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呈辉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酒中酯类化合物的呈香呈味原理》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酯类化合物是白酒中除乙醇和水以外含量最多的一类组分。它约占总组分含量的60%。白酒中酯类化合物多以乙酯形式存在。在白酒的香气特征中,绝大部分是以突出酯类香气为主的。就酯类单体组分来讲,根据形成酯的那种酸的碳原子数的多少,酯类呈现出不同强弱的气味。含1~2个碳的酸形成的酯,香气以果香气味为主,易挥发,香气持续时间短:含3~5个碳的酸形成的酯,有脂防臭气味,带有果香气味;6~12个碳的酸形成的酯,果香气味浓厚,香气有一定的持久性;13个碳的酸形成的酯,果香气味很弱,呈现出一定的脂肪气味和油味,它们沸点高,凝固点低,很难溶于水,气味持久而难消失。

含量较高的酯类

在酒体中,酯类化合物与其他组分相比较绝对含量较高,而且酯类化合物大都属较易挥发和气味较强的化合物。因此,表现出较强的气味特征。在酒体中,一些含量较高的酯类,由于它们的浓度及气味强度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使整个酒体的香气呈现出以酯类香气为主的气味特征,并表现出某些酯原有的感官气味特征。例如:浓香型白酒中的已酸乙酯,在酒体中占有主导作用,使浓香型白酒的香气呈现出以己酸乙酯为主的香气特征。

含量中等的酯类

而含量中等的一些酯类,由于它们的气味特征有类似其它酯类的气味特征。因此,它们可以对酯类的主体气味进行“修饰”、“补充”,使整个酯类香气更丰满、浓厚。

含量较少的酯类

含量较少或甚微的一类酯大多是一些长碳链酸形成的酯,它们的沸点较高,果香气味较弱,气味特征不明显,在酒体中很难明显突出它的原有气味特征,但它们的存在可以使体系的饱和蒸汽压降低,延缓其他组分的挥发速度,起到使香气持久和稳定香气的作用。这也就是酯类化合物的呈香作用。

酯类化合物的呈味作用

酯类化合物的呈味作用会因为它的呈香作用非常突出和重要而被忽略。实际上,由于酯类化合物在酒体中的绝对浓度与其它组分相比高出许多,而且它的感觉阈值较低,其呈味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在白酒中,酯类化合物在其特定浓度下一般表现为微甜、带涩,并带有一定的刺激感,有些酯类还表现出一定的苦味。例如:已酸乙酯在浓香型白酒中含量一般为150~200mg/100m1,这呈现出味和一定的刺激感,若它含量降低,则甜味也会随之降低。乳酸乙酯则表现为涩带苦,当酒中乳酸乙酯含量过多,则会使酒体发涩带苦,并由于乳酸乙沸点较高,使其它组分挥发速度降低,若含量超过一定范围时,酒体会呈现出香气不突出。再例如:油酸乙酯及月桂酸乙酯,它们在酒体中含量甚微,但它们的感觉阈值也较小,它们属高沸点酯,当在白酒中有一定的含量范围时,它们可以改变体系的气味挥发速度,起到永久、稳定香气的作用,并不呈现出它们原有的气味特征:当它们的含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虽然体系的香气持久了,但它们各自原有的气味特征也表现出来了变酒体带有明显的脂防气味和油味,损害了酒体的品质。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白酒的质量好坏是由微量成分和它的量比关系决定的,越是相对含量高的成分,越容易获得,而含量越低的物质,越无法控制,因此才有了白酒的产区概念,才有了有的国家研究仿制中国的名酒最终失败的事例。传统白酒的复杂程度,目前还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白酒消费呈高龄化趋势


无论消费者群体还是户均消费,白酒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幅。过去三年间,每百户居民中,便有4户居民没有再购买过白酒,白酒消费每况愈下。调查显示,白酒重度消费者呈高龄化趋势,年轻消费群增长乏力,而重度消费者低收入化倾向显著,产品结构升级受困。央视市场研究(CTR)旗下的中国城市居民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酒类消费者中,白酒消费者占比39.4%,葡萄酒消费者占比47.8%,啤酒消费者占比83.1%,洋酒消费者占比19%。白酒作为一种大众型快消饮品,健康的消费者结构应该是呈抛物线形状的,即25-44岁社会主流消费者的占比最高,45岁之后,随着年龄的上升,消费逐渐下降,这也是几乎所有快消品持续发展的共同规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白酒的高龄化重度消费者仍占主流。白酒的重度消费者(每天至少喝1次白酒,下同)中,53%的重度消费者年龄在45岁以上,只有47%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下。而对照啤酒、葡萄酒和洋酒的消费者结构,重度消费者全部集中在45岁以下(各类酒品的重度消费者中45岁以下人群占比:啤酒为70%、葡萄酒为73%、洋酒为91%)。除高龄化外,低收入化特征也非常明显。在白酒的重度消费者中,44%的人属于社会底层(消费力处于社会总体人群中最低的40%的一群人)的消费者,只有36%的比例属于社会中上层人群(消费力处于社会总体人群中最高的30%的人群)。而啤酒、葡萄酒和洋酒的重度消费者中,社会中上层人群占比分别达到46%、65%和69%。来自:中国白酒网

白酒知识:女儿红酒呈红色的原因


因为酒中含有红曲霉红色素和红曲霉黄色素,两种色素的综合颜色.这两种这两种色素是由于酿造该酒所用的糖化发酵剂....酒药(也叫酒曲)是乌衣红曲,这种曲內含大量的红曲霉菌,这种菌发酵米饭时除了有很强的糖化力将淀粉变成糖外,还会产生极其鲜艳的红曲霉红色素(红色)和红曲霉黃色素(黄色),因此该酒一酿出来便有种鲜艳的红色.这种酒是我国独无仅有的发酵工艺,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这酒保存要注意两点:1避光,2密封隔氧.因为红曲霉红色素在光照和有氧的情况下会慢慢氧化成红曲霉黄色素,酒色中红色会渐渐变淡成黄色,所以好用陶瓷质地容器或宗色等有色玻璃瓶密封,千万别用无色玻璃瓶装.

白酒科普:白酒消费呈高龄化趋势


无论消费者群体还是户均消费,白酒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幅。过去三年间,每百户居民中,便有4户居民没有再购买过白酒,白酒消费每况愈下。调查显示,白酒重度消费者呈高龄化趋势,年轻消费群增长乏力,而重度消费者低收入化倾向显著,产品结构升级受困。央视市场研究(CTR)旗下的中国城市居民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酒类消费者中,白酒消费者占比39.4%,葡萄酒消费者占比47.8%,啤酒消费者占比83.1%,洋酒消费者占比19%。白酒作为一种大众型快消饮品,健康的消费者结构应该是呈抛物线形状的,即25-44岁社会主流消费者的占比高,45岁之后,随着年龄的上升,消费逐渐下降,这也是几乎所有快消品持续发展的共同规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白酒的高龄化重度消费者仍占主流。白酒的重度消费者(每天至少喝1次白酒,下同)中,53%的重度消费者年龄在45岁以上,只有47%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下。而对照啤酒、葡萄酒和洋酒的消费者结构,重度消费者全部集中在45岁以下(各类酒品的重度消费者中45岁以下人群占比:啤酒为70%、葡萄酒为73%、洋酒为91%)。除高龄化外,低收入化特征也非常明显。在白酒的重度消费者中,44%的人属于社会底层(消费力处于社会总体人群中低的40%的一群人)的消费者,只有36%的比例属于社会中上层人群(消费力处于社会总体人群中高的30%的人群)。而啤酒、葡萄酒和洋酒的重度消费者中,社会中上层人群占比分别达到46%、65%和69%。来自:中国白酒网

白酒中的营养物和有害物各有哪些?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但乙醇不是酒的主要营养成分,也不是酒的有害成分。酒有着高热量,据有关科研部门测定,每毫升纯酒精可产生热量7卡,相当于脂肪的供热量,明显地高于糖类、蛋白质的产热量。优质白酒通常都含有乙酸、乳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脂、异戊醇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脂肪酸,以及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等,它对维持人体平衡,增进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适量饮酒,可以行气活血、舒通筋骨还可以温调经脉、散寒止痛和兴奋神经、缓解疲劳、疏肝解郁、宣情畅意;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白酒中的有害物质,一是农药残留量。酿酒所用原料,如谷物和薯类作物等,在生长过程中如遇过多地施用农药,毒物会残留在种子或块根中。用这种原料制酒,农药就被带入酒中,饮用后影响健康。按卫生部规定,每公斤粮食,农药666不得超过0.3毫克,滴滴涕不得超过0.2毫克。二是甲醇。甲醇是一种有麻醉性的无色液体,密度0.791,沸点64.70℃,能无限地溶于水和酒精中。它有酒精味,也有刺鼻的气味,毒性很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过量饮用,会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10毫升甲醇可引起严重中毒,眼睛失明;急性者可出现恶心、胃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按卫生部规定,每百毫升谷类酒含甲醇不得超过0.04克。薯干及代用原料酒不得超过0.12克。三是醛类。醛类主要是在白酒的生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它有较大的刺激性和辛辣味。醛类中甲醛的毒性较大,饮含量10克的甲醛即可使人致死。其次是乙醛和糠醛。乙醛是极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溶于酒精和水中。在蒸酒时,酒头含量较多,经过贮存,会逐渐挥发一些。人们经常喝乙醛含量高的酒,容易产生酒瘾。乙醛毒性相当于乙醇的83倍。因此,它在白酒中的含量必须是非常微小的。四是杂醇油。杂醇油为无色油状液体,是白酒的重要成分之一。从卫生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头晕。喝酒上头,主要是杂醇油的作用。它在人体内氧化慢,停留时间长,容易引起恶醉。杂醇油的含量过多,加浆时还会引起白酒乳白色的浑浊。其含量一般不超过每毫升0.15克。五是铅。白酒中的铅主要来自酿酒设备、盛酒容器、销售酒具。铅对人体危害极大,它能在人体积蓄而引起慢性中毒,其症状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握力减弱、睡眠不好、贫血等。国家对白酒含铅量的规定,为每升白酒所含的铅不得超过1毫克。

白酒中味的特征


1.酸味
呈酸是氢离子的作用,酸味在舌的两边缘较为敏感。酒中的挥发酸,分子越小酸味越大。酸在白酒中对后味有重要作用,白酒如果酸不足,则酒的后味短。近年来,名酒厂对酸极为重视,并严格控制酸酯比例。
2.甜味
白酒中呈甜味的化合物很多,甜味物质主要是糖类。糖的甜味感应在舌的前端,舒适感很好。甘草素、糖精的甜度为蔗糖的450~500倍,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叶菊的甜度更大。但这些甜味的舒适感与糖类相比,要差很多。
白酒里的甜味物质很多,但甜味都很低,其含量亦微,甘油和甘露醇在白酒中含量较多。白酒中的甜味主要来自多元醇,甘醇比甘油甜,赤藓醇更甜,甘露醇也很甜,但环己六醇甜度极低。由于多元醇沸点高,因此在蒸馏酒中含量很少,但它不仅呈甜味,更重要的还在于起缓冲作用。
3.苦味
苦味有两个特点:一是苦味食品经长期食用,消费者久而惯之,对苦味的感觉就会迟钝;二是苦味反映慢,且有很强的持续性,不易消失,所以常常使人不快。
苦味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的苦,苦的时间长,消失极慢,这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一种是瞬间性的苦,开始苦味重,但较快消失,使人有清爽之感。
白酒中的苦味,主要有:
(1)糠醛:有严重的焦苦味。它是由稻壳辅料及原料皮壳中含有的多缩戊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的。
(2)杂醇油:有氨基酸分解脱氨而产生的杂醇油是苦的。其中正丁醇苦小,正丙醇苦较重,异丁醇苦极重,异戊醇则微甜苦。
(3)酪醇:由酪氨酸生成的酪醇,其香气虽很柔和,但苦味重而长。
(4)丙烯醛:酵母菌和乳酸菌共同作用生成的丙烯醛,不但辣鼻刺眼,并有极大的持续性苦味。
(5)酚类化合物:由原料中的单宁等分解而带来的某些酚类化合物,也常常有苦涩味。
苦味物质多是高沸点物质,故在贮存过程中不易消失,但在苦味物质较轻的情况下如能合理勾兑,苦味是可以减轻和消失的。
4.辣味

辣味属于刺激性,新酒及次白酒有辣味,主要来自刺激性。酒的辣味主要是醛类、醇类的刺激性和酒液中分子缔合不完全所致。
白酒中有的成分(如硫化物、阿魏酸等)微辣,但含量很低,在酒中没有明显表现。乙醇是微甜的,但是与乙醛相混合即呈辣味,是白酒出现辣味的主要原因。在贮存过程中,乙醛大量挥发,并因酒中分子缔合作用,辣味大减以至消失。
5.涩味
涩味主要是收敛性,由于与蛋白质结合而阻碍了味觉的通路。涩味一般都与苦味相伴而出现涩苦。
食品及酒中的涩味,多是由酸、甜、苦味三者不均衡,失去了合理比例所造成的。
白酒中涩味主要来自酚类如单宁、香兰素、丁香醛(酸、酯)等、呋喃化合物(如糠醛和糠醅等)、乳酸及其酯类(它是白酒中涩味之王)、杂醇油(尤以异丁醇和异戊醇的涩味重)。其他有些氨基酸、吡嗪、醇也呈涩味。这些涩味成分多数在呈香呈味上有重要作用。白酒微涩无关大局,葡萄酒、啤酒中的涩味也是其重要成分。
6.糠味
杂味中较常见的、较影响酒质的是糠腥味。在糠腥味中又经常夹带着尘土味或霉味,给人粗糙不快的感觉,并因其造成酒体不净,后味中糠腥味突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不重视辅料,辅料质量不过关;辅料保管不善;工艺中清蒸不透或清蒸时间不够,造成糠味未除;或者生产中用糠量过大等原因所造成的。
7.臭味
酒中带有臭味,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是白酒中都含有呈臭味成分,甚至许多食品也是如此。新蒸馏出来的酒,一般比较燥辣,不醇和也不绵软,含有硫化氢、硫醇、硫醚等挥发性硫化物,杂味物质。丁酸及丁酸乙酯等脂肪酸酯也是新酒臭味的主要原因之一。蒸馏时采取提高流酒温度的方法,可以排除大部分杂味;余者在贮存过程中,也可以逐渐消失。但高沸点的臭味成分(糠臭、糠醛臭、窖泥臭)却难以消失。
在浓香型白酒差酒中,较常见的是窖泥臭,有时臭窖泥味并不突出,但却在后味中显露出来,也有越喝臭窖泥味越突出的。出现臭窖泥的主要原因是窖泥营养成分比例不合理(蛋白质过剩),窖泥发酵不成熟,酒醅酸度过大,出窖时混入窖泥等原因所造成的。
挥发性硫化物以臭味著称,其中硫化氢(-60℃)为臭鸡蛋、臭豆腐的臭味;乙硫醚(91℃)是盐酸水解化学酱油时产生的似海带的焦臭味;乙硫醇(36℃)是日光照射啤酒的日光臭,它也是“乳臭未干”的乳臭,丙烯醛则有刺激催泪的作用,还具有脂肪蜡烛燃烧不完全时冒出的臭气;而硫醇有韭菜、卷心菜、葱类的腐败臭。
据文献载,发酵时,硫化物在温度、糖浓度、酸度大的情况下生成量大。酵母菌体自溶以后,其蛋白质也是含硫化合物的前提物质。
8.油臭
亚油酸乙酯极为活泼而不稳定,它是引起白酒浑浊、产生油臭的罪魁祸首。
酒精浓度越低,越容易产生油臭;油臭是被空气氧化造成的,因此,贮酒液面越大,产油臭物质越多;酒库应避免日光直射。
9.霉味
酒中带有霉味是常见的杂味。霉味多来自原料及辅料的霉变(尤其是辅料保管不善)、窖池“烧包漏气”及霉菌丛生所造成的。酒中有霉味和苦涩味,会严重影响其质量,也浪费了大量粮食。停产期间,在窖壁上长满青霉,则酒味必然出现霉库。清洁卫生管理不善,酒醅内混入大量高温细菌,不但库杂味重,还会导致出酒率下降,而且难以及时扭转。夏季停产过久,易发生此类现象。
10.腥味
白酒中有腥味会使人极为厌恶。出现腥味多因白酒接触铁锈造成的。接触铁锈,会使酒色发黄,浑浊沉淀,并出现鱼腥味。铁罐贮酒因涂料破损难以及时发现,或管路、阀门为铁制较容易出现此现象。用血料加石灰涂酒篓、酒箱、酒海长期存酒,血料中的铁溶于酒内,导致酒色发黄,并带有血腥味,还容易引起浑浊沉淀。用河水及池塘水酿酒,因其中有水草,必然出现鱼腥味。
11.尘土味
尘土味主要是辅料不洁。此外,白酒对周边气味有极强的吸附力,若酒库卫生管理不善,容器上布满灰尘,尘土味会被吸入酒内。酒中的尘土味在贮存过程中,会逐渐减少,但很难完全消失。
12.橡皮味
较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酒内有橡皮味。一般是用于抽酒的橡胶管和瓶盖内的橡胶垫的橡胶味被溶出所致。酒内一旦溶入橡胶味,根本无法清除。因此,在整个白酒生产及包装过程中,切勿与橡胶接触,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白酒的色、香、味、体


酒品的风格就是指酒品的色、香、味、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并给人留下的综合印象。不同酒品,有其不同的风格;同样的酒品,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色】
白酒色的鉴别,是用手举杯对光或白布作底,用肉眼观察酒的色调,透明度及有无悬浮物和沉淀。
酒液中的自然色泽主要来源于酿制酒品的原料及其工艺。自然的色彩会给人以新鲜、纯美、朴实、愉悦的感觉,在语言描述上称之为正色。好的酒液像水晶体一样高度透明,优良的酒品都具有清亮透明的液相。
观察、评价酒品的色泽是评酒的一个重要部分。好酒一般呈现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及沉淀。
【香】
白酒的香气是通过人的嗅觉来感受。评气味时,执酒杯于鼻下1cm-2cm左右,轻嗅其味。酒品的香气历来是人们评价酒品时十分注意的,一般都以香气馥郁幽雅为佳品。酒品的香气非常复杂,不同的酒品香气各不相同,同一种酒品的香气也会出现各种变化。人们一般习惯对酒香的程度和特点进行评价,表示各类不同酒品的香气有各自不同的术语。表示酒品香气程度的则有:香气小、微有香气、香气不足、浮香、清雅、细腻、纯正、浓郁协调、完满、芳香等词语;描写酒香释放情况的词语:暴香、放香、喷香、入口香、回香、余香、绵长等;描述有不正常气味用:异气、臭气、焦糊气、金属气、腐败气、酸气、霉气等。


【味】
味是白酒中较重要的部分。饮酒入口要慢而稳,使酒先接触舌尖,次两侧,较后到舌根,使酒液布满舌而进行味觉全面判断。主要看“酸、甜、苦、咸”诸味是否协调、是否平和舒适。
酒的味感是关系酒品优劣的较重要的品评标准,酸味给人以醇厚、清爽、干净的感觉;甜味给人以舒适、圆润、纯美、丰满、浓郁的感觉;苦味、涩味在一些基酒中也并非劣味,使用恰当,它们还可以提高品质。酒品中的辛辣味是不受欢迎的,给人以冲头、刺鼻等不良感觉。咸味也不是酒品的正常口味,常因生产中工艺处理不当而产生。怪味也称异味,是酒品中不应出现的气味,产生原因很复杂,一般表现为泥味、硫臭、糠味、霉味、辅料味等。
只有酒中的各种味感的相互配合,酒味协调,酒质肥硕,酒体柔美的酒品才能称得上是美味佳酿。
【体】
酒体是品评酒品的一个项目,是对酒品的色泽、香气、口味的综合评价,但不等于酒的风格。
酒品的色、香、味在水和乙醇溶液中并和、融汇,构成了酒品的整体。评价酒品的“体”,常用精美醇良、酒体完满、酒体优雅、酒体甘温、酒体娇嫩、酒体瘦弱、酒体粗劣等词语进行评述。
【风格】
酒品的风格是对包括酒品的色、香、味、体的全面品质的评价。同一类酒中的每个品种之间都存在差别,每种酒的独特风格应是稳定的,各种名贵的酒品无一不是以上乘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广大饮者的喜爱的。品评酒品风格使用典型、突出、显著、明显、不突出、不明显、一般等词语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