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海边人酒藏专题。这篇关于《史话:江浙人周恩来究竟有多能喝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众所周知,开国总理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原籍浙江绍兴。绍兴产酒,但产的是黄酒。而淮安作为淮扬菜的故乡,饮食清淡。在一般人印象中,江浙一带的人应该不善饮酒。但温文儒雅的周恩来,却不但喜欢饮酒,而且酒量极大,喝的还都是烈性白酒。他的酒量是怎么来的,有人猜测是天生,但在笔者看来,应该也有后天经常锻炼的原因。其实,淮安附近也是产酒的地方,有知名的三沟一河(高沟、双沟、汤沟、洋河),不知他是否从小就受影响。

周恩来究竟有多能喝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领袖们》中记载:在国宴上周恩来和我彼此都用茅台祝酒,而不用这种场合中常用的传统饮料香槟酒。茅台是一种烈性酒,用粮食酿成,含酒精高达50度以上。为了证实茅台酒的烈性,在一次宴会上,周恩来亲自点燃了一根火柴,放在装有茅台酒的杯子上,来证明它的可燃性,这杯酒果然不久就被烧光了。尼克松还回忆说,周恩来亲口告诉过他,在长征途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曾一天喝了二十五杯酒。周恩来提到的这段往事,发生在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经过贵州茅台镇期间。而据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里透露,周恩来当时喝那25杯酒,是用超过1两的杯子喝的。

周恩来还曾多次跟人斗酒。在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双方为表示诚意斗酒,毛泽东与每位敬酒者都热情握手,口中幸会、谢谢地表示感谢,而当与对方干杯时,却是周恩来抢上前为之代酒,毛主席酒量有限,我代了,我来代劳(事后他对手下说是怕酒被下毒)。因敬酒的人较多,周恩来一杯接一杯,喝了十几杯。然而,喝得满脸红光的他又主动提出,我代表毛主席敬大家三杯,先干为敬之后,当然,还有我自己的三杯

少林寺出身,外号酒神,据称一年要喝三四卡车酒,死时用茅台酒陪葬的猛将许世友,周恩来也敢与其斗酒。一次许司令到北京,周恩来主动请他喝酒,酒桌上一共就他俩。许世友轰轰烈烈喝干了一瓶,周恩来不显山不露水,吃着菜聊着天也喝干了一瓶。两小时后,许世友干掉第二瓶,身子开始摇晃,只见周恩来啥也没说,将酒瓶举起倒过来瓶子早空了!

以谨慎著称的周恩来,曾多次醉酒。一次是在与邓颖超的洞房花烛夜,他情绪极好,对敬酒来者不拒,结果喝倒了。一次是1954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和平会议前在莫斯科,他喝酒太多,加上劳累,当场呕吐,事后向中央作了检讨。一次是迎接赴朝鲜参战的志愿军归来,他与出席宴会的所有代表几乎都碰了杯,稍后又带着醉意去跳舞,最后被抬进了休息室。后来,根据毛泽东不耽误革命工作的指示,他专门为外交外事人员做出一条规定,喝酒不准超过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并通报国内外各部门切实执行,最终有没有做到就不不得而知了。

周恩来对酒的特殊嗜好,甚至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原轻工部部长杨波在回忆录中说,1956年11月,他随周恩来出访越南,晚宴后,因温差大加上劳累,周恩来有点感冒,医生建议他吃药,他摇头说:我不吃药。喝点儿茅台就好了。他说这酒比药管事。于是,大姐陪周恩来去中国大使馆喝了几杯茅台,第二天,他又神采奕奕地忙碌了,就像什么事儿也没有。

据说,几十年前茅台酒只有几块钱一瓶,不过那时普通工人月工资也才二三十块。像周恩来和许世友那样,一顿就能各干掉两瓶茅台,如果那时就有,不知他们该怎么办。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煮酒”和“烧酒”究竟有何区别?


从远古到当代,中国酒最主要的变化是:酒精度越来越高。具体则体现在采用原材料的革新、酿造技术的革新,和人们对酒需求的不断演变。

先秦就有了白酒?

中国古代酿酒的起源应该是谷物发酵。曲药的发明和运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酿造技术进步的伟大贡献,当发明了富集培养酿酒微生物而制成了酒曲(酒曲是谷物发酵的动力,提供菌系、酶系和物系)后,才可以大规模生产酒。

先秦时期,中国确定了早期米酒酿造的基本模式,出现了那时称谓白酒(浊酒)的产品。白酒酒液稠浊,酒面上漂着米渣,酒精度偏低,成熟快,保存期短,通常不过滤;不同于我们今天称为蒸馏白酒。上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蒸馏酒称谓很混乱,土酒、烧酒、老白干等等,都属于蒸馏酒。为了工业化的规范,才统称中国白酒。

煮酒和烧酒有何区别?

南北朝以前,酒类不易存放,经常出现酸败现象,唐代人学会了给酒进行加热处理(蒸酒法或火迫法)来保持酒质的稳定。一种是高温加热,反复煮沸,俗称煮酒;一种是低温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酒质不变而杀菌,便于长期保存,称烧酒法。

元代蒸馏酒法引入,提高了酿酒能力,也丰富了酒种。人们就试着用来蒸馏谷物酒,叫做烧酒,所以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谷物烧酒,区别于西方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这种烧酒就是今天的白酒雏形,它经过元明清三代演绎,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知的中国著名的蒸馏酒的精品。中国蒸馏白酒始创制于元代,成体系于明代,发扬光大于清代,传承创新于当代。

中国白酒的现代释义为:中国白酒是采用自然纯粮的固态发酵,此方法是中国白酒的精髓和灵魂。微生物在粮谷和辅料构成的气、液、固三相并存的固态基质上生长、繁衍、代谢,产生以乙醇为主体,醇、醛、酸、酯等千余种物质共存的复杂体系,具有与其他蒸馏酒类完全不同的基本特征:曲药酿造、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

白酒十二香型之间有何关系?

五届全国评酒会推动着白酒香型的诞生和发展,多种香型的共存突出了中国白酒个性的丰富,也折射出了不同地域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中国白酒不凡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白酒已拥有包括浓香、酱香、清香、米香四大基本香型在内的十几种香型。不同香型的白酒亦有别样的芬芳,浓香型白酒有粮糟窖陈的复合香,酱香型白酒有近似酱油的鲜香味,清香型白酒有类似青苹果的果香,米香型白酒有淡雅的玫瑰花的芳香等等。

时至今日,白酒的生产秘密也还没有被完全解答。白酒中,酒精和水占了98%,剩下2%的微量物质,它们正是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它们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带来了浓香、酱香、清香等香型的区分,也带来了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口感。它复杂而又丰富的香气成分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而不是神秘化。

白酒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十二种香型白酒:

十二香型白酒的关系

从图型看出:

1)酱、浓、清、米香型是基本香型,它们独立的存在于各种白酒香型之中。

2)其它八种香型是在这四种基本香型基础上,以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香型,在工艺的揉和下,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工艺,衍生出来的香型。

1)浓酱结合衍生兼香型(酱中带浓,浓中带酱);

2)浓清结合衍生凤型;

3)浓清酱结合衍生特型或馥郁香型;

4)以酱香为基础衍生芝麻香型;

5)以米香为基础衍生豉香型;

6)以浓酱米为基础衍生药香型;

7)以清香为基础衍生老白干香型。

不同的香型白酒体现着不同的风格特征(或称典型性),而这些风格的形成源于酿酒各自采用的原料、曲种、发酵容器、生产工艺、贮存、勾调技术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形成了中国白酒的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古琴与酒究竟有何关系?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音乐史,不难发现,酒与音乐之间都有着不解之缘。

西周至春秋时期,歌曲主要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贵族和士大夫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歌曲,颂是祭祀乐歌。风雅歌曲在宫廷及士大夫宴乐时演唱,一般以瑟或琴伴奏,故有弦歌之称。颂亦用瑟伴奏,但也有加琴或搏拊的。

1酒为低音高唱的由头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歌声,通过酒抒发了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又如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其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的歌声,通过酒抒发了粉碎四人帮、人民得解放的无比兴奋。

以音乐写饮酒之人的精神状态,抒发饮酒之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古琴曲《酒狂》。魏之末年,司马氏专权,士大夫言行稍有不慎,往往就招致杀身之祸。阮籍放纵于饮酒,一方面避免了司马氏的猜忌,一方面也使司马氏胁迫、利用他的企图归于无效。《酒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他似乎颓废实际愤攘的情感。又如古琴曲《醉渔唱晚》,它描摹了一位以打鱼为生的隐者放声高歌、自得其乐、豪放不羁的醉态,抒发了作者忘情于山水,纵情于美洒的思想感情。

2以酒为歌唱的重要内容

《相思曲》又名《古琴吟》,初刊载于《重修真传》琴谱(1585年),其后有五种明朝琴谱刊有此曲。

两个说法都归结到一个主线及结局:夜闻女子悲吟,而得古琴与哀歌。如此,这一曲《相思曲》所唱的是一种被抛弃的凄凉、孤寂与怨痛。

3音乐与酒皆是古代礼的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国君宴请臣惊宾客,在古代也是一种礼仪(燕礼),在这种场合,自然要奏乐,例如周代的《小雅鹿鸣》、清代的《清乐》,等等。礼乐互用,酒乐相配,在明君臣之礼的同时,激发群臣宾客的忠贞。

音乐与酒,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美酒飘香歌绕粱。芬芳的美酒,美妙的旋律,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风土对葡萄酒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风土对葡萄酒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两派意见:大多数欧洲酿酒师非常重视风土对葡萄酒品质的直接影响,而美国、澳洲等新世界产区的酿酒师则认为除了风土之外还有更多其它因素(如种植技术等)影响葡萄的品质。

何谓风土?

风土(法语:Terroir),此名称来自于法国,是农产品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依赖的环境因素的总称。

欧洲人对风土的重视,从法国人身上可见一斑。在1937年法国政府出台原产地命名控制(AOC,法文:Appellationdoriginecontrle)制度之时,就肯定及强调了产地对葡萄酒品质的决定性影响。

法国人对风土的重视,也不仅仅限于欧洲大陆。例如,波尔多五级庄ChateauPontet-Canet庄主去年收购已故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加州北部的葡萄庄园VillaSorriso时透露,他们看上该葡萄园的原因就是其土壤可以完美地种植出他们想要的葡萄,酿出理想的葡萄酒。

而对于大多数新世界葡萄酒的消费者来说,风土则不过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很多人认为,风土不过是葡萄酒爱好者口中的装腔词汇。不过,仍然有许多人认同葡萄种植环境因素对葡萄酒的影响。那么,风土对葡萄酒的影响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风土三要素:土壤、地势和气候

-土壤

土壤可以说是风土概念里的核心要素。在全世界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上,就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单单在美国加州的纳帕谷,科学家就发现有高达33种土系(Soilseries),上百种土壤差异。

不同的葡萄品种,对土壤自然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美乐(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适合在黏土中生长,而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等晚熟品种则需要沙砾(Gravel)型土壤,因为后者的传热性和排水性均较良好。

-地势

葡萄园的地势,决定了葡萄种植的温度、光照程度和排水性等。例如,葡萄园适合选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因为坡地可以改善排水性。地势较高的葡萄园温度适当,而朝向东方和南方的葡萄园的光照条件比较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勃艮第的GrandCru都是在山坡地带,朝向东或南方的坡地。而它的延伸地段,坡度较缓位置较低的葡萄园只能是PremierCru。

-气候

葡萄园的气候条件,囊括了从大气候到葡萄藤间距差异带来的微气候等,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等等因素。气候决定葡萄成熟期的长短,成熟时含糖量多少和酒精度的高低。在温暖的产区,如美国加州,其葡萄酒往往会含有较高的酒精度。

事实上,风土对葡萄酒的影响很难用确切的数据估量。酿酒师追求的是在最好的产区寻找最好的地点种植葡萄,然而影响葡萄酒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不过,许多酿酒师的终极理想,都是酿造出充分表达产地风土的葡萄酒。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风土二字在酿酒师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也仍然有对风土持怀疑态度的酿酒师。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寻找能够充分表现风土特色的葡萄酒,有助于增进对产区和葡萄品种的了解。风土不仅仅是个抽象的名词,它需要每一个饮用葡萄酒的人用心去体会。

酿酒葡萄与平常吃的葡萄究竟有何不同?


对于那些从未去过葡萄园的人来说,分不清鲜食葡萄与酿酒葡萄尚情有可原。不过,若你曾有幸在葡萄园中摘下过一串多汁的欧亚葡萄(VitisVinifera),相信对于这个问题,你将会很有发言权。下面,小编就教大家如何全面而深刻地区分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首先,对葡萄的品种知识作一个粗略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葡萄属(Vitis)葡萄属是葡萄科(Vitaceae)的一个下级分类,目前共包括79个不同的品种,其中一些主要用于生产鲜食葡萄,而其它一些则更适于生产酿酒葡萄。欧亚葡萄作为最为重要的葡萄品种,世界上现有葡萄的九成都与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而我们耳熟能详的酿酒葡萄和许多常见的鲜食葡萄几乎都培育自该品种。

美洲葡萄(VitisLabrusca)

作为北美本土的葡萄品种,美洲葡萄是许多鲜食葡萄的根源,比如康科德(Concord)、特拉华(Delaware)和火焰无籽葡萄(FlameSeedlessGrape)。

河岸葡萄(VitisRiparia)

河岸葡萄的根系对根瘤蚜虫(AphidPhylloxera)的免疫力较强,因此常被作为欧亚葡萄嫁接时的砧木(Rootstock)。

圆叶葡萄(VitisRotundifolia)

同样是源自北美的本土葡萄品种,圆叶葡萄被誉为世界上抗病性最强的葡萄,由它培育出来的玛斯克汀(Muscadine)和科瓦特(Cowart)是流行度颇高的两种鲜食葡萄。

夏葡萄(VitisAestivalis)

夏葡萄在现今仍用于酿造葡萄酒的美洲品种中最为古老,其葡萄树能经受住不甚理想的周边环境,且最高可长至10米的高度。此外,它抵御病害的能力也令人称道。而作为一种酿酒葡萄,它标志性的特点是酸度较低且单宁结构优秀,并带有狂野的香气和风味。

沙地葡萄(VitisRupestris)

在那次几乎摧毁了整个葡萄酒行业的法国酿酒葡萄大虫害中,沙地葡萄的砧木(Rootstock)成为了救世主。这次嫁接成功抵御了虫害,也是现今能有效抵御葡萄根瘤蚜虫为数不多的办法之一。

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区别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两种葡萄在许多方面都存有差异,比如它们的大小、表皮厚度、风味以及栽培方式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逐点进行对比。

葡萄大小和形状相信很多人在这点上都存有一个误解,他们认为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的大小是相似的,其实非也。普遍来说,鲜食葡萄要大于酿酒葡萄,而且酿酒葡萄一般呈球形,但鲜食葡萄除了球形还可以是椭圆形的。表皮厚度酿酒葡萄的表皮一般比较厚,因为拥有这种表皮的葡萄可以生产出颜色较深且单宁精致的葡萄酒。反之,由于鲜食葡萄的首要目的是被食用,所以更薄的表皮才能赋予其更加诱人的口感。

风味酿酒葡萄的风味一般比较浓郁集中,其较高的甜度和酸度也是酿成美酒的关键,其中,葡萄中的糖分可以被转换为酒精,而葡萄的酸度则对维持葡萄酒整体风味的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虽然鲜食葡萄无论在甜度还是酸度上都不如酿酒葡萄强劲,但由于其表皮更薄且果肉更饱满,它们尝起来十分多汁甜美,水果的风味也极其明显。果籽和果肉理想的鲜食葡萄果籽一般较小,有些经过基因改良的品种甚至都不含果籽。

不过,就酿酒葡萄而言,由于其果籽是单宁的重要来源,因此一般都会比较大。此外,相较于鲜食葡萄,酿酒葡萄的果汁同果肉比率也高出不少,这意味着采用同等质量的葡萄进行榨汁,可从酿酒葡萄中获取的葡萄汁远远多于从鲜食葡萄中榨取的葡萄汁。栽培方式在葡萄树的栽培方式上,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也是大相径庭。

由于栽培酿酒葡萄的首要目的是最大化其果实的集中度,所以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严格有序地对之进行修剪,因此,酿酒葡萄的产量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反之,鲜食葡萄的种植者们就不那么在意葡萄的成熟度和集中度了,于是乎,鲜食葡萄的产量一般要高于酿酒葡萄。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鲜食葡萄可以让我们大快朵颐,而酿酒葡萄则为我们奉上了一种唤作葡萄酒的琼浆玉液。

白酒纯粮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究竟有啥区别?


在业内公开的秘密是,市面上80%90%销量,都是液态发酵白酒。很可能你喝过这种酒:包装华丽上档次,但酒却次的很。所以有必要清楚,纯粮固态发酵酒和液态发酵酒的区别。

我们常喝的白酒除了纯粮固态发酵外还有液态发酵。纯粮固态发酵酒,顾名思义就是粮食做的酒。而什么是液态发酵酒呢?就是通常所说的香精勾兑酒。白酒的酿制分为这两种工艺,就是常说的传统工艺和新工艺。

一、纯粮固态发酵酒

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是通过制曲、酿酒、陈酿、勾兑等几个环节制成的。

由于纯粮固态发酵工艺所遵循的是自然发酵、自然培甜、自然老熟的酿造规律,加之曲药、老窖中微生物的作用,酒体中除了乙醇外,还蕴含了丰富的己酸乙酯等营养成分。

酸是白酒中的重要呈味物质,它与其他香味物质共同构成白酒所特有的芳香。优质白酒的酸超过普通液态白酒的两倍。酯也是固态发酵白酒的香味物质。优质白酒的酯类含量都比较高,比液态白酒高出一倍以上,所以优质白酒香味浓郁。

而液态发酵白酒的香味只能靠添加人工合成的香味物质来解决。

真正的核心技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勾兑

勾兑并非狭义的用香精勾兑酒精,所有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也都需要有精心勾兑的工艺环节。

每一种酒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各种名酒,在色、香、味、体方面都独具一格。从作用和原理上讲,白酒中占主要成分的是醇类物质,以及酸、酯、醛、酮、酚等微量成分。而正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产品的风格和质量。

如果酒中微量成分失调,则明显影响酒的特色。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和波动还是很大的。

怎么办?必须在出厂前,通过勾兑来平衡它,以保证出厂的产品具有一致性。各种名酒因其风格特点不同,勾兑方法也各有一套。一般来说,要先确定标准酒样,根据名酒的独特风格定好标准样,然后以标准样为基准来勾兑,使每一批出厂的酒都尽量接近标准样。

其次要调兑好基础酒

基础酒的要求是香气大体一致,味道纯正干净,色、香、味基本合乎要求,但还存在某种缺欠,如香味短,回味不长,味淡或微带燥辣等。

把坛与坛之间香和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酒掺和在一起,就是基础酒。当然这种初步掺和出的酒的香气成分和味的成分还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平衡,因此还要调兑调味酒使其进一步达到接近完美。

白酒酿制工艺复杂、配粮讲究,而且周期较长,相对成本较高,如果一个酒厂要在短时间提高产量的话,那是很难的,比如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酒,有的虽然经过百年发展,其产量不过年3万吨左右。

二、液态发酵酒

所谓液态发酵酒就是用甘蔗和甜菜渣、薯干、玉米等制造出来的食用酒精为基础酒,加入增香调味物质模拟传统粮食白酒口感,经调配而成的液态白酒。从专业称呼上业内称之为新工艺白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香精勾兑酒。

酒精是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在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我国酿酒药曲的基础上,分离出糖化力强并能起酒化作用的霉菌菌株,才用于酒精生产的。

如果将酒精与酒相比较就如同将纯净水与矿泉水相比较。前者成分单一,后者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矿物质。液态发酵的酒,成分非常单一,只含乙醇,没有任何营养成分。若是用薯类酿造,杂质多、酒质差,价格便宜。

从工艺的角度分析,纯粮白酒的成本要比新工艺白酒高出许多。而在相同售价对比中,新工艺白酒的市场利润空间就自然比纯粮白酒高许多,于是留给市场链条中的利润分割机会就要优先得多,不乏以高广告投入、高终端促销费支持等促销手段来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也就在情理之中事了。

波尔多左岸和右岸究竟有何不同?


波尔多无疑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葡萄酒产区,拉菲(Lafite)、木桐(Mouton)等顶级名庄更是葡萄酒界天皇巨星一般的存在。这个被誉为世界葡萄酒中心的产区,实际上面积非常广,产区内更有左岸(LeftBank)与右岸(RightBank)之分。那么,波尔多左、右岸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左、右岸的划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波尔多的左岸与右岸到底是怎么划分开来的。波尔多靠近欧洲大西洋海岸,位于法国西南部,阿基坦地区北部。流经波尔多地区的基隆特河,将波尔多分为位于河东的右岸和位于河西的左岸两个部分。

左岸产区主要由梅多克(Medoc)与格拉夫(Graves)两大产区构成,右岸著名产区主要有波美侯(Pomerol)、弗龙萨克(Fronsac)和圣埃米利永(StEmilion)等。

土壤特点

历史上波尔多左岸地区比较发达,因为交通比较方便,酒商大多集中在左岸活动。左岸地势低洼平坦,通常是布满沼泽的平原,主要以砾石土壤为主,以石灰岩为基岩。砾石土壤使得葡萄树的根扎得更深,这样有利于葡萄树吸取营养,为老藤提供更加理想的生长环境。

而在波尔多右岸,石灰岩土主要平铺在土壤表层(左岸则埋于土壤中),砾石土壤并不常见。

葡萄品种

波尔多有6个法定红葡萄品种,分别是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美乐(Merlot)、品丽珠(CabernetFranc)、味而多(PetitVerdot)、佳美娜(Carmenere)和马尔贝克(Malbec),3个法定白葡萄品种,包括长相思(SauvignonBlanc)、赛美蓉(Semillon)和麝香(Muscat)。

以红葡萄酒来说,在左岸,赤霞珠是最主要的品种,而在右岸则以美乐为主,品丽珠也种植较多。

葡萄酒风格

由于葡萄品种的不同,左岸和右岸的葡萄酒在风格趋向上也有所不同。以赤霞珠为主的左岸,葡萄酒单宁含量高,酸度也较高,带有浓郁的黑醋栗、黑莓的香气,大部分葡萄酒都有烤橡木桶的气味。

而在右岸,由于单宁适中的美乐是主要品种,因此其葡萄酒酒体没有左岸葡萄酒那么厚重,口感柔顺,带有复杂的红梅和李子的香气。

酒庄

由于1855列级(仅收录左岸名庄)广为人知,我们熟悉的许多波尔多名庄大多位于左岸,如拉菲、拉图(Latour)、木桐、玛歌(Margaux)等等。一般来说,波尔多左岸的酒庄和葡萄园规模较大,酒庄的产量相对较高。

而在右岸,酒庄的规模则通常较小,乡间别墅型的小酒庄较多。由于波美侯没有列级制度、圣埃米利永子产区的分级制度也在1855列级发布100年后才正式面世,因此右岸名庄总体来说没有左岸列级庄那么显赫,但是依然拥有帕图斯(Petrus)、里鹏(LePin)、白马(ChevalBlanc)、金钟(Angelus)等等顶级酒庄。

中国人究竟有多白酒?是深入骨血的感情!


父辈们爱喝酒爱敬酒,过年过节时都喝到烂醉,现在很多80、90后也爱喝酒,因此常常在想,为什么中国人都爱喝酒?

白酒是大自然的产物

中国文化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杯酒就是粮食的魂魄,其中凝聚着多少中国人的态度。我们看到过在祭祀大典上,中国人无论面对祖先,还是面对生杀和未来,都会用一杯一杯的美酒祭告天地。如果说西方的酒神文化是以果酒轻盈的香气和饱满的热情祭拜天神,那么中国的粮食酒就是以这样一种深沉、透彻的魂魄去回馈大地。在今天这种都市化的进程里,真正追本溯源,按照一年节序如流,让春夏秋冬从生命中穿过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少。我仍然喜欢中国人说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春秋往复能不能够找到一个载体呢?中国白酒为什么能够百年飘香?我想是因为白酒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因为依赖技术而轻易狂妄。中国白酒对于四时节序的严格遵守让其一直保持着中国味道。

各种仪式都离不了白酒

葡萄酒的文化和白酒的文化是不同的,白酒几乎伴随了中国人一生的成长。家里小孩出生要喝满月酒,孩子长大周岁也要喝酒,孩子出去赶考的时候、大婚的时候这一生要喝多少次酒?一生如此,一年亦是如此。春节到来的时候要喝屠苏酒,阳春、清明登高时也会喝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喝桂花酒,到了重阳节也要把酒临风。一年一生,中国人是离不开酒浆的。

白酒反映醉后百态

《说文解字》上说得好,酒是一个转音字,转自迁就的就,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单纯地说酒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要看什么人来喝它。一个真正的豪迈侠义之人,他喝酒,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那种忠肝赤胆,让酒越喝越好;但是一个小人,谄媚,勾心斗角,那么酒就有可能越喝越坏,甚至在中国古代政治的纷争中,用来毒杀人的也是鸩酒。

所以在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的酒,是否应该回头映照一下自己的性情?不要忘了许慎的那句话: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今天可以选择的空间多了,但是,人的性情还会跟酒去融合吗?我们真的由酒去点燃我们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敬重,让中国人的气质在酒香中发挥得更好吗?

白酒激发文人灵感

酒是点燃诗情的引子。从当年的曹孟德横槊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杯酒就摆在我们千古的梦想和诗情里。

我们都曾经跟着陶渊明去喝他田园里淡薄的酒,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是一种回归了恬淡的酒,他在酒中怡然自若。

我们也曾经跟着李太白喝他豪迈的酒。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说他自己无非是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李太白邀约千古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今天我们的樽中不缺酒了,但是缺月光。我们仍然缺一段月光相映的诗情。

到了苏东坡。他曾经举杯邀明月,他曾经把酒问青天,他曾经一杯还酹江月去感慨历史的沧桑。这些酒喝到今天,应该说,在一个极致繁华的物质时代里,我们除了更多酒的分类、酒的包装、酒的价格,还应该再问一问:酒里还有中国人的诗意吗?我们还是那个烂漫飞扬的民族吗?我们还有一把热热的血性来对抗今天世道的冷漠吗?我们在喝酒的时候,能不能让这个千年盛筵,让那些诗人的魂魄再回到我们的生命中呢?

如果问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喝酒,可能真的没有答案,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原因都大相径庭。有时候为了高兴,有时候为了伤心。

但真正爱酒的人喝酒绝非买醉,喝酒是带文化符号的活动,是促进交流的催化剂,是打开心门的上帝之手。

高粱酒究竟有多美味?大侠古龙竟然用脸盆喝!


高粱被称为白酒原料之王,中国很多知名白酒都是用高粱酿的。茅台的原料里有高粱,五粮液的原料里也有高粱。

什么时候开始有高粱酒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粱酒的历史很悠久。金庸先生名作《笑傲江湖》的《论杯》一章里,日月神教的祖千秋告诉令狐冲,这高粱美酒,乃是最古之酒。夏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那便是高粱酒了。他问令狐冲,可知道大禹真正的大功?令狐冲和桃谷六仙齐声回答:造酒!祖千秋道:正是!祖千秋又说,饮高粱酒,须用青铜酒爵,始有古意。虽然这是小说里的场景,却生动地说明了高粱酒的源远流长。

高粱这种作物,原产非洲等热带地区,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中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以东北为最多。诺奖作家莫言在他的《红高粱家族》里写道,生存在这块土地(山东高密东北乡)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盛产高粱的高密东北乡,当然也有上好的高粱酒,相信大家都对影视剧里的那首歌印象深刻,喝了咱的酒啊,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啊,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啊,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共五章的《红高粱家族》,专门有一章《高粱酒》,高粱酒是作品中最重要、象征意义最多的意象,女主人公的生命与高粱酒紧紧相连,甚至她的名字九儿都是酒儿的谐音。

中国各地都有高粱酒,值得一提的是金门高粱酒。金门高粱酒有60多年历史,因甘洌醇厚而著称,是金门三宝之一。一般人总喜欢说台湾金门高粱酒,其实金门是福建省的一个海岛县,离厦门很近,名义上属泉州市管辖,但并不在大陆实际控制之下。1949年10月,解放军曾渡海进攻金门,结果登岛后战斗三昼夜,几乎全军覆没,是为著名的金门之战。

今天的金门岛已经是旅游观光区了,金门高粱酒也成为访台者的必买特产。一位台湾企业家曾托手下赠过我正宗的金门高粱酒,让我很开心。金门高粱酒的香型比较独特,有人称之为金门香型(传统中国白酒主要有清香、酱香、浓香等香型),酒质透明,醇厚甘洌,回味悠长。金门高粱酒的度数比较高,但金门人喜欢喝烈酒,当地有这样一句话说喝金酒的感受,前三杯辣,后三杯麻,再三杯干,第四个三杯甜,最后三杯才叫爽。

一生爱酒的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生于香港),就爱喝高粱酒。有一天他跟人一起吃饭时,席上有俩人向他挑战喝酒。只见他不慌不忙,抓起两瓶高粱酒倒进一只脸盆中,双手端盆,一饮而尽,把两位挑战者吓得连连摇头,狼狈而去。我估计当时古龙喝的应该是金门高粱酒,其他酒哪会有那么大的魅力,是不是?据说古龙必须先喝酒才能写作,他也知道多饮伤身,可是不饮伤心。香港作家蔡澜回忆,一次古龙被人拿生锈的刀砍了胳膊,伤口感染很厉害,他也照喝不误。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