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酿造专题。这篇关于《白酒酿造的基本原理》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白酒酿造是以生态为基础,通过人的技艺实现粮谷原料到酒的转变。不过直接发生作用的,在酿酒最前线的是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大军。环境条件和人对酿酒工艺参数的控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淀粉含量、酸度、水分、温度等关键因素的调节,营造最佳的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条件,并且这系列环境条件会随着发酵的推进而动态变化。我们要看到白酒发酵的实质是微生物的作用,在众多酿酒大师的背后是对微生物的调兵遣将,微生物才是最伟大的酿酒师。

白酒酿造的基本原理

白酒的酿造过程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因此对酒酿机理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微生物作用下,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简单来讲,白酒酿造就是粮谷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糖化和酒化两个阶段。糖化阶段是粮谷在预处理和各种生物酶作用下转化为可发酵的糖类;酒化阶段则是水解后的糖类在微生物作用下代谢产生酒精,同时生成白酒中必不可少的风味物质。糖化和发酵是白酒酿造的关键点,虽然被划分为两个阶段,但只有在液态法白酒的生产过程是先糖化再发酵,在传统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生产过程中都是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是一种双边发酵的模式。

1、淀粉糖化

淀粉经酶的作用生成糖及其中间产物的过程,称为糖化。淀粉酶解生成糖的总的反应式如下:

淀粉在-淀粉酶、糖化酶、异淀粉酶、淀粉酶、麦芽糖酶、转移葡萄糖苷酶等多种酶的作用下,产物除葡萄糖等单糖外,还有二糖、低聚糖及糊精等成分。在糖化过程中,淀粉消耗速度和浓度下降幅度受曲的质量、发酵温度和生酸状况等因素的制约。若酒醅的糖化力高且持久、酵母发酵力强且有后劲,则酒醅升温及生酸酸度稳定、淀粉浓度下降快,出酒率也高。通常,单糖和双糖能被一般酵母利用,是最基本的可发酵性糖类,可以通过检测酒醅中还原糖的变化,监控糖化与发酵速度的平衡程度。

在淀粉糖化过程中,其他的物质也发生着变化。蛋白质在蛋白酶类的作用下,水解为胨、多肽及氨基酸等中、低分子量含氮物,为酵母菌等提供营养;脂肪由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粮谷原料细胞壁上的果胶在果胶酶作用下水解成果胶酸和甲醇;单宁在单宁酶作用下生成丁香酸;有机磷化合物在磷酸酯酶作用下,磷酸从有机酸化合物中释放出来,为酵母等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提供磷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物理化学变化在糖化过程中发生。可以这样理解,糖化过程是对原料的解构,将大分子化解为小分子,为后续发酵奠定了基础。

2、酒精发酵

淀粉被糖化为可发酵性糖后,可被酿酒微生物利用而进入发酵阶段。酒精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之一,因而酒精发酵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生化反应过程。酒精发酵可由不同微生物实现,酵母菌、细菌及根霉都能将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但发酵机理不同。酵母菌在酒化酶(从葡萄糖到酒精一系列生化反应中的各种酶及辅酶的总称)作用下将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包括葡萄糖酵解和丙酮酸的无氧降解两大生化反应过程;细菌由ED途径将葡萄糖发酵成酒精。虽然细菌和酵母菌等其他微生物都能将糖转变为酒精,但细菌发酵时酒精的实际得率比酿酒酵母要低。白酒生产中,酒精发酵过程主要是由各种酵母菌完成。

实际生产中,酒精的理论产值与实际产率总有差距。因为发酵过程中,酒精仅是主产物,伴生的副产物很多;菌体繁殖和维持生命,以及生成酶类、各工段损失和发酵残留的糖分等要消耗糖分;后期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和酒精挥发而使酒精损失。一般情况下,液态法白酒的淀粉出酒率可达理论出酒率的80%~90%,小曲酒为65%~80%,麸曲白酒为60%~75%,而大曲白酒只有40%~65%。

除了酒精发酵,发酵过程中还生成了多种白酒风味物质,主要有酸、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等几大类。当然这些风味物质除了在发酵过程由微生物代谢产生外,有些可由蒸粮、蒸酒和老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有些则直接来自于酿酒和制曲原料。相较于糖化过程,酒精发酵过程则是对解构后的多种小分子的重构和再造,多种微生物和生物酶让小分子形成复杂的风味物质系统。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品评葡萄酒的基本原来和步骤


葡萄酒的品尝是一门学问,品尝并不是喝酒,品尝是一种学问。譬如欣赏一幅画、听一曲音乐,如果你没有美术与音乐修养,就不可能评说出它的好坏。

一、葡萄酒品评的基本原理

品评是葡萄酒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感觉的过程,是由化学或物理方面的刺激而来。在葡萄酒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能刺激人体器官,而且不仅是各种物质的单一刺激,而是综合的作用。

二、葡萄酒品评的步骤

1、观色:主要观察葡萄酒的色泽和澄清度。

白葡萄酒的颜色从年轻时的水白色或浅黄带绿边到成熟后的禾杆黄、深金黄色。

红葡萄酒会因酒的陈年而颜色淡退,从紫红变为深红、宝石红、桃红、橙红。葡萄酒澄清度不高,表明该葡萄酒受到了细菌污染或发生了非生物混浊,从而可以判断它的澄清工序和过滤工序是否完好,保藏条件是否卫生,是否变质。酒的颜色应该明亮,如缺乏亮度是象征其味道也可能呈现单调。因酒的亮度是由其酸和品质所构成的。

2、闻香:闻香是嗅酒的香气是否协调、完美。酒香是葡萄酒本身必须具备的典型物质。

第一次先闻静止状态的酒,一般只闻到扩散性最强的那一部分香气。

第二次闻香前,先晃动酒杯,促使酒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让酒的香味物质释放出来。这次闻到的香味应该是比较丰富、浓郁、复杂。

第三次闻香主要用于鉴别香气中的缺陷。闻香前,先用力摇动酒杯,使葡萄酒剧烈转动。这样可加强葡萄酒中醋酸乙酯、氧化、霉味、苯乙烯、硫化氢等使人不愉快的气味的释放。

品酒时,白葡萄酒品香温度最好在14℃摄氏度以下;红葡萄酒温度稍高,但不得超过20℃。由于葡萄酒香气极为复杂,所以闻香时主要是注意酒的果香和酒香两种。

3、品味:以口感品尝酒体的滋味也是对葡萄酒品质的直接检验。

品味时,啜上一口葡萄酒含在口中不急于马上吞下去,用舌头在口腔里快速搅动,让整个口腔的上、下颚充分与酒液接触,去体味其口感或酒体。

三、葡萄酒品评的原则

从品评原则来说,葡萄酒应分类别、类型来进行评比。遵循由浅色至深色,先干酒后甜酒,从低度到高度的原则。品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葡萄酒的基础知识以帮助品评。

在安排品酒的次序时,最好将较清淡的酒安排在前面,可减少先品的酒对后品的酒造成干扰。所以通常白酒会在红酒之前,甜型酒会在干型酒之后,年份新的在年份老的之前。这是通则,例如年份较差的酒,即使陈年较长时间,也应安排在前面才合适。主要原则在于味道越重、越是香甜浓郁的酒应尽量安排到最后。

四、葡萄酒品评的地点要求

品尝的地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1、适宜的光线:充足、均匀的散射光,人工光源用日光灯类;

2、无杂讯:品尝场所应远离杂讯源,最好是隔音的;

3、清洁卫生无异味:品尝场所应便于通风或排气,无任何异味;

4、保持使人舒适稳定的温度与湿度:温度保持在20~22℃,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

白酒酿造之水“道”


好酒必有佳泉、水泉必香,这些是老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水贯穿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中,微生物培养、原料浸润、发酵酿造、蒸馏、勾兑降度等等都有水的参与,水融合在白酒成形之路的每一个部分上。在白酒中,有一半或者一般以上的组分是水,喝白酒除了品醇的刺激、酯的香气,水自身的味道或者由水引起的味道在白酒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水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微生物的服务上,它可以为白酒发酵中的各种微生物提供水分,并且还能够携带多种可溶性营养组分,为微生物提供食物,让这些精灵更好的工作。当然水还为微生物提供一种工作微环境,这种微环境主要是指微生物周围的环境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是水和配料相互作用后的结果,而且这种状态是随着发酵酿造进程的改变而改变的。

首先,水本身的酸碱度和配料的酸碱度融合之后的作用结果形成了微生物生长工作微环境的酸碱度,这种酸碱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白酒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很多,但按照类别来分,不外乎霉菌、酵母和细菌三类,这三类微生物不但喜欢的酸碱度各异而且对自身工作环境(酸碱度)的要求程度也不同,有的苛刻、有的严格,酸碱度的不同导致三类微生物的工作状态的不同,从而导致代谢产物的不同,这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的酒。这还仅仅是在宏观上去解说,若要具体研究白酒发酵中几百种微生物的酸碱度要求以及酸碱度是如何影响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的,怕是真要拿诺贝尔奖了。

另外,水中所携带的组分也是影响微生物作用和白酒形成的重要因素。水中带有各种盐类,这些盐类在水中解离为各种离子,比如大家熟知的氯化钠,在水中就可分解为氯离子和钠离子,水中含有许多种这样的离子,这些离子会微生物的工作过程中起作用,可能由于还有一种离子,让一种微生物的工作加倍,也可能因为一种离子让这种微生物工作减弱,从而让另外的微生物获得更多的资源,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其实像这种微生物之间的博弈充满整个发酵过程,而触发点可能仅仅是一个微量离子的存在。

当然水和水携带的组分除了通过微生物来起作用,也可以直接通过和原料中的组分相互作用、和微生物代谢组分相互作用,来影响酒的形成。水还可以及所带组分还可以直接成为酒的一部分,和酒融为一体。

酒和水的关系很难讲清楚,不能一一道出,但前辈们的好酒必有佳泉,一句话就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好酒和佳泉之间的秘密还需我们慢慢找寻。

餐酒完美搭配6大基本原则


在葡萄酒和食物的搭配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样,在葡萄酒和美食的搭配的,有六大基本原则是不能出错的。葡萄酒和美食搭配的六大基本原则都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些基本原则,让大家也能像专业的葡萄酒鉴赏家或侍酒师一样搭配出最美味的配餐。

一、葡萄酒配餐的六大基本原则

简单来说,烹饪就是油、酸、咸和甜等味道的一种融合过程。而在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中,同样也要考虑到这些味道之间的均衡一致。风味搭配说来容易做来难,所以,牢记以下葡萄酒配餐中的六个基本原则:

1、高酸葡萄酒适合与油腻食物和甜食搭配;

2、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需要高酸或高酒精度的葡萄酒来搭配食用;

3、甜食可以均衡葡萄酒中单宁带来的苦味;

4、进餐时要慎重,不要用咸味食物搭配高酸葡萄酒;

5、美味的甜食与带酸的甜葡萄酒搭配;

6、高酒精度酒可以减少高脂食物的油腻感,平衡甜食的甜腻感。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的工艺和流程


我国的白酒,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白酒俗称烧酒,是一种高浓度的酒精饮料,一般为50~65度。根据所用糖化、发酵菌种和酿造工艺的不同,它可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三大类,其中麸曲酒又可分为固态发酵酒与液态发酵酒两种。那一起来看看白酒酿造技术的工艺和流程吧。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的工艺流程:粉碎、配料、润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积,入池发酵、出池蒸酒8个工序。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一粉碎:古用石磨或(驴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状,后用电磨磨成过标准筛的原料。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二配料:将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辅料(稻壳)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匀。夏季一般为25%的辅料,冬季为30%的辅料。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三润料、拌料:将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粮量的4050%加水进行润料,水温为常温,翻拌均匀,堆积1小时左右,使粮充分吸收水份,有利于糊化,加水量视面湿而不粘,有经验的酿酒师傅凭手感一捏就能感觉出来。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四蒸煮糊化:将面楂上甑锅进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将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锹和菠萁将面楂一层一层地装入甑锅,待汽圆后蒸煮糊化1小时左右,使面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由有经验的酿酒师用手捻来感觉蒸煮程度。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五冷散:将蒸好的面楂用木锹铲出甑锅放倒干净的地面上用木锹摊薄、匀,进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数次冷散,视温度达到夏季为2022℃为宜,冬天为1618℃为宜。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六加曲、加水堆积:将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为常温,用木锹进行翻拌,使之均匀,用手掌捏住面楂从手指缝挤出12滴水为宜,然后进行堆积,堆积时间不低于12小时。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七入缸发酵:将堆积好的酒醅用竹篓人工入到缸里,上边盖上石盖进行发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与地面平齐,缸的间距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淀粉含量在912%之间,水份含量在5557%之间,酸度在0.81.1mol/g之间,糖份在0.50.6。Be之间,发酵周期一般为21天。

发酵时要掌握酒度的变化,一般应遵循前缓升、中挺、后缓落的原则。即入缸后,温度逐步上升,发酵中期,温度应稳定一个时期,然后到发酵后期,发酵温度缓慢下降。

前缓升:一般入缸到67天温度升至2527℃,酒醅发甜,说明发酵正常。

中挺:从入缸的第8天到11天,温度降升至3234℃,连续四天。

后缓落:从入缸12天到21天,温度逐渐下降,每天以下降0.5℃为宜,出缸时酒醅的温度降至2628℃,发酵好的酒醅应有不硬、不粘的感觉,色泽呈紫红色。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工艺流程八出缸蒸酒:发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篓抬出至甑锅边进行蒸馏,装甑时应按照稳、准、细、匀、薄、平的原则进行操作,装甑蒸汽应按照两小一大的原则进行操作,流酒时蒸汽应按照,大气追尾的原则进行操作,接酒时应依照酒花大小程度来判别酒头、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凭酿酒大师傅的经验来判别,接酒一般接到0。酒头、原酒和酒尾都分级分缸储存,一般储存6个月以上酒体成熟。

葡萄酒酿造之白葡萄酒酿造流程


你知道吗?除了白葡萄外,白葡萄酒的原料也可以是红葡萄喔!酿制红白葡萄酒最大的差异在于白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不使用带皮发酵。让简洁易懂的插图与文字,为您揭开白萄酒酿制工艺。

基本概念

葡萄酒酿制原理其实非常的简易,但其过程却可能会因着每位酿酒师工法之别而差之千里.以下分解图为白葡萄酒酿制步骤大纲:


步骤一:葡萄破皮与榨汁

除了白葡萄外,红葡萄也可以做为酿制白葡萄酒的原料.而酿制红白葡萄酒最大的差异在于白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不使用带皮发酵步骤.葡萄在经由挤压破裂后,释出葡萄果汁;果汁被收集在发酵槽中等待发酵(大部分的酒庄现均使用不锈钢槽,部分酒庄沿用橡木槽或水泥槽)。

-有听说过白仙粉黛(WhiteZinfandel)葡萄酒吗?

-使用红葡萄酿制白葡萄酒经典范例:黑皮诺白酒(香槟称为:黑中白)

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盘点


中国白酒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清代中叶。目前,在国内发现的大型酿酒作坊遗址中,江西李渡遗址的年代为元代、四川水井坊遗址的年代为明代、四川剑南春遗址的年代为清代,泸州老窖古窖池群为明清时期,古井贡酿酒遗址为宋至清时期。

泸州老窖窖池群

泸州老窖窖池群分布于泸州市江阳区三星街营沟头、泸州市江阳区皂角巷、龙马潭区小市(下大街、什字街、新街子、过江楼)及罗汉镇等地。泸州老窖公司现有生产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是1573国宝窖池群。泸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文物原真性价值明显,自其建窖之始,均保持了原貌、位置、操作流程及工艺未变的四未变特点。泸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是中国至今仍然唯一持续酿造白酒的窖池群,其千余口的规模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使其世界酿酒奇迹之一和世界仅存的最大规模原生白酒窖池群名副其实。

1996年,泸州老窖窖池群作为中国传统白酒的首个代表,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家文化部正式颁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名列其中;入选中国首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名单。泸州老窖老窖池群作为活文物,已连续不间断使用430余年。

水井坊遗址

水井坊位于成都老东门大桥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老烧坊遗址。1998年8月,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改造曲酒生产车间时,发现了该遗址。1999年,多家考古、研究单位参与遗址考古发掘。考古发现有:蒸馏器基座、不同时代的酒窖8口、炉灶4座、灰坑4个、晾堂、灰沟、路基、木柱及柱础、墙基等遗迹,出土的陶瓷器具有碗、盘、钵、盆、杯、碟、勺、灯盏、罐、壶、缸、砖、瓦、瓦当、井圈等。其中以酒具最为丰富,种类有青花、白釉、青釉、酱釉、黑釉、粉彩瓷等品种。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处前店后坊的综合性生产、经营场所。水井坊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复制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极高利用价值的活文物。水井坊遗址中起源于元末明初、延续使用至今的古窖窖泥和古糟菌群,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中成为了水井坊系列产品开发的重要生产资源和品牌基础。

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

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配套设施齐全、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清代酿酒作坊群。该遗址是由茶盘街、棋盘街两侧的多个清代作坊构成的前店后坊式格局的酒坊遗址,分布面积约120000平方米。分布面积大、作坊多,保存较好,全国罕见。剑南春酒坊遗址生产要素齐全,内容丰富。在已发掘出的遗迹中,不仅有反映酿酒工艺全过程的生产设施,如水井、酒窖、炉灶、晾堂、水沟、盛酒坑、池子、粮仓(制曲晾房)等遗迹,还有房屋建筑基址以及大量瓷质酒具。同一遗址大曲窖、小曲窖均有发现,不同窖池生产着不同品种的酒类。这一考古发现,对研究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传统手工业格局与分布情形,探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城市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名优白酒剑南春的酿造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重要发现在我国近代城市工业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被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刘伶醉烧锅遗址

刘伶醉古烧锅遗址位于河北徐水县刘伶醉酒厂第一酿造车间内。该遗址建于金元,已有800多年历史,其中主要包括16个古发酵池、一口水井及部分挖掘出土的酒用陶器。

刘伶醉古烧锅遗址2001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白酒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6月27日,国家文物局批准此遗址为首批中国食品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刘伶醉古烧锅遗址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位于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内,又称李渡无形堂元代烧酒作坊遗址。2002年4月,原江西李渡酒厂被香港某公司收购,成立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同年6月,在改造老厂车间时在水泥路面下发现一个古井,随即向相关文物部门报告。同年7月~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发掘显示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六个时期,从南宋、元、明、清延续至近代、现代,其中南宋层未发现酿酒遗迹,其他各时期的酿酒遗迹都非常丰富,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器、瓷器、木器、铁器等,以陶瓷为主,其中酒器有73件。2002年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元代酒窖的发现,证实了《本草纲目》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同时证明了中国至迟在元代已出现了固态发酵制作蒸馏酒。该遗址中明清时代的酿酒遗迹显示其白酒生产工艺属小曲工艺,是中国首次发现使用小曲工艺的烧酒作坊遗址。到近代,开始改用大曲工艺生产。因此该遗址是研究烧酒酿造工艺的起源和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井贡酿酒遗址

古井贡酿酒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包括魏井、宋井、明清窖池、明清作坊遗址,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古井贡酒文化博览园继2008年成为中国白酒首家全国4A级旅游景区之后又获国家文保殊荣。

茅台酿酒工业遗址群

2010年,茅台酿酒工业遗址群申报了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遗址群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茅台酒酿造体系的实物见证。该遗址位于仁怀市茅台镇国酒社区杨叉街,由10余处实物构成,有一套完备的酿酒工业体系,占地20余亩。这些酿酒坊最初建于明代,曾因战乱多次被毁,1862年在旧址恢复重建,包括粮仓、曲药房、窖池、烤酒房等。

早在2006年,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专家认为茅台酿酒工业遗址群申报国保成功有较大希望。不过,遗憾的是,茅台酿酒工业遗址群未能获得国家文保殊荣。

红葡萄酒酿造过程


每一瓶珍馐佳酿都是葡萄农精心照料与酿酒师悉心培育的结果。以下是红葡萄酒酿造的细节步骤。

1.葡萄酒的酿造从葡萄开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葡萄需要达到足够的成熟度。葡萄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葡萄酒的质量,毕竟你可以用好的葡萄酿造出好的葡萄酒,但你无法用坏的葡萄来酿造出好的葡萄酒。

2.葡萄成熟后就可以开始采摘了。葡萄收获季节是一年到头最热闹的季节。采摘的时候,天气情况非常重要。如果天气不好,可能会把一整园的葡萄破坏掉。

3.手工采摘葡萄后,把它们集中倒进半吨装的车子里。

4.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葡萄园开始用机器采摘葡萄。机器采摘的成本更低。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地方,机器采摘可以在凉爽的晚上进行,从而保证葡萄的质量。晚上的时候,机器采摘比人工采摘更容易进行。

5.在波尔多,机器可以通过震动葡萄藤的枝干让葡萄自动脱落,然后把它们收集到容器中。

6.通过机器采摘完葡萄,工人们会对葡萄进行筛选。

7.下面是人工采摘的成串葡萄。

8.工人们也会对人工采摘的葡萄进行筛选,腐烂的、干枯的葡萄以及叶子、叶柄都被清除掉。

9.经过筛选后的葡萄会进入除梗机中进行去梗。去梗的时候,它们可能会被轻微压榨或者完全压榨。

10.葡萄经过去梗后剩下的枝梗。

11.葡萄去梗后,会经由传送带传送到贮存容器,然后再被送到发酵器皿。

12.在酿造红葡萄酒时,葡萄会带皮发酵;不过在酿造白葡萄酒时,葡萄在发酵之前会先进行压榨和去皮。葡萄牙杜罗河(Douro)产区有一种发酵器皿由花岗岩、大理石、水泥或不锈钢制成的浅底无盖大桶。把葡萄加入这个容器中之后,工人会进入容器中踩踏葡萄,让葡萄充分破碎,以萃取葡萄皮的颜色、单宁和其他风味物质。

13.踩皮结束后,葡萄自然进行发酵。工人们正在搅拌葡萄皮和葡萄汁,他们每天都要搅拌很多次,这样既可以帮助提取葡萄皮中的物质,也可以防止葡萄皮浮到表面后滋生细菌。

14.发酵时可能会加入人工培养的干酵母,不过有些酒庄会使用天然酵母。

15.下面是用不锈钢罐来发酵葡萄酒的情形。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容器可以不加盖子。也有些时候,发酵会在封闭的容器中进行,容器上附带有通风口,可以允许二氧化碳散逸出去。

16.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动化的柱塞把葡萄皮压到液体下面,即机器压皮。有些时候也可以使用长杆子来人工进行这个动作。

17.另外一种把葡萄皮压到液体底下的方法叫做淋皮,就是把发酵罐底部的液体抽出来,然后喷到液体表面。

18.发酵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把葡萄酒从容器中放出来;不过放出来之后,会把它们再加入到发酵容器中。在放酒的过程中,葡萄酒可以与氧气进行更多接触,有利于酵母的生长,让发酵进行得更充分。在酿酒的其他阶段,都要尽量防止葡萄酒与氧气接触,不过在这个阶段,不需要过多担心氧化的问题。

19.发酵完成之后,大多数红葡萄酒会被转移到橡木桶中进行熟成。橡木桶有多种形状和容量,最常见的是225-250升。

20.下面是一种比较大的旧橡木桶,它们几乎不会给葡萄酒带来橡木的风味,可以用来酿造一些特殊类型的葡萄酒。

21.葡萄酒发酵完成后,剩下的皮、籽和梗会进入压缩机中进行压榨,以进一步萃取其中的精华物质。下面是一个筐式压缩机。

22.下面是一个囊式压缩机,酿造部分红葡萄酒和几乎所有的白葡萄酒时都可以使用这个机器。在压缩机的气囊里灌满空气,利用气压均匀而温和地对葡萄渣滓进行压榨。气囊内气压的强度会逐渐加大。

23.下面是压榨之后剩下的渣滓,可以用作堆肥。

24.白葡萄酒发酵结束后,发酵罐中残留的物质,其中有死酵母的细胞。

25.葡萄酒在橡木桶中进行熟成,熟成时间从6个月到3年不等。橡木桶存放在阴凉的地下酒窖中。

26.葡萄酒在熟成过程中,酿酒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检测一下葡萄酒的情况,而且由于葡萄酒会挥发掉一部分,他们还要进行补液。

27.通常来说,在熟成过程中,需要把葡萄酒从一个橡木桶转移到另一个,或者从橡木桶转移到不锈钢罐中。工人有时会使用氮气来转移葡萄酒,尽量避免葡萄酒与氧气过度接触。

28.把葡萄酒从一个橡木桶转移到另一个橡木桶,不过这次特意加大了葡萄酒与氧气的接触,以加速葡萄酒的熟成。

29.有些葡萄酒不适用橡木桶来熟成,而是使用不锈钢罐,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新鲜的果香。

30.葡萄酒熟成之后,就可以准备装瓶了。不过,装瓶之前一般还要进行过滤,除去酒中的杂质,让葡萄酒看起来明亮清澈,避免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我国悠久的保健酒酿造文化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就曾说酒,百药之长,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悠久的保健酒酿造文化。

保健酒主要特点是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药材,主要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其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保健酒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实,保健酒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候它更多的是作为药酒被人们认知的。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五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邪气至时,服之万全。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汉代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组成部分,其针对性和治疗功效也大大加强。汉代《神农本草经》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有药酒的生产方法实例。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故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有桃仁酒、猪胰酒、金牙酒、海藻酒等治疗性药酒。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酒可行药势,在总结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时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阐明了粉碎度、浸渍时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指出71种药材不可浸酒,可见此时药酒的制法和用法已不断完善。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但被当作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余例。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和热浸法。

这一时期,药酒已开始由治疗性药酒向补益强身的养生保健酒发展,质量有了提高,不仅达官贵人饮用,而且有不少成了宫廷御酒。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成书,收集了不少适合中老年人饮用的养生保健酒。并对酒的利弊概括为酒味性甘、辛,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则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伤生之源!

明代李时珍在其世界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补酒方200余种,还有其它名家名著甚多,记录药酒不少。这些药酒大多以烧酒为基酒,与明代以前的药酒以黄酒为基酒的有明显区别。以烧酒为基酒,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这是近现代以来,药酒及保健酒类制造上的一大特点。

清代特别盛行养生保健酒,清宫补益酒空前兴旺发达。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气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近现代以来,保健酒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也有一些波折,药酒、保健酒逐渐分化。特别是保健酒,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出台后终于取得了合法的身份,与药酒完全分离。1981年,劲牌公司开始涉足保健酒领域,研发现代保健酒,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保健酒的概念,严格区分了药酒与保健酒。劲牌公司是中国现代保健酒的先行者。

白酒酿造工艺 如何降低白酒辛辣感


纯酒精在味觉上是微甜而不是辣,白酒中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水之外,还有醇类、醛类、酯类、酚类、酸类这些物质共同构成白酒的口感和风味,当然也包括辛辣的程度。而造成白酒辛辣的原因主要是醛类物质,其中含量多的成分是乙醛。

白酒中醛类含量越高白酒越辛辣,品质自然也更差,大多数酒厂会选择陈酿、勾调等方法降低白酒辛辣感。

勾调

传统上认为酒是由酸、甜、辣三种味道复合而成的,通常如果诸味协调的话,是不应该出现辣味的。通过使用不同年份的调味酒和新酒相互勾调,使酒体诸味协调从而掩盖酒体的辛辣感。如果勾调合理,即便是三精一水的新工艺白酒也不会有辛辣的感觉。

但所谓不辣不是真的不辣,而是显得不辣,因为醛类物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香型的酒,如浓香和酱香,因为香味物质的不同,对口腔刺激程度不一样,也会感觉辣味不同。

陈酿

刚生产出的新酒,杂质多,口感辛辣,当酒长期储存在陶罐这种有细微气孔的容器中时,一些低沸点的不溶性的气体或液体,如硫化氧、丙烯醛及其他低沸点的醛类、酯类能够自然挥发,所以新酒经陈放老熟后,辣味减轻。

消费者想要更好的感受白酒的魅力,建议还是选择纯粮酿造的白酒,不辛辣,口感醇和。但这种酒成本贵,价格较高,所以市场上流通较多的还是勾调酒。

解析酵母君与四大甜酒的酿造原理


在聊甜酒的分类之前,先明确一点,酒是怎么来的!

在发酵开始之前,它只是一杯甜腻腻的葡萄汁,超甜无比!一大坨甜腻腻的葡萄汁装在发酵罐里,等待一种神奇的转化。

紧接着酵母君就出场了,葡萄是自带酵母菌的,当然有些生产商也会加入人工酵母。酵母君专爱吃糖。

酵母君辛勤的吃糖,并不停的拉酒精!于是发酵了一段时间后,发酵罐里就是:糖、酵母君、酒精以及其他风味物质。

如果这个时候酵母君把所有的糖都吃掉,酒就变成干型的,就是不甜的了。但是如果没有全部吃完,就变成了有酒精又有糖的甜酒啦!

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基本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介绍甜酒的类别了。

1、人工终止发酵例:莫斯卡托阿斯蒂MoscatodAsti甜型起泡酒

酵母君大吃大喝到一半,酿酒师就把酵母君过滤掉,剩下发酵罐里有少量的酒精和很多的糖,所以就有一点点酒精度和很甜美的口感啦!

2、晚摘例:雷司令迟摘葡萄酒RieslingSpatlese

葡萄在树上挂着,熟了也不摘,风吹日晒,葡萄干瘪了,风干了,水分少了,糖分的比例就高了,酵母君有很的食物,吃得开心,拉得也开心,吃到了一大半,被过滤掉了,剩下比较多的酒精和比较多的糖,所以一般酒精度稍高,口感也很甜美。

酒精的发酵原理


发酵是所有酿造原料变成酒最核心的步骤,要是没有发酵,我们就会缺少喝酒的种种乐趣。发酵不仅赐予了我们美酒,更让我们享用到松软可口的面包,酸酸甜甜的酸奶和滋味浓厚的泡菜。酒精是所有酒类的基础,酒精是如何产生的?下面小编将带你了解一下酒精发酵背后的基础知识。

发酵所需要的最基本原料是糖分。糖分包括葡萄糖和麦芽糖,果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可以直接发酵。谷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进行工艺处理后可以转化麦芽糖。酶是整个发酵过程的执行者。

发酵大抵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乳酸发酵,是糖分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另外一种发酵就是能够让我们飘飘欲仙享用美酒的酒精发酵。这种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神奇的过程就称为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过程总体的化学式表达如下:

C6H12O6+Zymase2C2H5OH+2CO2

果糖+酒化酶乙醇+二氧化碳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糖分首先变成磷酸酯,分割为2分子的丙糖磷酸,与其氧化相关连,生成2个ATP而产生丙酮酸,放出二氧化碳后转化为乙醛,依靠补偿以上氧化的还原,以产生酒精而告完成。

以上过程详细地解释了酒精的发酵过程,酒精发酵被广泛地应用于酒精饮料、燃料、食品加工等方面,人类受益于酒精发酵的历史已超过了一万年。

揭秘窖泥——酱香型白酒酿造的幕后功臣


酱香型白酒的发酵过程以条石窖池为发酵容器,以高粱、小麦、水为原料,以酒曲、糟醅、窖泥中庞大微生物体系为保证,从而实现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界面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交换过程。

窖泥是用于封窖和制作窖底的黏土,即糟醅在窖池内无氧发酵表层的密封设备。窖泥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被称为酿酒微生物黄金。窖泥的重要性体现在为酿酒微生物发酵提供适宜的环境,而微生物种群在窖池内复杂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中为白酒的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仁怀地区的酱香型白酒发酵用窖池是由紫红泥底砂条石窖组成。封窖用泥要求用无石块、无杂物、无污染、含沙量低、腐殖质少的本地黄色或紫红色粘性泥土,下沙、糙沙时使用90%左右的新泥与10%左右的老泥混合。仁怀当地紫红泥的特性符合酱香型白酒酿酒生产过程中封窖泥使用标准。

生产实践表明,封窖泥不仅起到窖池密封作用,而且与上层酒醅酒质有密切关系,其微生物种群数量对上层酒醅酒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循环利用的封窖泥好氧细菌、好氧芽孢细菌、嫌气厌氧细菌、霉菌、酵母菌以及放线菌数量随着封窖次数增加逐渐降低,而嫌气厌氧芽孢细菌数量则是随着封窖泥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若生产过程中开窖前敞窖时间不足、窖面不洁净、霉变糟醅清理不彻底可能会导致窖泥发臭、谷壳过多、窖泥霉变等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应该采取冬季提前5~6d敞窖,夏季提前3~4d敞窖,以开窖时窖泥硬化为标准,且管窖工应当时刻注意保持窖面卫生等措施加以管理和完善。

为了提高封窖泥循环使用率,有些企业的封窖泥采用各占二分之一的新老窖泥经过浸泡、采制而成。选用粘连性强、密封性好等特点的紫红泥,在酱香型白酒基酒生产的下沙、糙沙,入窖发酵、七次取酒的多轮次循环中使用。

石窖泥底是仁怀酱香型白酒的特色发酵容器,窖底泥是微生物的安乐窝,在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中为酿酒提供丰富的风味物质,如丁酸、己酸和己酸乙酯等,这些微量风味成分的形成及比例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白酒的酿造质量品质,而窖底泥在白酒酿造过程中起到接种微生物和提供发酵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也是酿酒的幕后功臣。

红葡萄酒酿造工艺


红葡萄酒必须由红葡萄来酿造,品种可以是皮红肉白的葡萄,也可采用皮肉皆红的葡萄:其红色均来自葡萄皮中的红色素,而绝不可使用人工合成的色素。

红葡萄酒的酿造方法有:传统发酵法,旋转罐法,二氧化碳浸渍法,热浸提法和连续发酵法。

以传统发酵法为例:

1、破碎和去梗

破碎:使果肉和果汁分离。

去梗:果梗有青梗味,除非酒中需要额外增加单宁,才会保留果梗。

2、酒精发酵和浸渍

葡萄破碎去梗后,被输送到发酵容器中进行发酵,酵母可以由葡萄自身原有的,也可以是人工添加的,发酵过程持续4~10天,葡萄皮中的单宁和色素就渗入葡萄汁里。

单宁和色素的撮过程就称为浸渍。浸渍时间从数日到数周不等。酵造单宁含量低、较柔顺的新酒,浸渍时间会很短;酿造可长期收藏的红酒时,由于需要足够的单宁,浸渍的时间会很长。

3、更换容器和压榨皮渣

更换容器是为了将皮渣从葡萄原酒中分离,结束浸渍过程。皮渣移出容器后,再经压榨出酒。从皮渣中压榨出的葡萄酒颜色较深,单宁含量也较高,味苦涩。

4、乳酸发酵

在红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通常会进行称为乳酸发酵的副发酵。副发酵是利用乳酸菌把酒中酸涩的苹果酸变成较柔顺且稳定的乳酸。

葡萄酒酿造新技术


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纳米过滤法(Nanofiltration)和电解隔膜法(Electromembranes)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VinesandWine,简称OIV)过去几年公布的葡萄酒酿造问题部分解决方法。OIV是设立在巴黎的一个超国家组织,它不仅致力于规范技术安全,也致力于传播葡萄酒相关的任何方面。

当然,新技术是规范中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欧洲葡萄酒若在过去的十年没有OIV技术上的支持,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要。

那么,所有欧洲葡萄酒都在使用先进技术吗?

虽然答案并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获利了。

关键词就是知识,因为知道何时或如何使用或不使用某项技术,比操作一台机器更重要。

纠结的新技术

要想知道在西班牙和法国有多少新技术酿造的葡萄酒(technologicalwine)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传统的葡萄酒国家,实际的酿造方法与预期间还存在隔阂。

我想,这在其他领域里也是一样的。

在官方的种植酿造说明中,并不会展示他们使用的所有技术与方法,因为担心会被剽窃、会在消费者中留下负面形象、会流失市场份额等等。

为了控制这种隔阂,宣传工作通常是由市场部门负责策划和管理的。

那么,为什么在葡萄酒领域会是如此呢?

很简单,葡萄酒是一个遵从传统饮用方式、利用传统酿造方法生产的非常自然的产品,并且一贯被视为是一种非人工干预的(non-intervened)、对人体无害的(non-aggressed)产品,当然它还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交产品。

简单地打个比方,你会看到欧洲游客参观法国、意大利或西班牙酒窖时,他们会对眼前的不锈钢桶感到惊讶,不锈钢越多,他们越震惊,这可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桶之间那些花哨的过滤器。所以酒庄通常不展示这些技术工具,以避免引起消费者困惑。

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另一种说法。

我们可以说:当传统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的口感或配比时,酒庄会使用新技术进行干预。

这经常在中等酒庄或新的葡萄酒产区发生。因为葡萄藤生长的高度范围很广,可以在较大范围的土壤中种植,所以最终决定葡萄是否适合酿造的是小气候因素,而这常常是可调节的。

然而,酿造一款伟大的葡萄酒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排除那些在非正常条件下长出的葡萄藤才能产出顶级的葡萄,从而酿造出顶级的葡萄酒。所以,新技术常常被用来弥补不完美的条件。

在西班牙,我工作生活的国家,所谓的新技术酿造的葡萄酒占全部葡萄酒产量的80%之多。大量的酒庄酒、散酒、低价瓶装酒等等,没有适宜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倒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葡萄酒比非新技术酿造的葡萄酒更坏或更好,因为更好不过是每个消费者的主观定义。

但不容置疑的是,非人工干预酿造的葡萄酒的的确确会因其本质更受到人们的尊重,它们更高档,更受重视,也更昂贵。

换句话说,也许这种酒不需要最广泛的群众,或者还可以说,那或许往往是一种营销策略。

新技术在中国

在中国的情况呢?

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葡萄种植国。

首先,中国是一个年轻的葡萄酒生产国,这意味着葡萄产区是近年来才以酿酒为目的运营的,或者说这些产区还处于观望阶段。

只有在这个逻辑下,科技才有使用的可能。

即使最重要的外资企业投资了中国的酒庄,也只是对他们选定的产区进行尝试,尽管有研究报告的指导,但他们还无法确认这是个极好的投资,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在过去的三年,我走访了一些中国酒庄,发现在酒的品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品质的提升在那些拥有巨大潜力生产伟大的葡萄酒的酒庄,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会引进并掌握新的葡萄酒酿造技术。

品尝还在桶中陈酿的酒时,感觉表现最好的很可能经过了微氧化技术、非冷却法稳定结构和浓度等等。

最好的土壤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最好的品质也是如此,即便使用了目前的这些技术。

中国的优秀酒庄已经充分显示了这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些酒庄已经实现了这个过程。

当然,中国酒庄的产量让这种投资成为可能,但是对于那些准备进行这个过程的酒庄,首先应掌握如何操作。

比如,那些最有潜力的产区如新疆等,假若他们不能控制如酒精等化合物,且先不要评论是好或坏,酒精度15%以上的葡萄酒(除非这种葡萄酒是日常必须品,一般是高纬度地区)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由于一般酒精度在13.5%~15%的葡萄酒有时就会给人一种灼烧感,所以降酒精度是现在常用的一项技术。

中国的酒庄有机会探寻到在最好的环节使用非人工干预的技术。尽管由于极端的气候让这个技术很难实现,但我确信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在那以前,酿酒应充分利用经过多次验证的、安全的、广为熟知的新技术,而这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如何做。

随着中国各大高校开设葡萄酒课程,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学习葡萄酒,这一天终将会到来。

一位阿德莱德大学的教授告诉我,2014学年他们学校的中国学生占所有学生的40%。这样的数据让我确信,中国葡萄酒的质量会在本世纪中叶得到巨大地提升。

现在的问题是,全球葡萄酒产业的增长是否可以等到本世纪中叶,因为市场表现也影响着一个产业的起伏。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