使用浊字来形容发酵酒。可以说,浊酒一词是中国早期米酒的代名词,使用了几千年。

大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我国历史进入商朝时期。商朝的农业经济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谷物品种及种植量都在增加,其中黍的产量明显增大。黍为大黄米,是酿酒所用的优质原料。对于酿酒者而言,黍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用黍酿酒,不仅出酒率高,而且酒味优良。

大约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灭掉了殷商王朝,开始了周纪元。周王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土地和粮食成为周人生存的命脉。由于农业生产能够为周王朝提供相对充足的粮食,因而建立在谷物剩余基础上的酿酒业便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只有在农业获得丰收,粮食满仓之际,人们才开始用谷物酿酒,并将酿好的酒使用于各种生活场合。上古时期以谷物为基点而形成的酿酒模式,在周朝时代被夯打得格外坚实。

周朝酿造的米酒,能够依据酒体形态、酒液颜色、酝酿时间、酒事用途而划分出若多种酒。《礼记内则》在阐述酒品酒类时有这样一段话:酒:清,白。意思是当时的酒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酒,一类是白酒。清酒是酿造时间长,液感清澈的酒;白酒是指浑浊的酒,即古人通称的浊酒,与清酒相比,其酒滓(zǐ)更高。清酒的出现,说明中国早期的米酒出现了大幅度进步。

周人还使用了其它一些酒类名称来细言酒品,比如酎(zhu)和醽(lng)就常见于先秦典籍。酎一般指重酿酒,重酿的意思是在已处于发酵过程中的酒醅中再加入成品酒,借以增强酒的发酵力,促使酒质优化,其中酎和醽都指米酒。

汉代的米酒

先秦酿酒,使用了曲和糵(ni)两种酒母,曲酿酒而糵酿醴(lǐ)。到西汉时,这两种方法仍然并用,但用曲酿酒的数量逐年增多,而用糵酿醴的数量一再减少,只有酒量很低的人才去喝使用糵酿制的醴。醴属于最低酒度的一类酒,西汉时代仍在酿造。从汉代开始,醴逐渐淡出酒界。

汉代酿酒者把主要精力用在制曲方面,想尽办法提高酒曲的发酵能力,以求酿出度数较高的酒品。当时采用的制曲方法是将谷物煮至半熟状态,取出置于荫凉处,让它发霉成曲。制成的曲同时含有糖化所需的淀粉霉和酒化所需的酵母菌,能够促使酿酒原料交替完成糖化与酒化过程。汉人制曲,多用麦做为原料,并由此培育出多种多样的麦曲。

由于酒曲制造的技术要求较高,并非每位酿酒者都能掌握,因而汉代酒业中出现了制曲专业人员,他们把酒曲当作商品出售,售给其他酿酒者。

汉代的米酒已有若多名称,或按原料命名,或按酿造时间命名,或按配料香料命名。

按原料命名者有稻酒、黍(shǔ)酒、秫(sh)酒、米酒等等。稻酒是指用水稻作物酿制的酒,黍酒是用黍米(即大黄米)酿制的酒,秫酒指用黏米酿造的酒。秫者,黏米也,可指秫稻,亦可指秫粟。凡用黏米酿制的酒,汉人统称为秫酒。一般说来,黏米的出酒率高于普通谷物,因而从汉代始,我国酿酒业逐渐侧重于用黏米酿酒,秫于是成了酿酒谷物的常用词。

按酿造时间命名的酒有春酒、冬酒。汉人酿酒多在冬、春两季,故以季节命名于酒。尽管汉代按照不同的方式或从多向视点来命名谷物酒,但大体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根据酿酒形态把谷物酒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浊酒,一类是清酒。

浊酒通称白酒。浊酒又叫醪、浊醪、白酒、白醪。汉人常把醴归于醪类,故统称其为醴醪。凡是酿造时间较短、用曲量较少、成酒浑浊的酒均称为浊醪。浊酒的特点是酒液稠浊而酒精度偏低,这种酒成熟快而保存期短,一般不经过过滤工序。从外观上看,浊酒表面往往会飘上一层米滓,状如浮蚁,所以人们又用浮蚁一词来形容浊酒。

清酒又叫醳(y)酒,凡酿造时间较长、酒度较高而且酒液较清的酒都叫清酒。汉代酒类名称中的美誉词大多与清酒有关。

清酒与浊酒是中国早期米酒酿造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宋元时代,最终被高酒质的黄酒所取代。到明清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再提清酒与浊酒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

东汉以后,酿酒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九酝法酿酒,这表现在成酒中水含量减低而酒精含量增加。东汉末年已能酿造九酝酒,这种酒采用连续投料的方法,分批追加原料,使得发酵液体中始终保持足够的糖分,促使酵母菌充分培养。用九酝法酿成的酒甘香醇烈,酒度自然加高。魏晋时,九酝法普及于酿酒行业。

九酝法酿酒,是东汉末年曹操向汉帝呈献的一种新型酿酒法,当时,已经控制北方,又身兼宰相之职的曹操,特别喜欢喝酒,他把九酝酒的制作方法写在奏折中,呈给汉帝,并传播于酿酒界。九酝酒使用的是连续投料的酿酒操作法,分批投料的次数可达到九次,也可以多达九次以上。这是控制发酵动态、促进发酵酒化的得力措施。如此不厌其烦的多次投料,能够把发酵中的醪液培养成优质美酒,并提高出酒率。同时,九酝酒使用的酒曲属于高效率的神曲,因为它的用曲量只有原料米的3%,刚好合乎神曲酿酒的比例。这种酿酒方法在当时具有最先进的水平。

北朝时期成书的《齐民要术》,在探讨酿酒工艺之际,曾向酒业全力推荐魏武帝所上九酝酒,并从酿酒专业方面对这种酒进行有力阐发。自魏之后,历代酿酒者所采用的连续投料的酿造手段,均以魏武帝所上九酝法为其原始依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提高了酒度,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业界标志。促使酒度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导因素便是酿酒者对酿酒原料进行了科学甄选。这个时期的酿酒界,已经开始将食用谷物与酿酒谷物分开使用,从事酿酒时,基本上会选用黏性较大、出酒率较高的糯米为原料,当时称之为秫米,或称秫谷。使用秫米酿酒,酒质明显提高,为此,在农业种植中,食用谷物与酿酒谷物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种类划分,并且人为地去按比例耕种。

唐代

唐代的米酒酿造模式,继续分为浊酒和清酒。大批量生产以浊酒为主,其产量多于清酒。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献中常见白酒一词,此非白色酒,也不同于现代概念中的白酒,这种白酒是指浊酒。唐人常以酿酒原料为酒名,凡用白米酿制的米酒,唐人称之为白酒,或称白醪。唐代米酒的成品酒分为生酒和烧酒。

酿造过滤后的酒称为生酒,或称生醅、生春,已可饮用。生酒中依然保留着若多的活性微生物,会继续产生酵变反应,甚至导致酒液变质。为此,唐人学会了给生酒进行加热处理的技术,借以达到控制酒中微生物继续反应和消毒灭菌的双重效果。给酒醅进行加热处理是古代酿酒技术的一大突破。南北朝以前,酿酒业中尚未认真采用加热技术,因而酒类酸败的现象时常可见。唐人掌握酒醅加热技术之后,酒质不稳定的情况便大为改观。

酒醅的加热处理有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两种途径。高温加热多用煮沸之法,俗称煮酒,采用的手段是高温沸点灭菌。陶谷所著《清异录》卷下曾说酒有生取煮炼之法,可见唐五代之际,生酒与煮酒之间已有明显区分。采用高温煮酒虽然可以全面抑制酒醅中各种微生物的酵变,但同时会给酒味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此,唐人又尝试了低温加热处理的方法,也就是微火慢炊的烧法。李郢《春日题山家》所云:新酒略炊醅,即指这种慢火炊烧。房千里《投荒杂录》云: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既烧既揭瓮趋虚。这些记载都清楚地说明了烧是一种加热处理的工艺。

唐代的烧酒法虽然未确切指明加热温度,但我们通过烧法与煮法的不同工艺即可判明,唐代的烧酒法属于低温加热,大体类同于后代的巴氏消毒工艺。应该强调,唐人称经过烧法加热处理的酒为烧酒,如《白居易《荔枝楼对诗》有言: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亦云:自到成都烧酒熟。唐代的这种烧酒并不是蒸馏酒。

唐代的酒在酒质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前无实物可证,但我们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唐酒的酒色与酒味,从而判别唐代米酒的品质。

先看唐酒的颜色。酒的颜色是辨别酒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人酿成的米酒一般呈绿色,唐诗中多见吟咏。李咸用《短歌行》:一尊绿酒绿如染。李白《赠段七娘》:千杯绿酒何辞醉。白居易集《落花》:请君尝绿醅。这些诗咏,都在表述酒的色泽。按现代的黄酒不会出现绿色,而唐代的米酒以绿色为多,这是因为,唐时酿酒未能保证酒曲的纯净,以至制曲及酿造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其它微生物,导致酒色变绿。有些绿色酒类同竹叶的颜色,故而唐人咏及绿酒,又常以竹叶称喻。如白居易诗:倾如竹叶盈樽绿,饮作桃花上面红。可见唐代竹叶酒均呈浅绿色。后人把绿色的露酒名之曰竹叶青,始源于唐朝人对绿酒的模拟形容。

现代黄酒多呈黄色或琥珀色,唐朝时也逐渐酿出了这种颜色的酒。杜甫曾把酒与鹅的颜色相提并论,留有鹅儿黄似酒的说法。于是后人形容黄酒,多以鹅黄为比喻,这始自杜甫的诗咏。值得注意的是,唐人酿出了琥珀色的酒,这标志着中国酿酒开始步入黄酒境界。在唐人诗歌中,我们已能见到酒的琥珀光泽,如权德舆《放歌行》云:春酒盛来琥珀光,暗闻兰麝几般香。这些诗咏都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琥珀色的酒,认为这种颜色的酒光泽鲜亮,质感出色,足称上品。《宣室志》记载:命酒,以银贮之,可三斗余,琥珀色,味极甘香。这条资料指出了琥珀酒的口味。应该说,唐代的黄色酒和琥珀色酒在色泽方面已接近了现代黄酒的外观,其品质必定高于其它色泽的酒。这标志着,中国黄酒开始初步生成。

再看唐酒的味道。从味觉方面来看,唐代米酒的甜度过高而酒度偏低,这与现代黄酒的酒质标准尚有很大差距。甜度过高是因为酒醪发酵时,糖化后未能充分酒化,致使谷物糖分深深地渗透在酒液之中。唐人言及米酒,多以甘、甜喻其味,如郑嵎《津阳门诗》:白醪软美甘如饴,就强调了米酒的甘甜程度。正是如此,唐人在评价酒味之际,往往把酒和饴饧相提并列高骈《春日招宾》:花枝如火酒如饧,说得都是酒味与饧糖的味道相仿。

由于甜度高,唐代的米酒往往汁液粘稠。甜度过高及酒液过浓,必然把酒度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据推测,唐代米酒的酒度远高于汉代,但也达不到现代黄酒的指数。唐代的酒度应该比汉代高出了两倍。据沈括考证,汉代的酒不过粗有酒气而已,而到了宋代,人们评论米酒,又多以劲、烈、辣之词来形容。唐人言酒少有劲烈之词,而多浓甘之赞,这说明,唐代米酒的酒度高于汉代而低于宋代。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出现了红曲酿酒的迹象。红曲是一种高效酒曲,它以大米为原料,经接曲母培养而成,含有红曲霉素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李贺《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说的就是这种红曲酒。红曲的发明,为传统米酒升华为黄酒提供了转化条件。

总而言之,唐代的酿酒技术较之前代而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谷物发酵酒中的优质酒从外观色泽上已开始向现代黄酒的标准靠拢。尤其在酿酒工艺的某些环节中,人们逐渐使用了一些先进技术,诸如对酒醅加热处理和使用石灰来降低酸度的作法,都对后代酿酒技术的完善产生过深远影响。然而,唐代米酒从综合指数上来看还达不到现代黄酒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酒的甜度过高而酒度偏低,浊酒的产量过大且又米滓飘浮。这说明,当时的酿酒发酵与取酒过滤工艺都有欠缺。

为此,我们对唐代酿酒技术以及酒品酒质的整体水平还不能估计过高。

一文了解酿酒葡萄的采收


9月将近,在北半球的不少产区,葡萄采收准备前的工作即将拉开帷幕。采收葡萄时,葡萄园里到处可见酒农们忙碌的身影,一串串葡萄被采摘下来,运往酒庄酿成美酒。

在葡萄酒诞生的整个历程中,采收其实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对成酒的品质影响重大。今天,小编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带你认识酿酒葡萄的采收。

一、北半球vs南半球

由于南北半球存在季节差异,因而葡萄生长周期也截然不同。就采收而言,北半球的葡萄采收时间一般是9-10月份,用于酿造晚采收(LateHarvest)葡萄酒和冰酒(IceWine)的葡萄采收时间稍晚,而南半球的采收时间则是在3-4月份。在北半球葡萄丰收之时,南半球正值春季,葡萄树处于发芽期。

二、采收注意事项

1.采收时间

这里说的采收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较大范围的采收时期,二是采收在一天当中的时间点。

采收时期对于葡萄品质而言非常关键。具体而言,过早采收会造成色泽不良,含糖量低,成熟度不够,酿造出来的葡萄酒酒精度低,带有青椒等生青味,品种的风味特征无法得以表达。而采收过晚则会造成酸度不足,酒精含量偏高,酿造出来的葡萄酒缺乏活力,平衡性不佳。因此,酿酒师会通过仪器精确测量或者反复品尝的方式来确定最终的采收日期。

采收在一天当中的时间也相当重要。一般而言,酒农们会选择在早晨露珠干了之后或下午3点之后采收,避免果实过于潮湿或由于高温失水。当然,在气候温暖或炎热的地区,夜晚采摘的方式也很常见。首先,夜晚温度较低,氧化的速度有所下降。其次,低温有助于保留葡萄的香气和风味,且能够减少葡萄被杂菌侵染的可能性。此外,白葡萄酒所需的发酵温度一般较低,夜晚采收还可减少降温能耗。而一些红葡萄酒在发酵前会经过冷浸渍(ColdMaceration)工序,因而利用低温的夜晚采收也是有利的。

2.人工采收葡萄注意事项

人工采收葡萄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劳动,体力消耗不小,相当辛苦。但每年到了葡萄采收季,还是有不少学生和休假的上班族加入兼职采收葡萄的行列,体验一番收获的乐趣。那么,葡萄采收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1)做好采收准备工作。葡萄采收前要把握天气情况,如果采收之日恰逢大雨,果实会被灌满水分,风味浓郁度大打折扣。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专业的采收工具和设备,如采收剪、采收篮筐和装运果实的车等。

(2)葡萄采收讲究快、准、轻、稳。快即讲究效率,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采收完毕,防止天气突变,同时保证葡萄的新鲜度;准是指下手的部位要准,用剪刀把葡萄的柄剪下来,注意不能损害枝叶,同时要去除感染病菌以及成熟度不够的果实;轻即轻拿轻放,要避免弄掉果实表皮上的果粉及损坏果实,注意采摘时用一只手托住葡萄的底部,避免果实掉落破碎;稳是指果串拿在手中一定要稳,装箱时也要放稳。

(3)若是夜晚作业要小心夜行性动物,如蛇、蝙蝠和狼等。

(4)采收后的装箱和运输工作一定要迅速,以最大程度地防止氧化,保证果实的新鲜度。白葡萄品种比红葡萄品种更容易氧化,这是因为红葡萄品种果皮中的单宁和花青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三、人工采收vs机械采收

许多人认为人工采收的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酒品质更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各有优缺点。人工采收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较高,效率较低,这是其缺点,但其优点在于,细腻温和的手工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对果实的损伤。机械采收最突出的优势是效率高,据估计,一台收割机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1英亩葡萄园的采摘,但同样的量人工却需要5个小时来完成。机械采收一个较大的缺陷是随意性较大,且采收过程中的撼动可能会对葡萄造成破坏,对于黑皮诺(PinotNoir)这般娇弱的品种而言更是如此。

酒庄在这两种方式间的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例如产区的法律规定和葡萄园的地形地势等。法国香槟(Champagne)和博若莱(Beaujolais)产区规定所有葡萄必须经由人工采摘,这是因为葡萄需要成串压榨,减少异物风味,而这只能通过人工采摘来实现。

一般而言,在地势陡峭的地区,受地形限制,人们无法利用机器作业。德国的摩泽尔河谷(MoselValley)、法国北罗讷河谷(NorthernRhone)、西班牙普里奥拉托(Priorat)、葡萄牙杜罗河(Douro)上游和意大利的普洛赛克(Prosecco)产区就是常见的例子。

事实上,无论是人工采收还是机械采收,都能够酿造出品质上乘的葡萄酒。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用于收割葡萄的机器已越来越先进,有一些甚至能达到精确控制的效果,高效的同时也保证了采收质量。

一文了解新西兰的黑皮诺


黑皮诺(PinotNoir)是一个需要葡萄种植者和酿酒师悉心照顾的品种。世界上能出产优质黑皮诺葡萄酒的产区屈指可数。除了最经典的法国勃艮第(Burgundy)之外,新世界国家中的新西兰也是该品种的顶级产区之一。

图片来源:VinePair

新西兰的黑皮诺葡萄酒通常酒体比较饱满,酸度也比较高,果味纯净浓郁,融合了旧世界的优雅、结构与新世界的活力和果香。这里的黑皮诺葡萄酒十分适合搭配口感丰富的菜肴,譬如烤火鸡和芝士汉堡。此外,它也可以为蘑菇类菜肴佐餐。

在新西兰,很多产区都种植黑皮诺。其中,中部奥塔哥(CentralOtago)、马尔堡(Marlborough)和马丁堡(Martinborough)等产区皆出产了各具特色的黑皮诺葡萄酒。中部奥塔哥的黑皮诺葡萄酒带有成熟樱桃的香气,酒体饱满,结构平衡,具有不错的陈年潜力。马尔堡的黑皮诺葡萄酒香气更加馥郁,且带有更多的花香。而马丁堡种植的黑皮诺果实较大,单宁细腻,口感圆润,余味悠长。

一文带你了解晚红蜜


随着近来天气转凉,爽脆的白葡萄酒或适宜冷藏的红葡萄酒都逐渐让位给了风味更加温暖强劲的红酒。而若你恰巧喜欢诸如西拉(Shiraz)和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等酒体饱满的红酒,那么下面这个葡萄品种你更应该了解并亲自品尝一番。它便是来自于格鲁吉亚的红葡萄品种晚红蜜(Saperavi)。

事实上,格鲁吉亚不光是晚红蜜的发源地,还是葡萄酒的发源地。据最新一项考古研究表明,该国与葡萄酒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8,000年前,而晚红蜜很早便在格鲁吉亚扎根了。如今,许多树龄达数十年的葡萄树都种植于此,尽管产量不高,但其种出的晚红蜜品质都是顶级的。

在格鲁吉亚语中,晚红蜜的意思是染料。该名十分贴切,因为作为世上少有的几种染色葡萄之一,晚红蜜的果皮和果肉都是红色的。它的这种特性也使其能够酿出颜色深邃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酸度高且风味强劲,并带有多汁熟水果的香气。此外,晚红蜜具有极强的气候适应能力,所以在格鲁吉亚微气候条件不同的各大产区,你几乎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最近格鲁吉亚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激增,晚红蜜功不可没。

尽管卡赫季(Kakheti)是晚红蜜的发源地,但该葡萄从这里起步后,已然覆盖了格鲁吉亚的大部分地区,并且还成功地进军国际。如今,南澳维多利亚州(Victoria)和美国手指湖(FingerLakes)产区的一些酒庄已经开始尝试在当地种植晚红蜜了。

如果读者朋友们想要尝试晚红蜜葡萄酒,不妨在酒标上寻找如下字样:穆祖扎尼(Mukuzani)产区和纳帕热利(Napareuli)产区是高品质干型晚红蜜葡萄酒的代名词,而肯兹玛罗利(Kindzmarauli)产区和阿克哈舍尼(Akhasheni)产区则盛产半甜型或者晚采收型晚红蜜葡萄酒。(文/Gerard)

一文了解橙葡萄酒


橙葡萄酒是指由白葡萄酿成,酒色呈橙黄色的葡萄酒。喜欢橙葡萄酒的人认为它是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之间一座很好的桥梁,而不喜欢的人则认为它隐藏了葡萄的特点和产区的风土特色,难以成器。橙葡萄酒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葡萄酒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图片来源:tripadvisor

虽然橙葡萄酒近几年才走进大众视野,但实际上它已在意大利北部、斯洛文尼亚、格鲁吉亚、澳大利亚、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流行多年。橙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可追溯回5,000多年前的格鲁吉亚。当时,格鲁吉亚的酿酒师将带皮的葡萄汁放在大陶罐中,用蜂蜡密封罐口,然后将其埋在地下长达6个月。用这一方法酿出的葡萄酒便是橙葡萄酒的前身,这种酿酒方法也一直被人们沿袭下来,但酿出的葡萄酒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后来,英国葡萄酒进口商大卫哈维(DavidHarvey)以葡萄酒的颜色来命名这种葡萄酒,橙葡萄酒的名字由此而来。

橙葡萄酒虽由白葡萄酿成,但酿造方法却与红葡萄酒相似。在橙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皮需要在葡萄汁中浸渍较长的时间,甚至带皮发酵,以萃取葡萄皮中的色素。因此,橙葡萄酒又被酿酒师们称为带皮发酵酒(Skin-FermentedWine)。酿酒师在挑选葡萄的时候偏向于挑选较成熟的葡萄,因为它们带有更成熟的葡萄籽,这些葡萄籽所含的苦味物质较少,可以保证在较长的浸渍过程中单宁等苦味物质不会被过多地萃取。

橙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极少使用添加剂,甚至不使用人工酵母,而是利用葡萄皮自带的野生酵母菌进行发酵,以减少发酵过程中的人工干预,保存葡萄最纯粹的味道。因为浸渍的时间较长,所以橙葡萄酒也比一般的白葡萄酒单宁含量更高,酒体结构更丰富,风味也更浓郁,在发布之前一般都会进行陈年。

橙葡萄酒带有鲜花、蜂蜜和热带水果的香气,入口带有坚果的风味,同时兼具白葡萄酒的酸度和红葡萄酒浓郁醇厚的口感,十分难得。橙葡萄酒中含有较多的单宁,因此更适合与咖喱、奶酪以及各类肉菜进行搭配。在餐厅就餐时,如果您想要喝白葡萄酒,而眼前的食物却需要红葡萄酒来搭配,那么橙葡萄酒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出产橙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有意大利东北部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Friuli-Venezia-Giulia)产区、格鲁吉亚和斯洛文尼亚边境地区等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ewSouthWales)的奥兰治(Orange)产区出产的葡萄酒也可以叫做OrangeWine,但此处并不是橙葡萄酒的产区。

如果你也想尝试一下这种用古老方法酿造而成的葡萄酒,那不妨以你喜欢的白葡萄品种入门,虽然口感可能会与你印象中的白葡萄酒有所出入,但是定能给你带来全新的特别体验。

一文读懂中国4000年黄酒进化史


黄酒在中国有将近4000年的酿造历史,是人类最古老,且不断传承至今的美酒,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黄酒从先秦时期的米酒雏形发展而来,唐宋时期工艺大幅度改良,直至明清黄酒已成为大众主流。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谈论的中国古代诗酒文化,提到的酒其实大多都是黄酒。

先秦时期,黄酒的雏形诞生

如果从发明酒曲和酒药算起,黄酒的酿造起源当在四千到五千年之前的先秦时期,这一观点有大量新石器时期的酒具、陶器和考古文献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酒还不能称之为黄酒,只能称之为米酒,因为那时的谷物酒还处于低级阶段,远没有达到现代黄酒的高度。

米酒最早的名称多种多样,在夏朝有旨酒、甘酒之说,《孟子离娄下》谓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夏书五子之歌》言太康甘酒嗜音,峻宇雕墙。由此可见,甘和旨都是对早期黄酒的美言称谓。

在周朝,人们多使用带有酉字旁的酒类名称来称呼米酒,比如酎(zhu)和醽(lng)就常见于先秦典籍。酎一般指重酿酒,重酿的意思是在已处于发酵过程中的酒醅中再加入成品酒,借以增强酒的发酵力,促使酒质优化,其中酎和醽都指米酒。

秦汉时期,黄酒分为清酒与浊酒

秦汉时期,酿酒工艺变化仍然非常缓慢,酒的度数徘徊在1-3度左右。不同的是,汉朝的米酒名称更多更杂,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或从多向视点,来命名谷物酒。按原料命名的有稻酒、黍(shǔ)酒、秫(sh)酒、米酒;按酿造时间命名的有春酒、冬酒;按酿酒形态命名的有浊酒、清酒。其中浊酒和清酒的划分是汉朝统一的标准。

浊酒又叫醪、浊醪、白酒、白醪,凡是酿造时间较短、用曲量较少、成酒浑浊的酒均称为浊醪。清酒又叫醳(y)酒,凡酿造时间较长、酒度较高而且酒液较清的酒都叫清酒。汉代酒类名称中的美誉词大多与清酒有关,例如西汉刘向的欲酌醴以娱忧兮,蹇骚骚而不释。

清酒与浊酒是中国早期米酒酿造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宋元时代,最终被更高酒质的黄酒所取代。到明清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再提清酒与浊酒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酒的酒度大幅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米酒的酿酒工艺在汉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最大的变化是酿酒提高了酒度。促使酒度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导因素便是酿酒者对酿酒原料进行了科学甄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酿酒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始将食用谷物与酿酒谷物分开使用。酿酒师从事酿酒时,基本上会选用黏性较大、出酒率较高的糯米为原料,当时称之为秫米或秫谷。使用秫米酿酒,酒的酒度有了大幅的提升。

之后在农业种植中,食用谷物与酿酒谷物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种类划分,并且人为地去按比例耕种,对酿酒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这一时期米酒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状况,最大的特点是酒的微创新,例如酿酒过程中使用桃花、梨花、甘蔗等多样化原料。

唐宋时期,黄酒正式出现

唐宋时期,是中国黄酒真正的技术变革时期,所酿的黄酒在色泽方面已非常接近现代黄酒的外观,其品质高于其它色泽的酒,这标志着中国黄酒开始初步生成。

唐宋时期的黄酒在酒质上达到怎样的高度,目前无实物可证,但酒的颜色是辨别酒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唐酒的酒色,从而判别唐宋时期黄酒的品质。

唐人酿酒技术还不太成熟,酒液一般呈绿色,这一点在唐诗中随处可见。例如李咸用的一尊绿酒绿如染(《短歌行》),李白的千杯绿酒何辞醉(《赠段七娘》),白居易集的请君尝绿醅(《落花》)这些诗咏都在表述酒的色泽之绿。

按说黄酒应该呈现出黄色,而唐代的酒以绿色为多,这是因为唐时酿酒未能保证酒曲的纯净,制曲及酿造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其它微生物,导致酒色变绿。

现代黄酒多呈黄色或琥珀色,唐朝时也逐渐酿出了这种颜色的酒。杜甫曾把酒与鹅的颜色相提并论,留有鹅儿黄似酒的说法,于是后人形容黄酒,多以鹅黄为比喻。到了宋代,黄酒已经发展得很完美了,蒸料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投曲等细微末节的酿酒工艺都被记录在《北山酒经》《酒谱》等著作当中。

唐宋时期对美酒的改造是飞跃性的,酒的风味百倍胜于前朝,度数也逐渐提高到了6-8度。难怪唐宋诗词家留下不少名句,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北堂珍重琥珀酒春酒杯浓琥珀薄。

元明清时期,黄酒技艺接近巅峰

到了元朝,中国发酵酒的酿造基本摆脱了浊酒的困扰,进入了黄酒的阶段。酒呈黄色或红色,或赤黄色、棕黄色,这是因为在酿造、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分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了这样的颜色。黄酒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接近巅峰。

到了明朝中叶的时候,人们又酿制出了一种干黄酒,这种酒属于半甜型酒,如金波酒、加饭酒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的酿制工艺很高明,将发酵技术控制在糖化、酒化的中间阶段,这一技术领先欧洲半干葡萄酒数百年,代表着黄酒酿制的工艺顶峰。

在清朝中叶之前甚至民国时期,黄酒都曾是中国人饮用酒的主流,可是后来黄酒逐渐被白酒取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黄酒是中国先祖的骄傲,是富有人文特色的酒。黄酒的黄,不仅仅是指酒液的颜色,还是哺育华夏子孙的黄河之黄,是生养炎黄子孙的黄土地之黄,是中国人的肤色之黄。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载文明历史发展中,黄酒一直伴随在我们中华民族身边。从历史中走来,黄酒的每一次蜕化都饱含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中国人对于黄酒的钟情,绝非只把它当做一种饮料,而是带着无数情感。

中国酿酒技术发展史概览


酿酒最早始于谷物酿酒,谷物是酿酒的原料前提,但谷物的出现不等于酿酒出现,我国考古界发现的史前谷物遗存可上溯到公元前5000年,仅黄河流域出土炭化粟的新石器遗址就有十多处。这些史前谷物遗存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起步甚早,却不能反应酿酒条件的完备,因为酿酒不仅仅需要谷物,还需要设备和技术。

有关史前酿酒的技术能力,目前我们只能推测而无法判断,但酿酒设备则可以通过实物来考证。为此,判定中国酿酒起源年限,只能先从史前器具方面着手。

以前的研究者多从陶制饮用器上来臆测酿酒起源,考古及文物学界也常将出土的一些陶制器皿定名为酒器。然而陶制饮用器皿的出现也不能够证实酿酒已经产生。我国最早的陶器见诸于中原地区,距今已有970010500年。

自陶器发明之后,人们大多将其用作炊煮器具和饮食器具。陶制的盛器和饮器既能盛水和饮水,也能用于盛、饮酒或其它液体,比如谷浆、果浆、兽乳等。早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尊、罍、盉、斝,很多学者认为是酒器,其实不然,这些酒器或许用于盛饮其它饮料,或许更有其它用途。

比如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大墓出土的陶斝,其内盛有猪头,并与陶灶同列摆放,似为烹食用具,这足以使那些认为斝是酒器的人无法解释。再比如说陶尊,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有的学者已考定商代的陶制大口尊是一种量器,用以盛放并计算谷物,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更早时候的陶尊或许也有此类用途。据此可言,单凭一件器物,还不足以确证其属于酒器,更不足以说明酿酒出现。

要想准确判断中国酿酒起源年代,必须寻找到成套组合的酿酒器具。可喜的是,197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墓17中出土了一组成套的酿酒器具,计有大口尊、沥酒漏缸、接酒盆、盛酒瓮等实物,这是我国史前考古中首次发现的成套酿酒用具。

古代酿酒一般在缸形器内发酵,这种缸形器或叫大口尊。墓17出土的大口尊系真砂粗质陶,通高50厘米,口径43厘米,胎壁厚重。该器腹下部与腹上部颜色明显不同,上腹部色深黑,下腹部灰中泛白,似乎与穴埋有关。

古人酿酒常将缸形器全埋或半埋于穴中,目的在于保持发酵期间的恒温状态。这件大口尊出土时内壁有水锈样沉淀物,还没有人拿去鉴定是否属于酒液残渣,但就直观效果来看,这件大口尊盛过液体,并有沉淀物。于此推测这件大口尊用于发酵酿酒,当可成立。

墓17发现的成套器具,其关键在于那件沥酒漏缸。漏缸系夹粗砂褐陶质,通高42厘米,口径57厘米,直壁,平底,底部径51厘米。让人兴奋的是,缸的底部中间有大圆形镂孔一个,孔径10厘米,因而命名此缸为漏缸。古人酿酒,采用过各种各样的滤酒方法,以便让酝酿后的酒液与糟体分离,其中渗漏法的使用年限最为久远。

墓17的这件沥酒漏缸就是一种滤酒器具。在使用时,滤酒者会在缸内放上一层过滤网(或用竹篾编成),然后把大口尊里的发酵液体倒入漏缸,让其渗漏,这样,酒液滤入接酒盆内,酒糟依然保留在漏缸内。

在墓17中,与大口尊、沥酒漏缸同时放置的还有盆和瓮,这自然就是接酒盆和盛酒瓮了。如此四组一套,正好反映了中国谷物酿酒的工艺流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口尊上刻有一副图案。图案刻画的是沥酒缸与接酒盆,两侧为禾叶摹画,这更加证实了莒县大陵河墓17中出土的成套器具为酿酒器具。这充分表明,4800年前的莒县先民已经学会了酿酒,并对酿酒有了艺术思维。

据上可说,中国酿酒有证据的起源年代应为大汶口文化时期。莒县大陵河墓址出土的实物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谷物酿酒已经十分成熟。可能在这之前,酿酒已经慢慢出现,但也不可能无限延伸。除非我们发现时代更早的成套酿酒器具,否则就不能人为地把中国酿酒起源年限再向史前推移。

一文带你了解天然葡萄酒


我们都听说过有机葡萄酒以及近几年兴起的使用生物动力法(Biodynamic)酿造的葡萄酒,但天然葡萄酒(NaturalWine)究竟为何物?它与有机葡萄酒又有何区别?

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葡萄酒都是由葡萄酿造而成的,那么理所当然它们都应当是天然的。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准确,对于天然葡萄酒,我们还需要知晓与之相关的诸多细节。

下面,小编就通过十个问题,来为你一一解惑。

1.什么是天然葡萄酒?

实际上,关于天然葡萄酒的定义现在仍是众说纷纭,但有一些基本原则是葡萄酒酿造者和品酒师们所能够达成共识的。对于何为天然葡萄酒,最好的解释是:一种不论是在葡萄园还是在酒庄的酿造过程中,都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成分和机械操作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在他们看来,葡萄酒的风味只与其风土条件密切相关,若有过多的人类活动和化学成分对其进行干扰,这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为了酿造出天然葡萄酒时,人工干预是越少越好。

2.天然葡萄酒是有机的么?

是的。尽管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但天然葡萄酒的酿酒葡萄都必须在有机的环境下种植和生长。

3.天然葡萄酒的酿造都遵循生物动力法么?

虽然很多天然葡萄酒的酿造者都遵循生物动力法进行酿酒,但不同于有机种植,这种做法并不是强制性的。尽管如此,大多数天然葡萄酒的酿造者还是会采用生物动力法来种植葡萄。

4.酿造天然葡萄酒有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同样,这个也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多数酿酒者都认为使用化学成分、除草剂、灭虫剂、以及添加酵母和糖分是不被允许的。此外,酿造天然葡萄酒的葡萄必须经由手工采摘而不是借助机器,任何有可能损坏葡萄酒品质的机械作业都是被禁止的。

5.为什么说用传统酿造法酿造出的葡萄酒不是天然的?

别理解错了,并不是说传统的酿造方法就不如天然的。事实上,大多数传统方法酿造出的葡萄酒并不会逊色于天然葡萄酒。只不过如果酿酒者在酿造过程中添加了某种酵母,或是在采摘葡萄的时候使用了机器,那么酿出来的葡萄酒就不能称之为天然葡萄酒,而添加酵母和使用机器这两种做法在酿酒界是十分普遍的。

6.为什么在有些天然葡萄酒中会留有沉淀(Sediment)?

大多数传统法酿造的葡萄酒在装瓶之前都有下胶和过滤的工序。但对于天然葡萄酒来说,下胶和过滤都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所以酿酒师们一般都不会进行这些步骤。因此,在天然葡萄酒中,出现沉淀属于自然现象,并不会对葡萄酒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7.天然葡萄酒会更贵吗?

答案是否定的。与传统方式酿造的葡萄酒一样,天然葡萄酒价格的跨度也非常广,在不同的价位区间都有其相对应的酒款。

8.天然葡萄酒会更健康吗?

理论上是没错的,因为酿造天然葡萄酒的葡萄都是有机种植的,而且酿酒师在其酿造过程中也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这就好比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的比较,尽管传统食品并不会对你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选择更为天然的替代品终归是更健康的,同时也更加环保!

9.在哪可以找到天然葡萄酒?

如今,在葡萄酒商店和餐馆里,天然葡萄酒正变得越来越流行,有些餐馆和商店甚至只销售天然葡萄酒。当然,如果在这些地方都找不着你想要的酒款,网上商城是个不错的选择。

10.天然葡萄酒中含有亚硫酸盐(Sulfites)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只含有少量。实际上,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少量亚硫酸盐,因为这种成分是葡萄汁发酵的副产品。尽管如此,在关于天然葡萄酒是否应该含有亚硝酸盐这一点上仍存在着争议。许多酿酒师认为,亚硝酸盐的添加是和产品的天然性是相违背的,但也有人觉得这是酿酒的必要环节,亚硝酸盐的存在可以使葡萄酒保存得更久。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