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酿造专题。这篇关于《关于葡萄酒酿造中的人工干预 你了解多少?》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在酿造葡萄酒时,出于节省时间、成本和酿成期望酒款等各种原因,酿酒师会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行为。这些人工干预的操作或发生在发酵前后,或发生在熟成阶段,都是符合酒庄当地的产区酿酒律法的,也都遵循了对人体无害的重要原则。那么,酿酒过程中有哪些人工干预行为呢?

图片来源:FinalDraftStudio

1.加糖(Chaptalization)

葡萄酒的发酵原理是葡萄汁中的糖分与酒精酵母发生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在这过程中,如果糖分不够,酿成的葡萄酒可能会达不到酿酒师期望的酒精度,也不足以支撑起葡萄酒的酒体,导致葡萄酒的平衡度有所欠缺。因而,当酿酒师认为葡萄汁中的糖分不足时,他可以选择在发酵前或发酵中加入适量的糖分,所加入糖分主要为精馏过的浓缩葡萄汁(RCGM)或甜菜糖等。

在气候寒冷、光照比较不足的产区,葡萄容易出现高酸而糖分不足的情况,这时,加糖就成为酿酒师的一大利器。不过就目前而言,加糖这一人工干预行为仅在部分产区得到允许,且这些允许加糖的产区对加糖的剂量也有严格的规定。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新西兰等国的部分产区允许加糖,阿根廷、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则不允许加糖。

2.酸化(Acidification)

一款品质优秀的葡萄酒通常具有良好的平衡感,而酸度则是评判葡萄酒平衡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葡萄酒的酸度主要来自葡萄中的天然果酸,在葡萄成熟期间,果酸含量会有所下降,一旦酸度下降过多,这些葡萄酿成的葡萄酒酸度也会较低。酸度过低除了影响葡萄酒的平衡,也会导致酒体不稳,容易出现异味或变质。此时,酿酒师可能会选择往葡萄酒中添加粉末状的酒石酸(TartaricAcid),以提升葡萄酒的酸度,这就是酸化。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这些葡萄酒酿造工艺 你都了解吗?


葡萄酒酿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葡萄采收到酒液装瓶,中间要经过许许多多精细的工艺,才能成就一款款极致的美酒。作为行外人,有些工艺仅从名字上了解,是很难猜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其作用又是什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葡萄酒酿造的纷繁世界,共同了解葡萄酒酿造中可能用到的6种工艺。

1.冷浸渍

冷浸渍(ColdSoak/ColdMaceration)也称为低温浸渍,其主要做法是在低温环境下,将破皮的葡萄带皮浸泡一段时间。不过这并不是酿造葡萄酒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否采用这一工艺、浸渍过程中的温度的高低和浸渍时间的长短均由酿酒师根据葡萄品种以及其所追求的葡萄酒风格来决定。一般而言,冷浸渍的温度约为13℃,因为低温环境可以延缓葡萄发酵的同时抑制细菌的生长。此酿酒工艺主要的作用是萃取葡萄皮中的单宁(Tannin)、色素和风味物质,浸渍时间越长,单宁、色素和风味物质萃取的量就会越多。

2.压帽

压帽(PunchingDown)其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译名,帽其实指的是酿酒桶中浮在酒液上面的葡萄皮等酒渣,这些酒渣被称为酒帽,压帽就是将酒渣往下压进酒液中。压帽的主要作用就是让酒液和果皮得到充分的接触,从而萃取出更多的单宁、色素和风味物质。但是压帽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压帽方式是人工脚踩,也称为踩皮,现在某些古老的酒庄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压帽方式。另外,对于产量不大的酒庄,他们会采用人工借助压帽工具压穿酒帽。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多现代化压帽机器应运而生,无需在这一工序上耗费太多的人力,很多酒庄都已采用现代化的压帽机器。压帽的频率和次数会影响成酒的风格,所以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压帽方式,每个酒庄一般都有自己的压帽规律。

3.倒罐

倒罐(Racking)也是一种萃取方式,不过比前面提及的冷浸渍和压帽的萃取效果更为强烈。其做法是将发酵罐中的酒液全部抽出,将酒帽留在发酵罐中,然后再将酒液从顶部重新注入。倒罐这一工艺可以很好地散除酒液发酵中所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酒液温度,另外还可以让酒液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从而减轻或者消除酒液中的还原性气味。

4.苹果酸-乳酸发酵

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Fermentation)简称MLF,MLF一般会在酒精发酵之后自然而然发生,这时酒液中的糖分已经被酵母完全转化成酒精,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口感尖锐的苹果酸会被转化成柔和的乳酸,使葡萄酒的口感变得柔和。另外在MLF的作用下,葡萄酒还会产生类似饼干、面包和黄油的风味,同时酒体也会更显饱满。不过对于类似雷司令(Riesling)和长相思(SauvignonBlanc)这些以脆爽酸度为特色的葡萄酒,进行MLF反而会磨灭其个性,所以酿酒师在酿造这类葡萄酒时一般会抑制MLF的发生。

5.搅桶

很多葡萄酒完成发酵后会进入橡木桶陈酿阶段。在此阶段,有些酿酒师会让葡萄酒带酒泥陈酿,在众多酒泥陈酿的葡萄酒中,要数勃艮第(Burgundy)霞多丽(Chardonnay)最具代表性。带酒泥陈酿的葡萄酒要不时进行搅桶(StirringLees)这一工序,才能令酒液与酒泥充分接触。搅桶就是搅动桶中的酒泥,此酿造工艺可以使葡萄酒的风味变得更为复杂,酒体更加饱满,整体更为平衡。不过搅桶的频率和次数因年份以及酿酒师所追求的风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6.下胶

下胶(Fining)是葡萄酒装瓶之前一道很重要的工序,不过也有某些酒庄选择不采用此工序,直接将葡萄酒装瓶。下胶其实是对酒液进行澄清和纯化的过程,在发酵完成后,虽然已经除去了大量的果皮和果籽等酒渣,但是酒液里仍悬浮着大量细小的残渣,为了获得澄清的酒液,酒庄在装瓶前会采用明胶或者蛋清等下胶剂聚集和沉积这些细小的残渣,然后通过过滤将这些残渣去除。

关于德国葡萄酒 你了解多少?


谁说德国只有好喝的啤酒?葡萄酒表示不服!作为旧世界的主要葡萄酒产国之一,德国葡萄酒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罗马时代。而相比起其余国家,德国葡萄酒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雷司令(Riesling)

同样作为白葡萄品种,雷司令就不如长相思和琼瑶浆那么幸运,能拥有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雷司令,听名字以为是个魁梧的汉子,没想到是这般婀娜多姿,这样的反差总能让人对她的印象更加入木三分。

说雷司令是德国的名片,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德国是雷司令的故乡,也是全球雷司令产量最大的国家。这个偏好冷凉气候的品种,在德国拥有漫长的成熟期,这也让她积累了更加丰富的香气物质,柑橘、桃子、柠檬、梨这些果香都能在雷司令中找寻到。

雷司令是酿造甜酒的一把好手,天然的高酸能很好的平衡甜酒中的糖分,晚收、贵腐、冰酒雷司令都能驾驭。除此之外,德国也酿造干型雷司令,顶尖干型雷司令具有极强的陈年潜力,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类似汽油的风味。这种味道也为陈年雷司令带来了更复杂的层次感。

VDP

与法国葡萄酒分级中的餐酒VdP不同,德国VDP指德国顶级葡萄酒庄联盟,创建于191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酒庄联盟之一。如今,联盟中包含200多家德国酒庄,这些是德国顶级酿造商的代表。

加入VDP的条件非常严格,远远高于德国官方法定标准。酒庄历史、葡萄酒品质及国内外认可度是考核的首要条件,联盟在酒庄种植品种、产量、采收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此外,VDP成员酒庄需要一直保持卓越的品质,所有酒庄都要经严格的定期审核来保证满足VDP相应标准。

所有VDP酒庄出产的葡萄酒瓶颈上都会印有雄鹰加葡萄的标志,这些酒代表了德国葡萄酒的最高水平。

特殊的分级方式

德国葡萄酒分级可谓是旧世界中的一股清流,葡萄成熟度是主要的划分依据。毕竟德国处于高纬度地区,葡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

依照产区划分,德国葡萄酒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个等级:QmP(优质高级葡萄酒)、QbA(高级葡萄酒)、Landwein(地区餐酒)、Tafelwein(日常餐酒)。所有QmP等级葡萄酒禁止人工添加糖分,并且按照葡萄成熟度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Kabinett(珍藏)、Spatlese(晚收)、Auslese(精选)、Beerenauslese(逐粒精选葡萄酒)、Eiswein(冰酒)、Trockenbeerenauslese(逐粒精选贵腐葡萄酒)。等级越高,葡萄成熟度越高,酒体越丰满成熟。最高等级TBA只在特定的年份酿造,甜度极高,陈年潜力也很强,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甜白葡萄酒之一。

Hock瓶与大肚瓶

Hock瓶是德国最常见的白葡萄酒瓶型,有如天鹅颈般的瓶颈部和修长的瓶身,与阿尔萨斯瓶十分相像。两者细微的区别是,阿尔萨斯瓶型要平滑细长一些,而Hock瓶型有一点棱角,相对粗大一点。这种瓶型常见的品种有雷司令、Mller-Thurgau、琼瑶浆等。

Bocksbeutel是一种短脖、瓶肚圆扁、容量与传统酒瓶同为750毫升的异形瓶。这种瓶型用于德国Franconia地区的葡萄酒。它从18世纪开始流行,也用于某些葡萄牙的酒(在葡萄牙称为cantil)。目前这种瓶型已被欧盟列为保护瓶种。

关于智利葡萄酒你了解多少?


提起智利葡萄酒,一些人会觉得它是低端酒的代表。的确,智利曾经一度以生产产量庞大、质量平平、价格便宜的葡萄酒为主,但如今的智利葡萄酒行业早已今非昔比,很多酒庄开始不断追求葡萄酒的品质,也已经酿造出不少质量上乘的名品,如果还是以旧眼光看待智利葡萄酒的话,我只能说是时候为它平反了。

在今年,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Liv-ex)公布的全球酒庄分级中,智利酒庄活灵魂(Almaviva)荣登第二级,与波尔多的碧尚男爵(PichonBaron)和乐夫波菲(LeovillePoyferre)同级;还有拉博斯塔酒庄的阿帕尔塔(CasaLapostolle-ClosApalta)也成功跻身第四级。这两个酒庄都是智利的名庄十八罗汉之一,其中活灵魂酒庄更是被许多中国葡萄酒爱好者称为智利酒王。

Liv-ex的排名充分体现了市场对这些葡萄酒的追捧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其杰出的品质。对于智利葡萄酒而言,这些荣誉并不是突然而至,而是整个行业不断改革、不断努力的结果。

萌芽初现

1518年,西班牙传教士为智利带来了第一株酿酒葡萄藤,拉开了智利葡萄酒酿造的帷幕。

但直至1851年,一位名叫西尔维斯特(SilvestreOchagavia)的葡萄栽培学家进行的改革才算是开启了智利的现代葡萄酒业。西尔维斯特亲自从波尔多引进新的葡萄品种(很多国际品种就是在这时候进入智利的),并雇佣专业的法国酿酒师,在迈坡谷(MaipoValley)设立了VinaOchagavia酿酒厂。

由此掀起的波尔多风潮使得智利富有的家族纷纷效仿,他们纷纷引进法国的酿造技术,葡萄酒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到19世纪末,智利的葡萄酒业迎来了第一次成功。由于根瘤蚜病害的打击,欧洲酿酒业正逐渐走向衰败,在这场灾难中免于一难的智利开始将葡萄酒向欧洲出口;同时,一些葡萄园被根瘤蚜摧毁的欧洲酿酒世家也选择来智利一展拳脚。这些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智利葡萄酒的发展。

胎死腹中

但这次的成功是短暂的,还未在世界葡萄酒的版图上站稳脚跟,智利的葡萄酒业又开始了漫长的冰期。逐渐复苏的欧洲成为智利强大的竞争对手,几届政府连续的惩罚性的税收让酿酒商不堪重负,1938年对新葡萄藤种植的禁令更是雪上加霜。

但糟糕的境地远没有结束,二战时期政府禁止所有国外商品的进入,使得先进的酿酒设备缺失;20世纪60年代的土地改革,又侵占了大片的葡萄园;70年代独裁者皮诺切特(Pinochet)的高压统治使得葡萄酒在国内的需求下降,而出口又难以实现,许多种植者不得已将葡萄藤拔除。一下子,智利的葡萄园被抹去了一半。

这些举措留下的,是一个生产落后、市场混乱、缺乏品质意识的智利葡萄酒业。当时的智利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栽培方法,葡萄产量极高,不出意外地,葡萄酒大多寡淡无味;由于缺少进口橡木桶,生产商退而求其次采用了智利本土的Rauli橡木来制作酒桶,结果酿出的葡萄酒口感极差,有着惹人厌恶的麝香味道。

另一方面,当时智利的法定产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生产商并没有意识到等级划分带来的品牌效应,依然任意的采购葡萄或葡萄酒调配,并无视葡萄酒的真实年份,对其任意标示。对葡萄酒品质的不重视带来的就是对葡萄品种的忽视,恐怕这也是将佳美娜与梅洛混淆的重要原因之一。

涅槃重生

智利葡萄酒之所以能崛起,离不开其优越的风土条件。智利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西边是广阔的太平洋,东面是绵延的安第斯山脉,北边是阿塔卡玛沙漠,南近极地,各个产区的风土多样性极强;正因为如此,与世隔绝的智利躲过了根瘤蚜的侵害,留存了不少珍贵的老藤葡萄树。

在20世纪90年代,当智利的政治回归平稳,对国际市场也逐步开放的时候,大批的外国投资就被吸引过来,打开了智利葡萄酒的新纪元。

外资的入驻或合作,让智利的葡萄酒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法国小橡木桶、不锈钢发酵罐,这些在其他国家常用的生产设施终于落户智利,替代了原本落后的发酵设备;来自法国的一流酿酒师,也为智利带来了新的酿造理念和葡萄园管理方式。

如今,很多新兴的智利名庄都选择生物动力法管理葡萄园,如:埃米利亚纳酒庄(VinedosEmiliana),柯莱庄(VinaKoyle);有机种植同样受欢迎,著名的飞蛾庄(VinaCalyptra)和玛德帝庄(MateticVineyards)便是如此。

展望未来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智利认识到想要更好地保证葡萄酒的品质,就必须对产区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最初,智利将产区按照从北至南的方向,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科金博(Coquimbo)、阿空加瓜(Aconcagua)、中央谷地(CentralValley)和南部产区(SouthernRegion)。

这种划分方式在如今看来并不适合,虽然智利的南北跨度很大,但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可知,东西方向的地势变化才是影响智利葡萄酒的主要因素,比如,靠近太平洋的产区有着更多的海洋性影响,而安第斯山下的葡萄园,有着更出色的昼夜温差。因此,智利决定重新划分产区,从西至东,分别有三个大区:海岸产区(CostaAreas);山脉中央产区(EntreCordillerasAreas)和安第斯产区(AndesAreas)。

智利全新的产区划分

随着智利酒庄对自身地理环境、风土条件等认知的加深,其产出的葡萄酒也越来受到国际市场和酒评家的认可。经过蜕变的智利葡萄酒,早已不再是原来的仅靠量产取胜,其酿造的高端葡萄酒同样令人惊喜。如果你想要尝试它们,请记住下面这些酒庄的名字:

活灵魂酒庄(Almaviva),卡丽德拉酒庄(Caliterra),拉博丝特酒庄(CasaLapostolle),玛丽酒庄(CasaMarin),卡萨伯斯克酒庄(CasasdelBosque),桑雅酒庄(Sena),胜卡罗酒庄(SantaCarolina),嘉斯山酒庄(Montgras),伊拉苏酒庄(Errazuriz),温杜拉加酒庄(Undurraga),蒙特斯酒庄(Montes),干露酒庄(ConchayToro),德马蒂诺酒庄(DeMartino),酋长酒庄(ElPrincipal)等。

因篇幅有限,仅能推荐部分酒庄。事实上,智利的高端葡萄酒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未能提及的瑰宝,等待你去发掘!

关于格鲁吉亚葡萄酒 你了解多少?


格鲁吉亚葡萄酒

格鲁吉亚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界一直是鼎鼎大名。世界葡萄酒发源地全球唯一酿酒工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葡萄酒大师盲品用酒,当然还有无数国际大奖、金奖当这样一顶顶葡萄酒行业内的桂冠落在一个产量不到全球葡萄酒产量千分之二的国家时,是否能让我们对远在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一个人口只有450万的小国肃然起敬?

8000年前这里就开始酿酒

格鲁吉亚是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因葡萄和葡萄酒享誉世界,这里出土了8000年前人工栽培的葡萄种子以及大量储酒陶器的碎片。不仅如此,从上古时期直到今日,格鲁吉亚人的血脉中凝聚着对葡萄的热爱。这缘分经历了汗水的洗礼,人们辛勤劳作培育出数以百计的葡萄品种,并酿造出琳琅满目的葡萄美酒。

格鲁吉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1991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南部边境一个名叫德马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之后又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考古测定下颌骨化石距今170万年,所以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人被认为是除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格鲁吉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又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这里有着金羊毛国之称。

8000年前的葡萄种子,几十年前,考古专家在马尔诺里(Marneuli)镇(第比利斯以南下卡尔特里地区)附近山谷中的丹格罗丽-戈拉(DangreuliGor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公元前6000年(8000多年前)的葡萄种子。其形态学特征和分类学分析证实,这些种子属于欧亚葡萄栽培亚种(Vitisviniferasativa)

世界上第一粒人工培育的葡萄种子,格鲁吉亚各地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格鲁吉亚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种植手法的遗迹,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现今格鲁吉亚境内多地均发现了清晰的葡萄种植遗迹。证明了格鲁吉亚是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

古老陶罐酿造最天然葡萄酒

陶罐酿酒是格鲁吉亚一种古老的葡萄酒酿造方式,在现代化的酿酒方式的冲击下,因其酿造工艺复杂,产量小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为了保护这项传统工艺,格鲁吉亚决定,把陶罐酿造葡萄酒申请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格鲁吉亚陶罐酿酒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流传千百年的陶罐酿酒技术愈发成为世界葡萄酒行业风尚。国际陶罐酿酒行业协会在格鲁吉亚成立。法国、美国、瑞士等国家都在进行陶罐酒生产。

用陶罐生产葡萄酒,将陶罐埋入土中,只将口露出地面,每个陶罐容量可达3000-5000升,埋入土中的陶罐可使葡萄汁在14-15度常温下发酵和保存,使葡萄酒在良好状态下保存相当长时间。

另外,法国首位女性葡萄酒大师伊莎贝拉勒日昂(lsabelleLegeron),也是自然葡萄酒展会(NaturalWineFair)创办人,积极推动格鲁吉亚酿酒实业,助力格鲁吉亚葡萄酒产业在英国的发展。

关于美洲葡萄 你了解多少?


美洲葡萄原产于北美东部,以其滑皮的特性、狐骚味以及独特的葡萄藤卷须著称。本文将为你介绍美洲葡萄的历史、三大特征、习性和主要分布区域。

美洲葡萄(VitisLabrusca),又名FoxGrape,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美洲本土葡萄品种。它原产于北美东部,主要包括康科德(Concord)、卡托芭(Catawba)、特拉华州(Delaware)、伊莎贝拉(Isabella)、尼亚加拉(Niagara)以及一些杂交品种。

康科德(图片来源:Wikipedia)

1.历史起源

据葡萄史学家爱德华海姆斯(EdwardHyams)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JancisRobinsonMW)介绍,早在11世纪,雷夫爱立信(LeifEricsson)就在北美文兰(Vinland)海岸发现疯狂生长的美洲葡萄,这足以证明美洲葡萄在欧洲人抵达北美之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殖了。18世纪中叶,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Linnaeus)和同事开始对美州本土葡萄品种进行编目,美洲葡萄才被正式收录并逐渐为人知晓。

19世纪,美洲葡萄和一些其他美洲本土品种一起传入欧洲,它们携带的根瘤蚜虫(Phylloxera)开始啃食欧亚葡萄(VitisVinifera)的葡萄藤根部,对欧洲葡萄园造成了大面积的毁坏。19世纪后期,研究人员发现美洲本土葡萄品种的根部被根瘤蚜虫啃食后能分泌粘液堵住根瘤蚜虫的嘴,并在伤口上形成保护层防止二次感染,因此把欧亚葡萄品种嫁接到美洲本土葡萄品种砧木上的做法开始流行起来。

2.三大特征

美洲葡萄藤的一大特征便是每个节点都有卷须,使其成为葡萄属中唯一拥有连续卷须的物种。其次,美洲葡萄具有滑皮的特征,在受到适当的挤压时,果皮能轻易地剥离出来,留下完整的果肉。

此外,美洲葡萄果实浓郁的狐骚味(Foxy)也是其区别于欧亚葡萄的一大特性。所谓的狐骚味,其实和狐狸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种香味是早期美国殖民者熟知的泥土芳香,气味强劲香甜。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的葡萄栽培专家A.J.温克勒(A.J.Winkler)表示,除了麝香(Muscat)家族的葡萄品种,就属美洲葡萄具有如此浓郁的芳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康科德。如今,狐骚味一词也成为了美州本土品种葡萄酒酒评里的流行用词。

关于葡萄酒的余味 你了解多少?


想必大家在品鉴葡萄酒的时候,必定会经过品评余味这一环节。那么,余味到底是指什么?余味的长短划分标准是什么样的?影响余味的因素又有哪些?

1.什么是余味?

酒界泰斗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er)解释道,Aftertaste是指当饮下葡萄酒后,口中剩余的味道,与Finish同义。因此,我们把Finish和Aftertaste都翻译为余味。我们在判断余味时,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是余味的长短,再者是余味的风味和质地。

当我们在描述一款葡萄酒的余味的时候,通常可以用胡椒味、矿物质味、丰富的、辛辣的、苦涩的或者浓郁的等词来形容。

2.余味的长短划分标准是什么?

弄清楚余味的定义后,你也许会好奇,余味长与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余味时间能持续20至30秒就算得上是一款品质不错的葡萄酒。如果一款葡萄酒的余味能持续45秒以上,那么这款酒可以说是经过精心酿造的,风味较为浓郁。而对于一款品质卓越的葡萄酒,其余味通常能持续一分钟以上。这就是为什么余味的长度成为评价葡萄酒品质的一大要素。

3.影响余味的因素有哪些?

理论上,基本所有的葡萄酒都有余味,只是有些浓郁丰富,令人印象深刻,有些却清淡短促,让人失望。

这是因为葡萄酒的余味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共同造就的,包括葡萄品种与酿酒工艺等方面。例如,葡萄生长的地点、年份气候条件、发酵方式、橡木桶的类型、调配方式等都是影响余味的重要因素。

此外,葡萄酒的储存方式、侍酒温度以及使用的酒杯也会影响你对余味的感知。葡萄酒只有在对的状态下才能展现出最完整的自我。

关于南非的葡萄酒 你了解多少?


南非地处非洲大陆,早在17世纪荷兰殖民时期,葡萄的种植、酿造就被殖民者们带到了南非。所以,与其他新世界国家相比,南非葡萄酒产业历史更加悠久。

开普混酿

CapeBlend

皮诺塔吉是南非最著名的红葡萄品种,由黑比诺和神索于1925年杂交而成。在南非,人们将神索称为埃米塔日(Hermitage),皮诺塔吉的名称也是以皮诺(Pinot)和埃米塔日(Hermitage)各取一半而构成。

皮诺塔吉天生带有烧焦的橡胶气味,许多人都不喜欢这种味道。不过,随着人们酿酒技术越来越高,如今的皮诺塔吉作为单独的品种已经广泛受到欧美消费者的青睐。其果香浓郁,口感柔顺,略带一点甜味,十分讨喜易饮。

现在,南非的一些酒庄已经不满足于只用它生产单一品种的葡萄酒,尝试将皮诺塔吉与美乐、西拉、赤霞珠、品丽珠等葡萄品种进行调配。在这样的混酿中,皮诺塔吉能发挥它的优势,酿造出更和谐、更有南非特色的葡萄酒。南非葡萄酒管理机构将这种混酿命名为CapeBlend(开普混酿)。

斯泰伦布什产区

Stellenbosch

斯泰伦布什是南非的酿酒中心,因和波尔多一样,擅长葡萄酒混酿,故被誉为南非的波尔多。这里主要出产红葡萄酒,赤霞珠、美乐、西拉、皮诺塔吉等是主要的种植品种。其混酿型葡萄酒通常具有醋栗和黑色果实的香气,口感较为饱满,酒体相对厚重,结构强劲有力,层次也较复杂。

斯泰伦布什的白葡萄酒主要以白诗南酿造而成,风格十分多样,从干白到不同甜度的葡萄酒都有酿造。最具特点的要数白诗南老藤葡萄酒,风味浓郁,层次复杂,尝尝带有柑橘和菠萝的香气。

康斯坦提亚甜酒

VindeConstance

从历史地位来说,康斯坦提亚产区应该是南非葡萄酒业里名声最响亮的,这里生产的传奇性甜酒,从18世纪末便被视为全球最伟大的葡萄酒之一。

康斯坦提亚是位于开普敦市南郊的美丽市镇,葡萄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有一些十分独特的顶级酒款。

康斯坦提亚的传统甜酒VindeConstance是一种由小粒麝香酿制而成的迟收型葡萄酒,酒精度偏高,在18、19世纪时广受欧洲皇宫贵族的喜爱。拿破仑也是粉丝之一,他被流放圣赫勒拿岛(SaintHelena)期间曾专门要求康斯坦提亚葡萄酒相伴。

白诗南

CheninBlanc

白诗南原产于法国卢瓦尔河谷一带,1652年传入南非。如今南非的白诗南种植面积是卢瓦尔河谷的2-3倍,是目前世界上白诗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最好的白诗南产自受海岸影响最深的地方,可以保有天然的酸度。很多南非酿酒师致力于用白诗南酿造精致的干白葡萄酒,优质的白诗南有良好的集中度和丰富度,而且陈年潜力巨大。有时,白诗南也能与赛美蓉、维欧尼、长相思、霞多丽等混酿,橡木桶的使用会给这些葡萄酒带来更饱满的风格。

关于白葡萄品种 你了解多少?


与红葡萄品种一样,可以用来酿造葡萄酒的白葡萄品种也非常繁多,多达上千种,但能酿制出上好葡萄酒的白葡萄品种就为数不多了。在这些可以酿造出上好葡萄酒的白葡萄品种中,我们常见的也不过十多种。本文将就这十多种白葡萄品种的风味和产地进行简要介绍,让各位对它们有个初步的印象。

1.霞多丽(Chardonnay)

典型香气:青苹果、柑橘、菠萝、木瓜等

图片来源:Intovino

霞多丽原产于法国,是很出众的白葡萄品种,也是全球种植最广的葡萄品种之一。无论是凉爽地区还是炎热地区出产的霞多丽都能用来酿造出充满魅力的葡萄酒。勃艮第(Burgundy)产区的霞多丽有着浓郁的矿物质风味,而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和澳大利亚出产的霞多丽更多地呈现出成熟的热带水果风味。经过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Fermentation)的霞多丽葡萄酒会散发出黄油的气息。霞多丽葡萄酒在新橡木桶中熟化后,能发展出烤面包或香草的香气。不同酿酒师酿造出来的霞多丽葡萄酒的风格也各有不同,有的口感丰富,带着烤面包和黄油的气息,有的口感清新,带着青苹果和柑橘的风味。

2.白诗南(CheninBlanc)

典型香气:成熟苹果、柠檬糖、梨子、蜂蜜等

白诗南原产于法国,在卢瓦尔河谷(LoireValley)地区种植比较广泛。它可以用来酿造各种风格的白葡萄酒,包括干型、半干型和甜型葡萄酒及起泡酒。白诗南酿造的葡萄酒大多酒体中等,甜度中等,酸度较高而且不经过橡木桶熟化,带有柑橘、绿色水果(如柠檬和苹果)、热带水果和花朵的气息。白诗南在南非的种植范围也很广泛,大部分用于酿造简单易饮的餐酒。

3.琼瑶浆(Gewurztraminer)

典型香气:花香、荔枝、香料、桃子等

琼瑶浆原产自意大利,是意大利塔明娜(Traminer)的粉色芳香型变种。它的经典产区是法国阿尔萨斯(Alsace),那里出产的琼瑶浆花香浓郁,可以用来酿造干型、半干型和甜型白葡萄酒。气候凉爽的俄勒冈州(Oregon)和意大利北部出产的琼瑶浆可以酿造口感清脆、带着核果风味的白葡萄酒,很适合与亚洲菜及辛辣的食物搭配。

4.绿维特利纳(GrunerVeltliner)

典型香气:苹果、桃子、柑橘、矿物质等

绿维特利纳原产于奥地利,是奥地利种植最广的葡萄品种,占该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绿维特利纳在捷克和斯洛文尼亚都有大面积种植,甚至在美国也有小部分地区种植,不过,奥地利本土出产的绿维特利纳质量最高。绿维特利纳的香气丰富,可以酿造风格多样的葡萄酒。年轻的且未经橡木桶的绿维特利纳白葡萄酒会展现出青葡萄、苹果、桃子、柑橘和矿物质的气息。高品质的绿维特利纳葡萄酒可以用小橡木桶陈酿,能发展出白胡椒、成熟水果和坚果的气息。

5.玛珊(Marsanne)

典型香气:杏仁、桃子、柠檬等

玛珊原产于法国,是法国北罗讷河谷(NorthernRhone)最重要的白葡萄品种,近年来在美国也有种植。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法国,玛珊常与瑚珊(Roussanne)和维欧尼(Viognier)混酿,有时也会与白歌海娜(GrenacheBlanc)混酿。成熟的玛珊葡萄酿造出的白葡萄酒酒体饱满,酸度低,散发着杏仁和桃子的气息,伴随着轻微的香梨气味。目前,树龄最大的玛珊葡萄藤在澳大利亚。

6.麝香(Muscat)

典型香气:橘子、麝香等

麝香,或者名字带有麝香的葡萄,其实是指众多产酒区的200多个独特品种,这些葡萄都带有强烈的柑橘芳香。干型麝香白葡萄酒带有浓郁的果味。麝香可以用来酿造出色的起泡酒,比如北意大利的莫斯卡托阿斯蒂(MoscatodAsti)。澳大利亚也用麝香酿造极为甘美、香气浓郁的加强酒。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