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酒文化起源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酒标的起源》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现代意义的酒标出现在17世纪后,早期酒标功能单一,样式简单,多是寥寥文字,顶多用些花体或变体的字母,装饰个家族徽章。即使是现在,一个酒庄或酒厂的某款酒,除了年份数字的变化,其酒标图案每年多是不变的。骄傲的法国人更是认为自己的葡萄酒世界前列,没有必要花精力在酒标之上。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直到上个世纪初,酒庄主人才开始设计属于自己酒庄的酒标。在此之前,酒庄的葡萄酒都是成桶卖给酒商,由酒商培养、装瓶并销售。1924年,木桐·罗思柴尔德酒庄(ChteauMoutonRothschild),为纪念灌装成品葡萄酒,酒庄主人菲利浦·德·罗思柴尔德男爵特意请着名招贴画家,让·卡吕(JeanCarlu)为该年的葡萄酒设计了一幅全新的标签,开创了葡萄酒标签艺术化设计的先河。
<WwW.jIUkU365.cOM/p>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酒的商标只是酒标的一部分


通常所说的“注册商标”简称商标是指酒的牌子,包括其名称和图形两个方面。例如“长城牌”就配有长城的图形。但商标只表示于酒标的某一部位,如有的表示于“前标”的正中或上部,或表示于颈标、顶标上,也有以吊牌的形式挂在瓶身上的。而酒标则根据它在瓶身的不同部位,包括前标(或称正标)、背标(或称副标)、身标、全身包标、胸标、腹标、肩标、吊牌、封口标及标带等。前标印有厂名、酒名及商标内容等;背标印有配方或说明;身标是指贴于瓶身部的标签,包括前标和背标,也有直接印在瓶身上的,是瓶装酒必不可少的标记;全身包标在瓶身上贴一圈,包含酒名、厂名、商标图形、说明及配方等内容;胸标贴于有些异型瓶;腹标贴于瓶的腹部;肩标贴于前标或背标以上、颈标以下的部位;封口标可包括顶标、骑马标和全圈颈标。其中顶标贴在瓶盖的顶部,也有直接冲压、注塑或印在瓶盖上的,其内容大多为商标或生产厂的专用标记;骑马标横跨于瓶盖顶部而贴于瓶颈两面,起到保护原装的作用;全圈颈标在瓶颈上贴一圈,具有封口、保护原装及点缀的作用。此外,还有在木塞上或瓶底及接近瓶底的边缘,印有或冲压有关内容的文字,也可属于酒标的范畴。因此,不宜将商标与酒标混为一谈,应全面理解酒标的内容。

白酒商标的鉴别


汾酒汾酒的注册商标为“汾”牌和“古井亭”牌。“汾”牌注册商标是一个圆圈里面加行书体“汾”字,“汾”字金黄透亮,与周围圆圈无接触处,商标两边的英文字母清晰。“古井亭”商标由古井亭正面图案和“古井亭”三字组成,图中亭顶除翘起的两个黑角外,共有16条竖直黑线,代表着亭瓦宽度,应宽窄间隔均匀,所描的金线也清晰,亭檐下黑底金枢扁额上有“古井亭”三个金字。“汾酒”和古井亭图案均为凸版印刷,印制精美,色泽鲜艳,边裁整齐。注册商标两边以外径为15毫米的1915年巴拿马赛会一等奖章和1963年全国评酒会金质奖章图案为装饰,“注册商标”中的“册”字有意写成了“朋”。假“汾酒”的字表面无光亮,且与圆圈接触,两枚奖章图案印制粗糙,字迹普遍模糊而无光亮,亭顶黑线不是16条,亭檐下“古井亭”三字很难看清楚,注册商标上的“册”字写法与真品不同。茅台茅台酒全瓶贴“贵州茅台酒”注册商标,是用进口100克钢板纸印制的,500毫升容量酒瓶的商标纸规格为90毫米×125毫米。内销酒商标的图案分三部分:中间是一条从右上方到左下方的60毫米宽白色斜带,上下分别有两条黑色细线和四条黑色粗线,把红色的“贵州茅台酒”五个字夹在中间。斜带和左上角的相接处有13毫米宽的金色条,条上有“中外驰名”四个黑字。左上角为一红色色块,中间有直径为35毫米的套金色边的白圈,圈内有从上至下的环形麦穗,金色齿轮和红五角星图案。斜带和右下角的相接处有一条细金线。在右下角的红色色块上,有“中国茅台酒厂出品”八个白字,白字下有“53%VOL,500mL”的标明酒度和容量的黑字。酒瓶背面说明的规格为65毫米×85毫米并以红色套边,套边四周留有宽10毫米的白边,出厂日期为蓝色阿拉伯数字。商标印刷精美,色彩准确,切边均匀。假茅台的商标和背贴一般是用普通纸张印刷的,商标规格为100毫米X140毫米,背贴规格为133毫米X85毫米。各种图案配色混乱,层次不清晰,颜色偏淡,规格不一致,所用字体也与真商标有明显区别,出厂日期字迹有红色的,也有以其它颜色代的。五粮液真品为全瓶贴注册。以醒目的“五粮液”三个草体大字为标志,图案底部以黄色谷穗衬映,谷穗以上全部套红。“五粮液”和谷穗图形采用凸印制,商标背面印有出厂日期,透过酒瓶可以看清。假五粮液商标杂乱,有"精工"牌、"白云山"牌等,有的根本没有注册商标,产地杂乱。商标颜色、字体各有不同,商标印刷粗糙,以平板印刷。

碰杯的起源


聚餐喝酒碰杯是种基本的礼仪,你可知道为什么要碰杯呢?碰杯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起看看吧。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还有一种说法是:

“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