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有名的红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较有名的酒具:ZwieselKristallglasAG》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德国赫赫有名的专业玻璃与水晶集团,旗下分为以机器吹制杯品为主的SchottZwiesel,以及以手工吹制杯品为主的Zwiesel1872两大品牌。产品较大特色在于杯壁轻薄、表面透明光滑、且质地坚固耐用。尤其号称配方中含有一种独特的氧化钛成分,使玻璃本身特别有韧性,据说即使连较精细的手工吹制杯品,也可经得起洗碗机的洗涤,与一般公认需得小心呵护以免破损的Riedel恰成鲜明对照。较知名、杯型品项较齐全的分别为Zwiesel1872旗下的Enoteca和SchottZwiesel旗下的Diva两系列。比方Enoteca的红酒杯就分为法国Bourgogne与Bourgognegrandcru、Bordeauxpremiers、Beaujolais,意大利Chianti、西班牙Rioja等不同产区使用的杯型。而Diva也不遑多让,法国Bordeaux与Bourgogne两大产地也一样各有两只杯子。不管在耐用度与专业度上,都颇受各方酒饕们的肯定。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较有效的戒酒方法


许多酗酒患者找过各式各样的戒酒方法戒酒,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这就减少了很多戒酒患者的信心,而在这类想戒酒的人群当中也有不少不想去医院只想在家戒酒的患者,针对这类患者专家给予以下几种可以辅助戒酒的方法。
相关推荐:吃什么可以戒酒?、怎样才能戒酒,如何戒酒?


一、中药瓜蒂戒酒瓜蒂的主要作用是催吐,退黄疸。具体使用方法:将瓜蒂0.3~0.5g浸泡在500ml白酒中,7到15天后饮用。如果酒量没有明显减小的,瓜蒂剂量可以增加到0.5~0.7g。
二、耳穴贴压戒酒该方法在耳穴取口、胃、皮质下、内分泌、神门、咽喉、肝;体穴取脾俞、肝俞、肾俞、内关、列缺、神门、足三里。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耳郭,然后在穴位上寻找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对准穴位用拇指、食指对压耳穴,直到产生酸、胀、痛感。每次选4~5个穴位,每个穴位按压3~5秒,每天自行按压3~5次。


三、电针治疗戒酒可以选脾俞、肝俞或肾俞,用毫针快速直刺进针,得气后停止,用电针治疗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秒,每天1次,5次为一个疗程,两到三天治疗一次。
四、中药汤剂戒酒方药组成是:葛根20g,龙骨40g,牡蛎40g,赤芍20g,白芍20g,黄芪40g,全蝎5g,天麻5g,牛膝15g,桂枝15g,钩藤5g,羌活15g,地龙10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15g,每天一剂,水煎至200ml,分两次口服。


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较有效的戒酒方法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少饮酒,尽量彻底告别酒精,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在占到酒的时候自己还可以控制酒量,所以彻底远离酒是较好的办法。

什么产地的白酒最有名气?


中国的四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和西凤酒中国的十大名酒:贵州茅台、五粮液、西凤酒、双沟大曲、洋河大曲、古井贡、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酒、汾酒、董酒一、茅台酒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加生沙(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酒度53度。陈毅有诗:“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二、五粮液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它集天、地、人之灵气,采用传统工艺,精选优质高粱、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酿制而成。具有“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是当今酒类产品中出类拔萃的精品。五粮液酒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九一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继1915年获巴拿马奖八十年之后,1995年又获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酒类唯一金奖。至此,五粮液酒共获国际金奖三十二枚。三、西凤酒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西凤酒属其它香型(凤型)。曾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四、双沟大曲产于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1984年的第四次全国评酒会后,该酒以“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协调,尾净余长”的浓香型典型风格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名酒。五、洋河大曲洋河大曲是江苏省泗阳县的洋河酒厂所产,曾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甜、绵、软、净、香”是洋河大曲的特色。现洋河大曲的主要品种有洋河大曲(55度)、低度洋河大曲(38度)、洋河敦煌大曲和洋河敦煌普曲四个品种。六、古井贡酒该酒产于安徽省亳县古井酒厂。魏王曹操在东汉末年曾向汉献帝上表献过该县已故县令家传的“九酿春酒法”。据当地史志记载,该地酿酒取用的水,来自南北朝时遗存的一口古井,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的美酒又曾贡献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贡酒”一美称。古井贡酒属于浓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特点。七、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其前身当推唐代名酒剑南烧春。唐宪宗后期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将剑南之烧春列入当时天下的十三种名酒之中。现今酒厂建于1951年4月。剑南春酒问世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八、泸州老窖特曲酒泸州老窖特曲于1952年被国家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泸州老窖窖池于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白酒行业唯一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誉为"国宝窖池"。泸州老窖国宝酒是经国宝窖池精心酿制而成,是当今最好的浓香型白酒九、汾酒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金质大奖章,连续五届被评为国家名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以其清香、纯正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其酒典型风格是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适量饮用能驱风寒、消积滞、促进血液循环。酒度38度、48度、53度。注册商标:杏花村、古井亭、长城、汾字牌。十、董酒董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酿酒作坊酿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为“董酒”。1957年建立遵义董酒厂,1963年第一被评为国家名酒,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该酒的生产方法独特,将大曲酒和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融合在一起。

中国酒具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酒具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专门用于盛放、贮存、温煮、斟灌、挹取、饮用等。而最重要的,则是作为礼器,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栽体。早在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中就有饮酒的杯子和存贮酒的陶瓶、罐等出土。商周秦汉青铜酒具和陶、漆木酒具成为主流,其形制和样式也更趋丰富。魏晋隋唐及至宋元时期,陶瓷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精美的瓷质酒具和金银制作的酒具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各种工艺高度发展,在酒具制作方面更是精工细作,推陈出新,品种最为丰富。除精美的瓷质酒具外,还有金、银、铜、锡、玉、玻璃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时代特征。商周的青铜酒器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汉代的漆制酒器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瓷制酒器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其它酒器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当代酒器(清以后)现代酿酒技术和生活方式对酒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酒类的消费特点也决定了的酒具的使用普及度。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消耗量都巨大的高酒精度白酒,决定其所使用的小型酒杯最为普及。这种酒杯主要用于饮用白酒,酒杯制作材料主要是玻璃、瓷器等,近年也有用玉,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秦汉时期的酒具


秦汉时代,上至皇室贵族,下到达官显宦,无不嗜酒成性,豪饮成风,民间饮酒也日渐普遍。所以对饮酒之器也十分讲究。《盐铁论·散不足》载:“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纶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当时不仅富贵人家用金酒壶、玉酒杯、漆酒壶、漆酒杯。就是在城市里的酒肆中,其酒具也颇为讲究。如《汉乐府·羽林郎》曾这样描写:“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汉人所用的酒具主要有瓮、缸、壶、卮、樽、杯、勺等。河南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了大批陶瓮,其外壁都写有各种酒名,或刻有贮酒的石数,内壁附有酒液散发后遗存下的黄色残渣。可见这种陶瓮是贮酒的器具。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夫妇墓中也出土了贮酒所用的33个大陶缸。有些陶缸上“稻酒十一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等字迹还分明可见。壶为盛酒的器具,如《初学记》云:“食中有客,提壶行酤。”初始于战国时期的“卮”,汉代应用也十分广泛。《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载“鸿门宴”中就多次提到这种酒器。樽,是汉代较为常见的盛酒器。汉樽多作圆筒形,有的似鼎,但三足矮小,腹部两侧有两只环耳,用以提携。两汉时期,用樽盛酒非常流行。饮宴之时用盘承樽置于席间,以便宾客用勺舀酒。汉诗中经常提到樽,如“堂上置樽酒”(《相逢行》)。《陇西行》也说:“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渠于),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意思是说,把客人请到北屋,坐在毡毯上,然后摆设酒席,先在席间放置两个樽,一樽盛清酒,一樽盛白酒,樽上放勺,供舀酒之用。秦汉时期,酒具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青铜器已逐渐被漆器所取代,而壶、卮、杯、勺等基本上都是漆器。直到南北朝时期,漆器酒具才开始衰落。这一点从考古资料中也可以得到证实。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出土了许多漆器饮食具,仅饮酒用的耳杯就有23件.而青铜器已非常稀少了,只有一件青铜鼎。在近年来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临沂金雀山汉墓、扬州西郊汉墓等文化遇址中,出土的饮食器已全部是漆器了。这时的漆器酒具大多数都是器外涂黑漆,上面用朱漆绘有装饰纹样,器物内壁涂朱色漆。

秦汉之前的酒具


有了酒,酒具也就应运而生了。我国最早的酒具大概用的是动物的角和葫芦、竹筒、蚌壳、椰壳等天然器皿。古代的;酉具,如“角”、“爵”等,形状上就象是在动物的角上加了支撑的腿和把手。另外一些器皿,如觚(gu孤)、觯(zhi至)、觥(g6ng工)、觞(shang伤)等,从文字结构上也都}有“角”旁,说明其原始形态也与动物的角有关。《礼记·礼器》云:“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这其中的的“角”,最初也是兽角,后来才发展成金属材料制成的青铜角。商周时期的青铜角就是由牛角发展而来的。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祖先曾有过一段用动物的角等天然之物做饮器的滥觞期。远古时代的天然酒具无法保存,我们不可能见到了。但近现代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却有力地证实了它的存在。我国台湾的高山族,直到清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饮食器具中金属器皿仍十分少见,酒具普遍为竹筒、葫芦瓢、木杓等,雕有花纹的木制“连杯”已属高档酒具。独龙族、佤族、怒族等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的民族,也一直保持着用竹筒酿酒、饮酒的习俗。在藏族、彝族、纳西族、苗族、蒙古族地区,也普遍使用天然的牛角、牦牛角作酒具。陶质酒器是我们能见到的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最早的酒具。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用粘土来烧制各种酒具。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尊、罍(1ei雷)、杯、盉等陶质酒具。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具达268件之多,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6.4%。夏、商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酒文化的积累,酒具就更加日益丰富了。这一时期,陶质酒具在酒具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夏人继龙山文化之后,制陶业也有了新的发展,陶器成品质量已有所提高。纹饰以蓝纹、细绳纹、粗绳纹为主。但形制多沿袭前时之制。商周时期陶器逐渐成为主要是平民和奴隶们的饮食器具。酒具的主要器形有斝(jia甲)、爵、瓮、豆、尊、缶等。在陶器发展的同时,由于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夏代青铜酒具已开始出现。到了商代,由于酿酒业的迅速发展,奴隶主贵族奢侈无度,使饮酒成了一时风尚。尽管当时金属十分贵重,青铜在生产中都未能得到普及,但奴隶主统治阶级却不惜将其大量地用于礼器和饮食器具的制作,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些年从商代贵族的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嚣物中,有60一70%都是酒具,就是在一般的墓葬中也有成组的酒器出现。平民的墓葬中随葬品虽不多,但也少不了觚、爵等饮酒器。青铜酒具是当时奴隶主举行祭祀、饮宴和其他仪式专用礼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因而生产的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纹饰之美、制作之精良,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商朝青铜酒具的主要形制有尊、卣、觥、斝、觚、瓿(布)、彝、罍、壶、盉、爵、角、觯、勺等。其纹饰大都以“雷纹”作底,上加“饕餮(e涛帖)纹”、“夔(葵)龙纹”及鸟兽图案。多数都有铭文,字体严谨功力,显示了当时青铜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周代继殷商之后,青铜器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周王和各诸侯封国都建立起自己的大小青铜作坊,铸造酒具等青铜饮食器皿。周初的青铜酒具多继承着商代的传统,纹饰和品种也与殷商时代类似。康王以后,才逐渐显示出自己特有的风格。各种酒具的器壁从厚重趋于轻薄精巧,纹饰由繁缛趋向于简易而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与几何纹,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如“壶”这一历代的盛酒具,新石器时代是模仿葫芦的形状制成的,商代的青铜壶多为扁圆形,带有圈足和耳。到了周代则又变为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壶身两侧各有一兽头铺首衔杯耳。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西周后期到春秋,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这时的酒具也随之出现新旧交替而产生变革的现象。有些原来象征奴隶主威严,但使用起来却不太方便的酒器,如方彝、斝、觚、卣、爵等已逐渐减少甚至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器型,如鐎(焦)、礁、缶、舟等。战国至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期间,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酒具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盛行的青铜酒具主要有:壶、钫、卮(支)、樽、杯等。这些器皿制作精致玲珑,造型美观,有的还用金银丝线镶嵌出各式鸟兽花纹,工艺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由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奴隶社会的酒具,尤其是青铜酒具的名称、式样、用途是非常繁杂的。为了方便、明了起见,现将主要酒具的大致情况分述如下:尊:是一种大口、贮酒而备斟的酒器。多为青铜制,颈微缩,鼓腹,平底。体呈圆形、方形等,形制很多,如牺尊、象尊、四羊方尊等。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古人说:“决胜于樽(尊)俎之间”,意思就是与对手在饮酒食肉的宴席间取胜。“俎”是盛肉器,后来人们就把“尊”作为酒杯的代称。鸯:酿酒或盛酒之器,呈圆形或方形,口小,腹深,圈足,有盖。肩部有两耳,多为青铜制,盛行于商周时期。盂:温酒或盛酒备斟之器,圆口、鼓腹,有三足、长流、鋬(pan判)和盖。多为青铜所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斝:盛酒、温酒之器,口大,有三足、鋬,多为青铜制,形似爵,但比爵大。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爵:饮酒、温酒之器,敞口,有流、柱、三足和鋬,多绚一铜所制,初为典礼时所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卣:盛酒、移送酒的器具。形制不一,多为青铜所制,圆目,鼓腹,有盖、提梁和圈足。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觥:饮酒、盛酒之器。器形不一,多为青铜所制,鼓腹,有流和鋬,平底或圈足,有的盖为兽头形,有的整器作一兽彤。盛行于商周时期。角:饮酒之器,也是古代的量器之一。大口,有三足。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为青铜所制。觯:大口青铜饮酒器,形似尊,但比尊小。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觚:形似喇叭的大口、细腰、高圈足饮酒器,多为青铜所制,盛行于商周时期。彝:比较大的盛酒器。器身多为方形,平底,有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瓿:圆口、鼓腹、圈足的盛酒器,多为青铜制品,盛行手商代。壶:盛酒、贮酒器,敛口、深腹、圈足,多有盖、提梁。盛行于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鐎:温酒器,也称“鐎盉”。其形状似忝,圆腹、小口、有喙.底部有三足。与岙的不同之处是岙有鋬,而鐎无鋬有提梁,并用连环将提梁和盖相衔接。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缶:盛酒器。形状似壶,圆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多为青铜所制。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礁:盛酒器。小口、宽肩、大腹,器身有四个兽头连着衔环。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舟:饮酒器。椭圆形、平底,腹部两侧各有一环形耳,因形状似小舟而得名。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卮:饮酒器。扁圆筒状,有盖、鋬和短小的三足。盛行于战国及秦汉时期。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玉质和漆器酒具。我国用玉作为器具原料的历史非常悠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制品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28件器物。虽然这些器物选料不严,形状也不规整,但足以说明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知道用玉了。经夏代至商殷,玉器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程度。各地商代的遗址中,都出土了成批的玉器,其中包括酒具在内的各种饮食器具。西周以后玉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酒具主要有玉杯、玉壶等。唐朝诗人王翰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其中“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便为玉制。夜光杯产于甘肃酒泉,传说当年西周穆王远游西域,与王母娘娘在“瑶池”欢宴,席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玉质夜光杯。夜光杯是用祁连山玉石巧磨细琢而成,质地精细,花纹美丽,杯壁薄如蛋壳,光滑透明。当美酒倾入杯内,顿时光彩熠熠,绮丽无比,周穆王爱不释手,于是王母娘娘便赠送一套给他。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漆器酒具西周早期已经出现。1958年在湖北崭春毛家嘴出土了一件非常珍贵的漆杯,据考证为西周早期之物。该杯在黑色和棕色的漆底上绘有红彩纹饰,制作相当精美。春秋时期漆器工艺继续发展。战国时期,漆器已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近年来,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战国墓葬中.都发掘出了大量的精美漆器,其中包括漆杯、漆酒具盒等酒具。漆器酒具中以彩饰耳杯最为盛行。耳杯亦称“羽麓”(觞,也是一种盛酒器,《汉书》日:“羽觞,爵也。作生爵(雀)形,有头、尾、羽翼。”),是将木头旋凿后漆制而成的.两旁有耳,便于端拿的酒杯。其形状主要有圆耳杯、方耳杯和高座耳杯三种类型。战国初期漆杯木胎还较厚重,中期以后就日趋轻巧。多用薄木直接卷曲成胎,或者外贴麻布的.有的还在边缘上用金属镶边,称之为“金铜扣”。这样不仅轻便,而且更加美观耐用了。直到秦汉时期,漆器耳杯仍十分盛行。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不少漆制耳杯,而且杯中还写有“君幸酒”字样。

唐宋时期的酒具


唐代,随着陶瓷工艺的迅速发展,瓷质酒具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并逐步取代了做工繁杂、成本高的漆制品。唐初的酒具除了越窑苍翠欲滴、如冰似玉的青瓷杯、盏、壶外,还出现了凤头壶、龙首杯等三彩釉陶酒具。唐代中期以后,瓷质酒具的造型上又有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一种盛酒与斟酒的新器具——酒注子(或称执壶、注壶、偏提等)。其形状似今日的酒壶,有嘴、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杯,因而取代了樽、勺,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斟酒器具。这种酒注子在绍兴、宁波等地唐代的墓穴中均有大量发现。酒注子是在前代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南北朝及隋代鸡头壶上的鸡头是纯装饰物,后来人们不断改进创新,把鸡头部分做成中间有孔的壶嘴,使之既美观,又有实用价值。关于它的初始情况,宋人李济翁在《资暇录》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元和(唐宪宗年号)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嫈(同营),而盖、觜、柄皆具。太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日偏提。”唐代中期酒注子的造型浑圆厚重,壶腹以圆形、扁圆形为主,壶嘴大而短。唐末时壶体逐渐变得精巧修长,壶腹多为瓜棱形、椭圆形,壶颈、壶嘴、壶柄都增长了。从唐人“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知唐代饮酒亦多用杯子。和酒注子配套使用的便是瓷酒杯。酒杯的形状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曲腹圈足小杯、带柄小杯等。五代时期,酒具基本沿袭唐制。不过,这时又出现了一种与酒注子配套的温酒用具——注碗。使用时在注碗内放入热水,再把酒注子放入其中来烫酒。随酌随饮,非常方便。宋代的手工业中,陶瓷业是最杰出的,同时它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也是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著名烧瓷大窑,北方有定窑、汝窑、钧窑,南方有越窑、建窑、景德镇窑等,都能生产瓷器精品。宋代的酒器,多数是壶杯成套,其品种之完备、器形之丰富,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如酒壶就有瓜棱壶、兽流壶、提梁壶、葫芦式壶等。其中葫芦式壶是宋代新出现的器形,它的特点是壶身为葫芦形,流贴附在下截圆腹上册,另一侧两截壶体间有束带形曲柄相连。无论哪种壶,使用时一般都与五代以来一直流行的注碗配套使用。而且酒壶与注碗的形状要求和谐一致,如瓜棱壶要配瓜棱形注碗。

明清时期的酒具


明代,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瓷窑,瓷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随着制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瓷质酒具的质量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其是景德镇的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南洋及世界各地。其主要代表有青花瓷、成化斗彩瓷和被称为“祭红”的红釉瓷。青花瓷酒具有酒壶、酒杯、小酒碗等,其特点是式样美观,瓷胎晶莹,青花深翠,很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成化斗彩瓷是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形成的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制瓷新工艺。这种瓷器上多雕绘有各式花纹图案,构成各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或动植物画面。因而,这种瓷酒具就多根据其造型或图物而得名,如秋千杯、龙舟杯、高士杯、娃娃杯、鸡缸杯、人物莲子盏等。由于其工艺复杂、精湛,明代就已是著名的珍品。《万历野获编》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郭子章《豫章陶志》也说:“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清初大收藏家高江村在《成窑鸡缸歌注》中也对成化斗彩酒具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成窑酒杯,。种类甚多……秋千杯者,士女戏秋千也;龙舟杯者,斗龙舟也;高士杯者,一面画周茂叔爱莲,一面画陶渊明对菊也;娃娃杯者,五婴儿相戏也;……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瓷色莹洁而质坚。”“祭红”是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景德镇烧制的一种色调纯正的鲜红釉瓷器。其中祭红酒杯尤为精美,堪称酒具中的珍品,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就存有一件明代传世的祭红高足杯。继明之后,清代的酒具仍以陶瓷器具为主。清代的酒具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代新出现的,如珐琅彩酒杯、素三彩瓷酒具、景德镇的青花玲珑瓷酒杯等,另一类是仿古的瓷酒具。其中包括仿商、周时期青铜酒具的样式制出的尊、爵、角等,和仿宋明时期的瓷酒具酒注子、马蹄杯、娃娃杯、斗彩鸡缸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